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82) -- 江南水

共:💬91 🌺77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是我偷懒,我也恨不得写一个详细的函谷关大会战

可惜,手头就这点儿东西

《陈涉世家》: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池十馀日。

《秦始皇本纪》: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从周文进函谷关到周文出函谷关,就这么几个字儿。

家园 合纵联军也攻破过函谷关

“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秦攻楚,战于析(今河南西峡),歼楚军5万,并占城邑l0余座。齐、韩、魏恐秦继续扩张,对己更为不利,乘秦军久战疲惫,于当年联合攻秦。经三年苦战,终于击败秦军,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取得胜利。”

家园 这篇写的极其精彩

以前只知道有陈胜、吴广起义,从来没想过背后的意义,现在看来,实在是有点大有所悟的感觉。

太史公言简意赅,江南水是剥茧抽丝,实在是好看。

家园 原来如此,上花感谢
家园 江南兄敏锐啊

居然这个秦朝杀前朝功臣的传统都被你总结出来了,我以前看到胡亥杀蒙恬蒙毅的时候,就没想到过这一层。

厉害。

家园 这个“视日”有没有可能是类似于军事天气预测之类的东西

如果是的话,周文也算是个技术参谋,懂点军事也不算奇怪。如果精通地形气象的话,攻进函谷关还真有可能。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90)

帝国的反击

昨天夜里得到的最新消息,还是天下形势一片大好,大好一片,今天早晨一起床,就听到几十万人在戏亭那边又是出早操又是喊口号的闹腾,这反差也忒大点儿了吧。

自己要是还向鸵鸟同志学习,继续把脑袋埋在土堆里,做天下太平的春秋大梦,那自己的脑袋真的就要永远埋进黄土里啦。这一点,胡亥这个当局者,比我们这些旁观者,心里更透亮。

一旦决定不做鸵鸟了,胡亥的头脑还是很清醒的,知道这会儿的首要任务不是查找问题的根源,也不是抓个人来背黑锅,而是赶紧商量出一个干掉那几十万反贼的应急方案。

找来帝国的中央官员后,胡亥这孩子很痛快,只说了俩字儿:奈何?

所谓的奈何,就是白话文“怎么办”的意思。

怎么办?

很难办!

是难办,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大秦帝国的这些现任高官,大都经历过战国时代,对这种几十万人的集体活动,他们一点儿都不陌生。

就是半夜三更把他们从热被窝儿里拖出来,问他们怎么办,他们打着哈欠,闭着双眼,都能给出标准解决方案:出兵揍他小舅子。

问题的难办之处在于,兵在哪儿呢?

要说咸阳城里一个兵都没有,那肯定是睁眼说瞎话,怎么说皇宫还有警卫部队嘛。

除了必须有的皇宫警卫部队,在四月份,秦二世还组织了一支由五万材士组成的首都卫戍部队,用来保卫咸阳的安全。(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

这些材士,个顶个的都是特种人才,别人拉不开的硬弩,他们能拉开,因为他们是用脚蹬着弩背,用手拉开弩的弦。

打起仗来的时候,这些材士手脚并用,射出的箭比别人的杀伤力要大很多,射程也要远一些,射箭的频率还不差,端的是厉害。

一个问题来了,你能指望这些材士们,一边用脚蹬着硬弩,一边玩儿命往前冲吗?

换句话说,这些材士组成的首都卫戍部队,只能用来防守,不能用作进攻。要是让他们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拿起刀枪主动去冲击周文那几十万人,送他们俩字儿,找死。

咸阳附近的县里倒是有不少的兵,不过,等把这些部队动员完毕,再投入战斗,咸阳城里怕是早就“城头变幻大王旗”喽,远水解不了近渴啊。(今发近县不及矣

皇宫警卫部队,是不能挪作他用的,首都卫戍部队,是不能用来冲锋陷阵的,驻扎在附近的帝国部队,是指望不上的。

战国以来,动不动就能出动数十万大军的关中大地,竟然也有拿不出一兵一卒的这一天。这一幕,不禁让人心生沧海桑田之叹。

有些事儿,难办也得办,比如这一次,要是放周文这数十万大军进了咸阳城,皇帝陛下的脑袋肯定会搬家,在座的各位也甭指望自己那吃饭家伙,还会牢牢的长在自己的脖子上。

就在大伙儿还在大眼瞪小眼的时候,少府章邯站了出来。

少府是大秦帝国的正部级高官,主要职责是收税。他收缴上来的税款,专款专用,只供皇帝一个人支配,并不列入帝国的财税体系。(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

可以这么说,少府就是管理皇帝小金库的那个人。能坐上这个位子上的人,跟皇帝是啥关系,不用多说吧。

顺便说一下,大秦帝国的国家财税由另一个正部级高官负责,治粟内史。隋唐以后,改名为户部尚书。

长年绞尽脑汁的琢磨怎么增加税收,给章邯少府培养出了良好的职业素养,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

摆在章少府眼前的这个烂摊子,跟一个鸡蛋也差不了哪里去。这会儿,平常的积累终于派上了用场,他还真就从这个鸡蛋里找到了一根骨头,骊山刑徒。

骊山刑徒是一个群体的统称,这个群体的人当时正在骊山修建始皇陵。

至于这些人是不是都是犯了大秦王法的帝国劳改犯,有不同的说法。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重要,知道当时有这么一些人在给秦始皇修陵墓,就够了,毕竟这不是在写学术论文。

普通人去世后,刨个坑埋上土就拉倒了,皇帝去世后,就不好这么随随便便拉倒啦。死皇帝住的地宫,固然要极尽奢华,要啥有啥,地面上的建筑,也不能马马虎虎的凑合。

就拿秦始皇来说吧,始皇帝三十七年九月,他正式入住建造了小四十年的骊山始皇陵地宫。此后,还有一大群人在地面上忙活,一直忙活到秦二世元年九月,溜溜一年,还没有完全忙活完。

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到底有多少人,说不上来,反正是章少府认为,只要是把他们武装起来,就能跟周文那几十万大军磕一下子。(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除了人数够多,这些人还有一个特殊的优点,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修始皇陵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必要的分工协作,光靠人数多、热情高,是没法顺利完成这么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的。

帝国政府有没有给这些人指派专门的负责人,说不上来,这些人内部倒是有自己的领头人(布已论输丽山,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

我觉得吧,帝国的管理者要是聪明的话,干脆就不另行指派负责人,让这些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高度自治,只要抓住几个关键的领头人,就够了。这么做,既节约了管理成本,又提高了管理效率,一举两得。

这么一个准军事组织,拿着锹镐的时候,是建筑大军,拿起刀枪,就是现成儿的百万雄师。

最最重要的一点,这些人的工作地点,离周文驻扎的戏亭,很近、很近,也就是十公里左右,武装起来,就能够马上投入战斗,不用进行急行军之类的高强度体力活动,多少还占有一点儿以逸待劳的地利呢。

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了。

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伴随着秦二世的一纸赦免令,骊山刑徒转眼就变成了帝国的钢铁战士。

论单兵素质,这些骊山刑徒,并不比周文手下的士兵差,他们中的不少人,应该也都有过血与火的战场经历。

论组织性纪律性,跟这些长年在一块儿摸爬滚打的骊山刑徒比,周文那数十万大军就是乌合之众;论心气儿,双方倒是半斤八两,骊山刑徒要报答赦免之恩,外加争取立功受奖,周文的手下要活命。

这儿要插一句,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开始闹事儿,到周文在戏亭驻扎下来,关东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在那个通信基本靠吼的年代,就是大秦帝国不封锁消息,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这些骊山刑徒,也很难清楚的了解关东大地发生了什么事儿。否则,秦二世的那一纸赦免令,到底能不能起作用,就不好说喽,说不定还会起反作用呢。

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要是我,甭说是骊山刑徒这种杂牌儿中的杂牌儿,就是给我一支大秦帝国的精锐,我睁着眼都能把他们带到太平洋去。无他,无能而已。

带领这支刑徒敢死队的,就是章少府。谁让他是出主意的呢,他出这么一个主意,再让别人去顶缸,道理上,说不过去。

一个财经官员,眨眼就转型为军事将领,行吗?

怎么说呢,章邯这种情况,在那个时代并不稀奇。就拿秦国来说吧,从商鞅到吕不韦,每个丞相级别上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过带兵上战场的职业经历。出将入相,对他们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儿。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在那个时代,不是不靠谱的传说,而是活生生的事实。

那年头就没有所谓的专家,只有砖家,大伙儿都是帝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用孔夫子的话说就是,君子不器。

关键词(Tags): #帝国时代
家园 受教,合纵失败的多,胜利的少,我说得太绝对了
家园 从关中带到太平洋,水兄这是横扫六合的能力啊

给我一支大秦帝国的精锐,我睁着眼都能把他们带到太平洋去

家园 出将入相这活儿,最近的一批代表

估计就是tg当年的那拨牛人了吧?

家园 tg的牛人班底,也是几百年才出一回啊

自明初老朱家君臣以降,就没出过这样的team了吧。且老朱家的人虽牛,也是文武分明的,要出将入相,还是李唐家的传说了。。。

不过我觉得一个班底的高度,和领袖能达到的高度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碰到几百年一出的领袖,才有几百年一出的班底,同样的人在项羽手里就成不了三杰。

同样,一群牛人才能成就一个牛B领袖,领袖光杆也干不成大事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91)

事实证明,章邯少府是块功能很齐全、质量很过硬的好砖。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月初,章邯少府临危受命,挑起了拯救大秦帝国命运的千斤重担。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章邯将军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戏亭、曹阳、渑池收获了一个三战三捷。

秦二世二年十一月,章邯将军在渑池逼得周文自杀身亡,彻底摧毁了这支武装的战斗力,圆满的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池十馀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

如果说先前骊山刑徒还不知道关东大地发生了什么的话,这一个多月下来,该知道的,他们应该都知道了吧。

碰巧的是,这些骊山刑徒的籍贯还大多是在关东。听说老家的天,变成了解放区的天,你说,他们还会继续呆在反动军队里,跟老家的人过不去吗?

一个多月前,周文把刀伸到了大秦帝国的鼻子底下,武装骊山刑徒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也是一个绝妙的选择,更是一个冒险的选择。

火烧眉毛的时候,宜粗不宜细,该赌一把就赌一把。普通人不能指望靠赌博发家致富,泱泱大国也不能指望靠赌博维持国运,这一点,大秦帝国的上下,倒是有蛮清醒的认识。

这不,就在章邯将军在前方忙着灭火的时候,关中大地也展开了全面动员。

自商鞅变法以来,关中大地就是全民皆兵,关中的汉子拿起锄头是把种地的好手,拿起刀枪就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稍加动员就是百万雄师。

大概就在周文自杀的同时,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率领着关中子弟赶到了渑池,加入了战团。(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

在以后的两三年里,数以十万计的关中子弟,像先辈一样远离故土,追随着章邯将军征战关东,但是,他们再也没有收获先辈的辉煌……

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长眠在了关东大地,成为了别人功劳薄上的统计数字,就像是他们的先辈把别人当成统计数字,记上自己的功劳薄一样。

春梦了无痕

渑池到荥阳的直线距离不过一百五十公里左右,周文自杀的消息没用多长时间,就传到了荥阳前线。

知道了这个消息后,荥阳前线的反秦将领都有些紧张。脑子不够使的人都知道,章邯下一步的行动肯定是救援荥阳。没法子,荥阳这个地方对谁来说都是心肝宝贝儿。(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

不过也有例外,代理楚王吴广似乎就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一步步向自己逼近,还一个劲儿的催促大伙儿去啃荥阳的城墙。

明白人田臧等人只好绕开吴假王,私下里开了一个小会。在这个会上,他们一致认为:秦军一旦来到荥阳,大伙儿全他娘的玩儿完。(秦军至,必大败。

怎么说呢,还真不能说他们的这个认识没有道理。

近百年来,有谁突破过函谷关?只有周文一个人。

结果呢,数十万大军,一败再败,周文本人还落了个自杀身亡。

从更长的历史尺度来看,楚军VS秦军,就一直是负多胜少,多少次都被秦军逼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说句难听的,怕是楚国人都记不起楚军曾经在什么时候打败过秦军了。

楚军屡战屡败的光辉战绩,远在天边,周文功败垂成的惨痛教训,近在眼前。这一切,让这些出身楚地的反秦将领,在提到秦军的时候,头皮有些发麻,也不是多么丢人的事儿。上百年积淀下来的心理障碍,要是一点儿作用都不起,那才是见鬼呢。

除了心理因素,我严重怀疑在战术打法上,秦军也是楚军的克星。考察一下战国以来的秦楚交战史,除了在灭亡楚国的时候,王翦有意识的采取了消耗战的战略战术,秦军对楚军大多都是速战速胜。

就拿最近的章邯来说,他能从出身楚军正规军的周文手里捞到三战三捷,是不是正是因为他号准了楚军正规军的战术脉搏呢?

等到后来野路子出身的项羽出手的时候,秦军将领就摸不着头脑喽,福祸相依啊。

这些心理上对秦军发憷的反秦将领,清楚的知道,等秦军发动攻势后,楚国人根本守不住,当年就没有守住都城郢,前不久周文也没有守住胜利果实。

相反,楚国人主动出击,还多少能讨点儿便宜。楚怀王时代,楚军挺进武关,在蓝田把秦国人折腾得够呛。亡国前夕,楚军主动追击李信,也让秦国人付出了惨重代价,堪称一个战国版的突出部战役。

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后,田臧等人拿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留下少量但足够的兵力,牵制荥阳的秦军,大部队主动西进,前去给来增援荥阳的秦军迎头一击。(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

很标准的一个围城打援。

问题是,假王吴广打起仗来一根筋,不知道变通,肯定不会同意这个战术安排。为今之计,只有从肉体上彻底消灭吴假王,让他再也不能发号施令,才能保证这个方案无障碍的实施。(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

情况紧急,说干就干,这些人假传楚王陈胜的命令,杀掉了代理楚王吴广,并把吴广的人头送到了陈县。(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於陈王。

在看到老伙计吴广的人头的那一刻,陈胜想了些什么,已经没法知道了,他做了些什么,倒是让太史公记录了下来。

陈胜没有追究这些人假传圣旨的责任,反而痛痛快快的任命田臧为楚国的令尹(丞相)兼上将军(三军总司令),全权处置荥阳前线的一切事务。(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

拿到楚王陈胜的正式授权后,田臧让李归等人留在荥阳,负责牵制李由,他本人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前往敖仓迎击秦军。(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於敖仓。

虽然假传陈胜的命令杀掉了吴广,但是在这一刻,田臧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章邯没有辜负田臧等人的期望,在得到了大后方的大力支持后,马上挥师东进,着手开展第二阶段的工作,救援荥阳。

在敖仓,章邯遇到了田臧,这是一场对攻战,结果还是章邯获得了无可争议的胜利。

关键时刻主动挑起重担的田臧,战死疆场。

主力部队在章邯面前,都走不了几个照面儿,荥阳城下的非主力,又怎能做得更好呢。

来到荥阳城下,章邯再胜,杀死了李归等人。

严格说来,到这会儿,章邯还是在跟着陈胜的节拍起舞,被动的解决陈胜出的一道道难题。

在顺利解决掉两道难题后,章邯决定也给陈胜一点儿颜色看看。

解除了荥阳的危机后,章邯兵锋南指,扑着陈县就来了。

更严格一点儿说,呆在陈县的陈胜本人,也是陈胜给章邯出的一道难题。

章邯解决这些难题的顺序,比较有意思,先难后易,突破函谷关的周文是最难的那一道,鏖战荥阳的田臧等人,难度下降了一点儿,坐镇陈县指挥全局的陈胜,却是最简单的一道。

陈县很空,很空……

关键词(Tags): #章邯(当生)#秦军(当生)#陈胜(当生)#帝国时代
家园 在战国,就有了将相分家的苗头了

春秋时期,战争还都是贵族战争,出去打仗的时候,贵族们是将,回来治国的时候,他们就是相,将相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这一点,管仲就是突出的代表。齐桓公的九合诸侯,是政治军事双管齐下,里面都没少了管仲的影子。

到了战国,平民成为战争的主力军,战争也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分支,需要专门的人来负责。

这一点秦国、赵国表现得比较明显,白起、王翦、廉颇、赵奢、李牧,这些人的功绩主要是战功,没留下更多的政治建树。

自西汉以来,每个朝代的开国之初,还都有一点儿出将入相的影子。我觉得这是因为开国之初人才储备不够,再加上功臣需要安抚,才会出现将相合一的情况。

等到后来局面安定了,新的人才出来了,开国的功臣死得差不多了,将相又得分家了。典型如卫青、霍去病这爷俩,他们的功绩也主要是反击匈奴,政治上没有特别的建树。

也有特例,像王阳明、曾国藩,这俩人在政治上虽然没有到“相”的高度,但也算是文人带兵的杰出代表了。

家园 赞成,秦军不应该这么没战斗力。很可能是守丞作战

中负伤,虽然当时守住了,但伤重而亡,城中这下群龙无首,让陈胜占了便宜。

至少演义中可以这么写,呵呵。

家园 我也来猜猜,我觉得季是老四和刘三的叫法不矛盾。

因为很可能那个叫叔的老三早就挂掉了。这样家里叫他刘季,可外面的人没工夫算上死了的那个,就叫刘三。

虽然是瞎猜,不过这也是我最近整理家谱时的一点心得体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