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试论汉字的科学性(二) -- 大西洋14
我觉得咱们对于"简洁"的定义不同.
我说的"简洁"的意思是:单位符号的熵值高. 其结果就是: 表示同样的信息, 使用的符号个数少(象楼主举的联合国文件的例子).
你所说的"简洁"的意思是: (人类在阅读时)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关于这一点, 不知道是否有证据能够证明某种人类语言比另一种更"简洁". 甚至, 我都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量化指标去衡量, 比较两种语言的这种"简洁"程度. 而如果不通过客观量化指标, 而是用人们的感性认识去衡量, 肯定会由于个体对不同语言的掌握程度而造成无法避免的偏差. 这个问题的研究可能要涉及到人类大脑的认知方式了吧.
总之, 我认为, "某种语言单位符号的熵值高"是不能够推出"在阅读该语言的文字时, 单位时间内能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个结论的.
肯定有个人对两种语言的掌握水平有关。
我自己前些年做过试验,用过的材料包括几篇短篇小说和个别科学美国人上的文章,同样的内容,我的水平,英语阅读和汉语阅读所需时间的比例大概是2.5:1-3:1。
在学校里上课的时候有机会做对比,我阅读英语材料明显比英语为母语的人要慢,但是比例达不到2.5:1这样的程度。
不是半文盲就能读懂莎士比亚?拼写都不一样
事先声明我的英语不好,汉语学的也不怎么样,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多担待
读和写:
个人理解英语同汉语相比较的话,英语更有逻辑性,更简洁。而中文是暗示性,双关兴或者说不确定性,联想性更强。有人总结说英语学得好的中国人往往数学能力强,我觉得这话是有道理的。
你举的联合国的例子,我以前还真不知道,我觉得有可能是某种思想性方向性的概述,从这个角度看也许中文表达有力一些。从我工作中看,要是把一份很明确的文件比如说合同或者法律条文,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话,要想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需要很多中文才能阐述清楚。
听与说
全世界的人很多人都说英语,不同国家的人说英语口音很多不一样,对于我来说听起来很费劲,但是对于母语是英语的人,我发现他们都能听懂。而中国话来里方言众多,很多方言对我来说跟外语一样。
中文的传承
普通话是一门很新的语言,也就是从清朝开始产生,我看过一些文章,唐朝以前的人可能说的都是广东话,晋朝的时候汉人说的都是客家话。另外中国在70年代进行了汉字简化,简体字不像繁体字那样传神了。
也是中文本的薄,你所说的需要很多中文才能阐述清楚,我想应该是深入解释了,不管什么文,法律上的事都需要解释的。方言和汉语的问题还要填坑的。我不懂英文,熟悉的是拉丁语系的两种,在个别表达方面,西文确实有特点,但个人认为,比中文还是差些。
你确定都能听懂?
至少我认识的一个英国人明确地和我说,很多人的accent太重,根本听不懂。而且他也拿汉语中的方言和英语的accent作比较,觉得两者差不多。
另外印度的英语好像已经是一个笑话了。
另外问一个问题,把一个中文法律文件翻译成英语,结果如何?如果是古代中文法律文件呢?如唐律明律清律什么的。
呵呵,还有一点麻烦你的事,你能举一个从英语译成汉语很困难的例子吗?确实想找一个这样的例子。
近代被西方敲开大门,才从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也才有了从单字到词组的变化。正像你所说的,偏僻汉字越来越少,词组越来越多,如此类推,再夸张一点,最后是不是26个字就可以组成无限的词组呢?这其实就应该是拼音文字进化的路线,因为拼音文字就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这个是事实,而推进这种发展的力量,可能就是各种族直接交流的需要,必须形成有一定硬性语法的拼音文字,以方便人学习和拼写,汉语现在确实是在进化,至于进化到何种地步,那就未可知了。
再说说汉语词组,汉语词组的出现,让中国人可以无限而方便的接受新事物,可这种纳新事物的能力,跟英语这种拼音文字还是有区别。个人感觉,英语的新单词可以是完全新的,而汉语的词组却容易联想到字的原本的意义,结果英语思维的人可能较容易形成创新发散的思维,而汉语思维的人可能较容易形成联想类别的思维,看看西方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再看看东亚人思维里精益求精和规规矩矩,也许正是语言的影响。当然,这都是我个人的想法,不过现在也有人提出了语言才是中国未出现科学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如此,谁也不知道,不过也是一种看法。
当然,创造可能意味着断裂,意味着丢失,但总是从旧里面求新,这就是这2000年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反映,原创性不足真的是问题。东亚人号称平均智商很高,但改革开放这30年也未见出什么科学天才,一定是有原因的,就跟中国经济30年高速发展一样,都不会无缘无故的出现,原因还需要探求。
英语学得不好,你要的例子自己还真是找不到,英语在表述事务时是否会更清晰明了,个人也不敢下结论了,那只是平时的个人感觉而已。当然,也许只是翻译的问题,想把外来文化里的新东西引入到另一文化里,本身就是困难的,这就跟中国唐诗永远也翻译不了一样。
想想啊,造一个新字,如果这个字大量使用,就需要更新国标、字典、网络字库、全民普及(读音和写法),成本很大的。拼音文字就没有这种麻烦,直接打字母就是了。
所以,古字新意是一个很取巧的方法,毕竟免去了上面很多麻烦不是。而如果真有了造新字的必要,那国家在7:30的新闻联播上播几遍好了。
为什么总有人说创意呢?创意真的不是问题。
以前写的几句,不知道你怎么看。
您说两千年未有大变化的依据是?我是语言学的门外汉,只是:1、在维基上看过汉语分上古、中古、近代汉语,应该是有不小的变化吧;2、南方很多方言都号称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也就是说与古汉语比较接近,这事的另外一面是,普通话族群听这些活化石基本上是听不懂的,这也说明了汉语的变化吧;3、四大名著中的很多语言实际上已经是白话,现代人读起来似乎也不困难,这应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口语已经是白话了吧。
To be, or not to be
这想必你也知道是什么意思吧?
1. 你所说英语更有逻辑性,更简洁能否可以举个例子出来?
2. 你用英语口音来对比中国方言,这个例子真的好啊。这个正确的例子应该用各地的普通话来对比标准普通话。 比方说台湾腔的国语你难道听不懂吗?
3. 70年代中国进行汉字简化? 建议你重新学习一个汉字简化的历史。 对比一下 从,众的简体与繁体看一下谁的历史长。
创新是一种能力,日本是发达国家了,而且也有了创新的需求了,可日本人的创新能力还是低下,当然日本在技术产品精益求精上是独树一帜,但在科学创新领域确实是有局限。
相反,俄罗斯前几年又出了一个破解庞加莱猜想的数学天才,俄罗斯相比日本不够民主,经济也不够发达,但还是可以出天才。所以说,天才跟民主制度等等其实没有直接关系,只跟人的思维有关,而中国文化里是不是没有培育这种思维的土壤呢?我认为中国文化很难培育天才,也就是中国文化导致的思维模式很难产生那种天才,当然,我相信中国很容易可以达到日本的高度,但也仅仅是一个实力13倍于日本的国家而已,在创新上未必能突破日本的局限。
现在很多人说汉字优秀时都会提到的一点就是:学会汉字可以很容易的看懂历史古文。从这点上说,汉字变化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