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父亲的空军生涯――天下大乱――祸从天降 -- 一直在看
文革究竟几分错几分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可以讨论。个人也觉得文革不应该100%否定。
但是看你文章的意思,只要文革发动的动机有正确的地方,那些被无辜牵连的家庭就连发牢骚的权利都没有了???已经被你上升到“思维水准和做人的底线”的高度了?楼主说自己家庭的遭遇为什么一定要和“人民”挂钩?谁配“代表”人民,我看楼主和你我都不配。
理性讨论的前提,是互相尊重和宽容。现在河里越来越多人有意无意忽略这点。
你说的有一句我十分赞同:西西河一批不如一批。
而建国前的人无论受了多少苦难,都死去万事空,也无法拿来对比了。
无论如何,文革时期中国人口依然在爆炸式增长,从这个角度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它算不上太深重的灾难。至少,人民在那个时期经历的苦难不会大于国企下岗时期,跟苏联解体更是没法比。
这要求也抬高或心理太阴暗了吧。人口增长算什么证据?新中国人口增长跟世界同步。即使饥荒,艾滋病困扰的非洲也同样的暴涨。。。
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灾难。
相比之下,苏联解体时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人口增长率与世界不同步,说明发生了大规模的灾难。
我不太理解您说我心理阴暗是什么意思。
另外,几亿受害者都活不下来的灾难又不是没发生过。二战时期的苏联和中国都发生了这种灾难,二战后也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发生过这样的灾难。
那叫正常吗?现代欧洲大部分国家/地区人口出生率都很低,人口下降也是难免的。(穆斯林区除外,出生率高)。所以人口数量变化不反映国家状况。
即使纳粹那样建立死亡集中营,也有很多受害者活下来。。。文革毕竟没变成那样,大多数受害者活过来有何稀奇?解放前受害者?!我们受到的忆苦思甜教育还不多吗?况且清朝倒台到新中国,历经内战,日本入侵也涨了1亿多人口,怎么就爱受害者没活下来?
清末是四万万,建国时还是四万万,人口基本没涨,说明那个时期的中国人遭遇很多灾难。
您说
文革毕竟没变成那样文革毕竟没变成那样
和我说的是一个意思。我想说的是,文革是和大规模下岗一个级别的,略低于苏联解体,并没有大家印象中的那样“浩劫”。
另外,您拿现在的人口增长和60年代比,有点不公平。现在是一个化肥供应充足的年代,而60年代的中国并没有掌握大规模化肥制造技术。在这种前提下,人口暴涨说明TG能维持国家稳定,能保境安民。
仅“国家稳定”“保境安民”来说,TG就比GMD做的不知好多少倍。
就这句哦……
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是6亿左右。
现在网络这么方便,说话前只是稍微查查吧。
分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不要让亲者痛,仇者快
情绪极端化的结果就是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推到了敌人那里,结果必然是亲者痛、仇者快。这本身就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
所以不论发动文革有千种理由,文革的方式也是错的,是需要反思和检讨的。
我是查了一下的,但是可能这个数据不对,印象流了。
1910年58689万人
1911年58342万人
1912年(民国元年) 55572万人
1913年(民国二年) 53200万人
1919年(民国八年) 52767万人
1918-1919年(民国七至八年) 48265万人
1920年(民国九年) 44715万人
1921年(民国十年) 44338万人
1922年(民国十一年) 44715万人
1923年(民国十二年) 43609万人
1924年(民国十三年) 40000万人
1925年(民国十四年) 48550万人
1926年(民国十五年) 48550万人
1927年(民国十六年) 45778万人
1928年(民国十七年) 45184万人
1929年(民国十八年) 43893万人
1933年(民国十九年) 44400万人
1931年(民国二十年) 43893万人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44730万人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44143万人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43586万人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44215万人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44036万人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43840万人
1944年(国国三十三年) 42492万人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42100万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42313万人
国企下岗大概不过几千万,在十几亿人中也算不能算是个大数目。
文革受害者基本上没有不去挨批斗的自由,也没有换工作,换地方的自由。国企下岗者可以再就业,可以自己开公司,自己炒股票,就算摆摊也不是资本主义尾巴。国企下岗中的很多技术骨干熟练工到民营企业也混得不错。国企下岗职工还可以出国,比如加拿大什么的。
文革倒霉的那批可有这种出路。
而且下岗的时期,中国并没有发生人口成规模因为下岗死亡。
新中国也是多年才人口普查一次。解放前,割据,被侵略,内战等等战乱之中,每年都出准确数字?一普6亿可是新华,央视等等官方媒体数据,维基,百度等等也用。。。
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事后道个歉,就能一了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