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钓鱼岛事件告一段落,之后的中日关系何去何从? -- 冰排冻骨
以前做的太少,导致日本人民不知道中国人民的感情。日本右翼势力是少数,有多少就消灭多少。
依我看,日本就不成立,韩国也不成立,某些国家也不成立。原因很简单,上面还有个宗主国,美国。你哄自己国民开心了,不哄宗主国开心,照样没好果子吃。想想那个“自杀”的大统领。
在这点上,真希望TG能认清形势,明白自己的政权到底是谁给的。只要把十几亿中国老百姓给哄开心了,还怕江山坐不稳?害怕出去别人不给好脸色?
虽然这次中国赢了面子,但强硬的态度让日本国民很反感。
--------------------------------------------
这话什么意思?中国政府维护的是中国公民和中国的利益,中国政府对于如何让日本国民高兴没有兴趣。反感?未来可以肯定的说,中国会让日本越来越怕中国。
奇怪怎么中国留学生都是这种态度?人家那个日本的留学生还替自己国家说话,怎么我们的留学生都替别国说话?我见到不止一个了。
反倒是我这种没有留过学的是铁杆鹰派加铁杆五毛党(当然,政府还是要骂的)。
在任何情况下,日本都会倒向美国,不存在倒向中国或者中立的可能性。因为中日是世仇,不论是地缘上还是历史上,两个国家不可能安生的。
出来,这样很好!
对事不对人嘛!
对日本来说:
上策:脱离美国真正独立;
中策:回归亚洲和中国联合;
下策:继续徘徊彻底边缘化。
上策是日本自己乐见而其他国家都不乐见的,所以实现的机会几乎没有。中策可以做到东亚经济整合成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中日本的位置靠前,而且可以摆脱美国控制,当然要换以另外一种让亚洲人民放心的安全机制。下策继续摇摆犹疑,待中国中端科技技术发展起来以后彻底变成一个普通海岛国家。
78年是中日友好条约,这是个明显的错误.
其实没什么可说的了,看了排骨这篇文章,屁股坐哪边已经很明显了.
日本决定在2011年3月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25个离岛登记为其“国家财产”,已经充分考虑过与中国冲突的可能,非法扣我渔船、抓我船长,以至现在放人,应在鬼子的算计中。
中国要求并不过分,我们并没有要求夺回钓鱼岛,只不过要求日本回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建交共识上。如果日本在9月19日前放还我船长,说明日本有此诚意,中国未必会加大压力,但日本一意孤行,已经完整执行了一次国内法,必须保持压力,直到日本道歉赔偿,要不后患无穷。别的不说,以后大陆、台湾渔民再去附近捕鱼,日本再抓再判,中国会怎样?不能一次次动员吧,必须让日本回到搁置争议的立场上来。
日本的左右翼在关于钓鱼岛问题上差别小到毫无利用价值,极右翼想上台还得问问他美国爹的意见。日本应该谅解对日友好的TG的难处,担心中国极端民族主义势力上台才对。理解吴建民,他作为前外交高官总不能出来宣传抵制日货吧,政府呼吁冷静,民间应该当反话听,诸位有条件的继续抵制日货,没条件的不勉强。
日本海监抓了中国渔民,在双方领土有争议地区,中国应该一笑置之,这就是有自信了。是的,我同意这也是一种自信,不过,这是一种被人打屁股的自信,鸵鸟把脑袋埋在沙里,留下屁股被狠揍。
罗桑,你的屁股已经炼成了铁头功,俺们是不跟你学得。
至于英国人叫嚣派军队到中国来,这个例子,和这次日本官方实际抓人根本扯不到一块来。
记得周星驰的一个电影里的情节,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你看不见我”,在别人的玻璃窗子前面张牙舞爪,想进去偷东西。这种情节在电影里很搞笑。在现实里的话,那肯定很杯具。
日本人就很擅长这招啊,而且是国民性的。“不存在争议”,就是这样一句咒语,以为念叨几遍就能成为真的。岂不知把脑袋埋在沙子里,屁股的姿势却非常引诱别人的皮鞋啊。
而中国人对日本人而言不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因为还没有谁真正侵入过日本,如果要说日本人的世仇,最有资格的应该是扔下两颗大炮仗的美国人,但日本人现在不还跟美国人人跟的紧吗。
日本人历史上对中国犯下滔天罪行,不过这罪行是不是永不可饶恕的呢?似乎也不是。当年蒙古人和满人对汉族犯下的罪行与之相比绝不逊色,但记恨的人数来说,显然是日本人》满人》蒙古人,显然,时间会成为一个逐渐抹去仇恨的因素。
对中国人来说日本人最令人痛恨的一点是在最低谷的时候捅上最凶狠的一刀,并借此上位成为亚洲第一个发达国家,从而在一定意义上也堵住了中国的向上通道。所以,这记恨之中,大概也有一些心理不平衡的因素。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中国有一天在经济上与日本平起平坐了会怎样?有一天中国甚至可以像今天俯视蒙古一样俯视日本的时候会怎样?大概还是会有些人恨他们,但肯定大部分人会想,算了,跟这个国家计较啥。
但是有一点却是不变的,就是只要日本列岛不沉,日本人这邻居是做定了,低头不见抬头见,这关系还得处。而且,不管怎么说,日本也是东亚文化圈中的重要一员,如果有可能,还是应该尽量争取的。
而不是真正的友谊是吧
一切都是利益是吧
那怎么理解毛泽东的无偿对外援助?
国际交往的复杂性确实需要认识,但是要认为国际交往中只存在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的现实主义,我觉得这个结论还是太刻板了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