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接着谈】书法欣赏的基础 -- 史文恭
史MM真妙人也!
幸亏史楼主没把入木三分的传说再阐发一下。
虽然您给我中性笔写的字送了花。
但还是要忘恩负义的说,书法有些传说,只是传说。
特别是什么中间一条墨迹,什么一顿一顿。
晋代以前的人是怎么拿笔的?
宋元之后是如何?
书写的面的角度都变了。
笔法的作品更是托名古人的不少。
另外我特不喜欢引用什么名人话头作为论据。
写字么,就像打架,自己能写出来之后才谈心得,觉得才算得上技术。否则王语嫣指点打架,估计招式没念完,早被板砖敲了。
隶书和楷书的笔法相同么?
那么笔法论的是什么字体?
诸体同法?
南帖和北碑的笔法一样否?
那些痕迹-墨迹,是书写材质的不经意的效果还是书法家刻意形成的?
实际上,即使运笔动作一样,在不同的材质书写,形成的效果截然不同。
因为本人经常尝试用不同的墨水,钢笔,纸张书写。同一笔和同一墨水,在不同的笔记本上字迹相差很大。甚至垫羊皮和垫牛皮或垫纸,垫不同的张数的纸张的效果都不同。甚至粗细变化很大。
所以分析个别笔迹证明书法家功力。这思路是否有点?
至于北碑,墨迹到刻刀的距离……。看过现场刻石头就知道了。特别是碰到石材不好的。更不用说风化的影响。
最后补充一点,如果一个小孩执笔到了大人在后面偷偷拽不走的效果。估计是写不了字的。太僵了。
实是与那个虚相对而言。一轻一重。
如果笔笔中锋,苏轼也不要写字了。
关于一笔一顿,田英章的大哥在视频讲座提过,说有人把这作为写楷书悬针竖的秘籍。但我想,这应该是描字,画字,而非写字。气脉都不顺。不通畅。估计只能算书匠之法吧。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过去见到真迹是很困难的,没有条件像现在一样,拿着扫描件,像扣模子一样去比对。
正象郭靖习了九阴真经后,看黄药师与欧阳锋簫筝相斗,觉得奇怪:这一边只要音再高些,就可以压倒那一边;那一边再坚持下去,就会胜过这一边。然后,郭靖想明白人力有穷尽,万斤之力当然可以所向披靡,但没有那么大的力气呀。
“蓝翰林和后来临摹者不解此中真意,胸无此象,何能得其妙哉?”这种评论似乎调子高了些,毕竟,18年临摹,不是浮躁的现代人所能轻易达到的,农狗自认8个月只怕也做不到。
正象郭靖习了九阴真经后,看黄药师与欧阳锋簫筝相斗,觉得奇怪:这一边只要音再高些,就可以压倒那一边;那一边再坚持下去,就会胜过这一边。然后,郭靖想明白人力有穷尽,万斤之力当然可以所向披靡,但没有那么大的力气呀。
“蓝翰林和后来临摹者不解此中真意,胸无此象,何能得其妙哉?”这种评论似乎调子高了些,毕竟,18年临摹,不是浮躁的现代人所能轻易达到的,农狗自认8个月只怕也做不到。
看真迹,像个活泼亲切的少年,掩不住眼底的风采;而摹本,像个严谨刻板的书呆子,虽不愈规章,却神采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