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养儿育女问题汇集贴(不断补充修改中) -- 大懒虫1号
想想我们的父母。我父母做的不好的地方好象有一些,对我现在好象也没多大影响。
想想我们的父母。我父母做的不好的地方好象有一些,对我现在好象也没多大影响。
谁见谁夸:),3个美女+才女(北大本科的,nature上灌水的,投行的)抢着收为干女儿,哈哈哈哈哈,我得意的笑我得意的笑。
哈哈,我就不抢了,辈份问题。
我女儿对穿着打扮从两岁起就特门儿清.从三岁起每天早上自己选衣服上托儿所(Daycare).而且还知道"美丽战胜严寒",大冬天也穿裙子.得亏我这里冬天也不太冷. 象指甲油,唇膏早就和小伙伴们互相学习,切磋,学会用了.当然我们除了Play Date 平时不让她用. 女孩爱美是天性,没必要担心.另外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能让成人画出美丽的图画.从我对我女儿和她的小伙伴们的观察,小孩子的脾气秉性,兴趣爱好受先天和环境影响很大.父母有意示的教育引导好像用处不大."Nature or nurture"(天性 还是 教育)是古今中外辩论的话题.我更倾向于天性.
多谢忙总加入俺这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队伍中:))
教育和企业管理有诸多相通之处,我们当年的专业必修课中,就有管理方面的课程。然,正如忙总所言,养孩子的确比做企业难多了,养孩子是个无底洞,24小时,一辈子。教育的对象是人,为社会的未来制造“产品”,教育者也是人,而人的行为之中的“变卦”太多,又不能删除、暂停、倒退或重来,因此要控制适度的话,需要的综合能力非同一般。
每个角色都有盲点的。父母这个角色最大的盲点是:难以客观。对孩子教育方面容易出现不是“过”就是“不及”。适度,太难了。个人感觉父母跟孩子之间,一辈子都在父母给规矩和孩子要自由之间扯皮,保持平衡永远是一个理想状态,容易远离但也可以无限接近可又无法真正到达。
很多人以为为人父母是天生就会的,其实父母这角色,还是需要学习研究的,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国内做这方面的研究很是不够,而国外的很多东西也不能直接搬用,文化底蕴思想体系不同,搬过来直接应用问题一样多多。其实,父母只要开始思考“怎么做父母”,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育效果及相应的社会影响。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很长时间里普遍缺乏的就是思考,更别提什么反思了,在不经思考的前提下就采取行动、当行动出现阻碍的时候又匆忙用另一个行动去替换或掩盖,舍本逐末而已。好在现在似乎开始思考了。这是好事儿。
哈,打住打住。见了忙总忍不住多啰嗦了几句以套近乎
国内目前教育目标是成才,父母攀比心理重,所以孩子压力大。我们小时候父母光忙着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之余对孩子关心不多,反而让我们得到成长空间。上大学时,身边全都是燕兄这样的才俊,我压力很大,父亲很诚恳地跟我谈话:“父母对孩子只有责任,没有权利,唯一的要求或希望不过就是他们自己将来能自立,有自尊,没有别的要求。”这句话对我帮助很大,至今牢记在心。
美国的教育体制不同,成绩排名不太重要,但中国人的攀比依然比较严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要学钢琴、游泳、舞蹈等,同时成绩还必须全优,对孩子影响不小。
燕兄到底想要什么呢?
"24小时乘上生命全部"教育出来的未必比按部就班教育出来的更好.父母教育不帮倒忙就不错了.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好好做好自己,孩子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关于那两点感慨,
1.古代的易子而教并不普遍。而且非常有问题。在父母没有什么大问题(比如罪犯、重病无法自理什么的)的前提下,孩子还是父母亲自带最适宜。
2.关于俺这个“学养子而后嫁”的做法,《大学》里是否定的,人家直接说了“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说的是实践很重要,做事有个先后次序。不过挪到现代不能直接用来自我讽刺或讽刺那些没生养过孩子的教育工作者,另外,《大学》那时代主要还是没有女人出来干教育工作,没有幼儿教育师范教育等专业:))其实在大学里俺也是“鄙视”某些课程的,比如《优生优育》的课程,俺就坚决不参加。觉得未婚先学养子的行为很可笑~~正儿八经很感兴趣地研究儿童教育,其实是在俺大学毕业后才捡起来的,主要是身边的亲友有这个需求,俺就被迫开发了这些研究视角。
而且长期处在资源不足的环境里,竞争心理旺盛。
实际上那几个移民国家,美加澳新,一个平常人可以活得很有滋味。
我认识的一个有个金子般的心的新西兰人,以前就是个builder,后来得了类风湿,人家转行当出租车司机了,专做奥克兰到蛤蟆屯的线路。一样活得很滋润,不忘每天给大家讲个笑话,鼓励别人,帮人试车,很多很多。
他因为车祸去世那天,来他家参加葬礼的至少有百十号人,我和领导是唯一的华人---可能也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竞争心理?我们回来和华人朋友聊,他们很惊讶--一个司机怎么有这么多好友!
天!中国同胞什么心理啊,难道真是富在深山有远亲?平常人就不能是个人格伟大的吗?
要搞清楚可是大课题啊。。。
欢迎加入讨论小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