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小猫的原创:出没在阴影中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 -- 妖猫drake
它的东部通过邵阳和永州连接衡阳,粤汉铁路就是从此处通过,而且本身是山区地形,抗战时是一处重要屯兵处,至于是不是74军所在地我倒没了解过,应该八九不离十吧
如猫所言,二战时期的南斯拉夫地区,武装力量十分复杂,外国军事占领力量就有四支,德军打头,意大利做主要配合,另外还有两支龙套,北部有匈牙利军,南边有保加利亚军。至于为什么,可查询地理名称“伏伊伏丁那”与“马其顿”。而且这个德军也不纯粹,大量招收了乌克兰籍士兵,建制里还带有“哥萨克”字样,整个纳粹德军里基本是独此一号;而意大利军中也有一批阿尔巴尼亚籍士兵。这是占领军。
而国内武装力量就更复杂了,至少数得出六支武装。南共游击队等会说;切特尼克名义是代表战前南王国政府,南斯拉夫祖国军是他们的正式称谓,这来源于流亡的南王国政府对其的称谓:祖国国内南斯拉夫武装力量。而实际上是塞尔维亚传统民族主义者的代表,切特尼克这个称呼本身就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在一战时对其敌后游击队的称谓,并且这支力量也不完全是由那位大胡子将军General Draja Mihailovich米哈伊洛维奇控制,他名义上是流亡南王国政府分封的“祖国国内南斯拉夫武装力量总司令”,但其主要是控制塞尔维亚地区的切特尼克,其他地区,尤其是波斯尼亚的切特尼克控制者另有其人,这到了后期有所改变,如猫所言,要相偎取暖了;乌斯塔沙是克罗地亚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及武装,不过2战前期它还算是民兵,后期才算是德军扶持的克罗地亚政府军;这些武装力量大家都提过了,我再说三支被大家忽略的德占南区域内的武装力量;德国占领南斯拉夫王国后,对南王国各个领地分而治之,或直接占领,或分封盟国,或扶持傀儡,其中两支主要的傀儡军,一支是伪南斯拉夫军,由南王国内亲德力量收编前南王国政府军组成,势力范围限于塞尔维亚中部与南部;一支是伪克罗地亚军,由德国扶持克罗地亚民族主义者建立,初期和乌斯塔沙还是有区别的,后期就完全合流了,势力随克罗地亚人居住范围而遍布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及波黑等地;除此之外,还有一支活动在波黑,由中东返回南斯拉夫的亲德穆斯林长老建立的穆斯林民兵武装组织因为力量弱小就很少被人提及了。真的是军外有军,军内有派,一锅粥啊。
势力多是挑战,也是生存发展的机遇,毛公领导下的TG对此很有一套,显然铁老大领导下的南共也是如此。
猫说二战期间切特尼克主要活动在南南部,南共活动在南北部,这不确切。准确的说,切特尼克的活动区域是塞尔维亚西部,波黑东部及黑山北部这么一片区域。而除此之外,去掉南北部各个平原地区,从最西头的斯洛文尼亚算起,一路向南向东,克罗地亚、波黑、塞尔维亚、黑山,一直到马其顿,凡是有山的地方就有南共游击队烧起的星星之火。就凭这一点,别说切特尼克,南斯拉夫国内哪只武装都要望其项背,所以德军是很认真的把南共游击队当作其在巴尔干地区的主要对手来对付。
举个例子,小猫在文二里提及沃尔特上尉在切特尼克营地遭受德军夜袭,连夜转移至Zlatibor Mountain山脚下,这Zlatibor山是位于塞尔维亚西部的一座山,山脚下除了上尉栖息的山村,还有好几个城镇,其中有一个城镇叫“乌日策”。南共在1942年打响自己的反侵略第一枪后建立的第一个中央根据地就是以乌日策为核心的,史称成为“乌日策共和国”,后来在德军武装打击(南史成为第二次军事进攻)下主力才逐步向北向西转移至波黑地区,但仍然遗留了一批地方游击队就地坚持斗争。德军针对性很强,只打南共游击队,对切特尼克基本是驱赶,结果南共游击队损失很大,而切特尼克基本没有什么损失,有意思的是正是这样的处理让一批坚持抵抗的切特尼克认清了立场,开始支持并服从南共游击队的领导,南共游击队的势力最终越来越强,坚定的抵抗意志很重要。
南共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区域还是在波黑,尤其是波黑中部与西部,是南共2战胜利前最终的中央根据地。这里西部是伪克和乌斯塔沙,东部是伪南和切特尼克,正对德军,背靠意军,四周都是敌军环绕,但除了德军,哪方的核心势力范围都谈不上,是典型几不管的区域,区域内多山多溶洞,对了,喀斯特地貌说的就是这里。这是武装割据在南斯拉夫的典型环境。
不过德军的斩首行动也很犀利,追着南共游击队指挥中心打,让铁老大带着指挥部从东到西,又从西到东,来回折腾了好几趟,期间几次死里逃生。最后不折腾了,带着指挥部撤到亚得里亚海中的一个小岛上,在游击队和英军联合保护下安然过到战争结束。
南共游击队分布广,因此部队是分主力军和地方军的,主力军一般番号都称之为“第×(番号)×××(部队编组地)无产阶级旅(师)”,要求就是能够跟随南共中央转战四方,由南共中央司令部直接指挥;而地方军一般番号都是“第×(番号)×××(部队编组地)旅(师、团、营)”,是南共各个根据地的保卫力量,由南共各个分遣指挥部指挥。战斗力总体上强于南其他2战时期武装力量,强于意军,而弱于德军。
最后再指出小猫的一个BUG,上尉和切特尼克要炸的铁路,从贝尔格莱德开出不假,但终点站可不是什么杜布罗夫尼克 Dubrovnik ,那地方至今都只有公路没有铁路。这铁路是沟通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唯一的铁路线,到今天为止还是。这是一条桥梁隧道众多,全程山区的铁路,隧道之多可以算得上是欧洲之最了。要破坏炸药确实是最好的工具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铁路那个小猫没查,就按原文来的,看来又被美国佬给坑了,哈哈
我会把老兄这篇加到索引里,有这个,对当时南斯拉夫的态势就清楚多了。
不过按沃尔特记述,有一个滑道似的东西,看来有空还是要去翻翻哈利法克斯的解剖图了
其实想过写写二战各国的空投装置,不过资料一直不足,老兄看能不能给介绍一下?
读猫兄的好文,如饮甘醴。
5. 洋战士土战士,只要打鬼子就是好战士
虽然连续强行军让美国上尉沃尔特和他的游击队员们苦不堪言,但他们到达目的地时,当地的游击队头头却为外来的“新鲜血液们”备下了大宴接风,好好款待了远道而来饥寒交迫的倒霉蛋们一顿。但不管手下中国游击队员们的感觉如何,OSS的游击专家却明显不吃这一套。
多年之后,沃尔特在回忆中毫不留情的点明当地游击队完全是看上了随之而来的美国援助,希望能讨好沃尔特,弄到更多美援,藉此成为拥有一定实力的地方军阀。由于同样的原因,当沃尔特上尉和游击队头头谈起袭击日军铁路线计划的时候,对方一边满口答应,一边却不断的找各种借口拖延行动时间,不断要求美国人先给实惠,正事以后再谈。
好在曼斯菲尔德也不是生头,他和同样精明的南斯拉夫切特尼克游击队打了几个月交道,对谈条件谈价钱已经是驾轻就熟。为了能先给国军的游击队一点甜头,沃尔特上尉用电台召来了运输机投下了一些武器装备,又将部下带来的好东西挑出来一些送给了本地的游击队。
当然这些东西不能白给,美国上尉命令手下对本地的国军游击队进行短期突击训练,一群本地的农民子弟兵就这样跟着美国老师学习起如何使用汤姆逊冲锋枪、爆破和纵火器材(主要是使用美制引信和著名的“口袋引火器Pocket Incendiary”)、巴祖卡火箭筒以及火焰喷射器。
这些技术兵器靠突击训练是学不好的,王外马甲老大在《战场蒲公英》中描写的军统游击队,后来也拿上了美军的先进轻武器,战斗力却远不如国军伞兵,就是国军正规部队在火焰喷射器使用上也显得缺乏训练经验不足。
沃尔特可没心情去搞“慢工出细活”,看着本地游击队能像模像样拿着美式武器打几下了,他立刻要求本地游击队头头对日军铁路线发动袭击。对此,美国上尉是这么解释的:“我其实被夹在OSS高层和当地游击队之间,我必须组织几场有声有色的行动,让上头知道提供的武器没有打水漂,这也是下一批装备运来的先决条件。”
一听说不出力打鬼子以后就没有援助,本地游击队头头只得硬着头皮和沃尔特做了个袭击计划,决定拿Heng-yang-Siangtan Road衡阳-湘潭公路上的日军武装押运队开刀,主力埋伏圈设在一条30米长的桥梁附近。根据游击队侦察兵汇报,日军的武装押运队大约有30到100辆卡车,还有坦克和摩托化步兵支援,这些鬼子也颇为狂妄,竟然顶风冒雪蹒跚前进,根据日军行进的速度,预计他们会在当天晚上到达游击队的伏击圈。
美国上尉多年后是如此回忆这场首战湖南的:“我们也是顶着风雪出发的,身后是500多条二十多岁的棒小伙子,不过中国上校(原文如此,Chinese Colonel,估计是本地游击队头头还顶着军统给的一个军衔)竟然坐着轿子(sedan-chair,这东西不是指我们的轿子,是从罗马拉丁文来的),我们赶路他到舒舒服服的睡起觉来。半路上我们一头撞上了200多鬼子,两面几乎同时开了火,打了一会儿,本地游击队的二把手(the second in command)带队冲击,掩护我们撤了下来,这位勇士不久之后又和我们会合了,据他说,他们一共干掉27个鬼子。正当我们准备赶到预定伏击圈的时候,侦察兵传回一个令人丧气的消息,公路上鬼影都没有一条,因为大雪封路,日军押运队根本没出来。”
倾巢出动却扑了空,沃尔特上尉心情郁闷极了,本地游击队头头却眉开眼笑满脸得意,但是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因为一根筋的美国上尉又提出趁着风雪搞掉附近的桥梁。曼斯菲尔德猜测日军卫兵必然会因为风雪而松懈甚至是偷懒翘班,便建议趁机炸桥。根据侦查情报,这座30米长的桥梁是木制的,一共有八座桥墩,用的都是一英尺直径的大木桩。
沃尔特上尉带着几十名中国游击战士摸到离桥梁大约两公里的地方潜伏下来,几个穿着平民服装的游击队员用特制的伪装包(沃尔特回忆的,难道是褡裢?估计就是我们农村当年用的大包袱)背着炸弹装作平民向桥头走去。大约晚上9点的时候,轰隆隆的爆炸声打破了风雪下的宁静,震耳欲聋的爆响响彻云霄,当时沃尔特等人已经撤到几公里以外,很快游击队员们便同大部队汇合,所有人都报告,可以把这座桥从地图上抹掉了。
之前给74军的正规军们培训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游击队估计就不那么好教了
巴祖卡同样不是个容易用的东西,国军倒是给解放军运了不少
各色的OSS 引信和发火装置,这东西同样不好学,但是用好了就很给力,比如加上手榴弹就可以变成一发诡雷
Pocket Incendiary,也是一种延时引信,大名是英制M1式延时发火装置,OSS拿到后就起了这个诨名。原理是通过腐蚀性液体烧断内部的金属丝。720事件似乎使用也是这种延时发火装置。注意第一幅图中的色标,英国的引信使用色标标识延时时间
sedan-chair,但我估计游击队头头坐的是抬杆之类无棚的小轿
妖猫drake:【原创】小猫的原创:出没在阴影中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六)
妖猫drake:【原创】小猫的原创:出没在阴影中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七)妖猫drake:【原创】小猫的原创:出没在阴影中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八)
妖猫drake:【原创】小猫的原创:出没在阴影中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完)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中国战场的倭寇后来不也是这么针对共军的吗?最后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革命者的勇敢是相似的,反动派的愚蠢也是相似。
您应该是把两支军队搞混了。
在苏联籍德军中,完全由乌克兰人编成的部队应当是德军在原西乌克兰地区(就是德国和苏联“瓜分”波兰的时候抢来的那一块,这也成为他们在战后自称波兰人而未被引渡到苏联的原因)招募建立的党卫军14师“加利西亚”(乌克兰第1)。这支部队曾在捷克作战(好像还镇压过华沙起义,但是没有在南斯拉夫作战)。他们最牛叉的地方在于,由于表现太烂,指挥这支军队的德国将军不止一次拒绝指挥他们。
另外一支则是国防军招募的哥萨克骑兵(包括单不限于乌克兰人)。最初东线的一些德军师团将合作的哥萨克人(其中有大量的苏联战俘,也有选择和德国合作的哥萨克)编成独立的哥萨克连或者排,后来哥萨克部队的建制越来越大,到1942年底国防军哥萨克骑兵第一师在华沙编成,这个师参加了对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围剿。后来还组建了骑兵第二师并组建哥萨克骑兵军,然后就名义上被划给了党卫军(连军长潘维茨自己都没有脱离国防军加入党卫军),称武装党卫军第15军。在战争的最后时刻他们好像和弗拉索夫的俄罗斯解放军合流了。
在南斯拉夫的俄罗斯人军队据说还有一支,指挥官是施泰丰中将,在1941年招募当地的俄罗斯侨民组建(大概也是流亡的白俄?),也参加过对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围剿。
另外,我记得在塞尔维亚地区德国应该是建立了总督区进行直接统治而没有成立伪政权,既不同于克罗地亚独立国等傀儡政权,也没有由仆从国占领(意大利匈牙利etc.)
另外,意大利人其实严格意义上不算敌人,43年意大利投降后,意大利人不仅将大量装备送给了南斯拉夫游击队,还有大约1500人以“安东尼奥·葛兰西大队”的名义加入了南斯拉夫游击队一块打德国人(还记得《桥》里面的匝瓦多尼吗?)
这方面我确实没有太多专门资料,有的只是零星资料,德军在1945年的在南编制我的资料显示有两个哥萨克师(一师和二师),此外还有两个党卫军师,分别是第14鲁什尼克党卫师和斯特凡师,前者不知道是不是那个乌克兰师,后者是德军在阿尔巴尼亚招募的党卫队部队。
关于塞尔维亚伪南政权,确有其事,1941年纳粹德国占领南斯拉夫全境后,在伙同各盟国肢解南斯拉夫的同时,对自己直接占领下的塞尔维亚地区采取扶持亲德政权来维持当地秩序。开始的时候是找出一批当地亲纳粹的政治人物来组织民事机构,配合德国军事占领机构来行使政府管理职能。很快发现这样做影响力根本不够,塞尔维亚反抗组织风起云涌,南共武装开始崛起,地方局面日益糜烂。在此情况下,德军占领机构就转而在原南王国政府中物色人物,以抵抗布尔什维克入侵为理由,拼凑了一个“民族拯救政府”,原南王国军事将领奈迪奇出面组织,协助德国军事占领机构管理塞尔维亚地区,俗称奈迪奇伪政权,这个政权一直延续到2战胜利前的1945年,直至铁老大攻下贝尔格莱德才散场。
意大利积极参与了1941年对南斯拉夫的入侵,战后控制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的海滨地区达尔马提亚以及黑山,并渗入波黑南部与东部地区。南共自从1941年开始武装斗争起,波黑、黑山(或者叫门的内哥罗)就是其重点活动区域,期间和意大利军的战斗十分频繁,但就意大利军的战斗力而言,运输大队长的名号是名副其实的。曾经有被俘的德国军官迷惑于南共游击队强大的重火力,当他得知是从意大利军那里缴获时,无奈的耸耸肩,说了句:可爱的意大利人啊还有,南共首次向其他盟国派出代表团时成员所穿的制服都是利用缴获的意大利军官服改装的。当然,随着1943年意大利的投降,意大利就的确不再是对手了。他们组成的也不只是一个大队(根据南共军队的编组习惯和这支队伍的人数,应该是旅级编制),当战争结束的时候,南共武装中已经有代号为加里波第的师级意大利军编制了。还有数量不小的兵源补入南共武装各个师团。
那首脍炙人口的“再见朋友”就是从意籍游击队员中传开的。
也有不稳定因素,在1944年间,就因为一个意大利籍马夫的投敌,铁老大的总指挥部差点被德军连锅端了。
就是你最后那个图,这个东东南方好像很普遍的。
教那些土土的游击队用洋兵器肯定不容易,上面那些个洋字码他们也不认识啊。
英国SOE的东西就很好,都是用色标和符号这些,字不认识,颜色都是认识的,好学好用,真的风靡全球。
估计打字机还是能学会的,但是比如火焰喷射器和巴祖卡,我看游击队悬,也许会拿着,壮一下声威,打起来敢不敢用难说。
九十年代我来美国的时候,美国自己生产的轿车的控制板上面都是英文字;小日本的汽车的面板上都是一看就明白的图标。
出口到其他语言区的东西,肯定要注意怎么弄说明这些。
美国军工一直不太重视如何让生手快速上手。印象中洛克希德臭鼬也是到了SR-71时代才在复杂管路中引入色标的。不知道苏制体系如何,感觉苏联自己的兵员教育水平和素质也不是特别高,应该更重视易学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