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如何理解“货币过多”? -- 陈经
从我的理解来看,货币增发是有如下渠道完成的(按严重性从大到小排列)
1.商业银行的贷款和再贷款
2.如陈大所说,净出口创汇的利润再换汇.
3.FDI在境内换汇.
4.除FDI外,国际结算资本项下的净流入在境内换汇.
现在人行在年内连续5次提高准备金率就是针对1来的.2和3在人行看来是好事,不会严卡的.加强对4的管制已经在通风会上提了好几次了.
我姐刚在剑桥买了独立的house,算起来和杭州的价格差不多,甚至不如,你说正常不?
房价和经济正相关性我不否认,但是更不能否认房地产泡沫的存在。相对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房地产就是一个泡沫。
本来中国经济尤其地方zf对地产的依赖是畸形的,人人都看得到,但是没有人有决心有毅力戒掉。
河里郭嘉有个帖子说,其实08/09是一个很好的经济转型窗口,房价已经下来了,这时候如果乘机砸钱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实业而不是投机,是个大好的机会。
可惜yd一慌,钱又砸在了铁公鸡和房地产上,于是又走向了老路,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就更深了。
可怜了一个大好的时间窗口。
为啥钱用不到合适的地方去?自己的东西,最要紧。一人私心,不过一家的事,而一个团体私心,就要一个国家来买单了。舍小利而为大家,这样的事,现在这个集团是干不出来的。所以,所有的事情就不可避免了。
就是那08年的4万亿,严重的通胀。这些钱造成了资源的严重错配
比如一个老板花一千万买了个别墅,这一千万里面最多有一百万变成砖头、水泥、装修材料固定别墅里面,其它九百万都流到社会上了。
如果是贷款买房,也能大量增加M2,有一个“货币乘数”的理论。
是先不顾一切的抢救呢,还是考虑到可能在救活后抢救措施的副作用,采用慢慢调理的疗法?理想状态是永远不存在的,醒醒吧
庸医就是不过一切的抢救,只要不是今天死在他手上,哪管明天如何?
最怕的就是别有用心的庸医了,明明你就是个感冒,他偏偏要下虎狼之药,只为了多挣点买药钱,呵呵。
08年到命悬一线了吗? 这个恐怕很多人不答应你啊,呵呵。
yd上台以来,一直叫喊着要调整产业结构,咋越调越畸形了?而且还老是来迟一步,你还说是命悬一线,这不是打脸吗? 呵呵
比较,一个最常见的错误就是不区分本质差别和发展阶段。二战后那些从发展中向发达转变的经济体,都有类似的资产价格急速增长的过程。这是经济发展阶段的规律性特点。
英国和我们有很大不同,一是发展阶段;二是经济增速;三是人口年龄结构;四是城市化水平;五是汇率。
区间内,而不是无限制上涨。数量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质变之后谁是本质因素就不一定了。
引一组新浪乐居的数据,你觉得这正常吗?
深圳均价22304元/平米,人均收入24870元,需不吃不喝90年。
北京均价19725元/平米,人均收入21989元,不吃不喝80.7年。
上海均价17000元/平米,人均收入23623元,需不吃不喝64.7年。
广州均价10937.3元/平米,人均收入22469元,不吃不喝43.8年。
杭州均价21036.5元/平米,人均收入21689元,不吃不喝87.2。
厦门均价11946.8元/平米,人均收入21290元,不吃不喝50.5年。
考虑到人口规模和基尼系数,用人均收入来衡量房价高低并不合理。
算了,房市的问题没有兴趣再说了。只是建议一下,关于房价不合理的一些观点,能不能从其他竞争性的观点中找出来一些更合理、更具说服力的?
民营企业应该加油,把台湾企业干掉,鸡的屁每年可以多两个点。
不做企业不知道烦,没做出口不知道钱好赚啊!
杭州一直以来在推行经济适用房,以下是目前申请的条件:
(1)家庭成员至少有一人具有本市市区常住城镇居民户口(不包括学生户口)5年以上(含符合杭州市安置条件的军队人员);
(2)已婚[含离异(或丧偶)带未成年子女且拥有监护权]或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上的单身无房户;
(3)申请家庭房产建筑面积小于48平方米(含);
(4)申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市统计局每年向社会公布的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
关于条件中的第4条,实际操作中基本忽略。只要自己编一个年收入数据,然后盖个单位章就行。他们甚至不会去税务局查询你上年缴的个税金额。主要是家庭名下不能拥有超过48平方的房子。
目前的经济适用房情况是,大约70平方,总价30万左右,地段都不太好,但有基本公交(当然这是针对P民的,领导的经适房不在讨论范围内)。
拥有经济适用房后的负面是,您将不能再购买商品房,因为新商品房的房产证将被拒绝发放。
在这样的政策下,本地居民只要一结婚就可以购买到,而且不用等太长时间(6个月左右吧)。当然入住还是和商品房一样要等房子竣工交钥匙。但至少解决了最基本的部分需求。
这样的政策对房价长期会有怎么样的影响?目前看来是没有任何影响,房价依然在天上。总觉得不应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