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影评系列(序) -- 上古神兵

共:💬673 🌺3839 🌵5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5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觉得你这么说,对李安不公道,

李安可没说上帝啊,信仰啊啥的,整个漂流的奇幻场面没有神迹,也没有任何一种神的暗示。实际上他在提一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需要信仰,或者说,信仰会给人带来什么?

家园 推荐看一下原书

这个是得过奖的。

家园 的确没有在宣传宗教..

这故事的主题似乎就是如何自欺..@_@

宗教的部分确实是提出的思考而不是煽动,不过放在整个故事设计里面。。。感觉就是“自欺欺人”的一部分。。

家园 写写1942

del

家园 【讨论】

昨天刚看过,1942,我承认,这部片子超出了我原来对冯小刚的认识。我原来想看“少年PI”的,晚上只有两场,去晚了,最合适的时间没票,只好选择看1942.

我原想,冯小刚的水平,拍这类电影,恐怕会达不到标准,但客观地说,这部片子基本上成功了,超过了冯小刚过去的水准。

在某些地方,我真的被深深地打动了。

我觉得这部片子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挖掘出了中国过去总是被有意无意遗忘的灾难史或者天灾人祸中普通人真实的一幕幕。

而且就剧本思路来说,放在了一种严格的政治批判,民族批判中,这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尽管骂的是国民党,但在普通人的感觉来说,几仟年到现在,中国的政府都是一个操性,更严格地说,中国人都是一个操性。

当然,就政治批判来说,还是容易的,更别说骂的是国民政府。

就民族批判来说,恐怕更容易惹出巨大的是非来,因些,在这灾难中,片子也描述了许多的人的,乡亲的美好的一面,让我们在天灾人祸中看到许多温情而残酷的一幕。

从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刘震云和冯小刚试图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并深化,于是在片中出现了基督教的神父。但这个线索在行进到一半的过程中,嘎然而止,我不知道是为什么。

是没办法展开?

神父最后将巨大的心灵痛苦和疑问抛向了上帝。

似乎在质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灾难?

恰恰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思想的高度仍然有所欠缺。

另外,我觉得这部电影仍然是明显的冯小刚过去的痕迹。

冯小刚电影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明显的电视剧的痕迹或者说相声剧的痕迹。无论他将场面做到多大,你仍然能看出这种相声剧的痕迹。

而且,就导演的思维来讲,冯小刚的思维和另一位导演冯小宁的思维是一个模式的,尽管冯小刚好象有“叛逆”的一面。

所以,就这点来说,剧本安排了很多的线索,比如逃荒的乡亲们,政府,军队,时局,好象从多个角度来还原这场面灾难的全景面目的,并且在全景面目的各个方向上给予了尖锐的批判。

但这种安排会出现另一个问题:

我们真的能清楚地在一部电影穷究出产生这种悲剧的历史根源么?

换句话说,如果一部电影试图穷究出产生这种悲剧的历史根源,那么,这部电影本身从一开始是否承担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的意思是说,我觉得,一部电影想表达或者揭示的,应当是我们心中一个已经确定的主题或者认识。

只是这个主题或者认识,在我们心中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而一部好的电影能将其从这种模糊状态深刻地挖掘出来,告诉我们——个确定。

但一个全景式的描述,如果不政治宣传片的话,最终的结果可能会观众心中,产生了另一个模糊——这些人都饿死了,我们应当怨谁呢?

怨上帝?

怨国民政府?

怨基层官员?

怨中国军人?

怨日本人?

所以,一旦产生政治批判,固然尖锐,但永远也不会深刻。

而民族批判,我们更原意同冯小刚一样,相信灾难中的温情主义。

人性批判?我们没宗教,而且一开场,一个中国神父就宣称——为什么你们遭灾,因为你们是异教徒。并且将对灾难的起源的质问扔给了上帝。

所以,这部片子很不错,但没有达到让人震聋发愦的地步。

这也就是日常的中国式思维所能达到的一个极限了吧。

家园 看央视的电视剧

有点梳理建国史的意思。你不说几句吗?

家园 用阶级批判呢?

呵呵

家园 根源有什么难说的,就是空一格同志不把人民当人看

史料说得很清楚,灾年中央不但不赈灾,反而以抗日为理由继续征粮,这个跟三年自然灾害的原因恐怕还不一样,跟花园口决堤背后的心理因素则是一致的

家园 人的信仰:摆脱孤独感,活下去

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李安和冯小刚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李安表现的更为唯美,或者说更为含蓄。《1942》表达了传统中国人的信仰:活下去——生生不息。这就行了,只要活下去。当然,后面的小姑娘和东家的结伴,隐秘表达了活下去需要有同伴,来支撑活下去,这就是信仰需要载体——能摆脱孤独感。而李安虽然也表达了活下去需要同伴或者信念,但唯美有余,暗示不足。

至于宗教,和1942一样,也在嘲讽之列。哪有神马信仰,活下去就是信仰。而人们更相信奇遇,奇迹。

通宝推:柴门夜归,
家园 1942和鬼子来了相应成趣

这两部电影其实殊途同归。

在客观效果上,它们都讲了同一个故事------如果没有TG,或者没有一个与TG性质相同的组织,那抗战会变成什么样。鬼子来了是从沦陷区的视角讲这个故事,而1942则是从国统区的视角讲这个故事。

所以说,1942在客观上,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通宝推:邻居大哥,kmy1810,
家园 同感!
家园 影评33之《1942》——寓言

   什么是寓言?寓言是委婉地告诉你很多遍,你却仍然会去做的傻事。当我和朋友看完这部《1942》,我对这部电影的定义——这是一部政治寓言剧——它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是给统治者看的——老百姓曾经经历、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的苦难是不需要“温故”的。寓言在人们印象中应该是短小精悍的,但其实寓言真正的生命力是巧妙的比喻和暗喻——不断重复的历史其实是现实最好的讽喻。

   这部“寓言”的场面非常宏大,一是演员阵容(有台词的龙套演员都是影视界一线演员);二是故事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三是镜头运用和特效营造。这都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比如那些大业伟业之类的“什锦杂烩菜”。真正出色的是导演有效的控制了这种宏大场面的多层次多线索叙事。官民两条线,国内国际两个层次同时推进。老百姓要吃饭,政府要抗战;国民政府要争取国际地位,外国记者要揭露饥荒真相。而冯小刚在这种宏大叙事中,依靠的却是对细节的关注。例如:挨饿的人怎么吃柴禾?电影告诉你要磨成粉,然后它通过小女孩告诉你,这东西是不消化的。我之所以认为冯小刚是目前中国最好的导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对细节的关注,关注细节是对观众的最大尊重。这种叙事最大的危险就是众多细节把宏大场面搞得支离破碎,光是场景和镜头切换就不是动动嘴皮子或者科班能教出来了的。

   很多人用政治眼镜去解释这部影片,正反双方都挑出导演和编剧的很多“反动细节”(尤其是台词)。然而我通过这些细节发现该片最成功的地方——这些细节充满了彼此矛盾和自我矛盾——所有的矛盾贯穿始终,有条不紊。正是这些矛盾准确地刻划了人的复杂性,群体的复杂性,甚至灾难也不是简单的。上至蒋委员长、民国政府,下至东家长工、逃荒人群,不同阶级、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遭遇,这些矛盾纠葛在一起,而最大的矛盾则是这些矛盾居然没有冲突,没有对抗,例如:士兵面对敌人不战而逃;灾民面对政府和灾荒也是一个“逃”。最后那挑在刀上的馒头再一次提醒我们,生存和尊严才是最要命的矛盾。矛盾是戏剧的生命,出色的矛盾才成就了出色的电影。

   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尺度。导演和编剧非常克制,尤其是抵挡住了所谓视觉冲击力的诱惑。最明显的就是性描写,人性冲突中,性是很少缺席的主题,用性来表现爱是很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有些影片和导演则直接宣示了“淫”却对我们说这叫描写人性解放的必要;这一点,冯小刚一如既往地拿捏住了分寸。公开的色情暴露镜头是招人反感而且令人尴尬的,目前能认识到这点的中国导演不多(估计还有一个顾长卫)。在这样一部描写生命与尊严矛盾的影片中,影片明确了性只是一个交换条件,特别是其中交换棉裤这场戏表达了最淳朴的爱,无论你想象在交换中这对男女做了什么,你都只会被这爱感动。

   我还喜欢该片的,就是它没有说教,尽管冯导演曾说拍完这部电影之后不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这种说法给人以很多对其政治哲学和历史观的遐想。可能很多这样那样的“粉”“五”啊啥的不会同意我这种观点,我认为该片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导演不过是用真实的苦难给我们讲了一个政治寓言——说起来只有一句话——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这种单纯的关系,与政党无关,与时代无关。如果说导演想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的话,我觉得也就只限于此,这是一种普世朴实的政治道德观。这恰恰是本部片子应该获国际奖项而却不会获奖的原因——就是有人非要看个什么“主义”出来。

   当然,就我看来,该片的瑕疵也是很明显的。关于对宗教信仰的追问,尽管有前后教堂场景的对比式呼应,但这个线索的设置和安排是有些画蛇添足的,导演和编剧想把人在这个苦难中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看,但这么多的内容在这样一部戏中是铺不开的,画不全,说不深的,所以这一线索给观众一种把人物和情节演丢了的感觉。

   演员中的段奕宏是问题,虽然他不是主演,不伤大体(我承认自己对段奕宏有偏见,认为他虚有其名,毫无演技)。就算他演的角色不写明是陈布雷,你也不能想象蒋委员长身边会有这么一个“苦大仇深”、无脑又张狂的办公室主任。蒂姆.罗宾斯也是问题(这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我觉得他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剧本,或者当时中国人的苦难和生存状态,他没有演出一个在中国传教30年的神父对中国人的理解,哪怕是偏见。对此,我只能认为这是国际市场和国际化的代价之一。

   最后说点题外话,我对这部电影的题材是有共鸣的,我的长辈就是在同一年逃荒到异乡的,在影片中的那次饥荒和后来20年后的那次饥荒中我们家也都是死过人的(尽管两次有所不同)。所以在这一点上我总是很悲观:寓言总是要启示给人什么的,寓言也常常讽刺那些愚蠢的人,可问题就在于人们都不认为自己愚蠢,都认为那些启示他们早知道了。

关键词(Tags): #1942#影评#冯小刚#寓言#政治通宝推:GPRS,水过云飞,菜菜丛,普鲁托,水剪双眸,
家园 下午刚看完。从没有什么书和电影让我真正有这个冲动

从小到大,看的东西也不少了,从来没有过。

就是蒋介石忙着开会接待会见童子军,KMT军队日本打不了抢老百姓在行,就TMD不赈灾,这一大段好几次。

想站起来大骂,想跳进去把那帮王八蛋的脑袋拧下来;

想直接跳进银幕抄起桌子砸在蒋介石那颗花生米脑袋上。

今天是开了先河了。

家园 【原创】试着回答葡萄的命题作文,也谈《一九四二》

周六晚上,一个人去影院看的一九四二。这确实是一部适合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默默审视的影片,导演在细节、场景、故事推进和情绪上都力求克制,不煽情的结果就是更加发人深省。

不知怎地,看完影片后,一个法国人在150年前写的一本书总是纠结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就是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在大革命结束若干年后,惊奇地发现革命后的法国官僚文化与革命前如出一辙,除了换了一副马甲,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路易十六的大臣们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而在这部影片中,当老东家愤愤地对栓柱说“不管他们(指国民党处决贪污官员)做什么我都不相信了!”,当奸商对贪腐的军需官说“虽说我是个奸商(!)但总比他们那些当官的有良心”,当张枋对委员长说“我可以捐出一半家产支持抗战,但是我怕我的捐款都被下面的官吏贪墨了”,当省府秘书长对李培基省长说“我多卖了50万斤小米换成金条,您去重庆活动为灾民申请更多的救济就不需要再走动走动?”,当李培基向蒋汇报死亡数字“官方统计1064人,实际死亡300万人”……等等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出现时,影院里总会爆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千年易过,统治者换了一波又一波,侵略者来了又走了,国势也如股市大盘般走了一波触底反弹的大行情,但官场还是那个官场,政治还是那个政治,只不过随着大学生不包分配,科举再度被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与隋唐后的官僚政治再加上苏联式的高效官僚治理体系交相辉映,正是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然后就是一些记忆的碎片。蒋介石对抗日烈士遗孤说“你的父亲是位伟大的军人”,小姑娘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划出眼眶流淌在写满坚毅的脸上;星星被卖到妓院后,伺候军需官,端着洗脚盆却弯不下腰,强壮笑颜道“我一下子吃的太撑了,腰弯不下去的”;须臾间又见日本飞机狂轰滥炸逃难的难民和溃兵队伍,成束的航空炸弹呼啸着撕碎我们同胞的血肉,刚才还活生生的亲切老奶奶,邻家小妹妹片刻被炸成血肉模糊的碎片,我不由自主颤抖着攥紧拳头嘴里一遍遍默念“fuck fuck fuck fuck fuck……”我强忍着泪水和愤怒,为了我们这个古老而不屈的民族所付出的那些牺牲和苦难。

还有就是白修德,一个美国记者,百度百科里对他的注解是

抗日战争,任《时代》周刊的特派记者,成为中国抗战、特别是重庆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目击者、记录者。

  1942年到1943年,久旱无雨的河南发生了罕见的“中原大饥荒”,造成五百万人死亡,惨绝人寰,举世震惊。在这次大饥荒中,白修德在促使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最终采取果断措施、拯救无数生灵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1943年,白修德躲过新闻审查,深入河南境内报道大饥荒,报道千百万人濒于死亡,难民已逾3百万,国民政府颗粒不振。很快,河南大饥荒引起美国轰动,国民党当局迫于压力,开仓赈饥

这让我说什么好呢,这让我说什么好呢?白修德算什么?洋五毛?美国公知?这么一个国家,发生了这么大一场饥荒,饿死了300万人,而这个国家的政府终于开始赈济灾民却是因为一个外国记者在外国刊物上发表的一篇新闻报道和几张狗吃人的新闻照片?我他妈的能说脏话吗?这个该死的政府到底是为本国人民负责还是为该死的虚无缥缈的”国际舆论”负责?70年后,一位在渝州的警察局长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在冬末春初的某一天,他去了番邦领馆告洋状,寻得了他的正义。but hold on,当时大公报也报道了河南饥荒啊?哦,原来委员长发话了,大公报休刊三天整顿,中央日报发一篇辟谣文章以正视听——于是这个事情就不存在了。他果真不存在了吗?这边箱“灾区生产生活秩序正常,群众情绪稳定”,那边箱是瞎鹿,瞎鹿娘,栓柱,东家太太,东家儿媳妇,小小东家,他们都死了,瞎鹿被国民党士兵一枪托砸进开水锅弄死了,瞎鹿娘、东家儿媳妇都饿死了,栓柱被日本兵用军刀从嘴里捅进去戳死了,小小东家被老东家活活捂把憋死了,他们都死了,他们的情绪终于稳定了。

写到这里我已经不想再说什么了,“自己去看”。

通宝推:秦王将,
家园 庆父不死,鲁难不已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