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欣喜看重四之一:整体座舱盖与一反苏俄传统的人性化 -- TopGun
如果不等厚的话,如何能使光线不产生折射?要不然岂不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形眼镜镜片?还带散光的...
F-35为何不使用侧开盖?难道舱盖只能或者前翻或者后翻吗?
四代的也一样。
座舱盖向前、向后开容易用液压缸辅助,侧开只能手动。另外,前开、后开始单点铰链,侧开需要前后两个铰链,而座舱开口的平面形状侧面不一定是平直的,前后铰链不好办。
很邪恶很邪恶
只能由一小段直线来作打开轴,另外侧开
的话,那两个液压支撑杆不好选位置了(想象一下)
关于整体无框座舱盖“玻璃”的结构,我觉得你说的等厚度有道理。
我发言中关于变厚度的说法来自我当初在大学图书馆看一本专业刊物得来的印象。同样的印象是舱盖“玻璃”的诸多分层。
但是我已经记不清具体的细节。所以经你提醒,我担心我记错了。
所以,我把我前面的发言修正一下,同样的修正我会以补在后面的修正的方式加在我前面的发言中:
根据fakeone的提醒所做的修正:
1、F-22、四川重四的整体无框座舱盖的“玻璃”可能是等厚度的,而不是我原先说的变厚度的;
2、我前面说的““玻璃”不是仅仅一层,而是很多很多层薄薄的“玻璃”贴在一起形成的。”这个说法,应该改为““玻璃”不是仅仅一层,而是由至少两层或者相同或者不相同的“玻璃”贴在一起形成的。”;
3、等厚度的座舱盖会更加沉重,意味着飞机要付出重量代价;
4、等厚度座舱盖的制造难度和造价仍会高于常规舱盖,因为其大的尺寸和复杂的形状;
5、F-22在平显前加装的一旦舱盖碎裂就自动竖起遮挡碎片的装置,也增加了飞机的复杂性。我认为采用同样座舱盖且性能类似的四川重四,很可能也有类似装置。
=============================================
但是我认为F-35的任何型号都不可能是按你所说的,以舱盖开关轴为抛盖旋转轴、向前旋转抛盖的方式弹射。
因为F-35B在升力风扇口盖打开时有四种典型飞行状态:短距起飞(包括随后的部分爬升段)、垂直着陆、短距着陆、低速飞行。
在上述四种状态中,除了垂直着陆,其他三种状态都有前进速度,而且这个速度并非很小。在这种速度下向前方抛盖并随后弹射飞行员,则飞行员有可能撞上已经抛出的舱盖。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但是飞行员弹射还是有向前的加速度的。
看这个图片,弹射火箭的喷射是下后方向的。
而且无论舱盖还是飞行员弹射时都有和飞机一样
的向前速度,稍微有点向前弹射倾向也够避开
升力风扇的盖子了。
[IMGA]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Ejectionseat.jpg[/IMGA]
而且弹射舱盖和人有时间差,高度上很难重合,
撞上可能性和很小。看那个F16弹射的照片。
F-16其实也有同样的问题。即使等厚也不行,座舱盖曲率很大,没有特殊处理,还是有光学变形。
座舱盖关人了
可以看看,那个座舱盖到底有多厚 LOL
http://www.spaceref.com/news/viewsr.html?pid=20396
起码那个位置横向是等厚的。
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欢迎大家提意见
四川重四第二个令我吃惊的地方是腹鳍。吃惊的原因是没想到四川重四会用这个F-22和F-35都不用的东西。请看下图中四川重四垂尾下面腹鳍:
这是一对相外倾斜的腹鳍,其倾斜角与机身侧面的倾斜角是匹配的,所以是按照隐身规则设计的。
我觉得重四的腹鳍主要有三个好处:
1,提供优异的方向安定性
在大迎角状态,腹鳍拥有非常好的气动环境。因为此时飞机的“肚皮”迎向来流,腹鳍几乎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工作。
相比之下,大迎角时垂尾则受到机身、机翼的遮蔽,控制飞机方向的效率下降。
下图是F-22的大迎角状态,可以看到此时机身和机翼对垂尾的遮蔽:
2, 提供大迎角状态的低头力矩
如何控制大迎角状态的飞机是机动性的关键。四川重四的外倾腹鳍与安装腹鳍的尾撑形成一个“兜”,起到了在大迎角时“兜”住气流,从而为飞机提供低头力矩的作用。
这个作用与前翼等其他控制面一起,也与发动机推力矢量一起,控制飞机的大迎角俯仰状态。
下图中的歼10也有和重四类似的腹鳍,其外倾腹鳍与尾撑一起在大迎角时也起到了“兜”住气流从而提供低头力矩的作用:
3,部分遮蔽发动机喷口,为红外和雷达隐身做贡献。从侧面看,腹鳍对发动机喷口有很好的遮蔽:
关于腹鳍的两个有趣的话题:
1,腹鳍是否不利于隐身?
我觉得如果设计得当,腹鳍应该不妨碍隐身。
一是因为腹鳍本身可以遮蔽部分遮蔽发动机喷口,为红外和雷达隐身做贡献;
二是因为腹鳍的存在使得垂尾的尺寸减小,减小了垂尾的雷达反射。
2,腹鳍会不会只存在于原型机,在生产型上取消?
我觉得需要再做一些吹风之类气动方面的工作才能在生产型上取消腹鳍,因为飞机有腹鳍和没有腹鳍的气动特性不尽相同。另外,如果取消了腹鳍,也就没有了原来腹鳍提供的对发动机喷口的遮蔽。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目测断口部分厚度大约2厘米:
另外,这位的表情可以叫做郁闷了,他在这个玻璃罩子里从八点多一直呆到一点多:
但是我觉得,就其相对与老型号而言全新的气动外形,及其正面与F22的相似性判断,新机的雷达隐形效果一定是最重要的指标,是首先确定下来的,而且是对气动外形和材料的约束因素。那么,既然与DSI新技术同时使用,腹鳍虽然是一个老技术而且表面上看来对隐形不利,我觉得在实测中一定已经证明,那即使有影响也不至于带来执行任务时致命伤。尾喷管采用的常规外形我想也是这样一个理由。另外,采用新材料也可以补充和完善雷达隐形能力。
我以为新机雷达隐形度的设计优先次序是,前下方,正前方,侧前方,正侧方。联系其可能相当高的机动能力,似乎分配该型号的任务是进攻和截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