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四代看我们的工业的赶超道路 -- 桃子甜
国内基础教育其实非常扎实,文科不论。理工科出来的,甚至高中毕业的都觉得学的东西太过“理论”。当然,今年来的“减负”削弱了不少相对艰深的东西(当年我高三的数学课本差点就要加入微积分的知识)。这样的教育好不好见仁见智。不过通过大规模的填鸭式灌输,在中国这种人口规模和人口平均智商的条件下,足以构成“大师”形成的基础,时间问题罢了。
另外,目前我们处于补课阶段,更关注的是技术,而不是科学。即使是科学也只有相对比较贴近实际的学科受到关注,比如像海洋科学方面,从我父母的单位来看还算很不错的。不过,这种环境或说体制也导致我们在一段时间里很难出现“大师”——那都是象牙塔里面的人啊。比如,印度有诺贝尔奖的天文学家——钱德拉塞卡,但其航天方面却不如无诺贝尔奖的中国。
引用丁肇中在南京演讲的回答:
“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
“科学很大一个作用是满足人的好奇心,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 。。。”
可以说,目前除了极个别不怎么花钱就可以满足“好奇心”的领域,我们还真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不然,某些人又会让我们先去搞定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再去玩这些阳春白雪。
回头说下我认为的中国的教育,我认为是一流的,而且是切合当前中国当前实际的.....好吧,德育例外。
没有文革对高等教育的“搞怪”
他还真没机会15岁读大学,可能他的某些同学也没机会30岁读大学。
至于你问那些留学生怎么培养的,我知道的几个例子
A,他的中学课本知识主要是爸偷偷教的,他爸因为被斗自杀过一次,不过上吊的绳子不结实,没有成功,于是反而想开了,教孩子读书了。恢复高考以后A考上大学,政治成分太差,去读了个他不想读的专业,不过他够努力加够聪明,后来发展的相当不错。
B,目前也算政府部门居高位,他的知识是他在建设兵团时候自学的,他的工作是替连队做饭,每次有间隙就读许国璋英语,读几何代数。我还遇到过几个他当年的“战友”,提到他都会提到他当年抓紧每分钟读书的劲头
C,在东北林子里面砍树,基本也是自学,家里面寄书给他。有一次想书上内容走神,差点被砸死
类似的例子,你还可以在河里面找,记得有人说过他们那里是如何架设天线听北京英语教学广播,然后一大群人就坐在野地里面听。
这些人后来是很成功,但是他们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大概你把你当根葱,只是不知道谁拿你炝锅。
我只是提醒你,和你们相对应的是我们而不是我。
当然,对于你这样的,不自以为是倒是奇怪的事情。
而传奇的背后是一整代人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在有些人眼里,这居然也TMD的是功劳。
还真TMD有人相信民国那种空中楼阁式的人才机制能出成就?没有大批的知识劳动者阶层,人才也是买办人才。
文革前,没有经过海外成功经验的科技成功者,中国有吗?
没有这种普及,杨伟只能成为一代大儒,或者海外大拿,根本不可能在中国成就科技传奇。
还有人相信一步登天的神话呢?
美国得诺奖的多,其实跟美国的教育制度关系不大,更多的是跟它的科研制度有关。而它的科研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钱多,还有就是条条框框少。
国内的科学家拿不到诺奖,关键在于大多数人所从事的科研没在世界前沿,而在填补国家空白和切实提高国家整体科技水平。要求一个正在工业化的农业国家出多少诺奖获得者,就像要求踩缝纫机做牛仔裤的工人设计出一流时装一样不现实。
现在总结一句话,投入出人才,而不是人才出项目。
这是建立在雄厚的工业知识普及基础上的,这正是文革前所缺乏的。
似乎上一帖问的是那些能够经历文革时期而后成功的人,他们的秘诀在哪里?
就算文革万恶不赎好了。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由外界所决定的,更大的程度上是自己决定的。
怪文革,怪政府,怪社会,怪遍天下,又能成什么事?
最近读过一段文字,摘来给你看一看。
"Well, willy," Mother asked me in response to my statement about Madame Defarge, "If you were there and you suffered innocently, then would it mean that the French Revolution was unjustifiable?"
"I suppose not," I replied, hesitantly.
"You would have a choice," she said. "You could cry 'woe is me' and just lie down and die, or if you did survive, you could try to understand an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I was not surprised by what she said. I knew which choice she had made.
为什么杨伟能不出国就成为大拿,而钱学森、丁肇中们必须出国才能有所成就,这才是文革前后的不同。
比如钱学森在美国的成就就比回到中国多得多,为什么?工业基础环境不同。
杨伟能成为土生土长的专家,应该说是文革后已经成型的中国工业化基础。纵然杨伟年轻也是受到工业社会新传统的熏陶,他怎么不去读四书五经?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要不这飞机还可说着呢。
推陈出新的形式不一定是文革,但文革恰恰是在那个阶段承接了这一任务。
比如611所就是文革为J9立项从601出来的,才有许多革命性的思维。
可惜出成果的时候文革中破除的复辟了,立未完成就又被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