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闪击战:机动战的优点与风险 -- 晨枫

共:💬146 🌺909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苏联的十次突击实际上还是受限于装备和后勤

没有发挥出足够的威力,要是苏联红军达到美军的机械化水平那就爽呆了。

家园 以军渡河的时候

把两个主力师调集到渡口,但战线其他地方兵力和装备都严重不足,只是埃军已经不敢发动进攻了。就总兵力而言,以军依然严重处于劣势。

家园 敌我一兑一打遭遇战,四兑一攻坚,一兑四追歼敌,一兑十围歼

将军眼里只有统计数字。闪击战的经济公式就是机动能力和打击能力越大,围歼敌人的需要人数越少。 绝对信息透明和制空权下, 像牧犬圈羊一样,以一围十都行。想不死人就让敌人认输是件很难的事,能尽量少死人就是很好的将领了。

巴顿:为国牺牲从来都不是赢得战争的方法,赢得战争的方法是让你的敌人为国牺牲!

家园 被包围的拳头可以被比喻为被断掉手筋的拳脚

不能发力 别人打的时候还挺疼

家园 你问问街上打过架的人

有几个没有被围欧过的?你们围殴我,我也不是吃素的,好歹我也长着两个拳头两条腿吧。

家园 团队思想发生了变化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其统帅部用兵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完全没有过去那种大胆穿插突破的胆识和锐气

一个团队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不是某一个人的个人思想,而是内部博弈的结果。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德军整体军事思想造成的冲击,导致德军军事思想向负面转化。

二战德军所受到的思想影响,来自于一战期间的阵地战传统思想,来自于对一战失败的反思。因此,德军一方面有一批深受旧式作战思路影响的中高级军官,一方面有一批主张革新旧式作战思路的中高级军官,而且由于一战失败,要求革新的呼声具有一定优势。同时由于一战失利根源于多种因素,其中政治因素的作用在一战后重新崛起的过程中被明显放大,因此革新在得到实践检验和确立统治地位一定时期之后培育出下一代军官之前,是不巩固的。

表现在实战中,就是最初的德军通过一系列战争的逐步试验,树立了闪电战的信心,确立了革新派的优势地位,从而能够将这一信心贯彻到对苏作战中去。

但是在对苏作战中,闪电战在最初取得了一定优势的局势下,在莫斯科战役前,旧式军官的个人需求开始起到影响作用。

新式军官取得了很大的个人荣耀,旧式军官也需要通过部分功勋来实现个人的一些利益。独立领兵作战的辉煌战功,也必然引起觊觎者的效仿。统帅在这个时候也常常出现分润功劳、遍洒恩宠的心理,“适当”支持一下不得势的老资格军官,给他们一些安慰,并且给一些没有得到足够表现机会的新锐军官机会,安抚他们所有人的情绪。

所以在初期巨大胜利面前,分兵在思想上成为决策集团的重要思潮。

反对分兵的往往只有一少部分人:

在初期的胜利中出尽了风头的、掌握着正确战略战术以及正确战略战术所带来的荣耀的将领。

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古代战例中的一个奇怪现象。在古代经典战例中,经常出现一个现象:初期取得大胜之后,随后的军事会议却爆发激烈争论,以至于需要“力排众议”,才能继续延续正确的战略战术打下去,取得最终的胜利。与此相反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先胜后败,惨遭逆推,沦落成为背景板。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思想变化了。

统帅能否战胜这一错误思潮,首先自己能否坚持正确的决策,其次自己能否引导整个团队坚持正确的决策,是整个集团胜败的关键。这也是一个团队实现从优秀团队跃升为顶级团队的质的升华的关键节点。

经典的战例有很多,但是我忽然想起了一个不是很经典的战例。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也出现过先胜后败的问题。后来老蒋不是通过解决内部问题取得了胜利,而是用钱砸赢了。这样老蒋在控制团队上始终不能越过最艰难的那个坎。

希特勒显然没有能力引导整个团队取得胜利,所以他从莫斯科战役的时候就开始失败。

当天平失去平衡的时候,一旦开了口子,就会迅速倾倒,不可收拾。

莫斯科战役开始,德军的发展开始减速,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应该是整个转变过程的顶点,从向上转变为向下。到库尔斯克会战,德军的顶峰期结束,急速下降。

在表面上,革新派军官一直主导了战争的进程,所以一系列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革新派的地位下降。

斯大林格勒战役应该是消磨掉了德军革新派军官在体制内的主要优势。

库尔斯克会战的时候,闪电战的军事思想就遭到了明显的阻力,战役发起时间一拖再拖,以至于战役发起的时候时机已经错过了。

与之相对应的是斯大林。

斯大林原本也是一个错误思想的拥护者。维斯瓦河畔的奇迹,他是一个不在场的参与者。苏俄红军势如破竹,兵临华沙,当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却在维斯瓦河畔折戟沉沙。战前,苏俄红军原本可以集中兵力突破华沙,但是前线指挥官意见不统一,最后的决策却是分兵,给了波军反败为胜的机会。斯大林在此时是西南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南方面军在布琼尼的指挥下,而布琼尼与吐哈切夫斯基有矛盾,结果就是苏俄红军各自为战,没有打下华沙。可以说,斯大林以参与者的身份犯了与二战德国同样的错误。

希特勒的军事经历仅限于中士,所以他并没有斯大林这样的高级军事经验。这样的差距在苏德战争的决策中越来越发挥出决定性作用。

苏联红军随后在1944年中打出了号称“十次突击”的连续进攻战,充分表明了苏联指挥团队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统一的一致思想。

希特勒在这个时候已经对团队失去控制。1944年7月更是爆发了刺杀希特勒的“瓦尔基里行动”。一批军官发动政变,一面刺杀希特勒,一面围捕纳粹。这起行动虽然失败,但是德国统帅部的矛盾与混乱也暴露在世人面前。

统帅一个团队,里面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通宝推:庄汀,
家园 合围的过程是对被围者不断打击的过程

一般来说,在野战中,被围者正是因为不断失败,生命线不断被切断,才最终被围。在整个过程中被围者都在遭到打击。

在被围的过程中,被围者的作战意志固然受到不断打击,其后勤也在不断遭受打击,自身携带的战斗力(冷兵器时代主要是粮食,体力,箭矢,以及数量较少的刀剑枪矛橹盾车辆。热兵器时代主要是粮食药品和弹药)也在急剧下降。这样,到被围之后,其作战潜力已经受到了极大削弱。

特别是野战中携行给养普遍不足,所以野战中一旦被包围,通常就意味着极其短暂的生存期限。

如果给养充足,形势则会明显不同。

有两个比较经典的战例,李陵匈奴突围,李光弼太原保卫战。

李陵匈奴突围战,始终处于被包围状态,但是始终能够击败敌军,从容撤退。这一方面是由于李陵部战斗力强大,另一方面,在战役后期,也是匈奴完全不了解李陵所部的损失情况(说明匈奴从未掌握战场)。到了最后战败,李陵所部是因为压力巨大、内部矛盾爆发,机密泄漏,匈奴终于知道自己已经将李陵压迫到了极限,于是决死一战。一开始就脱离后勤的李陵由于长期没有补充,箭矢用尽,战争潜力耗尽,最终失败。在战败总结中,李陵说:“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数十矢的说法,大约与现代炮兵所谓“三发炮弹”是指每门炮三发炮弹类似,是指每个射手数十矢。每个射手数十矢,大约是一两场战役的消耗。以李陵的战斗力,大概只要再坚持一两次战役,就可以成功突围。但是,经过迭次血战,李陵的战争潜力已经消耗净尽,无力再战。结果强大的李陵只能遭遇失败。李陵匈奴突围战,充分说明了后勤能力对军事行动的限制。红军时代,寻淮洲指挥下的红七军团也是因为子弹打光,最后失败。寻淮洲指挥红七军团伏击敌军,结果打到关键时刻,敌军就要崩溃的时刻,红军的子弹却要打光了。最后只能选择强行冲锋。寻淮洲战死在冲锋的道路上,红军拼死夺回他的尸体,被迫撤退。

李光弼守卫太原是另一个经典战例。此战李光弼以不到一万的兵力,面对优势敌军(据说有十万)坚守50多天,获得胜利。

此战不同于一般的野战,主要是依托既有工事进行的城防战。同时叛军的攻击时间也不算很长。

顺便说一下李光弼的事。李光弼是个有决断的人,敢作敢当有决断。

太原节度王承业,军政不修,诏御史崔众交兵于河东。众侮易承业,或裹甲持枪突入承业厅事,玩谑之。李光弼闻之,素不平,至是交众兵于光弼,众以麾下来,光弼出迎,旌旗相接而不避。光弼怒其无礼,又不即交兵,令收系之。顷中使至,除众御史中丞,怀其敕,问众所在。光弼曰:“众有罪,系之矣。”中使以敕示光弼,光弼曰:“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中使惧,遂寝之而还。翼日,以兵仗围众至碑堂下,斩之。

这一句“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端的是干脆利落,当年读到这一句,赞叹钦佩不已。

如果被合围的人都能像李光弼一样坚决果断,我想合围者一定不能得逞。然而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李光弼呢。

即便是如李光弼一样坚决果断,很多被围者也只不过是能够突围而已。如果迫于形势,连突围也不成,那么就只有失败了。比如经典的张巡守睢阳。张巡以七千余人的兵力,面对敌军主力,坚守睢阳达十个月之久,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长得多,也惨烈得多。

除开信心之外,被围者最大的危机,就是战争潜力只有消耗没有补充。

关键词(Tags): #李陵#合围#李光弼#战争#潜力通宝推:silencsrv,预备役师的防化,
家园 穿插与深入敌后打游击有什么区别

大纵深突破,一两个主要方向集团运动,然后如何如何合围,这个好理解,自古大刀长矛时也是这个打法,只不过那时的“纵深”就是前后几里地,阵前阵后而已。

楼里说着说着就说起了穿插,但是听起来与派大股部队到敌人后方,破坏供应,部队调动,扰乱军心这些游击战是类似,难怪用不着坦克,爬山穿行,骑兵天降。

不过这与大纵深突破是不是一回事呢,赶脚着tg挺好挺成功的战术,怎么非得挂上二战苏德战场的坦克闪击战名牌呢。

家园 闪击战大纵深空地一体战游击战的共同特点是全维打击敌方实力

实力可分为实虚,虚者如情报判断指挥士气和机动自由。实者又可分为直接战斗力量(硬)和后勤(软)。全维作战打击敌方的软和虚的部分,效费比有时高于打击硬的部分。

家园 多谢战例!
家园 打游击和穿插的兵力规模相差太大,量变造成质变

打游击是战略层面的深入敌后打击和骚扰,不追求一时一地的胜利,效果可能要多年后才浮现出来;穿插是战役层面的,几天甚至几小时里就要出效果的。

家园 闪电战的概念我一直不得要领

最近在微博上看了朱世巍的几句话,一下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觉得是比较说的通的逻辑。

闪电战学说认为战争的核心要素是火力,火力可以杀伤敌方且不说,失去重火力的保护就难以集结兵力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反之则能让对方无法组织有效防御。而火力要依赖大量持续的弹药补给,闪电战的目的不在于占领、杀伤或摧毁,而是切断或者威胁防御方的弹药的补给,使对方的重火力面临瘫痪的威胁,迫使对方在失去重火力保护的威胁下选择后撤或突围。而防御方要做的就是通过大纵深、预备队,全力保持防线上己方部队的弹药补给及重火力正常运作,直到对方突击队弹尽粮绝,选择撤退和突围。

苏德之所以能在二战中取得辉煌的军事成就,并非他们武器好、素质高。而在于他们最先意识到随着机械化设备的成熟,重装备机动性的提高,战争的形态可以不再是拼消耗的埑壕战,战争的目的也不再是杀伤人员和夺取地盘,而是可以一场围绕火力和后勤的争夺。

通宝推:jent,桥上,
家园 拿战开始,步炮协同就是强军的指标

一战经验走了一段只强调火力,忽视机动的歪路。因为当时技术条件下,炮兵实在是快不起来, 但远程火力已经接近时代顶峰,迫使所有步兵用挖战壕抵抗远程。闪电战的成功,是对一战经验的颠覆。远程再强,唯快不破。固定碉堡再厚,没后方远程支持,只会被敌人的远程一个个敲掉。兼火力,机动,防护一身的技术兵器,坦克和碉堡拼血厚是拼不过的,但没有这必要。坦克野战,主要是对付敌人的机动力量。兼职干敲掉对手运输工具,封锁敌人机动,击溃零散抵抗步兵,这类清野,杀鸡用牛刀的事。攻坚之类的脏活,应该留给步兵和炮兵。对步兵来说,有坦克支援当然好,有前线战术轰炸机也行, 火力召唤选择越多越好,最好不需要等后面炮兵跟上。

二战的经验是机动对机动,那打坦克最好是另一辆坦克,或者飞机。 隆美尔的狡猾就是以守代攻,用防空炮打坦克,用坦克打步兵,不需要一对一拼掉每辆英国坦克。沙漠里没加油站, 啃不动对方就放它进88炮的射程里,玩坦炮协同。

家园 士气因素

秦军的士气比赵军要高多了,所以秦军包围赵军。淮海战役的时候,辽沈战役已经结束了,徐州国军已经胆裂,华东和中原共军士气如虹,国军心中只剩下一个逃字,被包围以后战略物资又得不到补给,不败才怪。

家园 刘帅的预见并不能完全说错

后勤方法落后的问题在朝鲜战场上典型的体现出来,朝鲜战争前期的礼拜攻势就是受制于后勤压力,朝鲜战争后期的那种攻击规模的弹药和粮食储备,只能靠火车和汽车运输,用普通人力车运输效率太低了。毛子在诺门坎能够暴揍鬼子,也和两者的运输方式差异有关,正式开战前鬼子是按照自己普通牲畜大车的运力来估算毛子的增援力度的,苏军的补给线比自己长,运输困难只会更大,不可能投入大兵团作战,没想到毛子在用西伯利亚铁路运输的同时,用大量鬼子没有的载重汽车歇人不歇车昼夜加班十天时间就把半个月的作战物资从最近的火车站运到了前线,这还只是第一阶段,随着毛子临时铁轨的铺设补给线距离缩短,到后来双方的物资运送差距达到可怕的40:1,后勤能力的代差让鬼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第二阶段三天中第一个下午毛子就打出了3万多发炮弹,还有20多万发的储备,而整个鬼子前线的炮弹储备也才1万发,还得分成三天打,打光就没了,火力完全被压制,诺门罕的鬼子荣幸的提前享受到后来太平洋战场上同行们经受的山摇地动的炮火洗礼,连最狂妄疯狂的辻政信也承认这仗没法打了。白兔不可能永远用农业时代的运输方式来准备工业时代的仗,这种进步的需要是敌人逼着我们升级的,落后就要挨打不仅仅是国力上的,军事上同样如此。

通宝推:老老狐狸,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