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现在我想想中国的填鸭式教育是对的。 -- 懒虫123

共:💬301 🌺1998 🌵2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家园 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内心

中国人喜欢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一个意思

工业化时代的大众教育模式恐怕只能是填鸭式教育

我教了,学不学,学多少,学会了没有……

无能为力

那属于学生内心的东西

之所以说填鸭式教育是最优选择,主要原因是

学习知识的途径只有两种:

一个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摸索(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一个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模仿(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

现如今,知识大爆炸时代,仅仅靠一个人的实践或者模仿,很难学到多少。必须是这种填鸭式的,多从理论方面着手,之后慢慢转入到实践……

家园 八股科举的主要问题,是考试内容跟科学技术完全无关。

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恐怕不是【把所有的知识分子或识字分子都搞成一个德行】。

西方近代是学习改进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

家园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家园 美国的政客进届也跟科学技术完全无关

政务本来就跟科学技术无关,工部除外

家园 美国除了政客进届,还有别的途径促进科学技术

好赖还有人学理工

中国古代几乎只有文科可学。

中国古代科举的问题,是出在内容上。

统考这种形式,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吧

你可能误解了我的意思。

家园 八股科举就是选政客用的,跟有没有人学理工有什么关系

近代之前全世界都没有“学理工”的,中国钦天监好歹还是官方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好歹还有工部专管“学工”的。

西方政客更是从法学院出的,中世纪只靠各国贵族血缘传承和教会内部选拔,跟什么科学技术八杆子打不着。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怎么这事放到中国就成了problem了?特意强调中国(而不是全人类)的理由在哪里?

家园 看了您的大作

最大收获还是认识一个喜爱兵器的同道

家园 看来你真的误会了

古代中国只有科举这一个统考,类似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了。现在还有高考研究生之类的统考,还能够考考理工。

八股科举是统考,从形式上完全可以发展出各种不同内容的考试来。个人觉得,科举不是问题,问题是全民根本就不发展科技工业。

我提古代中国,当然不是要跟欧洲破烂的黑暗中世纪比。而是要跟西方近代比,看看差距在哪里,为啥人家最早进入工业社会。

我个人的想法,中国古代的“体制”未必有多糟糕。可能是“发展方向”弄错了,把科学和工业技术当成“奇技淫巧”。读书人把时间都花在当官和搞文学上了。

而你说的米国政客,如果只重视政治金融之类的,不重视科技和工业,迟早是要衰落的。

家园 填鸭式教育是有其合理性的

十几岁的孩子的智力有限,很多东西理解不了,但记忆力很好,这时候把知识灌进去,以后再慢慢理解。记住是理解的前提

家园 任何知识都要有这么个填鸭的过程。

前辈的大量积累对于初学者的薄弱基础,要通过这种强化训练来尽快掌握。否则,人到了成年该创业的时候就什么也干不了。除非是纯粹的业余兴趣班,那就无所谓了。

家园 我读过省重点中学 说两句

1、我不知道真正贫寒得贫寒到什么程度(家庭收入?人均收入?)才算。所以不知道我见到的贫寒同学算不算~

2、我读的那个中学当时是有实验班的,范围是面向全省自主招生(好像和我们学校并列的所谓四大名校都有这个实验班。)理论上,四大名校当时可以招收6*40~50=240~300名学霸单独编成实验班。

这些人有一半不会参加高考,也就是说一般来说奥赛得奖了,直接保送了。剩下的一般都是报考北大清华浙大什么的。我记得我那届(2003年)题目比较难,比上一年整体分数线都有下降,去清华至少得640左右(往年660~670是底线)

3、我们普通班的按贫寒程度分,最差的也就算我们这些下岗职工子弟了。(普通班只招收城里的)我见过的贫寒的也就是农村的家里种地的实验班的同学,感觉除了穿着比我还差点,没什么区别。不过,接触少,不太了解,只知道最后高考620~630左右。清华北大是去不了了~

家园 【整理】亚裔需要注意的美国名校的“潜规则”

当心!亚裔需要注意的美国名校的“潜规则”(图)

当心!亚裔需要注意的美国名校的“潜规则”(图)

文章来源: 文汇报 于 2013-09-08 14:53:2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被阅读 5757 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瞄准美国高校竞相提交入学申请。人们总以为,不唯分数而论的美国高校录取制度似乎距离公平更近。经典的美国梦中,进入常春藤大学也往往成为优秀的穷人家孩子向社会上层流动、争取均等机会的关键渠道。新近引进出版的美国著名记者丹尼尔金所撰写的《大学潜规则:谁能优先进入美国顶尖大学》一书,却为人们戳破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泡泡。

这是第一本详细披露美国一流大学招生录取的纪实报道,也是第一本揭示美国一流大学招生潜规则的书。作者告诫人们,美国一流大学招生中存在的鲜为人知的双重录取标准:几乎所有的一流大学都向权贵家庭的子女大开方便之门,为他们将来在政界和商界成为领袖人物做好铺垫;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能进入一流大学的为数不多,亚裔学生更是面临着特别的“挑剔”。

此书历时三年写成,一经出版,便畅销全美,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使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美国著名大学受到社会舆论的空前压力,迫使哈佛等著名大学取消了有利于权贵富裕家庭的提前录取政策,作者也因此荣获2004年普利策奖。

不求“最优”,但求“适合”?好大的幌子!

假如你门门功课均位列榜首、SAT满分,美国的一流大学依然可以找出看似极具说服力的理由拒绝你,比如回答道:“这个学生从书面材料上看起来很不错,可是他(她)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群体。”

据丹尼尔金透露,哈佛大学招生部门资深官员戴维伊万斯1997年曾在一篇题为《纯粹择优录取的缺陷》的文章中以这样一个比方透露美国大学录取“潜规则”:“一所大学好比一个管弦乐团,需要的不仅仅是小提琴手。大学应该是一个(多种人才的)共生整体。”正因这种逻辑,他们放弃一些优秀人才,反而招收一些条件并不突出的学生。

好大的幌子,相比严格基于分数的评价体系而言,对申请者个人素质进行主观性评估的评价体系其实有更多可钻的空子。面对“潜规则”,高校管理者常常如此辩解:那些受到优待的学生都“合格”,“完成大学学业没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仅仅意味着这样一名学生大致能够毕业。要知道,申请名校的绝大部分学生都符合这一条件,然而,能够被录取的只有一小部分。

对于美国大学招生中的双重标准,丹尼尔金历时三年深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杜克、康奈尔等美国100多所高校展开调查和追踪报道,为人们提供了招生录取中许多真实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细节。

美国前参议院多数党主席比尔弗里斯特的长子——小威廉哈里森弗里斯特,中学时代不过是个中等生,对参加派对的兴趣远远超过对作业的兴趣,更喜欢与球队的朋友们厮混,而不是与学者相处。尽管如此,他却从父亲那儿继承了一笔价值不菲的财产:轻而易举进入美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普林斯顿大学读书。事实上,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人员在评估哈里森的申请材料时,将他排到了一个很靠后的位置,不过他的显赫身世弥补了一切不足:他的家庭捐赠了几百万美元,藉此巨款学校修建了一座新的学生活动中心;他的父亲既是政界名人,也是该校的前董事会成员。可惜,即使被名校录取,哈里森依旧没让他的父亲省心。他在学校最广为人知的事情竟然是加入了以酗酒胡闹闻名的社交俱乐部,并且曾因为使用违禁药品而被拘捕。难怪,就连哈里森的高中及大学同学布兰登帕里都说:“对于哈里森能否进得了普林斯顿,我认为没人怀疑过。”

同样申请普林斯顿大学,许多方面显露出出众才华的亚裔男孩杰米李却出人意料地碰了壁。他在伦敦长大,智商高达“天才级”的162,不仅是标准化考试像是PSAT、SAT的高手,在解决问题方面也表现出相当的独创性,比如曾获得奖励在数学方面表现出创新力的“格林威治高中奖”,还在乐曲创作和机械设计上表现出很强的创造力,甚至曾设计制作过一个能自动开启的木箱用来储存CD唱片。丹尼尔金通过调查发现,亚裔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时多少受点歧视。想要进入名校,亚裔学生的SAT分数必须远远高于包括白人学生在内的其他族裔,甚至没有达到满分就被归为“不及格”。而杰米在数学和音乐方面的特长也正好符合人们的族裔偏见。在多元化时代,名校往往不愿录取有数学和音乐才华的亚裔学生,因为它们害怕录取太多来自同一族裔、具有相同兴趣的学生会使“多种人才的共生整体”失去平衡。

特权优先往往容许一个学业平平的学生轻易越过另一个成绩优秀者而进入常春藤大学。

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罗伯特伯金诺曾计算过一所常春藤大学面向“常规学生”招生的比例,得出的结论令人惊讶:没有任何背景的学生所要争取的录取名额,仅占全部名额的40%。

富裕家庭的白人学生成为受优待群体的主体

申请美国一流大学时,什么样的特权可以享有优先的权利?丹尼尔金同样一一道来。最终人们看到,富裕家庭的白人学生成为受优待群体的主体。

比如,金钱相当管用,尽管许多高校标榜“无资金需求”,甚至承诺会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助学金。几乎所有美国一流大学的资金筹措办公室都列有一张“发展项目”名单,将那些仰仗父母为学校捐赠或有可能捐赠巨款的学生排在录取名单的前面。申请者的高中成绩垫底,或者SAT成绩比那些被拒收的申请者要低上300-400分,这些都没关系,足够多的金钱可以为他们翻盘。一些学校像是杜克大学甚至一度要求招生人员专门追寻富家子弟。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学校短期捐款数额的考虑,更主要的是担心如果招收太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将来的校友群体会日渐贫穷,从而使捐赠减少,学校财政滑坡。

比如,名人子女必然受到青睐,他们能够帮助学校提升知名度。总统、参议员自然属于名人,好莱坞知名经纪人、《纽约时报》发行人同样在名人之列。

当然,录取政策也偏向那些有着体育特长的学生。这样的倾斜通常被认为是有利于少数族裔和低收入家庭的,事实上却恰恰相反。受惠学生更多的来自富裕的白人家庭,因为学校并没有把优先录取的名额分配给篮球、田径之类少数裔学生通常参加的运动项目,而是给了划船、壁球、骑马、滑雪、击剑、高尔夫球之类的项目,甚至是马球,显然,这些项目主要由出自高收入白人家庭的学生从事。

丹尼尔金犀利地指出,在美国名校追求的各种多元化目标中,社会经济背景的多元化最容易被抛弃,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利益往往被牺牲。学校转而从其他方面取得平衡,比如通过招收来自富裕家庭的女运动员,来达到性别多元化;通过招收中产阶级的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来达到种族多元化;通过招收来自欧洲和中东的达官贵人家庭的学生,来达到国际多元化。

因为披露了很多并不光彩的招生内幕,丹尼尔金不可避免地被很多美国大学列入“黑名单”。有高校管理者谴责他的文章“蓄意误导公众,违背了起码的职业道德”。而丹尼尔金的初衷其实就像他在后记中写道的那样简单:“恳请不要将闪耀着大师们智慧之光的课堂听课席拍卖出售给那些叫价最高的人!请把它们留给那些不枉自己天赋、勤奋努力的莘莘学子吧!”(作者:月白釉)

nanxun 发表评论于 2013-09-08 15:48:26

丹尼尔金说“恳请不要将闪耀着大师们智慧之光的课堂听课席拍卖出售给那些叫价最高的人!请把它们留给那些不枉自己天赋、勤奋努力的莘莘学子吧!”

我想说到是,大学的做法没错,毕竟他们需要钱,只不过别给自己脸上贴金。明码标价,卖就卖了,何必还要立一道贞节牌坊呢。伪君子最令人厌恶。

dumbttt 发表评论于 2013-09-08 15:37:58

德州的那个白人女孩不是把学校告上法庭了吗。 亚裔受了怎么多“潜规则”,怎么没人挺身而出,也告他娘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告学校对原告本人没有好处。 案子要审很多年,即使判你赢了,到时候你也过了上大学的年龄了。 华人向来对这种专门利人,豪不利己的事情不感兴趣。

撒哈拉de雨季 发表评论于 2013-09-08 15:34:59

高分低能的学生培养了有什么用.....?

jason311 发表评论于 2013-09-08 15:33:13

说的真好!看看UC Berkeley及UCLA,因为加州废除了所谓“平权法案”,亚裔学生得以公平对待。什么时候全美国能够废除这个最不公平的“平权法案”?

通宝推:侧翼,玉垒关2,
家园 是的,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高考以保证最大程度的公平
家园 教育方面没问题,但社会竞争不是单纯的素质竞争

社会竞争只能是找有资源的竞争,知识和素质只是资源的一种,而且在市场环境下,资本的作用已经不需要多提,额外的人脉,信息等资源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虽然不能说知识和素质一定比不过这些,但现在优势已经非常不明显了。

家园 阶级流动需要时间 贫寒人家第二代能脱困就是胜利

况且高分也有低能,比如说我自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