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闲话43:鲲鹏展翼和飞龙在天 -- 井底望天
不过看到这句"就是这近百年来,被西方政治统治和文化洗脑之下,已经丧失了一种文明和文化的自信心。"一声叹息啊
米国最后弱了,开始排外了,还是关他事的
30年计划经济的结果就是今天大部分70后们还在以产品性能和生产技术为唯一指标去判定好坏。从这点来说,我虽然不喜欢郎咸平的夸大其辞哗众取宠,不过他鼓吹产业链供应链整合,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一个大学好朋友,毕业后第一个位置就是宝洁的三明地区经理。后来她去了鹊巢的北京地区经理,再去了coke,再去了李嘉诚的那个零售渠道。
她刚去宝洁时,宝洁一箱飘柔的毛利润是两百多块钱。她离开宝洁时,一箱飘柔的利润只有几块钱。margin跌了几十倍,但是宝洁的总赢利还在上升!宝洁是进行data mining的先驱之一,也是今天少数不必依赖AC尼尔森的分析能力,能自主进行分析的大企业。
这是错误的说法。在当时宝洁的营销人员工资相当高(刚毕业我在银行是三四千,六大是四五千,宝洁是六七千,最高是汇丰和麦肯锡一万),如果全部自己招人来做,非亏死不可。主要还是依赖当地的经销商,经销商手里的营销人员才是低成本的。宝洁的营销人员主要工作是收集市场情报(包括自己的销售数据,对手的情况,当地的动向),对经销商提供后勤支持和销售辅导,和直销的KA沟通……这些在今天已经标准化的入门级别知识,在当时都是宝洁一点点教育出来的。
今天读了《财经》上邮政准备IPO的报导。里面提到邮政快递在成本/赢利率上为什么做不过申通这样的私营企业。申通送件很多是单人一辆电瓶车,而邮政则把自己那辆有醒目标志邮政车开出去,哪怕里面只装了1/3。在供应链和物流的改进上,私企在积极地向外企学习,而国企没有这个动力,下面没有动力,上面只顾捞钱。
说到捞钱,今天听说新闻出版署的寇晓伟(司长)将要被调去一个没油水的位置,临走前天天在忙着向网游公司捞钱。版署和文化部的抢外快的战争还将继续下去。
1/10的收入是我们的进步,但是比米国还高的物价确实是我们的退步。物流渠道不通畅,房价暴涨也导致商业地产的地租成本上涨。我现在都尽可能在淘宝上订购,服装也是vancl,ZARA,H&M之类的便宜货。
会计事务所在我那个年代还是六大。
IPO国内比国外热的一个原因是国内的监管不力,抢股东的钱更方便。国外如果因为投资损失了,还可以起诉,国内连起诉都不受理。用外资投行的挫折来解释中资投行业务的兴起是不适合的,券商直投IPO的丑闻要多少有多少,不明背景资金的pre IPO介入,最牛散户,有谁被处理了?这么容易抢的钱,太子党们都不够分的,凭什么还要让外资来分一口?
关于出国,我的感受是这样的。
我一个侄女在澳洲,一个外甥女在多伦多,都是高二。这个是富二代在留后路,另有一个兄弟姐妹在国内读书的。
两个朋友的小孩,准备今年去加州读高一,高中班主任小孩在宾州读高二,这个只是略有点钱的中产阶级。感觉国内的竞争非常地不公平,太拼爹,太黑,希望小孩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顺顺利利地成长。
偶学校的under几乎都是富二代,玩得很厉害(不过还比不上多伦多的小鬼玩得疯,毕竟是乡下),买东西都没节制,什么名牌服装VIP要买够20W之类的,也有少数读得很用功拿奖学金的,这个是长辈希望能培养出下一代,认为国内的本科教育太限制人的思维能力,当然这批人在国内也不见得就能考上211的学校。我一个富二代朋友就是在米国读了两年不想读了,回上海早早嫁了个美籍台湾人。
至于master和phd就不说了,国内现在还差得很远。
所以如果你是父母,如果你有机会有能力把小孩送出来读书,多半还是会把小孩送出来。虽然我对米国的中学教育很不以为然,不过这些家长们都听不进去。
象[桑塔纳2000],90年代在中国很火,从官府到新贵都买。其实桑-2000的里里外外从装饰设计到硬件技术都是国外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陈货垃圾。大众当初的想法就是要快速占领中国的汽车市场,捷足先登,赶在日本车前面,抓到最大利润。显然是有国内的买办配合才能让[桑塔纳2000]在中国风风火火了将近10年。
估计那个女士不是专业人士,不用苛责.
我也在NASA里面混,不过只是contractor.昨天我所在的branch chief才群发邮件,提到J-20,用的还是英国的网页.可见其实非专业人士里面,这个J-20还不是很引人注目的.
抛开这些政治上的东西(可能总得确实让人觉得可气),可是生活中学习中都是在互相鼓励互相督促互相帮忙,所以并不妨碍交往。退一步想一想,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看法都会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我以前的看法也是和他们比较接近的,总是盯着中国社会的阴暗面,总是看着中国的种种不足,但现在总得来说是看到黑暗也看到光明,但是拥抱光明。
从内心来说我想他们最后是会转变回来的,毕竟我们都还年轻。
讲到我同学的就是80后的,不过总得来说就目前我的观察来看只是一小部分会有这样的看法和观点。别的还是要平和的多。
总得来说我碰到的60后70后的人确实对祖国的抨击和厌恶要强烈得多。
就是80后,不过总得来说他们确实比较极端,别的同学朋友并不会这样。我只是诧异他们的观点会如此极端,对实际情况只愿意接受他们愿意接受的事实。
右派还对80后和90后持有殷切希望呢。
走着瞧吧,呵呵。
先别说入籍的时候宣的誓是否真心,至少人家是把身家性命跟美国绑在一起了,如果不自我塑造一下优越感,岂不是显得当初很失策?
我有一个朋友,入籍才几年,在波音工作。照理说是做这个专业的,对J20应该很感兴趣。但我跟他提到J20的时候,他很冷漠。言谈间也时常流露出身为美国公民的优越感。
其实台湾人也大量出国留学,可是大部分学成之后都回去了。这是为什么呢?据我去台湾时观察,还是因为台湾的民生做得不错。钱不一定多,生活环境也不一定好(拥挤,肮脏,污染),但是吃得好,社会保障好——这两条恰恰是美国不具备的,也是人心思归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在讨论如何吸引海外人才回国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节。
唯一疑惑的是,不知井大身边都是些什么样的来自中国的工程人士。我身边的中国人无一不为国内的点点进步而高兴自豪。甚至一位五十多岁早已入美籍多年的同事,言谈间也总是“咱中国”的。有时后调侃她说,中国是咱们的,你的是美国,她还不乐意。
您所说的“在美工作多年”的这些人,大概都是70后和更老的人。从我接触的在米国的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士来看,70后是一个分界线。比70后老的基本对中国很没信心,比70后小的基本对中国很有信心。70后算是个过渡,基本各占一半。
说个我认识的极品吧。此人是我的老学长,60后,现在和我住在同一个城市里。他的极品之处还不是他逢中必反,而是他号称的加入米国藉的理由。“中米必有一战,中国一定打不过米国,所以我要在中国战败前变成米国人!” 这事发生在2002年,也就是阿扁跳得最高的时候。更极品的是他会利用一切机会,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告诉所有人他的这个理由,也不管别人想不想听。一说就说了六年。直到2008年底他们公司开始裁员,他总算闭了嘴。后来他幸运地保住了工作,不过他老婆在2009年夏天被裁了,现在还在待业。与此同时他女儿上大学的学费暴涨。不得已,两口子卖掉了大房子,换成了Condo,卖房时还亏了一些钱。他儿子今年夏天也要上大学了,他女儿明年毕业。所以今年下半年对他特别困难,因为他要付两个人的学费。她老婆还在锲而不舍地找工作,但是失业的时间越久,找到工作的可能性越小。他女儿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也是个问题。总之现在我这个老学长颇有些落魄的样子。
补充一点吧。我这个老学长其实不是个坏人,就是too simple, sometimes even naive。而且是个大嘴巴。我写的关于他的事情都不是我有意打听出来的,全是他自己说的,而且是在有很多人的公共场合说的。和他交往颇给人安全感--他想什么都会自己说出来,不用担心他暗地里害你。
美国中文报纸的大陆版基本上都是报忧不保喜,也是迎合这种股民心态。
特别是繁体字的那种。
还有各类海外的门户网站,mitbbs,wenxuecity,popyard,留园...
长期从这类媒体获取大陆信息,就感觉大陆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也就觉得很欣慰,自己出国还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