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特大喜讯】在西西河赚到第一个5毛,纪念一下 -- 加东
你说的有些农民工,实际是已经是城市长期就业,但缺乏城市就业所应有的社会保障,只能用乡下的土地自我保障,这就是户籍不同权的问题,当然这是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现在的干法就能解决户籍不同权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到底是奔着“减小工农(农乡)差别”还是奔着“继续保持工农(农乡)差别”的方向去? 按照前三十年的“农转非”政策导向看,只要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出现在将一部分农民彻底转入工业体系后,农业收益瓶颈也被打破(人均耕种面积提高、工业提供农资农具提高亩产...)的局面。 关于你这次提出的数据,有一个问题在于看不出来到底有多少农业户口。就算乡村人口就是农业人口吧,75年76390万人/78年79014万人/03年76851万人(中间高的不说),在农村占有承包地的人数没有大减啊,实际上还在农村种地的还有76851万人吗?正常发展下不应该这样啊!
有迁徙自由了,他们进得了城吗?迁到别的农村,当地的农民同意给他们宅基地和承包地吗?
各地情况相差不大,工农收入差别不大的话,迁徙和就业自由有多大的重要性?只有在维持工农城乡差别的情况下,迁徙和就业自由才对一部分人有用。
其二,农民苦了三十年,工业化底子打下了 、开始加速发展了,“农转非”的“招工指标”没了,到底是谁操蛋?
其三,攻击户籍制度的,拿什么来交换与户籍挂钩的宅基地和承包地?
如果是拿迁徙和就业自由来做幌子,我只能认为是居心险恶:这是在下岗改制收割了一批之后、又盯上了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这是要对近代百年抗争、22年流血革命的成果进行反攻倒算!
当时生活的苦当然没什么值得赞美的,但也没什么值得贬低的。技术的发展、各种设施的建设本来就需要时间,而且都有赖于工业的发展。
要说苦,日本从明治维新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都苦,一百年,没见日本人骂那个时代。我们前30年其实就是走过了日本从明治维新到六十年代初的工业化过程。(二战战败对日本的工业发展几乎没有影响)
看不惯那种骂前30年苦的论调。日本人也没有骂过从明治维新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苦。这其实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通俗地讲就是三碗饭吃饱,骂吃第一第二碗饭时没吃饱。这不是蠢人才说得出的话吗?
应该感激前人种树,后人摘桃。起码没有那些土地平整、水利设施,现在还要靠天吃饭(比如印度,耕地比中国多40%,人口比中国少,就因为没有水利,每年都旱涝,现在年年好多穷人像狗一样的饿死,不死的穷人只能吃一顿,连吃第二顿友邦人士都要惊诧)。
50、60年代职工平均工资无明显增加——这是一个说法,暂定为说法一。
90年代农民工平均工资无明显增加——这是另一个说法,暂定为说法二。
这两个说法,在事实层面,我认为都是正确的。因为平均工资=工资总额/职工人数,很简单的算法。除非你认定工资总额或者职工人数数字不可采信,否则具体数字就没什么争议。
问题在于,如何理解这些数据。比如对说法一,有人认为这反映了毛泽东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缓慢,由此引申出对前三十年制度的批判;比如对说法二,有人认为这反映了改革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缓慢,由此引申出对后三十年制度的批判——看看,多么相似的表达方式——我在写的时候甚至用了“复制粘贴”功能,只要改改关键词就可以了。看似对立的说法,其实反映了完全相同的思维方式和推理过程,对立的仅仅是立场。
似乎可以做出一个假定:仅同意说法一的引申(见上文),是体制派(当然是自封的,下同);仅同意说法二的引申,是毛派;同时同意两种说法的引申,是普世派。可能有出入,但是作为衡量政治光谱的工具,我觉得是基本准确的。
但是,“平均”如果不和“结构”联系起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比如,赤道几内亚的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比中国高出一倍以上,但是那是因为矿产的收入,它的经济结构、生活水平要比中国落后很多的。上面两种说法的引申,都忽略了两个平均水平之后,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前三十年,让一个农业国具备了工业化的基本架构;后三十年,则把这个国家多数人口全面卷入了工业化进程。两者联系起来,就是人类的五分之一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历史变迁。
这种变迁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经常是沉重的,甚至残酷的代价。我们可以对这种代价的支付方式、承担群体做出自己的判断,包括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但是这种变迁本身,是一种进步的体现。在农业时代,人的平均寿命不超过40岁,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0岁以上。
所以平均工资没有增加,记得甚至下降了一点点,但是就业人数可是翻了好几倍。个人觉得,对于劳动者来说,这个政策比蓄意制造劳力蓄水池要好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销账号”当然是玩笑。实际上我们不需要做任何违法的事,甚至我们不需要做任何事,只要集体离开岗位,设好纠察线不让别人碰电脑,就可以坐看各种随机错误和程序中的BUG在没人维护的情况下让整个系统崩溃。放心,你的钱不会丢,但你既取不出现金也付不了账。设想一下,你还不了按揭贷款,拿不出钱看病,买东西没钱也刷不了卡。。。比垃圾没人收如何?
社会分工如果被用来敲诈勒索,who怕who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毛泽东去世的时候,我还不到两岁。所以我只能依据更年长的人的叙述来了解那个时代。于是,我就特别在意这种叙述是否真实,或者说,在意他们提供的历史数据是否真实。
这和我怎么看那个年代无关,而关乎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现在的问题是,加东提供的数据,被有高得多可信度的 njyd 否认,所以我要求他重新建立信誉。
另一方面,你的叙述使我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年的“红小兵”戴不戴红领巾?如果不戴,戴什么别的吗?
菱形塑料片,上面印三个字,红小兵,上面有一个别针,别在左胳膊上(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前期,印象是75年以后就有变化了,印象有点模糊了)。。。。
哈哈哈哈。。。
剥夺俺调戏毛头的恶趣
捏着鼻子砸你一花
而且呀而且,改开之初的农民工也能像现在一样普遍挣1000以上?1992年在天津合资企业月薪400的研究生内牛满面
你要问这到底是红小兵的标记还是少先队的标记,很惭愧地实话实说,俺都记不清楚了---甚至,现在俺也不确认这个当时到底代表啥组织;袖标么,俺似乎也带过,即使带过,也没几天,应该是红卫兵吧?
70年代的时候,红小兵这个词还是很“通用”的,起码俺的学校里是用过这个词的,这个俺是有印象的,否则一个贪玩的孩子不会记得这些咚咚;但是,各地的情况很可能是不一致的;甚至,各个学校的情况,也有可能不完全一样。至于俺自己,到底是小兵还是队员,10岁左右的俺,其实是搞不清楚的,也没有兴趣。
不过,“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个歌,这个第一句,俺还是很清楚地记得的,下面的歌词,就不记得了。
另外,70年代,正是政治大变化的年代,各种状态并存一段时间,应该也不是稀奇的事。
所以,评借回忆,很多“事实”很可能是模糊不清的。。。如果仅凭回忆的话,谁的话也不能作为确酢的依据。
红领巾俺肯定是带过的。。。每天早晨打红领巾的动作,俺的印象还是很清晰的。
至于胳膊上带的啥,是袖标还是塑料片?说实话,俺对塑料片的印象,实在不深。
不过等一等,这个袖标,有可能是初中以后才带的,记不清了。
前人种树后人摘桃,前30年厚积后30年薄发,本来就是这么回事。
现在的问题是,毛头派把前30年想象得很美很浪漫,俺只好告诉他们很苦很艰难,大多数人既吃不饱也穿不暖,而造成这种困苦的部分原因是老毛瞎折腾。
北京好像也有这种事,不过记不得是啥年代了。。。就是强制存车。
俺自己的笑话:大约是学龄前吧,看电视,当然不是俺自己家的电视(忘了是不是彩色的了),洪常青出场,此时飘来一股极刺激的脚丫子的味道。从那以后俺就固定了一个印象:洪常青的脚丫子极臭! 。。。直到很多年后,这个印象也是萦绕不去;直到某一天,大约是上大学的时候吧,忽然又想起了这件事情,这时候再琢磨一下就恍然大悟了:这明明是因为某位看电视的大叔把鞋脱了嘛~ 洪常青白白背了这些年的黑锅~
所以呢,人的印象、记忆,有时候是受认知能力限制的。
你提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就此俺想提出一个旁系的看法,看文字的咚咚,甚至是“很可靠”的历史书,很可能都是不完全“可靠”的。因为在写书的时候,无可避免的把一些细节抹去,就象泥瓦匠一样~。。。
所以,以前的人研究历史,都把地方志作为最可靠的原始资料。。。其实地方志也不一定完全记载了发生的一切,只不过因为地方志是流水帐,本身是不负责解释的,也就是没有立场,比较客观。。。。
俺是说,当某些回忆与记载冲突的时候,这个不一定没有实际发生过; 比如,楼下的一位朋友言之凿凿的说红小兵不带红领巾带个塑料牌牌,这个就与俺的记忆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冲突。这个是否一定说明有一方错了呢? 那也不一定。
比如,俺瞎假设一下:俺们学校的领导,对政治风头的变幻,心有余悸;所以就叫俺们,一面带领巾唱少先队之歌,一面又自称红小兵~~。。。当然俺这个假设有点离奇,更可能的情形是,这些不求上进的孩子稀里糊涂,老师也不要求你搞明白小兵与队员的区别,甚至,巴不得你稀里糊涂算了,小孩子不要再搞啥子政治上的名堂。。。所以,所谓的回忆也就五花八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