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易经》心得】大有卦:理想的泡影 -- wqnsihs
谁先动谁就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非得到让人望而还走的地步才想起来看病,晚了。糟糕的是,得的还是麻风病鼠疫这种高度传染病。
就知道需要什么了。不要假设真实生活,碰到了,一咬牙就过去了,没这么难。那些没文化的民营企业家还不是一样决策得好好的。分析有时是半夜过坟场,自己吓自己。
你一直给大家印象就是敢作敢为的前锋,你干什么都无所谓,大家都能理解;如果你一直是给大家谨小慎微印象,那就麻烦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你稍微激进一点,人家就会找你麻烦。
你有自信吗?如果有,就不要管别人怎么看,以我为主,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己怎么爽就怎么来。
如果你不自信,那就还是夹着尾巴做人,老老实实跟在领导背后吧。
其实如果你不自信,你的部下不会真正服你,也不会听你的话。
地缘战略需要,本来就要放弃印度,只是找个故事而已。建议仔细看看丘吉尔的《二次大战回忆录》,英国人是老谋深算的。
从网上下载了一套《二次大战回忆录》,五六两卷来回找了好几遍没有找到相关的说明。还请忙总指点!
它就不愿意继续刚下去吗?
能在河里遇着忙总学习几年,是这辈子的福分,自觉在做人和做事的理念上上了一个台阶,受益一生。谈到与人合作,眼前正有一纠结事请忙总指点。几年前,有个机会我和家里兄弟们开个公司,成为一品牌产品城市代理。起步情况一般,因我当时国企中层公职在身,家里其他人没合适的,后来就主动找了个朋友W,我给他30%股份,做总经理负责,W年龄大我五六岁,自己开个门市,学历低,也没什么管理经验,但待人处事严格苛刻,做事踏实肯吃苦,亲力亲为。以后W在前台执行,我在后台管理策划,他尽心尽力干,我用人不疑将财务签核都委托给他,同心协力应对好多挑战,业务也顺风顺水起来,营业额过亿,别人都讲我们是绝佳的搭配。随着业务增大,公司越来越正规,管理和规章的分量越来越重,他越来越不适应,我管得也越来越多,我的工作重心逐渐转过来。他渐渐在小事上找茬,在宴席座次、人员排名上莫名奇妙失态,甚至员工叫我董事长他都生气,经常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上争执,在一些大的经营问题象厂商关系、授权中层、招聘培训大学生等等意见也越来越不统一。我这人对名利也不太看重,考虑公司经营的稳定,毕竟两人争执对客户和员工都影响不好,就处处让着他,我经常用将相和的故事勉励自己,主动放弃一些宴席座次等无所谓的小事,当然大的事基本还是我决策。另外我还把每人的分工进行了细化,避免无谓的争执,可他还是有意无意越界办事,当然也许是他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如此,样样要管。今年春节前他突然在一件小事上爆发,公开了这个矛盾,气死我,觉得W品行数值如此差,不值得合作了,如果这是个小项目,我直接就放弃了。当时要过年我把这事先冷处理,现在着手处理这事,三个方案:1、公司按股份直接分割渠道或W转让股份2、委曲求全再维持两三年把现有项目做完3、开股东会明确老大身份让W自选方案1或2。方案1可惜了公司,毕竟做了这么多年,有感情,还想再上台阶。方案2两人都不开心,别扭。委曲求全究竟有没有价值,恳请忙总百忙中指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印度独立运动,不是真正非暴力的。同时甘地在1930年代即已脱离了印度独立运动的实际领导层,真正的领导是尼赫鲁。
二战一开始,尼赫鲁等国大党领导人就向英国提出:只有让印度独立,印度才参加战争。
1942年英国本土遭受德国猛烈的攻击,在远东,香港、马来亚、新加坡、缅甸都沦陷。而印度恰恰是德、日法西斯钳形攻势的会合中心,可这时印度国大党内却有人有与日本合作的情绪。
这时美国感到了印度局势的严重危机,同样,中国也感到了印度局势的严重危机。1942年新年蒋介石就给罗斯福总统拍发了紧急电报:“我本人为印度的军事及政治状况所震惊,一句话,局势极其危险。这时如果英国政府不从根本上改变其对印度的政策,那就是把印度交给敌人,邀请他们马上来占领。”(这封电报可在美国国务院公开档案查到)
这封电报坚定了罗斯福总统认为英国错误的殖民地政策对于盟军作战构成了巨大危险的信念,美国政府对英国施加了极为强大的压力。在德、日两大敌人的巨大军事压力和美、中两大盟国的强大政治压力下,固执反对给予印度独立的丘吉尔不得不屈服,派出了克里普斯(Cripps)去印度商谈战后予以印度独立的方案。(可见丘吉尔《二次大战回忆录》)
克里普斯方案答应在战后给予印度英联邦自治领的地位,这在实际上就是独立,因为印度可以随时退出英联邦。但是在穆斯林居住地区的问题上,英国政府未能与印度独立运动达成协议:克里普斯方案规定任何一个省也有权退出印度自治领。甘地和国大党的其他成员都不接受这一条款,认为这是“肢解印度”。(历史事实证明英国是对的,因为至今为止,印度和巴基斯坦从开始的一系列混乱和仇杀到目前的对峙,都都说明英国人的方案还是实事求是的),
结果甘地就开始了所谓“退出印度”运动。甘地和国大党其他领导人入狱,甘地的妻子死在狱中。
这个“退出印度”运动是初期基本上遵循甘地的非暴力路线,但是很快便过渡到非武装的暴力阶段,最后演化成武装的暴力。
这种武装暴力在英国同时面临对德、日武力压迫情况下,对于英国安全是巨大的威胁,对于整个中美英盟军也是不小的威胁。到了1944年,英国不得不释放甘地和其他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并答应印度在战后独立。
这些史料说明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在促成印度独立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英国的民主宪政”及“英国人的文明”也没起什么重要作用,起了最大作用的恰恰是德、日法西斯的极为强大的武力,其次是美国的压力,而印度人自己的独立运动也远不是“非暴力”的。
其实印度人是很明白这一点的:他们的独立来自于日本侵略。所以他们一直同情日本在二战中的行为,参与东京审判的印度法官帕尔写了长篇著作质疑东京审判的合法性,成了今天的日本人否认日本在二战中的罪行的最好借口,日本人为帕尔在靖国神社立了纪念碑。
美国在印度的独立中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国务院提供的史料揭示:“英国政府认识到,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美国是不会容忍英帝国在战后仍旧存在的。”
其时以后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也证明这点。美国也从背后捅了英、法一刀。所以说,在美国需要扩充地盘的全球利益下,英国在战后不就范是不行的。
所以英国让印度独立,不是因为非暴力主义对英国的感化,也不是英国的制度热爱和平,而是因为英国综合国力与下降。
当然英国人在印度的问题上也确实具有政治智慧,没有像法国人在印度支那那样要被人揍个鼻青脸肿之后才承认现实。
同时,要想了解印度独立,就有必要知道钱德拉·博斯,印度政府一度把他当作民族英雄,在印度议会正门的三幅巨型画像中,博斯和甘地、尼赫鲁并列。他的理论就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博斯1897年生于印度一个高种姓家庭,191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其后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20年通过了印度文官考试,但随即辞职参加了印度独立运动。他于1921年回到加尔各答,见到了甘地。1938年,在甘地的首肯下,他当选印度国大党主席。但是与甘地截然不同的是,博斯是一个信奉暴力复国的运动家。
1941年1月,博斯偷渡出境到了柏林,在柏林建立了自由印度中心,并从德国在北非俘获的印度战俘中建立了印度军团,参与德军作战。
1943年春天博斯到达东京。在东条英机的支持下,博斯成为印度国民军的首领。这支军队有4万人,主要由日本在新加坡俘获的印度战俘组成,参与日军进攻印度。
1945年5月,印度国民军在仰光投降。1945年冬,英国以叛国罪把前印度国民军军官投入监狱。然而,包括国大党领导人尼赫鲁在内的印度民族主义律师们为他们进行了强有力的辩护,他们成了印度公众心目中的英雄,最终得以缓刑。在审判之后,一部分在英国军队中服务的印度军人举行了起义,进一步削弱了英国对于印度的控制。
这些事实说明在二战中印度独立运动与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有相当紧密勾结,他们的军队参加德、日对于中美苏英盟国的作战。同时勾结德、日绝非博斯等少数人偏离民意的行为,而是印度独立运动乃至印度公众的意志。
更多内容建议看看:《印度独立到印巴分治的历史背景 》和《钱德拉.博斯传》
萨苏也写过:《印度汪精卫 -- 钱德拉.博斯》
汇集了六派太极拳的实战高手的擂台。
最后的总冠军王战军可是个200多斤的超重量级,你看他们真的实战可不是什么慢悠悠的,无论进攻还是防守。几场比赛中大量出现的金丝缠腕那招,绝对是太极拳理念的最好体现。太极拳绝对不是什么柔,讲究的是刚柔相济。
太极拳是从戚继光的军体拳中发展出来的,是杀人技,怎么可能不刚。以我的理解,柔讲的防御,是泻劲。进攻的时候绝对是主动发劲的。太极拳源头的陈氏太极的套路中更是保留了很大部分的发劲练习。
因还是利益问题:他心里不平衡,认为自己辛苦多年,为你做嫁衣裳或被你摘桃子。
其他都是小事情。如果这种判断是正确的,我建议分家吧,不要最后变成势不两立的仇人。好聚好散。
我想产生这种问题原因一是一开始缺乏经验,没有制定好规则;二是对方心理不是太成熟。
现在不是委曲求全有无价值问题,而是矛盾会导致玉石俱焚。到税务局举报都是小事情了,我见过找黑社会暗杀的。
当然我只是凭你的介绍简单判断,不一定符合事实,只能参考,不能当真。
没有进攻就没有真正的防守。一味的柔,只是找死。
事业编制,据我所知,有两种,一种是工人事业编,一种是行政事业编。工人事业编简单说就是一辈子是个“工人”身份,永远只能做最基层的工作,不可能进入领导岗位。而行政事业编就不同了,只要有本事,混上个副科级(或主任科员?)的职位,就可以自动转为公务员身份!我一熟人就是行政事业编,他现在就成功“专公”了!
某处在介绍简历时还特意说明,他上过叶剑英元帅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