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精神支柱始缺失──忆80年代初期的思想波动 -- 潇洒书生
所以,我认为大字报是最革命的最自由最有权力的民主
万言书导致张被捕,70年5月被判死刑,但陈锡联建议留个活口,所以在70年8月改判无期了。
所以万言书并不是她的死因。
“舍生取义”、“求仁得仁”这两个词用得很好,是她自己主动“舍”去生命,死是她自己“求”来的。这应该是我们的共同点吧。
我已经说了,对这一点,我还是很佩服她的。
苏铁山:
在1965年和1966年间,自己广泛阅读的作法在部队受到了基层领导和同志们多次不点名的批评和当面的劝说,基本意思均为应专心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要看其它的书。尽管自己当时对毛主席很尊敬,但为了维护自己广泛读书的权利,曾多次说过:“毛泽东思想很光辉,但毛泽东思想不是人类文明的全部,在人类历史上还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也创造了很多光辉的思想,我们也应该将这些光辉的思想继承下来”;“毛主席很伟大,但也和历史上所有的伟人一样,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当有的同志谈到:“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时,自己说:“顶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当有的同志谈到:“毛泽东思想是唯一正确的”时,自己说:“唯一?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当有的同志谈到:“毛泽东思想是一把金钥匙,你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用毛泽东思想解决”时,自己则说:“毛泽东思想很光辉,但自己的问题很多,毛泽东思想只是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金钥匙上的关键的一个齿,这把金钥匙上的其它的齿是由人类所创造的其它光辉思想构成的”……等等。自己的上述言论在1966年曾被由兵种、学院和基层部队所组成的三级工作组整理成“苏铁山反动言论的综合材料”,并据此将我定为“思想反动分子”,于1966年10月(20岁)关入陕西马兰监狱。在1966年处理我的前后,我从未认错,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因此完全不符合“认罪服法”、“认错服教”的要求。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国内政治形势迅速变化。1975年(29岁)我得到了政治上的平反,随后即在北京安排了工作,1976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组织上重新修改了对我的平反结论,肯定了我1966年前后的那些言论是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并说我当时年龄很轻,敢于提出并一直坚持那些正确的观点是十分可贵的。
以上我之所以大段引用我在“文化大革命”的舆论准备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初期的言论,并引用《一份血写的报告》中记述的张志新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主要言论,是想说明我当年的言论和张志新的言论从“质量”和“严重程度”上看应该说是相差不大。然而我的“命运”和张志新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尽管我和张志新在“文化大革命”中都因“言论”被关入监狱,但我却在1975年被解放军的“军兵种”领导机关宣布平反,而张志新却在1975年被辽宁省法院“改判死刑”,并经省委常委会议一致通过同意上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了死刑。
在历史大背景下的张志新案
苏铁山
2009年3月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907/88304.html
反正她在狱数年,(政治)理想,家庭,原来的亲密关系都纷纷破灭,在监狱里就有精神不正常的表现。或许她已经万念俱灰,自求了断了。
是不是她在坐监期间仍然“恶毒攻击毛主席”?
可想而知。。。。。。。。。
被当成汉奸干掉是不是该死?尽管也有可能出现,这个人是被迫无奈的,或是假意骗取皇军信任的情况。
言论自由也要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大多数人承受的底线。
用监狱发给她的卫生纸写标语“绞死毛泽东”“油炸毛泽东”“千刀万剐毛泽东”等等,并在她的牢房及她所能到的地方张贴,监管人员多次撕下,她又多次重新贴上;而且只要是有人的场合,包括犯人放风、开学习会、批判会时,她就高喊这些口号。监狱里每个犯人都发给一套毛泽东选集,张志新从头到尾在每一页空白处都写上这些咒语,还有很多其他下流的言论
苏铁山的文章里也写了一条:
1973年11月16日张志新与其他犯人参加“批林批孔”大会,当报告人批判林彪推行“极右路线”时,张志新站起来喊“中共极右路线的总根子是毛泽东”等口号。
我曾受学长的介绍到南京市人事局办过事,找的人是他的一个同学,一个电子中专毕业学女同学。我后来很奇怪问学长,她一个电子中专毕业的人,怎么会到市人事局工作呢?学长和我说了她的故事。
她于86年被分配到某市属电子企业。后来因为电子局的手续问题,她的档案被用人单位退回市人事局,这样她就没有接收单位了。经办人事管理的,是市人事局管高校分配的办公室的一个干事。干事对她说,那你经常来人事局看看吧,我们看哪个企业来要人,不一定是电子局的企业,其他市属企业也成,只要岗位合适,就把你派过去。她在南京也是外地人,也没人拿主意,就同意了。她借居在别人的宿舍,先是过几天到人事局去一次,几个星期之后就几乎是天天去了。她到了人事局,也没其他地方好去,就坐在管高校分配的办公室接待办事人员的长椅上。那时事人事局的院子在成贤街北口,东南大学金陵院大门的斜对面,门房的主要职责是分发信件,对出出进进的人根本就不管。高校分配办公室的人一开始也不管她,就看她天天进办公室坐长椅。她比较活络,过了一阵子,就帮办公室扫地抹桌子打水。周围几个办公室熟了以后,看长椅上坐个人来办事了,就先问一下办什么事,然后告诉来人,应该到哪个办公室找什么人,有点像现在导医导购这些。当年的高校分配已经结束,下一年的工作还没开始,没有新单位来要人(那年头要人先得要计划),她就这么在市人事局“上”了两个月的班。高校分配办公室的主任,觉得这个小姑娘还不错,想就把她接收下来算了。有天趁她不在,问了几个同事的意见,没人反对。于是主任就和人事局主管商量,给自己批了个计划,于是,某天早上,当她来到办公室,正要坐长椅的时候,主任突然告诉她,有个桌子后面的凳子是为她准备的。。。。。。
她是农村来的,没有任何背景。
时隔20年,陈禹山在大陆,捞足了宣传张志新好处。定居美国后,陈禹山又想在美国人哪儿从张志新身上捞到一点好处。他回忆说,当时辽宁一些人传言张志新“生活作风”有问题,其实是有依据的,张志新确有“第三者”。陈禹山在调看张志新案卷时见到了张志新本人自白:她确实和当时沈阳一位文艺界人士有婚外恋,并承认“发生关系”五次。整个案卷中,所有指控张志新的“反革命言论罪”,她没有一处承认有错,但是她唯独坦率承认了自己有“婚外恋”。并说是在重看焦裕禄故事之后,良心发现有愧,和焦裕禄相比,她这方面有损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对这一伦理道德过失,她愿坦荡认错。陈说,当时看到这一案卷时,已经采访过张的丈夫曾真,了解到曾真当年体弱多病,可以想见,在夫妻性生活方面,身体健康的张可能处在一定程度的性饥渴状态,加上张天性喜爱文艺,与情趣相投的艺术家产生婚外恋,是可以理解的。
而“党校教员”则是已经逃往海外的刘宾雁曾提及的。而且按照刘宾雁的说法,张志新和这位“党校教员”交往很久感情也很深,以至于张志新曾经把他的照片缝在自己的大衣领子里,后来她良心发现告诉丈夫让他代自己取出烧毁。也许是没有经历过那么刻骨铭心的婚外爱情罢,我总觉得这样的做法有些变态。
1968年,文革开始后,张志新的婚外情,还是被人用‘大字报’揭发出来,经调查属实。现在司空见惯的“官员包二奶”、“小姐榜大款”,在那个时候,可是了不得的事。问题的公开化,自然会颜面丢尽,羞愧得无地自容。
曾真顶着绿帽子的重压,向张志新提出要办理离婚手续。此后,张志新自愧难耐,寻死觅活。
如今回头再看张志新案,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张志新放下自己生活作风问题不谈,反而大谈特谈起政治问题来。接连口出狂言,大批林彪、江青、周恩来,后来干脆直指毛泽东。谩骂攻击无不用其极,达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面对规劝,反复无常,有人说她不要脸。她回答:“我连命都不要了,我还要脸干什么?”有人甚至认为张志新在当时与其说是什么“追求真理”,倒不如说她是有意 “寻死”。
难怪张志新得知她将被判死刑,曾写了一个条,大意是:“我是生活上的大流氓、政治上的娼妓,请求痛改前非,争取从宽处理”。婚外情真是害死人啊!
张志新平反昭雪时,有人提出有张志新生活作风问题,不宜定为英雄。可是,......一个道德缺失者,只顾自己快活一时,撇下儿女,背叛丈夫,肢解家庭。却说自己忧国忧民,视死如归,冒死谏言,几分可信?犹如一个君子台下抱小姐,台上讲反腐,你信吗?
上文摘自《张志新的婚外恋》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31337634
改革开放后风气变坏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毛主席逝世没多久,江苏省委就花了一百多万美元进口高档建材、电器,把主席在南京下榻的别墅装修了一番。
那时的一百多万美元可不是小数目。
还有当时走私猖獗,其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党的干部及其子女。
任仲夷在广东包庇走私和投机倒把,被召回北京‘围攻’,最后也被邓小平保护过关了。
那个时候社会风气单纯是因为从上梁不正到下梁歪需要一个过程。
河里史文恭也写过邓华在广州和朝鲜的行为区别
河南在大跃进的时候就为毛主席修别墅了,封建王朝那会儿,得叫行宫了吧
林副主席在毛家湾也是大修特修
不用啥都推到改革开放上去
毛主席应该是觉察到这些问题才想起来WG的,可惜太理想主义了,最后目的也没实现
归根到底一句话: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无非迟早而已
建立完善这个监督机制看来还是任重而道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