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这个艾未未还挺神的……” -- 秋原

共:💬560 🌺5284 🌵21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这个艾未未还挺神的……”

这几天网上又流传着关于艾未未的一些事情。我没创作搞过行为艺术,但作为一个混在影视圈,关键是亲眼见证了北京798艺术区原生状态的人,早年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接触和了解这些事物。

这几年都在SB影视区和西西河发连载的主题贴,如果这里的诸位不嫌,我还是可以给大家讲一将关于前卫艺术、行为艺术、波普艺术以及电影和我个人早年的一些经历~

起码在看过我这些文字之后,能对这种似乎属于“非主流”的表现形式能有些专业的了解,不再只是猎奇了……

2011年4月6日,一向作为大陆“喉舌”与“官方指定喇叭”地位的人民日报当天发表了一篇题为《是谁在严重违背法律精神》的社论,以一个明确的声音来反驳此前西方媒体通过艾未未事件,利用“人权”等老招牌对中国施加的舆论攻击。当然,众所周知,造成这场口水之争的端倪,要归结到艾未未和他最近几年里频繁地的各种“亮相”。

按照《人民日报》和稍后《环球时报》社论中的报道,艾未未此次是“据信近日被中国警方‘带走’”,原因是“涉嫌经济犯罪”。在今年稍早时期的1月中旬,艾未未在上海的马陆工作室也遭到强拆的对待方式,当时包括德国之声在内的外国媒体也马上报道了这一事件。从1月的强拆事件到4月的锒铛入狱,艾未未俨然成了这个春天,中外媒体与各方舆论热烈关注的“风眼”……

在接下来尚不知道要用多长篇幅的的连载当中,我不对此事和艾本人阐述任何政治或法律的看法,只单纯地就“艺术”与“行为艺术”,作出属于我个人的“艺术解释”~

1、我的798岁月

早在今年1~3月SB论坛关闭的时候。两天前,我在山寨SB上面的一个帖子当中讲述了自己多年前的一些经历。在这其中有一点,即大致在2001到2003年非典刚结束后的那个夏天,作为一个当时的地下电影制作人,我经常出没在北京东北的798艺术区。那是我个人的摸索阶段,或者说是798的成长阶段。而今天打扮极其妖艳的的798,已经是一具美丽的僵尸了。

还是在这个帖子里,我看见有人引用了我的回帖,并把这段经历评价是“一个草根的奋斗历史”。俺不知道自己算不算草根,因为我不知道草根和非草根之间是以什么标准来区分的。就我个人来说,至少我觉的许多人对影视圈或者娱乐圈存在一个明显的理解误区:就是认为只要进了这个圈,就能混的很风光,能挣大钱。

这个圈本身的容量也不算大。我现在从事的电影产业已经是目前娱乐圈里最火暴的一个行当,可直到去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也不过刚过100亿元而已,还不如同年房地产业一家开发商的全年销售额呢。而且,这个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都是呈金字塔结构,一层层的垒起来,越往上越窄,也越难爬得上去;而通常资源也都是向上集中,只有位于顶层的一小部分人才能享受的到。

着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挣小钱容易,但想玩一个大票,妄图一夜成名,并非是那么简单的事,具体拿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系来讲,许多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接过多少个广告或者影视剧的事了,没事拍个广告就能很轻松地挣个三五千;或者有路子的暑假时联系到几大剧组拍些电视剧里的次要角色,俗称“串戏”,一集电视剧拿个千八百的片酬都是常事。艺术学校的学生相比普通的文理科大学,在校时有非常多的挣钱机会,大四还没毕业已经有点小名气,开上车的大有人在。以至于北电很多年前就制订了一条规矩——在上学一、二年级这两年不准去外面接系。

我知道学校里有N多女生从大二的寒假开始就开始接广告,即有电视的还有平面的。最多时候,在帝都街头一个报亭摆放的各种属于同一期的杂志上,有3、4个封面(还有更多的)都是她各种造型的“广告笑”。一个学期下来,仅是拍广告挣的钱就能买马6了。因而,表演系女生之间有一个风气:相互之间以接广告多少作为一项重要的攀比。

至于影视导演、摄影、图片、戏文这些专业几基本如此,区别就是这些专业偏重于技术类型。比如说,拍MTV和各种不入流的广告,是导演、摄影、图片这三个学系的学生在校时一项主要的外快来源。学校里具体还有什么轶事暂不谈了,直接跳到学成之后从学校出来。这时候我遇到了一个问题:没有稳定的工作、也就是说,当时没有一家单位接受我,按圈里的俗话来说,就是我这个人处在“漂着”的状态了。

其实在这个行当里面,即便是从北电中戏上戏这些正规院校出来的,“漂着”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最流行的办法就是在毕业前,把自己的档案人事关系挂靠在一家正规的、有正式身份的单位(最好是国字号)下面,比如CCTV、北京人艺、北影、中国话剧院等等。但请注意,这纯属“挂靠”,人家容你一个名义上的牌位而已,不给饭碗,而且每年还可能要交一笔不大不小的钱继续租这个牌位。所以名嘴崔永远在调侃CCTV的人事制度时有才说过一个著名的笑话“干事的时候有X个人,点名时候有X*10个人,年终开总结会能来X*100个人,再看看花名册,恨不得有X*1000个人,其中的99%从来就没见过……”

我那会儿就是一个挂靠在国字号单位里的“漂儿”(目前依然还是)。但在我念书的时候,就通过别人的介绍,曾经给一个集体表演的行为艺术创作拍摄过纪录片,因而当我处在“漂着”的状态时,一方面是出于“挣碗饭吃”的生存目的,另一方面是出于“我要拍戏”的理想诉求,我就把拍摄这些行为艺术创作过程的纪录片,作为我当时的主要工作了。

2、Done和Doing

我们先来明确一个概念,就是什么属于行为艺术?在百度百科上,对行为艺术有一个非常罗唆的解释——“行为艺术,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它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

要我说,这个解释不仅特罗唆,而且把一个本该是很简单的东西说复杂了,把一个很好理解的东西说的深奥了。简单来说,绘画、雕塑、建筑、服装等等这些最终以某种有形实物来实现的就是物质文化艺术;而歌唱、舞蹈、朗诵等等必须以现场表演方式体现出来的,就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行为艺术。

我举个例子,用英语里的时态作为比喻来区别——

前者就是Done,创作完成后,通常以物理方式存在的实物作为表现的载体,理论上只要实物不被毁灭,即可永远保存;

而后者是Doing,发生时要身临现场亲自感受,创作时可借助必要实物,但完成后不会留下任何实物,只能以物质作为保存的载体(比如说磁带和胶片)

这么解释之后,你就能理解行为艺术了。他不仅离老百姓并不遥远,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称的上行为艺术家。

3、最自然的艺术

可以说,行为艺术是一种最自然的艺术,也是最容易理解的艺术表现形式。估计在我说完这话以后就会有人产生质疑,我在SB论坛上的发帖里,也看看见有人回帖认为行为艺术等同于故弄玄虚甚至装疯买傻了。

这么说吧,现在国内的某些所谓的“行为艺术”的确有过分追求感观因素的势头,但并不能代表全部。就如我前文所说:行为艺术是普通老百姓都能搞的艺术。

以下就是作为普通人,在我们生活当中最常见的几种行为艺术:

1、扭秧歌

点看全图

没错,就是北京N多公园里都能看见的盛况,这就是一种朴素的行为艺术。

2、“活体雕塑”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3、沾水书法

点看全图

十多年前就出现在北京的公园里了,一帮老头老太太用特制的毛笔,沾上水在水泥方砖上创作。想当年,我还和一位属于这个派系老艺术家发生过一场冲突呢~

4、COSPLAY、及各种主题的SHOW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以上四种都属于行为艺术的范畴,而且这还是很不完全的统计。和行为艺术家的行为艺术比起来,区别就是这种行为艺术通常是参与者出于兴趣爱好而自发组织和表演的艺术,而非职业的行为艺术表演;另一个区别就是这种自发的行为是满足个人的意愿与兴趣,不追求强烈的感观刺激,只要参与了就好,并不要求能达到什么程度的效果。

总而言之,起码看过以上这些文字的人,就已经了解到,所谓行为艺术,即并非哗众取宠的、也不是让大众无法接受的冷门,离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

从下一篇开始,我就从艾未未为起点,来继续讲行为艺术和关于798的其他一些事情。在本篇最后我先买一个噱头:现在我们都说艾未未是个行为艺术家,将行为艺术和艾未未之间用一个等号挂钩了——这是完全错误的论调。至于为什么,咱们下次再说~

关键词(Tags): #艾未未(说了就走)元宝推荐:兰凯,奔波儿, 通宝推:切地雷,Alarm,punishment,上古神兵,笑不拾,kmy1810,朱测,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
家园 大胖子沙发

三秒钟,沙发变板凳,看来大胖子不给力

家园 这个,行为艺术嘛

在我眼中,就是这个样子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http://bbs.czbtv.com/UploadFilewz/2011-3/20113311126045731.jpg

家园 这家伙严重不着调.

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TopGenNews/idCNCHINA-4146120110415

中国警方掌握艾未未涉嫌偷税漏税的确凿证据--文汇报

2011年 4月 15日 星期五 12:34 BJT 保存为书签 | 打印 | 阅读全文[-] 文字大小 [+] 路透北京4月14日电(记者 Chris Buckley)---香港《文汇报》周四称,中国警方表示,已掌握确凿证据证明艾未未偷税漏税,他已经开始“交代问题”。

《文汇报》称,该报已获得警方对艾未未指控进展迄今最详尽的细节。

艾未未于4月3日在首都国际机场被拘捕。西方政府及人权组织对此进行谴责。

《文汇报》援引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说法称,调查人员已收集到的大量证据证明,艾未未涉嫌偷税漏税,并且数额较大。

该报导称,随着调查深入,公安机关收集到确凿的人证、书证及旁证,艾未未配合调查态度良好,已经开始交代相关问题。

《文汇报》还称,艾未未还涉嫌重婚罪及网络传播淫秽物品罪。(完)

编译:黎黎 发稿:王燕焜

http://www.talkcc.com/article/3368685

艾未未的艺术?! [ 洗心 ] 于:2011-04-09 11:05:05 复:3366660

这算是哪门子艺术!?

國立中央大學教授 林明杰 日期:2011-02-09

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摔碎,碾成粉末,这是艾未未的“艺术创作”。

我孤陋寡闻,这事发生已有些日子,才刚知道。昨天偶然在网上看到,柏林东亚美术馆正展出艾未未用3吨普洱茶茶砖砌成的“茶房”。据柏林东亚美术馆馆长称,当时有两件艾未未的作品供选择,另一件作品是艾未未将新石器时代陶罐砸碎而取得的灰。他最终选择了“茶房”。

看后我还有点庆幸这个美术馆没有选择另一件,这样可以避免那些新石器陶罐被砸碎的命运。不料当我继续在网上搜索后却发现,艾未未在此前早已完成了这件作品,并在柏林一家画廊展出,名为《尘土归尘土(Dustto Dust)》。这件作品是一个巨大的柜子里摆放着十几个装满陶瓷粉末的大玻璃瓶,柜子前方的地面上则散落着一小堆陶瓷碎片。据说这些被摔碎的陶瓷都来自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

我无意评论艾未未的“艺术”,我只是难以接受一个艺术家怎么忍心砸碎那些陶罐——它们躲过数千年沧海桑田,却躲不过艾未未的“艺术创作”。

艾未未似与新石器时代陶器有仇。数年前,我在瑞士收藏家乌里·希克的别墅中曾看到几件被白色涂料覆盖了的彩陶。我看着觉得是新石器彩陶真品,有点不敢相信谁竟会去这样糟蹋,于是问主人。主人说这是艾未未用真的彩陶做的作品。

有些貌似“前卫”和“先锋”的艺术家,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质上依然沿袭着他们年少癫狂的“文革”时代的惯性。砸碎,砸烂就意味着创造出一个新天地了吗?破坏文物如果也能算是“艺术创作”,那么与“文革”中的“小将”们相比,艾未未算是小巫了。

新石器陶器是我们先祖的作品。将自己祖宗砸碎给外国人看,算是我们艺术家的本事吗?

我孤陋寡闻,刚看到这个,真是很吃惊。 有请文物专家老芒,以所谓艺术名义,故意将新石器时代陶罐砸碎,居然到现在还是被允许的? 而美国、德国的纳税人,就出钱捧这样的艺术。

我简直要愤怒TG为什么没有早点把艾人渣抓起来。

还有:

http://news.artxun.com/taishiyi-1205-6020789.shtml

轰轰烈烈的艾未未的行为艺术《童话》带着1001个中国人奔赴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同时带出去的还有1001把中国明清椅。对此,人们发出质疑——

  艾未未参展的明清椅子会回来吗

  童话里的古董椅子

  上个月,世界最著名也是最前卫的当代艺术大展——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在德国中部城市卡塞尔正式开幕。来自中国的艺术家艾未未因其庞大而又独特的参展项目而令人瞩目。如果说德国公众对他带去的1001个中国人是否会逾期不归而烦恼的话,艾未未带去的1001把中国太师椅却是大受欢迎。分布在各个展区的中国太师椅如同神秘的中国符号,其吸引力远远超过了那1001位中国人。

  “我展出的这1001把太师椅并非为了怀旧。作为我参展作品‘童话’的一部分,它给远离家乡的参与者们带来有关‘家’的记忆,温暖同时也成为大家对自己在异国他乡身份的对照和确认。”艾未未对记者如是说。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同那1001位参与者在赴德前的各种报道或者说炒作相比,这些椅子直到开展之日才被曝光。“之所以现在才公开,希望能给大家一个惊喜。”艾未未说。(据《北京青年报》6月17日报道)

  据悉,这些太师椅都是艾未未本人历时多年从中国各地收集而来,多数为清末制造。艾未未和助手耗时一年多才把所有的椅子翻新修复。不过,艾未未的工作是值得的,中国椅子作为其参展项目“童话”的实体部分,顺利地通过了组委会的评审,出现在展览会的现场。也是因为这个既有千人参与,又有千把古董椅子做道具的创意,艾未未这件以围绕着真人而展开的现实主义作品《童话》得到了艾未未好友前瑞士驻华大使马力·西克的协助,马力·西克同时也是世界上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最丰富的收藏家,从而得到了瑞士的一个基金会3000多万元人民币的赞助(约310万欧元)。

  这样巨额的赞助,一方面说明了国外艺术品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令人不安——那些椅子还能回来吗?根据即将推出的文物出境的新法规,这些清末的椅子已经属于保护文物了,是禁止出境的。

  新文物出境法规主要是保护晚清文物

  早在5月底,国家文物局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已经透露说,一项关于我国文物出境的新法规正在酝酿出台,根据这项规定,我国将把1911年作为文物出境的新年限标准,而在此之前,这一标准是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据介绍,1911年是针对所有物品的,凡是这年之前生产、制作的物品全部禁止出境。而对某些重要文物的出境年限则设定为1949年,部分少数民族文物及艺术品的年限设定为1966年。此举意味着我国文物出境的年代限制增加了116年,从此,晚清时期的文物被全部禁止出境。很多人注意到,此举正是在我国当前大量晚清文物流失海外的背景下出台,因此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新法规涉及的文物范围将包括陶瓷器、金银器、玉石器、漆器、铜器、玻璃器皿,各种材质的雕刻品、雕塑品及其他金属器物,还有家具、拓片、图书、书画、碑帖、文献资料、织绣、邮票、货币、工艺美术品等等。

  根据这个标准,在新法规出台之前被不远万里运到卡塞尔的太师椅当属禁运文物。但以艺术展品的方式被运到海外,显然又给我们的文物保护部门以提醒,文物流失的途径的确防不胜防。

  椅子会回来吗

  根据以往的经验,参加卡塞尔文献展览的很多作品,尤其是装置艺术和环境艺术作品都永久地留在了卡塞尔城中的各个角落,卡塞尔也因此成了一个流动的作品展览场而享誉全球。那么,我们的艺术家费时费力收集而来的古董椅子还能回来吗?实在令人揪心。

  目前关于艾未未《童话》作品的报道,媒体都盯在那1001位参与者身上了,国内的媒体热衷于讨论这个过程中的各种记录方式,当然,对于这个千人参与的作品的创意,早些日子也有人提出异议,说是抄袭某某人的;国外的媒体对于这一作品也有种疑虑。对此种种实在不值得我们去过多去辩论或解释了,但是那些晚清制造的椅子的去向呢,目前还没有任何人给予关注。

  据悉,艾未未的另一件参展装置作品《模板》,是由1001个从山西长途运来的明清窗户搭建而成的。

查了一下,这上面提到的1001个明清窗户搭建而成的《模板》, 被毁弃。1001把太师椅的下落,网上没找到信息。

http://www.talkcc.com/article/3371491

冯小刚笔下的艾未未, 很有意思 [ leqian ] 于:2011-04-11 03:36:56 复:3370754

摘自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 :

那一段时间,艾未未的出现使我的心里充满了野性,对秩序的破坏欲与日俱增,要不是我天生怯懦,又对未来充满憧憬,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后来看到库布里克的电影《发条橙子》,一下就理解了那些混蛋的所作所为。

那时我们两人经常开着车在长岛上盲目地东游西逛,他常常指着一座座花园洋房对我说:这些都是垃圾,应该炸掉。看到我露出不胜向往的贪婪目光时,他也会一 脸坏笑地补充说:可以给你留下一幢。那时他就反对建筑和装修有任何抒情的倾向,喜欢冷酷、喜欢简单,就是现在常说的“简约”。12年前,他曾对我说:你回到北京以后买一块地,我给你设计一个房子,保证花钱不多,又非常牛逼。我现在还隐约记得他的方案,他说:你买四截加长的集装箱货柜,彼此衔接组成一个 “口”字形的建筑,从外面看不到一扇窗户,甚至也找不到门,就像一个金属方块,所有房间的采光都是从里面的天井获得。我当时听了,热血沸腾,满处打听买一 截最长的集装箱得花多少钱。回国后,离开了艾未未的影响和灌输,审美观再次堕落到了庸俗的轨道上来。12年后,艾未未终于在中国找到了一位勇敢的实践者, 此人就是北京房地产界另类,潘石屹先生。潘石屹被艾未未蛊惑,在长城脚下,投巨资造了十几幢巨冷酷的房子,令人看上去不寒而栗。前往参观者生怕自己不识 货,异口同声说“牛逼!”。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潘总的虑荣心;另一方面,也把他的资金牢牢地冻结在八达岭的寒风里。这些冷酷的房子,如同一件打湿了的棉袄,穿在潘石屹的身上,脱下来冷,穿着更冷。

仅仅具有破坏性, 颠覆性的"艺术", 中国人大部分都不会接受. 冯小刚很明白这一点.

家园 抓了好了

当年看到他那堆伸中指的“艺术照”就想终有一天那厮会搞个什么屁眼看世界出来污染眼球。

家园 它那个也叫行为艺术? 没图下的标题还以为又那谁丢手机了呢

和冠西比, 艺术素质和修养差太远了.

家园 应该叫高太阳——高日!
家园 笑死我了,花之
家园 注意底下人的衣服。这个如果没吃药的话就太厉害了,远远高于

这个如果没吃药的话就太厉害了,远远高于艺术。

众目睽睽之下,三月呼呼的寒风中,底下看客穿着厚重的衣服,他还能---

我服了。

家园 【原创】话题2:这个艾未未的确挺神的~

我在网上发帖的一贯原则就是只要我认识有可能涉及到“八卦”的东西,我都尽力回避。本人不是小报娱记,不干无事生非的事情。而且,我发现网络论坛上对艾未未有一个明显的认识误区:即注意力都集中在最近一段时间艾的一些经历、还有相关当局的处置方式(抱歉,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称谓,因为暂时先用“当局”这个词汇,在这里不含任何褒贬色彩)。连续报道关注和这件事的外界各路人士都把一厢情愿地把艾未未和行为艺术挂在一起。但是在这里我必须澄清一点:行为艺术的确艾未未本人创作的一个套路,但这不能证明他仅仅只是一个特例独行的行为艺术家。某些媒体在报道中张口便说“……最新消息,近期表现活跃的行为艺术家艾未未如何如何”——这简直就是一个盲人摸象一般的狗P定义。这些媒体的编辑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在艾未未头上扣了一顶不相称的歪帽~

既然多次提到了艾未未,那么不妨就先把他早期的一些值得一叙的个人经历简单说一说。

先请大家看两张截图,他们出自17年前曾创下大陆收视记录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现在你们知道我这个帖的题名是从哪里来的了吧~

这部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拍摄于1992~1993年那个冬季的美国纽约,又在次年中央电视台的一套首播,曾经在大陆造成足以用“轰动”俩字去形容的文化效应。按现在的流行语来讲,这是一部带有“励志”色彩的电视剧,反应了中国赴美移民的在美国的奋斗经历。除了王启明一家的境遇以外,而且还多多少少捎带反应了纽约一些当地华人的生存状态(比如里面提到的华人街头画家这个很少被大陆关注到的群体)。电视剧中的这些不同身份华人,都是以人物角色为形象,容入到电视剧的情节发展当中的,只有艾未未是一个特殊的例外:他是唯一一个以被指名道姓的方式,出现在这个电视剧里面的真人。

这个特例,一方面是作为该片导演郑晓龙或者说冯小刚的一个长期习惯,尤其是后者,喜欢直接用身边关系密切的人的名字冠冕于自己影视作品中的主要角色身上——《冤家父子》里的“陆国强”、《大腕》里的“王小柱”,还有《不见不散》里的“梁笑笑”……都是从冯身边的真实存在的活人身上借用过来的,而艾未未当时在《北京人在纽约》剧组里面担任副导/美术指导的职务,自然也得享这种“殊荣”了;另一方面,又可以证明艾未未在当时具备剧组拍摄需要的某种能力、特长和一定的知名度。

事实也的确如此——1993年时,无论在西方美术届还是在美国当地的华人社会当中,艾未未都已经是得到比较广泛地承认了,尽管还不能用“有头有脸”这四个字去评价,但至少能说他在当时留美的大陆籍华人圈里已经“混的脸熟”的人物了。这些人不仅知道他是一个“玩文艺的”,而且多少知道他与大陆一些年纪相近的文艺青年打的火热的传闻,更重要的是,在那些八十年代赴美的老留学生眼中,艾未未是一个公认的“另类”。

我们现在可以很方便地看到那些八十年代赴美留学生留下的各种回忆,这些文字都基本一致地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曾经极端辛苦和紧张的生存状态。打工、打工、还是打工,他们这种留学生活就是在各种形式的打工之间奔波。《北京人在纽约》的原作者、1982年赴美的曹桂林就是这些留学生当中的一个典型。而艾未未的留学生活却与此大相径庭,他多次回忆自己在美的留学是处在一种“闲暇”的状态当中,也未见他提到自己可曾象其他人那样有过高强度的打工经历,以至于他选择了摄影这个爱好来打发在美生活的大量闲时,并且还有充裕的时间流连于大都会艺术馆和大西洋赌城。几年时间下来,他已经成了一个在当地相当熟络的“纽约客”。

艾的经历还远不止如此,如果我们继续去追究他本人此前更早的历史,那可是愈加让人咋舌的履历——

1978年,艾未未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这个事件本身具有双重意义:第一,从大的范畴来讲,艾未未是历经十年文革动乱之后,作为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批大学生;第二,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各学系的这批人,就是在中国电影史上颇有影响力的“第五代”,这一代人目前依然是电影行业中的最活跃力量。

但具体到艾未未本人,则出现了非常不同的一处:他没有完成在自己在北电的学业,而且明确表示在北电的那段岁月是“苦闷和压抑的”。从1981年退学又赴美留学,一直到现在,这位属于“第五代”的肄业生从未创作过自己的影视作品。1992~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剧组在纽约当地拍摄时,把已经在美生活十多年的艾未未拉到剧组当中,恐怕主要考虑的是他已经成为对纽约当地风土和华人社圈非常熟悉的“老地主”了,可以作为剧组在美拍摄时的向导并提供必要协助;另一方面,尽管艾未未对自己在北电的那段岁月评介不高,但他对当时的一些同学,特别是其中的佼佼者、并在80年代曾经短期赴美的“第五代”当中一些代表人物关系却颇为密切,再加上他本人也具备作为艺术创作者典型的眼光与跳跃思维方式……我想,这才是他得到剧组如此青睐的原因。

2009年1月,艾未未在北京三影堂举办了名为“纽约1983~1993”的个人影展,向观者展示了自己在那十年岁月里,于纽约拍摄的大量黑白照片。照片内容足可以用“光怪陆离”和“丰富多彩”(尽管是黑白的)去形容,涵盖了从街头乞丐到总统候选人克林顿的各路人等。其中记录最多的是当地华人,以及在今天中国电影界乃至娱乐界一些大腕级的人物多年前于艾未未镜头前的状态。同时,通过这些人物,也多少可以衬出艾未未当时的生存状态了。

在2009~2010年,“纽约1983~1993”中的一些作品也象流行性病毒一般在中文互联网上传播,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与讨论。但这些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照片中反应的内容,却很少有人注意他们的作者是谁:因为很多有代表性的作品都被交流者本着不同的目的,零零散散地在网上流窜。那么,在话题2当中,我就专门挑拣出“纽约1983~1993”影展当中与我从事的电影业密切相关的一组作品,呈现给诸位,同时也以此作为本话题的结尾——

点看全图

艾未未在布鲁克林威廉斯堡 1983

这是艾26岁时的样子,怎么着也能算是眉清目秀的小白脸吧。再看看现在那个大胡子+大肚子的大叔……“岁月是一把杀猪刀”,此话不枉也!

点看全图

艾未未 自拍 1987

点看全图

留大胡子的陈凯歌 1986

点看全图

陈凯歌在东三街公寓 1986

点看全图

姜文 1986

点看全图

谭盾 1986

点看全图

陈凯歌 1988

点看全图

陈凯歌 1988

点看全图

顾长卫 勿街的中国新年 1989

点看全图

顾长卫画的梦露

点看全图

《北京人在纽约》剧组拍摄中 1992

后排站立者,左二穿军大衣者为冯小刚。他身上这件军大衣非常有名,不仅在电视剧里多次出现,而且披盖过剧组中包括主演在内的多人身上。估计也能抵挡狗熊的进攻吧

点看全图

冯小刚 1992

点看全图

冯小刚 1993

点看全图

小波和银河

通宝推:豆扑,水随天去秋无际,史文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很有意思的照片

另, 秋原老师不如介绍一下艾未未的那些装置?

家园 看这些人的样子

难怪有人说岁月是最好的美容师,它能在人的脸上写出成熟和阅历

家园 军大衣威武,军大衣满塞!
家园 秋老师,这个图18+了……

点看全图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