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考吃小系列——汉代 从《释名》看汉代的吃 -- 坚决要潜下去

共:💬50 🌺26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别瞎编了,你对古文的感觉还能比汉唐宋明的人更好?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家园

您不妨说说汉唐宋明人怎么说的嘛。别光闷棍乱打,对于春秋战国以前的文化,汉唐宋明人不了解的事情还真的很多呢。

家园 请教,三国志中有一种果“邪”

士燮向孙权进贡“奇物异果,焦、、龙眼之属”,请问这“邪”是麻东西?

家园 【原创】考吃小系列之汉代 外来植物史上半神——张骞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人。汉武帝时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汉朝军队打击匈奴的军事向导官,元朔六年(公元前123)以击匈奴功封博望侯。张骞既是开拓陆上丝绸之路最著名的先行者,也是开扩中国西南的功臣。

以上的功绩固然伟大,可常被百姓们提起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他通西域时引进的大量外来蔬菜和水果,经过不断的附会和塑造,张童鞋身上终于挂满了各种蔬菜水果,成为了中国引进外来植物史上的半神。下面先来段小时候听来的民间故事,只记得主干,略有发挥。

================故事开始的分割线==================

话说在汉代呀,有个皇上派张骞去西域做使者,结果他吃尽了苦头,也没成事。这天,张骞正恼着回去乍个交待,他想呀想呀,就想起了路上吃过的毛瓜。这种瓜绿皮外面长着一层白毛,里面瓜肉又红又甜又沙。他想:“要是带几个毛瓜回去,进贡给皇上吃个新鲜,皇上一高兴,说不定就不治自己的罪了。”哎,说干就干,他就带着几个毛瓜回去了。

回来后,皇帝就让他进宫。上得殿来,他赶紧就献上毛瓜,切开请皇上吃。皇上看这瓜片红红的,流着汁水,着实稀罕,笑嘻嘻拿起来就吃。哎呀一下,皇上叫起痛来。原来皇帝天天吃山珍海味,又用不做事,手嫩着哩,那瓜片上的硬毛扎着皇上的手啦!这可了不得了,皇帝翻了脸,臭骂了张骞一顿,还好没治他的罪,只把轰了出去。张骞回到家,看着家里剩下的几个毛瓜就有气,一骨脑儿就全扔了出去。

又过了一年,张骞家西边住着个小伙子,这小伙以种甜瓜为生。这天啊,小伙子看到张家的院墙边长出一片藤,结了几个带毛的大瓜,好奇得很,就摘了一个来吃。哎啊啊,真甜咧!小伙子想:“我种些来卖吧。”又想呀:“这瓜这么多毛,卖相不好,我拿去和甜瓜串串秧试试。”你还别说,还真灵,和甜瓜一串秧,这毛瓜的硬白毛没啦!小伙子高兴呀!留了种,又拿些去市场上去卖。

这绿油油,鲜灵灵,红粉粉,甜滋滋的大瓜谁见过?稀罕得宝贝似的,有钱的当官的都抢着要。这一抢呀,皇上就知道了,赶紧吧,贡上来,开吃。那皇上跟猴啃桃似的,嘻嘻刷刷吃了好几个。吃得美了,就问那小伙子:“这瓜叫什么呀?是那里来的呀?”小伙子说:“俺不知道叫啥名,种子是从张骞张大人家院墙边长白毛的瓜里弄来的,我只是拿来和甜瓜串了串秧。”皇上一听,明白了,原来就是以前贡上来的毛瓜呀!皇帝知道冤枉了张骞,有些不好意思,就借着高兴,叫张骞进宫,给他封了个大官,又赏了这小伙子很多很多金银财宝。这皇上又说啦:“这个瓜是张骞从西边带过来的,那就叫西瓜吧。”从此呀,咱们中国人就开始吃西瓜啦。

=================故事完毕的分割线=================

除了西瓜以外,民间附会在张骞身上的外来蔬菜、水果举不胜举,比如豌豆、孜然、胡萝卜、洋葱、甜瓜、菠菜、茄子、胡椒,还有后代文献附会在张骞身上的葡萄、苜蓿、红兰花,不能肯定的有胡麻、石榴、胡瓜,不出自西域的胡桃,反正一时想不出来源的都挂在张骞身上。

张骞童鞋一声咆哮:(念白)我苦哇!锵乞锵乞锵乞……(唱)叹一声………锵乞锵乞锵乞……建功立业通西域。现如今……身上挂满瓜菜帮。锵乞锵乞锵乞……

先不理张童鞋的京剧版咆哮,说说流传最广的引进葡萄、苜蓿一事,最可靠的资料应当是同时期的《史记》和《汉书》。

《史记大宛列传》:“元朔六年……其明年……骞既至乌孙……。乌孙发导,驿送骞还。……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余,卒……其后岁余……于是西北诸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宛左右以蒲陶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汉书西域传上》:“大宛国……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俗嗜酒,马嗜目宿,……多善马,………张骞始为武帝言之,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善马……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张骞逝世,太初四年(公元前104)汉军攻破大宛首都,也就是说博望候张骞死后十年,汉使才采蒲陶、目宿种归,始种于肥饶地。张骞带回的应该是葡萄、苜蓿的信息。但不管怎么说,葡萄和苜蓿从汉武帝太初四年开始,已进入中原。苜蓿在汉代是作马的草料,嫩苜蓿作蔬菜始于何时已不可考证。

不管是附会还是现实,汉代从西域、羌地引入中原的蔬菜有蚕豆、大蒜、胡瓜(黄瓜)、胡荽(元荽)、苜蓿,水果有葡萄、胡桃(核桃)、安石榴(石榴),用作油料和作糕点的胡麻(芝麻)。以上这些大家应该都认识,就不上图啦!

参考自石声汉先生的《试论我国从西域引入的植物与张骞的关系》,链接出处:外链出处

下面再说说两个与食品相关诸葛亮传说:芜菁和馒头。

第一个传说:诸葛亮长年征战在外,为了解决军队的吃菜问题,每当出军驻扎在外,便命士兵种植芜菁(菲、蔓菁、大头菜),因此,当时四川人称此菜为诸葛菜。

第二个传说:诸葛亮发明馒头。据宋代《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部》记载:诸葛亮南征,取面画人头祭之。然后就是《三国演义》里九十一回“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作牛羊肉馒头设祭。

先考证第一个,诸葛亮命兵士种芜菁解决吃菜问题。《三国志》不载,最早出现这个传说的文献是唐代刘禹锡的《嘉话录》:“诸葛所止,令兵士独种蔓菁者,取其才出甲可生啖。”这时阿亮童鞋都死了好几百年了。但芜菁的生产期为农历的冬季,屯田和驻扎时种植芜菁解决军队的冬季吃菜问题还真有些可能,在外征战时种芜菁只怕是戏说。

芜菁就是《诗经》中的菲,现代仍在中国人食谱中,一般都叫它大头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二个传说就基本是假的啦!曼头二字的最早出现是在晋代束皙的《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曼头宜设。”束皙生于263年,诸葛亮卒于234年,两人基本是同时代的人。曼头这种面食应该汉代就已出现,但发明权似乎不该归诸葛亮。

更加致命的证据就是有人考据出《事物纪原》竟然明代作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先于它成书,孔明童鞋的馒头发明权杯具鸟^_^。

张志和 《事物纪原》成书于明代考,收费论文,所以不上链接了。

再把同时期因为鸡排骨丢了性命的杨修童鞋拉出来讲两个和食品、调料相关的故事。

第一个是操哥与杨修两个猜曹娥碑的迷语,“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是迷面,绝妙好辞是迷底。齑臼是受辛之器,古字同辞。关于古代中国辣味的调味,我原来在鹿的贴子下贴过,现只列下汉代辛辣味的调味。生姜、大蒜、芥末、茱萸(古称欓),另有一味珍贵的扶留藤,即蒟酱。《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建元六年,大行王恢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皺頗。皺頗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皺輝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

汉代走私品蒟酱的主要原料——扶留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二个故事就是曹操在酥盒上写“一合酥”,结果给杨修拿去分吃了,还理直气壮的说你写的:“一人一口酥”。操哥@_@:“还好没写一盒酥,不然一人一口吃了不算,还要拿个皿装些回家。”^_^

不管故事真假,汉代的确有了酥这种食品,是在制“酪”时 “不断撇取上层浮皮”,得到的另一类奶制品,类似今天的奶皮子。

==================文物壁画的分割线================

先来一个汉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开大图仔细看,看看这个汉代陶灶上都有什么?我们从三点钟方向顺时针数,分别是一把菜刀,一个案板,一个竹制锅盖,一个肉勾、一个锅、一个菜铲、一个刷锅帚、一只鳖、一块肉?(还是勺子?筷子?不太看得出是什么,看明白的回贴说一下)、一只腿肉、一条鱼。灶门左边是一只水坛、右边是一个跪着拨火的人。从这个汉灶上看,“炒”这种烹饪方式在汉代已正式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那把菜刀简直就是汉代环首刀的缩小版。

汉代已经有了植物油,来源就是胡麻(芝麻),《三国志-魏志》就记载了“折松为炬,灌以麻油”。

再来张打虎亭一号汉墓的石刻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上的人在干啥?这就是一桩考古史上的公案了。有人说是在作豆腐,豆腐不正传说是鸡犬升天的淮南王刘安所发明的么,这张石刻画正好说明了汉代已经吃上了豆腐。但经过杨泓和孙机先生充分的考证,这是在酿酒。

从上到下解释一下这张图。

最长几上摆着六个酒瓮,存放已酿好的酒。再下一栏是将酿好之酒装入盛酒器中的情景,其中放着许多壶、锺、三足的酝酒尊、横筒状的樯和扁壶状的椑等。最下一栏表现出酿酒过程中的几个主要步骤,即酘米、下曲、搅拌和榨压。所谓酘米,就是将蒸过的饭投入瓮中。大瓮右边的人正准备将圆台上瓦盆里挫细了的酒曲舀出来,准备倒入大瓮,即下曲。再向右过去的大瓮上横一长方形的箅bì子(有空的竹架),操作者正在揉搓黍米饭。再向右是一个人在作酸米后搅拌的工作。搅拌不仅能使发酵醪的品温上下均匀一致,而且使空气流通,促进益菌繁殖,现代酿造黄酒仍有这道工序。最右边不是在压豆腐,而是将醪糟放入糟床榨酒,糟床左侧的壶正在承接漉下的酒水。刘安童鞋的豆腐发明权要得到承认,还得等新的证据^_^。

参考自《寻常的精致——文物与古代生活》,链接出处:外链出处

接下来看看打虎亭汉墓的《宴饮百戏图》长卷局部,了解一下汉代贵族官僚们搞腐败活动的场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汉代是标准的分餐制,从这一张可以看到奴婢们在将菜肴分进小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主人跪坐在大堂最里面的彩色帐幕里,面前几案上摆满了食盘。汉代已少用铜器作食器,偏好涂彩的漆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张最有看头,图左侧的大席上有个饮具可能是汉代的新发明,就是那个三层的笼屉,也可能是食盒。从汉代面食的大发展情况来看,我比较倾向于是蒸面食的笼屉。

上下两侧席上是跪坐的宾客,最靠前的宾客身份应比较重要,面前虽无几,但食盘较多,中间一样有奴婢在分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汉代贵族宴饮一般都会请艺人来表演百戏,百戏是杂技的前身,图中两个百戏一个是盘舞,另一个不知,有明白的朋友来解释一下。

从这张图可看到靠后些的宾客面前食盘明显不及最前面的宾客多。

正中间席上两人不是宾客,而是厨子,从动作和两人中间的盘来看,好像是在切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张最明显,最靠外的宾客面前只有一个大盘了。中间的百戏艺人表演的是跳丸。

最后来个颠覆性的蔬菜或水果——蕃茄。

现代蕃茄是一种外来蔬菜,原产地是美洲。但1983年在成都北郊凤凰山发掘的西汉古墓里,发现了中国原产的蕃茄种子,经培育长出中国原产的西红柿,这是一种比较酸的小红果子,后来又在云南、四川、广西都发现了这种野生西红柿。

在网上找了半天都没找到中国原生西红柿的图片,只能用这个通过中国原生西红柿与栽培西红柿的杂交后代来体会一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节就要碰到饮食界和农学界的第一个大神——贾思勰。

关键词(Tags): #考吃#中国古代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王二狗,兴宣大院君,玉垒关2,duanjian,重耳,
家园 可能是椰子

邪字古代通耶,中国南方原产的水果在汉代有橙、橘、柚、荔枝(汉《上林赋》中的离支)、橄榄(古称 帘)、椰子、龙眼、香蕉。到了晋有个杨桃。除排掉橙、橘、柚、荔枝、橄榄、龙眼、香蕉。杨桃稍晚,出现在晋代,再加上邪的古音,邪最有可能就是椰子。

家园 淮南王好像叫刘安吧?

瑕不掩瑜,送花

家园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肉虽多,也不应进食过量,仍以饭食为主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句话里面如何包含了“仍以饭食为主”的意思呢?

是不是今天粮食是主食,也给古人套上?

家园 这个嘛

《黄帝内经》明确记载那个时代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从一个角度说明古人并不是谁都吃得上肉的,《曹刿论战》讲“肉食者鄙”,貌似也是指统治阶级才有大量肉吃,请问您从哪里知道古人不吃粮食的呢?

家园 你跑题了

我问你的是:"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这句话里面如何包含了“仍以饭食为主”的意思?

你也知道古代的贵族是肉食者,你怎么知道他“仍以饭食为主”?

翻译古文可以凭主观往里面塞东西吗?

家园 sorry

,我可能没有标注这是引用,也是偷懒,copy过来的。我要说明并强调的是:这是专门讲祭祀礼仪的文章。翻译不是我翻的,呵呵。这不是我自己的主贴,所以有些马虎,sorry。另外,你问得是两个问题,不是一个,所以我没有跑题的嫌疑嘛。

家园 你那个汉代的上林方烤炉

怎么看着和现在街边卖羊肉串用的一模一样......

家园 西汉古墓西红柿的事好像还存疑

因为发现墓地的地头上前几年种植过番茄,好像不能排除是现代农民种番茄,种子顺雨水流进墓穴的可能。

家园 原来林檎是这个意思啊,我一直还以为是一个两个字的日本名字

在某个专类影视类别中时常见到,误会误会呵呵。

家园 没错,也有人名叫这个的,封面杀手型,看起来挺纯的素人
家园 那就是个艺名,干这行的有谁用真名

和我之前理解的正经的日本姓氏有差距,不过我遇到的好像还算是表里一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