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评剧《刘巧儿》与三位女性的传奇经历 -- 河务卿

共:💬6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评剧《刘巧儿》与三位女性的传奇经历

评剧《刘巧儿》与三位女性的传奇经历

                            ○郝在今                         

  新中国建立初期,一部评剧《刘巧儿》风靡全国,男女老少都会唱上一句――“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对于这部名剧的来历,戏剧词典的解释是“改编自陕北艺人韩起祥的说书”。本文郑重予以更正:评剧《刘巧儿》改编自一部创作于1946年的秦腔剧。

   封棒儿对“大官”马锡五说:“朱家有钱我不爱,我爱的是张柏儿老实忠厚劳动好,死也要和张柏儿结婚!”

   延安剧目,能够长演不衰,且在戏剧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要数《刘巧儿》了。延安的秧歌剧,开始大多是独幕独场的短剧,后来就嫌不过瘾,试着上大戏。枣园、鲁艺等单位率先演出当时流行的大型话剧和评剧(京剧)。保安处扬长避短,就打算发挥地方特色,演出陕西地方的秦腔。

   这时,恰好《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的社论。当时“审干”进入甄别阶段,中央要抓司法工作的正面典型。陇东专员兼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卓有成效地调解了民事纠纷。他的这种审判方式,恰恰符合需要。保安处秧歌队的人都是挨整的,对冤假错案深有体验,都赞成编演一出反映审判方式的戏剧。

   马锡五是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人,1930年随刘志丹开辟陕甘边区,1935年任陕甘省苏维埃政府粮食部长,1936年初任陕甘宁苏维埃政府主席。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成立时,马锡五任专员。

   马锡五专员是陇东的最高行政长官,但他和国民党的专员不大相同。他经常扛着一把镢头下乡,走到哪里,就帮哪里的群众干活,锄着地、聊着天,就把情况调查清楚了。马锡五兼任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的庭长,却绝少在庆阳城里升堂断案。他的法庭常常设在案发地点,哪里有案子,就到哪里同当事人座谈。这样,马锡五总能明察秋毫,料事如神。那闻名全国的“刘巧儿”故事,就来自马锡五的一个真实案例。

   陇东华池县城壕张邦塬的农民封彦贵,有个女儿叫封捧儿,4岁的时候,就被父亲许配给华池上堡子张湾村农民张金财的次子张柏儿。封、张两家是远亲,捧儿经常跟着奶奶去张湾串门,和张柏儿逐渐也有了感情。可是,待女儿成大姑娘时,封彦贵后悔当初订婚时没有收财礼。于是,封彦贵教唆女儿以“婚姻自主”为借口,提出与张柏儿解除婚约。同时,他暗自把女儿许配给城壕南塬的张宪芝之子,得了法币2400元,银洋48块。张金财家得知此事,遂向华池县政府告发。娃娃亲、买卖婚姻,都是当时边区政府禁止的封建婚姻。于是,县司法处判处两次婚约都撤销。张金财家不服判决,封捧儿也舍不得张柏儿。乘着去别人家吃喜酒的机会,两个青年人偷偷会面,封捧儿当面表示愿意与张柏儿结婚。当时,对女儿的选择,其母也同意,可是,贪财的父亲说啥也不同意。经过媒婆介绍,封彦贵又把女儿许配给庆阳玄马湾贾山根底的地主朱寿昌,得了法币8000元,银元20块,还有4匹哔叽。封捧儿很着急,因为朱寿昌比她大十几岁!恰巧张柏儿来串门,她和母亲叫他回去赶紧想办法。于是,张金财纠集20多人,趁封彦贵赶庙会的机会,登门抢亲,连夜成婚。第二天,封彦贵就把张家告到县里。抢亲、娃娃亲,县司法处认为张家搞封建婚姻,派警卫队把张金财和抢亲的人抓到县里,未经详细调查,就判处张金财徒刑6个月,还宣布废除张柏儿同封捧儿的婚姻。结果,张柏儿被押进监狱,封捧儿也被强令住在悦乐听候处理。一桩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群众议论纷纷。而封捧儿更是痛心欲绝,想起陇东有个马专员断案公平,便独自步行80里,到庆阳告状。

   在庆阳城东的一个破旧院落里,马锡五和妻子李春霖正在吃饭。封捧儿第一次拜见“大官”,心里十分害怕。见到有人来,马锡五夫妇立即放下饭碗,又让座又让吃,十分热情。望着专员身上的灰粗布衣裳,望着桌上的家常便饭,封捧儿觉得这个“大官”和老百姓差不多,满腹的冤屈就像决堤的河水一样涌了出来。马锡五顾不上吃饭,不停地在小本上记,还安慰她回去等候处理。

   返回悦乐后,封捧儿一边帮助人家干活儿,一边焦急地盼着马锡五。没过三四天,就见到了马锡五。原来,在她走后的第二天马锡五就来到了悦乐,走村串户调查实情。今天是特地来征求封捧儿的意见的。封棒儿坚定地说:“朱家有钱我不爱,我爱的是张柏儿老实忠厚劳动好,死也要和张柏儿结婚!”

   农历四月十七,悦乐区召开三乡群众大会。主席台上,身穿粗布衣裳的马锡五协助华池县司法处公开审理此案。当着上千群众,马锡五逐个询问封捧儿、张柏儿、封彦贵、张金财,以及其他参与抢亲的人,而后,又征询在场群众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封彦贵屡次卖女儿,张金财黑夜聚众抢亲,都应处罚。但群众最为关心的还是封捧儿和张柏儿的婚姻,都认为二人两情相悦,合理合法,不应断散。审明案情,听取意见之后,马锡五代表法庭当场宣判:一、封彦贵违反边区婚姻法,屡卖女儿,所得财礼全部予以没收,并科以劳役半年,以示警戒;二、黑夜聚众抢亲,惊扰四邻,有碍社会秩序,判处为首者张金财徒刑半年,其他附和者给以严厉批评教育,以明法制;三、封捧儿和张柏儿基于自由恋爱而自愿结婚,按照边区婚姻法规定,其婚姻有效。判决得到了群众拥护,全场欢腾。马锡五还表扬他们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婚姻自主,值得提倡,又当场给封捧儿和张柏儿发放结婚证书。对于华池县司法处以前的错误判决,他还主动承担了责任。马锡五还预祝封捧儿和张柏儿婚姻美满,并劝说两个亲家改善关系。

   一起错综复杂的民事案件,被马锡五断得合情合理合法。到场群众纷纷赞叹:“真是马青天啊!”

   封捧儿后来起了个大名封芝琴,加入了共产党,后当选为华池县人民代表。1955年,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马锡五回陇东视察,封芝琴在人丛中小声喊:“马专员!”马锡五一下认出了她:“你是封捧儿?不,应该叫你刘巧儿呀!”源于马锡五与封捧儿的故事,使得“马专员”与“刘巧儿”更加出名。

   安塞骡马大会,袁静创作的新剧目上演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刘巧儿》在骡马大会上一遛,居然遛红了

   把马锡五与封捧儿变成“马专员”与“刘巧儿”的编剧,是后来写了《新儿女英雄传》的著名女作家袁静。

   当时的陇东地区文化教育基础薄弱,全区没有一所中学,有的县甚至没有一所高小。共产党掌权之后,在每个县至少创办一所高等小学,又筹办了陇东第一所中学。1940年9月,毛泽东亲自题写校名的“陇东中学”在庆阳开学。地委书记马文瑞兼任校长,副校长赵梅生是原北平市委书记、大学教授,教员从整个陇东择优选任。赵梅生的妻子袁静是北京的大学生,被选任后在陇东中学教授语文。在“抢救运动”中,这对从北平大都市来的知识分子,却成了审查的重点对象。

   袁静自幼爱好古典文学。1930年,16岁的她在北京大学参加革命运动,发表了散文处女作,描写的是天津纱厂的女工。那时,北平的地下党受中央“左”倾路线的影响,经常上街撒传单、摔灯泡、搞飞行集会。袁静上街买馒头时,被叛徒指认,随即被捕。她出狱后,1937年被派往保定工作,恰遇河北沦陷,失去组织关系。1940年,袁静从山西第二战区借了一匹马,翻山进入延安。从陕北公学毕业后,到陇东中学工作,文学爱好者袁静依然热心创作。

   在“审干”运动中,曾经被捕的赵梅生和袁静夫妇受到了注意,又因袁静的姐夫是国民党的一位高官,更成为重大嫌疑。赵梅生被调往延安开会,实际是接受审查。袁静则在庆阳继续教书。

   1943年5月5日,袁静照例早起,准备同战士一起出早操。突然有人敲门,说是组织上有事找。袁静刚开门,就有人进来收拾行李,于是,她稀里糊涂就被押上路。袁静一人骑马,一个班的战士护送,松松垮垮向延安方向走去。路上七天,袁静不住地安慰自己,见了上级组织,解释解释就完了。没想到,到了就惨了。目的地在山上,正赶上下大雨,爬上去滑下来,浑身是泥。爬到山半腰时,已是夜深人静。偶尔可以听到手铐脚镣的声音:自己进了监狱!

   失去自由后,袁静心中一直在痛苦地思索:这是为什么?后来,有些同学先出去了,开始演出秧歌剧。剧中唱道:“一阵阵风来一阵阵风,千不该来万不该,不该成了那一号人!”袁静听了,埋头痛哭,心理受刺激太大了。

   1944年冬,袁静被放了出来,才有资格进行创作。她本来就是个创作狂,见到《解放日报》上有马锡五这个典型,立即敏感起来。本来就熟悉马锡五,自己又是保安处秧歌队的编剧,更有义务宣传司法典型。

   袁静便找马锡五个别采访,抓到封捧儿婚姻案件这个戏剧性极强的故事,还记下了马锡五口述的群众语言,什么“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生动得很。来自北平的袁静见过大世面,创作胆子也大,嫌短剧不过瘾,决心搞个多幕剧。草稿拿出来,她先念给几个区级干部听,听听像不像农村的事情。“封捧儿”这名字像男的,袁静就改成“刘巧儿”。

   初稿经过编导讨论后,就要排演。这时才想起,秦腔可比秧歌剧要求高,演员需要戏曲功底。保安处秧歌队的文化人大多来自陕西以外的国统区,会秦腔的极少,特别是女主角刘巧儿。秧歌队里倒是有个会演戏的秦腔演员,可惜年纪偏大,嗓子也不够好。找来找去,想到了苏平。她年轻漂亮,性格活泼,而且是陕西人,应该会哼哼几句秦腔。可是,她出身封建家庭,看不起演戏。经过动员,苏平答应试试。结果,她的嗓子居然比一般演员还好,能唱两个八度!

   一个秦腔班子就搭起来了:苏平饰演女主角刘巧儿;刘巧儿的爱人赵柱儿由年轻英俊的王星文饰演。王星文外号“小特务”,真的上过军统训练班,到延安后自首,参加了革命。导演袁烙原来是陕西日报社的编辑、秦腔票友,亲自出马饰演刘巧儿的封建父亲。招人讨厌的刘媒婆,就由编剧袁静饰演。在延安首演秦腔,大家心里都没底,第一场别在城里出丑,拿到外地去。他们理由也有:先给老百姓看,群众检验。

   安塞骡马大会,保安处的新剧目《刘巧儿》上演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刘巧儿》在骡马大会上一遛,居然遛红了!秦腔本来就是陕北老百姓喜好的剧种,这《刘巧儿》的剧情又贴近群众的心坎,男女老少都共鸣!初出茅庐的女主角苏平扮相鲜亮,嗓子高亢,而且越唱越亮,不用扩音器也能传遍广场。爱看女主角的老百姓就认了她。她虽然会哼几句“乱弹”(陕西地方戏剧),但不懂板眼。幸亏拉胡琴的赵济极有天分。这个排字工拉胡琴,两把胡琴换着拉,女主角唱到哪里胡琴就跟到哪里。

   参加骡马大会的人来自边区各地,立即把这出好戏传遍了各地。于是,各地的庙会纷纷邀请。为学习实践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保安处的秦腔剧团也乐意下乡。保安处剧团到处演出,搭个台子,没有顶棚没有幕布,《刘巧儿》就上演了。老百姓可不嫌这简陋,十里八村都来看戏。下雨了,他们淋个透湿也要看到底。

   《刘巧儿》越演越红,后来居然在延安的新市场卖票!

   剧场里面已经开锣,门口还有人拿着票抽烟。旁人催促,这人却说:急甚?刘巧儿还没出来,我这五毛是看刘巧儿的!

   农民妇女刘巧儿的命运,就是女知识青年苏平的命运;女共产党员苏平投身革命的命运,就是中国妇女奔向解放的命运

   饰演刘巧儿的演员苏平随剧目出了名。文协召开座谈会,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要了解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情况,给苏平发了邀请信。可是,她躲着不参加。剧中的刘巧儿,是个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爱情自由的形象。剧外的苏平,自己来延安的直接原因就是逃婚!

   1923年,苏平出生在陕西渭南官道镇的一个耕读家庭,小名竹青。10多岁了,封建的爷爷还不让她入学。直到官道镇的小学有了女老师后,爷爷才准许苏平上小学,还给她取个大名郭含英。经过考试,在家识得几个字的她直接插班进了二年级。插班生学习格外用心,不久就赶上了同学的进度。

  1939年秋天,苏平考上了渭南固市中学。

   固市中学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1928年,中国共产党发动渭华暴动,指挥部就设在固市中学。这个学校一直潜伏着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教育长梁益堂是个脱党的共产党员,吸收了许多进步教师在这里任教。苏平的几个老师都是共产党人,如教师马乃庶建国后任外贸学院院长。与苏平住在同一宿舍的郭聪勤,已经秘密入了党,经常向她介绍进步书刊。同学霍一禾还偷偷给她马列著作看。上了这个进步学校,苏平十分愉快,还大胆地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苏平”。

   苏平在学校里很快遇到了麻烦。班里办墙报,轮到擅长绘画的苏平主持时,霍一禾悄悄出主意,你写“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她哪里知道,这正是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共高潮的口号。这下惊动了雷校长,立即追问苏平是谁指使的?她坚持说是自己写的,搪塞了过去。

   雷校长放过苏平是有理由的,她是雷校长弟弟的未婚妻!原来,一向不肯嫁人的苏平,为了上学,答应嫁人了。她家中贫困,正好雷家来求婚,郭家就同意了。这样,她上中学是由雷老师家里提供的学费。雷校长当然要顾忌这层关系。

   苏平敬慕好老师、好同学,根本不听校长的。日本飞机投掷的炸弹、照明弹经常扰乱寂静的夜空,固市中学的抗日救亡活动日益活跃。下乡办识字班,苏平身边站着两个国民党特务,也不知道害怕。闹罢课时,第一次就罢了她公公的数学课!

   冬天,同学常秉琳、王茂成被县政府抓了。两人贫寒,在监狱里面没有被子,苏平就捐出自己的棉被。常秉琳出狱后,送来一个条子:“向邓颖超学习!”苏平知道他们是共产党员了。她钦佩进步同学,给三表兄写信时骂了雷家。恰巧雷家的铺子兼邮局,偷拆了这封信,告到苏平的舅家。于是,刚上了一个学期的她又被停学了。这是苏平一生中唯一的一个完整学期。

   寒假期间,苏平的同学偷偷与她联系,还介绍她参加了青年救国会。经过几个月的斗争,家里又同意苏平上学了。1940年春天,她在固市中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这时,苏平开始策划逃跑。

   最终,苏平进入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等待奔赴延安的时机。得知苏平没有带行李,左天恩又把自己的被子送去。终于,苏平穿上军装,戴上八路军的臂章,乘坐汽车奔向了延安。惊险的逃亡,给她心理造成极其深刻的刺激,一生神经衰弱。

   在“抢救运动”中,苏平被说成特务。她大怒:“你们知道我是怎么逃出家庭的吗?我要贪图富贵就不来延安了!”

   这样,《刘巧儿》这个剧本,引起了苏平深深的共鸣。

   生为女子受歧视,少年时期未上满三年学就辍学三次,刚成年就被包办许配给自己并不了解的人。但苏平也承认,自己参加革命的时候,阶级觉悟并不高,最为迫切的要求就是反对歧视妇女,反对封建婚姻。

   农民妇女刘巧儿的命运,就是女知识青年苏平的命运;女共产党员苏平投身革命的命运,就是中国妇女奔向解放的命运!

   “犯人”变“学员”,“学员”变“演员”,“演员”变“干部”,干训队的人逐步得到了甄别,面临着分配工作。延安秦剧团的团长马建龄要调苏平,但她总觉得演戏是下九流,坚持去党校学习。到党校六部又要演戏,导演是名人欧阳山尊,她还是躲,又申请去前线工作。就这样,刘巧儿的第一个饰演者,最终没有留在艺术舞台上。

   秦腔《刘巧儿》风靡陕甘宁边区,陕北说书艺人韩起祥听后,编了一段陕北琴书到处传唱。建国后,北京市妇联主任张晓梅建议北京评剧院将这部秦腔改编为评剧。秦腔《刘巧儿》的主题是改革审判方式,评剧《刘巧儿》的主题是反对封建婚姻,这恰恰符合贯彻新婚姻法的需要,再加上女主角新凤霞的精彩表演,立即风靡全国。后来,有人曾打算把编剧袁静和两个主演苏平、新凤霞找到一起,可惜,没有实现。

   这三个女性的真实经历,的确是一个绝好的传奇故事。

家园 去哪了, 这么久不出来
家园 爬不上来呀!顶你和雪老太婆少了.

还望赎罪!

家园 这个

http://www.cchere.net/article/339316

家园 哇噻。。。。。

“雪老太婆”,你是不是第一个敢这么叫的?

家园 剧中的第二男主角,

(丑上,念):

自幼儿我,

嘴巴子谗,

吃喝嫖赌我是抽大烟,

见了女人,

是嘻皮笑脸,

见了穷人我是白眼儿就翻

________

呵呵,这是刘巧儿的爹给刘巧儿选中的,许陪给的男人.是个白鼻子小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