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 车兵之死 -- 下山斯内普
否则十万汉朝骑兵和匈奴对砍的场面就难以出现。现在虽然没有发掘出当时的实物,可汉代石刻骑牛像上有类似马镫的东西。卫青是用车高手是军事传承,但后来善于用骑的霍去病取代了他的位置,正说明了骑兵对车兵的替代,这之后虽有反复,但趋势一直未变,最终车兵结合强弩变成了野战防御武器。
我说怎么老兄后面笔锋一转,把总体战说得那么不堪。总体战是血腥了一点,但是好处也是很明显的,中国人是这世界幻想最小,最不容易受骗的民族,与此有很大关系。只要给一点阳光,中国人就能活出个人样来,这点比起那些从出生到死亡也不敢踏雷池一步的双足羊们,自然意义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血腥归血腥,残酷归残酷,但是和平年代的中国老百姓也往往是比其他地域的平民们幸福得多的。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凡事不可能没代价,不喜但也应不怕,所以也不用对战争过分排斥吧。
笑惨了吗?为什么回复中没提出笑点呢?
扣帽子、贬低对手、以正义的名义这类小技巧就不必拿出来卖弄了吧。
好吧,至少你承认了自己向往的目标。但《车兵之死》中谈的是历史的规律性,你现在又大谈总体战的非正义性,那么,你到底是讨论历史问题还是在写YY小说呢?
抱歉,在您像孔雀开屏般展示你所向往的贵族战争的美好时,我不慎走到您背后去了。
以色列的一个梅卡瓦坦克师被一个埃及摩托化步兵师伏击的事,一群埃及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带着RPG呼啸而来,随风而去,他们挥一挥衣袖,只留下满地的坦克残骸。
而反坦克火箭弹,就是弩的后来进化版,将昂贵的坦克揍得犀利哗啦。
弩和车是生生世世的怨侣,纠纠缠缠,为情所困。。
关于这一点,还是刘慈欣在《三体3》里面《技术的真相》提得好,科技进步实际上给小国以崛起的机会,就像弩的出现使千乘之国成为笑话一样,后世再牛掰的坦克,说不定就被单兵激光炮给终结了,更不用说什么单兵反物质炮之类的。
和你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英国人确实是有这么回事,但和秦国所不同的是,他“鼓励”而不是强制。
秦国是“强制”,秦国兵制,15岁以上都在征发的范围内,也就是普通人一生总有当兵的时候,而当兵你不去斩首别人,就要被斩首,这是很邪恶的制度。
而大航海时代的时候,除了伦敦等大城市热闹一点,大多数乡下人还过着中世纪的生活,那个时候圈地运动刚刚开始,农业变革刚刚起步,值得一提的是,普通人也是可以参与圈地的,那时候兰开夏的纺织工业还处在乡村阶段,那种大规模的恶意圈地还没有发生。
我着重强调了体制之恶,就在于国家强迫去杀人,米国大家都有枪,但是不鼓励杀人掠夺,最重要的是,不强制普通人去杀人掠夺。因为已经有职业军队去完成了,不是总体战性质的。
那个年代,在英国农村,是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年代。
就具体来看,至少汉以前,郡县制的成本还是太高。
而且,打仗自备干粮一直是传统,比如秦国的士兵,唐朝的府兵,明朝的军户。
这是大趋势,具体证据我基础薄弱,还拿不出来。
我无所谓正义不正义。
我以一种小布尔乔亚的,小资产阶级的角度来考虑总体战这件事,结论就是太糟糕。
但是能改变吗?不能,总体战是战争的总趋势,西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尝试了总体战之后,就欲罢不能了,随后马上就来一次更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普通人能阻止吗?不能,你可以尝试着理解一下60年代,在星球大战之下,冷战总背景的情况下对战争的恐惧,即便是在中国,也是在搞二三线建设。万千人在国家后方的建设中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总体战对普通人的影响太深,而人类已经永远无法往回走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国民心理和价值观产生什么影响呢?对那些simple和naive的人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这是本文要讨论的。
不理解总体战对人性的影响,就不好解释中国历史中的周期律。与其说我对贵族战争的向往让你蛋疼,还不如说周期律让我蛋疼,这历史的必然性让我蛋疼。
事实上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就一个:总体战后,普通人的生活会变好,还是不好。你解释一下呗。
中国人不容易受忽悠,这是好事,但同时,让中国人相信一件事也很难,制度的稳定也很困难,中国的底层拼搏能力世界第一,我们能从49年后实力火箭般的蹿升。但是很难在稍微富裕之后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建设,让大家都满意,所以河里才有帝国和祖国之争啊。
现在国内矛盾这么大,各方面都不满意,因为大家还是很难坐下来一起相信一件事,能和平分配利益,一定是要抢到手才算数。
这样下去,中国又该逃不离周期律了,到时候又是一轮重新洗牌。何苦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