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译写】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一):基本情况 -- landy
到团和直属营/队就可以了。要不有点晕。
请注意全团状况表格中仅列出了牵引火炮,自行火炮在坦克装甲车辆表格里面。
牵引火炮43年44年都是24门
43年牵引火炮:
二营12门105mm轻榴,三个连,每连4门。
三营也是12门,第一连装备四门105mm 加农炮 (Kanone 18),二连三连装备8门150mm重型野战榴弹炮(schwere Feldhaubitz 18)。
44年牵引火炮:
二营的12门炮轻型榴弹炮现在变为每连6门,这样就只需要两个连了。
三营12门炮火炮结构不变,主要士兵减少了。
43年自行火炮:
一营共18门,一连6门105mm黄蜂(Wespe),二连6门105mm黄蜂,三连6门150mm大黄蜂(Hummel)。
44年自行火炮:
同43年。
枪之类的不写可以,炮都列上吧,在团的表里,还有坦克注明是侦查坦克。
总之我觉得你的这个写的有点不够深入浅出,一上来就太细了。我算挺有基础的了,我看着都有点费劲。
装甲师总体结构
装甲工兵营 (Panzer Pionier Bataillon)
除了一些微调,装甲工兵营的总体结构比以前没什么变化。43年编制包括一个营部和营部连,三个工兵连,一到两个舟桥纵队。
营部连含通信、侦察和维修排。头两个工兵连都是摩托化,各含三个工兵排和机枪、迫击炮分组。第三个工兵连是装甲工兵连,结构相同,但装备28辆SdKfz 251系列装甲车。其中21辆战斗工程车SdKfz 251/7,该连具有更强的兵力和火力。
舟桥纵队包括轻型舟桥纵队K ( leichte Panzer Bruckenkolonne K),和仅当该装甲师装备了豹式装甲营时才有的重舟桥纵队J (Bruckenkolonne J)。一般情况下,J 纵队还拥有自己的警卫部队。
43年人员和基本装备:
44年编制取消了营部连、增加了补给连、彻底取消了J舟桥纵队、整编了K纵队、削弱了三个工兵连。
营部连的侦察排和通信排现在直属营部。K纵队理论上也有了自己的工兵排(Pionier Zug,对照原J纵队应该是负责警卫)。装甲工兵连各排减少了一辆战斗工程车SdKfz 251/7,原来的SdKfz251/10也被新型的20mm 自行高炮SdKfz 251/17 取代。
44年各单位情况:
全营情况:
装甲车情况:
野战补充营(Feldersatz Batallon)
虽然装备了很多武器但该营却是个空架子营。它主要用来训练每波200人的补充新兵。每师最多只能有800补充新兵。该营装备了很多重武器用于训练新兵:一门榴弹炮,两具火焰喷射器,一门20mm Flak 37高炮,一门75mm PAK, 一门120mm迫击炮,一门75mm步兵炮。此外还装备了大量自动武器,请见下表。这么多装备使得一些指挥官忍不住把该营作为作战单位投入使用,但是因为训练和单位凝聚力的缺乏, 这往往导致该营的毁灭。
把装甲团,炮兵团,掷弹兵团放在同一层,下面那几个直属营/队也放同一层。还有团下属营不用画了。我觉得这样能更一目了然一点。
推荐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同喜同喜
看上去比步兵部队枪还多了。
所有的营级机构(后勤服务部门除外),在原书配的各个战例图中,都是以营为单位作图的。
我理解德军装甲师的作战是以八大营(两个装甲营、四个掷弹兵营、一个装甲侦查营和一个突击工兵营)为主要作战单位,其他单位辅助,后期更是主要以4个掷弹兵营和装侦营为核心作战,装甲部队都沦为支援部队。
所以允许我保留吧。
和装甲侦查营一样,已经演变成主要作战单位。其名称就是很牛的Panzer Pionier Bataillon,所以我一度想翻译成突击/冲锋工兵营,后来还是尊重传统了。
43年这是一个拥有1200人的营,好像是全师最大的了。不光是枪,该营火力相当强,对比一下不输于摩托化掷弹兵营。
在原书的一个战例里,Gorodok, 21-27 November 1943 (20. Panzer Divison),德第20装甲师的92装甲工兵营就是作为进攻中的中央单位出现(左右两翼各两个掷弹兵营)。
你的每贴是一个团或一个直属营/队,正好能在那个图上找到位置,而且尽量简洁清楚。
战斗员人手一枪都有富余了。
另外,这个营的主要任务是突击越障,即在敌人火力威胁下架桥跨越壕沟,兼进行攻坚任务。原书有没有关于爆破方面的介绍?
Hummel 150mm自行榴弹炮一般称为“野蜂”或“雄蜂”。
大黄蜂是Hornisse,犀牛(Nashorn)88mm四号底盘坦克歼击车的早期型,晚期型在战争中期甚至后期都是很重要的反坦克装备,据说是唯一正面击穿过M-26装甲的轴心国反坦克炮(?)
我以前看《战史研究》时看到过,记得德国对战斗部队的定义是步兵和工兵才算一线战斗部队,装甲兵、炮兵和宪兵等算是非战斗部队。当时看得很奇怪,但同时也算是明白为什么历次战斗中德国工兵有那么优秀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