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為什麼漢字簡化是倒退? -- 樊逖
楼主的方案的确是可以拉动内需。你看:所有的地名、人名什么的都要制作,身份证要换,政府机关、工厂企业的牌匾、商站的招牌都统统要换,的确是拉动了内需。
再者,为了拉动内需,在文字上动脑筋可以更多一些,比如不准使用电脑,使用了电脑,文字处理减少了人力,不能拉动内需,又减少了就业,的确不好。
按楼主的意思,不要电脑,也不要纸质出版,完全改为抄写誊写,你看这样一来,中国就没有失业的人了。现在信息量这么大,中国当“写字员”的人都不够,很可能还要其他国家的人民帮忙。
真是天大的好事。
这事成功之后,不仅全中国的人民都有一手能写华丽正宗优美的繁体好字,而且通过外国抄写工也将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化传播世界。
一句话,繁体字一出,天下一统!
话回在这儿,楼主看了也别回,njyd 也别回,花费时间在这个上,不值得,我的宝和花也不想再浪费了。
当然,楼主这个人还是相当厚道的(如果在别处或者不厚道,我根本不想掺和),但在我看来有些迂腐和固执,脱离现实。
按楼主的折腾法,五四就可以直接废汉字,搞拼音化,当然很可能搞不下去,建国后回到简体字或者繁体字,改革后电脑时代来了,汉字又不行了,又可能要搞拼音化了,到了现在,电脑又能识别繁体字了,那么咱还是要回到传统,再用繁体字吧,20年来一次变革,很好,很能拉动内需哟!
后学汉字了,a,o,e,y,w,yu,用一些音把尽可能把所有汉字拼出来,解放前就有了,在解放军里还出了位扫盲英雄在全军推广,解放后由教育部组织改用拉丁字母代表这些音,更便于识记和国际接轨,现在电脑键盘是英文方式的,但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可以打汉字;
老兄,我很理性的啊,我活到现在学的用的都是简体字,你非要改回繁体字,请别忘记好多人用五笔字型,繁体不熟悉,看着累写着也累,就因为简化的时候几个字义的问题,就全盘回去,这是很不理性的;
你强调网络普及用繁体字不再麻烦,你也不想想为什么会出现火星文,按照你的这个思维GDP,CCAV,3Q,88这些词都应该写原版的中文,还得是繁体字,那才NB,这肯定会受到大多数理性网友的反对,还有部分不理性的可能要骂人了;
您这文章要改成论繁体字简化可能产生的部分歧义,一点毛病没有,还能得花无数,做为一个古文字爱好者,给各位河友扫扫盲,到时咱们在各个古刹,皇宫,陵墓到此一游时,给旁边的人白话白话,这个字大家都不认识吧,哈哈哈,告诉大家,是这么这么回事,显得这叫一个渊博,一想到这些,河友还不可劲儿给您送花,您倒好,繁体字好,都给我用繁体,现在网络普及了,用繁体字有什么难的,好嘛,光让反对您的骗花了。
幼兒園的課程內容都是由小朋友來投票決定的嗎?讀書不是吃冰淇淋,你要問問小朋友的口味啊?
关于汉字简化问题,除了楼主,以及某位自称跟着台商学了“漢字基因為文化之根”的之外,如果您是和我一样对此问题曾经一无所知,现在还是一知半解,那我推荐您看两本书
一,《简化字溯源》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5816050.html
二,《简化字源》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355323.html
这两本书都是正经学者的著作,不是某个领悟“汉字基因”的台商所忽悠得了的。看完这两本书,基本上说,如果阁下屁股不歪在某岛上,我个人认为与汉字简化相关的问题都差不多可以结束了。当然,楼主先拨冗把我的这篇文字看完。你说我避重就轻。那我就正面给你来个爽的。
楼主这篇文字,说实话,在我看完第二段后,咱就没兴趣往下看了。不客气说,要么是楼主无知,要么是故意混淆是非。如果是前者,无知这是人必经阶段,谁没有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但无知却出来秀,那就是蠢了。如果是后者,你以为别人这么好被骗么?呵呵,还是一个字:蠢。
这段话提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汉字演变的趋势是什么,第二,汉字的性质。首先我们从汉字的性质说起。世界上文字种类很多,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表音文和表意字,前者的代表,如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等,后者的代表即汉字。楼主自称橫向看“各主要國家的文字”,却不言看了哪些主要国家的文字。对这种没头没脑的表述别人也无从表示同意或反对,但如果主要国家是那些使用表音文字的国家,我只能说,表音与表意字演化无可比性,请不要扯这种牛唇不对马嘴的淡。
现在回到第一个问题,汉字繁简演化的趋势是什么。这一个问题,楼主表述较详细。观点也很明确“即從甲骨文到楷書﹐並不是一個不斷簡化的過程”。在下不是语言文字专家,但完全能够看到你接下来论述中的表现的无知,或者故意表演的无知。
汉字演变的大致阶段,自殷商时代甲骨文以来,大致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时期。其中,自小篆演变为隶书,即学界所称的隶变,公认是汉字演变史上的最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之前,汉字演变趋势是从图形到符号与线条的转变,自这个转折点开始,演变趋势则由无规则线条转向有规则笔画。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方块字,即此后一演变趋势的结果。所以要讨论汉字繁简演变的趋势,首先必须分清楚两次演变趋势的特点。在前一次趋势的特点是,简化和繁化并行,有些字越来越简单,有些字越来越复杂。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古文字以图形为主,写法不固定,构件随意造成的。这种演化趋势和我们今天文字基本不相干,所以不应在讨论范畴内。楼主声称的“甲骨文到篆書並不是一個簡化的過程”,作为自己论证的例证,根本毫无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后一次演变趋势,这一点,在《简化字溯源》绪论中早有明确论述:自小篆演变至隶书以来,汉字简化和繁化并行,但是以简化为主导。不能否认有少数字为增进表音表意功能出现局部繁化现象,但这种现象在汉字演化过程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拿出几个汉字特例在文字学上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说明白多数字演变的大趋势才是问题关键。
楼主声称“漢字字形也就相對穩定了近二千年”,那就让我们看看他自称的两千年的相對穩定是怎么回事吧。
以“氣”为例,这是他唯一说明的“楷書比篆隸書複雜”而经过简化的繁体字:
“气”演变源流,见《简化字源》
从这篇文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气”作为一个象形字,从1到5,即从甲骨文到楷体演变,才是真正的相对稳定。这第5种写法,曾被收入汉代的《说文解字》,直到宋代,还被收入到《集韵》中。现在简化字,正是恢复了这个字的原始写法。
那“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氣”原来是和“气”毫不相干的一个字,意思是“谷物”,这就是这个字为什么会带着“米”,只是后来有些人用“氣”代“气”,才让原来的“气”字渐渐消失了。而“氣”所代表的原意,又被另一个新造出的字“餼”代替。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本来两个字,有人非要变成三个。为什么非要这样呢?这个后面再说。
现在回到正题。关于隶变以来,汉字演变大趋势。作为这个趋势最好的证明,就是所谓俗体字的出现。
俗体字,即所谓通俗流行,但不符合某些所谓造字规则的汉字。自隶变以来汉代,俗体字就已出现。唐时券契、药方、账据都用俗体字,到宋元时,当票、小说、唱本也出现大量俗体字。今天我们使用的简体字,溯其源,除了一部分刚才说的“气”这样的恢复其古体的字外,大部分是过去长期流行的俗体字。请看统计
为什么俗体字在宋元时代大量出现,很简单,随着印刷术等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文字在这个时期开始向民间普及。当文字不再是贵族士大夫的专利,广大劳动人民也有机会使用时,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习惯改变原来大老爷们制定的写字规则。所以,将“義”写成“乂”的简化就大量出现了。毕竟文字的第一属性就是信息的载体,这种载体结构简单的比结构复杂的易写易记,除了脑子里有些贵恙的之外,无论古今中外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固然,这种俗体字自诞生以来,在很多写惯看管了什么“六书”“永字八法”的士大夫眼里,当然是上不得台面。而善于跟着台商朱邦復“學習倫理道德過程”“汉字基因”的先生对之嗤之以鼻也在情理之中(详见朴石先生《簡體字傷字義,這是最大的弊端》),但此辈对于汉字由难变简真正的反感,我还是觉得鲁迅说得透:
(见《门外文谈》)。
为什么“气”会变成“氣”大家明白了吧。文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有闲人霸占,所以他们可以闲得蛋疼制造出越来越复杂的字,但老百姓对这种资源是决不能染指的。请看,清政府于1874年还颁布的什么《钦定正体字》,规定禁止使用俗体字。看来大清朝才是楼主的知音。
但俗体字因为诞生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其生命力是强盛的。1930年,刘复、李家瑞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谱》收集了宋元明清的12种民间刻本中对应1604个正体字的俗体字多达6240个,平均每个正体字居然有近4个不同的俗体字。劳动人民毕竟和楼主想法不一样的。
在《钦定正体字》颁布后三十五年后1909年,陆费逵先生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答沈君友卿论采用俗体字》等文中率先提出了“夫文字,本语言之记号,自仓颉造字至今….率皆由由繁而简,由难而易,盖吾人之心理然也”“最便而宜兴者,莫如采用俗体字,此种字易习易记,其便利一也”等主张,以此揭开了简化汉字运动的序幕。而楼主说什么这个运动开始于五四,这更证明了其无知罢了。
关于近代汉字简化的历史,相关专著已经汗牛充栋。这里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以俗体字出现与普及为代表的汉字简化趋势,是一个长期的,客观存在的,不以某些士大夫文人意志为转移的潮流。只要汉字作为信息承载工具的功能不消失,这个趋势也不会消失。某些人妄图开时代的倒车,高呼什么把汉字拉回到所谓正体繁体时代,我赠其八个字:螳臂当车,蚍蜉撼树。
(简体字普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楼主有兴趣,我也可以说说,不过得等我下班,保证让你更爽)
不是我不认识这几个字,但是在当前字体下我基本就看不清楚。
笔画太多对培养小朋友的学习兴趣肯定不利。另外,老兄确定自己写龟虽寿这几个字的时候次次都能写对?
不信你自己用笔写一篇你的回复试一下。
电脑的普及对汉字的打击才是最大的。现在想写什么就是提笔忘字。
窃以为,在电脑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这种层面上的统一,最终对效率的贡献不会很大。而你的辩解,就像为了使电脑的人脸识别更加迅速,我们应该尽量简化自己的表情一样。
说实话,要说辛苦,可能也就苦了现在做汉语文字识别的这些人,但这也是一时的困难,随着技术的进步终究也熬过去的。反过来说,要是汉语识别真的变得非常简单了,那这些人是不是都得失业?
若说人,既然学习简体字的人,认起繁体字来几乎没有困难,那么,何来你所说的麻烦呢?
若说代价,为何不是由学习繁体几千万人来承担,而是由学习简体的十数亿人来付出呢?
说得太好了,为了这13000亿人,就由港台的几千万人改过来吧,这简直是一本万利的好事,加快推进废止繁体字使用简化字的步伐吧。
在词组间适当添加空格对初学者阅读速度的提高,比简改繁要大得多。
你比较新颖,同时也是本文比较有力的一个观点是繁体字有利于电脑识别,但是所有的汉字简化过程都是在电脑普及之前完成的。自打人们开始琢磨简化汉字的时候起,直到50年代用行政命令推行简体字,就没想到世界上能有电脑这么个东西,所以汉字简化在历史上不能说是退步,只是有可能(按照楼主的说法)不再适应社会发展。比较类似的一个例子是日本70年代开始出现的日文文字处理机,在日文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是个很大进步,但是谁也没想到通用PC机的发展速度是跨越式的,结果大量的文字处理机不仅造成了浪费,同时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日本信息技术的发展,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把还能用的文字处理机扔掉再买一台PC。典型的路径依赖。但是你不能说文字处理机的发明是“退步”。
至于汉字的电脑识别,不是看字形而是看内码,即把图像文字数字化,不同的字形对应不同的内码。汉字OCR也是要把字符转变成内码才能处理。出现楼主所阐述的问题的原因仅仅是汉字简化中的很小一部分——“合并简化”的问题,也就是把异形异义的两个繁体字简化为同形异义的一个简体字。这不是汉字简化本身的问题。如果将异形异义的两个繁体字简化为异形异义的两个简体字,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但汉字仍旧被简化了。
至于楼主其他的观点都比较老旧,批判的人太多了,我就不说了。汉字简化是大势所趋,看楼主的统计功力不错,不妨统计一下有多少汉字从它出现的时候起到新文化运动之前是越写越繁琐的,又有多少是越写越简单的,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如果中国人几千年来在文化基础的文字上真的是一直在退步,还不如早点儿让鹰语鹅语这些鸟语殖民算了。
是会亡国灭种
你要说的是文字编码,对不起,电脑根本就不在乎你到底是简体还是繁体,电脑要做的不过是把2032这样的编码转换成相应的点阵或矢量图而已。
你要说是文字识别,这建议你去仔细看看计算机怎么做文字识别的论文再过来扯。
你要说的是文字编码转换,繁体转简体不是问题,简体转繁体有可能存在比较多的一对多的问题。但这玩艺,做一定的语法分析就能够搞定,实在不行,让2300万人统一到简体上不就完了?
技术上的解决方案现成的,为什么就要选代价最大的方案呢?而且,大陆电脑的普及率也说明简体字根本就不是使用电脑的障碍啊,为什么要拿电脑来说事呢?
前面的论证还算严谨,不能挨了批评就开始胡说。按1000年=13000亿人的逻辑,20年不是13亿人而是260亿人。再说别过1000年,就是再过100年,这个世界发展成什么样还不知道呢。现在不再进行行政性的汉字简化就很好了,剩下的让社会自己去发展吧。
楼主观点和核心部分是繁体字更适合电脑处理,因此为了简化电脑处理,应该转向繁体。这个观点让人挠头,这个帖子如果放在信息技术,估计不少做计算机的会跳出来反驳,但是既然在争鸣争议了,就少人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分析回应楼主观点。我不是专门研究中文语义处理的,但是因为工作关系对此多少对有些了解,因此勉为其难评论一下。
1.有个基本的事实,就是目前常用的计算机编码除了GB2312,GBK(以上对应大陆编码),Big5(港台),更大的趋势是统一使用unicode编码。在unicode编码里面,已经包含了简体和繁体的支持。比如:
叶 简体汉字"叶" 叶 葉 繁体汉字"葉" 葉
所以转用繁体,并不会对计算机内部处理汉字有任何的帮助。
2.楼主说得计算机处理,更多是对中文语义的处理,在这点上倒不是全无理由。
中文语义处理,和字母语言相比,更为麻烦一点是分词。虽然字母语言也要分词,但是中文分词需要处理的前后关联更多,如“荷花生产地”,可以被分成“荷花”,“生产”,“地”,也可以分成“荷”,“花生”,“产地”。这里可以看到,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生”,“产”可以和前后的字都组成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种字繁体有两种或者多种写法且只和之前或者之后的字能组成词,那么产生多种分词的情况就会减少。
但是,一来就算用繁体这种情况依然存在,中文分词的分析算法不会因此而改变,也没听说什么分词算法是根据偏旁之类进行分析的(因为不靠谱),二来用繁体字能减少多少多分词情况恐怕统计结果比较悲摧,都不值得拿出来专门研究。
所以在我另外一个回复里面,我认为转繁体的好处相当于芝麻皮。
3.繁体的显示,对于分辨率较低的情况下,明显不如简体便于识别和设计。
4.我们讲讲环保吧,对于打印印刷出来的汉字,繁体字要占用更多的墨水,以天文数字计算的印刷品和打印来说,这个多用的墨水无疑是非常不环保的。不要说未来不会用纸,非常长的时间段内,纸是不可能淘汰的。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是,越推行无纸化办公,打印耗纸就越多。
以上是计算机相关的,下面是延伸,是我跨界乱说
1.学习汉字,也不要指望通过电脑实现,没有手写的过程是无法形成牢固的汉字记忆的。
2.面对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语言需要描述的新情况新东西是越来越多,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也许是越来越复杂。但是字母语言是通过造词,比如laser,而汉字,目前看到不是造字(少数元素名称除外),是造词。比如对应的“激光”或者更早和港台的音译“镭射”,这里也没简体繁体啥事。大部分人喜欢偷懒,中外皆是,缩写大行其事,比如“BTW”和"发改委",这里也看出来不能说字越来越复杂是趋势,否则就没那么多让人喜闻乐见的缩写了。
3.简体转繁体,要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和未来小孩们的学习时间的增长,这点来看,是一车西瓜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转简为繁,是为了芝麻皮,丢了一车西瓜的烂主意。
除了港澳台三千万人之外,基本已经被社会生活淘汰了。
“所以“林沖”誤解為“林衝”﹐修改古典名著令讀者一頭霧水。
”——谁不知道林冲是谁的,出来喊一嗓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