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井岗漫记之土籍与客籍 -- 抱朴仙人

共:💬195 🌺2885 🌵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那就数吧。好在有百度百科告诉你什么叫卷土重来,不用我,嘿
家园 听说有这么一句话

谣言这东西,却确是造谣者本心所希望的事实,我们可以借此看看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

家园 想到个电站的段子

三哥说强烈反对TG在雅鲁藏布江上游修建大坝,TG说在雅鲁藏布江上游修建大坝的消息不实,然后……然后……TG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修大坝了……

家园 这已经不是段子,是真事。

藏木电站截流以后,印度指责中国截断了雅鲁藏布江将影响印度用水。这个消息确实不实,因为电站截流并不是截断江水,是建了个围堰准备建坝,江水经过导流渠往下流。即使将来大坝完全建成江水还是一样往下流,因为发电耗的水能不是水。

家园 国民党内斗更狠

清党时被杀的国民党党员十倍于被杀的中共党员。可以读《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家园 不是截流以后,没建之前风声刚刚传出去就抗议了
家园 是不是指的马奇诺防线?

麦克马洪线不是一条实体防线啊

家园 你这说法也不客观

水库修了以后调节流量的主动权就握在中方了,旱季截留,雨季放水妥妥的

家园 没那么简单,水库容量不是无限的。

  藏木水库容量只有0.866亿立方米,当地多年平均流量1010立方米╱秒,即使旱季是它的十分之一,十天就装满了。

  藏木水库下游到实际控制线还有550-600公里,江边有三个县城一个机场,雅鲁藏布江出实际控制线处多年平均流量约4400是藏木处的四倍多。放水怎么放?放快了先淹了自己,放慢了没有作用。

  

家园 老毛太逆天啦,有这样踩着时间点的吗?

一步扣一步,中间没浪费啥时间

家园 老毛搞三线搞的太起劲,是东北完蛋的直接原因之一。

家园 不止,对东北一向是高抽成,而从国资流失和肥了那些人看,

高抽成其码是有利全国,而最后那套私有化,纯粹是一些官员,对东北和国家的洗劫:

熊猫

少尉【8】

主题: 关于东北,这是真的吗

--------------------------------------------------------------------------------

发表时间: 2002-12-11 14:42:36编辑引用回复

--------------------------------------------------------------------------------

看了太多全国各地人们打笔仗,你好,我好.你坏,他坏.够了!终于拿起笔自己写一点东西,不为别的,只为我挚爱的家乡--东北,鸣几声怨,以减轻我心中压抑了多年的沉重感,表达一下我对他们的怀念.这片文章是在VORLESUNG上写的,思路可能有些乱,请各位读者谅解.

我出来前是辽宁省某重工业城市某局办公室成员,负责写一点东西.接触的文件资料多一点,内心便有诸多的愤慨:为什么东北会变成这个样子?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吗?为什么我们无法发展,越来越差?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整个东北的"落后化","非工业化",并非偶然,而是某种无形的东西在起作用,如果你不想被任何的谎言和矫饰所迷惑,那就请往下看!

先看看刚刚建国的时候.如果大家看过那时候中央政府出的任何一个关于工业和产业布局的文献,都回注意到这样的一句话"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于上海和偏居一地".这个"偏居一地"是什么意思?中央政府可是对东北连称呼一下都不屑的!毫无疑问的是,上海是轻工业的基地,占全国轻工业产量的35%左右.而当时的东北,准确地说是辽宁,却把当时全国重工业的产量囊括了近七成!其中,关系到国际民生的主要产品:钢材,成品油,电力,机床,军工更高达八成以上!即便是原煤这样在关内手工劳动盛行的产业,辽宁仍然占到55%的份额(因为有抚顺,阜新这两个当时在亚洲无可匹敌的露天煤矿).今天,总有一些人牵强附会地说什么武汉,青岛,天津,甚至重庆,太原什么的是"老工业基地",这真叫人笑掉大牙.不客气地讲,跟辽宁中部的重工业基地相比,这些城市根本不配叫什么工业基地,顶多能称得上"手工业基地".当时东北区的主席高岗很牛,为什么?资格老是一方面,主要是实力强,毛泽东在北京阅兵,他在沈阳阅兵,然后的群众队伍展示的是什么?北京老百姓拿出来的是棉花和麦子,沈阳的老百姓拿出来的是火车和机床!诸位有兴趣的去看看老将军们的回忆录,多少人走南闯北很多年,"到了南满才见到成片的高压电网,密集的铁路,知道了什么叫工业".这里还必须提及一个城市--大连.大连是日本人在中国的战略基地,基础设施良好,工业底子胜过川琦和广岛。刚建国时,大连是中国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重化学工业基地,其中原因我就不说了.关于大连的贡献,这里还要纠正一个历史的冤案。大家可能都还记得某位元帅在淮海战役之后讲的一句话:淮海战役是小推车推出来的。但是,历史上的原话是:淮海战役的胜利,靠的是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这里的"大连的大炮弹"指的是当时国内军工第一厂"大连立新厂"的产品.这个厂就是后来的"大连五二三厂",首任厂长是吴运铎.为什么后来有人把后半句删去了呢?仅仅是因为领袖人物讲的"新疆和东北仍然是两块殖民地"吗?请各位读者自己去理解吧!

毫无疑问的是,中央政府的高层也很清楚东北的重要性,否则也不会有"只要我们有了东北这块巩固的根据地,即使失去了现有的所有根据地,中国革命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础(见谅!可能记的不大准确)"这样的话.东北人民不但肩负了解放中国的重任,在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中也是前方战士流血,后方百姓拼命.大家想过没有,如果不是辽南地区稠密的铁路网,前方的物资如何能无误送到?比较一下此后的抗美援越,差距多大!可是令人气愤的是,即便是这些,今天也被歪曲成了,流血牺牲的是四川人,山东人(今天甚至有人写出是湖南人这样的鬼话,真是无耻!),大生产的是上海人!奇怪了,难道中国的几个王牌军不是由东北子弟兵编成的?难道数万火车皮的战略物资不是由辽中工业基础生产的?这等明目张胆的歪曲是不是太无耻了呢!

再谈谈建国后的建设时期.笔者从祖父那里认真地学习过"一五计划建设纲要"(一本发了黄而且被老鼠啃过的小册子).其中工业建设的中心意思其实只有八个字"完善一个,铺开大网".最中心的一句话是"建设并完善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础,使之能够有效地支援全国的工业建设!"这里,前半句是手段,后半句是目的.不幸的是,这个"目的"一直持续了五十年!!!请各位注意,计划经济时代,东北产品的输出与八,九十年代的"广货北上"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叫"调配".所谓"调配"是无偿地支援,如果是出售的话,年产量一直超过五千万吨,稳产二十年,人口只有八十几万的大庆岂不早就成了科威特了?全国机电产品的集中地--沈阳,每年无偿调配到关内的产品多达89%!有人说,沈阳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我看,应该叫奶娘才对!鞍钢大型厂很长一段时期是国内唯一能生产重轨的工厂,可是诸位读者你们想一想,建国以后,在东北地区究竟建设了几公里的铁路?就是七十年代建设的沟海线也是辽宁省自筹资金建成的!没有东北的无私奉献,何来的中国六十年代铁路建设的黄金时代?其实,又何止是产品?六十年代支援"大三线"建设,辽宁承担了最重的任务.超过30%的技术,管理骨干被抽调到了西部,很多甚至是整厂整矿地搬迁.今天在河南,在陕西,在四川,在云南,在贵州,在甘肃,在湖北的工厂,矿山,军企,基地中大部分,甚至整厂整矿的沈阳人,大连人,鞍山人,抚顺人,本溪人...在金沙江畔,赤水河边,阴山脚下,戈壁荒滩,他们甚至隐姓埋名,死了都不为人知(笔者父亲的一位年轻时的好友,在一个叫金川还是金昌的地方工作,死后整整六年家里人才知道).

东北人民为国家作出了这样的贡献,可是得到的是什么?别的不说,"陈三两",想来大家都还记得吧?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作出了无数贡献的人们,每人每年只有三两油吃!难道是东北不产豆油吗?不是,东北的大豆产量占全国的44-57%(1962-1977年).难道是全国人民都只吃三两油吗?不是,北京市的人均配比是东北的6.67倍,可是它半两油都不产!年轻的人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问问任何一个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人,那究竟是怎样的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笔者外祖母的一个学生在沟帮子机务段负一点责任,现在回想起来满肚子的气: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东北的情况也不大好,但还可以勉强维持,因为有吉林和黑龙江两地的大粮仓.但是上边连续的指令,调配口粮,饲料粮入关,目标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调走的那是什么?那是人命啊!要不是东北的自然基础好,大自然赋予的粮食多的话,这等釜里抽粮的作法保不齐也会在东北发生人间惨局.今天有人发贴说东北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死人较少是因为周恩来从苏联那里弄来了粮食,简直是一派胡言!事实上,这样的无偿调配不仅滋长了懒惰和依赖,更重要的是它鼓励了奸诈和诡辩!今天,那么多的人上网骂东北人的不是,他们可曾记得,他们的父辈,祖父辈是靠那一口东北大米活下来的?为什么如此的忘恩负义!今天四十岁以上的人们应该还记得七十年代东北人到北京抢购的情景吧,"猪肉甚至整扇整扇地往回扛!",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东北的工业产品可以无偿地调配给关内,而关内的农副产品却不能无偿地调配给东北呢,而是要东北人民千里迢迢进京去买?这其中是否就有资本外流一类的什么问题呢?

如果说八十年代之前,东北人民只是"小苦"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之后,东北人民便是"独享"这份苦果了.改革开放,邓小平在南海边画了几个圈搞窗口,搞实验田,当然是有风险的,这就需要由上缴财政的大户来分担,这其中东北又是主力军.八十年代初期,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每年的本级财政支出都是财政收入的三到六倍.如果说,此时的广东,福建等地经济实力弱,减免税收制度对中央财政的影响不大的话,那么到了一九八四年(请大家记住,一九八四年是中国经济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年头,这一年很多有利于南方各省的经济政策出台,东南部各省的发展势头正式形成),南方各省的经济已初具规模,再如此地"减免"就不免有些偏心的味道了(当然,这其中有政治和派系交易的因素在里面).当时的情况是,南方,尤其的广东,已经初显活力.而北方,尤其是东北已经显得有些吃力了.但是当时的决策层似乎很欣赏这样的,即将发生的"马太效应",对东南部各省的优惠政策一个接着一个,对东北个省要求一视同仁,减轻负担的呼声充耳不闻.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东北真正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大业成本的承担者(李贵鲜语)".这里笔者要澄清一个事实,一直有人声称,并有人相信,八十年代上海为国家上缴了最多的税收,这其实是错误的,真正的第一是辽宁省.问题就在于上海是作为一个整体为国家交税的,而辽宁省内还分出去了几个所谓的计划单列单位:沈阳市,大连市,鞍钢,辽河油田...最为典型的是一九八八年,全国上缴税利的前十名中,竟有四个来自辽宁省:辽宁,沈阳,鞍钢,大连.此外在鞍钢之前是大庆油田,东北一共占了五个!占全国人口总数不到十分之一的东北三省,是不是有些出血过度了呢?!其实,按比例上缴税金未尝不可,但是问题就在于它的不公平,这时的广东,其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辽宁的70%,可是上缴税金之少,却只能用"骇人听闻"来形容了.同样的情况发生的福建和浙江(这里必须提及,江苏在东南地区是个例外,它经济一直不错,而且很少搞鸡毛蒜皮的小动作).这时候的东北已经显出发展后劲的不足,表现在:工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企业留利过少,自我发展资金短缺(当然,这些都是相对于全国而言的).为了完成每年沉重的上缴任务,东北工业基础错过了八十年代后期工业领域升级换代的良机!这难道是无意中形成的吗?错!上层搞经济的人心知肚明.举个例子.鞍钢是钢铁行业的老大,每年上缴的利税是武钢的3.5倍,首钢的6.5倍,可是它每年的留利只有三千多万元,在冶金工业部十大钢厂中名列第七,仅比酒钢,水钢高一点点,连首钢的一个零头都不够!用鞍钢计划处的人的话讲"连每天的流动资金的最低线都不够!".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那几年冶金

工业部出的年鉴,你就会明白什么叫不公平,什么叫压榨!九十年代初期,鞍钢最困难的时候,连买煤的钱都是全体职工捐来的,可是国家的上缴任务却未见丝毫的松动.同时的首钢确实利税全退,国家贷款多得挡不住,又是建大高炉又是买大铁矿,真是风光无限!更多的例子发生在沈阳的铁西区,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86-89年出版的辽宁经济信息报,那里的东西更全面,相信会更有说服力!

邓小平在九十年代初的南巡后,说过一句话:改革开放把上海落下了,现在是该大发展了. 上海得到了各种各样,也许连它自己都不敢想的优惠政策,如出栏的猛虎一般,大发展了.而这时,用经济界的一句共识来形容"东北,仍然是计划经济束缚下的笼中之虎".也就是在这几年,辽宁的工业产值先后被江苏,广东,山东超过(接下去是浙江,甚至河北,河南!).不难看出,中央的经济政策何等见效!共和国的工业长子就这样被无情地废掉了!此时的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东北现象"这个名词,关于这个词的理解,笔者清楚地记得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的某期参考消息的第四版右上角,一位读卖新闻的记者讲的一句话"中央政府对满洲的政策是歧视性的".这句话笔者半个字也没记错,同时他也半个字没说错.对于一个经济日益衰落的地区课以重税,并设法堵塞它左冲右突的道路,居心何在?良心何在?二零零一年的统计分析显示,全中国社会发展水平排行中,辽宁省排名第四,在所有省区中名列第一,吉林,黑龙江也都在前十之列。但是,这样的发展水平却不能给我们带来收入上的实惠,广东,福建,浙江,甚至河北,湖北这样的落后地区的收入都排名我们之前,为什么?

如果说粤,闽,浙,苏是第一批起飞的地区的话,京,沪,桂则是第二批了.那么,东北能否成为第三批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央政府的目光已经投向了西部,重庆,四川,甘肃,新疆...东北有一次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一次,也许就是致命的.但是,这正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开"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其中关于地区经济布局的部分,上面已经给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未来定了性:...完整的原材料基地,确定大农业的发展方向!看看,决口不谈一个"工"字.把一个工业区"发展"为一个农业区也许就是这个"纲要"的指导思想.由此,我想到了当年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发展的指导思想:非工业化.对的,非工业化!!!套用当年德国人的话说"我们(东北人)将永远为他们(南方人)生产煤,原油,提供木材,大豆,粮食,并世世代代作他们的奴隶!德国人民是幸福的,有铁血的宰相,有自由发展的契机,颈上也没有沉重的枷锁,而的东北人民呢?

今天,我的朋友们,当你为了二,三百元的工资辛苦工作,当你年迈的父亲省掉了晚餐上那一杯酒,你白发苍苍的母亲不得不在寒冷的雪夜步行回家,你的兄弟们冰天雪地里为了挣一点小钱困苦挣扎,你的儿女在没有暖气的室内冻得瑟瑟发抖,你的好友为钱去拼命,你心爱的球队不得不卖艺他乡,受尽欺辱.甚至你的亲人沦为~时候.你,一个东北人,有没有想一想,这究竟是为什么?

--------------------------------------------------------------------------------

调查:东北三省国资流失

作者:高广志 鲍盛华

  中侦网讯:东北辽吉黑三省数以千亿元国有资产的难以流动,正造成更大的流失,就像一根冰棍儿,最后化得可能只剩下杆了,也无人过问。这种现象已引起各方关注。

  虽然一些国有及国有控股特大型企业脱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据账面统计,地方国企的亏损面仍在40%左右,而且负债额和负债率继续增加。辽宁省国企资产负债额2002年比2001年增加172亿元,负债率增加1.34个百分点;2002年亏损额比2001年增加5.5亿元,亏损面增加2.3个百分点。2001年末黑龙江省地方国有企业净值358.4亿元,比上一年减少116.2亿元。

  从账外看,国有资产的流失远不止这些。黑龙江省一位叫孙首泉的民营企业家收购一家国企清点资产时,意外地发现该国企有像原料采购的高价买进、产品销售未回款等上千万元的暗亏账。他感叹道,真没想到,有的国企账外流失还有这么多!

  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对近几年上报所有者权益150亿元的164户国企进行的检查表明:100%累计亏损,明亏、潜亏及不良资产总计158亿元;其中42户国企上报资产负债率100%不实。全省地方国企仅历年经营性亏损挂账就达383.3亿元,超过了358.4亿元国有资产净值,实际上地方国有资产已经是银行等债权人的资产了。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监管专员王保权说:“银行对这些国企有的能收回点利息,有的本利全无,债权的损失实际就是国有资产的损失。”

  据辽吉黑三省经贸委负责同志介绍,有的国企机器一开,煤、电、水等费用进去了,可职工工资、贷款利息和税后利润几乎一样也干不出来,只好冲减净资产维持职工生存;有的通过贷款支付职工工资和银行利息,有的设备、厂房等逐渐贬值,账面统计实际成了“虚拟资产”了;有的企业利润率只有1%至3%,与5年期的国债收益率基本持平,有的甚至还低。黑龙江省省长助理胡祥鼎说,现在部分国企的好转实际上是由资源垄断、价格及国家给予的贷款等各种政策带来的。

  记者调查发现,基层之所以不愿意碰国有资产而宁可让它化掉,是因为弄不好可能造成流失和引发职工上访,行政管理层、厂长和职工利益会受到损害,巨额改革成本无人支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等专家认为,目前国有资产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必须让国有资产从不适合的领域“退”出来,以实现真正的保值增值。

来源:新华社哈尔滨2月20日

通宝推:悠悠又见西山,acton,燕人,
家园 这个帖子说明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

很多深层次的东西,真的没法说

好在李克强提了东北振兴五点一线

家园 东北历史上缺乏一个商业阶级,这也是后来衰落的原因之一。

游牧民族就不算了。但是逃难到东北的,显然都是失地农民。既然他们往东北跑,而不是往南方跑,说明他们本身不是靠手工业混饭吃的手艺人,也一定不是做买卖的小资产阶级。而东北本身是没有一个商业基础的,新来的又不懂商业,所以东北虽然工业农业条件都很好,但商业意识匮乏,这是特别拖后腿的。

辽宁因为有大连、沈阳,目前的发展势头还可以。黑龙江、吉林等地的人来沈大工作的很多很多,另外山东威海、烟台来的也多。

东北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一个稳定的农业阶级。人口少,城镇化率又高,在改开这一轮以劳动密集为原始资本积累的进程中,和庞大的农民去比赛,看谁累死的早,那显然是不现实的。

家园 何不食肉糜,东北衰落真的是因为社会主义的政策

您肯定不是东北银,所以你错了,错的厉害。

1、东北的商业气息很浓,无论解放前还是现在,东北工业体系相当完整,工业化组织和商业化运作也未必落后南方。当然,地域不同,环境和氛围是相当不同的。最早五口通商之后开放的第一批口岸中,最北方的就是营口。我家祖上曾经阔过,清代就开过钱庄当铺,也开过纺织作坊,他家大儿子从小就在家里的票号帮忙,后来哈尔滨组建地方金融机构的时候还把他找去了。长孙作为黑五类的娃子从用罐头瓶子倒腾油漆开始一直干到当地最大的建材商。东北其实根本不缺乏商业基础。尤其是辽西盘海营,几不输于江浙。

2、东北缺乏稳定的农业阶级更是个笑话,东北粮食产量现在是占到全国的19%,东北是国内及少数适合大规模农机作业地区。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家谷贱伤农的粮食政策,我家老家种一亩粳子只能收一季,刨去种子农药化肥和人工,忙乎一年不到二三百块,谁还种地?

3、很多内幕更没法子说,关于国企,关于资源,关于政策......

仅仅对比山东,真真感觉到了山东人狡黠、辽宁人的憨直

东北资源无偿输出,负担自行消化,政策相对歧视,既要抽血还不给吃草,不衰落才怪。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