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史实上诸葛亮并没有杀街亭之败的罪将马谡 -- 南郑候魏延
文章标题:历史揭密:史实上诸葛亮并没有杀街亭之败的罪将马谡
文章作者:焚琴煮鹤
发表时间:2002-02-04, 04:11:00
文章内容:
历史揭密:史实上诸葛亮并没有杀街亭之败的罪将马谡
历来人们都认为马谡是在街亭之败后,负荆请罪,回到诸葛亮大营,被诸葛亮挥泪
斩于军门。京剧《失街亭》就是讲的这一段。其实这种看法是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其中九十五回描写马谡立下军令状,以王平为副将,率兵二万五千人出守街亭,抵
达街亭后,以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理由,拒绝遵
守诸葛亮于路口扎营的吩咐,并置王平的“魏军断我水源”的警告于耳后,屯兵山头,
后来禁不住王平苦谏,分五千兵与王平,让其于山下扎寨,魏名将司马懿及张合率军到
达后,开始一面敌住王平,一面围马谡而不攻,并断其水源,待马谡不战自乱,降的降
,逃的逃后,司马懿最后发动火攻,马谡惨败而回,王平此时兵少力薄,抵不住张合的
猛攻,也与马谡一起退兵了。
街亭失守后,使前方蜀军进无据点,退无可守之地,不得已放弃已攻占之陇右三郡
,退守汉中。为此,诸葛亮上表请后主自贬三等,马谡于大营自首领死,斩首之时,全
军落泪,诸葛亮亦失声痛哭,这就是所谓的“挥泪斩马谡”。
但是,这些全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史实与这些说法是有很大出入的。
让我们来看看史书的“斩马谡”真相。
晋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及后来裴松之为其作的注释中,对此事的描写散落诸人
传中,不妨将其综合起来看一下。
首先是《向朗传》中的记述,当时向朗为丞相长史,随军征战,而向朗素与马谡善
,“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
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传说中
一直待到诸葛亮死后,向朗始复出仕官。其中“优游无事”,达数十年!
第二是《马谡传》中裴松之注,有提及《襄阳记》中的记载说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
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
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后诸葛亮待其遗孤如同己出。这一段说明马谡临死前未曾
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无必要写这么一封信,要诸葛亮效仿杀鲧而用禹的故事,将自己
的遗孤托付于诸葛亮了。
而后又称“十万之众为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但以上均未提及马谡是如
何死的,而在《诸葛亮传》中称诸葛亮“戳谡以谢众”。《王平传》中又载:“丞相亮
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 。
从这两传来看,马谡是被诸葛亮下令处死的,但到底有没有付诸实施呢?答案是没
有。在《马谡传》中有明确记载:“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
综合以上史料,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谡在街亭举动违规,不遵诸葛亮的指示,
以致于最后惨败而归,并直接致此次出击祈山的战果――陇右三郡得而复失,无奈之下
大军退回汉中,马谡是深知自己失败后果的严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潜逃,而身为丞相长
史的向朗碍于情面或出于爱才之心,知情不报,事泄后导致在家赋闲达二十年之久。马
谡最终也被缉拿归案,并被诸葛亮处以极刑,然而还未及行刑,马谡便于狱中病故了。
这便是史书的马谡之死。
而之后诸葛亮亲自祭奠,为之流涕,而且尚有十万之众陪着流泪,且对其遗孤待之若平
生,这种既斩之,又恤之的作法,是具有很多复杂的原因的。
首先,对马谡其人,有着知人之明的刘备曾交代诸葛亮说:“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而“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所以诸葛亮上表自贬,
一是由于对马谡其人认识不足,二是由于对刘备的嘱咐未予重视,导致出击祁山之战劳
军伤财,无功而返。以诸葛亮执法“赏罚之信,足感神明。”之风格,将其处以极刑,
这也是必然的。
但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曾于出兵前向诸葛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
为上,兵将为下”的战略方针,而在作战中,诸葛亮也是充分体现并采用了这种战略方
针的,最后南疆终蜀之世未再有战事,这可说其中有马谡的功劳。而且马氏兄弟在荆襄
一带素负才名,其中有“白眉最良”之称的马良与诸葛亮的交往中称诸葛亮为“尊兄”
,裴松之认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
无论如何,马氏兄弟与诸葛亮交情非同一般,且都具有一定才能,所以诸葛亮虽然依法
处马谡以“诛”、“戮”之刑,然而毕竟是用人之际,对其是深为惋惜的,所谓“挥泪
斩马谡”倒是比较附合史实的。这从他善待马谡遗孤一事上就可以看出他对马谡的态度
了。只是在小说家的加工过程中,将马谡畏罪潜逃一事略过不提,并作了一些加工,这
一段就艺术角度来看,比之史实的确是更感人而且富有感染力了。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影响力之大不言而喻,现在已被改编为无数的不同
版本、类型的游戏及影视剧,只是这些大都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由于历史原因
,小说中尊刘贬曹的倾向严重,而且对很多人物、事件作了艺术加工,与历史事实有很
大的出入。现在给大家提供一些真实的史料,让大家可以较完整、真实地去看待这段历
史,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作些比较,希望三国迷们喜爱这个特辑。(作者:碧
血汗青)
我觉得三个说法都没有错,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马谡被斩的经过。
会不会是这样,马谡失利后,觉得无颜见诸葛,于是想找个没人的地方自行了断,这当中向郎确实有知情不报的错误,诸葛亮治军甚严,如此处理也无不当。但诸葛亮对马谡的人品应该还是信得过的(与诸葛交往密切的人,人品基本上都不错,尤其是忠孝方面,徐庶就是一例),马谡为了不背负诸葛的知遇之恩,主动投案自首,对自己的死毫无反驳,还托孤给诸葛,应该说两个人之间还是君子之交,很难想象,如果马谡失利后畏罪潜逃,被诸葛抓获,还能获得如此的礼遇。
关于马谡究竟是病死还是被斩,三国志中的诸葛传和王平传中都直接说是被斩,唯独在马谡传中用了个含糊的“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带过了事。不过我还是倾向于是被斩一说,毕竟在马谡传中说到主人公的死亡,或多或少也应该用一下曲笔吧。(猜测而已)所以还是应该以诸葛亮传的说法为主。
个人想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