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浅论印度的民主与经济的一角,也说“龙象之争” -- 燃犀下照
那才是贴身肉搏。
结果好像是双赢。貌似山姆店没倒。
不过,我觉得这是还是一场空........任何计划进入印度都将面临独特的“印度时间”。
印度文化、经济、政治三者间的影响处于一种很奇怪的平衡状态下,很稳定,但确实很“别扭”。印度的政治里的计划更多是一种宣传与选举手段。印度的经济与政治体制上都不允许印度进行如此大胆的举动。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终断了其原有文明的发展进程,同时并没有带印度人走上自主型的资本主义近代发展进程。在生产分配领域,旧有封建阶级被几乎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就土地来说,印度始终为完成土改,中央政府可控制的土地仅占总量的13%上下,大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保留。以人均土地最少的比哈尔邦为例:占土地持有者总数67%的小土地持有者仅永远全邦可耕地的16%,而4.1%的地主却占有了全邦可耕地的25%,另外还有400万以上的农民没有土地。
在判断印度政府决策时必须认识到,她的决策依据很可能并非源自某一长远战略考虑,而是基于一些非常具体的眼前利益来考虑的——即便这些决策对长远和全局利益是有害的。因为在一个缺乏权威的政治环境下,印度的政治家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政党间激烈的斗争以及政府和大财团间的斗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斗争。
经济上,由苏联解体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对这个国家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国力极具衰退直至最终解体,使得印度失去了最大的国际援助来源以及出口市场,经济由此遭受到严重的冲击,由于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最终导致印度爆发经济危机,这就是1991年印度政治经济改革的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再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在联邦议会选举中获得单独组阁的多数席位,印度进入了或是少数派执政,或是多党联合执政的时期。在1989-2004年的16年中,印度共举行了六届大选,换了九届中央政府,其中六届只执政了1年左右,最短的只执政13天就倒台了,2004年国大党重掌朝纲,得票率也仅有26.7%,只能以联合政府的形式上台执政。
换句话说,印度政府原本不强的行动力进一步被削弱了,对社会生活的变革很难再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更遑论来主导。
某种程度上说,上世纪90年代之后印度的政治改革,实质就是一个地方向中央分权的过程。而就行政区划而言,印度版图内邦的数量由建国时的16个,增加到了28个(另有7个中央直辖区)。就工业化进程而言,这一改变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印度原有的工业布局类似于前苏联,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原有行政区的分裂,导致工业体系不再完整而无法正常运行——这与苏联解体后所遇到的情况比较类此,许多地区因此从工业经济又重新退回到了农业经济。此外,印度后续的经济建设也很难有一个科学、统一、有序的规划,最初计划建设100个经济开发区,各地各自为战,结果最后实际建成的数量是250多个。
印度的GDP开始迅速的增长,前些年印度的经济增长从以前4-5%的较低水平跳上了7-8%,季度增长常常达到9%左右。而在其背后的事实则是:印度的经济增长和中国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印度模式”下,货币流通的速度不存在从实物生产到最终销售这样一个周期的制约,自然要快的多,但这种快速流动并没有带动制造业的同步发展。“印度模式”的实质,就是一种跳越式的发展模式——印度人试图从传统农业经济直接跨过制造业阶段进入以服务业尤其是以金融业为经济主干的服务业主导型经济,也就是“虚拟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型经济。如此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了从过去所继承的金融传统,同时这也是为了回避印度基础建设薄弱的问题。
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国家工业化事实上并为有太大的发展——250多个经济开发区中,是清一色的服务业、IT和金融行业。印度GDP具体构成中,农业占22%,工业占22%,服务业则占56%,如果这是一个发达国家的话,这个构成并没有什么问题(例如日本,虽然以制造业闻名于世,但其GDP的75%则是由服务业所贡献的),但这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其GDP的总量并不大。事实上,目前印度工业化总体水平仍还出于轻工业化阶段——相对应的是,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到重化工业阶段。
同时,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尚不足以支撑一个重化工业体系——以公路为例:印度2002-03财年国道建设目标为244.11公里,而当年实际完成209.46公里;2003-04财年目标为1789.5公里,实际完成709.73公里;2004-05财年目标为2317.18公里,实际完成2082.7公里;2005-06财年目标为782.09公里,实际完成582.82公里。在这样一个薄弱的基础之上,单靠购买一些技术,对工业化进程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技术是“种子”,而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则是保证“种子”发芽、生根的土地。
而从危险方面来说,印度这次最可能出现的问题与91年时可能是一样的,就是在国际支付上出现问题。历史上看,印度仅有两年实现了外贸顺差,而只是拜当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所赐,其余年份则都是处于逆差。始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其国内出现紧缩,进而使欧美金融机构从发展中国家撤资回本土。而这就使得如印度这样依赖外资的发展中国家,被动的出现了紧缩。这就使得印度政府面临两难的选择——是否进行信用扩张——也就是因印钞票就造成本币贬值,不印本国企业就会出现资金断链。此外,印度企业多通过向国外银行贷款,或者是通过转让股权的方式像国外企业借款来获得资金,其国内的任何经济波动,都会导致海外银行提高利率或是国外企业抛售印度企业的股票,这些同样会使得印度企业出现资金断链的危险。而自去年便一路走高的国际粮价,则进一步加大了这方面的风险,印度至今未实现国内粮食自给,粮价攀升,必然要进一步加重其国际支付的压力。
因此,印度这次如果真正开放沃尔玛进入印度——这是对于本国经济的一个经济屠杀行为!
因为,印度的经济与政治结构,绝对不足以支持一个全球规模超级零售业巨头的扩张——这种扩张必须依托于小弟主文中描述的中美跨国民生工业联合体才可能得以实现!这是印度羸弱的轻工业所不能承受的。
开放吧,印度!这是印度民族轻工业死亡的开始!
山寨可以剥离很多不必要的附加费用在上面,事实上消费者是省钱的。
就日常用品来说,只要是不入口的,或者非药用的,山寨确实可以大大降低生活成本——事实上,质量也未必差正品有很多。
有的搞不好还好些。
(*^__^*) 嘻嘻……
不太明白,印度的自然环境应该非常适合农作物生产啊。是因为他们的农业机械化不够?
另外,印度的工业也让人很莫名其妙。比如钢铁业,米塔尔是世界最大最强的钢铁集团,不仅产量高,而且能生产高技术的特钢。但印度的钢铁产业和中国又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印度是曾经一度实现了,但是.........自2005年开始,印度的粮食安全问题开始逐步显现,粮食的产量也开始无法满足国内人口的日常所需。印度政府于2006年7月首次从“小麦出口国”变成了“小麦进口国”,进口了300多万吨小麦以缓解国内的粮食危机。2007年,印度又连续第二年从国际市场进口了小麦。
印度出现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印度政府自新世纪以来对粮食安全问题漠不关心。在过去几年里,印度经济连续维持了8%以上的年增长速度,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每年只维持在3%左右的增长,农民因生活贫困而被迫自杀的事例屡见不鲜。尽管印度市场上尚未出现粮食的明显短缺的情况,但面粉、食用油等产品的价格轮番上涨却是不争的事实。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派·潘南第卡说,“我们过去一直对6000万吨的粮食储备感到沾沾自喜,但现在储备粮仓就快空了。”印度“绿色革命之父”斯瓦米纳坦认为情况更为严重。他分析说,现在有将近40%的农民时刻想着、准备着从农业中“撤离”,这样下去,“粮仓还会更空”。
从上世纪60年代建立粮食储备以来,粮食储备在印度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粮食储备主要由缓冲库存和经营库存组成。经营库存是为了解决正常年景两个收获期之间的粮食供给问题;缓冲库存是指在经营库存之外再储存一部分粮食,为了缓冲由于年度性粮食减产带来的短缺。印度储备制度规定,缓冲库存的临界值为500万吨,最佳数量为1200万吨(相当于粮食产量的6.3%)。而根据印度高级智库RPG基金会发表的一份报告,现在无论是大米储备,还是小麦储备,都只有200万吨了,远低于规定的最低储备标准。该报告认为,印度面临粮食危机,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印度粮食储备严重下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印度政府向来对农村重视不足。其次是粮食连年减产所致。印度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雨季来得早些,就能有个好收成;雨季来得晚些,印度农民就只能“跳舞求雨”。最近几年天公不作美,粮食年年减产。而印度还是全球变暖的最大受害者,粮食产量损失最严重。最后,在粮食减产的同时,印度人口在增加,相应的,粮食消费在增加。印度一位经济学家对记者说,印度的人口政策和农业政策一样,都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政策,印度人口的迅猛增加无疑加剧了本已严峻的粮食危机。
补上一笔: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公布的人口数据(这个是联合国自己测算的数据,与各国自己公布的人口数据可能有些差异),截止2011年年中7月1日,印度人口已经达到12.41亿,按照近年来年均净增长1800万的速度,到2011年12月,印度人口将突破12.5亿。下一个新的目标是13亿,按目前的测算,印度人口将在2014年的9-10月间突破13亿,从而跃上新的台阶。关键问题在于,印度精英阶层的生育水平并不特殊,而印度贫民窟的生育水平屡创新高。
(*^__^*) 嘻嘻……
钢铁问题主要也是印度国内木有广阔需求支撑,而印度的所谓大财团是真正的国际性的——其与印度政府的斗争是广泛而持久的。
在重要的发展阶段,面临路线选择的时候,有俄罗斯,印度为我们提供反面教材做参考。使高层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比如农业)不至于昏头。
老兄真牛,随便聊两句,数据信手拈来,平时一定积累很多。
我们也不要太乐观.........我们的农业与粮食安全也一直是紧平衡。
在种子,农业人口,农机水利与基础服务设施上来看,我们的农业远远不到可以安心的程度。
事实上,我们应该高度警惕我们的粮食安全!未来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安定点,这个没有我们就什么都没有。
我们政府设定的目标是粮食自给率在95%。这个目标现在很困难。
我前几天还看到南方系的网易大标题推荐专题讲“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伪问题”“没有必要保护18亿亩耕地”“全面私有化与市场化可以保证粮食安全”——我算是恶心与气愤的想吐!
他妈的,他妈的,他妈的南方系!
上网搜“南方都市报 米饭”。微博上乐翻了。
粮食安全的问题,舆论左右不了中央的决策,南方系在这点上支持者不多。但粮食问题与房地产,土地流转,转基因这些敏感问题紧密相连,处理不好的话,会引发轩然大波。
CPI不断上升对城市人口来说可能就是吃穿少破一点,对于农村来说影响就大多了,生产成本的上升进一步使得种田无利可图。
我现在越来越认为南方系里面有深海,包括电工,小波波都是。中国民煮的话语权掌握在他们手里,民主大业没指望了
政治方面:
一党制 + 取消终身制 + 党指挥枪
经济方面:
一摸二猫
米塔尔收购了一堆西欧钢铁企业,这个企业恐怕算不上是印度企业。
他是印度裔而已,米塔尔钢铁的发展也跟印度毫无关系。说米塔尔钢铁是印度公司就跟80年代说王安电脑是中国公司一样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