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中国机构改革的出路,兼复井底望天兄 -- 一介书生
第一个就是撤乡并镇,这个是全国范围搞的。
第二个就是三办一所试点。基本上根据规模、人口、经济能力,划分为三等乡镇,1等就是养的人多一点,3等就是少一点。好像是32,28, 25这样的编制。
第三个试点,就是搞综合改革,说白了,就是把部分政府功能,扔到市场和民间,由政府购买服务。这个主要是在湖北搞的。
第四个试点,就是借鉴大部制的提法。搞出的东西,叫做一办三中心。
这些办法,基本上都是以转换政府行政职能为目的。
但是也有第五个试点,就是以强镇放权为方向,主要试点是在浙江和广东部分地区做的。方向是和强县放权(省管县)一起的。
但是无论哪种办法,要解决的是一个乡镇本身,对治下管理的村庄无论如何,面积是过大,是根本管不过来的。
考虑到乡镇驻地本身,和其管辖的其他村庄,是存在利益冲突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于截流,把中央下来的农村经费给截了。
因此考虑的方向,就是要靠乡镇政府一级管理下面广大的农村,还要指望有好的管理水平和结果,是不现实的。
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养着一般地方豪强,压制住各乡村,保证不要出大事而已。看一看中国这几十年的乡镇管理水平,大家可想而知。
当然一个问题就是人才,本来就是向大中城市流动,呆在县城的,已经是盲人村里面的独眼龙了。
那么考虑到乡村里面的未来人口状况,和乡镇里面的人口状况,一种法子,就是成立以村庄为基础的农业协会,就是村民委员会,但要抓好组织建设,然后这些协会,自己有一个乡镇的派驻机构,乡镇农会。那么中央下来的农业方面基金,直接绕过乡镇政府,而直接到达乡村农会。
那么如果乡镇本身人口比较多,就搞个镇级市。本来嘛,像美国这样,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中等城市,就相当于中国的县级市,小城市就是镇级市嘛。那么这样的乡镇政府,是从农村管理中剥离出去的。
不过这个要看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了。浙江、福建和广东许多地方,差不多都是城市化了。
鼓掌献花。
现在中国是转型,抗通胀,提高内需,保证稳定统一, 是为内忧;
外部是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周边不稳定,列强小国索取领土领海利益, 是为外患;
这个时候, 先不论精简的好坏,实在不是动大手术的时候。
张维迎大喊:政府管制是毒药,要像戒毒那样戒除政府管制,政府必须是服务型政府等等
当然不止张维迎一个人这么喊,而是一大帮人在南方报系的组织下诸如张五常吴敬琏,茅于轼许小年等很多“知名”的人士,甚至不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们这么喊
昧国前总统布什们也常常宣传我们要把政府给关进笼子里。
总的来说,井底望天和中国政府中的非南方系的或者说体制派之所以会被南方系学者所忽悠,还是看问题太片面了
诸如井底望天就只看到基层政府的人员工资要多少,要花掉多少税收,基层干部怎么欺压老百姓等等,基层政府在维护农村生产生活秩序---避免黑社会化,在引导农村产业升级,创造更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作他们是看不到的,毕竟小政府大社会这类的南方系的忽悠让他们以为政府越小就越好。
实际上从理论上来说,小政府大社会的鼓吹者是信奉一种自由竞争最优的理论--只要自由化,就一切能够导向最优化,这是西方所谓的新古典经济学派们灌输给发展中国家的特别的是中国的所有的学习经济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们的所谓的科学理论,但是至少博弈论就已经告诉人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出现严重的逆向选择道德危害,农村的黑社会化就是一种逆向选择---而且随着逆向选择的发生导致实力的倾斜,原本的自由市场理论中的假设---各个参与方的平等也被破坏,即出现了大鱼吃小鱼,而且大鱼越吃越大,小鱼越被吃越小---即所谓的马太效应
政府为什么需要发挥作用,一方面是需要提供信息给信息弱势方,以维护博弈的信息的对称,一方面扶持弱势方,避免大鱼吃小鱼的马太效应的发生,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作用,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无不进入了政府管理的模式而不是无政府主义的模式,就是因为政府的管理有助于人类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和效率的提升。
现在中央政府身边的南方系学者----或者是麻痹的对南方系毒素缺乏警惕性的学者非常的多,导致现在的政府很多政策都有严重的偏差
本来西方为什么越来越弱势---例如近年来频频发生政治社会危机,与西方相对于东方的小政府模式导致西方政府的政策缺乏可持续性,执行力有关,西方的体制方面的弱点由于不少人存在着对西方的迷信,结果对方的缺陷反而当成优点来捧了。这本身也是缺乏民族自信的一种体现。
1、所谓的5种试点模式。
撤乡并镇刚才已经解释和具体了,至于成功的原因,下一步正文谈。
三办一所、综合改革、一办三中心核心的问题,是减少边缘事业编制瘦身问题,而不是削减职能或者职责的问题。您说的编制是行政编制数,而为数更多的事业编制没有丝毫提及,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行政编制数里面包含领导。二是基层行政编和事业编通常是混岗,否则工作根本干不过来。一个萝卜几个坑是常事。
至于说转换政府行政职能为目的,那些政府职能得到了转换?请举了例子说明。
强镇放权。它的精髓是面积小的经济实力强悍的地级市下辖十几个乡镇(县级),每个乡镇下设一堆正科级的站所办。为什么在浙江和广东部分地区试点,其一,有钱,乡镇是内地县级经济规模。负担得起。其二,面积小,乡镇模式的管理也能够胜任。其三,职数增加,官僚机构皆大欢喜。
您看到的只是宣传的那一部分规则,水面下实际运行的潜规则,您丝毫没有提及。
有些东西,功夫是在诗外的。
2、不亡羊补牢,先拿牧羊犬开刀。
这些试点的目的,从明面上说,要解决行政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问题。从实际上说,要在效率、公平、权力制约和利益分配上寻求一个可行的平衡点。如果乡镇对村都管理不过来的话。县一级更是鞭长莫及。
我曾经管过25个独立村级机构,如果村级干部能力稍弱些。很多工作就会无法开展。很难想象县一级直接管理800多个村级机构是什么状况,您或许有解决方案?
3、上梁与下梁
再次遗憾的指出您的一个错误。把中央下来的农村经费给截留最多的往往不是乡镇一级,上到省市县,下到村,问题都很严重。这个问题很复杂,但绝非撤销乡镇问题就能解决改变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和制约。
4、团练、坞堡、豪强、乡绅.....自治的现实版
您如果在不用很复杂的村子里工作两个月,就知道您的方式是多么的不现实,最大可能性就是农村的无序和混乱。至于后果,忙总的帖子已经说的很清楚了,绝不是危言耸听。
4、生吞活剥学美国
美国三类镇级结构总数接近十万,照您这种改革,岂不是和您的观点和目的截然相反?
好就好在这都是基于现实的经验之谈,书生和井大的争论,与司马光和王安石的争论相似,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激情碰撞。井大的观点可以搞试点验证,推广全国似乎不妥。
个人感觉。
把村,想象成大学的班级,派个辅导员,建个支部或者班委会就万事大吉。井大这次还停留在大学时代了。呵呵
一个村子里,可不都是农民。现有农村秩序,有其天然合理的地方,改造只能顺其自然。包括黑社会都是有其存在条件的。
宗族的势力也不是党代表能随便搞定的。
长期坚定的改造,才是可行的途径。
中国的发展目标,最终是要把农业人口大规模压缩下来。如果做不到,那么工业化和现代化只能算是失败。
以美国为例吧,1870年,美国还有大概70-80%的人口从事农业,到今天,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大概就是2%左右,145万人。
当然我们无法用美国的标准,那么就用台湾标准吧,我的数据可能不是最新的,好像看到过6%。
如果中国将来从事农业人口的数字,是5%的话,那就是6-7千万人。而按照6普的数字,现在城乡人口比例,大概是各自一半,比较5普的数字,农村转移出来1.3个亿。就是说,中国大概还要转移6个亿的人口出来。
这个什么概念?就是重庆现在成为市区的1500万人口的大城市,也要很多才行啊。能够每10年迁移出来1个多亿,就算是不错了。
最近,我在帮马鞍山市规划一下,新收编的和县和含山的路子。这里有一个重大信号,就是马鞍山现在的规模,是全国第一个同时比邻两个省会大城市的中等城市。
那么这种意图,就是将来这样的城市会比较多。就是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地区,从一个省会到另一个省会之间,是会连续的城市化趋势。
将来的农业发展,基本上会立足于两点:一个是集约化的主粮食生产基地。一个是大棚化的蔬菜生产。至于其他的,国家就会基本上市场和企业去运作。
同理,农村建设和乡镇结构,都会在向着这个大趋势而发展。而现有的农村,慢慢老年化的现象,会比城市更为严重,未来会出现集中一个地方,建立养老基地,而把附近村庄基本腾空的局面出现。
在这种大局之下,乡镇体制改革,会出现很多微妙的东西,很多看起来非常不合理的东西。
比如说农村的退耕还林等等政策,本来是很头痛,要很多钱,但是随着农民外出打工,反而变得容易解决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但是存在是始终变化着的,改革则是为了适应这个变化。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改革对这个变化的针对性,二一个是改革的时机是否恰当,如果延迟过多,变成被动式改革,势必造成动荡,反之欲速则不达,使问题丛生。
回到书生兄的帖子,说到思源,近现代的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梁启超),翻老黄历恐很难解决问题。如果真要溯本求源,就国家政治结构而言,在老黄历里,秦是一道界,之前为分封制,之后为郡县制。中国的分封制时间较短,原因很值得探讨,比较多的说法是游牧民族和水患两大威胁迫使华夏民族统一起来,集全国之力办大事。除此之外,有没有这样一个原因,即中国的分封制消耗社会资源过多,因为和西方的分封制不一样的是,中国封地的“国”“家”“士”里多了“家”这样的一层组织。为什么会多出来这一层管理,是农耕经济的内在需求,还是其它?但不管怎么说,不够扁平化的政治结构,意味着效率的降低和社会资源消耗的增加。郡县制脱胎于封地自治的管理模式,但砍掉了“家”,剩下“士”。“家”在形式上虽然消亡,实际上一直阴魂不散,它与“士”形成利益共同体,象恐龙一样吞噬着社会资源,一旦资源殆尽,便开始新一个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