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为什么鼓吹先上军用运输机 -- 晨枫

共:💬70 🌺6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我为什么鼓吹先上军用运输机

我为什么鼓吹先上军用运输机

中国要上大飞机,晚上不如早上,这基本没人再质疑了。剩下的问题是具体上什么。我比较赞成先上大型军用运输机。

中国现在要上一些大项目,钱是筹得起来的。问题在于,这百把来亿砸下去,到底是砸出一个原子弹,还是一个臭皮蛋,没人敢保证,保证了也没人相信。往“一元股”里投的都是小弄弄,真要砸大钱,先要做出一点绩优股来,投资人才肯冒风险。所以,现在的关键是竖一个牌子,竖一点信誉,有了信誉,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这就需要合适的一个切入点。

干线、支线之争已经没有现实意义,因为支线飞机已经上了,不可能再拉下来为干线飞机让路。东西之争更是无聊,都是中国人的航空工业,都没有单干的实力,只有两股线拧成一股绳,没有别的选择。军民之争,这才是问题的焦点。

和美俄等大国相比,解放军的远程空中投送能力不足,这是公认的事实。问题在于,到底有多少不足。如果光看伞兵空投能力,除了武力制止台独的情况外,解放军还真没有太急切的需要,要求大规模地增加伞兵空投能力。但是军用运输机的用处远远不止伞兵空投和对伞兵作战的保障。

中国正在执行一项全面精兵政策。精兵的依据是现代军队高度的火力、机动能力,使依赖大量兵员的分兵把守方式不再必要。军事空运就是这其中机动能力的重要一环。重装甲地面部队全面依赖空运,这在短时间内不现实。但空军战斗机部队应该也有可能迅速地远程部署,以应付突发事件。我军新一代的歼10、歼11战斗机已经有相当长的航程,为全疆域作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战斗机可以自己飞到战区,后勤保障部队的器材、燃油、武器没法自己飞到战区,用地面运输时间太长。国庆50周年时,东海舰队的飞豹转场到北京参加检阅,三个月前就开始转运器材了。这一方面是我军对转场部署经验和准备不足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现代战机需要大量保障器材的写照。由于器材的体积、重量和前线机场的条件,军用运输机是实现战斗机远程部署的必要保障。随着未来战争行动中空中力量使用规模的增加,解放军对军用运输机的需求会急剧增加。即使对地面部队而言,兵员可以用征用的民航飞机运送,但装备和补给还是要靠军用运输机。事实上,近年的几次美军大规模作战中,运输机出动架次和出动强度急剧增加,但用于空投的出动架次在总出动架次中无足轻重。

军用运输机也是预警机、雷达监视机、电子战飞机、加油机等大型军用飞机的理想平台。诚然,美国用波音707、737、767等作为预警机、雷达监视机、电子战飞机、加油机等的平台,并在实战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是在对手没有能力破坏美军空军基地的情况下取得的。大型民航客机要求跑道长、平整,要求有相当的地面支援设施。全面大战时,这些设施是否能够保证,是很成问题的。军用运输机对简易机场和简陋的地面保障设施比较适应,对中国这样不能保证战时大型机场使用率的情况比较适合。同时,大型军用飞机也日益要求配备电子对抗天线、导弹来袭告警、箔条、闪光弹等对抗敌对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的设施,军用运输机本来就有这样的要求,在机体设计时预留了安装这些东西的地方,要加强这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容易、自然。民航飞机要增加这方面的能力,就要在受力的机体上到处打洞,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在战术飞机和洲际导弹之间,中国还需要一个中远程的半战略打击能力,这就是战略轰炸机。专业的战略轰炸机的设计和制造都很复杂,代价昂贵。除了B-2那样的隐身轰炸机,从B-52到图-160都只能以远程空射对地攻击导弹(主要是空射巡航导弹)为主要打击手段,过顶轰炸已经过时。既然轰炸机已经主要是巡航导弹载机,那没有理由不能用运输机完成同样的任务。空射巡航导弹可以安放在特制的托盘上,像空投物资一样由机尾空投,在空中用阻力伞稳定后,导弹和托盘分离,点火,开始自己的飞行。理论上,这样投放的发射精度要受一点损失,但在运输机尾安装一个简单的雷达或激光装置,实时测定导弹-托盘的三维位置,实时更新导弹的导航数据,发射精度是可以解决的。何况巡航导弹的命中精度不取决于发射精度,而是取决于中途和末端制导的精度。

这些机型加起来,一百多甚至二百架应该有了。显然,解放军对军用运输机的需求是巨大的,是现实的。从机型来说,C-17一级的飞机可能有点奢侈了,伊尔76一级的飞机更现实一点。伊尔76最大载重47吨,载重20吨时航程6100公里。伊尔76的基本技术是60年代的,现在已经不再先进。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设计,适当加宽机身,载重量应该能够装载最新的国产主战坦克,改用先进的翼型和发动机,保留伊尔76对粗糙跑道的适应性,可以是一架很不错的运输机。同时新机可以取代运8一级的运输机(伊尔76本来就是为取代安12设计的),简化解放军运输机队的构成。由于这牵涉商业竞争比较小,也不属于战略进攻性武器,获得国际合作的阻力会比较小。

大型军用运输机一旦研制成功,对中国航空工业在用户中建立信誉十分重要。这证明了几个重要问题:

1)中国航空工业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大型飞机的空气动力设计、结构设计和制造、航电的设计、制造和系统综合

2)中国航空工业有能力组织和管理大型飞机研制和生产过程,按时间、按预算地完成研制开发

3)中国的大飞机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是出色的

有了这样一个开头,再开口要研制大型民机,就容易多了,买家也不会那么犹豫了,乘客也不必在性命和爱国之间选择了,但军方要先垫出一个启动资金。军方会不会出这个钱呢?这个问题除了军方最高层,谁也不知道。不过要是军方不愿出这个钱、启动资金,民航就更不会,毕竟民航要核算经济效益。

关键词(Tags): #鹰击长空#凤凰不死只是重生元宝推荐:萨苏,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支持!
家园 一语中的啊

这个问题除了军方最高层,谁也不知道。

不过要是军方不愿出这个钱、启动资金,民航就更不会,毕竟民航要核算经济效益

家园 我比较怀疑中国生产必需的先进涡扇发动机的能力

伊尔76 的主要问题在于毕竟发动机已经较老,和波音 747,C5A, C17

这一系列西方大型涡扇发动机不能相提并论,而这一难题恰好也是

中国的软肋。。。J10 上马这么多年了,好的发动机始终都不能最终定型。

那种适合大型运输机的巨型涡扇发动机一点都不比这个轻易。

如果又是依赖于俄罗斯,那。。。。那和购买俄式运输机也差不太远了。

家园 举双手赞同!

其实运-8已经算是走上了这条路.即使是运八民用型也是通用航空型而不是客机.

现在国内上大飞机的声音已经叫得很响,估计上不上已经不成问题.

关键是上什么?现在上大机肯定是拿来主义.两个阵营,一方是仿伊尔-76,成熟机型,尺寸合适,运行维护成本低,缺点是设计老,接过来的技术起点还不如当年上运-8的时候!另一方面是安-70,机型新,技术新,尺寸更合适,但是...目前的设计工作还没做完,拿过来个没经证实的机型技术风险高.

我的偏向是安-70.主要是目前国内的重工业加工工业的技术水平已经赶上和超过俄罗斯,拿来这个在资金和资源不足的奄奄一息的好设计比从头开始起点要高很多.在这个机体结构上搞成军用运输型,可以向民用通用型和客机变形.我这样想就把你的下句话说全了-先上军用,后改民用,一个机体,从长计议.

用伊尔-76已经没有这个潜力,看不到前景.

家园 你一直怀疑下去,就会有生产先进发动机的能力啦

你一直怀疑下去,就会有生产先进发动机的能力啦,能力不是从怀疑中来的,能力只用从实践中甚至经过多次失败得出来,现在明明白白的知道了"先进发动机"不是水里的月亮,那么我们可以朝那个方向研究,有足够的耐心,经过多次的摸索,总会有点收获,假如一天到晚这个不行,那个干不了,那么永远也不可能有成功的一天.所以国家应该立个项目,应该给予一定力度的支持,并且开放给任何单位竞争,谁能干得好,给谁干,因为这是高风险的东西,所以应该允许失败,长期坚持下去,再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国外的经验,把这些东西吃透变成自己的东西,自然回有收获的.

具体的干法,要看那个行业专家,也可以听听相关别的行业的人的意见.但是一个原则是要坚持独立自主,要培育出自己的人才,造就自己的产品来.

家园 精彩,精彩,努力学习。
家园 关键还是材料与动力, 以及整体的可靠度.

先发展军用卡车之类的是不是更实际些?

家园 比较悲观。。我在国内看到的大学科研环境并不乐观。

比如说有些大学里的年轻教师掌权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导师----

年纪比较大的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们给停止延聘了。--- 为了自己掌权之后

没有人能指摘什么。可惜科研做的相当不怎么样,编造实验数据,等等。

小科研也就罢了,但我担心大项目的质量保证。

路是一步一步走的。一步就上大型军用运输机,恕我直言,对中国现状来说,

步子够大的。你可以不相信我的话,但我可以和你打赌,中国十年之内绝不出来

自己的大型运输机。。。

以我的看法,需要大型运输机的临时解决办法是购买并且吃透,能像 Su27 那样也行。

-------------su 27 本身也是个例证,中国至今尚未完全国产化,尤其是发动机

部分。在材料学和精密加工上,差的真是挺多呢。。。

家园 顶尖级发动机制造是个非常复杂的工程,

牵扯到全国的工业水平和工业基础。中国每次开发新型战斗机,发动机都会拉后腿,

从歼 9,歼10,歼轰7,苏27 的国产型歼11,无不如此。这并非是设计一个发动机

就可以的事情,而是牵扯到 先进涡扇发动机的理念设计,为了延寿和强度必需的

发动机转子叶片的材料设计,复杂的叶片形状的精密加工问题,燃料的选择和添加剂的

调配,风洞的长期测试和在飞行平台上的长期测试,等等等等,中国没一个有把握的。

---------实际上,以德国和法国的精密机械制造水平,他们都没有达到能和美国

齐平的水平,--- F15/F16 发动机早已达到推重比 8 的时候,幻影2000的发动机推重比

始终是 6,使幻影战斗机的心脏病问题从来没有解决过。俄罗斯的水平也没

有,米格29 发动机的寿命平均比美国短一半以上。

--------

而中国,差的更远,中国最先进的喷气发动机,是俄罗斯15 年前的苏27 战斗机的发动机,

以至于歼10 的发动机在极其渴望国产化的情况下,不得不装备苏 27 的发动机来

形成战斗力。

另外一个例子是,国产化的歼11 就是达不到苏27 的战斗力水平---- 不是指不能飞,

而是指最高飞行速度,航程,什么的都要差那么一点点。这还是拿了全套人家的图纸

和材料加工工艺下,攻关了好几年的结果。

---------------------------

所以我认为,中国要想开发自己独立的大型武器系统,比如说航母,宙斯盾导弹舰,

大型运输机,尖端的核动力导弹潜艇等等,目前的水平根本不能指望自己完全独立做到什么,

无论如何是要先好好吸收国外的先进科技之后,消化吸收,虚心学习,做好国产化的准备,

万一国境线上有事,国产化武器不能达到世界上最领先的水平,那是完全正常的,

但一定要有,即使不够领先也要有,能够完全自己独立生产出来,才能不被国外卡住

脖子。

具体到战斗机的例子上,苏27 的国产化一定要完成,即使 苏27 并非是最先进的,

但有两三百架可以国产化形成战斗力的苏27 机队,终究是要强于先进但依赖

于俄罗斯维护和武器供给的少量苏30MK机队。(谁知道俄罗斯会不会给中国下绊子啊。)

更要强于自己研制新型大型化的更先进战斗机。

具体到大型运输机的例子上,中国如果能吃透 伊尔 76 的技术,做到国产化,换个新型的发动机---

基本上也就够了。低调一些,实现的可能性要大得多。相反,强行开发先进的有如

C5A 和 安 124/安 225 这样水平的运输机,

必然需要大量的外国技术,投入大量的资金,而这么大的项目,能不被美国所警惕

瞩目,不下俩绊子挡住(就像中国购买以色列预警机那样)恐怕是很难做到的。

家园 军用卡车已经在大发展了

北方奔驰、重庆红岩、斯泰尔(也使重庆的吗?)、泰安的访玛兹543,国内独立研制的不多,但有的拿来也使好的,来者不拒嘛。

动力、材料、整体可靠度,这些都是工程实践中积累出来的,闭门造车、理论推导是出不来的,干干就懂了。

家园 涡扇10吧

F100的核心机发展出来的,应该有希望

家园 关键是要独立研制

和外国厂商技术合作是上一个进程, 现在应该要转向全自制, 即使是从小东西开始.

没错, 干了就懂了.

家园 同意,这样干扰会少一些

民航总局与航空公司是经济行政混合垄断体,是一个封闭的利益集团,对国产干线机研制只有阻力,没有任何推动作用。

先研制运输机,军方定单无论利润还是计划都相对稳定。军货还可以调集各种军、民人力、物力资源。受市场、部门利益的干扰小。我们国家要搞出点东西,航天模式已经证明比哪些所谓“改制”市场化的方式有效得多。

军用运输机研制出来以后,不仅解决军用运输机 、加油机、预警机等平台问题,而且技术储备也有了,转为干线机水到渠成。先国用,慢慢占领国内市场,再打出去。

家园 我的看法

是否要发展大型运输机,从道理和总体利益上,当然需要发展。但是任何事情都有轻重缓急。

对于大型运输机的发展,我看还是小步快走好,预研充分,不要盲目上马。我们的航空工业现在缺少依然是思想和经验,这点从基础上我们不能和美俄这样航空大国相比,发动机发展是最好例子。参看052到167再到052B/C舰的方式,采用成熟的技术(蒸汽轮机),加上我们这些年学到的新经验,(新舰体),在一点点装备上逐渐成熟的武器系统(从HQ-7到SA-N-12再到HQ-9)。还是要老实地走路。早期买到仿制再到创新这个过程。虽然伊尔-76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可以在这个平台前进。万事开头难。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