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失败是失败之母 -- 淮夷
世界上很多成功其实很简单,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你能不能找到主要矛盾点。
人类会找出各种不同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成功可能性。学术点说,就是提高这个行业的entry barrier。各种各样的矛盾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成败。海滩上买冰棍的,一定只和购买距离相关?冰棍价格,种类,海滩入场难度... 各种各样的给竞争对手下绊子。要做好生意,怎么能纠结在一个因素上呢?
如果这个世界如同博弈论的假定:大家绝大部分条件都相似,那这个社会的确如博弈论模拟出来的结果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毫无生趣。问题是,这个assumption本身是大错特错。如果一个单位领导有这个assumption,最好早点下台给别人让路。打个比方,石油行当的两家大公司,中石油和壳牌绝大部分条件都相似?扯淡嘛。那我们回头看看海滩卖冰棒的,假设他们绝大部分条件都一样,是不是也很扯淡?
如果失败了,别推卸责任。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没找到主要矛盾。老毛这么说,我现在觉得,说的挺对。按照咱国家的历史唯物观,上文说的这种研究方式难道不是过于形而上学了么?
最后再说那穷富混居问题。为什么不多想想为什么他们不想混在一起,难题在哪里,如何解决?一方面社区充斥着对立气氛。一方面假模假样的要贫富和谐。当然不可能和谐相处。所以问题本来就是怎么消除对立气氛,而不是简单的实现贫富混合居住。研究问题都错了,还想有什么好的研究结果么?
在Schelling模型里应该不难实现,比如说,可以对任意一部分红或蓝设置不同的搬迁条件,或者是降低它们对异类的宽容程度,或者是增加每一次搬迁的范围,不是相邻挪步而是大幅跳出。我想这些参数改变可以出现更明显的分隔现象。
模型本身我想只是一个简单规则下的程序,不是神秘黑盒子,但它运转产生的结果,是有价值的启发,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一些社会现象。
呵呵,我也有过类似的联想,就是改革开放的过河过程可以用统计中的贝叶斯推论来看待:利用不断获得的新信息,去更新对未知事物的概率估计,并且根据更新的概率,调整自己的决策。
”失败是失败之母“是我随性写的一句话,所以,关于”失败“和”实践”的关系,没九霄兄想的这么远。
个人感觉是,对复杂性系统的实践、再实践,很可能最后得到的也不是必然的成功,而只是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系统之崩溃不可避免而我们无从预料崩溃何时到来“。
多聊几句这个话题 -- 有一个叫做”内因灭绝“的模型,这个模型是物理学家Richard Sole做的,不过他改行研究生物灭绝的规律,所以搞出这个跨界的模型。
这个模型在一个类似Schelling分隔的矩形表格展开,里面设置大量因子,代表不同物种,每个物种的存在和行为,都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能力。运算规则也简单:如果所有其他物种对某个物种生存能力的影响,累加>0,这个物种就继续生存在表格里。<0,这个物种灭绝。然后,假设这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灭绝的生物留下的空白,可以很快被其他有的物种填满。
这个模型构造了一个虚拟世界,结果是:灭绝规模和频率的关系,非常接近真实世界的生物灭绝情况或者是企业灭绝情况。
这个内因灭绝模型也是一个启发:大灭绝,大失败,不一定要外力,不一定要行星撞地球。每个社会成员的相互影响是很复杂的,小的内因足以造成全系统的溃败。而人们往往无从预料该系统的走向。
所以,也许对某些问题我是偏于”不可知论“的。不过,我很欣赏先生的态度,实际上这也是我以”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来结束的原因!
先生高见。您的”空房“和”中间阶层“的解释,让我受很大的启发。
唯一不同看法,黑色本身不该增加<4的可能性,因为它并不代表异类或同类。所以,如果一个九宫格有黑色,应用净余下的双色来确定相对的多寡。
也确实有失败接着失败直至灭亡的。我记得那个话是这么说的:
捣蛋,失败,再捣蛋,再失败,直至灭亡。(这是讲反动派的)
革命,失败,再革命,再失败,直至成功。(这是偶们革命义士:-))
其实这恐怕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一个信念问题,至少在我个人行事上,我感觉至少不论做什么都要给自己画一个美好的前景,如果反复尝试了实在搞不定,那我就转进,换个花样画,所以我家领导经常批判我“惯会YY”:-) 不过我的经验是只要真的有付出,多少总有些回报。天道酬勤。不过这是讲个人了。复杂系统怎样,我也只是凭感觉复述前贤的教导。
怀夷兄大概是倾向于“怀疑”的,“怀疑”自然是获得真知的前提,我也很赞同怀疑精神的!
另外,老兄肚子里的模型可真多,说明你读书读得多。
从先生文章中受益良多,偶尔一砖一瓦能入先生视野,实属荣幸。
海滩设点的假设是故意的简单化。计算机做的5个竞争者布点的模拟运算,目的不是找到你说的主要矛盾和解决办法,而是仅仅要证明一个道理:即使极力简化了现实中的复杂因素(比如假设完全同质冰淇淋),仍然不能从模型中得到肯定性结论。不管你怎样深谋远虑,你最后的获益结果,和你随机从0-100里抽取一个地点,结果是没什么统计上的实质区别 --- 这是该模型启发性的所在。
您的看法我想是关于实用论的。而这类模型的意义是关于方法论的,或者说偏重抽象意义上的思维启示。这是两个完全无法比较的范畴。
还有一个偏见是叫confirmation bias - 决策者总是倾向于寻找和相信那些有利自己判断的证据。
个体层面上,完全认同您说的“天道酬勤”,这像是《Outliers》提到的“一万小时法则”,成功者的成功除了出生月份和年份这种偶然性,也要有勤奋的一万小时打底。
这个模型告诉我们的不是什么:
"这个模型的规律可以帮人们了解社会运转的某些机制,在我看来也许就是:第一,微弱的个人偏好足以造成持久不衰的大规模现象(诸如此模型展示的贫富分隔现象);第二,人们永远无法预测这些现象的精确结果(每一次重启Schelling模型,演化结果全都不同)。"
这个模型体现的是:非主要矛盾不对一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你如何研究都没有用。只有找到主要矛盾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