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布尔战争13 -- 橡树村
布尔人的确希望英国人能来谈判,二十年前这个战略成功过一次。不过当时布尔人的地盘是一块没有价值的地方,本来就不值得花功夫,也没有多少英国资本的利益,在英国国内,还有英国反对党帮忙。
这一次英国的国内形势很不同,反对党不反战,布尔人的地盘也成了具有价值的地方,英国投资也很大,所以和谈是不可能的了。还有一方面,就是英国也输不起这场战争,欧洲这么多不怀好意的人都看着呢。
所以结局也就注定了。
具体进程我就继续卖关子了哈。
早晨六点多钟,布勒终于等到了布尔人的还击,但是还是不知道布尔人在哪里。按照传统的战术,对方还击后,暴露火力位置,英军炮兵就有了打击目标。但是布尔人把炮都藏了起来,望远镜里面看不到,而且这场无烟火药的战争,即使对方火炮开火也不会暴露位置。这样,英军远程的炮火完全派不上用场。这个时候,布勒就感觉这场战斗不大对劲了。布勒也已经发现哈特的行军方向出了问题。后方的炮兵已经在布雷德渡口前方进行了炮火准备,但是哈特却直奔口袋底部的庞特渡口。那里还没有进行炮兵清扫,布勒只好下令炮兵改变目标。没有对新目标进行准备的炮兵毫不客气地把炮火撒到了哈特的部队头上,还好,准头不高,损失不大。布勒立刻找参谋,通知哈特撤出口袋。
布尔人开火的时候,布勒才发现了龙中校的炮兵竟然跑到距离河道这么近的地方去了。他大发雷霆,立刻下令让炮兵撤回来。派出的第一个参谋竟然没有完成任务。这个时候,布勒得知哈特接到了命令,在组织从口袋撤出,一时不应该有大问题,就决定亲自去炮兵那里看看。炮兵的情况没有望远镜看到的这么糟糕。至少,海军炮因为行动迟缓,落到了野战炮的队伍后面,在布尔人开火的时候,还没有进入到布尔人的有效射程内。这样,这几门海军炮就没有受到布尔人毛瑟枪的任何威胁。虽然驾车的黑人车手早跑了,但是剩下的英军还是把海军炮架了起来,向河对岸射击。前面的两个营野战炮就惨了。龙中校和他的副手都是第一批就中弹的,不过没有了指挥的几门炮还在独立作战,努力还击。不久,第一箱弹药耗尽,第二箱弹药还被送了上去。但是直接暴露在毛瑟枪火力下的炮兵的损失很大,到伤亡接近三分之一的时候,士兵们终于放弃了,指挥官下令放弃射击,各自寻找隐蔽物。就这样,十二门炮被丢在战场。士兵们也没有办法撤回,只好在太阳底下烘烤着,等待战役结束。两名军官冒着炮火跑回求援,见到了来到后方的布勒,描述了前方的情况。
布勒立刻决定取消这次军事行动。虽然负责主攻的希尔得亚德旅还一枪都没放,但是这路主力的进攻需要龙中校的炮兵,哈特的左路以及右路骑兵的支持。这个时候,虽然不到八点,但是龙中校的炮兵已经基本覆灭,哈特还在努力从包围圈里面跑出来,右路也没有任何进展。进攻是肯定不可能了,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减少损失,把队伍从战场撤出来。布勒下令希尔得亚德组织救援炮兵。炮位的左侧,是克伦索火车站,那里还有几栋民房可以提供隐蔽,一小队英军很快就摸到了这里。但是冒着炮火把炮拖回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过几次努力,英军的敢死队成功抢回了两门炮。布尔人发现英军的意图后,增加了对这个方向的火力压力,英军再也没有能力把余下的十门炮拉回。最后一次尝试是在布勒眼前进行的,三名军官冒死带兵冲了过去都重伤后来被俘,其中有一名叫做弗莱迪罗伯茨Freddy Roberts的尉官。这之后,布勒下令放弃救援。被遗弃在战场的英军一直坚持到下午四点半,终于被过河的布尔人俘获。重伤员和尸体被送回英军,余下的成了俘虏。
拯救炮的尝试
布勒同样要求担任预备队的李特顿旅协助救援哈特。李特顿旅到位的时候,发现几百名英军从口袋里面跑了出来,哈特自己在这批人的最后,说自己应该是最后一批,因为他的位置本来在队伍最前方,应该是最后撤出的。他大约是接到撤退命令后撤出的最后一批,大部分士兵根本没有接到撤退命令,还困在口袋里。李特顿自己都能看到口袋里的英军,派出部下进入口袋传达撤退命令,派出士兵进行火力支援。这支队伍却被一直找不到目标的英军炮兵又当成了布尔人,不过,这次英军炮击还是没有准头,没造成什么损失。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英军撤出了口袋,但还有很多英军没有出来。战斗持续到下午,三点钟,一队布尔人渡过了图盖拉河,封死了口袋,里面剩余的英军被俘。
罗伯兹受伤
在战场跑来跑去的布勒和他的司令部人员很显然是不错的射击目标。布勒在上午就中弹了,不过仍然装作没事人一样,坚持到天黑,直到所有兵力撤出战斗。布勒是被炮弹片炸伤的,伤势不轻,精神看起来非常差。尽管如此,布勒还是打起精神给总部汇报了战况。英军有规矩,布勒首先向战争部发布给公众的电文,在战争部修改批准后成为媒体使用的通稿,然后媒体才可以按照这个调子发报,所以,布勒必须先把这封电报发出去。这封电报里面不能太悲观。布勒把这场战役描述成进攻不利,毕竟布尔人没有得到什么,还算不上失败。这一战,英军伤亡九百人,两百多人被俘,损失大约是百分之五,虽然丢了十门炮,但也不算太大的损失,尽管比布尔人伤亡不足五十人的数字是难看多了。午夜时分,布勒给战争部发了关于战役详情的电文,描述了自己面临的困难,认为没有援军和充沛的物资的话会很难突破布尔人图盖拉河防线,同时建议增援大量骑马的机动部队与布尔人抗衡。对于还被围困的雷迪斯密,布勒的建议是,先不管了。这实际上是战争部在布勒刚抵达南非的时候的建议,但是在这个时候说出来,就成了布勒的麻烦。
一周之内连续三场失利,这一周被英国反对党称为黑色星期,这个说法立刻得到的民众的认同。自从二十年前在祖鲁战争初期输给了祖鲁,英军已经有二十年没有这么输过了,公众非常不习惯,质疑这场说是走路过去就可以胜利的战争,怎么打成了这个样子,五万训练有素的英军,怎么会打不过五万穿着便装的农民?战事进行了两个月,不仅被围困的三个据点没有任何被解救的希望,英军还付出了七百多人死亡,三千人受伤,两千人被俘的代价。特别是被俘这么耻辱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在十九世纪在全球几乎无敌的大英帝国士兵身上呢?为了平息民众的愤怒,战争部立刻做出了人事调整,战后第二天就通知到前线。这个调整布勒也预见到了,自己远征军总司令的位置肯定是没有了,不过布勒还是继续被任命负责纳塔方面的战事。令布勒失望的是,新任命的总司令不是布勒所希望的拥有丰富非洲经验的,祖鲁战争时期自己的老上司,现任英军总司令威斯利元帅,而是长期驻守印度的罗伯兹元帅。布勒当然知道罗伯兹元帅是谁,他的儿子,弗莱迪罗伯兹在抢救野战炮的战斗中身受重伤,自己刚刚亲自为他申请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弗莱迪在17日去世。
罗伯兹出身军队世家,父亲是在印度服役长达五十年的将军亚伯拉罕罗伯茨爵士Abraham Roberts,参加过第一次阿富汗战争。罗伯茨生在印度,回英国受教育,18岁的时候就回到印度在东印度公司的军队中服役,参加了平息印度叛乱的战役,26岁就因为作战英勇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罗伯兹随后转入帝国军队,到第二次阿富汗战争的时候就已经是准将,率领军队进军坎大哈,战功赫赫,后来成为英军驻印总司令。一直到1895年罗伯茨晋升元帅,成为爱尔兰英军司令,罗伯茨都在印度服役,其间只在1880年代第一次布尔战争期间的很短时间到纳塔当过总督。回到英国后,罗伯茨非常想当上英军总司令,但是,这个位置被比他年长一岁的威斯利占住了。威斯利的战功遍及多处殖民地,不过主要还是在非洲取得的,属于非洲派,而罗伯茨,就是印度派的领袖。这两派矛盾不少。
罗伯兹元帅
罗伯茨对于布勒当上了远征军司令就不满意。随着战争进展,罗伯茨一直与战争大臣兰斯多尼Lansdowne秘密联系,发着布勒的牢骚,对布勒的各种安排表示不满。早在布勒失利前,罗伯茨就提议由自己担当远征军司令,但是当时布勒没有出什么错,兰斯多尼找不到理由撤布勒的职。现在布勒战败,特别是还很悲观地提议放弃雷迪斯密,尽管这是战争部一个多月前的建议,现在也成了布勒思维已经不正常的借口。未经过与英军总司令威斯利和女王商量,兰斯多尼就任命罗伯茨当了新的远征军司令。不过非洲的情况毕竟与印度完全不同,让一个基本上没有非洲战场经验的人去负责全面指挥,冒的风险可不小。在英国首相的提议下,刚刚在1898年平息了喀土穆起义的基钦纳将军Kitchener成了参谋长。12月23日,两个人就登上了开往南非的客轮。出发前,战争部又拟好了新的战略:布勒专门去营救怀特,救出来以后放弃雷迪斯密,坚守图盖拉河防线。梅休恩去营救科克维奇和罗德斯,然后放弃金伯利。这个时候,战争部已经很不看好这场战争了,反击这件事情,需要等待更多的援军。
不过在1899年年底,受到战争失利打击的英国民众还是得到了一点来自战场的好消息,两个月前在图盖拉河前线被俘的战地记者温斯顿丘吉尔竟然自己跑出来了。丘吉尔被俘后被关押在比勒陀利亚一所中学改成的监狱里,在监狱内部,行动还算自由。12月12日晚,丘吉尔趁看守不注意,翻墙跑了出来,然后一路向东,走了三百英里,在21日抵达葡萄牙人的港口劳伦斯马克思,也就是德拉果阿港,现在莫桑比克的首都马普托。脱离了危险的丘吉尔没有选择返回英国,而是回到了纳塔前线,在布勒的营地里继续作战争报道。这个英勇行为,总算是给1899年最后一个月的英国人带来了一点喜悦,丘吉尔被捧成了小英雄。当然,这个传奇故事为他在1900年竞选议员也做了铺垫。
逃亡中的丘吉尔
1899年余下的几天里,英国人和布尔人在战场上都没有什么动作,这场进入僵持阶段的战争,就要拖入1900年了。
-------
眼看就到2012年啦,大家新年愉快!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首先国有化没有任何好处,在解决就业改善社会公平方面没有任何积极作用。然后国有化进程带来的投资恐惧足以把南非经济弄垮,结果就是除了个别人受益大多数人受害。
从非国大来看,虽然这一直是个话题,但是也一直没有正式提出来。提这个口号最热闹的是非国大青联,也涉及到非国大内部的争议,不过更多地是权力分配问题,即使这一派上台了,取得对经济控制权以后是否继续喊这个口号也是值得怀疑的。
我感觉在南非,人口是个关键问题。如果布尔人有长远规划的话,那么在金矿发现后就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了。大量来自英国的新移民即使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主张,估计大部分人只是为了谋生,但由于英国殖民者觊觎德兰士瓦的金矿,新移民的人口增加对布尔人的独立也是一个很大威胁。
我认为布尔人应该引入德国移民,德国在二战前想当长的时期里一直是移民输出国,南非的资源丰富,地广人稀,非常适合吸收德国移民。我估计布尔人自己的语言对德国人来说不难掌握,难度不会高于移民美洲的德国人改讲英语,如果德国人能迅速融入布尔人,那么布尔人的政府应该给予德国移民一定的优待以资鼓励。
比如针对布尔人组织松散,战斗技能和战斗意志相对薄弱的问题,德国人纪律严明,作风顽强,那么政府就可以鼓励普法战争的退伍老兵移民南非,和平时作为民兵的教官,战时就可以作为部队的中坚,新参战的菜鸟见到这些老兵面对蜂拥而至的英国人面不改色,就不会因为怯战而随意放弃阵地,等真正接上火了,反而就没那么恐惧了。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德国人也应该大量引进,一方面补充德兰士瓦急需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和平时期也可以加入民兵,比如规定每周应该有一定时间接受军事训练,而且政府也可以对参加民兵的移民给予奖励,比如获得投票权之类的。
我估计,如果能同化几万甚至十几万训练有素的德国人,布尔人的实力就可能发生质变,布尔战争的进程就会大不一样。
布尔人非常能生,克鲁格在去世的时候,已经有一百三十多个直系后代了。所以实际上在布尔战争结束之后,掌握南非政权的仍然是布尔人。
布尔人散漫的性格与其经济状态有关,德裔到了南非也同样的,实际上布尔人里面德裔的已经不少了。当然新移民会不同。德兰士瓦暴发的时间太短,英国人在这个时间就紧逼布尔人政府纳入英国势力范围,时间拿捏得也不错的,的确如果再放任不管,这个地方就真成了英国的敌人了。既是这样,在一战时期,南非究竟站在哪边,也是很费周折的。
这说明英帝国虽然开始走下坡路了,但战略上并不含糊,能及时发现帝国边疆隐藏的危机并试图及时扑灭之。
还要感慨一下布尔人真是能生。我还以为他们以移民为主,会出现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人口增加缓慢呢。
而是战争的附加部分影响很大,甘地在南非时多次受到侮辱,甚至进了监狱,这对他影响非常大。导致他对于英国持否定态度。但是这个时候的甘地依然是一个顺民,期望英国人能够“幡然悔悟”,给印度人尊严呢。
战争本身并没有影响甘地什么,因为甘地确实不是一个军事家,其对战争的理解很肤浅,尽管英军打得很艰苦,但是甘地本身并不理解,他只看着枪炮声声,还是觉得英国人是强大的,是难以用枪炮对抗的。
对英国人太歧视了,简直是赤裸裸的打脸,这打的是第一强国的脸,被英国算计也不算太冤了呵呵
其实结局还是一样,在英国眼皮底下占着超级金矿,除非有抗衡英国的实力,否则无论怎么做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