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报纸里的文革1966 -- 天天向上A

共:💬1143 🌺16076 🌵22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7
下页 末页
家园 对科研人的打击,至少在目前我没看到,可能后面几年有?

我目前不敢说有,也不敢说没有,因为没有资料支持。

我在随后几个章节里,也会说说高考改革问题,从我目前看到的资料,可以确信当时毛泽东得到的信息,使他认定取消“正规”高考,改为推荐制,是可行的,是不会妨碍生产、科研和培养理工科人才的。

至少,在当时有很多这样的实例支持这一点。

问题在于毛泽东看到的,以及报纸里显示出来的支持实例,是否具备代表性,以及毛泽东对自学成才的鼓励,是否高看了大多数人的质素。

至于文革是不是耽误了科技发展,似乎还是应该看结果,看文革结束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进步速度。目前我看到的结果是没有耽误。不知道以后仔细研究70年代中的报纸,是不是会看到相反的例子。

家园 报纸上还写亩产万斤,你信吗?
家园 不信,但我会首先找到这样报道的根由

从而判断后面的报道可否置信,而不是因此怀疑一切。

当然,我也不知道毛泽东的相信,到底是不是有道理的,我只知道,从那时和现在的发展可以看出,76年中国确实已经建成了一个初步完成的工业体系。而同样的第三世界国家没有一个建成,甚至第二世界国家,也没有。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有,而单个国家全都没有。

中国和苏联都在社会主义阶段建成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可以视为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有力证明。

所谓的改革开放之国,举目皆是,建成工业国的则不多,工业体系完整的,在全世界更是3个指头就数的过来,所以我不得不找找别的原因,比如中国有而别国没有的文革,中国有而别国没有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再次强调,我从来不认为文革是完美无缺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甚至,我承认文革部分失败,但文革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现在很不幸地被屏蔽了。

屏蔽这些,只会导致一个相同的,而非更高起点的文革的再次爆发,这或许对左右都不是幸事。

通宝推:胡嘻嘻,franky9,唵啊吽,watomi,踢细胞,爱吃吐司,goo111,火隹,ifuleu,石头布,子承父业汪文轼,真理,思行路人,老看客,
家园 给个纪录片连接

连接

外链出处

辞卯迎辰

纪录片里影像记录中国六十年,算是给你做补充。

家园 意大利导演1972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

这个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允许外国人拍摄文革中的中国。这个片子,后来在中国政府和西方主流都不接受。不过作为直观的影像,也是文革的一个侧面了。

外链出处

家园 建议楼主加一个章节序号

大大大的RT

家园 科研人员从来不是打击的方向

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本来就是池浅王八多,庙小菩萨大。如果没有上级领导罩着,不知道要怎么闹腾呢。

家园 六五年到七五年,粮食亩产增加百分之六十,这是改开后的资料

而且有化肥投入量,与亩产增加量的比例数据.此外文革初打倒刘少奇和邓小平,很大一个目的,就是追查浮夸风责任.

http://www.talkcc.com/article/3663791

http://www.talkcc.com/article/3663790

http://www.talkcc.com/article/3663789

http://wyrnjia.blog.163.com/blog/static/551808082009931101014743/

1975年美国国会研究报告

毛泽东、刘少奇大跃进前后言论对比录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37991.shtml

[剖史透析] 邓小平大跃进言论节选

http://bbs.m4.cn/thread-3094513-1-1.html

探秘亩产万斤: 1959年毛泽东致六级干部的公开信点击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437729.shtml

亲信?

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asp?BoardID=190&Page=1&TopicID=3061715

民愤

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_safe.asp?TopicID=2956643&Page=1&BoardID=21

毛泽东饮食真相:关于菜谱和食谱

(内有本人相关分析,对拥毛和反毛派在不吃肉时间与困难时期介定上都产生的时间误区,作了分析。)

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asp?BoardID=21&Page=1&TopicID=3651718

文革中抢救刘少奇纪实

大化肥厂的建设对农村经济改革以有力支持

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因此,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化肥成为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据专家研究,按农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计算, 大致生产100斤小麦,需吸收纯氮3斤,磷(五氧化二磷)1.25斤;生产100斤皮棉,需吸收氮15斤,磷5.4斤。化肥投入是增产的重要因素。从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世界农作物单产提高的因素近二分之一是由于增施化肥的结果。无论是从国外还是从国内或各地区内的对比,都证明在不超过肥料报酬递减线的情况下,化肥投入量多,其作物单产相应高,化肥投入量少, 其作物单产相应低。[4]我国农业资源条件差,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800平米(1.2 亩),只及世界人均耕地的44%,况且受工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影响,耕地在逐年减少。在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的双重压力下,要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增加化肥的施用量就成为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措施。[5]

中国的化肥工业,在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主持下,设计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氨”工艺,规模为年产2000吨装置,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小化肥”。建国以后,全国共建了1533个。小化肥数量不少,但质量不行,它的肥效即有效养分只有17.7%,有些还达不到。而国际上兴起的大型化肥厂生产的尿素,有效养分高达46.3%,肥效接近“小化肥”的3倍。据农业部门施用资料介绍,施用1公斤尿素可增产稻谷4-5公斤。[6]

因此,大力发展大化肥生产对农业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大化肥建设项目即“四三方案”[7]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1972年2月初,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8]其中,化肥方面,进口两套30万吨大型合成氨厂设备,建在四川和大庆。《报告》还提出在晋南建设用煤作原料的30万吨合成氨厂,同时加快全国正在建设的25个合成氨厂的进度,以及为改造、扩建老厂要进口的关键设备、部件和钢材,需要9000万美元。[9]这是最早的引进计划,后来发现这批装置先进,生产的尿素增产效果显著,就很快扩大到13套。[10]

这13套大化肥设备,具有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或52万吨尿素的生产能力,分别建在河北的沧州(沧州化肥厂)、辽宁的辽河(辽河化肥厂)、黑龙江的大庆(大庆化肥厂)、江苏的南京(栖霞山化肥厂)、安徽的安庆(安庆化肥厂)、山东的淄博(齐鲁第二化肥厂)、湖北的宜昌(湖北化肥厂)、湖南的洞庭(洞庭化肥厂)、广东的广州(广州化肥厂)、四川的成都(四川化工厂)、泸州(泸州天然气化工厂)、贵州的赤水河(赤水河天然气化肥厂)、云南的水富(云南天然气化工厂),[11]这13个大化肥设备都是1973、74年签约,[12]除沧州化肥厂是1973年、云南天然气化工厂是1975年、赤水河天然气化肥厂是1976年动工外,其他化肥厂都在1974年动工,并陆续于76年、77年、78年、79年建成投产,广州化肥厂投产稍晚,也在1982年建成投产。[13]根据有关资料,1977 年底,已投产的7套大化肥,到1978年6月,累计生产尿素361万吨。[14]

以后,又继续引进,结合国内的国产化设备配套,大化肥设备总数达到33套,年产尿素1593万吨。按照1比4、1比5的增产效果计算,1593万吨尿素可增产稻谷近6500万-8000万吨,占200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46218万吨的14%-17%,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5]化肥投入与粮食产量的具体情况可参见下表:

表1:全国历年化肥投入与粮食产量的关系[16]

年份

1952

1957

1965

1970

1975

1980

1981

1982

每亩耕地化肥投入量

按实物计算(斤)

0.4

2.1

11.3

20.9

35.5

78.7

83.2

91.2

粮食亩产(斤)

225

278

288

375

460

551

569

630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亩耕地化肥投入量逐年增加,粮食亩产也逐年增加。从不同地区作横向比较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即化肥投入量少,粮食产量相应低,化肥投入量多, 粮食单产相应高。全国化肥试验网资料显示,每斤标准肥平均增产小表2.18斤,增产皮棉0.17斤, 增产油菜籽0.9斤。[17]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 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左右, 而我国的平均贡献率约为32%,化肥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18]

有人计算过,农业增加100万吨化肥投入,按国家统配价格计算,共需增加农业成本2.3亿元,而增产24亿斤粮食和240万担棉花,合计价值约6.8亿元,农业可增加收益4.5亿元,加上相应增产的农副产品和初级加工业,农业的收益还会更高。[19]

“四三方案”中大化肥设备的引进计划发轫于改革开放前的1972年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投产的大化肥厂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对于巩固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果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http://www.dianyuan.com/article/14501

"五风"的吹鼓手

一九五九年以后的一段时间,社会上"五风"颇盛."浮夸风"、"共产风"、"一平二调风"、"强迫命令风"等等,风行一时,搞得乌烟瘴气.使生产受到严

重的破坏,党群关系受到很大影响.

究竟谁是"五风"的总根子?究竟谁是刮"五风"的罪魁祸首?

现在,事实已经证明,大刮"五风"的不是别人,就是头号大坏蛋刘少奇!就是头号大坏蛋邓小平!

五八年十一月六日下午,邓小平召集贵州省湄潭、余庆、绥阳、遵义、桐梓等县的县委第一书记开了一个座谈会.这个座谈会,实际上就是邓小平刮"五风"的动

员会.

他根本不管实际情况,就到处发号施令,大肆浮夸.绥阳县盛产麻,平均亩产一百八十斤,他一听,连连摇头,大叫:"太少了,应该是一千八百斤."企图一下

就提高十倍.这个县原先平均每人产值一百四十七元,计划一年内提高到超过二百元,这个计划是合乎实际的.然而邓小平却大为不满,指着县负责同志大加斥

责,说什么:"你的心太小了"!"要大一些,第一步要到达三百,第二步就要到达五百."妄想一步登天.

他公开对抗主席提出的:"广种薄收与少种多收相结合"的方针,大量荒芜土地.荒谬地主张:"要集中力量搞高产地.决心要丢掉一些(田地).路上看到那些

石头缝缝里种的包谷,统统不要种."胡说什么:"五百万亩坡地砍掉四百万亩,每亩(产量)达四千斤,后年真可以不种地了."

他大搞"一平二调",声称在"人民公社"之外还要搞什么"联社",目的是"好进行贫富调剂."

他狗屁不通,却偏要装出个"百科全书"的样子,竟然荒唐地提出:猪圈"不要安设在居民点","不是要田间积肥吗?安在田间去,居民点的卫生也好."甚至

扬言要成立什么"胡思乱想办公室",公开叫嚷"要弄几个人来","专门胡思乱想."

...........

等等,等等.

由于邓小平带头强迫命令瞎指挥,一平二调胡乱吹,使"五风"在贵州省特别是遵义地区大肆泛滥,并且波及全国.为了实现邓小平"少种多收"的计划,大片田

地被砍掉,大片庄稼被毁坏.根据邓小平的"指示",许多地方成立了"胡思乱想办公室",有的大搞空买空卖,根本不知道山上是否有虎,池中是否有鱼,就买

山求虎,卖池售鱼.这样,严重地破坏了生产,破坏了人民生活.有些贫下中农竟因此死于非命.震惊全国的"遵义事件",就是邓小平一手造成的.遵义人民至

今提起邓小平,无不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必须指出,"五风"在五九年前后出现,www.wengewang.org不是偶然的.这是刘少奇、邓小平一贯仇视毛泽东思想,仇视三面红旗的一次大暴

露.他紧密配合以彭德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向党的猖狂进攻,以极"左"的面目出现,蒙蔽一些人,大干坏事,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损害.他们这样做,

不过是以"左"的面目掩盖其右的实质,掩盖其对三面红旗的极端恐惧、仇视的阴暗心理而已!

但是,令人不能容忍的是,邓小平自己大刮"五风",罪恶滔天,却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千方百计企图把刮"五风"的责任强加在三面红旗头上.六二年他狂妄

地叫嚣:三面红旗"虽然不能说成是路线的错误",但是有大量的缺点,"主要表现在计划、指标过高上."居心险恶地说什么:"从五八年以后,即'共产

风'、'浮夸风'以来,就不注意调查研究了."等等.似乎"浮夸风"、"共产风"统统是三面红旗造成的,通通是三面红旗的罪过.把矛头直接指向我们心中

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这是邓小平耍弄的一个大阴谋,必须彻底戳穿,给以迎头痛击!

谎言掩盖不了事实.铁的事实是:大搞"高指标"、大刮"共产风"的不是别人,正是邓小平自己.他在遵义的谈话就是铁证.而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高举三

面红旗的同时,

则一直在同刘邓搞的"五风"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早在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召开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主席就指出:"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农民脱离较小的

集体所有制,通过较大的集体所有制达到全民所有制,而不能要求一下子完成这个过程."在同年十二月中央政治局的武昌会议上,毛主席进一步明确指出:"在

我国、在目前,有些人太热了一点,他们不想使自己的头脑有一段冷的时间,不愿做分析,只爱热."并警告某些人:"这种态度是不利于做领导工作的,他们可

能跌斤斗."紧接着,一九五九年四月十九日,毛主席又通过党内通讯,给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全体社员写了一封信,一针见血地说:"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

使下面很难办."号召基层干部和社员顶住这股歪风,"根本不要管上面规定的那一套指标""只管现实的可能性".毛主席三令五申一再批评的那些"做领导工

作的"所谓"上面"就是指的刘少奇、指的邓小平!就是批评他们大刮"五风",也正是由于毛主席的一再批评,才迅速阻止了"五风"的蔓延,使它未能造成更

大的恶果.刘邓企图来个猪八戒倒打一耙,把自己搞的那一套强加在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上,嫁祸于人,达到其反党反毛主席的野心,那是痴心妄想!我们无产阶级

革命派坚决不答应!www.wengewang.org

改了
家园 图片能看到了
家园 对老兄的严谨求实努力没啥能帮助的,送上两通宝支持
家园 综合了一些有关粮食生产的,技术方面投入与产出

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675113

综合了一些有关粮食生产的,技术方面投入与产出

全国历年化肥投入与粮食产量的关系[16]

年份-----------------每亩耕地化肥投入量按实物计算(斤)-----------------粮食亩产(斤)

1952----------------- 0.4 ------------------------------------------------225

1957----------------- 2.1 ------------------------------------------------278

1965-----------------11.3 ------------------------------------------------288

1970-----------------20.9 ------------------------------------------------375

1975-----------------35.5 ------------------------------------------------460

1980-----------------78.7 ------------------------------------------------551

1981-----------------83.2 ------------------------------------------------569

1982-----------------91.2 ------------------------------------------------630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亩耕地化肥投入量逐年增加,粮食亩产也逐年增加。从不同地区作横向比较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即化肥投入量少,粮食产量相应低,化肥投入量多, 粮食单产相应高。全国化肥试验网资料显示,每斤标准肥平均增产小表2.18斤,增产皮棉0.17斤, 增产油菜籽0.9斤。[17]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 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左右, 而我国的平均贡献率约为32%,化肥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18]

有人计算过,农业增加100万吨化肥投入,按国家统配价格计算,共需增加农业成本2.3亿元,而增产24亿斤粮食和240万担棉花,合计价值约6.8亿元,农业可增加收益4.5亿元,加上相应增产的农副产品和初级加工业,农业的收益还会更高。[19]

“四三方案”中大化肥设备的引进计划发轫于改革开放前的1972年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投产的大化肥厂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对于巩固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果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1971年春天,湖南杂交水稻协作组把袁隆平1970年获得的“野败”材料分别送给10个省、市、自治区20多个单位进行研究。农林部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先后把杂交水稻列入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农林科学院召开协作会,成立协作组,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组织这项研究。经过全国科研人员两三年的艰苦努力,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试验成功。首批籼型杂交水稻有其独具的特点和强大的优势,其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良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它只需一般稻种1/10的种子,即每公顷15—22.5公斤,就获得每公顷7500公斤以上的产量。接着,他们又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繁殖制种方法,使制种产量从开始每公顷150—225公斤提高到1985年的1500多公斤。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制种成本,而且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他们也探索出一套与杂交水稻相适应的高产栽培综合技术。[38]

在同一时期,湖北石明松等科研人员从1973年开始,经过持续10年的研究,培育粳稻15个、籼稻2个。他们选育的“籼稻中39”和粳稻“晚粳73”在1985年已在较大面积上进行示范,每公顷产量分别获得8250公斤和9750公斤,增产效果十分明显。[39]

在南方杂交水稻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候,从1971年开始,北方稻区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杨振玉等人为主,连续进行了6年粳稻杂交优势利用的试验,于1975年选育出“黎优57”,1985年在辽宁、北京、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市示范推广10.67万公顷,比常规稻增产15—20%,显示了北方杂交粳稻的优势。[40]

经过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杂交水稻得到迅速推广,从1976年到1985年,10年累计种植面积达5066.7万公顷,这在中国水稻良种推广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经过多年、多地区试种和大面积生产实践,无论是籼型杂交稻还是粳型杂交稻,比常规稻一般每公顷增产750多公斤,多的增产1500—2250公斤,这对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41]

另外,小麦高产新品种试验也取得成功。代表人物是李振声,他1956年在陕西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开始研究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到1979年,该项研究取得突破,并在黄河中游一带成功推广。[42]他培育的小偃6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43]从在全国范围看,到上世纪80 年代末,小偃6号在生产上累计推广面积达1.2 亿亩, 使小麦产量增产60 亿斤。[44]1987年,李振声带领中科院400余名科技人员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进行大规模改造和治理,6年时间实现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504.8亿斤。[45]

因此,农业科技的进步、新型高产粮食品种的培育,使粮食生产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现大幅增产,从而解决了迅速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农业新品种的培育推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于巩固农村经济改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6] 丁峥嵘、王纪斌:《从大化肥厂的建设展望我区农业生产》,《新疆农业科技》1983年第6期,第12页。

[17] 丁峥嵘、王纪斌:《从大化肥厂的建设展望我区农业生产》,《新疆农业科技》1983年第6期,第13页。

[18] 高永峰:《国内(外)化肥工业的发展及展望》,《磷肥与复肥》2007 年第5期,第1页。

[19] 丁峥嵘、王纪斌:《从大化肥厂的建设展望我区农业生产》,《新疆农业科技》1983年第6期,第14页。

[38]《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7-89页。

[39]《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90页。

[40]《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41]《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42]《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8页。

[43]孙自法:《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cn.chinagate.com.cn/chinese/rwycx/67805.htm

[44]农业科技通讯编辑部:《从野草中寻找灵感的科学家———记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李振声院士》,《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第6期,第1页。

[45]齐芳:《李振声:小麦人生》,《光明日报》2007年2月28日,《人物》专栏。新华网山东频道:《李振声:小麦育种专家》,http://www.sd.xinhuanet.com/sdsq/2007-02/28/content_9379619.htm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8685593.html

新中国的治水大业是一场持久不懈、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回顾近三十年的奋斗历程,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治水工程

这个时期,以治理淮河为中心任务,解决当时江河水患最突出的问题。1951年5月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大大推动了当时的水利建设。

由于淮河支流特别多,分布地区广,工程量大,涉及豫、皖、苏、鲁数省,又加上当时物质、施工条件落后,因此治淮任务的困难和艰巨程度不可想象。但是在各级党和政府正确领导和组织部署下,各方面同心协力、大力支援,广大群众意志奋发、奋勇参战。终于战胜了一切困难,使整个工程进展顺利。

1951年的春、冬,苏北运河整修工程和苏北灌溉总渠先后完工。建成了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7月淮河上游的石漫潍水库完工,该水库是淮河上游完成的第一个水库。可蓄洪水47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9万亩。11月高良涧进水闸和淮安支东分水闸先后开工。1952年淮河支流颖河上游的白沙水库和汝河上游的板桥水库开工兴建。冬来暑往,治淮工程一个接一个。1953年新沂河嶂山切岭、苏北导沂整沭、淮安杨庙穿运、三河闸、刘老涧节制闸等陆续开工或完成。安徽省以修筑淮北大堤为主,实施了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堤防工程建设。在正阳关以下淮北大堤上修建涵闸 防洪排涝工程;疏浚了西淝河、濉河等重要支流;完成了西淝河、茨河、北淝河等支流的水系调整和截源改道工程。1954年佛子岭水库完工,该水库可蓄洪水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70多万亩,并可减轻淮河的洪水威胁等。1954年淮河再次发生特大洪水,但由于这些水利设施发挥作用,洪水东注黄海,南入长江,顺畅下泄,没有发生水患。1956年淮河中游史河上游的梅山水库拦河大坝建成。大坝全长558米,坝高84米,大大增强了水库的蓄水能力。

此外,全国各地的治水工作也都全面展开。1950年河北省渤海区灌溉工程的四大重点之一的蓟运河灌溉工程开工;长江最大支流之一的汉水治理工程开始;湖南大通湖蓄洪垦殖工程开工。(该工程建成后可蓄洪水22亿立方米,将大大减少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沿岸的水灾。)1951年河北省独流减河工程开工,1953年完工。该工程包括开挖独流减河、南运河改道等主要部分。这一工程的完工,完全解除了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洪水威胁。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从此根治黄河的工程提到日程。1953年河南省境内的引黄济卫(卫河)工程全部修建完工,共修筑渠道4945公里,可灌溉农田72万亩。

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个最大的防洪工程— 荆江分洪工程,于1952年始建,1953年完成。该工程包括修筑黄天湖大堤、修建进洪闸(太平口)和节制闸(黄山头),加固堤防,整理分洪区渠道等,分洪区总面积921平方公里,围堤周长208公里,建成后分洪区蓄水量可达54亿立方米。

1954年我国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库— 北京市郊区永定河官厅水库竣工。该工程于1951年开工,建成后蓄洪水22亿多立方米,大大减少了水患威胁。

1954年夏,长江、淮河中下游由于雨量特别集中,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长江岸边的大城市武汉告急。但由于几年来治水工程的成效,以及当地党政、民众奋力抗洪,终于使洪水没有酿成灭害,确保了武汉的安全。事后毛泽东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

1955年7月国务院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的报告。1956年3月新华社报道,全国兴修农田水利的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经过五年的努力,不仅大大减少了水患,而且实现了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达800万公顷,比原计划480万公顷超额约40% 。这标志着治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治淮工程持续到六十年代初。1958年起兴建了从洪泽湖到新沂河的淮沭河工程。河长100公里,宽1.04公里,并建造了二河闸、淮阴闸、沭阳闸等控制工程,跨淮河和沂沭河两流域调水,达到分淮入沂,淮水北调和淮沂互济的综合治理目标,增强了调度排洪的能力。到六十年代,共建成了佛子岭、梅山等10座大型水库和官沟、 响水坝等一大批中型水库以及几百座小型水库;先后开建了城西湖、城东湖、蒙洼和瓦埠湖4个蓄洪工程;沿淮开辟了18个行洪区;举世闻名的淠史杭沟通综合利用工程和新灌区也开工兴建。至此治淮工程的预定目标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中游干流防洪工程体系。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淮河两岸人民,在从建国初治淮以后到七十年代末虽然发生过多次大洪水,但却再没有酿成重大水患。

2、大跃进中的水利建设

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实质上是以加快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生产建设运动。它反映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之后,迫切要有一个生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经过“三大改造”运动,生产关系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就生产力和物质基础来说仍是历史的、落后和贫穷的。农业生产基本上仍是靠人力和畜力,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薄弱,水、旱、虫灾频发,农业产量低而且不稳定。可想而知,在当时国际形势下,经济生产“大干、快上”、加快发展的要求远比现在迫切得多。

从农业上来说,大跃进是以贯彻党中央1957年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为发端的。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用十二年时间粮食亩产要分别达到“四、五、八”的目标,即:黄河以北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500斤,淮河以南800斤。当时在农业发展《纲要》的鼓舞下,全国农村首先掀起了一个大搞水利建设的高潮。

由于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使大型水利工程能够进行统一规划、部署,不再受原来县、乡区划的局限;同时大大增强了劳动力和资源的统一调配、开展大协作和八方支援的能力,因此使水利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就大大促进了全国的水利化建设。在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有许多治水的大工程、大建设是在三年大跃进时期实施的。

在大跃进中,各地兴起了修建水库的热潮。至今遍布全国的水库,其中有半数以上始建于大跃进时期。如著名的北京十三陵水库就是在1958年修建的,当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都曾到工地上参加过义务劳动。还有其他一些大型水库,如北京密云水库、浙江新安江大水库、辽宁省汤河水库、河南省鸭河口水库、广东省新丰江水库、海南省松涛水库等,都是在大跃进中施工或建成的。这些大型水库都具有蓄水、防洪、灌溉、抗旱、养殖、发电等综合性功能,对当地的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治水的规模大、力度强,是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的一个特证。由过去的筑堤、导流发展到对大江大河的拦河、截流、改道等,气壮山河。这在历史上是不敢想象的。其中包括对海河、黄河、长江支流等许多大江大河的治理。如:1958年实施和竣工的海河拦河大坝合拢工程,把华北五条内河入海河道切断,使淡水不再流入大海,海水不再上溯内河;黄河三门峡截流工程,于1957年开始,1958年截流成功,是根治和综合开发黄河的主体工程。截流后,可造成647亿立方米的库容,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黄河从此再无发生过水患。同时具有防洪、发电、灌溉等综合功能,可灌溉农田4000万亩;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是根治和综合开发汉水的主体工程,1958年胜利截流、第一期工程完成;黄河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完成截流,大坝截流后,可形成蓄水49亿立方米的水库,可灌溉农田1500万亩;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拦河坝合龙截流。该工程是一个发电、灌溉、调节黄河水量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控制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黄河凌汛,并形成宁夏地区一个面积1000万亩的灌溉网。

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更不计其数,气势豪迈。在仅仅三年的时间内就兴建了那么多的大型工程,可谓功绩卓著。如果不是在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这样的状举是不可能有的。

3、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的全面胜利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其主要特点是由过去的偏重防洪向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发展,贯彻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主要解决农业用水和抗旱问题。为此还开掘了许多新河道,修建了大量的水利枢纽工程,治水规模和投入进一步扩大。仅1975年一年的投资就有45.3亿元。从建国初到1979年中央政府用于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达到760多亿元。(据万里在1980年10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活) 到了七十年代末,就总体上实现了对江河、湖泊水情的控制。不仅基本消除了大的洪涝灾害,而且达到了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显著效果。

这时期的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

震惊中外的河南林县“红旗渠”,被称为“人造天河”, 该渠于1960年动工,1969年全部竣工。在当时困难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开凿出一条河道。在施工过程中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共开凿悬崖绝壁50余处,斩断山崖264座,凿通隧洞211个,跨越沟涧274条,架设了152座渡槽,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创造出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全渠由总干渠及3条干渠、数百条支渠组成。总干渠长70.6公里,引水量20立方米/秒。支渠配套工程建砌石渠道595米,总长约1500公里。建成后灌溉面积扩大了60万亩。大大缓解了当地的农业干旱缺水问题。湖北省汉北河也是一条人工河,1970年竣工,全长110多公里,建成后扩大灌溉面积100多万亩,等等。

1969年竣工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由三座大型抽水机站、五座中型节制水闸、三座船闸和疏竣河道等十多项工程组成,它把长江、淮南、大运河和里下河联结起来,利用这些河流的不同水位,通过自流和机动引水相结合进行排涝和抗旱,可灌溉农田250多万亩。

1972年竣工的辽河治理工程,上游和支流共修建水库220座,共修筑堤防4500公里,流域共建电力排灌站920处,可灌溉农田1100多万亩。

1973年完成的海河治理工程,前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共修筑防洪大堤4300多公里,开控、疏浚河道270多条,新建涵洞、桥、闸六万多座。修建大中型水库80多座(总库容达130多亿立方米)。其中有岳城、岗南、黄壁庄、密云等18座大型水库和60多座中型水库。建蓄滞洪区20多处。对洪、旱、涝、碱等灾害进行了全面治理,使海河的排洪能力比历史上提高了十倍多,在流域内实现了每人一亩水浇地,1973年粮食总产量比1963年增长了一倍。海河完全被治理。

横跨皖豫两省的淠史杭水利工程,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该工程始建于1958年,七十年代初竣功。建成了包括龙门口水库等五大水库在内的新灌溉区,使安徽西北部10个县的耕地得到灌溉,可灌溉农田900万亩。被称为可与都江堰齐名的伟大状举,使安徽人民世代受益。

对黄河的治理,1974年完成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改建工程,以及刘家峡、盐锅峡、青铜峡等水库和水电站的建设。同时完成了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共修建和加固堤防3000多公里,沿岸建成涵闸60多座、引水虹吸等灌溉工程80多处。扩大灌溉面积800多万亩。由此黄河完全被人所征服,变水害为水利。

长江流域的丹江口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于1958年动工,1973年竣工。该工程是由我国自行勘测、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的一座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拦河大坝、水力发电厂、升船机及湖北、河南两座灌溉引水渠等四个部分组成。拦河大坝长近5里,坝高162米,最大蓄水量209亿立方米。建成后使汉江防洪能力提高到可抵御20年一遇洪水。历史上汉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繁,堤防三年两溃,所谓"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的状况从此结束。— 发电厂装机总容量9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40万千瓦时。升船机可提升裁重150吨的驳船。鄂豫两条引丹灌渠,年均引水9亿立方米,常年灌溉耕地360多万亩,灌溉效益共5亿余元,使鄂西北、豫西南成为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的碧口、柘溪、凤滩、石泉等大型水库工程,这期间也先后竣工。长江干流上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于1970年开始建设,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电站,装机总容量270万千瓦,到七十年代末接近尾声。到这时,对长江水患的治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980年夏秋之际,长江发生了25年来最大的洪水,但由于新建的水利工程的作用和广大军民的协力抗洪,千里干堤无一处溃口,确保了两岸人民的安全。

其他大型水利工程,如:1970年横贯豫、皖、苏三省的大型水利工程 — 开挖新汴河、治理沱河的工程竣工;河北省治理大清河中下游工程竣工,该工程可使天津、保定、沧州等地区14个县免受洪涝灾害,并确保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1971年四川省都江堰灌溉渠系改造工程完成;海河水系工程之一的永定新河和北京排污河工程完工。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哈素海灌区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可灌溉农田29万亩。1979年河北省潘家口水库关闸截流。该工程于1975年开工,规模仅次于湖北的丹江口水电站和葛洲坝工程。水库蓄水量可达29亿立方米。1977年巴彦淖尔盟河套灌区总排水干渠扬水站建成,每年排水4.5亿立方米,可担负灌区400多万亩农田的排水任务。1978年江苏谏壁大型电力抽水站主体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可灌溉农田200多万亩,排涝农田400多万亩。(以上材料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新华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197-221页。)

迄今遍布全国的大中小水库,除了建于大跃进时期的外,绝大部务是在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修建的。七十年代竣工的大型水库工程,如:1972年福建晋江山美水库竣工,建成后可蓄水3.9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60多万亩。1976年湖北省黄龙滩水利枢纽工程竣工,水库库容12.28亿立方米,水电站年发电量7.59亿千瓦时。还有湖南省的欧阳海水库、双牌水库等等。据统计,止于1979年,全国各地共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八万多座。同时,开掘、兴建人工河道近百条,新建万亩以上的灌溉区五千多处。灌溉面积达到八亿亩,是1949年的三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用水的问题。

到七十年代末,新中国治水工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水利建设的预定目标基本实现。由此江河洪水基本形成由人控制、服从人的设计和摆布的格局。不仅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结束,而且变水害为水利,基本上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这些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实施和完成的,历时十多年。如此艰巨豪迈的工程、如此宏伟的业绩,在历史上什么时期曾经出现过?古今中外孰能与之相比?这样的人类奇迹只有在毛泽东时代才能创造出来!

http://wenku.baidu.com/view/90f3cd03de80d4d8d15a4fa1.html

毛泽东时代水利建设成就

通宝推:发了胖的罗密欧,acton,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现在全面否定改革的人和当年一些人全面否定前三十年

都是一个路子。

你最后那句话的担心,是会有变成事实的可能。

家园 《阿房宫赋》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一定要鉴之。要不轮回不完。

家园 推荐用截图软件,如Ashampoo Snap

Ashampoo Snap 5绿色版下载地址 http://www.orsoon.com/Soft/11267.html

这个软件有个功能,就是截取滚动窗口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家园 老毛对于文革里的一堆事儿,基本上是误判。

大多数国内的事情都超出他的预料之外。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