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花剌子模帝国简史 -- 赫克托尔

共:💬1076 🌺6538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2
下页 末页
家园 Kipchaks和Cumans的关系

以前玩十字军王国时注意到了英文世界的Cumans,当时的中文维基直接解释为钦察人。后来又看到了显然更加直接对应“钦察"的Kipchaks的称呼,然后中文维基又说Cumans是欧洲接触到的钦察人的一部。总觉得有点混乱,王子可知中文典籍里有否提及"库曼”?两者的关系是从属还是并立?

家园 【讨论】东晋这个时代是否算在内?

如果不算,那慕容垂和慕容恪都不应列进去,算的话,没谢玄简直不可思议。谢玄战无不胜,从淮南到洛涧到淝水一手打垮了强大的前秦帝国的主力野战军。之后北伐收复了整个河南山东4个州,要知道淝水之战前东晋才有4个州而已。比之刘裕毫无逊色。

另外桓温虽然有枋头之耻,但是也是正面对决诸胡没吃过败仗的角色,比高欢沙苑之耻如何?

就南朝来说,萧衍也是难得的军事强人,单以侯景之乱而不把他算上,不太客观吧。

家园 居然忘记了光武帝

这也是太祖认为最会打仗的皇帝之一啊

家园 留次子坐镇可以说得过去

把几个几个水火不容的大员留在一起,还给沈田子讲三国故事就简直是……

我觉得单留下王镇恶、王修或者让刘义真名义坐镇,以二王和沈田子中任何一人辅佐,下面再有朱龄石,蒯恩、傅弘之等干将,这绝对是一套超级豪华的阵容,以此阵容守住关中甚至更进一步都是完全有可能的。可偏偏将三人都留下了,刘义真还杀了最后的主心骨王修,然后就是大崩盘……也许是刘裕担心幼子能力不足,所以给他留下尽可能多的精英,只是实在欠考虑,可惜了这么多声名赫赫的良臣猛将!

当然,说到底还是刘穆之可惜。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我总在想他如果多活几年替刘裕稳定住后方,不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没有南北朝故事。

家园 羽奴思,读起来更像居鲁士

另派儿子羽奴思汗(Yunus Khan)坐镇剌夷,监控西伊朗。羽奴思一词的原型是《圣经》人物约拿(Jonah),300年后最伟大的察合台可汗兼莫卧儿太祖老虎巴卑尔的外祖父也叫羽奴思汗

在居鲁士的时代,神经还没影子。不知道约拿和居鲁士有没有关联?

家园 后人要吸取教训很难啊。

你举的三个次子出征的例子,没一个最后安定的。后两个还发生了一样的故事:次子夺嫡。

家园 就我所知,库曼是钦察的西部分支

库曼人肤色较白,因居住区偏西,其文明程度也较高,当然肤色白也能可能是与西方民族通婚的结果。第二保加利亚王国王室的族属有多种说法,其中可能性最大的是库曼人,当然保加利亚人自己不愿意承认。

家园 我经常犯糊涂,把16过算进南北朝,有网友已经指出了

桓温是个猛人,靠步兵能在北方取得这么大的战绩,非常不如容易,输给慕容恪并不冤枉。但是,同样靠步兵,刘裕的表现就比他强得多。

侯景这人吧,我确实偏爱他,原因无他,我憎恶魏晋南北朝的贵族门阀,看他诛杀王谢豪门,我有恶趣味的莫名开心,你说我主观,一点不错。

家园 对丢失长安之事,我的视角可能与多数人不同。

以前我只从刘裕人事安排不妥的角度来看待,后来我有个全新视角:刘裕的手下太多、太能干,刘裕一个平头百姓赌徒出身,能镇得住场子,说明刘裕的能力比他们高出一大截,一旦刘裕走了或死了,他们就得闹事。

对刘义真的要求,我以为许多论者都要求太高了,他才12或13岁,初中生一个,懂得什么军国大事,被人蛊惑而不辨忠奸是常态,像汉和帝、松赞干布、沙法维太祖易司马仪一世那样的,都是不世出的天才。

我听到一个段子。太祖晚年问手下:我死之后天下大势若何?王洪文对曰: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继续前进;太宗对曰: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刘裕遇到的问题与太宗所言,基本相同。

家园 看着不像,居鲁士是 Cyrus
家园 应该是败血症

没有听说过多血症,应该是扁桃腺炎引起的败血症,古代这个病还是很致命的

家园 【原创】第12章 古尔双王

摩诃末二世是花剌子模帝国首位真正的皇帝,也是倒数第二位君主,更是名气最大的。摩诃末(Muhammad)是穆罕默德的另一种译法,鉴于中文史料一直称他为摩诃末,笔者也这么称呼他。摩诃末与他的高祖父同名,因而也称摩诃末二世。1200年8月4日,摩诃末正式即位,此前他的徽号是忽都不丁,意为宗教的幸福,上位后改称阿劳乌丁(Ala-ud-Din),意为教运兴隆,也译作阿老丁或阿拉丁。

摩诃末的父亲突骑施的儿子颇多,见于史书记载的有5位,长子是马立克沙,本来是法定继承人,可他没有做算端的福分,死于1197年春季,于是继承权落到老二摩诃末手中。对这一安排,最不满的是马立克沙的长子欣都沙(Hindu Shah)。

欣都(Hindu)有许多种译法,如身毒、贤豆、信德等等,唐朝的玄奘法师一锤定音:【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从此印度成了标准译法。严格的说,玄奘法师的译法并不准确,印度人对自己的国家称呼不是印度(Indu, India),而叫欣都或欣都斯坦(Hindustan),斯坦(stan)出自古雅利安语,本为站立(stand),引申为站立时脚下的土地,进而引申为土地。印度第一大报《印度斯坦时报》(Hindustan Times),单从读音来说,应该叫【欣都斯坦时报】;印度的主体宗教印度教(Hinduism),也该叫【欣都教】。所以欣都沙的名字意为【印度王】,进而我估计他的母亲是印度人,除了名字之外,另一个证据是摩诃末的长子扎兰丁的母亲是印度人,扎兰丁与欣都沙都是突骑施的孙子,既然扎兰丁是印度人的儿子,欣都沙也有可能是。

摩诃末即位为算端,他的大侄子印度王不能自安,举目四望花剌子模的周边国家,西辽是花国的宗主国,近20多年关系还不错;阿塞拜疆对花国称臣;巴格达哈里发与花国多次交手,每战必败,更不可依靠;唯一可以投靠的只剩下阿富汗的古尔王朝,就这样,印度王投奔了古尔两位君主—穆罕默德兄弟:哥哥该牙思丁-穆罕默德、弟弟失哈不丁-穆罕默德。

说到这,还得回溯古尔王朝在1170—1200年间有何作为。穆罕默德兄弟上台并扫除各路敌人之后,首先把矛头指向了伽兹尼。在巴格达东方的大王朝中,伽兹尼王朝是罕见的长命王朝,1140年丹丹坎战役败于塞尔柱帝国之后,伽兹尼王朝丧失了北方全部土地,只能龟缩在阿富汗的穷乡僻壤中做个地方性自守贼,臣属于强大的塞尔柱桑伽算端。1150年前后,伽兹尼王朝遭到连续4任古尔国王前仆后继的攻击,直到首都伽兹尼被古尔王4号阿劳乌丁-侯赛因-贾汉苏兹攻破和焚毁。然而遭此重创的伽兹尼王朝依然没有灭亡,1152年,阿劳乌丁被桑伽击败、俘获、释放,此后阿劳乌丁收敛了一些,伽兹尼王巴赫兰沙收复了伽兹尼城,并于次年去世。

1153年库思老沙(Khosrow Shah)即位的时候,正赶上赶上古兹人入侵的大潮,貌似强大的桑伽在这年兵败被俘,已经衰落不堪的伽兹尼王朝也不能幸免于难,1160年,首都伽兹尼被古兹人夺取,在阿富汗的地盘全部丢失,好在祖先留下的地盘足够大,库思老沙迁都北印度的拉合尔(Lahore)—现为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省会,由阿富汗王朝变成印度王朝,从此旁遮普成为穆斯林在印度的最重要根据地。

还是在1160年,库思老沙去世,其子、亡国之君库思老马立克(Khosrow Malik)即位。对库思老马立克而言,丢失伽兹尼给古兹人不完全是坏事,因为盘踞伽兹尼的古兹人成了自己与日渐强盛的古尔王朝之间的缓冲,后两者之间进行了10多年的较量。1163年古尔朝穆罕默德兄弟上位,哥俩励精图治,积极进取,终于在1173年拿下伽兹尼。

之后哥俩做了分工,哥哥该牙思丁-穆罕默德坐镇西面的故都卑路斯库赫,向西、北的呼罗珊攻略,于1175年从桑伽的一个旧臣手中夺取呼罗珊南郡赫拉特,进而肃清了阿富汗的古兹人,到1180年时,已经拿下了几乎整个现代阿富汗。算端沙被哥哥突骑施赶出玉龙杰赤之后,曾经投靠该牙思丁,不过那时古尔王朝还不与花剌子模接壤,因此无法给予算端沙有效帮助。算端沙在该牙思丁处呆了一段时间,听说老兄与西辽为敌,便投靠了西辽,并靠西辽借给自己的3000人马,在呼罗珊北部打下一片天地,建立起南花剌子模王国。算端沙与老兄突骑施纠缠了23年,期间多有该牙思丁在背后支持的影子,或者说算端沙的南花是古尔王朝与北花之间的缓冲。1188年,算端沙与突骑施和解,又于1190年与该牙思丁翻脸,溯穆尔加布河而上入侵阿富汗,却被该牙思丁打败,迫使算端沙放弃了向阿富汗扩张的打算。随着算端沙于1193年9月去世,南北2个花剌子模统一,实力更加强大。

从常理分析,花剌子模与古尔王朝的冲突似乎不可避免,但是直到突骑施于1200年去世,双方的边境却出奇的平静。从突骑施的角度说,他正在向西方的伊朗进军,并于1194年灭亡了盛极一时的塞尔柱帝国,迫使哈里发纳绥尔承认他为东方之王,突骑施晚年的主要敌人是到处搞恐怖活动的木剌夷国,更没有精力搭理古尔王朝。从该牙思丁的角度说,他的实力不如花剌子模,自忖不是对方的对手,突骑施不来主动找自己的麻烦已经谢天谢地了,老虎屁股还是不摸为好。

该牙思丁的弟弟失哈不丁-穆罕默德则坐镇伽兹尼,向东、南方向的印度进取。失哈不丁沿用阿富汗和中亚征服者攻略印度的传统路线,沿着喀布尔河、开伯尔山口南下进入印度河流域,1175年消灭了木尔坦(Multan)的易司马仪什叶派政权。不久又企图拿下坚固的乌奇(Uch),此城的王公是印度教徒,失哈不丁向王后送信,说如果她把乌奇交给自己,便娶她为妻,王后谢绝了这份荣耀,却替自己的女儿接受,于是这个女叛徒杀掉丈夫,献出了城市。1178年,失哈不丁从苟延残喘的伽兹尼王朝手中拿下白沙瓦。伽兹尼算端库思老马立克无力抵抗日益强大的敌人,于1186年向失哈不丁投降,历时224年(962--1086)的伽兹尼王朝灭亡。库思老马立克被囚禁到1201年,被杀。

征服了伽兹尼王朝,拿下旁遮普和拉合尔,失哈不丁面对的是广阔的北印度平原。在英国人来之前,印度或欣都斯坦只是个地理名词,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或君主—包括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笈多帝国、嚈哒汗国、戒日王、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曾经统一过印度。从地形上说,以文迪亚山脉为界,印度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是一片大平原,东到印度和缅甸的边境,西到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信德省,由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组成。南部有海拔较高的德干高原,因为三面临海,也叫印度半岛。

北印度地形平坦,特别适合北方征服者的战车(雅利安人)和骑兵驰骋,印度土著步兵在战车、骑兵面前几乎不堪一击,唯一能拿出手的只有战象,然而看似皮糙肉厚无坚不摧的战象的问题很多,绝非想象的那么好用。可能有读者会问,为何印度人不使用骑兵来对抗入侵者的骑兵呢?这个问题又与印度的酷热气候有关,马起源于蒙古草原,是一种温带动物,对严寒也有一定抵抗能力,最怕高温。《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由于印度天气酷热,这些出产于温凉地带的马匹,不能存活很久】。这样就形成一种循环,北方征服者用骑兵征服北印度,成为主人之后,骑兵不断削弱,转而倚重战象,直到被下一波征服者用骑兵征服。例如老虎巴卑尔用骑兵征服使用战象的德里苏丹国,但纳迪尔沙、艾哈迈德-杜兰尼入侵莫卧儿帝国时,莫卧儿军队又倚重战象了。对印度的气候,北方干爽地区的人同样很不习惯,老虎巴卑尔很幽怨的吐槽印度:【此地既无良马又无驯狗,既无葡萄又无甜瓜,既无凉水又无好面包,既无蜡烛又无热水浴】。文迪亚山脉以南的南印度的地形更加崎岖复杂,气候也更热,北方征服者的骑兵难以驰骋,印度步兵的优势被放大,加上北方人、马更难适应的气候,所以印度南方始终没有被北方人彻底征服。

失哈不丁-穆罕默德来自古尔王朝,因而被印度人称为古尔的穆罕默德(Muhammad of Ghor)或穆罕默德-高里(Muhammad Ghori, Ghauri, Ghouri),尤其以穆罕默德-高里最为知名,下文改称他为穆罕默德-高里。在穆罕默德-高里侵入印度之前,最重要的穆斯林征服者有2位。第1位是穆罕默德-本-卡西木(Muhammad bin Qasim),有时被简称为本-卡西姆或卡西姆,此人是著名的伊拉克总督哈查只(Al-Hajjaj bin Yousef, 714年卒)的侄子,于710年率领约1万军队,征服了印度河下游的信德地区。第2位是伟大的伽兹尼算端马哈茂德,他在33年在位期间(997--1030),17次入侵北印度,大发横财。不过穆罕默德-本-卡西木和马哈茂德的征服,很大程度上只是掠夺或抢劫,穆罕默德-高里灭亡伽兹尼王朝,占领旁遮普的时候,印度河流域或现代巴基斯坦的大部分,要么已经伊斯兰化,要么在穆斯林政权统治之下,印度北方和东北的恒河流域,依然是印度教徒的乐园。北印度或恒河流域的真正伊斯兰化,是从穆罕默德-高里的征服开始的。

穆罕默德-高里的第一个大敌,是拉齐普特(Rajput)罗阇(Raj)领袖普利色毗-兆汗(Prithviraj Chauhan)。相信大部分对印度有些了解的读者,都知道印度有个神奇的种姓制度(caste),把人分为4个等级或族群。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Brahmins),掌握祭祀、宗教、意识形态,或者说他们是祭司群体,相当于法国三级会议中的第一等级教士。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Kshatriyas),掌管军队和行政,职业是武士和贵族,对应三级会议的第二等级贵族。《左传-成公十三年》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印度的对应正是婆罗门和刹帝利,至少在《左传》的时代,中国的祭司地位排在武士的前面。印度有个专门名词,佛经中音译为【罗阇】(Raj),意译为王公,这个词来自古雅利安语,与现代英语中的皇家(Royal)同源。罗阇们多属于刹帝利种姓,用武力捍卫印度的文化和制度。古往今来的外来入侵者,来到印度做罗阇,多无力或无意改变种姓制度,因为种姓制度实在便于统治,他们的政治地位决定了他们最适合融入刹帝利种姓,原有的婆罗门也乐于承认他们是刹帝利。

穆罕默德-高里来到北印度时,罗阇们多来自拉齐普特人(Rajput),其实拉齐普特的本意就是【罗阇之子】,他们的发源地叫罗阇斯坦/拉贾斯坦(Rajastan)或拉齐普塔纳(Rajputana),现为印度西北部的拉贾斯坦邦。这些罗阇或拉齐普特人很可能是嚈哒人的后代,或印度化的嚈哒人。他们从小接受军事训练,武艺高强、尚武好斗,直到莫卧儿帝国入主印度时,依然是印度最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与印度其他地方相比,拉齐普特或拉贾斯坦地区不那么酷热,比较适合马的生存,因而拉齐普特的骑兵数量较多、战斗力也傲视同侪。

第三等级吠舍(Vaishyas)、第四等级首陀罗(Shudras),大致相当于三级会议中的第三等级—平民。由于种姓的限制,他们很难通过战争改变身份,既然无论如何城头变幻大王旗,自己永远是被统治者,所以他们对谁做国王或罗阇没有兴趣,反正谁来都得交税、服徭役。

单论战斗力,世代习武的刹帝利罗阇,不输于任何入侵者和日本武士、欧洲骑士,问题在于他们不仅数量太少,还世代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通婚和活动,面对外来入侵者时,根本不能调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中下层吠舍、首陀罗卖命。在穆罕默德-高里入侵前,罗阇们缺乏外来军事压力,只能在彼此之间争斗不息,还形成了一大套在中国春秋和之前、中世纪欧洲、日本战国时代和之前非常流行的繁文缛节,例如一个勇士只能与他地位相当的人战斗,开战前还要鼓动唇舌奚落对方一番等等。这种情况下,战役势必退化为英雄或贵族之间的决斗,战争则变成了混乱的持久战,在攻城战中,围城者会非常慷慨的允许敌人向城中运粮,导致战争的胜利被推迟了几个月。

伴随着“印度式武士精神”的形成,北印度人形成了理想化的慷慨和浪漫。游吟诗人歌颂着传奇英雄与他们浪漫的爱情故事。据记载,一位拉齐普特君王礼聘了3300名游吟诗人作为自己的随从,以吟诵一些赞美他的英雄事迹的诗篇。这种风尚也反映在王公贵族的娱乐爱好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战象决斗”的比赛,武士骑在象背上与对手殊死格斗,在克什米尔,这种危险游戏居然还发展成了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以至于一位12世纪的君王在这样的消遣中杀死了他所有优秀的战士。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罗阇们及其军队,勇武和贵族气质自然没的说,可相比欧亚大陆其他地方突飞猛进的军事理论、技术、装备和实践,已经严重落后。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罗阇们在即将到来的入侵面前一败涂地。

普利色毗-兆汗(Prithviraj Chauhan)是阿杰梅尔(Ajmer)、德里(Delhi)的罗阇,更是印度乃至印度教历史上的重要英雄人物。而北印度势力最强大的罗阇,则是拥有《大唐西域记》中大名鼎鼎的曲女城(Kannauj)和婆罗奈(Varanasi, 贝拿勒斯)的贾依金德(Jaichand)。据说贾依金德的一个美丽的女儿被普利色毗-兆汗抢走,这令本来就不和睦的2位罗阇,关系更加恶劣。

1190年冬季,穆罕默德-高里的大军南侵,勇猛的普利色毗-兆汗组织起拉齐普特联军应战,据说他的阵中有3000头战象和20万匹战马,而强大的贾依金德选择了作壁上观。1191年,真主和湿婆的信徒在塔拉因(Tarain)展开会战,是为第一次塔拉因战役。拉齐普特人以旺盛斗志和高超的武艺,压倒了古尔军的两翼,穆罕默德-高里为了挽回颓势,率领中央方阵发起反击,与罗阇的兄弟进行单挑,用铁矛打落了对方的牙齿,但也被对方的标枪刺中而身受重伤。穆罕默德-高里怕自己跌落下马会导致全军惊惶而全盘崩溃,只得退下阵来。幸好此时一个突厥古拉姆赶到他背后,让他坐稳马鞍才撤下来。尽管本人逃得性命,他的大军依然大败,残兵败将狼狈逃回拉合尔。愤愤不平的穆罕默德-高里下令绞死所有在战斗中败逃的土王异密,据传,他发誓在在报仇雪耻之前,决不换衣衫也不和妻妾同房休息。

1192年,穆罕默德-高里发扬祖先们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精神,再起大兵讨伐拉齐普特,据说有12万骑兵。有了心理优势的普利色毗-兆汗率领150位罗阇前去应战,在塔拉因展开第二次塔拉因战役。这次战役中,穆罕默德-高里充分发挥骑兵的数量、机动性和骑射优势,用帕提亚战术,且战且退诱使敌人追赶,并逐步迂回到出击的敌军的侧后,用弓箭大量杀伤敌人和降低敌人士气。尽管如此,拉齐普特人依然没有崩溃。战至黄昏,两军都疲惫不堪,穆罕默德-高里命令各部佯装溃逃,本来就组织松散的拉齐普特联军以为古尔军崩溃,纷纷自发的冲向古尔大本营抢夺战利品,导致阵型破碎、乱作一团,普利色毗罗阇无法控制局面,指挥系统失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突厥、阿富汗人统治下的印度。西北方的可不里是喀布尔,印度河上游成扇面形的5河流域,是旁遮普。旁遮普(Punjab)的本意正是五条河流,旁(Pun)出自古雅利安语,与现代英语中的【五】前缀(Pen)—如五角大楼(Pentagon),同源 =====

就在拉齐普特人蜂拥而进时,穆罕默德-高里的预备队—1.2万古拉姆重骑兵,突然从古尔的营地之后掩杀而来,冲向队形混乱的印度人,顷刻之间拉齐普特联军全线崩溃。而佯装撤退的古尔轻装骑兵也调转马头,挥刀砍杀已经散了阵的拉齐普特步兵。普利色毗见败局已定,丢下指挥作战时高踞的大象,骑上马赶紧逃跑,古尔骑兵全力追赶,在距离战场几公里的地方俘获了他。此战不仅让穆罕默德-高里摧毁了印度抵抗力量,也收获了大量战利品,大发横财。

与其他伊斯兰国家相比,古尔王朝更加依赖突厥古拉姆。作为一个山国,阿富汗并不盛产骑兵,步兵倒是质优量足,为了弥补骑兵的短板,以北防花剌子模、南攻北印度平原,古尔王朝只能购进突厥古拉姆,并严重倚重他们。穆罕默德-高里手下有一批优秀的古拉姆将军,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忽都不丁阿伊巴克(Qutb-ud-Din Aibak),此人原是一个突厥奴隶,被奴隶贩子卖给尼沙普尔的一位法官,与法官的儿子一块长大并习文练武,法官死后又被其子卖掉。在伽兹尼,忽都不丁被穆罕默德-高里买了下来,他虽然貌不惊人,却“赋有一切可嘉的品质和令人钦佩的印象”,赢得了主人的信任,并很快高升为主管骑兵的【马厩总管】(Amir-i-Akhur)。

在第二次塔拉因战役后,忽都不丁获准“不仅可以无拘束的治理新征服地区,而且可以自行决定扩大征服区”。1192或93年,忽都不丁攻克德里,1194年协同主子穆罕默德-高里,在昌德瓦战役战胜和击毙贾依金德罗阇。与忽都不丁地位相当的突厥古拉姆还有几位:塔赤丁由勒都思(Taj-ud-Din Yildoz)、纳绥如丁忽巴察(Nasir-ud-Din Qabacha)、舍木苏丁伊利秃迷失(Shams-ud-din Il-Tutmish),他们彼此通婚,日后都成了印度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几位古拉姆将军四出攻击,在10年间,席卷了几乎整个北印度,向东推进到孟加拉国境内,向南达到文迪亚山脉北麓,从此穆斯林在北印度深深扎下了根,连巴基斯坦前总理穆沙拉夫,都生于北印度的新德里。因讨伐异教徒有功,忽都不丁获得了阿伊巴克(Aibak)头衔,意为【信仰之轴】(Axis of the Faith)。

这边穆罕默德-高里在印度春风得意马蹄急,那边花剌子模正改朝换代,早看着花剌子模不顺眼的穆罕默德兄弟,将内争失利来投的花国王孙印度王欣都沙,视为归汉的呼韩邪单于,认为现在是入侵和削弱花剌子模的大好机会,于是兄弟二人组成联军北上,欲知摩诃末如何应对,请看下一章《两强相遇》。

通宝推:胡乱三刀,
家园 好像刹帝利也是吠舍出来的

我看过这么一个理论,原来婆罗门是武士,吠舍是杂兵,他们来征服印度。把原住民打为首陀罗之后开始分化。一些吠舍因为有功而逐渐上升成为刹帝利,而婆罗门逐渐退化成为祭司专门去研究怎么忽悠首陀罗使其不反抗的种姓制度了。所以吠舍在当时可能还是有某种向上的流动性的,即通过战争变成刹帝利。这也就可以说明为什么刹帝利可以动员起军队。他的军队里面杂兵还是要吠舍来做的。否则光凭几百刹帝利武士,就是穆罕默德-高里和他的人站着不动让他砍,也给他累死了。

这在今天也有类似情况,很多北印度的平头百姓打小就教育孩子长大了当兵扛枪打巴基斯坦(巴铁那边也一样)。未必是他们真恨巴基斯坦,而是要谋个出身。

单论战斗力,世代习武的刹帝利罗阇,不输于任何入侵者和日本武士、欧洲骑士,问题在于他们不仅数量太少,还世代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通婚和活动

印度教就是这些刹帝利进行小圈子通婚活动甚至打架产生出来的。印度教的那麽多神实际上都是刹帝利军事领袖。印度教神话里很多结婚,生娃出来新的神,也有神跟阿修罗打架。这都是这些军事领袖互相联姻或者开片的象征。这么生着打着加上互相吹捧,印度教就出来了。

家园 俺听说的段子是周勃对曰:军阀混战,天下大乱
家园 那就是说印度教的第二、三等种姓之间是可以流动的,

但不能升到婆罗门?而第四等种姓和贱民都不能向上流动。

但所有的种姓都可能因为犯戒(如异种姓通婚)而贬为贱民?

那么第二等种姓有数量限制还是什么样的限制?不然第三等种姓还是希望很大的。第一第二第四等外都无法上升,就第三等可以。

这是印度进步的动力来源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