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目测歼-20 -- 晨枫
舰船知识上配图了,没有太阳能板,就是像普通潜艇一样,但是截面有点椭圆形的,上面带个天线。航行的时候,总是伸出海面,接收发送卫星信号什么的。就是常规的烧油还是什么的。是这个,我都不怀疑了,速度慢点,总说能航行3000公里哈。
给你送花了,告诉我怎么发图的啊,我看了帮助,没搞明白的啊。
然后发帖时点击“特殊效果”-》“图片”,把图片的地址拷贝在两组方括号之间,就可以了。
这个能续航3000公里吗?从理论上。
根据主贴给出的录像以及网友提供的卫星图像,外链出处,我们可以把本次J20试飞中的起飞过程完全复现出来,发掘出起飞距离,草丛党位置等很多信息。下面是计算过程。
首先,确定草丛党的位置。参见njyd的帖子:njyd:这个视频的精确拍摄地点。
简单说说从录像反算的基本原理:根据遮挡关系,分别选取近处和远处的景像点,比如互相重叠的一个人和电线杆,在地图上用这两点画出直线,拍摄设备就在直线上。多做几条直线,求交点,或利用其它辅助信息,就可以得到拍摄地点。具体的计算过程见下图:
得到的结果和njyd的基本一致。附带说一句,从全部录像上看,至少涉及3个草丛党和5个拍摄机位。草丛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揭发给大家看看,呵呵。
其次,拼接录像截图。逐格播放J20起飞过程的录像画面,选取相邻的拼接成长卷,并在上面一一标出J20的位置。需要说明,录像是用长焦距的摄像机拍的,所以,对远处的景物点来说,它们在长卷上的象素位置,实际上代表的是角度,而不是长度。这里不展开解释了。下面是结果。
于是,利用每一祯画面的拍摄时间,我们就可以建立起J20相对于拍摄点的角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另外,从画面的上下抖动情况看,没有使用三角架和转台,但也相当稳定,估计是非常有经验的人肩扛拍摄的。
再次,标定距离参数。
为了计算出飞机的位置,还必须通过三角关系,把角度换算成长度。
利用前面得到的草丛党位置,利用卫星图片上已知物体的大小,我们就可以算出跑道、建筑的尺寸和各种距离数据。过程和数据不详细写了。
最后,利用全面得到的几何参数,我们就可以把角度数据换算成位置数据,从而得到J20起飞时位置和时间的关系。再进行一次差分计算,还可以得到速度信息。结果见下图,不知计算是否靠谱,是否有用,请晨大看看。
利用直线拟合还能得出加速度,从上面的速度曲线可得:J20的起飞加速度大约是 0.6g。
从上图可以看出,经过大约12秒,滑行距离约370米,J20的前轮离开地面,速度达到约240km/hr;又过了4秒多,滑行到约700米,速度290 km/hr后完全飞离地面。此处有些不解,似乎后轮滑行状态过长。从速度曲线上看,从12秒到16秒似乎较平,难道是特意测试滑行?
PS:从图上看,拍摄的地点恰好出于出发点和前轮离地点的中间,是个很好的位置,而且拍摄地点似乎是在机场内部区域,考虑到至少3个拍摄者和5个机位,恐怕不是业余草丛党能干的,极可能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官泄,嘿嘿。
然后算出其滑跑距离,那个我觉得比较典型,比较有价值
其拍摄者的角度和主贴的大致相当,但有一定的高度,画面抖动厉害,可能是真正的爬墙党。从其和背景建筑物的关系推断,滑跑距离似乎大于本次视频中的,可能有800米。除非有类似主贴那样的视频资料,否则得不出很具体的东西。
我还调过一个外腔反馈的半导体激光器
在中文的激光专业书籍里,PUMP叫泵浦
不仅有太行,还说了J-20发动机的事。
仰望蓝天的人
——记动力所外场技术服务保障团队
杨云倩
“忠诚、责任、荣誉”这三个词,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在交织真挚情感与清晰数据的陈述中,中航工业动力所外场技术服务保障团队的形象跃然眼前:这是一群时常仰望蓝天的人。
近年来,随着重点型号发动机装备部队数量的逐渐扩大,以及新型发动机飞行检验任务的与日俱增,动力所的外场技术服务保障工作始终处于多型号、多任务、超常规、超预期的繁忙状态。外场技术服
务保障团队不断刷新着自己创造的纪录:2011年的飞行架次和时数超越了以往的总和;现场服务保障人员的投入从2010年的8980人日增加到2011年的9852人日。(应该是太行)
外场技术服务保障团队成员年复一年离乡背井、夜以继日的辛勤努力,换来了外场保障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
动力所外场技术保障部本着“让自己放心,让用户放心”的用户观,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精心组织全体外场服务保障战线员工,积极做好在役型号的技术支持,全力保障在研发动机的外场飞行安全,不
断加速着发动机型号的技术成熟和研制进程。
2011年,外场技术服务保障现场虽不见硝烟,却始终弥漫着紧张和忙碌的气氛。每每传回所内的“外场喜讯”,总是振奋人心,然而闪光成绩的背后,却少有人知晓有多少外场人仍在异地坚守——一次
次的奔波协调、技术支持,一个个的故障排除,一夜夜的数据分析……
保障某型发动机顺利实现首飞任务的外场部项目办主管关敬元离开沈阳时,初为人父的他特意将自己刚满5个月大的孩子的哭声设为手机铃声,以此作为别样的安慰。六七月份的成都,近40度的高温、潮
湿的空气,白天,他顶着烈日奔波在偌大的飞机场里,从技术支持、问题解答,到人员协调、后勤保障……载着他穿梭于各厂房间的车一天竟开了120公里。夜晚,每一次的飞行后,他还要争分夺秒开展(J-20)
数据收集,与部队进行反复协调,以便将数据材料尽快提供给设计人员进行分析研讨。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即使该型发动机顺利完成了首飞任务,关敬元等外场人仍坚守岗位,继续保障着发动机
的飞行安全。而今,他的手机铃声,早已不再是孩子的哭声,而是一声声清脆的“爸爸”。
西北边疆某外场,在外场部副部长孔迪眼中总是白花花一片,出了部队大院就是沙子。每次到那里辗转十几个小时,在跨昼夜的飞行后常常要忍受时差的困扰。每晚睡觉前,他总要将早晨铺好的被褥翻
过来抖落沙尘……最让技术室组长张立伟“耿耿于怀”的是设于机场的宿舍,不在于一个屋少则6个人多则10余人的拥挤,而是晚上想要在这个军民共用的机场里入睡,必须等最后一个航班落地后才能实
现。
在偌大的外场保障版图上,当然不只有巴蜀的闷热、漠北的风沙。远在海岛的“万亩机场”,从住处步行至大门口就得四五十分钟;碰上“限水”的季节,往往干了一天活后,就会错过供水的时间。有
时住宿条件更艰苦,屋里唯一的电器就是“灯泡”,上厕所还要排队……
因为他们始终以用户满意为目标,秉承“一切有利于用户,一切服务于用户,一切服从于用户”的理念,许下“宁愿自己晒黑,不给型号抹黑,不给发动机行业抹黑”的朴素承诺。在外场部部长刘德宏
的带领下,外场团队用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发动机的技术成熟、飞行安全和部队战斗力的形成默默坚守。他们崇尚使命、崇尚荣誉,不断追求、努力超越,他们是仰望蓝天的人!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中国航空报
在GG地球上量得,测量得到的不是刚好150,考虑到GG的误差和一般般画线爱取整。
起飞点应该在红框内。
俺这两天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方法与你大同小异,偷懒拖了下来。暂且不细看你的帖子,等我写好了再来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