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摇摆的人性 -- 淮夷

共:💬35 🌺43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创造一个善的环境,估计大多数人是行善的。

创造一个恶的环境,反抗的人也不多。

人本来就是一个环境动物,绝大多数时间,环境决定人的行为,但是总有个把人在个别时间成为反抗者。

至于恶还是善,每个人的定义是很不一样的。

家园 是的,我文中也提到《路西法效应》这本书
家园 过誉不敢
家园 没有听说过中文版

此书不是热门畅销书,有一点小众。

家园 实验的设计很重要一环是仿真性

接受测试的人群并不知道受“电击”的人是伪装的,电狗实验甚至是真的电到了那条狗,而杀鼠实验也是活活的白鼠当场毙命。如果被测者知道被电的人其实是托儿,可以随便按开关也没有真正的伤害,那这样的实验设计肯定是失败的。

您的概率延伸很有启发。如果谈到对社会学实验的质疑,我最大的问号也许不是您说的严密性够不够,而是样本量够不够。

家园 第一个实验的驱动力似乎不是纳粹

而是美国监狱在1970年代的暴力现象。实验设计者Zimbardo的本意是创造一个小型模拟监狱,观察到底因为囚犯/狱警的性格特征造成这些暴力,还是因为监狱系统的权力结构造成这些暴力。

第二个电击实验则被用于解释纳粹行为。

家园 关于旁观者效应自我剖析一下

我赞同旁观者效应,我有过类似感受。

曾经经历过几次需要提供帮助的场景。而我没有主动提供帮助,过后又感到后悔,觉得有愧于良心。回顾当时的场景,我的思想确实如旁观者效应所描述的那样——另外,我还需要补充一点:提供帮助有时需要专业的技巧(比如急救,当然也可能是自我在那一时刻想象出来的其他困难)。如果当时只有我一个人,自思有极大概率会施以援手;但如果旁观的人多时,我会想:我不够专业,应该有人对此更擅长吧,还是让更专业的人来做吧,这也是为了他(受帮助者)好。

另外我在其他地方看到一种说法。说在紧急情况下,如果你需要帮助,不要说“哪位好心人,帮帮我吧”这样没有具体目标的话。而应当直接说“穿黑色风衣的大哥,来帮个忙”,一定要明确指出你需要哪个人来帮忙,并且要让他清楚的知道你在要求他帮忙。这样子,你得到帮助的概率将大幅提升。我觉得,这也是对旁观者效应另一方向的解释。

家园 那如果p是随机数。在0与1之间,会怎样呢?
家园 一个设计良好的实验是不会让参与者了解实验的目的的

文中提到的几个实验具体情况不清楚,不过一个设计良好的实验是不会让参与者了解实验的目的的。参与者会知道自己去参加一项实验,不过应该事先被恰当的误导,以免参与者了解实验目的而影响实验的结果。

家园 好的实验设计是不会让被实验者知道实验的真实目的的

重复了编辑掉

声望 16 以上,且乐善 8 以上,才可以直接回复。
我的声望乐善都超过,为什么不能直接回复,大家遇到这情况吗

家园 制服船老大,逼着他开船去找

那是你犯罪了。他们真的没有义务去找的。

家园 瞎说一句

中国类似的例子是广东小悦悦事件,十几个路人无一施救。我记得那时有很多媒体的文章,以各种角度分析国人的冷漠,是由于中国人信仰缺失?抑或转型期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抑或因为中国没有对见死不救立法?各自都有道理,不过我觉得“旁观者效应”也许是更有效的解答

我有个反例可以推翻你的归纳。。。在毛时代的中国,这种“旁观者效应”是很少见的;所以,我觉着,这种冷漠,是在一个参与感淡漠的社会里才有的。。。毛时代的中国,人人都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社会,所以有雷锋这样的人物与事迹,同时也不会有这种冷漠旁观的事情。

俺是想说,这个“旁观者效应”不是一个可以放之四海的道理,是需要考虑社会环境的。

家园 胡扯!

据我看到的网上资料,那个船老大就是出事的船。。。他怎么没义务去找?难道找人需要他冒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危险么?

家园 非常同意

这种人类行为,心理,潜意识的测试应该结合所处社会的状况而定。根据社会环境的多样性测试结果也必然会呈现不同结果。

而且个人认为社会环境决定行为影响大于角色决定行为

家园 感觉善是很脆弱的

所以人们才花那么大精力去防止恶和维护善。

集体的善比个人的善又更加脆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