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江山解码-以谋士的视角看历史 -- 秦纵轩

共:💬35 🌺28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兄弟加油!

很有料!别断更!

加油!

家园 关于环海国家的战略纵深和缓冲问题,不太赞同

环海国家的战略纵深和缓冲是对于陆上入侵者而言的,而对于海上来的入侵者,这是致命的弱点,所以罗马为什么一定要视迦太基为死敌就是这个道理,维京人之所以在后来能够为祸欧亚非三洲那么久也是这个原因

家园 再配上地理图片就太完美了。
家园 谢谢,一定再接再厉
家园 谢谢,受益~
家园 1. 奥斯曼,东地中海的霸主

在十七世纪俄罗斯逐渐向南方的出海口挺近的时期,东地中海地区的霸主是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在攻克君士坦丁堡,灭亡绵延千年的东罗马帝国,并定都于此后后,奥斯曼帝国便从爱琴海两岸开始了四向扩张的步伐。尤其是阻断了欧亚之间的海陆交通,对中南欧发动了咄咄逼人的持续攻势,直到维也纳城下才将将被阻挡住。土耳其人这个异教徒的存在成为了欧洲人的梦魇。

在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扩张后,此时的奥斯曼帝国的疆域空前庞大:向东,奥斯曼帝国夺取了亚美尼亚、西阿塞拜疆以及丰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势力直达里海和波斯湾;向南,土耳其人直下塞浦路斯、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汉志(沙特阿拉伯西部红海沿岸地区)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沿海地区,将地中海东岸和整个红海纳为己有;向西,在地中海南面,奥斯曼的苏丹们控制了利比亚、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北非沿海地区;在地中海北面,苏丹则是整个巴尔干地区,希腊、塞尔维亚、波斯尼亚以及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今罗马尼亚西北部)的主宰。

向北,奥斯曼土耳其从东到西,将格鲁吉亚、切尔克斯(高加索山脉西北部)、克里米亚、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今罗马尼亚东南部)、保加利亚、鲁梅利亚(今保加利亚南部)等所有的黑海沿岸国家和地区都划归到自己名下,令其称臣纳贡。

加上土耳其所在的小亚细亚半岛,奥斯曼帝国将东地中海、整个的黑海和亚速海都整合到自己的帐下。中亚草原游牧民族出身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其脱亚入欧的趋向。

要在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敌人嘴里虎口夺食,打通进入地中海的出海口,等待着俄罗斯人的将会是一场空前艰苦的长期斗争。但是野心和梦想却驱使着历代沙皇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这条险途,由此也拉开了从1676年直到1917年的长达241年的11场俄土战争的帷幕。

通宝推:京华烟云AMIP,
家园 支持秦公子

宝推一下!

兼怀念大师......

家园 谢谢京华,我们团聚了哈哈
家园 燕国

这种以一个相对封闭的陆间海为中心,在其周围的濒海土地上构建起国家的模式对于以平原为建立国家的中心,身为大陆民族的中国人来说是何其的陌生和难以理解啊。

为什么燕国没有形成环渤海商业圈?因为渤海风浪比地中海大?因为气候比地中海冷?因为造船技术比同时代的希腊要差?

燕国
家园 东亚的外海类型

渤海是一个开放性的海域,虽有胶东和辽东半岛拱护,却不似地中海般的陆间海,风浪非常大,在古典时代不利于航行。

加之渤海沿岸大量滩涂地,不便于靠泊,且有封冻期,无法保证全年出航,维持不便陆路到达的领地。

燕国
家园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渤海还是太小了

周围的国家自然环境类似,也就缺乏海运交易的合适商品;又,中国内地平原多,陆路交通当然相对更安全稳当

再者讲了,就是有环渤海的海上交易,那也是齐国的,燕国那点国力?

家园 有道理,多谢环宇兄补充
家园 不谢,一起讨论

即使在西方,这种国土被海洋分开的国家也不是特别多,而且不够稳定。英王曾经领有大陆上法国境内的大片属地,但直到这些属地全部失去,英国才走上了发展的正确道路

就文化上讲,波罗的海是德国文化地位最重,可惜德国人自己搞得....

家园 2. 拉锯亚速海

草原是俄罗斯人南下出海口的屏障,历史上这里都是游牧民族的传统势力范围,特别是在蒙古帝国建立后更是如此。

十六世纪初年,统治南俄地区的蒙古金帐汗国虽业已瓦解,但是蒙古鞑靼人的势力却没有退出南俄罗斯草原,金帐汗国在分裂成为八个相互独立的小汗国,经过多年的内外厮杀,最终剩下了四个主要的汗国依然控制着当时俄罗斯的大片领土。

让我们从东到西来看。在遥远的乌拉尔山以东的是西伯利亚汗国,又称失必儿汗国,位于鄂毕河中下游,首府成吉-图拉(今俄罗斯石油重镇秋明附近)。从草原带一直到北冰洋的区域,西伯利亚汗国控制了西西伯利亚的绝大多数地区。不过由于严寒难耐,西伯利亚汗国人烟稀少,人口甚至不足二十万。

在乌拉尔山另一边,喀山汗国坐落在伏尔加河中游,和卡马河的汇合处,首府位于喀山。由于地处草原和森林带的交界处,加之拥有相对发达的内河网络,这里是欧亚大草原和俄罗斯腹地之间的交通要地。

沿着伏尔加河顺流而下,坐落在伏尔加河下游、里海西北岸及北高加索草原地带的是阿斯特拉罕汗国。该汗国定都于阿斯特拉罕城,控制着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同俄罗斯腹地的联系。

  

再向西,在最靠近俄罗斯核心区的草原带,克里米亚汗国占据着克里米亚半岛和东起顿河下游,西至第聂伯河下游的南乌克兰地区,定都巴赫奇萨莱(今乌克兰克里米亚州首府辛菲罗波尔)。

克里米亚汗国是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最强大的汗国,一直是俄罗斯南方的主要威胁,历史上曾多次袭掠俄罗斯核心腹地,其中让俄罗斯人最痛彻心扉的一次入侵是发生在1572年的让15万人殒命的莫斯科大屠杀。

1477年,在奥斯曼土耳其人强大武力威慑下,克里米亚鞑靼人成为了同为穆斯林的奥斯曼苏丹的封臣,允许土耳其人在克里米亚半岛南部驻军,并为之代理黑海北岸的控制权。作为回报,苏丹保留克里米亚汗的政治自治和经济独立,自己则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对巴尔干地区的经营。

和通过涅瓦河进入芬兰湾一样,俄罗斯人要进入亚速海,最为便捷和安全的通道是从顿河顺流而下,从克里米亚汗国的东部侧翼突入亚速海。但是像这样的孤军深入是非常冒险且难以长期持续的,在进行侧翼突破的同时,必须要有正面压制进行协同,这也符合俄罗斯在陆上的地缘扩张的需要。

第一次俄土战争(1676~1681)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俄罗斯为了夺取克里米亚汗国北方的东乌克兰地区,恢复古代东斯拉夫人的传统势力范围,于1654年通过扶立亲俄的代理人在政治上和原本受控于波兰的乌克兰实现了合并。

眼见着日益强大的的俄罗斯取得了俄土之间的这块肥沃的缓冲区,奥斯曼土耳其人和克里米亚鞑靼人当然不会答应。土克联军对乌克兰地区发动了持续的进攻,而俄乌联军则依凭第聂伯河畔的工事和据点,一次次挫败了土克联军的进击。

种族、文化、信仰上和俄罗斯同种同源的东乌克兰人自然也相对不愿接受异教徒的统治。土耳其人面对着在乌克兰地区军事上和政治上的不利,迫于西线奥利地在更为重要的巴尔干地区的威胁,不得不在1681年和俄罗斯签订了《巴赫奇萨莱和约》,最终确定第聂伯河为俄罗斯和土耳其的西部边界。

合并了东乌克兰,在北方取得了足够的地缘优势后,1686年俄国加入了由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组成的共同反对土耳其的“神圣同盟”,紧接着分别于1687和1689年对克里米亚发动了两次远征,打响了第二次俄土战争(1686~1700)。

打开亚速海的通道是俄罗斯此战的目标,在给克里米亚汗国施加了正面的压力后,彼得一世在1695和1696年两次沿顿河而下,远征并攻占了亚速夫要塞,打开了进入亚速海的大门。

挟得胜之余威,彼得一世很快就在1700年和土耳其缔结了《君士坦丁堡和约》,确立了俄罗斯对亚速夫要塞和延伸到米乌斯河的亚速海沿岸一带的统治。

当时的顿河和第聂伯河下游,即今天的南乌克兰地区,由于处于克里米亚汗国的游牧经济统治之下,未曾进行大规模的农耕化改造,所以该地区还是一大片草原和沼泽。

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俄军南下的道路是很不方便的,尤其不利于大量辎重通过。反倒是土耳其从黑海的航道上来运补给更加方便。因此虽然俄罗斯看似更加邻近主战场,但是它在战争中却少有后勤方面的优势,因此并不适于长期在此消耗,尤其在之前协同对土耳其作战的西方盟国在实现了各自的战争目的后逐个退出战争后,情况更是如此。

彼得一世的见好就收的原因还远不止这些,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战场的大北方战争的迫近才是让彼得一世必须抽离南方战场的主要原因。

俄罗斯利用同盟让土耳其陷入两线作战而攫取了亚速夫要塞,而大北方战争给了土耳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会。第三次俄土战争(1710~1711)就围绕着亚速海出海口的归属发生在大北方战争期间。

1709年在乌克兰的波尔塔瓦战役失败后,瑞典国王率领亲军向南退入土耳其境内,并说服了对第二次俄土战争失败耿耿于怀的奥斯曼苏丹在南俄开辟第二战场,共同对付彼得一世,减轻瑞典北方战线的吃紧状况。

在北方攻占了维堡要塞后,俄军在彼得一世的亲率下于1711年南下与土克联军作战。仓促应战的俄军不再拥有之前的天时地利人和,加之当时俄罗斯的战略重点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俄罗斯不得不在初战失利后和土耳其订立了《普鲁特和约》,全力以赴波罗的海战场,结束了两线作战的尴尬局面。

根据合约,俄罗斯将亚速夫要塞归还土耳其,并拆毁亚速海沿岸的工事。土耳其人再度将俄罗斯人死死封在了出海口内。

但俄罗斯对土耳其人的妥协只是迫于暂时的两线作战的压力,当初步确立了自己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霸权后,俄罗斯于1735年向土耳其宣战,旨在重新夺取黑海的出海口。

这是俄罗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东线战场,俄罗斯的顿河集团军在顿河下游水陆并进推向,决心重新夺回亚速夫要塞;西线战场,俄罗斯第聂伯河集团军直接进攻克里米亚汗国的核心区克里米亚半岛。此举不仅为了冲击鞑靼人在南俄的统治,更是对顿河战线的强力策应,这样既令鞑靼军队无法动弹,又切断了土耳其陆军主力从巴尔干地区向西驰援亚速的路线。

西线战事的连连告捷让东线的俄军在1736年轻松地占领了亚速及其周边地区,并最终于1739年的《贝尔格莱德和约》确定了俄罗斯对亚速地区的所有权,从此这一地区再也没有离开过俄罗斯,亚速海的出海口也终于被永久地打开了。

家园 map here!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