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廖化系列26:汉中太守为什么是魏延? -- 萝伏
大家好,我是廖化。
这次本要说说法正之死,但想到阅览室的读者中军事爱好者居多,很少有人关心政治,所以就先来说魏延成为守汉中人选的事,但这两者之间还是多少有些联系的。
刘皇叔占据汉中后,晋位汉中王。这样我军就拥有三块领地:荆州、益州和汉中。荆州由关君侯任首席行政长官,汉中王则自领西川益州,居成都。那么谁来掌管东川汉中呢?大家都以为理所应当是张飞张君侯,张君侯也以此自许。没想到汉中王考虑良久,把这一重任交给了魏延,这让大伙很意外。
关君侯派我到成都打听情况,经过多方打探,我多少了解了一些内情。
话还要从以前的事说起。过去刘皇叔因实力较弱,经常东奔西走,安居工程一直无法实施。孔明军师出山后,向刘皇叔提的第一个重要建议就是大力推行和亲政策,利用政治婚姻与列强稳定关系。说自己从山东搬到这里后,因初来乍到摸不着过道,只好娶了黄氏月英,黄氏是本地望族蔡氏的亲戚,此后有人罩着,才在当地结交些朋友。
关君侯早年感情生活一直不太顺当,当年破吕布时,曾看上个意中人,后来被曹孟德收了。在曹营时,一次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来许昌进行友好国事访问,陪同曹孟德出席会谈的关君侯一见倾心(不小心爆了猛料,不要外传哦),最终也未能如意,后来就把感情的事逐渐看得淡了。到荆州后,就随意娶了个本地人,生下一对龙凤胎:关兴和关凤。因此关君侯表示和亲政策自己就不参与了。
三爷张君侯对这一政策感到欢欣鼓舞,十分拥戴,马上迎娶了曹魏宗室夏侯渊之女夏侯涓。这件事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博望坡之战时,负责追剿敌军的子龙将军糊里糊涂擒了一将,后来定睛一看,竟是自己发小儿夏侯兰,请示皇叔后就把他留在军中听用了。夏侯兰是夏侯渊族侄,就把族妹夏侯涓介绍过来,本想嫁子龙的,但子龙将军为了避嫌,就推掉了。这样三爷才赶个热的,欢欢喜喜娶过门来。
赤壁战后,继续奉行和亲政策的刘皇叔马上迎娶了东吴郡主孙仁孙夫人。下面该轮到子龙将军了,孔明的意思是让他娶桂阳太守赵范的寡嫂樊氏,增加在那里的存在感,以稳定荆南地区局势。子龙想这虽说也算政治联姻,可一郡之地的政治意义未免也太小了吧,心中郁闷,反手给了赵范一拳,扬长而去。
夏侯渊字妙才,确实是妙手生花的达人,擅长书画。自与张君侯成翁婿关系后,两人不断书信往来,交流有关书画的心得体会,相处十分融洽,同时也增进了政治互信。后来曹孟德忙于东部战事,就把留守汉中的重任交给夏侯渊,希望他凭借与张君侯的这层关系,妥善处理好两军的各项事务。
没想到一日黄忠与法正为首的第四方面军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向夏侯渊宣战,夏侯渊准备不足,在战斗中不幸阵亡。张飞闻听大怒,便找黄忠死磕。黄忠慌忙解释,说这不是自己本意,都是法正在背后唆使的,于是张君侯就迁怒于法正。
事后张君侯不停地向汉中王告状,还给关君侯去信发牢骚。关君侯本来在长沙会战中对黄老将军挺敬佩的,因为这事就袒护了三弟,对汉中王封黄忠五虎大将一事非常不满。
说完以上的事,翻回头再来说镇守汉中的人选,本来大家猜测是张君侯,但汉中王认为守汉中的人选很关键,将来要预防的是一场货币战争,因此主要负责人的案底必须清白,张君侯与魏宗室有亲缘瓜葛,所以不便担当此任。同样,张君侯这门亲事与赵子龙有间接关系,子龙是媒人夏侯兰的推荐人,也不便任此职,与张君侯一样会另有任用。
于是很多人表态支持黄汉升,但张君侯抵触情绪很大,坚决地投了反对票。至于马孟起,汉中王和曹孟德的观点一样,都认为他与吕布很像。汉中王到现在还对吕布偷袭徐州那件事耿耿于怀,但吕布这人有一样好处,是顾家的男人,由己推人,至少不会去为难别人家眷。而马超就不同了,当年在攻陷冀城时下令展开屠城行动,守将姜叙、杨阜都被灭了门,想到这点汉中王就会不寒而栗,因此最终确定了魏文长是最佳人选。
初,刘皇叔与曹孟德在汉中相持不下,这时双方如动用主力部队正面交战,就会有大批无辜生灵遭到涂炭。二人商议,在政治框架内解决此事,双方通过各自表述,均可宣称对汉中拥有领土主权,但目前暂由刘皇叔实际掌控,而如果哪天曹魏提交数量相当于全军每人一枚货币“五铢钱”的款项前来收购,刘皇叔则在收款后应将汉中交归曹魏管理。
刘皇叔将这项协议的前前后后向魏延交代清楚后,语重心长地说,寡人素知卿性情无常,一句不对翻脸就不认人,这是个非常优秀的品质。虽说现有这么一纸协议,但卿可便宜行事,将来无论曹魏送来多少钱,你都有权随时变脸,拒绝代办这项业务,咱说啥也不能把汉中就这么割让出去。
魏延听到汉中王殷切的勉励话语,深受感动,当即立誓,誓曰:若曹军举全军之力持货币来,臣请为大王拒绝之;若曹军偏师十万人送钱来,臣请为大王私吞之!
汉中王大喜:文长真乃经纪之才,寡人果然没有看错人。
背后迷雾重重!估计和壳炸飞之死有一拼,好大一笔钱从此不知所终。
这篇照例抬抬二爷,黑黑孔明,损损其他五虎四将,再暗示一下自己和上面多么亲近。
只是三爷和夏侯渊通信这事,深了能说成里通外国,皇叔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将士们知道了难免有想法,三爷在群众中的威信算完了。
感觉二爷反对黄忠封号那事不算完。
当然这一切是非都缘于孔明那厮的馊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