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话说镜头 -- 晨枫
老轧快来加精。下面的图能看到呀。
EF 50mm f/1.8 II MTF
EF 70-200mm f/2.8L USM
因为内容实在好,所以就腆着脸当回搬运工,不过不知道作者啥时候能把坑填完,所以就把原标题改了下,同时修正了文中的一些小错误,就猫在前辈精贴下等被花砸了。
转自:
http://www.pcpop.com/doc/0/117/117673.shtml
http://www.pcpop.com/doc/0/111/111106.shtml
编译自:外链出处
作者简介
根本 泰人:1959年生人,从1983年至2002年一直供职于三菱综合研究所,2002年辞职后自己创办专门收集经典照相机的HAYATA照相机实验室。从10年前开始使用冷却CCD进行天文摄影并进行数码图像处理。数码相机使用则是从尼康E2/E900开始。兴趣爱好是摄影、天文观测、兰花栽培和发烧音响等。目前为日本数家摄影杂志和音响杂志投稿。
尼康这个品牌在广大消费者心中一直是专业摄影器材的代名词。除了精确可靠、坚固耐用的机身外,数量庞大素质精良的镜头群也是一直支撑尼康专业形象的重要因素。随着这两年数码单反相机的低价化带来的普及热潮,尼康的数码单反D70s、D50、D2H、D2X一直到最新的D200,全都热销大卖,随之而来的是尼康单反镜头的销量飙升,甚至出现了大量镜头不降反涨的情况。例如AF-S DX 17-55/2.8G IF-ED这款镜头曾经最低卖到过不到9000元,而现在竟然涨到12000元左右。
尼康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专业镜头
而很多消费者在购买镜头时并不够理智,受到很多所谓“专业人士”的误导,单纯的认为大光圈,高价格的镜头就是好镜头,只有使用这些镜头才能拍出好作品。事实上数码时代对镜头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镜头结构设计、镀膜选择等方面要用新标准去衡量,所以很多以前的经典镜头在数码单反上表现却大打折扣。
左边是17-55mm,右边是18-55mm,两者的价格差异竟然有10倍以上
作者的话:用自己的200支镜头造福读者
本篇主要是测试D2X上使用各种尼克尔镜头时的性能表现,D2X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受到镜头性能的影响,测试人需要非常了解所使用的镜头和光圈指数,因此这次测试并不能做到十分的严谨和科学,不过希望能给广大用户有益的参考。
在这个测试中,本来希望能够将超过200支尼康F卡口镜头全部完成,但是由于一部分长焦镜头需要向尼康公司借用,所以首先进行测试的就以笔者自费购买的镜头为主。由于我平常对镜头的保养维护比别人细心得多,所以很多不常用的镜头以及作为收藏用的镜头几乎如同全新一样。另外,评测中使用的我自己的镜头完全没有任何镜片发霉、划痕以及功能缺陷等情况。
本次测试主要使用作者自己的尼康D2X,另外还有D70
●关于测试方法
因为镜头比较多,而本次也不是专注于数值的评测,所以就只在在附近的学校对建筑物进行不同光圈的拍摄。由于是平面被摄物,所以照片中心和周边部分的描写力很容易表现出来,光圈的变化也一目了然。不过由于评测时无法保证CCD与建筑物的平面完全平行,因此最周边部位的描写可能会因焦点平面的偏差而出现比镜头本身性能还弱的情况。这次测试作为非专业人士的笔者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这次测试使用了林霍夫制大型三脚架以及ARCA SWISS的3向云台(编者:这可都是顶级器材阿,光ARCA SWISS的云台就要上万元人民币),可以很好的给相机和镜头提供支撑。为了不在拍摄时产生震动,因此所有的拍摄都以快门线小心的进行。根据天气和拍摄时间的不同,所以拍出的照片的整体印象可能会有不少不同的场合。
价值上万的ARCA SWISS极品云台
相机完全是出厂时的状态,白平衡设置为自动,色彩空间为Adobe RGB,ISO感光度为最低的上一段,自动对焦,手动对焦镜头的话,则以机身的对焦辅助为参考,在对焦屏上确认合焦。照片储存使用RAW格式,然后使用Nikon Capture 4.3或Nikon View 6.2.5转换为JPEG格式,没有进行其他的修改。
测试中使用了D2X以及D70作为对比,某些镜头在相同焦距的情况下,在D2X和D70上显示的最大光圈值有细微的差异,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在使用可变焦镜头的场合,则取其镜头指标的中间焦距,拍摄后的图片信息上的焦点距离可能有一点点的误差,属于操作范围内,敬请谅解。
首先测试的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焦距在24mm以下的自动对焦镜头群。
18mm以下唯一的选择:AF-S DX 12-24mm
AF-S DX Zoom Nikkor ED 12-24mm F4G (IF)是专门对应APS-C格式感光元件的第一款小型化尼克尔DX系列镜头的。这款超广角的镜头于2003年6月28日开始发售,目前国内售价约在8500元人民币。因为尼康的单反相机全部按照1.5倍换算焦距,该镜头换算为35mm标准焦距为18~36mm。
经过1.5倍的换算,在这之前尼康镜头中最短的Ai AF Nikkor ED 14mm F2.8D也仅相当于21mm,而且还有着巨大的前组镜片,在携带性和操作性上都不太方便。随着广角镜在紧凑性和高性能方面要求的提高,所以在12-24mm F4G发售半年之后,Ai AF Nikkor ED 14mm F2.8D就很难再在市场上看到了。
AF-S DX Zoom Nikkor ED 12-24mm F4G IF拥有紧凑的镜身设计,全焦距恒定F4光圈,拥有超声波马达可以实现全时手动对焦,操作手感也比较出色。另外由于使用IF(Internal Focus 内对焦)设计,对焦时也不会改变镜头长度。最近一部分变焦尼科尔AF镜头都采用在变焦环在后,对焦环在前这样反传统的设计,该镜头同样采用这样的设计。所以在和传统的镜头混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要搞错。
由于在成像质量上,AF 14mm定焦镜头的表现有些不尽人意,因此AF-S DX 12-24mm也就成了现阶段D2X可以使用的18mm焦距以下镜头中的唯一选择。18mm焦距上,在和其他4支变焦镜头和1支定焦镜头对比时也有很好的表现。但在12mm广角端的表现,光圈F11时画面四角仍会有令人不满的地方。在15mm以上焦距时,如果希望画面四角也能有出色的表现,则需要使用F8以上的光圈。如果用户只注重中心部分的成像质量话,那么就可以不必在意,放心的使用全部焦段。
[url=http://dc.watch.impress.co.jp/static/lenstest/12-24mmf4g/12-24mmf4g.htm]
[/url]
点击图片进入AF-S DX ED 12-24mm F4G的简易成像测试页面
不过由于在对色差的修正上有所不足,所以AF-S DX 12-24mm在各焦距下拍摄的照片中,四角建筑物边缘出现了紫边现象。使用RAW格式储存的话,可以使用Nikon Capture 4.3的色收差补正进行消除,不过还是希望尼康在下一个新镜头的时候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这个问题。
令人失望的顶级镜头:AF-S DX 17-55mm
AF-S DX Zoom Nikkor ED 17-55mm F2.8G是DX尼克尔镜头的第三款产品,于2004年6月25日开始销售,目前国内售价约12000元人民币。换算为35mm标准后是一款相当于25.5~82.5mm的全程F2.8大光圈标准变焦镜头。拥有3枚ED镜片和3枚非球面镜片的豪华设计,在DX尼克尔镜头中也能占据专业级最高级镜头的位置。同样拥有超声波马达可以进行全时手动对焦,变焦环的阻尼感很好,整体操作性一流。不过该镜头的体积可以说十分巨大,并且使用大型的花瓣型遮光罩,在携带上比较费力。这次测试的产品是向尼康公司借用的。
虽然从价格上来看,该镜头可以称为DX尼克尔系列的招牌镜头,不过它的17mm广角端在D2X上表现并不太好。光圈直到F11也无法令画面四角有出色表现。这个结果实在令笔者难以置信,又接连进行了多次重新拍摄,连拍摄位置也改变了数次,不过这个结果始终没有变化。与AF-S DX 17-55mm之相比,早先的AF-S 17-35mm F2.8D(IF)镜头,更便宜的AF 18-35mm F3.5-4.5D(IF)甚至新的18-70mm F3.5-4.5G(IF)广角端的表现都更为出色。
[url=http://dc.watch.impress.co.jp/static/lenstest/17-55mmf2.8g/17-55mmf2.8g.htm]
[/url]
点击图片进入AF-S DX ED 17-55mm F2.8G的简易成像测试页面
在24~28mm焦距段,光圈收至F11后,画面四角的表现变为良好;而35mm焦距的最佳光圈是F5.6~8,55mm端上全开光圈时的表现就不错了,但四角部分的表现通过收缩光圈也不会有太大改善。。
恰到好处的入门镜头:AF-S DX 18-70mm
AF-S DX Zoom Nikkor ED 18-70mm F3.5-4.5G(IF)是作为热门数码单反D70套机的附属镜头在2004年3月19日上市的,作为单独出售的镜头则是和DX 17-55mm F2.8G一样在2004年6月25日上市,国内售价约2500元左右。换算以后的焦距约为27-105mm,包含了平时常用的广角及中望远端,作为数码单反的配套镜头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该镜头紧凑的外形和D70的机身十分相称,使用了超声波马达,可以进行全时手动对焦,变焦环的阻尼感和操作性不错,使用IF设计令镜头在对焦时长度不会变化,不过在变焦的时候镜头前组还是会伸出来。随镜头还附送一款遮光效率十分优秀的花瓣型遮光罩。
从性能上来说,该镜头和D70也配合的恰到好处。如果希望直到画面边缘都有很好表现的话,则无论在什么样的焦距上都要使用F8以上的光圈,不过画面的中心部位在全部焦距全部光圈下都有锐利的表现,几乎没有偏色。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专业人士,该镜头在性能和使用简易性上,都可以满足其需要。
[url=http://dc.watch.impress.co.jp/static/lenstest/18-70mmf3.5-4.5g/18-70mmf3.5-4.5g.htm]
[/url]
点击图片进入AF-S DX ED 18-70mm F3.5-4.5G(IF)的简易成像测试页面
不过,在对镜头性能要求上远远超过D70的D2X上,所有焦段画面四角的画质即使光圈达到F11也无法达到画面中部的质量。不过在18mm广角端,光圈从F5.6开始画面的四角画质开始好转,就这点来说比起高价的DX 17-55mm F2.8G还要略胜一筹呢。如果在后期处理时能掌握好锐度和对比度的调整,就可以得到相当优秀的画面,所以在D2X上该镜头也是非常实用的。只要不把照片放大到A3幅面的大尺寸,还是可以有相当锐利的照片的。
一方面AF-S DX 18-70mm外形紧凑,操作性优秀,又含盖最常用的焦段范围,成像表现良好,属于最近Nikkor镜头中的杰作,价格也十分便宜。D70之所以这么畅销,这支镜头功不可没。
被数码淘汰的金广角:AF-S 17-35mm
AF-S Zoom Nikkor ED 17-35mm F2.8D(IF)是尼克尔镜头中的第二款广角端达到20mm以下的超广角变焦镜头。作为最初的17mm级别镜头在1999年9月29日发售,国内售价约11000元。实际上是和数码单反相机D1同时发售的。由于是在数码时代真正到来之前的产物,所以也对应35mm全画幅胶片相机。
作为专业用镜头,AF-S Zoom Nikkor ED 17-35mm F2.8D可以全时手动对焦,拥有变焦时镜身长度不会变化的IF系统,同时变焦过程中镜身长度也不变化。高速的自动对焦,良好的手动对焦手感,方便自如的变焦操作,整体镜头的重量平衡也很好,都让这个体积庞大的镜头有了超越一般的操作性。尤其是装在尼康顶级胶片机身F5上时重量平衡也很好,同时随镜头附送了大型的花瓣型遮光罩。
该镜头拥有3枚非球面镜片及2枚ED镜片,共计10组13枚镜片,光学性能十分优异,画面表现应该是最高级别了。事实上也有很多专业人士都对该镜头十分信赖。在刚发布的时候,很多人对于该镜头竟然采用了原来专为长焦镜头使用的ED镜片而略感惊讶,不过在数码单反时代到来后,数码相机对于纠正色差的要求相当严格,大家也就对这样的设计习以为常了。
[url=http://dc.watch.impress.co.jp/static/lenstest/17-35mmf2.8d/17-35mmf2.8d.htm]
[/url]
点击图片进入AF-S ED 17-35mm F2.8D(IF)的简易成像测试页面
该镜头在D2X上使用的时候,焦距相当于25.5~52.5mm。虽然操作性能十分优异,但是在画面表现性能上却没有所期待的那么好。特别是在17mm端,光圈收至F11也无法良好的表现画面的周边部位。焦距转向35mm时,画质也随之变好,不过考虑到该镜头的大小和重量,再加上价格的话,这样的表现是否能让人接受就值得好好思考一下了。作为笔者本身,是把该镜头分到了不在D2X上使用之列。
在D70上的表现从广角端到长焦端无论什么焦点距离所拍摄的照片都只能说一般而已。而且和D70的组合这个镜头实在有点显得太过沉重了。虽然说是在胶片相机上非常的优秀镜头,但是在D2X上的表现只能算平均以下。这也是数码单反挑镜头的一个明显例子。
异军突起的廉价银广角:AF 18-35mm
AF Zoom Nikkor ED 18-35mm F3.5-4.5D(IF)是在AF-S 17-35mm F2.8D上市约1年后的2000年9月8日,作为普及型超广角变焦镜头开始销售的,目前国内售价约3900元。在当时来说这个级别的镜头理所当然的没有采用超声波马达,由机身马达来控制自动对焦。不过采用了IF系统,对焦速度比较快,不过在变焦时镜头长度还是会变化的。重量上远远轻于AF-S镜头,不过因为要起到遮光罩的作用,所以镜头前端被有意放大,破坏了原本的紧凑感觉。如果能够开发专用的遮光罩,让镜头前端和整个镜身一致,难道不是更好吗?
该镜头采用了1枚非球面镜片,1枚ED镜片,共计8组11枚的光学镜片组合,能够对应35mm的全画幅拍摄。最近对焦距离为33cm,比不上AF-S的28cm,不过仍然很实用。虽然光圈叶片有7枚,但仍然有近似圆形光圈的表现。如果使用35mm胶片相机的话,在最大光圈附近的四角有图像扩散的表现。我想这应该就是普及镜头与专业镜头的区别了吧,不过,作为我个人来说,因为它设计上的紧凑,所以带它出去拍摄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而测试的结果让人惊讶,该镜头在全焦端的表现都要比AF-S 17-35mm F2.8D的要好。不仅如此,就连和最新的DX 17-55mm相比,广角端的画质也要优秀一些。画面四角略有色差,不过使用RAW拍摄则可以利用Nikon Capture 4.3进行修正,感觉该镜头表现最好的光圈值在F5.6至F8之间。
[url=http://dc.watch.impress.co.jp/static/lenstest/18-35mmf3.5-4.5d/18-35mmf3.5-4.5d.htm]
[/url]
点击图片进入AF ED 18-35mm F3.5-4.5D(IF)的简易成像测试页面
该镜头在D70上的表现依然良好,光圈F5.6时画面周边的表现也相当好。当然并不是说画面的四角拥有完美的表现,实际上那样的镜头在现实中应该不存在吧。总之,该镜头应该能算是非常不错的镜头了。
执着于画质的经典选择:AF 20-35mm
虽然尼康公司过去曾经首先开发了28mm的广角变焦镜头和25mm的广角变焦镜头等,不过广角端可以达到20mm级别的变焦镜头的开发却比较晚。AF Zoom Nikkor 20-35mm F2.8(IF)作为尼克尔第一代广角端达到20mm的变焦镜头直到1993年11月才登场,当时该镜头的国内价格为12000元左右,在当时是相当高级的镜头了。目前已经停产,只能在二手镜头市场上见到了。
这款镜头诞生之时,超声波马达技术还没有诞生,所以要靠机身驱动来进行自动对焦。镜头中央有切换AF及MF的控环,可以简单的进行切换。因为在机身上改变AF和MF比较麻烦,所以当时采用了这个方法的AF 20-35mm让MF变得简单了起来。
该镜头采用了成本很高的精研削非球面镜片作为第一镜片,镜头由高性能的11组共计14枚镜片组成,拥有非凡的性能。在广角端从画面中央到周遍部分都有非常安定的表现,拥有可和定焦镜头比拟的优秀性能。此镜头作为35mm胶片相机上使用的镜头,现在仍活跃在各个方面。由于使用了IF设计,在变焦和对焦过程中都不会改变镜头长度,操作性优秀。最近的二手市场上,该镜头的价格下降了不少,有意的朋友可以去找找看。
在经过D2X的测试后,确实让人感到该镜头和其价格的相符合。在广角端20mm时光圈F2.8开始非常优秀,F4时到周边部分也比较优秀,不过此后的光圈上升画质就不再有什么提高了。其他的焦距和20mm不同,光圈F4时画面四角都表现的十分优秀,F5.6时的画质更加好出色,不过之后就没有太大变化了。
[url=http://dc.watch.impress.co.jp/static/lenstest/20-35mmf2.8/20-35mmf2.8.htm]
[/url]
点击图片进入AF 20-35mm F2.8(IF)的简易成像测试页面
依照D70所要求的水准的话,从F2.8都可以有很好的表现。只有在28mm时表现的较差,不过这也有可能是因为对焦精度不够的关系。使用F5.6的话可以在全部焦段放心的拍摄。
依照镜头出品时间的考虑,没有使用ED镜片也是正常,不过即使这样色差也是意外的少,适当的使用Nikon Capture 4.3的色收差补正的话,可以将紫变和绿边完全消除。
在尼康广角端20mm以下的纯正变焦镜头中,这个镜头的性能可以说排在第一位了。换算成35mm标准后相当于30~52.5mm的焦距范围虽然有点窄,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原来的28~50mm级别的镜头,如果执着于画质的话,想必是会对这支镜头十分感兴趣吧。
表现最佳的标准变焦镜头:AF-S 24-85mm
AF-S Zoom Nikkor ED 24-85mm F3.5-4.5G(IF)是2002年6月22日开始发售的,第一款在普及价格带的拥有超声波马达(尼康称之为SWM)的变焦镜头,目前国内售价约2900元。可以方便的切换MF功能,使用IF设计,对焦时不会改变长度。该镜头取消了光圈环(被称为G类型镜头),在相机本身无法调节光圈大小的尼康F4和F90等相机上使用的时候,就只能使用程序曝光或快门优先的自动曝光模式。不管怎样,该镜头还是有新世代感觉的,再加上价格比较便宜,笔者的很多朋友也都入手了。
该镜头拥有1枚非球面镜片、1枚ED镜片共计12组15枚的镜片组,光学性能优异。24mm至85mm的焦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很方便使用,如果能忍耐因为镜头小型轻量化所带来的小光圈,那么从其优秀的操作性而言,作为尼康胶片单反相机的标准镜头是十分不错的。该镜头用在APS-C尺寸的数码单反上焦距约为36~128mm,与以前曾风靡一时的胶片相机的35~135mm镜头有几乎相同的使用感觉了。
经过在D2X上的测试后,很让笔者惊异在这样的价格上会有如此的性能。无论什么样的焦距,光圈由最大开始画面到边缘也都有不错的表现,光圈值在F5.6时更是在至今为止测试的所有镜头中有数一数二的高画质表现。当然画面中央的质量也没什么好挑剔。但是我的这个镜头好象稍微有点问题,拍出的图象有少许色差,当然这是可以用Nikon Capture 4.3消除的。
[url=http://dc.watch.impress.co.jp/static/lenstest/24-85mmf3.5-4.5g/24-85mmf3.5-4.5g.htm]
[/url]
点击图片进入AF-S ED 24-85mm F3.5-4.5G(IF)的简易成像测试页面
不过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该镜头在D70上表现的完全没有在D2X上的出色。笔者认为这可能是D70和D2X相比在自动对焦的精度上存在差距造成的。不过即使这样,这个镜头在D70上也是可以安心使用,属于尼克尔镜头中物美价廉的一款。
超级多面手 平价大口径:Ai AF 24-85mm
Ai AF Zoom Nikkor ED 24-85mm F2.8-4D(IF)是在2000年10月26日上市的,拥有比较大口径的同时还能保持较低价格的标准变焦镜头,目前国内售价约4500元人民币。说它大口径是因为这个24-85mm的镜头可以在长焦端达到F4的同时,广角端24mm可以达到F2.8。而它的售价只有大口径标准变焦镜头Ai AF-S Zoom Nikkor ED 28-70mm F2.8D(IF)的1/3稍多。
这款采用IF设计的镜头虽然使用机身驱动,但自动对焦依然十分迅捷。尺寸虽然比较大,但是和28-70mm相比已经相当小型和轻量了。而且24-85mm的焦段适用于更多的情况,有了它以后笔者几乎就不带28-70mm了,可见该镜头的方便。
该镜头在35mm~85mm的焦距范围内微距功能比较强,特别是85mm端可以进行1/2倍的微距特写。而且,在微距拍摄时有光圈值不变这样的特征,在翻拍文档等条件严格的微距拍摄时表现十分出色,是个实用范围颇广的镜头,随镜头附送大型花瓣式遮光罩。
[url=http://dc.watch.impress.co.jp/static/lenstest/24-85mmf2.8-4d/24-85mmf2.8-4d.htm]
[/url]
点击图片进入Ai AF ED 24-85mm F2.8-4D(IF)的简易成像测试页面
在D2X上的测试结果,光圈到F5.6都有相当不错的性能,35mm附近稍微较弱,除此之外的所有焦距大体上整个画面都很平均,画面中央部分也十分锐利。35mm焦距上使用F8的光圈画面质量有所提高。该镜头的11组15枚镜片中使用了2枚非球面镜片,没有采用ED镜片。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其色差却没有因此增加。
在D70上的表现也大体相同,作为标准的变焦镜头来说是可以安心的使用。
防抖与画质本末倒置的AF-S VR 24-120mm
作为至今为止的24-120mm的完全改进型,AF-S VR Zoom Nikkor ED 24-120mm F3.5-5.6G(IF)于2003年6月28日开始销售,目前国内售价约4500元。共计13组15枚的镜片组中使用了2枚非球面镜片和2枚ED镜片,更是尼康第一次在广角~标准域镜头上使用VR装置(防手抖)。通过VR装置可以实现降低3档安全快门的防手抖效果。
该镜头使用了超声波马达,可以实现全时手动对焦。在现在看来,这个搭载了很多高新技术的镜头,仅比此前的旧24-120mm镜头少许延长,整支镜头略显瘦长,而且该镜头还是没有光圈转环的G类型镜头。如果从该镜头所具备的功能来看,应该可以说是非常便宜的价格了,笔者至今还能清晰的记着从该镜头被发布到正式上市之间时间的期待心情。
在用该镜头实际拍摄以后,笔者发现在35mm全幅面摄影时,全焦段开放光圈时的画面四周光线不足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和旧24-120mm镜头相比并不能说画质有多少提高。当然,在操作性上比旧镜头好了许多,VR装置的效果也被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令笔者比较满意。不过在最重要的画质方面,笔者也只剩下当初对其使用了ED镜片所产生的很大期待了。
[url=http://dc.watch.impress.co.jp/static/lenstest_02/24-120mmf3.5-5.6g/]
[/url]
点击图片进入AF-S VR ED 24-120mm F3.5-5.6G的简易成像测试页面
使用D2X进行测试时,笔者想着了解该镜头在广角端和旧24-120mm相比的表现,不过十分令人失望,在长焦端也很难说是一样。在D70上光圈值到F8时,在全焦段才可以得到一般的画质。
数码相机,特别是D2X对摄影时产生的抖动十分敏感,经常可以看到并没有注意这个问题而在互联网上抱怨自动对焦性能不好的用户。D2X的自动对焦性能非常优秀。使用D2X工作的专业工作者们也都说,如果不利用三脚架、快门线等装置,好好的避免震动的话,即使再高档的相机也无法拍出好照片。就这支镜头来说,因为使用了VR装置,让其十分方便使用,不过光学性能却不甚理想,好象有点本末倒置了。
没有ED但依然出色的AF 24-120mm
AF Zoom Nikkor 24-120mm F3.5-5.6D(IF) 是在尼康F5上市的1996年11月开始销售的,是一款广角端达到24mm的高倍率变焦镜头,目前已经停产,只能在二手市场上找到。该镜头比较短小粗壮,是一款比较容易携带的镜头。自动对焦因为有IF十分迅速,而且对焦时机身全长不发生改变,不过变焦到最长焦端时镜头仍然会伸长。
该镜头使用了2枚非球面镜片,镜头构成为11组15枚。进行35mm全幅面拍摄的话,在开放光圈时全焦段都有画面四角光线减少造成画面稍暗的现象,不过可以通过收缩1档光圈消除。画面质量上,除了120mm端以外,各个焦距上各光圈值都有不错的表现,而且由于变焦范围比较宽广,因此比起其他镜头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笔者有段时间也经常用该镜头,而且拍了不少好照片呢。
该镜头在D2X上的拍摄结果比较不错,全焦段在F5.6时画面到四角都有不错的表现,光圈到F8以上更可以得到整画面都很平均的高画质。因为并没有采用ED镜片,因此多少会产生些色差,不过目前来说解决办法很多,这个应该已经不是问题了。该镜头在D70上的表现同样优秀,不过因为镜头比较粗,在平衡性上略有不便。不过DX格式有36~180mm这样大变焦的镜头,而且各个焦距变小都很出色,十分令人高兴。
[url=http://dc.watch.impress.co.jp/static/lenstest_02/24-120mmf3.5-5.6d/]
[/url]
点击图片进入AF Zoom 24-120mm F3.5-5.6D的简易成像测试页面
现在二手的该镜头的价格已经比较低了,如果能找到品质不错的话绝对不会后悔,如果这个焦段的VR镜头能有这个品质的画质就好了。
尼克尔的名字在哭泣Ai AF 14mm F2.8D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尼克尔都以当时世界最短的13mm F5.6镜头为傲,因为拥有像可以占卜未来的宝石一样的巨大前组镜片,让人只是看到就会感动。现在,2000年7月15日开始销售的Ai AF Nikkor ED 14mm F2.8D又担当起了尼克尔的定焦镜头中最广角的角色,目前国内售价约11500元。该镜头大而突出的前置镜片,再加上花瓣型遮光罩,让人感到其作为超广角的迫力十足。
自动对焦由机身进行驱动,切换手动对焦则可以使用镜头上的A-M转切环,操作感还算不错。该镜头的14mm作为通常摄影距离的补充,而定焦的镜头也让使用者不用在一个一个的去聚合焦点。
该镜头由含有2枚非球面镜片,1枚ED镜片共计12组14枚镜片组成。看到这支镜头的构造图的话,会发现该镜头和某镜头厂商的14mm镜头一模一样,不过这应该属于厂商间的某中秘密,外人是没有办法的。不过比起关心那个性能方面更为重要,从该镜头的发售时间来看,应该是为了数码相机专门设计的。
该镜头在D2X上画面中央部从最大光圈开始就十分锐利,不过画面四周的表现力就比较弱,光圈值到F11也仅仅能算勉强过关的水平。在D70上的表现因为其像素较少,四周画面较差的部分也随之减少,不过就算光圈到F11也是无法完全消除。希望用A3幅面冲印照片时,恐怕会有些困扰。
[url=http://dc.watch.impress.co.jp/static/lenstest_02/14mmf2.8/]
[/url]
点击图片进入Ai AF ED 14mm F2.8D的简易成像测试页面
这支镜头换算成DX格式,相当于35mm规格的21mm焦距,不过和银盐相机的20mm级镜头相比是远远的不如了。我也曾经使用过这支镜头,真是让人比较挠头啊。在购买了DX 12-24mm以后,再看该镜头的价格,真是让人为尼克尔这个名字哭泣啊。
很少用到的鱼眼头Ai AF Fisheye 16mm
Ai AF Fisheye Nikkor 16mm F2.8D于1993年11月开始销售,目前国内售价约5300元。是鱼眼镜头中世界上第一台拥有微距补正功能的镜头,在拍摄微距时整幅画面都可以有鲜艳的色彩呈现,这也是该镜头最大的特点。作为接近标准镜头程度的配套镜头,使用十分容易。自动对焦利用机身驱动,可以迅速的合焦。在拍微距时,使用该镜头就不用一个一个的去合焦,十分方便。
该镜头在35mm相机上是视角达到180度的对角鱼眼镜头,放在DX格式的数码单反上,焦距相当于24mm,覆盖角度107度 。因为它属于特殊的镜头,所以和一般的镜头对比画面表现可能没什么意义。光圈最大值时画面中央部虽然比较锐利但是四周就比较一般,如果想要提升画面四周质量的话,至少要将光圈值提升到F8,在D70上也是同样。
[url=http://dc.watch.impress.co.jp/static/lenstest_02/16mmf2.8/]
[/url]
点击图片进入Ai AF Fisheye 16mm F2.8D的简易成像测试页面
笔者购买这支镜头也有10年以上了,不过基本上没怎么使用过。鱼眼镜头在工作上使用的机会确实不多啊。
高性能却没优势的Ai AF 18mm F2.8D
Ai AF Nikkor 18mm F2.8D在1994年4月开始销售,目前国内售价约8800元。在14mm镜头于2000年登场之前,在尼克尔的自动对焦定焦镜头中,是除了鱼眼镜头之外最广角的镜头了。滤镜口径达到了77mm,非常宽广,镜头接口为标准接口,装卸十分容易。自动对焦由机身驱动,附送可以和20-35mm共用的花瓣型遮光罩。
该镜头采用了包括1枚非球面镜片的10组共计13枚镜片,特别注重对于彗差眩光的补正,所以直到画面四周也都有不错的表现。在DX格式下,焦距相当于27mm,也算是有广角镜头感觉的焦点距离了。
该镜头在D2X上无论什么样的光圈值画面中央部分也都十分锐利,最大光圈下周边部分因减光问题而稍感不足。不过改变光圈值可以改善该情况,周边部分在光圈到F11时表现稍微好转。虽然色差问题也出现在该镜头上,但是可以用Nikon Capture 4.3进行消除。
在D70上的表现和D2X上差不多,周边部分的表现还少有差距,如果不太在乎周边减光问题的话,可以从F4开始使用光圈,F8以上的话可以得到质量不错的画面。从价格上来考虑的话,这支镜头实在让人无话可说。
[url=http://dc.watch.impress.co.jp/static/lenstest_02/18mmf2.8/]
[/url]
点击图片进入Ai AF 18mm F2.8D的简易成像测试页面
的确,该镜头在银盐相机上是有相当性能的,不过由于有广角端能达到17mm级别的变焦镜头,所以使用它的机会比较少,定焦镜头想要超越变焦镜头的话,是需要绝对的魅力来吸引用户的。
了不起的老镜头Ai AF 20mm F2.8S
Ai AF Nikkor 20mm F2.8S于1989年7月开始销售,目前已经停产,只能在二手市场上找到了。这款镜头在1994年进化为成为D类型镜头直至现在,目前Ai AF Nikkor 20mm F2.8D售价约为4000元。尼克尔的广角镜头和其他厂商的产品相比,拥有自身产品一贯的连贯性、系统性。这个20mm的镜头也在便携性上下了很大工夫。自动对焦由机身驱动,并没有随镜头附送遮光罩,需要用户另外购买。
进行测试的镜头为旧型的S类型镜头,与现行的镜头在光学系统方面相同,由9组共计12枚镜片组成,并没有采用非球面镜片以及ED镜片。镜头有微距补正装置,在拍摄微距照片时可以直到画面四角都有良好的表现。
在D2X上的测试结果和之前的14mm以及18mm相同,画面中央部分还算不错,不过四周的表现力比较弱,调节光圈对此的改善也不大。存在着一定的色差问题,不过操作感还说的过去。在D70上使用F5.6左右的光圈值,可以让画面周边部分得到不错的改善,不过除此之外画面质量就变化不大了。
[url=http://dc.watch.impress.co.jp/static/lenstest_02/20mmf2.8/]
[/url]
点击图片进入Ai AF 20mm F2.8S的简易成像测试页面
因为已经是非常古老的镜头了,能达到这个程度应该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稍待,等俺喝口茶去,啥!水还在老虎灶烧呢&^¥#%&@#^@#
说起镜头,真是心疼啊。实际上摄影虽然心爱可是个人真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个投入确实太大。只好先发财再说吧。呵呵
还是不清楚原贴中“画质”的定义是什么。是分辨率?色差?好像没有考虑变形,几个镜头都有明显的“捅形”变形。
对于镜头质量,我是“实用派”的。绝对的数值指标好是好,但没有太大用处。一定要用重型三脚架和快门线,画质或许保证了,但拍摄的时机就过去了,孰得孰失?
說的難聽一點就是扯。
不說別的,就說他拍的這樓,邊緣跟中心都不在一個距離上——就這他還好意思吹什麽“邊角成像”?
測試這種東西就得拍標板,或者用土辦法拍報紙測分辨率、磚墻測畸變也行。像這位這樣兒的,我都懷疑他是不是拿了某傢的銀子……
I am just kidding.
现在有些人议论镜头的时候,会讨论图片“3D effect”。比如下面这张“照片”,有人就看出“3D effect”
这篇文是不是只讲广角镜头?
我对镜头的测试疑问很多。比如文中提到的 AF Zoom 24-120mm F3.5-5.6D,他的评价很好。可是几年前一般NIKONER对这个镜头都很失望,所以才停产了。会不会是他正好用一个(小概率)质量好的来测试?或者这个镜头用在数码相机上就变得出色了?
俺的自动头只有入门的28-105,本来想一头走天下,可是怎么可能呢?
还有85-1。8本来想拍人像,可是没有模特只好闲置了。
现在只有用手动标标了。
也许什么时候上了D200,再请他们出来吧。
这个评测也没有提及很多早于2000发布的头。遗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