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基因与文史的交相辉映(1)中华民族部分 -- 龙眼

共:💬114 🌺340 🌵16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此贴很有独特的视角

海外华人的尴尬境界,我感觉很有道理。参考文中最后一段,那些哪怕只有1%血统的“犹太人”对犹太民族认同感如此之强,除了文化宣传和经济影响力之外,肯定还有看母系而不是父系的原因吧。

家园 thing和事的原义也不同

以前日尔曼人讨论部落大事的最高权力机关会议,称为thing。

而古汉语里的事通史,此外还有职业的意思

家园 呵呵,不知道亲是做什么工作的?

这口气太大了, 一口就把基因科学给否定了。

难道中国人真的觉得1940年已经过去了?

家园 无内容请删除

  远古羌人进入印度北部地区远比公元前二千纪的时候雅利安人从巴基斯坦进入印度要早得多。藏族称印度为"白汉",就是指远古进入印度北部这部分中国上古羌人。后来才成为对整个印度的统称。

  佛教起源于印度东北部的黄种人:西羌部落。羌系民族早就从缅甸和云南、西藏,进入尼泊尔印度一带,阿萨姆在种族上属于东亚而不是南亚,属于黄种人而不是白种人或是小矮黑人(D—YAP)。

  尼泊尔现有人口2300万,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其民族为婆罗门,刹帝利,首陀罗,吠啥四种姓,在这四种民族中婆罗门、刹帝利和首陀罗三种族姓又各分出多个民族,故在尼国民族有三十余种之多,而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佛陀是刹帝利族的尼娃尼民族,尼娃尼族以"释迦族"为主族,现在尼国境内遗留下来的释迦族主要在加德满都的巴当市,拉蓝卡,博克拉,汤增和现在佛母故乡Parasi。更值得说明的,这些释迦族都是Mongoloid(蒙古)人种。

  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民族起源和基因结构:

  汉藏语系群体的祖先最初来源於东亚的南部,在约20,000到40,000年前,一个携带Y染色体M122突变的群体最终到达了黄河中上游盆地,然後在约10,000年前,由於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起来。人口的增长使群体必须扩增新的居住地,这样在约5,000-6,000年前出现了两个语族的分野。其中一个亚群,被称为前藏缅语族群体,离开黄河流域,向西及向南迁移,最後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居住下来。这次迁移就是沿著著名的「藏缅走廊」进行的,这条通道始於黄河上游地区,向西到达青海省,向南到达喜马拉雅山脉。其中景颇语支一直向南,穿过喜马拉雅山脉到达今天的缅甸、不丹、尼泊尔、印度东北及云南省的北部。在与一支来自中亚或西南西伯利亚带有YAP突变的群体发生大范围混合後,藏语支向喜马拉雅进发并最终扩散到整个西藏。缅彝及克伦语支向南到达云南西北部,最後到达越南、老挝及泰国。在这5,000年中,另一语族,即汉语族主要向东向南扩增,最後在中国各个地区居住下来。

  接着,被炎黄集团打败后的三苗支O3d、O3c。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发生了炎黄部落与三苗部落、东夷部落之间的大战,此大战打破了炎黄、三苗、东夷在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决定了以后汉人占绝对优势,而战败的三苗从长江中游溯江而上,到达云贵地区。

  其三,几千年来还不断融入炎帝系-羌族的基因O3e,几千年来,炎黄联盟中炎帝系的一部分向西、向南发展,迁徙于西藏、滇贵地区。

  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O—M175。

  具体分析,在M175下还可以细分为最大三个子支系(其他N多小类型都不算):O1—M119、O2—M95、O3—M122。

  这三个子类型地理分布:

  O1—M119广泛分布在从北亚到东南亚,但在最中央的黄河流域竟几乎找不到!在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人,其O1—M119的比例最高,达34%,另外,北亚地区的外蒙、满州、朝鲜、日本、堪察加人等民族也有O1—M119类型,但一般比例不超过10%,中国南方,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O1—M119比例也较高。而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地区的汉族人中,O1—M119类型的比例都小于0.5%,在陕西、山西、湖北等省,没有发现这种类型,出现频率为零,M119的分布呈现的是两头大中间少的格局。

  O2—M9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泰国高达55%,从泰国向北在递减,从泰国向南也在递减,可以推论O2—M95变异最初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并向西周扩散。在东亚地区,只在朝鲜人、日本人、阿穆尔人中有一定分布,在山东、河北、甘肃的汉族人群中,出现频率全部为零,找不到这种类型,在南方汉族人中,能找到出现概率非常低的M95。

  O3—M122类型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从北亚向南到爪哇、新西兰,从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萨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从出现频率上看,O3—M122的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中国的云南地区,尼泊尔,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现频率为100%,如独龙族等。在黄河流域的河北、陕西、山东,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区的汉族人中,O3—M122都超过了80%。在北亚地区,O3—M122数量比较少,外蒙人中超过了30%,阿穆尔人也超过了40%,以及朝鲜人,除这三个人群外其他都比较少,在艾温基人出现频率为零,在布里亚特人也为零,在日本人中为22%。在东南亚地区,M122数量比较多,只有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略少,其他地区一般超过50%,出现频率从中国向南逐渐递减,到了爪哇人中出现频率只有20%,在汤加、新西兰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现,但比例都不大。

  内陆支黄种人(百濮):

  僰人为羌化了的身材较为矮小的南方类型的人种。西汉以前白族称为僰(bo),直到东汉时还有一部分人与羌人居于湟中,僰是羌人的一个南方化的支系。濮是一个巨大的族系,人口非常众多,西南地区出现的春秋战国时石棺葬,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濮人的遗迹。古代濮人分布在横断山脉的南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等地。楚国底层民族中有许多是濮人 。先夏在黄河上游形成夏王朝时有从寒冷的北方下来的尚黑的人群,例如黄帝族;有从中部地区来的尚红的炎帝族群;有从南方长江流域上来的尚白的原始濮、僰类型的人。

  夏朝是尚黑的,因为黄帝族是尚黑的;商朝是尚白的,因为商人内部有许多是来自南方的尚白的底层民族;周朝是尚红的,因为炎帝的姜氏人群中有许多是尚红的。

  让藏史专家最不能理解的一件事情是,格勒博士指出:"藏族称印度为'嘉噶'(rgya-dkar,直译其有'白汉人'之意)。据《白史》解释藏族之所以称印度人为'白汉人'与印度人喜穿白色的服饰有关。汉族古尚黑。《礼记?檀弓》云:夏后氏尚黑。夏代祭祀的太庙是黑色'玄堂'(《路史?后记?夏后氏》);祭器也是黑色,'黑染其外'(《韩非子?十过》)。迄今汉族发源地的华北农民普遍穿黑色的棉袄、棉裤。因此,藏族自古称汉族为'嘉朗'( rgya-nag),有'黑汉人'之意"。

  藏史专家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称印度为"汉"(rgya)?称印度"白色"可以理解,而称其为"汉"则不能理解了!……只要知道中国的殷商王朝是尚白,以及其部落主要是中国南方尚白的众多民族人群的话就可以理解。

  中国南方身材较矮小的尚白的人群,尤其是僰、濮系统人群早在8000年前就从云南、四川通过缅甸、泰国进入印度东北部和整个喜马拉雅山脉的南侧。不久前在印度北部山区发现了公元前2500年的中国龙的岩画。

  引证一段郭元兴先生的研究,从中就能理解为什么古代藏族要称印度为"白汉人":

  就在上述阿山(Assam)地区,在玄奘游学印度时,其地有个名叫Kamarupa的国家,国王名童子王热情地迎请礼奉中国这位高僧。不久王玄策也到这个国家,童子王请他回国后把《老子》译成梵文送去。这个翻译任务以后由玄奘完成。童子王当时告诉王玄策,'先人神圣,从汉地飞来,王于此土,已四千年。'我们从《大史诗》、《往世书》和戒日王的宫庭诗人天王(Divakara)的长诗Harsa- Carita中得知,童子王的这位先人名Bhagadatta,他是毗纽天(Visnu)的猪化身(Varaha)与地母所生之子Naraka的儿子。这个Bhagadatta曾率支那人(Cina)、吉罗多人(Kirata)参加莫诃婆罗多大战,帮助Kaurava一方。这个传说与赤水两岸的三苗国和驩头国的内在联系太明显了。驩头与Bhagadatta不是可以互为转音吗?更妙的是,近代学者在Gilgit考古发现其地6世纪时Shahi王家的一个世系表(JRAS,1944,5页),其始祖也名Bhagadatta,学者们感到大惑不解。我们曾说《穆传》之'剞闾',即在轩辕之国(即鄄韩氏)之东。实际上,它也应是《大荒北经》末之'牛黎之国','牛',古音疑之切,唐代译咒语就是用'疑'纽之字译梵语 ga部之音的。此国即《海外北经》之柔利国、留利国。'凝、泥、日、来'纽之语音转化是正常的。此国当然在轩辕之国东方。《大荒北经》在牛黎之国前述及'有人为翼,名曰苗民。颛生驩头,驩头生苗民。'《海外南经》也说驩头国'其为人人面有翼',有翼自然能飞。《山海经》上这西北、东南两处的驩头苗民之国可以说已被传统史料和考古资料完全证实了。

  古代汉族可分黑汉(北方)、白汉(南方),羌人也分黑羌、白羌、紫羌等,藏族自己也分黑藏(嘉绒、苏毗、象雄)、白藏(吐蕃、普米、噶米),藏汉民族是一体的。

  汉族在语言学上属于汉藏语系,与藏缅语族群体的关系比较近。这点在遗传上也可以反映出来。他们都是以O3为主。其中的O3e是羌系民族的特色类型,在藏族和其他民族中常占到50%以上,其中的景颇族竟然达到了百分之百。有的O3e类型跑得很远,克什米尔的布鲁沙斯基人也有O3e,他们的语言在喜马拉雅地区独具特色。约在五千年前,中原地区发生一次较大范围的人口更替,之前的人鼻翼较宽,长得接近今天的南方人,之后的鼻梁较高,更接近现代华北人了。汉族先民古华夏人可能就是跟着这股移民向东南拓展,甚至他们就构成了这股移民的主力。

  再看佛教,佛陀是在继承,批判印度文明而后开展出他个人的思想。很多治印度历史的学者,对于前吠陀时期- 黄种人的文化,思想, 都是不加以深究。

  作为婆罗门教的反动,佛教可以说是印度传统中的一次革命,后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佛教文明在印度的死亡,使得它成为整合世界的一种力量,正如基督教文明在其犹太人中间的消失,使之成为整合世界的力量。佛教反对印度文明和婆罗门教的基础:种姓制度。

  人们无法设想一种没有种姓制度的印度文明,但佛教却要消灭种姓制度:"四姓平等",因此而最终不能见容于印度社会。

  种姓制度作为雅利安的征服纪念,在种族混杂地区确为一种有效的统治秩序;然而它却无法有效动员并凝聚内部力量。

  雅利安人势力扩展遇到过困难。第一,土著人民;第二,雅利安与非雅利安种族混合情况比较普遍;第三,为了巩固雅利安人在那些地方的统治,有不少土著部族的首领通过入教仪式被安排在刹帝利种姓之列。在种姓制度下,统治阶层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之间一向存在着矛盾,尤其是非雅利安人的刹帝利对婆罗门的优越地位的反抗,更加显著。据研究,摩揭陀国的人多半是吠舍和首陀罗的混血种,婆罗门法典认为他们是下等种族。后来统一印度的摩揭陀国阿育王,就是首陀罗的血统。在这种环境中,反对婆罗门种姓制度教义的学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欢迎,而释迦牟尼倡导"四姓平等"之说,事实上反映着当时那些国家的人民对种姓制度的不满。

  游牧民族的雅利安人逐渐接受了"土著"的高级文明。根据发掘的材料来看,当时"土著民族"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佛经中的资料记载,当时国王每年有一固定的日期,在自己的田地里举行亲耕仪式,人民都在替他耕田。这与婆罗门的法典规定的靠自己劳动为生的首陀罗人要以劳动向国王纳税的条文相合。根据我国古代译师的注释,"刹帝利"的原来字义是"田主"。而到了释迦牟尼时代,在新兴的国家里,情形又有所演变。当时的商业很发达,有相当规模的陆运和航运的商队,商人掌握着雄厚的经济力量。例如把一座林园送给佛的大富商须达多,他有力量以黄金布地和拘萨罗的王子比富;手工业也很发达,有细密的分工,自由经营的小工商业在生产上占重要地位;当时有了纳税的自由农民,有佃农,在吠舍人和首陀罗人混合种族的新兴国家里,刹帝利不是领主,而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释迦牟尼是公开宣布反对婆罗门教义的,所以一生遭到婆罗门攻击的事很多…

  历史就是这么嘲弄人的。普遍的不安、怀疑、骚动,导致精神世界形成革命……佛教可说是这场精神运动中的佼佼者。佛教为什么兴起于印度东北部?因为阿萨姆自古以来就是东亚种族向印度渗透的边区,那里的主要居民直到现在都是黄种人。

  佛教的兴起与印度的东方: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印度北部,雅利安文明曾经遭遇强烈反抗;东方的非婆罗门主义,如佛教,耆那教等,都脱离传统的婆罗门教,建立独自的文化体系。此东方新宗教的勃兴,自有复杂的时地因缘。而印度文明后来影响中国最深的,正是这一部分,而非正统的雅利安文明。印度的东方,按照《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七以下的四分法,指东经八十度以东,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按照一般的五分法,东印度仅有今阿萨姆、孟加拉、奥里萨地方。依释迦时代东方人的看法,印度文明的重心在恒河流域,是东方非雅利安文明的孕育地。

  在婆罗门眼中,东方等于异国:"婆罗门乎!勿去东方!免与婆罗门之尊严有损!"拘罗地方的婆罗门,曾在他们的典籍中,有过这样的告诫。因为在西方婆罗门国(即拘罗)的婆罗门看来,东方的雅利安人已失去血统的纯粹,与东方的土著混血。如摩揭陀人,是首陀罗男子与吠舍女子的混种,不算是纯种雅利安人。波罗奈以东的民族,基本含有大量非雅利安血统。因此,宗教、社会、语言等,都显出非婆罗门文明的倾向。东方的民族,无论是雅利安、非雅利安,都不像西部雅利安人那样的尊敬婆罗门。婆罗门进入东方,不能维持他的尊严。婆罗门教的三大纲要是"吠陀天启"、"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但印度东方人,对吠陀已失去坚定的信仰。对婆罗门来说,《吠陀》是神示的,由古代圣者传下,吠陀的语法是神的语法,宗教与语言原本一体,但雅利安人的散居并与土著民族混血流,语言开始混杂,当时在印度东方人中间已经不能说纯粹的梵语,例如不能"R"要用"L"来替代。摩揭陀一带的方言,近人考证近于拍拉喀利语,后来又分化出巴利语。巴利语是佛教的用语,拍拉喀利语则是耆那教所用的。

  社会组织方面,在印度西部,种姓制度规定,婆罗门至上,但在东方,婆罗门的地位已被降低,由刹帝利的武士阶层领导一切。这是政教合一,东方的民族复杂,不愿接受婆罗门支配。非雅利安人在族村里各自为政,走向王朝统一的方向。新宗教与新思想,都在东方王朝的保护下兴起,射出反婆罗门教的光芒。即如奥义书中的梵我不二论、轮回业感论的教义,也不是婆罗门教传统学者的产物,而与东方王朝有关。如《布利哈德奥义书》(六。二)说:"此义(轮回),直至今日,婆罗门犹未知之,故世界政治之权,归於刹帝利。"在这样的社会组织下,婆罗门阶层除了服从,只有不去东方。

  印度的"刹帝利"虽说是军事贵族,其实大多是印度少数民族的村寨头人!

  东方摩竭陀一带的文明,有自己的特色,正统的婆罗门把摩竭陀一带看作异教地方。但是东方国王的家谱其实比印度河流域的更早,约在公元前十五世纪就开始了,有的王族甚至沿雪山西进,例如释迦牟尼的先祖就在公元前八世纪左右西进,他们并非雅利安人。东方民族,以和平坚忍的精神与西部雅利安人同化,非雅利安的血统与文化,受到挑战后,产生新的创造。例如,业力轮回说,就是注重人力而非注重神力的、主张机会均等而非议种族独占的、自由而非命定的、道德而非祭祀的,都与婆罗门教不合,实为融冶了东方精神而兴起的宗教革新。以温和的宗教革新为前导,反婆罗门宗教的东方王朝最后统一了雅利安人占据优势的印度西部。

  释迦牟尼属于蒙古人种:

  据考证,释迦族就来自东方,当时释迦族是一个城邦制国冢,有高度的自治权。1898年1月,法国人W.C.Peppa在尼泊尔南境的 Pipra─va─(北纬二十七度三十七分,东经八十三度八分),掘得释迦族所供养的牟尼舍利瓶,释迦族居住区域因此确定,明显属于东方民族。《杂阿含经》一零二经(卷四):"尔时,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舍。时婆罗门手执木杓,盛诸饮食供养火具,住於门边。遥见佛来,作是言:住!住!领群特!慎勿近我门!……佛为说偈言:…… 不以所生故,名为领群特;不以所生故,名为婆罗门。业故领群特,业故婆罗门。"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直呼释迦牟尼为"领群特",并且拒绝他进门;因为他视释迦族为卑劣不洁的民族。释迦牟尼周围的民族,受雅利安文明影响不深,所以在他们中间还能兴起朴实无华的新宗教,这个情形正与耶稣基督的处境相似,耶稣也是被正统的犹太人轻视的,甚至看为外邦人。伟大的先知不约而同,虽然不被家乡悦纳,却能向空洞的思辨、繁琐的祭仪,神秘的咒术宣战。

  印度东方的勃兴,显然还得力于释迦牟尼的非雅利安人身份,那时东方六个主要民族信奉佛教,据说和推尊本族圣者有关,体现了东方文明的共同性。而且释迦牟尼修学东方文明,注重现实经验、重视变化,尊重自由思考、主张种族平等、反对吠陀权威。东方后来居上的佛教,反过来又推进了东方民族发展,相形之下印度西部文明反倒没落了。佛教传布因此冲过恒河上游,到达印度河流域。

  佛陀最早教化于印度,最终,心法(禅,生机活泼的智慧体系)传承于东亚地区,原因就是东亚人与北印度佛族同根同宗。

家园 我觉得现代黑人是通婚覆盖的结果

以前看过报道说,黑非洲认为浅肤色的婴儿是怪物,按照传统是要杀掉的。

黑人的肤色覆盖能力很强,很多报道都展示出父系和母系黑人都会有很大机会生出黑色孩子。那么在古老的时代,各部族激烈屠杀又不断通婚的时代,黑人部落显然在通婚中占有极大优势。一个最简单的假设,一个黑人部落和一个浅色部落通婚,由于孩子大都是黑色的,可能两代之后两个部落就都是黑人部落了。这样,仅仅是通婚,就足以造成一个广阔的黑人区域。

非洲现代黑人与早先更古老的黑人不同,那么就更加说明,浅色人种不是没有在非洲存在,而是被“覆盖”了。

至于不同种族之间的屠杀,那就更加不用说了。仅仅通婚带来的数量优势就足以导致浅色种族的覆灭。

所以,黑色基因仅仅依靠其突出的标识作用,就可以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了。成功的基因完全可以一招鲜吃遍天。

而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所谓浅色人种回到非洲,完全可以反过来解释为非洲固有的浅色人种被黑色覆盖。

不过我对目前的基因研究成果不太熟悉,不知道目前科学家所拿到的成果是指向什么方向的。

家园 这就是为什么犹太族以母系为准的原因

任由这些当地女人教育自己的后代,结果这些后代都不会说汉话,也不懂什么中华文化

女人对下一代的归化,价值取向有着优先权,因为人类出生的头几年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母亲。

以前皇家或贵族家庭有传统,小王子公主出生后不让妃子亲自带,也有这个原因。听起来很残酷,但是对保持家族传统不受外亲影响,尤其母系的出身背景比较低级的,很有关系。

通宝推:龙眼,
家园 总统原来也听唐朝啊,哈哈

菊花古剑和酒,被咖啡泡入喧嚣的庭院……

家园 犹太以母系为准是因为历史上长期被欺凌又怕丧失人口

这种情况下以母亲为准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外族娶犹太女子,也不会因为嫁出去而损失犹太人口。(而且记得他们有族规,外族娶犹太女子得割包皮入教)

家园 貌似是竞争的缘故

以前看过一则新闻,说是人类的女性始祖来源于14.3万年前,男性始祖则来源于5.9万年前。不晓得正确不正确。据说原因是男性竞争比女性更加激烈,所以更早的始祖被淘汰掉了。

学者以前将男性基因分了几个类别,按照字母顺序排了A1A2什么的,但是后来偶然发现一个来自西非喀麦隆的族群还保有更古老的男性基因,于是又出来一个A00。这个族群在美国检出,我想也许是因为过去贩卖黑奴时被抓去了美洲。

我觉得,现代人应该是这种状态:

起源于非洲的古人类不断进化发展,形成了多个水平相近又各有差异的种群,然后多个种群相互竞争,不断有种群在竞争中,或者由于力量极其强大而不断扩张,或者由于力量不足而被迫迁徙,总之,离开竞争核心区,进入外面的广阔天地。进入外界的族群在各地安家落户,形成土著。然后一波一波的新人从核心区迁出,对各地先抵达的族群进行覆盖。

最早迁出的族群可能在核心区属于失败者,也可能属于胜利者,但是无论如何,由于外界已经有了土著,所以他们必须比土著更加强大才能驱逐土著,否则就会被消灭。消灭的这些我们就不用过多考虑了。他们可能在接近核心区的位置留下一些痕迹,可能纳入到其他族群中去了。

这样无论如何都会形成多批次不同人群的进化。而且核心区的进化与其他新开拓区的进化都会形成大量差异。

所以不可避免的,即便最早起源一处的同一种古人类,也会在扩散以后变成“多地起源”。

只不过这个多地起源不是各地隔绝的独立起源,而是各地相互影响的独立起源。

独立但不彻底隔绝。

人群间歇性的、波浪式的扩散,导致了一种多地起源的模式。

以颜色打个比方。

三原色是红绿蓝。他们在核心区展开大乱斗。后来红色族群扩张了出去,在更加广阔的边缘地带形成红色覆盖。

过了几万年,绿色又走了出来,对各地的红色做了覆盖。有的地方是直接驱逐了红色,有的地方是与红色发生合并,形成黄色。

那么黄色的起源怎么说呢?

黄色在核心区是不存在的。所以,你要说黄色起源于核心区,核心区就根本没有黄色,似乎不太对;要说黄色完全是独立起源,他的来源全部都是核心区,所以似乎也不太对。

这就是单一起源和多地起源的矛盾所在。

当然了,貌似有一种多地起源的说法是,各地完全独立的起源出了现代人类,和非洲没关系。我觉得这种想法不太靠谱。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非洲起源地并没有全部三原色,后来各地的人类是各地物种的各自扩散结合造成的。但是这样就很难造成目前人类之间的跨国婚姻的正常繁殖——虽然不是没有可能,但是难度太高了。

借助技术工具,欧洲人只用了大航海时代那几百年就扩散到全球。所以英国人和西班牙人的混血还不是很明显。如果间隔扩大到一千年。西班牙人扩张到美洲一万年以后,英国人再杀过去,混血以后再独立发展一万年。那么新的人种和西班牙人和英国人都不会一样。要说独立起源,也就是这样的独立起源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