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中国所得金牌的分析看出:并没有什么举国体制 -- 天煞穆珏
在许多情况下,自己掏钱这个行为是最诚实的,比嘴上说如何如何要诚实得多,你喜欢就掏钱买,这就是市场化的好处。
事实正如你所意指的,相当一部分人只是为了品尝拿金牌的快感,就会去看某些冷门项目,他们可以为这掏钱。这个愿望当然没什么不可以的,完全合理,但是到底这一部分人是多数,还是少数,如何来确定呢?如果他们是少数,又有什么理由让大家都掏钱呢?
就拿李永波那个队,一年上千万的公司赞助,他那个完全就是经纪公司制度了,非常商业化的打造明星的体系。
其他的也一样,只不过有的项目拉的赞助少,比如女子跆拳道这种。
其实有啥举国体制啊,小时候我们都还是国企的时候,企业拿钱办运动会,打出冠军了就出个厂队(偶尔厂里特别牛逼的高中生子弟可可以进厂队替补),附近几个厂也出个厂队,然后大家到市里和其他厂区、市里各单位、市体校的打联赛,出来的整个市队(一般市体校的就是市队,厂里的这帮工人学生什么的完全不是对手;一般练球的工人是照常发工资的,不能扣,而且有打球的特殊的假条),去省上打。然后省队再去全国打。
这不就是各种公知幻想的啥啥制度么。
以前中国足球还不算烂的时候靠的就是这个,一直出不去成绩一是别人黑我们,二是再怎么有牛逼体系也还不专业,需要有真正专业的联赛,而不是把这个底层体系彻底摧毁。现在可倒好,因为仇恨共产党而批判体制,推倒所有系统。
如果要反所谓的子虚乌有的举国体制,那就搞以前的这套。我看公知们会更恨。
比如说国道、路灯、海监船、国防费用。
羽联就在伦敦,羽毛球的英文名就是伦敦的一个地名也就是羽联的所在——伯明顿
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是容国团
可我国第一奥运项目世界冠军是马燕红
没有奥运会就不玩乒乓球了?
乒超现在队员,主力选手收入一两百万,10年郭炎转会费达到1100万,好像还仅仅是转借过去两年的费用,“户口”未变。有这身价的中超球员估计也就是德罗巴。注意,乒超每年只有三个月。
http://sports.oeeee.com/a/20110304/972529.html
还不要说中超CBA等只有男子比赛。乒乓球以前是优势,现在是垄断。实际上这个垄断地位很大程度上就是乒超奠定的。
顺便说一句,现在乒超外援偏少是因为国外的选手和国内的这批选手相比,根本打不出头。柳承敏04年奥运男单夺冠后来打过一阵乒超,胜率不过一半,性价比很不怎么样。一个赛季后就没人请他了。
至于羽毛球,也有联赛了,现在还在草创阶段。将来能否红火暂不定论。现在红火的围甲,创建第一年基本赔钱,创建时王汝南都劝告参赛选手,一个月能有两千收入就不错。结果第二年便翻本大赚,现在连带外援都跑来淘金,并成为韩国联赛的楷模。相比之下从甲A到中超,这几年的发展说句相形见拙,不算过分。
如果我没记错,奥运举重比赛也有名额限制,中国不可能参加所有级别的女子举重比赛。北京奥运会,男子8个级别,但每个国家最多6个名额;女子7个级别,但每个国家4个名额。这次估计类似。
我好奇的是这些代表他国参加比赛的选手,其级别有无其他中国选手参加,恐怕没有。从这个角度而言送过去的选手不见得是送了我们计划中的金牌。她们即使留在中国参赛,同样会有其他级别无法参赛受限制。去其他国家参赛并取得好成绩,无损于中国,有益于自己和他国,这倒是三赢。
根本而言,这次谁都知道是中国运动员。我倒乐得有一天中国能强大到把优秀运动员输出他国,到时候领奖台上全是黄皮肤黑头发,管它挂什么国旗奏哪国国歌呢,谁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别的不说乒乓球现在绝对有这个实力,当年输出到意大利的一个杨......名字忘记了,原来上海选手,国内比赛从来没有进过8强,代表意大利连克刘南奎金泽洙,然后意大利2:3惜败韩国。 多去两个恐怕真把韩国掀翻了。领奖台上中国冠军,“意大利”亚军,何乐而不为。现在奥运会的国别限制,中国很多优势项目无法发挥集团优势,这未必不是一个办法。还可以带动中国的优势项目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我在国内感觉现在城市白领最喜欢的运动还就是这个:场地器材较贵人不可能太多显品位,隔着网子没有身体接触不用太担心受伤,还有一定运动量能锻炼(似乎比乒乓球强?)
普通人户外打打也行,所以我很看好他的前途
定个场地,在黄金时间段还真不容易啊……
多说一句,俺这里,气排球也很火,老少皆宜的一项运动~呵呵
是气球当排球打?
比如足球改革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南巡以后国家财政收入降低无法再担负足球这样投入大见效慢成绩差的项目,于是各地体育系统纷纷借改革之名砍包袱了
我个人倒是希望能红火。感觉羽毛球没有乒乓球那么强的后备力量,真搞起来外援比例没准还大些。弄出一个中国为基础的羽毛球小世界杯未必是梦想,围甲现在多少就有些这个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