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苍狼与白鹿4中的历史 -- 五藤高庆

共:💬627 🌺3400 🌵1 待认可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家园 东南亚文化圈:共11城 -2

庇古:这是缅甸的勃固(Pegu),它距仰光80公里,借助缅甸的一号高速公路(Highway No.1)直通到底。现在缅甸政府为了推行缅甸化,搞改名运动。所以将其改名为巴国(Bago),它是巴国省(Bago Region)的省府。

缅甸第四大城市和著名旅游胜地。古称汉达汪棣。相传城市起始于537年。由缅甸著名的少数民族孟族(Mon)建立。当时有两位孟族的王子经过此地,看到一对鹅在湖中一块小石上休息。因石头太小了,所以雄鹅背着雌鹅一起站在石上。他们觉得这是好预兆,便在此筑居建国,他们的王朝叫汉达汪棣王朝(Hanthawady dynasty),即鹅王朝之意。中文史书称之为勃固或者古剌王朝。勃固虽然诞生的早,但是正经的勃固城的历史,是要从汉达汪棣开始算的。

在历经11到13世纪蒲甘朝的统治之后,孟族借助蒲甘朝的崩溃,缅甸进入“战国时代”的机会,乘势再度兴起。孟族人的一部就以勃固为根据地建立勃固王朝.13世纪后缅甸进入“战国时代”,大概到了14世纪左右,国家间的兼并战争让缅甸进入了一个南北朝时期,而南朝就是勃固王朝。其最盛时统治几乎整个下缅甸,传国200多年.勃固西有勃固河,东临莫塔马湾,北接伊洛瓦底江,能靠大船,水运非常发达。所以勃固建城后很快就成为下缅甸的商业中心,境况繁茂。借助发达的商业收入,勃固王朝和北面的阿瓦王朝打了个有来有回,最终成为缅甸著名的“四十载战争”(Forty Years' War,缅甸语အနှစ်လေးဆယ်စစ်)的赢家。四十载战争稳定了勃固王朝,让其进入一个繁荣发达的时代。这个时期勃固王朝兴修佛寺,使勃固一时间成为全缅甸的佛教中心,留下了非常灿烂的佛教文化。1539年,缅甸历史上武功最盛的东吁王朝崛起,一统南北两朝。勃固再度回到缅人手中,并依然是当时极为重要的海港。但是这境况大概只延续了120年。1740年,因东吁王朝内乱,孟族借机起义重建鹅王朝,大概维持了17年左右。史书上称为鹅朝复辟(Restored Hanthawaddy Kingdom)。但在这时缅甸历史上的三大帝,缅甸贡榜王朝的太祖雍笈牙崛起,率军横扫全缅甸,1757年,缅军攻破勃固,将其彻底摧毁。勃固惨遭重创,之后又因河川改道,海港机能不复,勃固原有的繁华风貌丧失殆尽,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让位于新崛起的邻居——仰光。但是到了二战时期,作为滇缅公路重要的中转站,勃固重获生机。反法西斯联合军为了守住公路,与日军反复争夺勃固并最终攻克之。勃固接下来作为物流中转站重获发展。现在勃固是缅甸重要的铁路枢纽,而且也是缅甸的佛教文化在“缅甸战国时期”如何保存和发展的见证者。勃固佛塔是缅甸的“四大佛塔”之一。它的鹅朝古王宫和瑞达良卧佛,都是缅甸人人熟知的名胜。

阿拔:阿瓦城(Ava)位于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区,在现今缅甸曼德勒省的德达乌县境内。现在缅甸政府为了推行缅甸化,搞改名运动。所以现在用古名 因瓦(Inwa)

缅甸的五朝古都,上缅甸地区最著名的古城之一。因为阿瓦城建城时旁边多湖

,所以中文史书多用阿瓦,意为“湖口”。缅甸史书除阿瓦外也用因瓦,意为“九湖之地”。古典佛教史书里则记载阿瓦人自称叫拉特纳普拉(Ratanapura),意为“宝石之城”。

蒲甘朝时期即有聚居者,此处因为湖泊众多又靠着一条米界河(Myitnge River),灌溉便利,长期以来是整个上缅甸最肥的土地。所以农业兴旺,第一个看上这里的是缅甸“战国时代”的第一个王朝彬牙王朝(Myinsaing Kingdom)的创始人之一,“掸族三兄弟”的老二梯诃都(Thihathu)。不过梯诃都看上这里之后试图建城,却发现因为土地湿润地基不稳,城建起即倒,无奈他只好把都城迁至彬牙。但是梯诃都对此念念不忘,于是迁都后即组织人开发阿瓦。彬牙王朝修通了连接米界河和伊洛瓦底江之间的运河,然后利用运河排干沼泽地,再巩固地基来建城的方法,最终在阿瓦王朝时期才完成了阿瓦城。因为据传在建城过程中连续排干了九座湖泊,所以称之为“九湖之地”。

14世纪时的缅甸,由“战国时期”进入到一个“南北朝”时期。南朝是鹅王朝,而北朝就是由掸族人建立的阿瓦王朝(Ava Dynasty;1364~1555)。阿瓦在这个时候成为了都城。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梯诃都的重孙德多明帕耶(Thado Minbya)。阿瓦王朝建国后,采用主动本地化的策略。它故意淡化自己的北方来的掸族人身份,表现的反倒更像是本地的缅族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阿瓦王朝战略环境十分恶劣。四面皆敌。南面是孟族的鹅王朝,北面则是云南群山中的掸族诸土司。虽然阿瓦王室也是掸族。但是阿瓦王朝因为先进入缅甸多年,实际已经缅族化。这点很像是中国古代的生番熟蕃的区别,尤其是阿瓦王朝的前代彬牙王朝毁于掸族土司们的南下,所以对于阿瓦王朝这个“熟蕃”来说,北面掸族土司们其实就是“鱼皮鞑子”类型的“生番”。它的西面还有盘踞阿拉干的印度教国家若开王国,这几家都是阿瓦王朝的打击对象。所以阿瓦王室虽然出自掸族,但是为了团结缅族人来对抗四方的敌人,他努力融入缅族,或者至少表现出是缅族化的掸族王朝。阿瓦王朝的策略成功赢得了缅族人的支持,进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其最盛时,虽为四战之地,但整个上缅甸和部分下缅甸都依然向阿瓦称臣。

另外一面,阿瓦王朝为了对抗四方的敌人,对外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主动交好中国。阿瓦附近盛产玉石,所以它利用中国文明对玉石的喜爱,和其开展玉石贸易,还大量引进中国移民开采玉石。玉石作为中缅贸易最著名的交易品,虽然商贸历史远比阿瓦朝还要悠久,但公认是在阿瓦王朝时期成为两国间有规模的大宗交易品。在勤劳的中国移民的帮助下,阿瓦王朝的玉石开采量大增,国家财政受益极多;也正因为如此,阿瓦人才能自称“宝石之城”,以夸耀自己的繁华。玉石贸易的收入,支付了阿瓦王朝常年战争的账单。但是绵延不断的战火,特别是缅甸史称“四十载战争”的漫长争斗,还是在根本上削弱了阿瓦王朝,因输掉了四十载战争,战火波及阿瓦地区,导致农田荒芜,人民因饥馑、战祸而被迫逃亡。阿瓦王朝开始衰落,1527年,掸族诸土司再次南下,灭掉了衰弱不堪的阿瓦王朝,用同为掸族的麓川王室取代前王室统治阿瓦。一时间上缅甸一片大乱。这个新的阿瓦王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掸族人的王朝,他对于被统治的缅族人是蔑视的,因此无法赢得缅族人的认可。所以一些缅族为主的地方势力,例如卑缪王国就逐步崛起。这些地方势力招纳缅族难民,日渐强盛。逐步壮大的缅族国家开始努力重新统一全缅甸,而最后的胜利者,就是日后缅甸历史上武功最盛的东吁王朝。1555年,东吁王朝一击消灭了阿瓦王朝,缅甸再次统一。东吁王朝早期依然定都在阿瓦,后来迁走。但阿瓦凭借自己的肥沃土地,依然是上缅甸非常重要的城市。鹅朝复辟时期阿瓦落入勃固王朝之手,这时缅甸最后一个王朝贡榜王朝崛起,贡榜王朝的太祖雍笈牙率军击败勃固,重夺阿瓦。他也暂时把阿瓦当做自己的首都以彰显自己是缅甸的复兴之主。后来方才迁到仰光。1839年,阿瓦遭遇大地震,全城被夷平。贡榜王朝认为这是天意,所以决定不再修复阿瓦。阿瓦的历史也就到此结束,被新崛起的曼德勒取代。但是阿瓦的部分遗迹被保留了下来。现在是缅甸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宝推:北纬42度,ton,瓷航惊涛,
家园 终于能看到高庆的总结了

补一个 轶事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对家族事业也做出了贡献,兄弟们一起设计了 巴库外运的石油管道——穿过 高加索山,也就他家敢把欧洲第一雄山炸一个窟窿

另外,好像这管线就经过车臣

家园 写的太苦了

继续啃中东,这里烂事太多了。

话说你要不要继续?我的代笔已经全部完工了。扩写任务还需要人来

另外诺贝尔改进炸药,跟他二哥的工程有没关系?是他哥先开山,发现炸药不给力,所以他改进炸药?还是他为了煽动战争,先搞出来炸药,然后他哥拿来开山了?

家园 诺贝尔家族的主业是军火

是这么进入石油业的:为了造步枪的枪托去高加索山伐木,顺带买了个油井。。。

家园 北非文化圈:7城

阿斯旺:(Aswan)埃及南部著名古城,阿斯旺省(Aswan Governorate)的省府,位于尼罗河东岸,尼罗河六大瀑的第一瀑布附近。

埃及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前3600年左右即有定居者。城市起源于何年尚有争议,但确实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无疑。初名西涅(Syene),源自古埃及语“贸易”一词的对音,但也有考证说是“大门”的意思。努比亚语则称之为迪布(Dib),意为“堡垒”或“宫殿”。考古认定这里是上埃及的发源地。古埃及分上下两部,大体上以尼罗河三角洲为界。因为尼罗河是从南往北走,所以地图上我们认为是下的,实际上是上埃及。公元前3150年左右上埃及崛起,成功实现两埃及的统一,埃及也进入了王朝时代。而阿斯旺这个时候就是埃及第一王朝的第一个首都。所以阿斯旺也被认为是埃及民族的发源地。埃及统一后,由于下埃及的耕作条件远远好于上埃及,所以埃及统一后,重心逐步向下埃及移动。国都亦不断北迁。从此阿斯旺就逐渐变为边境城市。阿斯旺周边地区非常干旱炎热(阿斯旺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之一,已知最长纪录是连续七年无雨),其水源主要依赖尼罗河。尼罗河第一瀑布就在这附近。从此地开始一直到亚历山大港,沿途的尼罗河水路都比较平缓,非常有利于水运。素来有尼罗河崇拜的埃及人,渐渐把阿斯旺看作是埃及的南大门。因尼罗河在埃及人的信仰里代表生命,而生命在阿斯旺这个地方开始平缓和美好,所以古埃及人发展出阿斯旺是生命从死地来到生地的门的理论。因此古埃及人把这里称之为“通往南部诸国的大门”或干脆叫“大门”。在古埃及人眼中,阿斯旺就是埃及最南的城镇,越过阿斯旺就是要离开埃及地了。所以阿斯旺从建成开始一直到现代,它的角色就是埃及的南方锁钥,它的任务就是做边关和边贸的椎场,负责和努比亚乃至更南的政权进行各种往来。为了保卫阿斯旺这个战略要点,埃及历代王朝都在阿斯旺大修城塞,加强防务。这就是为什么努比亚人管这里叫“堡垒”或“市场”。在大修边塞的同时,古埃及人一方面为了获取商贸利益,加强控制,另一方面则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所以对于阿斯旺的城建比较上心,留下了众多的建筑遗迹。阿斯旺自古盛产石料,特产一种粉色石材,对于以石造建筑为主的古埃及人来说,是一个极佳的原材料产地,繁荣的石料开采业和加工业让阿斯旺有大量的石造建筑遗迹。比如著名的,历史近3300余年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菲莱神庙,哈索尔神庙和阿斯旺古采石场里大量的方尖碑遗迹。这些古老的遗迹遗址让考古学者和旅游者对此趋之若鹜。直到现在也在为阿斯旺的繁荣提供助力,但阿斯旺到底也只是一座边城(现在阿斯旺市人口只有7万人,说20万人的是连带上阿斯旺市下面的县和村镇),所以在进入现代以前主要靠边贸、旅游、考古,做过路客和学者的生意来维持。在埃及的地图上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和下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座小城镇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是在埃及共和国成立后,埃及总统纳赛尔看中了尼罗河在此处的梯级水利,准备在此建设一个集发电,旅游,水利于一体的大坝综合体。这就是著名的阿斯旺大坝。阿斯旺大坝无论从建设前的博弈,建设中的设计和建设时的综合性的建设,在当时世界上绝对算是首屈一指的工程,到现在依然是工程学上的一大成就,就是称之为世纪工程也不为过。其在建设过程中采用的精密切割+整体提移来转移复原拉美西斯二世神庙的壮举,到现在也是如何在工程建设中保护文物古迹的方法范例被录入世界各国的工程学教科书里。同时还附带制造了世界上水面面积第二大的人工湖阿斯旺湖(湖面面积6500平方公里,但蓄水量1820亿立方米是世界第一),阿斯旺大坝的建成,使得埃及的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进而成功渡过80年代的东非大饥荒。也进而为阿斯旺这座旅游城注入了新的生机。现在阿斯旺凭借古老的神庙遗址和现代的大型水坝,成为继开罗和亚历山大港之外埃及最有名的旅游城市,来访者历年不绝。

的黎波里: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前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它是利比亚最大的城市。不过这世界上叫的黎波里的城市至少有六座。所以阿拉伯人管这里叫西面的的黎波里(tarābulus al-Gharb,阿拉伯语里面的黎波里叫泰拉布鲁斯)。还有一个东面的的黎波里(Ṭarābulus al-Sham),又叫沙姆的的黎波里。也是一座很有名的城市。希腊还有一座的黎波里,中文多翻译为特里波利,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为了区别所以这么翻译。的黎波里的意思是三一城,Tri是三,poli是城市。两个结合起来就是三合一的城市。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定居点之一,公元前7世纪时腓尼基人在此筑居。腓尼基人先后在这里建起三个定居点。其中最大的称之为奥雅(Oyat),后来希腊人来此殖民,沿袭旧名,将其希腊化称之为奥阿(Oea)。并将另两个定居点塞卜拉泰(Sabratha)和大莱普蒂斯(Leptis Magna)合一起,管整个地区叫三城之地,音译就是的黎波里。的黎波里这个词也就是这时候进入到欧洲语言里的。但是希腊人在这个地区的殖民重心是在东面的昔兰尼加。所以不是很重视的黎波里。于是在迦太基崛起后此地被迦太基并吞。布匿战争之后罗马消灭迦太基,接收了这里的土地。将其改为罗马的行省,称之为的黎波里塔尼亚(Tripolitania)。罗马人承袭这三城,将大莱普蒂斯定为省治。从此罗马一直统治此处,虽然435年汪达尔人曾经夺取此地,但是后来又被东罗马帝国夺回。这段期间这个行省还为罗马帝国贡献了一位皇帝 —— 塞维鲁王朝的太祖老塞维鲁(Septimius Severus)就生在大莱普蒂斯。罗马人对此地近600余年的统治,既为的黎波里塔尼亚留下了无比辉煌的遗迹,又为这个地区的命运定下了基调。罗马人的统治中心比较偏西,把出过皇帝的 的黎波里塔尼亚当做重点。这和重视东部昔兰尼加的希腊人不同。所以基于19度线原理的东西罗马分治,同样划开了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让这两个地区成为各自文明圈的边界地带。罗马帝国之后的黎波里如果不是一个大帝国的偏远省份,就是某个王朝的边界。即便是阿拉伯帝国征服北非时也是如此。阿拉伯人的征服,一方面摧毁了这里原有的农业经济,并给了游牧民一个新的天下观念,让柏柏尔游牧民成为了这个地区的主导,但是这次征服既没有给他们国家,又没有给他们治理。而这个地区本来就十分干旱,精细管理一旦缺乏,农业就会崩溃,让位给游牧经济。这导致这里和昔兰尼加一样成为游牧人的乐园。之后法蒂玛王朝、艾格莱卜王朝,穆拉比特王朝、穆瓦希德朝、哈夫斯朝等等等等都轮流控制过的黎波里塔尼亚,但是这些王朝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的核心区不是在的黎波里的东面,就是在西面。就没有以的黎波里这个地区为核心区的。今天张大帅明天李大帅的变幻让的黎波里实际上成了一个三不管的地带,对当地的游牧民和半耕半牧的农民来说,政事无非就是今天那个大帅说了算,中央更是一个完全听不懂的词汇。国家是来来往往的幻影,而只有各自的巴努(Banu,阿拉伯语,后面接人名,意思是XX的孩子。但后来演化为“部落”的意思)才是唯一的现实。这也可以解释第一个真正把这里当做自己地盘的,居然是“居无定所”的巴巴里海盗集团。因为这些海上的男人们只有在这里才能充分找到建国的乐趣。真正把的黎波里当家的巴巴里海盗集团,是第二个能在的黎波里留下自己痕迹的群体。现在的黎波里的大多古迹如果不是罗马时期的,就是巴巴里海盗们留下来(或至少和其有关系)的。以的黎波里为根据地的海盗集团们纵横海上烧杀掳掠,亚平宁半岛是当时最严重的受害者。海盗们的横行仅仅在1510年因为神罗帝国的入侵而被暂时打断。但是仅在次年,得到奥斯曼帝国支援的巴巴里海盗们反攻成功,摆平了神罗帝国留在这里的圣约翰骑士团势力,以奥斯曼帝国藩王的身份重建了自己的海盗国家。横行近三个世纪的海盗国家一直维持到1711年,才被奥斯曼帝国的反贼卡拉曼尼(Ahmed Karamanli)建立起的卡拉曼尼王朝(Karamanli dynasty)代替,卡拉曼尼王朝最强盛时曾一统利比亚三部,现代的利比亚国家的雏形大概是这时候才有了个样子的。但是这个王朝的基础,是所谓的驻屯军和混血人(奥斯曼驻屯军和当地人生的孩子)。而且卡拉曼尼是通过兵变杀害上级自立为王,随后被奥斯曼帝国招安而成立的,实际上依然是外来的“大帅政权”。而活跃于此300余年的海盗政权,也显然不是卡拉曼尼一个草头王能轻易根除掉的。其实海盗们在的黎波里建国之前,就长期以当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的政权的合作伙伴存在。卡拉曼尼王朝只不过是复制这个模式,所以不会影响海盗们的横行。事实上,缺乏经济基础和社会管理的卡拉曼尼王朝,更喜欢利用海盗们当自己的红棍,然后采用收取贡金卖船标的方法来获取收入。而此时已经进入了近代,这种黑社会式治国的做法,只会引来猛烈的报复。1801年,因为索要贡金不成,卡拉曼尼王朝和新崛起的美国开战。这是美国海军的第一次远征。在近代新兴强国面前,卡拉曼尼王朝还是他的海盗团都完全不是对手。只不过当时尚还年轻的美国海军只是来打海盗刷经验的,而不是来搞殖民地的。所以只打了卡拉曼尼王朝一顿,签了个和约就班师回国(美国也有一个的黎波里市,就是为了庆贺这次远征而改名的)。但卡拉曼尼王朝从此国势日蹙,只能靠从黑非洲掳掠奴隶来维持收入。1819年,欧陆结束拿破仑战争,在随后的一系列条约中列强均宣布取消奴隶制,打击奴隶贸易。丧失奴隶贸易收入的卡拉曼尼王朝一泻千里,迅速分裂内战。奥斯曼帝国见状立即宣布招安不安,所以不算,派兵反扑的黎波里。建国一百来年的卡拉曼尼王朝就此被消灭,由藩国重新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北非省份。卡拉曼尼王朝是第一个统一了现代利比亚疆域的王朝,但是它虚弱的基础,众多的内乱,强敌的打击使得它除了给利比亚国家留下了的黎波里这么一个首都和这么一段国家印象之外,甚少值得一提的成绩。而奥斯曼帝国对这个边疆区的控制,也是十分虚弱的。1911年,昔日海盗国家的第一苦主意大利打赢意土战争,吞并利比亚三部。意大利人按照当年卡拉曼尼王朝的经验,将三部分合一成了现代利比亚。意大利人的殖民统治给了当地人一个反抗的理由,但这是当地人仅有的理由。当地人虽然反抗意大利人的殖民统治,但是反抗的原因只是因为意大利人干涉了自己的巴努的事务。如果意大利不干涉,巴努们的第一要务仍然是清算彼此之间的传统仇恨。所以意大利人的殖民统治十分稳固。殖民时期的意大利人在利比亚殖民地搞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建设。因为意大利属于19度线西国家,所以他们的建设重心在西面的的黎波里。这让的黎波里迅速成为一座现代城市和利比亚最主要的城市。1927年的黎波里国际商品展示会(Tripoli International Fair)和随后举办的的黎波里F1大奖赛,是这个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第一次展示。在意大利人的建设下,的黎波里已经是一座铁港空三运具备,混杂了西方和北非的不同风格的现代城市。在当时非洲地区也是排的上号的。

意大利人,和他们的罗马祖宗一样,大大的改变了利比亚的样貌。一方面,意大利人没有深刻的改造社会。意大利的殖民秩序实际上还是城邦式的“大帅政治”。出了的黎波里城界,现代化就荡然无存。各个巴努的酋长们的讲话、寺庙的毛拉们的教令才是这里的法律。而另一方面,一些进到城界里,通过给殖民者当打工仔或者二鬼子而感受到现代化的人,形成了对现代思想的认同。可是作为“贫穷帝国主义”国家,又是巴巴里海盗的昔日苦主的意大利人,不可能认同这些“人贩余孽”们是意大利人。所以阿拉伯民族主义逐渐成了这些“城里的现代人”的主流思想。尽管意大利式的“大帅政治”受到“城里的现代人”和“乡下的古代人”的共同唾弃,但是前者人少不成气候,后者人多却不在乎。所以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况下,意大利的殖民统治是稳固的。但外力一来,这个殖民统治就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一推就倒。1939年二战爆发,意大利作为轴心国参战,而他的利比亚殖民地则成为二战北非战线的主要战场。在反法西斯同盟军的打击下,“贫穷帝国主义”疲态尽露,而他的利比亚殖民地也随着二战结束而成了法西斯政权的陪葬品一起下葬了。战后英国负责托管这个地区,而随着民族独立大潮的来临,本来就对这个地方不上心的英国更不想留下它,赶快找了一批昔日的遗老遗少成立了易得里斯王朝,甩掉了这个包袱。但是这时候,那些“城里的现代人”受到纳赛尔在埃及的影响,已经不想再小打小闹,而是要真正掌握大权了。而这个利比亚版本的纳赛尔,名震中文网络的唯一一个利比亚人 —— 卡扎菲大佐于1969年正式夺权,成为利比亚的统治者,的黎波里继续任首都。

卡大佐时期的黎波里作为利比亚的门户,享受了一国能给予的最大的关爱。利比亚巨额的石油财富被卡大佐大量花在了的黎波里上,使得的黎波里依然是非洲首屈一指的城市。其建设至今仍有余辉。但是卡大佐只是成功建立了现代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现代的国家。他或许曾经和他的偶像纳赛尔一样试图改造社会,但实际上他最终做出来的依然是一套披着一件现代外衣的大帅政治。很难说他是畏难而退还是迎难而败,但结果是一样的。不能否认,他以“城里的现代人”为基础,比以前的的黎波里之主们来说先进的多得多,所以他创造了现代社会里统治时间的记录,是现代社会里统治时间最长的统治者之一。但是他也只能止步于此,最后以凄惨的大刀灌肠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卡扎菲死后,利比亚陷入全面内战,19度线魔咒再次发作,的黎波里作为西部的核心,成为民团军的总指挥部。但是民团军本身就是个城里人和乡下人的混合体。所以连卡大佐都能维持的起码秩序也维持不了。现在的黎波里日益破败,连保存在红堡博物馆(Assaraya Alhamra Museum)里那些象征着昔日的文化遗产也保护不了了。失去了过去,没有了未来。今日的 的黎波里和利比亚一样,依然在黑暗中蹒跚而行。

巴尔卡:这个是北非古城拜尔盖(Barqah或者Barca,阿拉伯语:برقة‎)。现在这个词已经不是城市名,而是一个地区的名。它是昔兰尼加地区(Cyrenaica)的阿拉伯语称呼,也是阿拉伯征服北非时期这个地区的区府。但是之后因为省治转移,所以这个城市萎缩的很快。到后来已经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古城则化为遗迹。但是它的名字被用于称呼这个地区。所以用拜尔盖来指代整个昔兰尼加也是对的。而昔兰尼加这个名字最早来自古代希腊,罗马帝国据北非时期沿袭其名,在这个地区设立了昔兰尼加行省。昔兰尼加与另外两个行省费赞(Fezzan)和 的黎波里塔尼亚(Tripolitania),合称利比亚三部。现代的利比亚就是这三个地区拼合而成的国家。今日的昔兰尼加的首府就是大名鼎鼎的班加西(Benghazi)。

最早是柏柏尔人居住于此。因为柏柏尔人过半游牧生活,农业技术不行,所以定居程度不高。埃及人对此处亦有影响,因为柏柏尔游牧人常劫掠埃及,导致埃及也经常深入此地区清剿强盗。因此建立了一定的势力。

公元前7世纪左右希腊人浮海而来,在此建立一系列城邦。希腊人农业技术较高,懂得修筑梯田和如何扑灭蝗虫。于是希腊人利用泉水修筑梯田,大有收获。希腊人还开发出此处独有的罗盘草(Silphium)返销欧洲。罗盘草可食,可饲,可入药,甚至可以当一种克制野杂草的生物农药。因此深受欧洲欢迎。这些有利因素使得这里的希腊人城邦发展很快。最后希腊人在昔兰尼加建设了五个城市,号为昔兰尼加五邦(Cyrenaican Pentapolis)。五邦之中最大的昔兰尼(Cyrene of Libya),就是日后拜尔盖的前身。昔兰尼大概在公元前631年建城,是由一个来自希腊锡拉岛(Thira)的土豪阿里斯托克莱斯(Aristaeus)建立的。他在到了这里之后,跟柏柏尔土著打交道时改了自己的名字叫巴图斯(Battus I of Cyrene)。之后埃及军队企图借清剿强盗为理由吞并他的地盘。巴图斯组织人成功挫败之,于是被奉为国王。他的王朝就叫巴提亚德王朝(Battiad dynasty),巴提亚德王朝传国190年后因被扩张的波斯帝国打败,成为附庸,波斯帝国衰退后王室灭亡,改元共和。昔兰尼共和国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站队斯巴达,所以战后获得更大发展。这个共和国一直维持到继业者战争结束,托勒密王朝登位埃及。随后托勒密王朝出兵打败昔兰尼,再次将其纳为附庸国。罗马共和国崛起后,托勒密王朝因为难以维持昔兰尼加,所以割让给罗马换取对埃及的保证。自此昔兰尼加成为罗马的行省。罗马帝国时期,首先是因为发生地震,随后又因为对罗盘草开发过度竭泽而渔。导致罗盘草被割干净,贸易断绝。遭到两大打击的昔兰尼迅速衰落下去。罗马帝国见状亦开始将省治转移到别的城市。所以昔兰尼这时候就逐渐从一个城市的名字变成一个地区的名字了。戴克里先皇帝时期搞四帝共治,随后又变二帝,这时候昔兰尼加被划给了东帝。

在地中海史上有一个著名的19度线定理,在地图上以东经19度线往划过欧洲-地中海,画出来的东和西,基本就是地中海世界的东西两部分。日后罗马帝国东西分治时,它的分治线也几乎完美的和19度线重合。后世地中海地区的地缘冲突,甚至一直到现代的南斯拉夫分裂都顺着这个原理。比如波黑就压在19度线上。而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疆界,几乎就在线两边。现在利比亚东部要和西部分治,而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的边界正好就在19度线上。所以大概从划入东帝之时开始起,昔兰尼加就一直是其他国家,尤其是埃及的附庸或者边界。即便西部的汪达尔人曾经夺取这里,最后也被东罗马帝国收复。随着绿教崛起,阿拉伯人征服北非,昔兰尼加也改名叫拜尔盖,但依然沿着19度线划给了埃及。不过拜尔盖虽然成了省治,但是因为划给了埃及大区管,而之后历届的埃及国家都不停尝试控制整个昔兰尼加。所以拜尔盖的省治很快就在行政上被废弃。随后改名为沙哈特(Shahhat),作为一个小地方而存在。昔兰尼加南部为沙漠,早期农业即十分依赖涌泉。后来因泉水干涸,只能改为依赖自然降水。导致其农业退化为典型绿洲农业。加之柏柏尔游牧民成为当地的政治主导。农业技术进一步退化。使得昔兰尼加从农耕区变为半耕半牧区。即便是控制昔兰尼加的埃及,也只能依赖当地的游牧民酋长们来管理。埃及马木留克朝被奥斯曼帝国吞并后,埃及的政策和区划被奥斯曼帝国沿用。现代的利比亚起源于1911年意土战争。意大利打败奥斯曼帝国后,吞并利比亚三部,将其合为一个,起名为利比亚。这才有了现代的利比亚。现在的利比亚历史只有一百多年,如果从二战后新独立的利比亚易得里斯王朝算政治独立的话,实际也不过六七十年。完全是个人造国家。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卡扎菲死后,利比亚军阀林立,以易得里斯朝遗老遗少为首的赛努西教团,公开宣布成立昔兰尼加议会,裂土分疆。所以在可见的未来里,拜尔盖/昔兰尼加还是会像以前一样,成为他国的边疆区。而利比亚这个人造国也会像其他人造国家一样逐渐不复存在。

家园 北非文化圈:7城

阿斯旺:(Aswan)埃及南部著名古城,阿斯旺省(Aswan Governorate)的省府,位于尼罗河东岸,尼罗河六大瀑的第一瀑布附近。

埃及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前3600年左右即有定居者。城市起源于何年尚有争议,但确实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无疑。初名西涅(Syene),源自古埃及语“贸易”一词的对音,但也有考证说是“大门”的意思。努比亚语则称之为迪布(Dib),意为“堡垒”或“宫殿”。考古认定这里是上埃及的发源地。古埃及分上下两部,大体上以尼罗河三角洲为界。因为尼罗河是从南往北走,所以地图上我们认为是下的,实际上是上埃及。公元前3150年左右上埃及崛起,成功实现两埃及的统一,埃及也进入了王朝时代。而阿斯旺这个时候就是埃及第一王朝的第一个首都。所以阿斯旺也被认为是埃及民族的发源地。埃及统一后,由于下埃及的耕作条件远远好于上埃及,所以埃及统一后,重心逐步向下埃及移动。国都亦不断北迁。从此阿斯旺就逐渐变为边境城市。阿斯旺周边地区非常干旱炎热(阿斯旺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之一,已知最长纪录是连续七年无雨),其水源主要依赖尼罗河。尼罗河第一瀑布就在这附近。从此地开始一直到亚历山大港,沿途的尼罗河水路都比较平缓,非常有利于水运。素来有尼罗河崇拜的埃及人,渐渐把阿斯旺看作是埃及的南大门。因尼罗河在埃及人的信仰里代表生命,而生命在阿斯旺这个地方开始平缓和美好,所以古埃及人发展出阿斯旺是生命从死地来到生地的门的理论。因此古埃及人把这里称之为“通往南部诸国的大门”或干脆叫“大门”。在古埃及人眼中,阿斯旺就是埃及最南的城镇,越过阿斯旺就是要离开埃及地了。所以阿斯旺从建成开始一直到现代,它的角色就是埃及的南方锁钥,它的任务就是做边关和边贸的椎场,负责和努比亚乃至更南的政权进行各种往来。为了保卫阿斯旺这个战略要点,埃及历代王朝都在阿斯旺大修城塞,加强防务。这就是为什么努比亚人管这里叫“堡垒”或“市场”。在大修边塞的同时,古埃及人一方面为了获取商贸利益,加强控制,另一方面则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所以对于阿斯旺的城建比较上心,留下了众多的建筑遗迹。阿斯旺自古盛产石料,特产一种粉色石材,对于以石造建筑为主的古埃及人来说,是一个极佳的原材料产地,繁荣的石料开采业和加工业让阿斯旺有大量的石造建筑遗迹。比如著名的,历史近3300余年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菲莱神庙,哈索尔神庙和阿斯旺古采石场里大量的方尖碑遗迹。这些古老的遗迹遗址让考古学者和旅游者对此趋之若鹜。直到现在也在为阿斯旺的繁荣提供助力,但阿斯旺到底也只是一座边城(现在阿斯旺市人口只有7万人,说20万人的是连带上阿斯旺市下面的县和村镇),所以在进入现代以前主要靠边贸、旅游、考古,做过路客和学者的生意来维持。在埃及的地图上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和下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座小城镇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是在埃及共和国成立后,埃及总统纳赛尔看中了尼罗河在此处的梯级水利,准备在此建设一个集发电,旅游,水利于一体的大坝综合体。这就是著名的阿斯旺大坝。阿斯旺大坝无论从建设前的博弈,建设中的设计和建设时的综合性的建设,在当时世界上绝对算是首屈一指的工程,到现在依然是工程学上的一大成就,就是称之为世纪工程也不为过。其在建设过程中采用的精密切割+整体提移来转移复原拉美西斯二世神庙的壮举,到现在也是如何在工程建设中保护文物古迹的方法范例被录入世界各国的工程学教科书里。同时还附带制造了世界上水面面积第二大的人工湖阿斯旺湖(湖面面积6500平方公里,但蓄水量1820亿立方米是世界第一),阿斯旺大坝的建成,使得埃及的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进而成功渡过80年代的东非大饥荒。也进而为阿斯旺这座旅游城注入了新的生机。现在阿斯旺凭借古老的神庙遗址和现代的大型水坝,成为继开罗和亚历山大港之外埃及最有名的旅游城市,来访者历年不绝。

的黎波里: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前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它是利比亚最大的城市。不过这世界上叫的黎波里的城市至少有六座。所以阿拉伯人管这里叫西面的的黎波里(tarābulus al-Gharb,阿拉伯语里面的黎波里叫泰拉布鲁斯)。还有一个东面的的黎波里(Ṭarābulus al-Sham),又叫沙姆的的黎波里。也是一座很有名的城市。希腊还有一座的黎波里,中文多翻译为特里波利,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为了区别所以这么翻译。的黎波里的意思是三一城,Tri是三,poli是城市。两个结合起来就是三合一的城市。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定居点之一,公元前7世纪时腓尼基人在此筑居。腓尼基人先后在这里建起三个定居点。其中最大的称之为奥雅(Oyat),后来希腊人来此殖民,沿袭旧名,将其希腊化称之为奥阿(Oea)。并将另两个定居点塞卜拉泰(Sabratha)和大莱普蒂斯(Leptis Magna)合一起,管整个地区叫三城之地,音译就是的黎波里。的黎波里这个词也就是这时候进入到欧洲语言里的。但是希腊人在这个地区的殖民重心是在东面的昔兰尼加。所以不是很重视的黎波里。于是在迦太基崛起后此地被迦太基并吞。布匿战争之后罗马消灭迦太基,接收了这里的土地。将其改为罗马的行省,称之为的黎波里塔尼亚(Tripolitania)。罗马人承袭这三城,将大莱普蒂斯定为省治。从此罗马一直统治此处,虽然435年汪达尔人曾经夺取此地,但是后来又被东罗马帝国夺回。这段期间这个行省还为罗马帝国贡献了一位皇帝 —— 塞维鲁王朝的太祖老塞维鲁(Septimius Severus)就生在大莱普蒂斯。罗马人对此地近600余年的统治,既为的黎波里塔尼亚留下了无比辉煌的遗迹,又为这个地区的命运定下了基调。罗马人的统治中心比较偏西,把出过皇帝的 的黎波里塔尼亚当做重点。这和重视东部昔兰尼加的希腊人不同。所以基于19度线原理的东西罗马分治,同样划开了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让这两个地区成为各自文明圈的边界地带。罗马帝国之后的黎波里如果不是一个大帝国的偏远省份,就是某个王朝的边界。即便是阿拉伯帝国征服北非时也是如此。阿拉伯人的征服,一方面摧毁了这里原有的农业经济,并给了游牧民一个新的天下观念,让柏柏尔游牧民成为了这个地区的主导,但是这次征服既没有给他们国家,又没有给他们治理。而这个地区本来就十分干旱,精细管理一旦缺乏,农业就会崩溃,让位给游牧经济。这导致这里和昔兰尼加一样成为游牧人的乐园。之后法蒂玛王朝、艾格莱卜王朝,穆拉比特王朝、穆瓦希德朝、哈夫斯朝等等等等都轮流控制过的黎波里塔尼亚,但是这些王朝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的核心区不是在的黎波里的东面,就是在西面。就没有以的黎波里这个地区为核心区的。今天张大帅明天李大帅的变幻让的黎波里实际上成了一个三不管的地带,对当地的游牧民和半耕半牧的农民来说,政事无非就是今天那个大帅说了算,中央更是一个完全听不懂的词汇。国家是来来往往的幻影,而只有各自的巴努(Banu,阿拉伯语,后面接人名,意思是XX的孩子。但后来演化为“部落”的意思)才是唯一的现实。这也可以解释第一个真正把这里当做自己地盘的,居然是“居无定所”的巴巴里海盗集团。因为这些海上的男人们只有在这里才能充分找到建国的乐趣。真正把的黎波里当家的巴巴里海盗集团,是第二个能在的黎波里留下自己痕迹的群体。现在的黎波里的大多古迹如果不是罗马时期的,就是巴巴里海盗们留下来(或至少和其有关系)的。以的黎波里为根据地的海盗集团们纵横海上烧杀掳掠,亚平宁半岛是当时最严重的受害者。海盗们的横行仅仅在1510年因为神罗帝国的入侵而被暂时打断。但是仅在次年,得到奥斯曼帝国支援的巴巴里海盗们反攻成功,摆平了神罗帝国留在这里的圣约翰骑士团势力,以奥斯曼帝国藩王的身份重建了自己的海盗国家。横行近三个世纪的海盗国家一直维持到1711年,才被奥斯曼帝国的反贼卡拉曼尼(Ahmed Karamanli)建立起的卡拉曼尼王朝(Karamanli dynasty)代替,卡拉曼尼王朝最强盛时曾一统利比亚三部,现代的利比亚国家的雏形大概是这时候才有了个样子的。但是这个王朝的基础,是所谓的驻屯军和混血人(奥斯曼驻屯军和当地人生的孩子)。而且卡拉曼尼是通过兵变杀害上级自立为王,随后被奥斯曼帝国招安而成立的,实际上依然是外来的“大帅政权”。而活跃于此300余年的海盗政权,也显然不是卡拉曼尼一个草头王能轻易根除掉的。其实海盗们在的黎波里建国之前,就长期以当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的政权的合作伙伴存在。卡拉曼尼王朝只不过是复制这个模式,所以不会影响海盗们的横行。事实上,缺乏经济基础和社会管理的卡拉曼尼王朝,更喜欢利用海盗们当自己的红棍,然后采用收取贡金卖船标的方法来获取收入。而此时已经进入了近代,这种黑社会式治国的做法,只会引来猛烈的报复。1801年,因为索要贡金不成,卡拉曼尼王朝和新崛起的美国开战。这是美国海军的第一次远征。在近代新兴强国面前,卡拉曼尼王朝还是他的海盗团都完全不是对手。只不过当时尚还年轻的美国海军只是来打海盗刷经验的,而不是来搞殖民地的。所以只打了卡拉曼尼王朝一顿,签了个和约就班师回国(美国也有一个的黎波里市,就是为了庆贺这次远征而改名的)。但卡拉曼尼王朝从此国势日蹙,只能靠从黑非洲掳掠奴隶来维持收入。1819年,欧陆结束拿破仑战争,在随后的一系列条约中列强均宣布取消奴隶制,打击奴隶贸易。丧失奴隶贸易收入的卡拉曼尼王朝一泻千里,迅速分裂内战。奥斯曼帝国见状立即宣布招安不安,所以不算,派兵反扑的黎波里。建国一百来年的卡拉曼尼王朝就此被消灭,由藩国重新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北非省份。卡拉曼尼王朝是第一个统一了现代利比亚疆域的王朝,但是它虚弱的基础,众多的内乱,强敌的打击使得它除了给利比亚国家留下了的黎波里这么一个首都和这么一段国家印象之外,甚少值得一提的成绩。而奥斯曼帝国对这个边疆区的控制,也是十分虚弱的。1911年,昔日海盗国家的第一苦主意大利打赢意土战争,吞并利比亚三部。意大利人按照当年卡拉曼尼王朝的经验,将三部分合一成了现代利比亚。意大利人的殖民统治给了当地人一个反抗的理由,但这是当地人仅有的理由。当地人虽然反抗意大利人的殖民统治,但是反抗的原因只是因为意大利人干涉了自己的巴努的事务。如果意大利不干涉,巴努们的第一要务仍然是清算彼此之间的传统仇恨。所以意大利人的殖民统治十分稳固。殖民时期的意大利人在利比亚殖民地搞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建设。因为意大利属于19度线西国家,所以他们的建设重心在西面的的黎波里。这让的黎波里迅速成为一座现代城市和利比亚最主要的城市。1927年的黎波里国际商品展示会(Tripoli International Fair)和随后举办的的黎波里F1大奖赛,是这个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第一次展示。在意大利人的建设下,的黎波里已经是一座铁港空三运具备,混杂了西方和北非的不同风格的现代城市。在当时非洲地区也是排的上号的。

意大利人,和他们的罗马祖宗一样,大大的改变了利比亚的样貌。一方面,意大利人没有深刻的改造社会。意大利的殖民秩序实际上还是城邦式的“大帅政治”。出了的黎波里城界,现代化就荡然无存。各个巴努的酋长们的讲话、寺庙的毛拉们的教令才是这里的法律。而另一方面,一些进到城界里,通过给殖民者当打工仔或者二鬼子而感受到现代化的人,形成了对现代思想的认同。可是作为“贫穷帝国主义”国家,又是巴巴里海盗的昔日苦主的意大利人,不可能认同这些“人贩余孽”们是意大利人。所以阿拉伯民族主义逐渐成了这些“城里的现代人”的主流思想。尽管意大利式的“大帅政治”受到“城里的现代人”和“乡下的古代人”的共同唾弃,但是前者人少不成气候,后者人多却不在乎。所以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况下,意大利的殖民统治是稳固的。但外力一来,这个殖民统治就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一推就倒。1939年二战爆发,意大利作为轴心国参战,而他的利比亚殖民地则成为二战北非战线的主要战场。在反法西斯同盟军的打击下,“贫穷帝国主义”疲态尽露,而他的利比亚殖民地也随着二战结束而成了法西斯政权的陪葬品一起下葬了。战后英国负责托管这个地区,而随着民族独立大潮的来临,本来就对这个地方不上心的英国更不想留下它,赶快找了一批昔日的遗老遗少成立了易得里斯王朝,甩掉了这个包袱。但是这时候,那些“城里的现代人”受到纳赛尔在埃及的影响,已经不想再小打小闹,而是要真正掌握大权了。而这个利比亚版本的纳赛尔,名震中文网络的唯一一个利比亚人 —— 卡扎菲大佐于1969年正式夺权,成为利比亚的统治者,的黎波里继续任首都。

卡大佐时期的黎波里作为利比亚的门户,享受了一国能给予的最大的关爱。利比亚巨额的石油财富被卡大佐大量花在了的黎波里上,使得的黎波里依然是非洲首屈一指的城市。其建设至今仍有余辉。但是卡大佐只是成功建立了现代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现代的国家。他或许曾经和他的偶像纳赛尔一样试图改造社会,但实际上他最终做出来的依然是一套披着一件现代外衣的大帅政治。很难说他是畏难而退还是迎难而败,但结果是一样的。不能否认,他以“城里的现代人”为基础,比以前的的黎波里之主们来说先进的多得多,所以他创造了现代社会里统治时间的记录,是现代社会里统治时间最长的统治者之一。但是他也只能止步于此,最后以凄惨的大刀灌肠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卡扎菲死后,利比亚陷入全面内战,19度线魔咒再次发作,的黎波里作为西部的核心,成为民团军的总指挥部。但是民团军本身就是个城里人和乡下人的混合体。所以连卡大佐都能维持的起码秩序也维持不了。现在的黎波里日益破败,连保存在红堡博物馆(Assaraya Alhamra Museum)里那些象征着昔日的文化遗产也保护不了了。失去了过去,没有了未来。今日的 的黎波里和利比亚一样,依然在黑暗中蹒跚而行。

巴尔卡:这个是北非古城拜尔盖(Barqah或者Barca,阿拉伯语:برقة‎)。现在这个词已经不是城市名,而是一个地区的名。它是昔兰尼加地区(Cyrenaica)的阿拉伯语称呼,也是阿拉伯征服北非时期这个地区的区府。但是之后因为省治转移,所以这个城市萎缩的很快。到后来已经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古城则化为遗迹。但是它的名字被用于称呼这个地区。所以用拜尔盖来指代整个昔兰尼加也是对的。而昔兰尼加这个名字最早来自古代希腊,罗马帝国据北非时期沿袭其名,在这个地区设立了昔兰尼加行省。昔兰尼加与另外两个行省费赞(Fezzan)和 的黎波里塔尼亚(Tripolitania),合称利比亚三部。现代的利比亚就是这三个地区拼合而成的国家。今日的昔兰尼加的首府就是大名鼎鼎的班加西(Benghazi)。

最早是柏柏尔人居住于此。因为柏柏尔人过半游牧生活,农业技术不行,所以定居程度不高。埃及人对此处亦有影响,因为柏柏尔游牧人常劫掠埃及,导致埃及也经常深入此地区清剿强盗。因此建立了一定的势力。

公元前7世纪左右希腊人浮海而来,在此建立一系列城邦。希腊人农业技术较高,懂得修筑梯田和如何扑灭蝗虫。于是希腊人利用泉水修筑梯田,大有收获。希腊人还开发出此处独有的罗盘草(Silphium)返销欧洲。罗盘草可食,可饲,可入药,甚至可以当一种克制野杂草的生物农药。因此深受欧洲欢迎。这些有利因素使得这里的希腊人城邦发展很快。最后希腊人在昔兰尼加建设了五个城市,号为昔兰尼加五邦(Cyrenaican Pentapolis)。五邦之中最大的昔兰尼(Cyrene of Libya),就是日后拜尔盖的前身。昔兰尼大概在公元前631年建城,是由一个来自希腊锡拉岛(Thira)的土豪阿里斯托克莱斯(Aristaeus)建立的。他在到了这里之后,跟柏柏尔土著打交道时改了自己的名字叫巴图斯(Battus I of Cyrene)。之后埃及军队企图借清剿强盗为理由吞并他的地盘。巴图斯组织人成功挫败之,于是被奉为国王。他的王朝就叫巴提亚德王朝(Battiad dynasty),巴提亚德王朝传国190年后因被扩张的波斯帝国打败,成为附庸,波斯帝国衰退后王室灭亡,改元共和。昔兰尼共和国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站队斯巴达,所以战后获得更大发展。这个共和国一直维持到继业者战争结束,托勒密王朝登位埃及。随后托勒密王朝出兵打败昔兰尼,再次将其纳为附庸国。罗马共和国崛起后,托勒密王朝因为难以维持昔兰尼加,所以割让给罗马换取对埃及的保证。自此昔兰尼加成为罗马的行省。罗马帝国时期,首先是因为发生地震,随后又因为对罗盘草开发过度竭泽而渔。导致罗盘草被割干净,贸易断绝。遭到两大打击的昔兰尼迅速衰落下去。罗马帝国见状亦开始将省治转移到别的城市。所以昔兰尼这时候就逐渐从一个城市的名字变成一个地区的名字了。戴克里先皇帝时期搞四帝共治,随后又变二帝,这时候昔兰尼加被划给了东帝。

在地中海史上有一个著名的19度线定理,在地图上以东经19度线往划过欧洲-地中海,画出来的东和西,基本就是地中海世界的东西两部分。日后罗马帝国东西分治时,它的分治线也几乎完美的和19度线重合。后世地中海地区的地缘冲突,甚至一直到现代的南斯拉夫分裂都顺着这个原理。比如波黑就压在19度线上。而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疆界,几乎就在线两边。现在利比亚东部要和西部分治,而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的边界正好就在19度线上。所以大概从划入东帝之时开始起,昔兰尼加就一直是其他国家,尤其是埃及的附庸或者边界。即便西部的汪达尔人曾经夺取这里,最后也被东罗马帝国收复。随着绿教崛起,阿拉伯人征服北非,昔兰尼加也改名叫拜尔盖,但依然沿着19度线划给了埃及。不过拜尔盖虽然成了省治,但是因为划给了埃及大区管,而之后历届的埃及国家都不停尝试控制整个昔兰尼加。所以拜尔盖的省治很快就在行政上被废弃。随后改名为沙哈特(Shahhat),作为一个小地方而存在。昔兰尼加南部为沙漠,早期农业即十分依赖涌泉。后来因泉水干涸,只能改为依赖自然降水。导致其农业退化为典型绿洲农业。加之柏柏尔游牧民成为当地的政治主导。农业技术进一步退化。使得昔兰尼加从农耕区变为半耕半牧区。即便是控制昔兰尼加的埃及,也只能依赖当地的游牧民酋长们来管理。埃及马木留克朝被奥斯曼帝国吞并后,埃及的政策和区划被奥斯曼帝国沿用。现代的利比亚起源于1911年意土战争。意大利打败奥斯曼帝国后,吞并利比亚三部,将其合为一个,起名为利比亚。这才有了现代的利比亚。现在的利比亚历史只有一百多年,如果从二战后新独立的利比亚易得里斯王朝算政治独立的话,实际也不过六七十年。完全是个人造国家。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卡扎菲死后,利比亚军阀林立,以易得里斯朝遗老遗少为首的赛努西教团,公开宣布成立昔兰尼加议会,裂土分疆。所以在可见的未来里,拜尔盖/昔兰尼加还是会像以前一样,成为他国的边疆区。而利比亚这个人造国也会像其他人造国家一样逐渐不复存在。

提尼斯:这个是需要重点说明的,首先它肯定不是突尼斯(游戏中有突尼斯,不在这个位置),而且它的游戏位置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西边一点儿,此处根本找不到这么个城市。而且突尼斯作为城市来说的话历史其实不长。所以这不是突尼斯。从日文注解的发音来看,更接近 廷吉斯(Tingis)。廷吉斯是一座古城,罗马帝国时期,它是帝国北非-毛里塔尼亚行省(毛里塔尼亚的名字是这里来的,但是实际上它和今天的毛里塔尼亚相距很远…)的省府。阿拉伯帝国征服此地后,取其谐音改称为丹吉尔(Tangier),就是摩洛哥扼守直布罗陀海峡的那个城市。所以这里的提尼斯就是丹吉尔。

摩洛哥的第一古城和摩洛哥国家的旧都,现在它是摩洛哥丹吉尔-特图恩省(Tanger-Tetouan-Al Hoceima)的省会。它位于直布罗陀海峡非洲一侧。和北面的加的斯一起扼守直布罗陀海峡的两侧。处于锁钥之地的丹吉尔,自古就是地中海排名第一的战略要地。公元3世纪时腓尼基人看中此地,来此筑居,城市得到发展,商贸兴旺,成为当时一大都市。廷吉斯的名字也就是这个时候进入希腊语里面的。腓尼基衰退后,公元5世纪时,此地又被新崛起的迦太基人看上,纳入国土后得到重点发展。摩洛哥国家的始祖柏柏尔人也是这个时候来到此地和迦太基人混居的。这个时候丹吉尔就已经是地中海贸易圈中最重要的商港和迦太基在迦太基城以外最重要的军港。布匿战争后,此地纳入罗马,但为了酬答毛里塔尼亚王国在战争中的帮助,罗马仅保留名义治权,实际交给了毛里塔尼亚王国。罗马帝国时期始实现对此地的实控。丹吉尔就做了罗马帝国毛里塔尼亚行省的省府。民族大迁徙时代,汪达尔人占据此地,虽然之后东罗马帝国成功击败汪达尔人重夺此处,但是过远的距离使得罗马的统治很难维持了。东罗马帝国衰退后此处依然由柏柏尔人部落说了算。阿拉伯帝国崛起后,绿衣大食击败东罗马帝国吞并此地,将其变为易佛立基叶大区(Ifriqiya)的一部分。廷吉斯也就是这个时候改名为丹吉尔。绿教征服伊比利亚半岛的军队,就是从丹吉尔出发的。玩过光荣的《大航海时代》的朋友可能知道直布罗陀海峡南侧有一个港口叫休达(Ceuta)。实际上更准确点应该是丹吉尔港。休达离丹吉尔就70公里远,当时它是丹吉尔的一部分,准确点说算是丹吉尔的卫城。休达后来是被葡萄牙征服后,才从纯粹的军事城堡变成一个港口的。

绿衣大食在北非的统治是成败对半的,成功在于,它顺利的把绿教传入到这个地区,使其成为此地统治性的宗教。绿教的传入大大丰富了柏柏尔人的“天下观念”。并给了柏柏尔人一个国家形态的实践方法。绿教的平等教义和基于游牧人生活观而形成的一套体系,很对游牧的柏柏尔人的胃口。因此绿衣大食虽然核心区域相对于北非来说也偏东,但是他可以动员起柏柏尔人来参加他的征服。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远来的政权,距离也相同,但绿衣大食可以获得北非,东罗马帝国则不行。事实上到了倭马亚王朝的中后期,北非战线上已经是柏柏尔人,而不是阿拉伯人在搞扩张。征服南伊比利亚的倭马亚王朝名将赛雅德(Tariq ibn Ziyad),就是个柏柏尔人。失败在于,阿拉伯人是一个种族观念根深蒂固,人种隔阂十分严重的民族。它创造了一个号召平等的宗教,却不能真的实践它。绿教承诺平等,所以它赢得了北非。但阿拉伯人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观念实现不了平等的承诺,所以倭马亚王朝最后失去了北非。承诺平等的绿教教义,让柏柏尔人超过阿拉伯人,甚至出现一个统治整个绿教世界的柏柏尔帝国都在理论上成为可能,所以绿教依然根植在北非。但是绿教非得要把阿拉伯人的文化奉为圭臬,导致绿教非主流的,小众的派系,往往到北非能翻身。而这种思想本身就不能维持一个大国家,所以形成国家非常不稳定,成立之后就不断内讧分裂。这一连串思想变幻极大的影响了今日的摩洛哥国家。而丹吉尔作为摩洛哥的古都,是这一连串变幻的见证者。倭马亚王朝征服北非后,丹吉尔的重要地位得到了保持,成了易佛立基叶大区下属的摩洛哥省(al-Udwa)的省府。但随着征服战争的停滞,柏柏尔人得不到平等的现实逐渐凸显,倭马亚王朝依然把柏柏尔人视作是奴隶,对其横加诛求。愤怒的柏柏尔人日益不满,这个时候绿教三大宗之一的哈列哲派传入摩洛哥。哈列哲派提倡极端平等路线,公开说黑奴也能做哈里发,因此极对饱受压迫的柏柏尔人的胃口。740年,忍无可忍的柏柏尔人发动了著名的柏柏尔起义(Great Berber Revolt),起义军在丹吉尔重创倭马亚军队,顺利入城建政,史称贵人之战(Ghazwat al-Ashraf,Battle of the Nobles)。随后柏柏尔人起义者在巴格朵拉战役(Battle of Bagdoura)中再次大破倭马亚军队,北非从此成为柏柏尔人的乐园。但是柏柏尔人的部落贵人们不能共富贵,所以击败倭马亚朝后就立即分裂为几个相互攻杀的小国。几个小国家漫长的互撕,最终被穆圣的曾孙易得里斯(Idris I of Morocco)给终结了。易得里斯当时受阿巴斯朝迫害,所以率领一些党徒迁徙到当地。虽然易得里斯是什叶派,而柏柏尔人是别的派系。但是传统的逊尼派倭马亚王朝不能实现真正平等的现实,让柏柏尔人愿意资助易得里斯的事业。获得当地人信任后易得里斯扯旗造反,成功摆平这些小国,建立了第一个柏柏尔人的政治实体,首个什叶派王朝,也是北非中世纪时期的第一个王朝易得里斯王朝(Idrisid dynasty)。790年,易得里斯进入丹吉尔,称帝建国。易得里斯王朝是现代摩洛哥国家,乃至整个北非诸国的始祖。它的成立,为后世北非各个王朝提供了一个“建国方略”。后世差不多所有北非的古代王朝都是或多或少用它的方案照办煮碗的。但是以易得里斯王朝为代表的北非古代的游牧人国家,从思想到实践上都不能维持一个大国,所以成立之始就埋下分裂的种子。丹吉尔这时作为易得里斯王朝的首都,达到了极盛。但是到了易得里斯王朝八代目叶海亚(Yahya ibn al-Qasim)的时候,因为其在丹吉尔不受欢迎,所以虽然他成功继位,但是实际上的首都已经变成了他的老窝菲斯(Fez)。这时候的丹吉尔,已经很像是克拉科夫之于波兰和基辅之于罗斯,它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这个地区依然意义重大。比如中世纪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大旅行家,摩洛哥人和绿教世界永恒的骄傲,蒸汽时代前人类史上最强的驴友 伊本-白图泰就是个丹吉尔人。但是其政治地位已经随着新势力的崛起而衰落,而新势力创造的新城市将逐步取代它成为地区的重要城市。菲斯就是第一个挑战者。易得里斯王朝衰退后,丹吉尔的新主宰就如北非的局势一般如走马灯一样变幻。从穆拉比特王朝到瓦塔斯王朝,都先后统治过丹吉尔。但没有一个王朝还使用它作为自己的都城。丹吉尔依然商贾如云,但是它已经不是政治中心。丹吉尔的再次剧变发生在1415年,这一年葡萄牙阿维斯王朝夺取休达,从此休达港逐步代替丹吉尔,成为地中海的锁钥。交易圈的改变给了丹吉尔极大打击,城市开始萎缩。1471年,葡萄牙王国攻克丹吉尔,瓦塔斯王朝企图夺回,但是三战皆北。最终不得不割让丹吉尔的治权给葡萄牙。丹吉尔城就这样被拽入了近代。但葡萄牙国小力弱的特点,和风云变幻的政治使得它逐渐不能维持非洲地区的管制,新崛起的殖民帝国则跃跃欲试,准备取而代之。看到这一点的葡萄牙也赢得干脆输的痛快,葡萄牙借助英国对于海权的重视,为了巩固英葡同盟,在1661年把丹吉尔作为嫁妆卖给了英国。英国得到丹吉尔后如获至宝,立即大干快上。这就是英属丹吉尔(English Tangier)的开端。英国继承丹吉尔的同时,也继承了当地柏柏尔游牧民的仇视。于是英军和柏柏尔人进行混战,一口气打了将近23年。漫长的战斗让丹吉尔彻底一蹶不振。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沦为一座要塞。差不多到1743年左右,英国和摩洛哥的新统治者阿拉维王朝(Alaouite dynasty)达成和议,丹吉尔始获太平,重新上路。阿拉维王朝发挥丹吉尔的地理优势,把各国驻摩洛哥的大使馆都搬到丹吉尔来。外交人员的大量往来保障了丹吉尔的安全的同时,也把这座城市变成了一座国际化的都会。阿拉维王朝的算端,大多长期接触西方,对西方认识深刻,很擅长以夷制夷。美国初成立时,阿拉维王朝就率先邀请美国建交。美国的第一个领事馆就建立在丹吉尔。随着法属非洲殖民帝国的建立,法国吞并阿尔及利亚,打到摩洛哥门口。摩洛哥就借助自己是美法英三国交点的办法,走外交路线制约法国。摩洛哥的政策总的来说是成功的,虽然最终不免被法国吞并,但是摩洛哥维持了半殖民地的地位。殖民时代的丹吉尔被改为丹吉尔国际区域(Tangier International Zone),是欧陆著名的外交场所,外交官往来穿梭,蓝白城之名(丹吉尔的绰号The Blue and White City,因为全城房子刷的漆非蓝即白,配上沙滩,远观海天一色,是摩洛哥一大盛景)享誉世界,成为外交史上的一个著名舞台。190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火星——第一次摩洛哥危机(Tangier Crisis)就发生在丹吉尔。危机之后英法协约国军事集团开始结成,世界大战加速来临。二战时期,丹吉尔国际区成为很多难民的中转站,战后民族独立大潮来临。1956年,新独立的摩洛哥签约收回丹吉尔。自此丹吉尔成为新生的摩洛哥国家的一部分。今日的丹吉尔,依然是摩洛哥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和经济首都,这座见证了漫长的北非史和世界史的古老城市,在当代繁华依然,并继续作为不朽的见证者,观察着现代摩洛哥国家和欧非两大陆的风云变幻,起起伏伏。

顿果拉:现在多翻译为栋古拉(Dongola)。游戏里的位置是在今天的恩图曼(青白尼罗河交汇的地方),但现实中的栋古拉城在恩图曼北面几百公里呢,它位于苏丹北部,尼罗河左岸地区,在尼罗河第三和第四瀑布之间,北距尼罗河第三瀑布72公里。经纬度是东经30°29′,北纬19°10′。之所以放在恩图曼是因为估计如果在游戏设计上把栋古拉安排和现实相同,位置就和阿斯旺严重冲突了,所以南移到恩图曼去了。栋古拉城市海拔228米。它是苏丹北方州的州府。苏丹人自己管它叫乌尔迪(Al 'Urdi)

苏丹著名的古城,努比亚王国时期即为重要城市。长期以来是苏丹重要的对北商站和贸易中心。以埃及商人为代表的多国商旅在此大宗交易牲畜、皮革、椰枣、谷物等商品,繁盛一时。公元6世纪时,努比亚地区崛起一个极毒教王国马库拉王国(Kingdom of Makuria)。该国曾以栋古拉为首都统治到公元10世纪,因此留下很多遗迹。栋古拉的第一景观栋古拉古城遗址现在依然矗立在栋古拉城南部。这个遗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珍贵人类文化遗产,也是东部非洲考古学的一大圣地。马库拉王国衰落后,栋古拉逐渐从首都退化为边境线。新崛起的达尔富尔算端国等政权其起家的地方都偏南,所以苏丹国家的中心逐步向喀土穆转移。1821年左右,埃及南侵苏丹,夺取栋古拉。从而把栋古拉纳为埃及地盘。随后苏丹马赫迪起义爆发,英国-埃及联合军反攻苏丹,在栋古拉战役中决定性击败马赫迪军队。苏丹成为殖民地,但是此时英国还是决定将栋古拉还给苏丹来管。1956年苏丹独立后接管全部英属苏丹地盘。栋古拉就作为北方州的州府继续下去。现代因为商路的改变,所以栋古拉已经退化为一个常居人口约5000人的小城市,交通上也只有通瓦迪哈勒法和麦罗维的公路和一座航空站。不过栋古拉有一个传统项目叫栋古拉单艇赛(Dongola racing),是英国人纪念当年栋古拉战役时用小单艇(Regatta,一种大概四五个人操作的单薄小艇)侦查的。这个单艇赛现在还在英国举行。

阿比西尼亚:阿比西尼亚是埃塞俄比亚的旧称。不过埃塞俄比亚作为世界历史上也能排的上号的古国,并不是一个城邦,而是有完整行政体系和各级政府机构的国家。所以用国家的名字来称呼城市的话在别的地方可能对,但是对埃塞俄比亚来说就草率了。埃塞俄比亚只是历史研究和考古成绩比较单薄,导致人们容易把它和中东的城邦国家,甚至是黑非洲的部落相提并论。实际上埃塞俄比亚文明的成就要远超这些刻板印象,它是黑非洲极少数的,其悠久历史是有据可查的成型国家。所以真要是拿城市来指代它的话,建议使用阿克苏姆(Axum)。因为阿克苏姆王国时期是可以算作城邦国家的。

阿克苏姆是原阿克苏姆王国(Aksumite Empire)都城,位于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现在城市还在,不过已经退化为一个靠旅游和遗址考古的小城镇。它行政上归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提格雷州(Tigray Region)中部辖区(Maekelay Zone)管。靠近红海,与阿拉伯半岛隔海相望。

城市始建于何时众说纷纭,目前考古学推测是公元前940年即有定居者。但是比较详实的论述认为大概公元一世纪左右建国及定都。其起源亦说法众多,但主流说法认为阿克苏姆王国起源于来自现在也门地区的著名古文明赛伯邑文明(Sabaeans)。赛伯邑文明是一个黑人文明,自古行商为业,颇善航海,因此在红海两侧建立了不少殖民地和商站。早期的红海商路和红海贸易圈,就是建筑在赛伯邑文明打下的商业基础的。赛伯邑文明曾在现在埃塞俄比亚的提格雷州地区建起来一个商站,而这个时候提格雷地区有一个当地原生的,称作多姆特(Dʿmt)的文明。这个原生文明是赛伯邑文明的长期贸易伙伴。两家合作将非洲土产通过红海贸易圈向其他国家贩售,获利甚多。长年的贸易需求,使一些赛伯邑人逐步移居此处。这些移居者来到后主动和当地人逐步结合,最后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赛伯邑人操闪族语系的语言,其语言结构要远超多姆特文明的简陋语言体系。并且在器具上亦领先,现代考古认为多姆特人的铁器,基本都是靠和赛伯邑人交易获得的,自身既不会做,也不会用。所以两家合二为一应该承认是各取所需的。在形成了一个新群体后,通过结合两家之长,这个新生的文化里诞生出了新的东西——现在埃塞俄比亚的官方语言格厄兹语(Geʽez)。一个外来,一个土生的两个文明,就这样通过长期通婚和混杂,创造出新的文化,进而逐步融为一体,形成了日后的阿克苏姆文明。

阿克苏姆文明大概于公元1世纪左右开始崛起,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大王扎-哈卡拉(Za Haqala)就是这个时候宣布在阿克苏姆称帝建国的。从这一年开始起一直到940年彻底灭亡,历代内古(Negus阿克苏姆王国的国王自称内古,意思就是统治者)都以这里为首都,这充分表明了阿克苏姆王国是一个定居文明,而不是一个王廷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人国家。成立伊始的阿克苏姆王国无论是从政治形态还是从文明成果,都已经远高于它周遭的那些极其落后的山寨或者部落。所以阿克苏姆王国的扩张非常轻松,对于周边不服管的势力几乎是吊打。接下来的三个世纪里,阿克苏姆王国控制了北至努比亚,南到图尔卡纳湖,东到也门的广大地区,现代的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索马里和部分也门全都是它的地盘。但是赢得太轻松又限制了阿克苏姆王国的发展。阿克苏姆王国是一个因商贸建立的国家,所以国家非常依赖外贸,很像是一个高配版本的商人共和国,其扩张的主要动力要么是获取更多黑非洲的特产品进行外贸出口,要么是铲除竞争对手垄断商路,而不是实行管理,扎实建国。同时阿克苏姆王国夺取的地区都不是什么膏腴之地,其农业技术亦不发达(埃塞俄比亚人千年来的主食苔麸,被称为世界上最差的米食,中国古人认为这类作物只能算糠麸,所以近代中国人在接触到这种作物后,不称为苔米,而呼之苔麸)。因此阿克苏姆王国地盘虽大,实力却只能做一方豪强。对于新扩张的地区,多采用分封制和采邑制,其治理多无足道。阿克苏姆王国专心当城邦,而不关注全国治理,是最后其衰落灭亡,使埃塞俄比亚文明中心南移到所罗门王朝的重要原因。

阿克苏姆王国建国后,以商为国本,积极搞外贸,通过红海东部贸易的海洋商路与陆地商路,连接印度和埃及的贸易圈,并进一步和罗马帝国建立起稳定的贸易关系。通过这些贸易关系,阿克苏姆王国不但通过做不同贸易圈的中间商赚取利益,还作为印度、中东和罗马帝国的非洲特产品的垄断性供应商而获取暴利。其象牙、犀角,食盐、小麦都远销北至欧洲,东至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兴盛的商贸利益让阿克苏姆王国于公元320年—360年期间达到极盛。通过商贸交流,四海万邦的文明成果都涌入阿克苏姆。阿克苏姆文明是一个善于融合而不善于自创的文明,它善于集众家之长,并通过杂糅而发展出自己的一套东西。比如现在阿克苏姆遗址最著名的阿克苏姆方尖碑。一方面阿克苏姆从埃及引入了方尖碑这种建筑形式,但另一方面却融合了罗马和闪族特色的图案设计。从而创造出了头不锋利,体态如柱的阿克苏姆方尖碑,非常有特色。在继承了自己的赛伯邑起源后,阿克苏姆王国将大量的赛伯邑神话引入本土。随后又借助中东流行的极毒教和犹太教,将原属于赛伯邑文明的“示巴女王”神话引进了埃塞俄比亚。大概于4世纪的某时,阿克苏姆王国最有名的大帝,“埃塞俄比亚的君士但丁”恩扎纳大王(Ezana of Axum)宣布皈依极毒教,并利用神话,自称是自己就是传说中示巴女王的国家,后世的埃塞俄比亚正统教会(Ethiopian Orthodox Tewahedo Church,格厄兹语:የኢትዮጵያ ኦርቶዶክስ ተዋሕዶ ቤተ ክርስቲያን)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兴起的。示巴女王传说的埃塞化和埃塞俄比亚正教会的形成,是后世埃塞俄比亚民族共同记忆的开始。这些阿克苏姆时期形成的国家记忆之后直接被所罗门王朝接收,并逐步催生了今天的埃塞俄比亚国家。恩扎纳大王时期继续了前代国王的扩张政策,彻底征服了整个埃塞俄比亚高原。同时北并麦罗埃(库舒王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在现今的苏丹)西击也门的希木叶尔王国,将阿拉伯半岛的南部纳入囊中。为了彰显武功,恩扎纳开始使用类似波斯式的称呼“内古内”(ngś ngśt,格厄兹语:ነገሠ ፡ ነገሠተ),即王中王,众王之王的意思。强势扩张的阿克苏姆王国就开始和周边其他大国,特别是萨珊波斯起了冲突,为了制约萨珊王朝,阿克苏姆王国利用已有的商贸关系通使罗马,和君士坦丁皇帝递交了国书礼品,约定共同打击正在崛起的萨珊王朝。阿克苏姆-罗马的通商和盟好关系,使得罗马帝国留下了很多关于阿克苏姆王国的记录。阿克苏姆王国也大体上锻造了当时罗马世界对于埃及以南非洲的印象。不过阿克苏姆干买卖行,打仗实在肉鸡。在和丝路列国交手过的萨珊军队面前实在提不上架。6世纪中期,借助希木叶尔王国的余部邀请,萨珊军队渡海来到也门,掀起了萨珊-阿克苏姆战争(Aksumite–Persian wars),战败的阿克苏姆被挤出南阿拉伯,成为更加偏安一隅的自守贼。到了7世纪时,绿教兴起,红海贸易商路悉数落入绿教国家之手,丧失国本的阿克苏姆王国开始衰落。8世纪,阿克苏姆王国最重要的贸易港阿杜利斯被黄沙掩没,遭此打击的阿克苏姆王国一蹶不振,旗下诸侯遂起异心,尤其是以麦罗维地区那些被征服的部族,反乱最甚。阿克苏姆王国和叛乱封臣之间的混战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大概在公元960年左右,麦罗维地区的一个地方诸侯赛眠王国(Kingdom of Semien),在其女王古蒂(Gudit)的领导下成功攻破阿克苏姆城,虽然阿克苏姆王国随后夺回首都,但是颓势已成(亦有南来诸侯攻破城池说,所以目前仍然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支攻破阿克苏姆城的军队是由一位女王领导的)。战乱导致埃塞俄比亚的经济中心南移今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一带,直接促成了所罗门王朝的崛起。而一路倾颓的阿克苏姆王国在经济中心南移后迅速沦为一个小国家。最后成为了新崛起的所罗门王朝的封臣。大概到了11世纪时,阿克苏姆的记录已无法找到,一般认为已经被新生的所罗门王朝所吸收合并。但是阿克苏姆文明通过交通四海,吸收了列国的文化,并将其交融混杂,成功的孵化出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文化产物。而这套文化被日后所罗门王朝全盘接收,在日后顺利催生了埃塞俄比亚民族。埃塞俄比亚在近代能保持独立,是和它悠久的历史所形成的强烈民族意识所分不开的。而阿克苏姆形成的文字,美学理念,社会关系等等,跨越千年之后至今尚存尚在。所以埃塞俄比亚人非常重视阿克苏姆的历史。现在阿克苏姆古城遗址,依然是埃塞俄比亚最重要的历史景观和热门的考古地。著名的杜古尔王宫(Dungur 'Addi Kilte),方尖碑林园(stelae park)等等,作为埃塞俄比亚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家园 北非文化圈:7城 补

凯瑟呼: 不知道这是谁设计的,因为游戏中这个名字、历史和地理位置,分别可以对应三个城市。所以不知道哪个是所谓的凯瑟呼。如果按照位置算的话,最接近的是 门德费拉(Mendefera) ,门德费拉位于非洲东北部,属于现今的厄立特里亚国,此地在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以南约54公里。归厄立特里亚南部区管,它是厄立特里亚南部区(Debub Region)的区府。

大概公元前5世纪即有人定居,大概在阿克苏姆王国期间开始振兴,成为当地的重要的农商都市。考古发掘表明当时已和罗马有贸易往来,但是因为考古发掘进度缓慢,所以未明之处甚多。厄立特里亚人管它叫阿迪-乌格里(Adi Ugri),意思是“难敌者”(no one dared)因为这里在民族独立大潮时代,是厄立特里亚人反殖民斗争的中心,后来厄立特里亚要从埃塞俄比亚独立时,这里也是独立派厄解阵ELF的活动核心区。所以这里算是厄立特里亚的革命老区,因而有名。

如果按照名字发音来算的话,最接近的是中世纪红海的著名港口艾扎卜(Aydhab)。

这个港口大概在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即有记载,它是红海地区“东部贸易”的重要港口。所谓红海“东部贸易”(eastern trade)是非洲东部地区利用红海所开辟的,连接地中海贸易圈的几个重要贸易路线的总称。由于红海北部受阿拉伯沙漠影响,导致风向难测,所以中世纪时撒哈拉以南的商船到了红海后,一般都在艾扎卜卸货,然后陆路转运到尼罗河河谷再上船。另外北非朝觐队伍也常走这条路,因为艾扎卜港隔红海对岸就是吉达。还有因为中世纪伊朗地区的混乱,导致部分海商将海上丝路贸易转到红海地区的港口。而此时埃及重新发现金矿。淘金热加上几条贸易路线的重叠,让艾扎卜成为盛极一时的商贸港。不过艾扎卜位于哈拉伊卜三角洲地带(Halayib Triangle)。这里是埃及和苏丹长期争夺的地区,到当代也是埃及和苏丹的争议地带。为了争夺三角洲,埃及和苏丹均采用扶植自己便于控制的商港来分流的办法,跟对方打贸易战。埃及和苏丹的政策,导致萨瓦金和吉达两个新港口的崛起。艾扎卜因而迅速衰落下去。政治上的不稳定最终导致艾扎卜的灭亡,1426年,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碉堡系二代目算端伯尔斯拜(Al-Ashraf Sayf ad-Dīn Bārsbay)率军攻破艾扎卜,焚掠而归。艾扎卜居民逃亡栋古拉和萨瓦金,从此这座商贸古城化为废墟,直至今日。

如果按历史算的话 也可能是已经消亡的古老港口阿杜利斯(Adulis),这是中古时代非洲很有名的贸易港。该港位于朱拉湾(Gulf of Zula),离现代厄立特里亚的马斯瓦(Massawa)南面大概40公里的地方。现在该城市已经不复存在,仅有遗迹存留。

非洲著名贸易港,阿克苏姆王国时期即为重要对外贸易都市,交易圈十分广阔,古希腊商人和该港已有商贸往来,带来很多传闻。后来老普林尼首先将这些传闻记叙成文,阿杜利斯之名始进入欧洲语言中。古罗马继承该贸易圈后买卖依然很兴盛,此地长期向欧洲出售非洲产的奢侈品,如象牙、兽皮等,十分繁荣。可以说此处几乎是古代罗马人知道的唯一的东部非洲的商港。因此很多罗马时期的学者都曾在他们的著作中记叙过阿杜利斯的传闻,比如彼拉丢(Palladius of Galatia)和科斯马(Cosmas Indicopleustes)。但阿克苏姆王国衰退后,阿杜利斯即陷入混乱,开始败落。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最终攻占并毁灭了阿杜利斯;将其变为罪囚的流放地,阿杜利斯遂亡。更惨的是,8世纪被此地被黄沙埋没,最后的居民离去,从此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直到20世纪,出于国家刷威望和搞殖民地的考虑,德国和意大利的考古队先后在此考古挖掘,其中以巴里贝尼教授(Roberto Paribeni)带队的意大利考古队成绩最大,在他们的挖掘下阿杜利斯终于重现天日。现在阿杜利斯古城遗址是厄立特里亚国家遗址保护区。这里是东非地区考古学的一个热点。

通宝推:环宇7504,ton,
家园 艾扎卜的位置大致在这里

点看全图

家园 补说 艾扎卜 的特点

我单独发了图片,各位可以看到 艾扎卜在 标着 Red Sea那个S旁边,在吉达对岸北边一点

这张图里面标示了季风方向,说明艾扎卜作为中转港的重要性,就是 红海季风(特征性没有印度洋那么明显),是朝红海中间吹的

船队到了艾扎卜一线,本来顺风进来的,就遇到逆风了

所以很多船只选择在这一带卸货,货物沿着 干河谷(瓦迪)转运到尼罗河谷,再重新装船。

法蒂玛朝到马穆鲁克前期,这个生意主要是 叫做卡里米商人的团体经营,伯尔斯拜苏丹时期 对香料贸易做了垄断式经营,卡里米商人团体衰落

通宝推:五藤高庆,
家园 这个真是好游戏

早年很多人自筹搞mod,最后好像都销声匿迹,估计难度不小。游戏可开发的地方还非常多,不知道为什么没有5代了。

家园 光荣游戏里面,知识色彩浓厚的几个

成吉思汗、大航海时代、太阁立志传

大概都在2000年前后,销声匿迹了

大约这种 风格的游戏,叫好不叫座......

家园 狼图腾和蒙古人本来没任何关系,蒙古人当年崇拜猎鹰

很难想象视牛羊马匹为宝贵财富的蒙古人会把偷吃自己财富的动物当偶像崇拜,那等于是把小偷强盗当英雄。

蒙古人,包括成吉思汗家族,当年喜爱的是能自由翱翔又基本人畜无害的猎鹰,和苍狼没半毛钱关系。是从中亚来的,黄白混血的突厥人崇拜狼图腾,他们有中东中亚暗白人种的基因混杂,和罗马人崇拜狼图腾有一定联系,因为罗马人的开国始祖也是从中东中亚渡海到达的罗马,后来又长期入侵中东和中亚,他们是崇拜狼的,所以突厥人崇拜狼,加上后来的突厥化文化洗脑,很多没知识的蒙古族人就以为自己民族也是崇拜狼的。可悲啊。

家园 罗马崇拜的是鹰才对吧?

罗马战士把鹰帜看得命还重要,宁可不要命也不能丢了鹰帜。而且打仗前看到鹰飞过,都是视为吉兆的。

高卢战记和内战记,罗马十二帝王传都读过,没看出哪里显示崇拜狼的,反而从对鹰的重视看来不同寻常。如果连顶级的统治者都这样,一般人又会如何?

母狼哺乳养活罗穆路斯兄弟俩的事真能引申出狼崇拜吗?存疑。

家园 被砍木头系列给压制了呗

这种游戏可以随意编造剧情而且还能体现机器性能的。

家园 西亚文化圈:8城

麦地那:麦地那(Al Madinah)是绿教的第二圣城,它与麦加、耶路撒冷并称绿教三大圣地。麦地那这个词本意是“(有墙的)城镇”,所以当时从阿拉伯半岛到北非地区,叫麦地那的地方很多。因此我们常说的麦地那,就是特指著名的“启明城/先知城”(Al Munawwarah)麦地那。

阿拉伯半岛上最古老的城镇之一,考古发现公元前9世纪左右即有定居痕迹。但是比较详尽可信的记载认为城镇出现在大概公元前7世纪左右。当时有一批半真半假的犹太人部落迁居至这个地区。这些游牧部落之间的相互交往,催生了一个叫叶斯里卜(Yathrib)的城镇,这就是麦地那的前身(这些游牧部落日常大量采用犹太教的仪式仪轨和习俗。但在当时整个阿拉伯半岛上,采用犹太教的仪轨习俗的族群非常多,甚至还有赛伯邑文明这样的黑人。所以这些游牧部落是不是犹太人一直有争议)。大概于公元5世纪末左右,也门希木叶尔王国崩溃,大量原属希木叶尔王国的阿拉伯人部落出奔。他们在红海东岸地区建立了很多城镇。其中有两个出奔的部落阿斯(Banu Aws)和哈兹赤(Banu Khazraj)被当地人请来此处做佣兵。随后他们利用这个地区诸部之间的互杀反客为主,最后消灭了当地的统治者,夺取叶斯里卜。然后这两个部族之间的矛盾仇杀就成了叶斯里卜的主旋律。直到622年,穆罕默德率迁士(Muhajirun)迁居麦地那,这段主旋律始告暂停。

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因创立新教,被麦加当地人排挤迫害,遂率弟子70余人迁居麦地那。史称希志莱(Hegira),这一年也被认为是回历的第一年。穆罕默德的教团来到麦地那后积极传教,由于穆罕默德当时即在阿拉伯社会中有一定贤名,而麦地那的几个部族一直忙于相互的厮杀,对此既无能力也无意愿干预。而穆罕默德到时的622年,这两个部落刚搞完一场伤亡很大的大规模械斗。严重的损失使得麦地那人对于不同宗族部落间漫长的械斗实在感到厌倦。所以一问听穆罕默德来此开宗收徒,号召止戈的消息后,很多麦地那人积极投身入教。眼见群众不满的两部落头人不敢对抗民意,最后一跺脚也加入了绿教。于是乎在622年,穆罕默德出面联合麦地那诸部,订立了著名的麦地那之盟(Constitution of Medina)。这是绿教国家最早的宪章,它的订立,标志着第一个绿教政权(乌玛Ummah)的诞生。麦地那之盟在绿教史上的作用是开天辟地的,因为它除了兼具和约和国宪的功能外,还是一部关于社会关系的仪典。在这个盟约里,穆罕默德定下了现今世界已经耳熟能详的“信士皆称兄弟姐妹”,“不信者可称有经人”的规范。并制定了信士之间的相处之道,信士和不信者之间的相处之道的初期法理,(例如赎身钱的对等,抚恤金的对等和交往的对等等等)。这些规定为一个绿教徒如何应对待他者,一个绿教国家应如何对待他国都开创了仪轨。而这些仪轨现在依然是绿教社会的社会关系的根本。通过这个盟约,穆罕默德超越了既有的“同一部落”和“同是阿拉伯人”的认同观念,而给了阿拉伯人乃至更多民族“同为绿教徒”的新的身份认同。并为这个新身份新认同建立了相处的方法论,并进一步将其仪式仪轨化和神秘化。从此一个绿教徒不但要熟悉宗教上的经文,而其人生中的交往方式,也要基本上被这个仪轨给框住。只有在框内,才能叫绿教徒,出框子哪怕是熟知经典,也是叛教徒。通过这样的方法,穆罕默德改造了麦地那的社会,将其成功的从一个部落社会变成了一个教团社会,并赋予了这个社会一个自己的政权,也就是著名的乌玛政权。麦地那也因此成为绿教徒国家的第一个首都。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顺利建政后不久即开始在周边扩张,原来就很不满意穆罕默德的麦加人眼见麦地那势力渐大,特别是穆罕默德指示麦地那人袭击麦加的商队来夺取资源,因此麦加人愈加把麦地那看作是土匪窝点,遂组织军队进剿。麦地那和麦加的冲突引发了绿教圣战的早期三大战役——白德尔战役、壕沟战役和伍侯德战役。三大战役之后的两方陷入了一种僵局。绿教徒们战斗意志更高,但意志撞不碎麦加的石头城墙。麦加人吃了败仗,但实力犹存。这种僵局让穆罕默德选择和麦加人达成和解,通过将其吸纳进入绿教队伍里共同“闹革命”,通过进行对外扩张战争进而形成新社会的方案。最终控制麦加的倭马亚一族选择妥协入教,于是麦加人和穆罕默德签署了候代比叶和约(Treaty of Hudaybiyyah),让麦加也因此成了绿教的圣地。但妥协毕竟是妥协,麦加作为旧党的大本营,依然得不到穆罕默德的信任。所以他在完成麦加开城后又返回了麦地那。并继续在哪里发号施令。麦地那依然是绿教国家的首都。麦地那也因此改名为麦地那——纳比(Madinat al-Nabi),意思就是“先知之城”。但是穆圣作为一代政军天才和伟大的宗教家,把重信守诺看作立身之本,所以也绝不可能违约铲平麦加。所以在返回麦地那后,他巧妙地创造了一种模式。即绿教国家的世俗权力的中心,可以和精神领域的中心不在同一个地方。穆圣通过制定宗教仪式的方法,把麦加立为第一圣城,奠定了其在精神领域的地位的同时明升暗贬,使麦加由一个阿拉伯半岛上的名城大邑,逐渐变为一个纯粹的文化上的象征和精神追求的中心。而政治权力则从麦加移除,逐步转移到了麦地那。麦加从此不再是一座大城,而变成了一座神庙。进而消除了其成为另一个独立的中央的威胁。这个模式后来很快被人继承和仿效,穆圣为了弱化麦加,把城市变成了庙宇。而一旦新的权力出现,需要建设自己的老巢时,新的权力者就可以仿效穆圣,再把麦地那变为一座庙宇。穆罕默德归真后,绿教国家进入四大哈里发年代,这四位哈里发依然以麦地那作为哈里发国家的首都。三代目奥斯曼时期,随着早期的大扩张战争结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入教,那些昔日中东的名城大邑,凭借其先天的优势,渐渐压过了麦地那。奥斯曼的政策导致麦加人进化出来的旧党和迁士们进化出的新党之间的矛盾对立激化,最终催使新党分子开了公开弑杀哈里发的先例,第一次大内战随之爆发,为了更方便的动员支持者,四大哈里发最后一位阿里率自己的党徒去伊拉克立基业。而阿里的最终对手穆阿维叶,则是以叙利亚为基本盘。麦地那从此失去了首都地位,再次恢复到自己历史上的边境小城的角色。赢得第一次大内战的穆阿维叶,有着“阿拉伯四大天才政治家”之称。他是穆圣的秘书出身,时任叙利亚大区的总督。他在跟领导打天下时学到真传,政治手腕高明。由于他专注于自己的老巢叙利亚,所以对于昔日的首都麦地那,他就照搬了穆圣的做法,把麦地那由城市改成了一座大神庙。并大力倡导朝觐仪式两地化,即一场完整的朝觐仪式应该让两地雨露均沾。借此将政治权力的中心从麦地那转出,放在自己的总部大马士革。自倭马亚王朝后,再没有那个绿教王朝的中心是放在麦地那的,所以这套方案自穆阿维叶后就一直延续到到今天.麦地那的角色和麦加一样,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座神庙。它亦是绿教世界里最负盛名的大寺的聚集地。以先知清真寺(Al-Masjid an-Nabawi,因为其绿色穹顶十分有名,所以又称之为绿顶寺)为代表的麦地那七大寺(Al-Masajid As-Sab'ah),不但在建筑艺术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如它们的称号一样,是绿教的至圣之所(Haram)。所以神庙本身完全是自治的,由谢里夫系圣裔家族为代表的教士阶层负责管辖。而绿教世界的世俗君主,则以对这座神庙城市慷慨捐献,并为其提供军事保护,以获得“圣城守护者”尊号,进而获得号令天下的合法性。奥斯曼帝国时期,麦地那开始现代化,在阿里-帕夏打败瓦哈比乱贼后,奥斯曼帝国为了表示武功和团结土著,就开始在麦地那搞现代化建设,这些现代化建设让麦地那成为阿拉伯半岛上少数几个能通电和电报的地方。利用现代化建设的契机,奥斯曼帝国借口保障安全,成功把一批军兵安排进了麦地那。使麦地那成为阿拉伯半岛上少数几个比较忠于奥斯曼帝国的据点。待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阿拉伯大反乱爆发,麦地那的守军宣布忠于奥斯曼帝国,坚决抵抗以麦加的圣裔家族领导的谢里夫军。谢里夫军虽然有英国的支持,但是其战力实在堪忧,既无法组织围攻战术,也没有什么攻城器械。所以面对麦地那的坚城,两边都就像当年的壕沟之战一样,互拿对方没辙。谢里夫军只能依靠松散的围困来困死守军。这就是号称一战中时间最长的城市围攻战——麦地那之围(Siege of Medina)。不过这一次麦加人在英国的支援下是赢得那一方。而奥斯曼军队在本国签约投降后终于断了补给,最后签约退出。随后麦加人又和英国起了矛盾。两家互不相让,使得英国一怒之下决定启用瓦哈比乱贼。1925年,沙特征服汉志王国,标志着现代沙特阿拉伯王国的诞生。伊本-沙特沿用前人的智慧,自号“圣城的守护者”,借助石油财富对两圣城慷慨捐赠。并且利用捐赠,大拆大建。在沙特政府的指挥下,昔日麦地那城内的汉志王国时期的著名建筑被悉数铲平,更换为沙特国家建立的新建筑。这导致麦地那除了七大寺在内的少数历史较长的建筑外,其城市的历史遗产基本湮灭。所以现在麦地那除了神庙功能外,已经很难进行历史考证了。现如今这座巨大的神庙依然在延续着其14个世纪以来单一角色,继续为世界上的绿教徒们提供着服务。

吉达:吉达(Jeddah)是阿拉伯半岛的名城,位于沙特西部、红海东海岸的中部。原属汉志省,后来沙特重划政区后,归麦加省(Makkah Province)管辖。

阿拉伯半岛最早的定居地之一,现代考古发现石器时代即有人零星筑居于此。不过能称之为定居点的历史只能追溯到公元前522年。这一年有一个南派阿拉伯人出身的部族奎达族(Quda'a tribe (بني قضاعة))移居于此,奎达族出自也门希木叶尔王国。王国末期时因为战乱和灌溉体系崩溃,无饭可吃而来此定居。受希木叶尔王国一神教信仰的影响,奎达人也使用犹太教-极毒教的信仰体系来建构自己。所以他们把它们的定居地称之为吉达,意思是“祖母”。这里的祖母,指的就是夏娃。夏娃是第一个女人,所以是人类的老祖母,而奎达人认为夏娃死后就埋葬在吉达。所以就用阿拉伯语的祖母来称呼这里。南派阿拉伯人捕鱼起家,素善航海。所以奎达人移居此地后靠海吃海,吉达作为港城的历史也就此开始。奎达部族起初卖鱼,后来开始经营海商,参与到早期的红海东部贸易中,由于早期航海技术不发达,特别是红海东部贸易很受红海上变幻不定的风向影响,所以红海东部贸易的主要特点是往往需要很多个港口随时避风。因此吉达可以在重要的乳香贸易线中分一杯羹。但是参与这条商路来切蛋糕的港口不止吉达一家,所以吉达港当时在红海上实在是泯然众人。吉达港的崛起,是随着绿教的诞生和传播而开始的。吉达离绿教第一圣城麦加约70公里,离第二圣城麦地那也只有一百多公里左右,非常适合承接海上来麦加朝觐的信徒队伍。随着绿教的逐渐扩张,朝觐队伍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吉达作为最主要的海上接待站,逐步发展起来。647年,绿教四大哈里发之一的奥斯曼(Uthman ibn Affan)正式宣布把吉达作为海上来朝觐的信徒团队的主要接待港口,其他临近港口只作为备份,吉达的地位就此奠定。通过承接朝觐队伍发展商路,配合上原有的商业往来。吉达港开始兴盛起来。到了阿巴斯王朝时期吉达已经是红海地区几个重要港口之一。但因长期受阿克苏姆王国和后来埃塞俄比亚出身的海盗的骚扰和掠夺,吉达港的发展颇受阻碍,地位虽重要,却成不了大港。直到阿巴斯王朝中期,也就是公元900年左右,哈里发穆斯台因(Al-Mu'tasim)委任图伦(Ahmad ibn Tulun)为埃及总督,宣告了绿教世界的第一个马木留克国家——图伦王朝(Tulunids dynasty)的建立。吉达在这时被划为埃及总督的辖地,从这一年起,一直到1802年内志王国征服吉达。在9个世纪里吉达一直是埃及的辖地。埃及历代的统治者,都是吉达的宗主。埃及作为绿教世界最主要的强盛大国,凭借其强兵能够逐退外患,进而改善安全局势,商路安全的吉达渐渐崛起为红海的第一大港。历代埃及宗主中对吉达影响最大的是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碉堡系六代目算端伯尔斯拜(Al-Ashraf Sayf ad-Dīn Bārsbay)。碉堡系算端主政埃及后,因为和南方的苏丹国家不和,两家文攻武斗不断,伯尔斯拜为了打击苏丹,玩起了贸易战,使用军事胁迫的方法把红海里一切用着不顺手的港口,只要能铲平的就都一律铲平。然后把无处可去商贾导到吉达来,这就一锤定音了吉达这个“红海的美人鱼”(吉达绰号The Mermaid)的地位。无论东方还是非洲的物流,只要走红海路线,就得在吉达卸货换陆路到开罗,大马士革等地出口。在朝觐人流和繁盛商贸的刺激下,吉达获极大发展,迅速成为阿拉伯半岛上数得着的大城市和对外的窗口。直到现在吉达也依然是沙特的对外门户,沙特外交部及各国的使馆都驻扎在吉达,而不是首都利雅得。而且吉达现在也是沙特惟一允许非绿教徒自由居住的城市。1517年,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后,接管了其宗主权,成为吉达的统治者。然后把这里设置为汉志省(Hejaz Vilayet)的军所和实际上的省府(名义上省会在麦加,但是奥斯曼帝国的省治里总督是军政一把抓的,而且圣城不能驻军,所以实际上军队所在的吉达才是省府)。到了19世纪初,瓦哈比运动在阿拉伯半岛崛起,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这些狂信徒是棘手的乱贼和可恶的强盗,但是对于帝国内其他势力来说可不一定。1813年,现代沙特国家的起源第一沙特王国(Emirate of Diriyah)为了扩张势力,把自己当成慈禧,瓦哈比看作义和团。和瓦哈比结合打算“扶教灭奥”。在狂热的瓦哈比分子的支援下,第一沙特王国开始崛起,1802年,第一沙特王国军(Nejdi forces)连下吉达和麦加。圣城被乱贼占据的消息震荡了奥斯曼帝国。于是算端命令时任埃及总督,也就是后世埃及的近代化之父阿里-帕夏(Muhammad Ali of Egypt)率领埃及军出征,弭平叛乱。阿里帕夏为人眼界广阔,手段高超,而且能征善战。是那个时代中东数得上号的英雄人物。埃及最初的近代化军队,就是他创建的。在他带领的强兵猛将面前,瓦哈比分子要么乱枪归真,要么鼠窜沙漠。1813年,埃及军夺回吉达,随后又夺回麦加。第一沙特王国被轻松击溃,头目传首君堡。但是阿里并未斩草除根。特别是阿里本人志向高远,心里想做新的埃及算端,而不是一个总督。费尽力气在贫瘠的阿拉伯半岛去抓些飘忽不定的强盗的苦差,也实在是很难让人提得起胃口。留了些养寇自重心思的阿里在完成了交办的差使后,就班师回朝了。阿里帕夏的征伐,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幕。以第一沙特王国为代表的阿拉伯人的反奥斯曼帝国,争取独立的行动所带来的动乱,将在接下来的时代里成为吉达的主旋律。阿里撤兵后,原来的吉达的谢里夫,哈希姆家族出身的哈利布(Ghālib ibn Musā‘id ibn Sa‘īd)复位,成了吉达的新总督,这个家族继续以吉达为治所统治阿拉伯半岛。但是这家人并不是奥斯曼帝国的忠臣。瓦哈比运动的结果清晰的证明了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帝国是一股潮流。绝不是像过去那样出来几个毛贼扯旗造反,然后官军一到即土崩瓦解。而且作为圣裔家族,谢里夫们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猜忌的对象。所以一旦形势有变,这家人就会追随自己的野心而行。1914年一战爆发为形势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打击加入同盟国的奥斯曼帝国,英国除了直接进攻外,还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到处搞暴乱里挑外撅。阿拉伯人不清楚英国的手腕,但清楚英国的实力,所以一旦有英国撑腰,马上群起造反,这就是著名的阿拉伯大反乱(Great Arab Revolt)。见到形势一片大好的时任哈利布家家主侯赛因(Hussein bin Ali Al-Hashimi)便领着自己的人兵变,加入反军对抗奥斯曼帝国。侯赛因的兵自称谢里夫军(Sharifian Army,也叫汉志军或者阿拉伯军),因为本来就是军人出身,所以军事素质是各路反军中最好的,加上著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带来的英国军火支援,谢里夫军连续获胜,1916年,谢里夫军进入麦加,正式成立了汉志王国(Hashemite Kingdom of Hejaz,Al-Mamlakah al-Ḥijāziyyah Al-Hāshimiyyah)。随后在汉志王国的配合下,英军攻克亚喀巴(Aqaba)和马安(Ma'an),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半岛的统治。

如前所述,阿拉伯人只清楚英国的实力,却不清楚英国的手腕。他们有着在当时来说是好的,合理的愿望。但他们却把愿望和实力混同起来。尤其是当这个愿望随着胜利而膨胀起来的时候,那就要发生冲突。英国可以允许一个阿拉伯人的附庸国出现,但是英国不可能允许一个独立的阿拉伯人国家,甚至于一个独立的阿拉伯世界出现。尤其是在战后准备分食奥斯曼帝国的遗产的当口,即便英国同意,其他的战胜国大佬们也不会同意。于是英法就在凡尔赛私相授受了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划定了各自的殖民地区。同样是战胜国的汉志王国不能接受这种附庸国的地位,宣布拒签《凡尔赛和约》。英国也自知此事于理不合,便派人和汉志王国谈判。双方从1919一直谈到1924年,还是谈不出一个结果。英国一怒之下,决定不换思想就换人,另找一个能听话的傀儡来主掌阿拉伯半岛。这个时候现代沙特阿拉伯的前身,第三沙特王国(Sultanate of Nejd,third Saudi state)在雄主伊本-沙特(Abdulaziz ibn Abdul Rahman ibn Faisal ibn Turki ibn Abdullah ibn Muhammad Al Saud)的带领下崛起。这些昔日被穆罕默德-阿里帕夏追的四处流窜的残匪,此时因也参与大反乱获得了资助,进而死灰复燃起来。不过和狂热的下属相比,一代雄主的伊本-沙特是一位很讲现实的人,他家不是圣裔出身,所以他的诉求要低得多。他未必不想要一个独立的阿拉伯世界,但是在他看来,先有个阿拉伯人的国家这更重要。这就跟英国的需求一拍即合。于是在英国的支援下,内志军队向汉志进军。1925年,两军决战于吉达城下,汉志军虽然很有战力,但他毕竟是靠援助打仗,援助一断,子弹都不够用。内志军虽然没啥重家伙,但是有后援撑着,可以任性放枪。在内志军的围攻下,吉达外援断绝,最后投降了沙特。次年,沙特宣布成立内志和汉志联合王国(Kingdom of Hejaz and Nejd),这就是现代沙特国家的开始。

沙特建国后,对于做过国都的吉达非常重视,视为对外的第一窗口。因此建国伊始就开始对吉达来个大破大立,自石油发现后,更是搞起了大力出奇迹,拿只要贵的不要对的的态度来建设吉达。所以吉达的发展如火箭上天,基本上是十年一大建。1927年第一个足球社团创设(吉达伊蒂哈德足球队Al-Ittihad Jeddah),1932年建设获赞行宫(Khozam Palace),1937年,阿拉伯半岛,也是沙特的第一份报纸 麦地那报(Al Madina)出版,随后吉达工商协会(Jeddah Chamber of Commerce & Industry)和沙特国家商业银行(AlAhli Bank)均在吉达创设。1967年,阿卜杜拉济兹国王大学(King Abdulaziz University)开校,1970年,费萨尔王子体育场开张,1981年,阿卜杜拉济兹国王国际机场(King Abdulaziz International Airport)开业,吉达从此通航航空。高速发展的吉达非常繁荣,人口从1962年的14万人,暴增到2012年已有500万人。它是沙特全国第二大城市,也是阿拉伯世界的第十大城市。繁荣延续至今。

通宝推:桥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