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苍狼与白鹿4中的历史 -- 五藤高庆
艾杰:艾克·冯·雷普高(Eike von Repgow,1180-1235)。即雷普高的艾克(雷普高是中部德国的一个村庄,现在叫雷普绍Reppichau,属德国安哈尔特-比特费尔德县)。他在德国历史和世界法学史上非常有名,因为他被公认是《萨克森明镜法》(Sachsenspiegel,the Mirror of Saxony)的作者。
生平记录多模糊之处,目前史学家只能依靠其作品和部分传说来研究。可能出生在马格德堡,在哈尔伯施塔特或马格德堡受过教会教育,师从马格德堡主教魏施曼·冯·席堡。通拉丁文和德文,熟悉教会法规。后成为马格德堡地区一位社会名流。做了萨克森领地的骑士和法官。他编纂的这部《萨克森明镜法》又叫做《萨克森法典》。约成于1220年到1230年前后。由艾克在哈尔茨山旁的法尔肯施泰因堡编纂而成。原文为拉丁文,艾克后来将其翻译成德文。这是德国地区最早用德语书写的法典。是中世纪德语地区诸多的法典汇编最著名者。
从公元13世纪起,德国各地出现了一些习惯法的汇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萨克森法典》、《施瓦本法典》和《德意志法典》等。这些法典又大多以“明镜”为标题。所以又称之为“明镜法典”。比如《施瓦本法典》又叫《施瓦本明镜》。这些法典原名《帝国国法和封建法合编》,而《萨克森法典》是其中代表性最好,影响力最大的一部。甚至被称为中世纪德意志地区最伟大的法典。在《萨克森明镜法》中,艾克不仅直接记录下了萨克森地区的习惯法,还包含了一些他对国家体制和法律本质的看法。
《萨克森明镜法》是法律规则和原则的系统汇编。从结构上看,法典除一篇韵文序和三篇散文序之外,正文主要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法律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郡法院中执行的普通地方法即“领地法”,称作Landrecht,共三卷,分别包括71、72和91篇内容;第二部分是调整封建主之间关系的“采邑法”或“封建法”,称作Lehnrecht,编为一卷,共有78篇内容。 法典具体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 (1)教俗关系法(Verfassungsrecht); (2)法庭组织法(Gerichtsverfassung); (3)采邑法(Lehnrecht); (4)刑法和刑事诉讼法(Strafrecht und Strafverfahren); (5)家庭和继承法(Familien - und Erbrecht); (6)村镇和邻里关系法(Dorf - und Nachbarrecht)。
《萨克森明镜法》主要适用于德意志北部,后又扩展至中部、东北部、随后伴随着德意志民族的迁移适用在荷兰和波兰地区。从很早的时候开始,法典本身就被看作具有很高的权威,其中的规定有许多被直接纳入了城市法和其他的领地法。凭借对德意志王国零散的习惯法进行的理性化加工,使其不仅在法学方面独树一帜,并且也使其效力遍及了德意志大部分地区,成为集法学学理和司法实践于一身的经典著作,它对后来的《普鲁士普通邦法》有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十九世中晚期制定的《德国民法典》。除了《萨克森明镜法》,另外一部同时代的作品《萨克森世界编年史》(Schsische Weltchronik)通常也被认为是他的作品。因其在法学和史学上的重大贡献,艾克因此被认为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之一,是德意志民族法律独立,进而达成民族独立的大功臣。所以他亦是德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现在德国马德堡市和马德堡大学(Otto-von-Guericke University Magdeburg)设有纪念他的“雷普高奖”,专门用来奖励历史和法律方面的优秀学术著作。
《萨克森明镜法》是一本非常专业的法学书籍。但因其在法学研究上的意义重大,所以现在国内法学史家 高仰光先生特别著述了《萨克森明镜法研究》(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另外他在德国民俗文化上亦有影响,德国民间有个谚语叫“谁第一个来,谁就第一个干”(Wer zuerst kommt, mahlt zuerst),意思类似于中国的“出头的橼子先烂”。据说就是他最先说的。
法尔地马尔:这位是丹麦历史上的明君,丹麦埃瑟利森王朝(Estrith Dynasty)十三代目瓦尔德玛二世(Valdemar II)。他绰号叫胜利者(Sejr,意思是the Victorious)或者征服者(the Conqueror)。因为他率领丹麦军队参与了文德十字军并大获全胜,大大扩张了丹麦的地盘。在这次十字军中,诞生了丹麦的国旗 —— 红底白十字的“丹尼布洛”旗(Dannebrog)
1170年生于丹麦的丽波(Ribe),丹麦“伟大年代”三名王(瓦尔德玛一世、克努特大帝和瓦尔德玛二世)的最后一位。父为瓦尔德玛一世,他实际上是正妻生的长房,但是因为父死时才12岁,而且北欧国家的继承法比较混乱,只要是先王血亲即可继承,所以只能让他的私生子哥哥克努特继位,他自己得了石勒苏益格公爵(Duchy of Schleswig)的头衔。并由石勒苏益格主教瓦尔德玛-克努德森(Valdemar Knudsen)摄政。由于这个时期石勒苏益格下属不少区域教区成立的比较迟,还没有什一税。所以克努德森就想办法征税,与此同时成年的瓦尔德玛二世也想增加岁入,求财的两个人对着干了起来。对着干的结果是克努德森潜逃国外,在获得神罗皇帝和北德地区诸侯的支持后,招兵买马打算反攻石勒苏益格,瓦尔德玛二世求助克努特大帝,由于克努德森长期勾结北德诸侯,最后甚至成了北德诸侯干涉丹麦内政的带路党,克努特大帝早就想削他了,他甚至怀疑瓦尔德玛二世跟克努德森是一伙儿的。瓦尔德玛二世主动求助就是一个投名状,赢得了克努特的信任。兄弟俩集结起丹麦军队将克努德森击败。这是丹麦作为北欧边墙角色的开始,从此之后丹麦成为阻挡北德诸侯北进斯堪的纳维亚的盾牌。由于这次战斗,瓦尔德玛二世得以独享石勒苏益格,而且在克努特死后借助其无嗣的机会晋位为新的丹麦国王。
丹麦早在11世纪曾征服整个英格兰和挪威,建立北海大帝国,克努特大帝的去世和自英格兰出身的忏悔者爱德华登上英国王位,使英国一举摆脱了丹麦的控制,都标志着强大的丹麦时代的终结。所以此时,丹麦国王如果能重现祖上的哪怕一点荣光,都会被视为延长了丹麦的伟大年代,就足以青史留名,而瓦尔德玛二世就做到了。瓦尔德玛二世登位后,先是支持了挪威百年内战的权杖派。但是丹麦国内的诸侯对他不服管的问题使他没法全力去干涉挪威,权杖派本身的不给力也让他提不起兴致,随后他又去进攻北德诸侯,拿下了吕贝克等地,但是他的行动又激起了北德诸侯的反感,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也借此放话要介入丹麦局势。看斗不过神罗帝国的瓦尔德玛二世又提出了让丹麦参与北方十字军战争(Northern Crusades)中,一方面这能确保丹麦的商业通道畅通,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北德诸侯势力进入并控制波罗的海东岸的国家。他的远征目标是爱沙尼亚人。这个时候爱沙尼亚、立陶宛和古普鲁士人都还没信奉极毒教,所以他的远征是十字军行为,可以取悦教廷进而获得支持。尤其是这时候克努德森还在继续蹦跶,还找到了士瓦本和不莱梅作为自己的后盾。于是乎瓦尔德玛二世和教廷做买卖,最后教宗英诺森三世同意把克努德森弄走,把石勒苏益格主教位置给了瓦尔德玛二世的铁杆,而作为交换,1219年瓦尔德玛二世在摆平了其他北德诸侯的干涉企图后,集结丹麦军队开始远征爱沙尼亚。此时盘踞在爱沙尼亚的立窝尼亚骑士团正在被爱沙尼亚人围困,瓦尔德玛二世打出援助骑士团的旗号,顺利在爱沙尼亚的林德尼西(Lindanise现在的塔林)登陆,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就占领了整个地区。爱沙尼亚的首领携带礼物假装投降,保证服从国王,并接受洗礼。实则在暗中集结军队,同时刺探丹麦的军营。三天后的晚饭时间,爱沙尼亚人突然从5个方向发动猛攻。丹麦人被这次突袭打得晕头转向,阵型十分散乱,即将溃败。根据传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随军的丹麦大主教安诺斯(Anders Sunesen)于高地上双膝下跪,祈求上帝的保佑。突然,天空中飘下一面红底白十字旗,并且传来一个声音:“当旗子被举起的时候,你们定将赢得胜利……”于是安诺斯高举这面旗子,并命令两个教士扶住他的胳膊以免于旗子倒伏。丹麦军见状士气大振,马上依靠旗帜指示集结起来,迅速恢复了指挥系统,然后死死顶住了爱沙尼亚人的进攻。就在这时丹麦的盟友文德族军队赶到,同时一部分散乱的丹麦军在重新组织起来后,发现他们到了爱沙尼亚人的后面,于是立即加入解围作战中。诸军联手大败爱沙尼亚人。取得了林德尼西战役(Battle of Lyndanisse)的最后胜利。这面从天而降的旗帜,就是后来的丹麦国旗——丹尼布洛旗。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国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旗之一,800余年一直使用至今。实际上,天空飘落旗子是不可能的——其实这只是大主教的心理战术,旗子是教皇授予丹麦军队的,安诺斯在出征前早已藏好,只是秘不示人,等到关键时刻才出示。而且安诺斯组织了人,看情况就呐喊,让军士们以为天上有声音。果然,旗子让丹麦军队反败为胜,此后,丹麦人把战役发生的的6月15日定为“国旗日”。同时丹麦亦征服了爱沙尼亚北部,顺利推进了北方十字军运动。由于征服北德地区和爱沙尼亚海岸,使领土东占爱沙尼亚,南据吕根岛。故丹麦大议会为瓦尔德玛二世上“胜利者”尊号。有了光环加身的瓦尔德玛二世立即开始了内外两面的改革,内政上这位胜利王倒是不愧自己的名号,他和大贵族、大主教,以及大寺院主持等人共同治国,有事就开会讨论,并下令在尼堡仍修筑了会议宫殿和大厅。同时他请人开始对法律进行研究,他下令将所有日德兰的古老法律条例汇集整理,最终在晚年时编纂成一本杰出的法律大全《日德兰法典》(Code of Jutland,丹麦语:Jyske Lov,这本书又叫候穆尼西斯版抄本Codex Holmiensis,因为日德兰法典不止一版,它在日后多次再版和修订,但是名字一直被沿用下来,所以用这个特指最老的版本),《日德兰法典》是丹麦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也是丹麦国家法律体系的开山作。它是丹麦历代传统习惯法和组织法的总结汇编,借助这个最古老的版本,现代的史学者和法学者们可以对丹麦古代史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所以这本法典不但有着法学意义,还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这部法典开篇名言“必须以法治国”,在丹麦人人皆知,深入人心,为培育丹麦人民的法制精神奠定了基础。尽管胜利王死后丹麦国家陷入内乱,使这本法典沦为空谈,但是他给了丹麦人民一个普遍的治国原则,为日后丹麦人不断追求独立,最终重振了国家做出了贡献。不过瓦尔德玛二世对内上颇有功绩,对外实在拉垮,除了靠精神鼓动获得了林德尼西战役的惨胜(丹麦军遭突袭后损失惨重,虽然战胜,但是也只攻下了北爱沙尼亚,最后不得不把征服爱沙尼亚人的任务还给骑士团国家,其实是给骑士团做了个嫁衣)之外,自己凭本事下场的时候其实斩获一般。1223年,瓦尔德玛二世和儿子小瓦尔德玛出门狩猎取乐,结果遭到北德诸侯之一,施伟林的“黑伯爵”海茵里希(Henry I, Count of Schwerin)的打劫。施伟林伯爵领跟丹麦王室有婚姻关系,瓦尔德玛二世想凭借婚姻谋夺这家的土地,结果海茵里希参加十字军运动回来后发现土地被夺,遂和瓦尔德玛二世争产,由于吵不出结果,他就决定来个狠的,瓦尔德玛父子被他绑了后,他勒索100匹好马、100套昂贵的骑士服装,外加44000银马克赎金。同时,他要求瓦尔德玛二世必须放弃除吕根岛外波罗的海以南的所有领土,并且起誓永不进行报复。瓦尔德玛二世好汉不吃眼前亏,咬牙接受所有条件,让自己的老婆,丹麦王后贝林佳丽娅(Berengaria of Portugal)把除王冠外的所有首饰都给卖了,好不容易凑够了钱。一回到丹麦,瓦尔德玛二世立即给教皇写信,要求允许他违背(不报复的)誓言。由于之前教皇霍诺留三世曾经参与说和释放,结果海茵里希丝毫不给教廷面子。所以教皇同意了瓦尔德玛二世可以报复,于是瓦尔德玛二世便集结一支大军,找海茵里希复仇。海茵里希听说后立即在北德到处串联,要北德诸侯结盟共同对抗丹麦。北德地区几个素来想北进扩张的封建领主和自治市如梅克伦堡、吕贝克和拉策堡响应了海茵里希的号召,集结军兵应战丹麦。两军在博恩赫沃德(Battle of Bornhöved)遭遇,瓦尔德玛二世亲临前线身先士卒,打的很勇猛。虽然失去一只眼睛,牺牲了数匹战马,但仍然奋战不止。但是丹麦军队里有人内通对方,眼看战况相持不下时突然倒戈,导致丹麦军一败涂地。瓦尔德玛二世的侄儿被俘。他的一位重要盟友、韦尔夫家族的奥托一世(狮子海茵里希之孙,奥托四世之侄)也被俘;幸亏一位骑士拼死抢救,瓦尔德玛二世本人才得以逃生。此战过后,丹麦夺取的所有北德领土均丧失,与神罗帝国的边界也再次北移,由易北河变为艾德河,荷尔斯泰因领再次归于神罗帝国,这是后世普丹之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的开始。吃了败战的瓦尔德玛二世只能在国内搞搞改革,但是他的改革没有触及丹麦封建制的根本,只能说开了个好头,就在1241年病逝,他死后膝下三子争位,造成丹麦的大规模内乱,开启了丹麦历史上的“大空窗”年代。从而使丹麦国家迅速衰落下去。
法尔塔:这位是德国中世纪最伟大的爱情诗人瓦尔特·冯·德·弗格尔瓦伊德(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又叫瓦尔特•冯•福格威德)约于1170年生于南提洛尔(奥地利西部的山区),约1230年逝于维尔茨堡,也葬于此。
因具体生涯记载十分缺乏,史学家多依赖传奇故事来推断其人。可能出身于一贫穷的骑士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宫廷里服务,奉老莱茵马尔(Renmar der Alte)为师,学习宫廷恋歌的写作。后进入宫廷成为宫廷诗人。1198年因不小心得罪权贵,被迫离开宫廷,在欧洲各处游历,因而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游吟诗人和歌手。他一直以来拥护德国各王朝和罗马教皇斗争,并为此作诗进行鼓动,因此他被后人认定是德国民族独立斗争的英雄(尽管很诡异的是诗人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而德国民族独立斗争是新教徒完成的)。晚年的他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因为诗人立场坚定的拥护皇帝权威,文名又高,结果受到德皇腓特烈二世的赏识,腓特烈二世赐给他一块德国维尔茨堡附近的土地。瓦尔特晚年因受宗教热情鼓动,创作了许多十字军题材的歌曲,如《巴勒斯坦之歌》(Palästinalied),目的是鼓动德国骑士参加第四次十字军。最后诗人终老于维尔茨堡。
在德语文学史上,瓦尔特被公认为是中世纪德语爱情诗的最高峰。他的爱情诗第一杰作《菩提树下》(Under der linden),是德语文学爱情主题诗作承前启后之作。在瓦尔特之前的德语爱情诗,多以贵妇人和骑士或者其他上层阶级的爱情为主题,且背景和情感表达里大多都透着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这种诗作统称为破晓诗(Tagelied)。瓦尔特则一反常态,他是中世纪德语文学圈中第一位尝试以平民少女的爱情为主题,以描绘女性生来的朴素自然之美,而非珠宝华服,以讲述少女和情人间幽会故事为主题的爱情诗的诗人。直白一点说,瓦尔特之前的德语爱情文学,都是夫人衣锦绸,骑士甲覆裘。金杯和银盘,美酒牛羊肉。欢歌夜难止,晴明跃马头。而瓦尔特则成了第一个写“西家少年东家子,两情相悦慕心底。夜半情郎倚菩提,为待红颜一笑颦”的爱情文学作者。瓦尔特因为常年当游吟诗人,所以遣词造句平易近人又不失优雅,文风淳朴而清新,这让他的作品脍炙人口。菩提树也因此在德国文化中超越其他植物,获得了极为崇高的地位。同时,他又是一位政治诗人,他采取民间艺人的讽刺短诗的形式,加以发展,写成了许多锋利的格言诗,作为和罗马教皇斗争的武器,具有非常丰富的政治内容。这种诗当时被称为“帝国格言诗”,最著名的一首是《我坐在一块石头上》(Ich saz ûf einem Steine,由于这首诗歌太著名了,以至于瓦尔特的形象永远被定格成一位坐在石头上的大叔)。诗人一生十分高产,有据可考的就有90首抒情诗,140首格言诗和一首古曲。他的这些作品被收录进中世纪德语文学第一巨作《马内塞古抄本集》(Codex Manesse,书中亦收录了他的画像)里并被妥善的保存了下来,因为他在德语文学上的伟大地位,所以在后世传说极多,最有名的传说是如果谁在他的墓前读他写的诗歌或献花,谁就会得到他的祝福而获得自己希望的爱情,所以他墓上花朵四季不绝,至今仍常有人献花,他的墓是德国维尔茨堡的一大旅游胜地。
乌尔力希:这位是德国中世纪传奇级的放浪诗人,列支敦士登的乌尔里希(Ulrich von Liechtenstein,约1200—1278,Liechtenstein就是列支敦士登)。所以可以是说他是德国人、或奥地利人,或列支敦士登人。此人乃是德国文学史和德国历史上的一大奇人。以个性激烈,敢作敢为,行径疯狂,痴情无双,能文善武,特立独行著称。
具体生涯和其他中世纪德国诗人一样不甚清晰,史学家大多依靠传奇故事和署名作品来研究他。现在主流史学界一般认为他是奥地利人。大概1200年左右生于现在奥地利的穆劳(Murau),他年少时候在伊斯特里亚公爵海茵里希的宫廷中接受成为扈从的教育。由当时的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六世册封为骑士。后来他参加了萨尔茨堡选帝侯腓力的皇帝派军队去讨伐教皇派,参加了萨赫森堡战役。之后此人就消失在历史记录中,之后关于他的记录都是传奇故事。在传奇故事中此人个性十分痴情,给自己想象的情人大写情诗,到最后甚至写了本自传体的书《为女士效劳》(Frauendienst),里面充满了火辣辣的....单相思。此人执着于中世纪的那种骑士道,所以他的诗作也大多以骑士道为主题。他被认为是中世纪德语文学圈里面骑士道主题诗作的一流高手。而且尤其难得的是,诗人为了能以骑士道的要求赢得女士芳心,敢于身体力行,甚至于癫狂。而他的爱情诗篇随着他的癫狂行为传遍各地,他的最著名的癫狂行为是说他在游历的时候爱上了一名女子,但她毫无反应。女士的拒绝让乌尔里希做出种种极为荒唐的举动。那名女子解释说,她之所以不愿成为他的爱人,是因为乌尔里希的上嘴唇过于丰厚。于是他对自己实施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外科手术的行为(一说他是兔唇),而后等待他的是持续将近一年的疼痛难耐。
那名女子认为这种痛苦还不足以表达诚意,仍然拒绝接受他的求爱。乌尔里希为了赢得芳心而参加了多场赛事,有一次险些失去一只手。那名女子得知后反而嘲笑说“我想他的小指还在。”乌尔里希听闻此言,即刻将小手指削掉,附上一首长篇爱情诗一并送给了那女子。
对方的回答很干脆:“我不认为一个理智的人会做出这种蠢事。”于是郁郁寡欢的骑士决定踏上一段传奇旅程:他离开自己的城堡,向在日耳曼国家领土上遇到的所有武士发出挑战。一旦战胜,他就强迫战败者向他所爱的女子致敬。据说他从威尼斯一路杀到维也纳,沿途战无不胜,在骑兵枪战中连续折断了307把长枪,所向无敌(史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吹牛)
他的其他疯癫举动还包括:为了见恋人他化妆等在她家门口和那些祈求她恩典的麻风病人混杂在一起好几天...以及出于某种神秘的信念,把他艰难的挑战视为维纳斯赋予的使命,所以他在头盔上饰以这位女神的雕像,同时在甲胄下穿着全套女装....等等。总之关于他的类似传奇极多,这些传奇让他成为德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经典人物。中世纪德语文学第一巨作《马内塞古抄本集》(Codex Manesse,书中亦收录了他的画像)收录了他的作品。现代德国制作的电影《狂野骑士》(A Knight's Tale),也是以他的传奇故事为根本制作的。
叶介力诺:这位是意大利著名豪族,维罗纳领袖(Podestà of Verona),罗马诺的埃泽利诺三世(Ezzelino III da Romano)。他是意大利中世纪历史上几个非常特立独行的人物之一。
1194年生于维罗纳城邦下属的一个小镇通布罗(Tombolo),维罗纳著名豪族埃泽利诺家族(Ezzelino family)出身,他小时候是在他的家族封地罗马诺长大的,故以此为姓。维罗纳是意大利北部的历史古城和军事重镇,拉丁语意为“极优雅的地方”,它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大约在公元6世纪时由迁居于此的日耳曼伦巴第部落建城,1164年,为了抗击红胡子巴巴罗萨,维罗纳、帕多瓦、维琴察和威尼斯在教皇国支持下组成维罗纳同盟,进而发展成为“伦巴第同盟”,维罗纳作为同盟首府,遂成为北意大利的几个重点城市之一。维罗纳采用的是城邦选举制,其首领称之为领袖(Podestà)。1226年,埃泽利诺三世竞选成功,成为新任领袖。在当上领袖之前的埃泽利诺三世已经是一位武名响亮的战士。1213年他就参加了意大利的家族仇杀,在与埃斯家族的战斗中成名。后来其父埃泽利诺二世归隐后,他拥戴哥哥阿贝尔李科成为家族的首长,率领家兵继续和其他家族战斗。他参与了很多次和埃斯家族的仇杀械斗,因此在养出来军阀脾气的同时,对于埃斯家族恨之入骨。到了1226年,他哥转任维琴察的领袖,把维罗纳让给了他。他上任后遭到人反对,一度被迫逃离,但后来纠集家兵反攻成功,他将维罗纳改为僭主制,并在接下来三十余年里一直统治维罗纳。大概在1230年左右他和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接触。此时皇权与教权的斗争蔓延到整个意大利,北部城市因为有着伦巴第联盟的记忆,所以大多是支持教皇的圭尔夫派。为了反对北进的腓特烈二世,所以圭尔夫派在教皇的支持下,结成了第二次伦巴第联盟反对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由于维罗纳地处阿尔卑斯山贝尔纳山口的交通要道,如果维罗纳加入圭尔夫派,就等于把神罗本土和处于南意大利的神罗皇帝给隔绝了,所以维罗纳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受到双方的重视。埃泽利诺最初也是圭尔夫派,但由于维罗纳与教皇国、伦巴第联盟内部、埃泽利诺与元老院之间都存在矛盾,而腓特烈二世则给予自治权、贷款等方面的利诱,辅以1000名骑士兵临城下的威胁。埃泽利诺三世是个很纯粹的武士,而此时腓特烈二世东征结束,声名显赫,埃泽利诺觉得这样的军政天才,跟着准能发财。对于集权与扩张的渴望,让他和腓特烈二世走到了一起,而且他的一生之敌埃斯家族加入了第二次伦巴第联盟。因此他决定与皇帝结盟,加入吉贝林派。成为少数几个在北意大利的吉贝林派诸侯。腓特烈二世非常重视维罗纳,所以在听说埃泽利诺被圭尔夫派诸侯围攻后,立即从神罗本土调兵,弄了三千多骑士来助拳,在神罗军队帮助下,维罗纳许多周边城市被迫臣服。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维琴察战役,1236年,腓特烈二世率军奔袭120公里,与埃泽利诺联手镇压了反叛的维琴察,随即摧毁了这座城市,以儆效尤。腓特烈二世将维琴察的统治权还给埃泽利诺,并拔出匕首猛砍维琴察主教宅邸的树枝,嘱咐埃泽利诺:统治用武力征服的城市只能这么做。由于这种行为非常对崇尚武力的埃泽利诺的胃口,所以他马上就对腓特烈二世青睐有加,视为值得跟随的明君。腓特烈二世为了巩固同盟关系,还将13岁的私生女塞尔瓦吉娅(Selvaggia)嫁给了40岁的埃泽利诺。两家关系愈加紧密。当了驸马之后的埃泽利诺迅速成为神罗军队的主要指挥官,1237年,埃泽利诺协助腓特烈二世在米兰东北部的科特努瓦战役(Battle of Cortenuova)中一举歼灭伦巴第同盟军,第二次伦巴地联盟解散。神罗军队兵临教皇国边境。1239年,腓特烈二世封他为特雷维索地区的帝国总督,还时不时让他与皇庶子恩佐统领北部的军队和教党作战。在这段时间里,埃泽利诺三世目睹了教廷的各种文痞的造谣诛心的无耻行径,比如挑拨皇长子海茵里希造反。召开里昂公会议(1245)号称改革教会、讨论十字军东征和对付蒙古,实则是缺席宣判皇帝有罪。罪名包括,精神虐待海茵里希使其自杀,让绿教的宦官监视和虐待三位皇后、让她们几年后就死去,迁移卢切拉的基督徒、让中东人移居过来,同绿教国家的君主保持友好,王宫经常开宴会、有中东女人陪酒跳舞、军中有中东士兵,皇帝疑似是同性恋(皇帝喜欢跟皇子和官二代玩猎鹰),皇帝侵略教皇领土马尔凯地区(已承诺要归还),教廷还唆使两个年轻贵族谋反,意图刺杀皇帝和恩佐等等。作为皇家的人,埃泽利诺三世认为这些所谓“罪名”要么本是皇帝的私事,要么纯属造谣胡扯。但教廷文痞各种摇笔杆,要他心中的明君“剖腹验粉”。而思想落后的群众则往往起哄“欺负老实人吗”。目睹了这些的埃泽利诺很快三观崩坏,觉得“天(皇帝)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可报天”,只能“杀杀杀杀杀杀杀”。因此埃泽利诺三世统治维罗纳期间,对于反对者和犯罪者经常死刑起跳,手段残忍,而且往往是法外处决。《埃塞林家族史》(Ecerinis)中称他的统治是“蒙蔽无辜儿童,用不同类型的酷刑残忍地杀害成年人,阉割男女”和“维罗纳、维琴察、帕多瓦等地充满恐吓、勒索、抢劫、驱逐、监禁、死刑和屠杀”。虽然不乏掌握话语权的教士们的肆意夸大,但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埃泽利诺三世不是一个以残忍为乐的变态,但他是一个后世的马基雅佛利风格的信徒,奉行的就是“宁让人惧,莫让人爱”的信条,所以大搞恐怖政治,对教士下手尤其狠毒。而且他政治能力一般,使用恐怖驭下的同时,不能认识到奸佞小人会利用他的手段实现私欲,所以下属不少虎狼之徒借其名而逞私欲,由于他的恐怖政策+徇私枉法,加上他对于暴力的崇尚,最终导致他屠帕维亚城市,杀居民一万余人。这让他在意大利历史上彻底成了反面教材。但丁在《神曲》中将他写进地狱篇,历史学家乔万尼-维拉尼也说他是极毒教世界有史以来最残酷、最令人恐怖的暴君。
1250年,腓特烈二世去世,他继续支持皇嫡子康拉德四世对抗教廷。康拉德没有父亲的本事,导致吉贝林派开始衰落。埃泽利诺则作为皇帝的托孤忠臣坚持战斗,并因此饱受教皇派的攻击。1250年被指控暴行和异端,1254年被教皇绝罚并发起针对他的十字军征伐,他先后失去了特伦托和帕多瓦,但仍然征服布雷西亚。1259年在与宿敌费拉拉的战斗中,埃泽利诺试图渡河突围,被射伤脚部而遭到俘虏。但他很有骨气,拒绝向教会忏悔,拒绝接受医治,几天后绝食身亡。他死后,维罗纳落入到另一个豪族德拉-斯卡拉家的统治下。斯卡拉家族吸收了他的教训,虽然也很残忍,靠刺客刺杀治世。但对外善于宣传搞形象,到最后包养了意大利三大桂冠诗人之一的但丁,因此荣升意大利文艺复兴八大豪族之列。统治维罗纳120余年之久。
鲁道尔夫一世: 这位是后世奥匈帝国的创始者,著名的奥地利“爱神王朝”哈布斯堡王室的太祖鲁道夫一世(Rudolph I)。他的后世子孙最终独揽了神罗皇帝尊位,治下臣民涵盖五大宗教、十二个民族,领土现在的奥地利、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捷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葡萄牙、巴西、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和印度尼西亚。后世最牛的海茵里希五世拥有70多个头衔,为欧洲历史之最;女帝玛丽亚·特蕾莎的正式称号为“奥地利女大公,兼施泰尔马克女公爵,兼克恩顿女公爵,兼蒂罗尔女伯爵,兼波希米亚女王,兼匈牙利女王……”,一连四十多个“兼”字,典礼官唱礼时都得接力赛才能唱完。即使是帝国末期,在弗兰茨·约瑟夫加冕的19世纪中叶,王朝的领土面积依然是欧洲除俄国以外最大的。不过鲁道夫一世虽然通过选帝,但因为没有由教皇加冕过,所以从神罗法统上来说不算是正式的神罗皇帝,只能是“德意志的国王”,不过奥地利官方正史不认,成4说他是27代皇帝是用的奥地利官方正史的说法。
出自大空窗后期神罗四大豪门的哈布斯堡家族(四大豪门是哈布斯堡Habsburg、拿骚Nassau、卢森堡Luxembourg和维茨巴赫Wittelsbach)。这个家族严格说其实不是德国人,而是瑞士人。他们家最早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末。这个时候哈布斯堡家族居住在瑞士东北部的偏僻乡间。早先姓名不详,经过两三代人的努力,在11世纪他们在现代瑞士的布鲁格筑起了一座城堡,命名为哈布斯堡(Habichtsburg,意为“鹰堡”,也有说法是“浅滩之城”、“财富之城”的意思)哈布斯堡家族因此得名。不过直到腓特烈二世之前,哈布斯堡家族还只是一个地方土豪。后来哈布斯堡家族的家主带枪投军,参与到腓特烈一世的“意大利事业”中,战死沙场。但是获得了巴巴罗萨皇帝的嘉赏,所以子孙得以被拔璀成为皇廷官员。到了“善人”鲁道夫(Rudolf II, Count of Habsburg)做家主时期,成为腓特烈二世的宠臣,和皇家结了亲。善人鲁道夫的儿子阿尔布莱希特四世继位家主后,用了种种手段,获得了上阿尔萨斯地区的采邑和各种特权。他娶了克伊布格伯爵乌尔里希的女儿,基堡女伯爵海尔维希。因此,1239年阿尔布莱希特四世死后,21岁的鲁道夫一世就继承了家族在阿尔萨斯和阿尔高的地产,一跃成为神罗帝国东南地区的大贵族。鲁道夫一世为人情商极高,精明能干,善于钻营,而且胸有大志。跟他老爹阿尔布莱希特学了不少本事。他爹为了进一步钻营,生了鲁道夫之后请腓特烈二世当教父。在鲁道夫成年后,于1241和1245年期间跑去见自己的教父,一共逗留了两年多。他教父本来就是个私生活极其丰富美满的人,所以宫廷里不但什么都敢玩,还知道怎么玩。非常适合鲁道夫这种高情商人士。鲁道夫一世在教父的宫廷里大开眼界,学了不少东方传来的下三路的熬战之法。作为爱神王朝的太祖,鲁道夫一世是个极其合格,甚至是锄禾过猛的精壮汉。所以子孙极其繁盛。同时这为他后来登位为帝创造了条件。去教父家做客这段时间里,他还经常向皇帝和皇子康拉德四世表忠心,哄得腓特烈二世很是受用。按照习俗,教子来访,教父得赏点礼物。所以腓特烈二世赐封鲁道夫很多土地。而且还给教子率兵征讨他人夺地的事情背书。在教父的许可和支持下,鲁道夫不断扩大领地,他强占了瑞士托根堡伯爵的领地,攫取了一些皇庄和无主领地。1245年,他初试熬战之术,降服了他的第一个当午——霍亨贝格伯爵的女继承人格特鲁德,顺利吞并了霍恩堡公国的领地。由于这些成功的继承、掠夺以及联姻,阿尔萨斯、莱茵河流域和瑞士一带的领地被他连成一片。哈布斯堡家族成为神罗帝国西南部的头面诸侯,也从此有了稳定的根据地。
因为与腓特烈二世父子的关系密切,后来腓特烈跟教廷对着干的时候,鲁道夫耍了个滑头,他先站住教廷那一边,代表教党重挫了帝党的瑞士三森林州。然后他要扩张自己的地盘到教党的巴塞尔的时候,他就借着他教父被教皇英诺森四世破门出教的机会,戴了副痛苦面具然后去找教父认错去了。腓特烈二世这时候正是要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时候,何况自己顶着教父头衔,教子摆认错态度来了,也不可能一脚踢出去,遂原谅了鲁道夫,然后让鲁道夫调人马去收拾教党的巴塞尔。鲁道夫带着人去攻击没拿下来,只好回家,走的时候为了泄愤把巴塞尔的一个尼姑庵给烧了。英诺森四世听说后立即将他破门出教。知道自己麻烦了的鲁道夫一世赶忙把刚放下的痛苦面具又戴上,去教廷求饶。他的条件是他本人参加1254年的北方十字军战争。教廷想想后决定放他一马,他遂离家来到普鲁士地区,这时他的顶头上司,就是后来跟他争帝位的鄂图卡二世。不过这时候鲁道夫还没啥名气,只被鄂图卡二世派去当了个修房子的包工头。他负责监工修筑的这个城市,就是日后德国的名城柯尼斯堡。修完房子的鲁道夫完活儿回家,按理来说他只能做个地方诸侯了,谁知天降大运,改变了他的一生。1254-1273年是神罗帝国史上著名的大空窗时代。由于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男性绝嗣,诸侯们先后推选英格兰康沃尔的查理和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十世为皇帝,但查理加冕后就返回英国,阿方索更是从未踏足德国的土地。他们深知,没有足够的财力和军队根本驾驭不了德国的诸侯们,那时的皇帝只是个“周天子”,有名无实。整个神罗已经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封建公国,封建主们互相攻伐,民不聊生。鲁道夫遂趁机扩张,他闷声与其他诸侯争抢地盘,继承绝嗣的舅舅在瑞士西部大量土地,向斯特拉斯堡和巴塞尔的教会购买土地,通过这些操作,他一举成为德国西南部最大诸侯。
鲁道夫的好运还没结束。著名的1273年选候会议中,由于整个社会实在受够了无休止的封建乱战和外族干涉,在一系列“帝国诗人”的鼓吹下,神罗社会,尤其是德语系民族终于形成了要求选出新皇帝的需求。神罗诸侯们迫于全德意志社会的压力,决定选个正儿八经的神罗皇帝。而且这个皇帝还必须得是德意志人。作为候选人之一,其实这个时候这个大位就已经是鲁道夫一世的了——因为他的竞争对手鄂图卡二世是个捷克人。鲁道夫清楚自己的优势,但是聪明过人的他非常懂得谦逊藏拙——出于势力平衡的考虑,选帝侯们只想挑选能力一般,对自己惟命是从的人。如果表现的过于突出,那么选帝侯们是可能不顾全社会的呼吁而只顾自己的私利,找理由选不出新皇帝来的。所以鲁道夫一世故意掩蔽锋芒。而他的竞争对手鄂图卡二世这一条上就做不到了,作为名号响亮的“金铁王”,鄂图卡二世是出了名强势君主。很不受选帝侯们的喜欢。而鲁道夫此时已经55岁,那个时候的医疗条件下已经算高龄了,再加上哈布斯堡家族这时候给人印象是贵族里的“庶族”, 缺乏背景,看上去人畜无害,对选帝侯来说实在是比鄂图卡二世中看的多。加上鲁道夫跟纽伦堡伯爵、萨克森公爵、普法尔茨兼上巴伐利亚公爵都是亲戚关系,这样选帝四俗里他已经拿到三票。他还声明放弃帝国在教皇国和西西里的权利,许诺会组织一次新东征,由此获得了教廷的支持。教皇特此压住鄂图卡二世的反对声音,并设法让徒有虚名的皇帝阿方索十世同意。选帝三僧一看,也决定了自己的投票对象。因此在难得的1273年选帝中,选帝侯们破天荒的不再看贿款多寡,而是看政治情势如何,公推了鲁道夫一世为德意志国王。
上任后的鲁道夫深知领地扩张才是王道,否则不过是个大号封建主,很难号令其他诸侯。于是他就打算找个人祭旗,发动兼并战争扩张地盘。波西米亚国王鄂图卡二世自然就落入了他的眼中。自竞选失败后鄂图卡二世一直没有服气,在他看来选帝就是烧钱买官,选帝侯考虑世情和大义来选帝纯属天方夜谭。所以他愤怒于选帝侯们收钱不办事,而且他自恃为前先王腓特烈的外孙,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之前就趁奥地利巴本堡家族绝嗣,吞并了奥地利的众多领地。鲁道夫利用教皇和诸侯对此的不满,在1276年采取联姻、策反和大军压境等三大措施,逼鄂图卡把吃下去的土地吐出来。鄂图卡二世的作风得不到奥地利封建主的支持,只能认栽。接着在1278年,鄂图卡二世心不死,还想吞并奥地利。鲁道夫一世毫不客气,集结人马打了曼奇菲尔德战役,一举击杀鄂图卡,从此哈布斯堡家族入主奥地利。然后鲁道夫施展手腕,仍然履行之前的婚约,让女儿嫁给鄂图卡的儿子,支持女婿继续统治波西米亚的布拉格周边省份。鄂图卡的儿子瓦茨拉夫当时还很小,由太后垂帘听政。在鲁道夫的支持下,瓦茨拉夫拉起来自己的一派人马,最后实现了反杀,戴冠夺权。这样鲁道夫一来安稳了奥地利和波西米亚的边境,二来显示了他是正宗的皇帝(鄂图卡二世被指控的罪名是非法侵吞皇庄,所以作为宗主有权责罚封臣。而因罪施罚,祸不及他人,这就显示了鲁道夫是做事正经,不是要有意谋夺封臣土地),三来通过收服女婿获得了最后一位选帝侯的忠诚。各路诸侯们眼见鲁道夫一世有帝王之相,遂都把谋逆作乱的心思收了收,鲁道夫一世借机开始推行他的内外政策,对自己的地盘,他要巩固,对其他国家谋夺神罗的地盘的行为,他要反击。1281年,鲁道夫一世威胁勃艮第伯爵把侵吞的皇庄交出来,勃艮第伯爵被迫服软。附近的伯尔尼自治市见状亦服软,同意恢复贡金的缴纳。1282年,鲁道夫一世借助从勃艮第和伯尔尼等地拿到的利益作为诱饵,迫使选帝侯们同意他将奥地利和施蒂利亚封给自己的儿子阿尔布莱希特和小鲁道夫。还顺道把长期无主的士瓦本纳为皇庄,封给了小鲁道夫。这样奥地利地区就成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新根据地。对国内,鲁道夫一世也进行改革,狠抓内政。他拿鄂图卡为榜样,陆续收回了一些小诸侯非法窃夺的皇庄。然后他颁布了一项著名的安堵法令(称之为Landfrieden),禁止封建混战,并直接派兵在神罗境内缉拿强盗乱贼。虽然神罗境内治安仍旧不好,封建混战也没有因此停止,但对于神罗老百姓来说,经过这么漫长的混乱时期,抓的怎么样另说,但起码现在总算是真的有官兵来捉强盗了。不过官兵不但捉强盗,也抓老百姓。1285年莱茵河农民发动起义,遭到鲁道夫一世的残酷镇压,起义首领被捕烧死。因此鲁道夫一世获得了贵族的好感和支持。确定了国内的支持度的鲁道夫进一步改革神罗的制度。他时常召集由诸侯、僧侣、城市代表参加的帝国议会参议政事;并在各地设立有固定收入的“秘密使臣”,充任地方裁判法官;在阿尔萨斯、士瓦本和法兰克尼亚地区新设立了地方行政区,其行政长官直属皇帝,可随时罢免。他首次明确分开了皇帝所有的皇庄和诸侯的土地,加强皇室集权。他承认自治城市的独立地位,并把一些村落提升为城市,准许城市代表参加帝国议会。并极力取消商品过境的重税,努力打破神罗境内诸侯们设立的税关,促进商品的流通和商业的发展,然后他向城市征收年度税、特种税和财产税。由于他努力取消税关和无理关税,所以他对自治市的新税收没有受到很大反对。但是自治市的新税是直接交给皇帝的,所以这就等于把这些自治市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新皇庄。神罗国家的中央集权就得到了加强。不过鲁道夫一世的这些改革成果其实都很有限,神罗境内依然是封建混战,盗匪横行,从北到南运个蜡烛也得交400个关税。但鲁道夫一世实力也就这么点。兜里没钱的问题困扰了鲁道夫的一辈子。他吸取奥托四世和腓特烈二世这两个皇帝的教训,清醒的认识到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也许是最好的方案。所以没有攻打意大利北部和教皇国。在他任期内,王权和教权相安无事,教皇还提供了不少支持,唯独加冕。由于加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教皇和皇帝反复谈判,不仅费时费力更费钱,所以鲁道夫终其一生都没能加冕神罗皇帝。他至少有三次加冕准备(1275,1276和1287年),但是三次都是因为手头拮据所以没去。前几次的时候教皇格里高利十世还愿意给3000银马克的补贴,但是鲁道夫算完账之后发现这不足以支付率军去罗马加冕的费用;同时神罗诸侯们对教皇要求的十字军东征不感冒,为此双方扯皮很久;等有了点眉目,三任教皇相继去世,又赶上要打曼奇菲尔德战役,加冕就被打断了。随后一直在谈判,但教皇又死了四任,新旧教皇的政策并不一致,有的敌视神罗,有的狮子大开口,要求神罗转移支付什一税,填阿拉贡十字军的账单,同时鲁道夫又遭遇到财政危机,所以第三次加冕最终也流产了。所以公平的说,被一文钱难倒的鲁道夫,改革能做到这样就已经是他的极限了。而且他的改革还是加强了帝国对大部分地区的管理。他的关于地方行政长官制和城市代表参加帝国议会的规定,也有助于削弱地方的割据势力,有利于城市手工业和市民阶层的发展。为后世神罗的改革开了个头。
眼见自己的成果也就这样,鲁道夫一世就把人生剩下的精力放在养娃上。如前所述,鲁道夫是个生娃有瘾的精壮猛男(跟两个老婆生了10个娃,而且都养成年了),而且他还是个好爸爸,有机会就给娃铺路,特别他是不问男女,只要是自己的孩儿,就要给谋个出身。所以他的女儿嫁的都很不错。大女儿玛蒂尔德嫁给巴伐利亚公爵路德维希,路德维希死后又将次女卡特琳娜许配继任的公爵。三女儿艾格妮丝嫁给萨克森—维腾堡公爵阿尔布莱希特,四女儿赫德韦格则许配给勃兰登堡伯爵奥托。五女儿克莱门蒂娜稍微命途多舛点——她先嫁给那不勒斯王国的太祖卡洛一世,卡洛死后,鲁道夫又让她改嫁法王路易十世。六女儿茱蒂丝就是前面说到的波西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二世的老婆。他的这些女儿嫁的全是名门,而且大多不是选帝侯家庭,就是站在选帝侯背后的家庭。后来他长子阿尔布莱希特能再接任德意志国王,自己的姊妹结亲吹枕头风有很大原因。他的四个儿子相对略差一点。只有长子阿尔布莱希特比较优秀,保住了哈布斯堡家在奥地利的地盘,而且他很睿智的在自己生前就指定了让阿尔布莱希特独享奥地利,这让他死后哈布斯堡家族没有立即分裂闹内讧,保障了阿尔布莱希特对奥地利的稳定统治,让奥地利逐渐成为了哈布斯堡家的铁盘口。这是后世奥匈帝国的起源。鲁道夫一世开创了哈布斯堡家的喜欢生娃,男女一视同仁的家风。所以后世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家主很多都有繁殖癖(他儿子阿尔布莱希特就造了11个小孩出来)。而且出了很多女主和名媛,最后直接靠通婚弄出来了一个大帝国,这是和鲁道夫一世的榜样力量分不开的。但是玩命生的结果也造成家族遗传病和更严重的各支系内讧互撕,拖累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发展,使得他们在1291年鲁道夫一世和1308年阿尔布莱希特一世死后,还要等一个多世纪才能再次成为神罗大舞台的聚焦点。但是鲁道夫一世作为“大空窗”之后第一位正统无争议的神罗帝国的统治者,他无论是从能力还是成绩来说,都已经无愧于是一位合格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神罗帝国虽然问题依然,但是还保有了一个起码秩序,国家和社会都在漫长的混乱中获得了难得的喘息和恢复。所以说他的统治是成功的,他以一个寂寂无名的“乡下伯爵”一跃而成一位成绩不错的统治者,甚至把后面继承他尊位的那些“伯爵国王”们都给比下去了。所以他的传奇故事,在神罗国内为哈布斯堡家族挣到了很高的声望,这为后世哈布斯堡家族垄断皇帝尊位,进而建立奥匈帝国奠定了基础。
阿尔伯希特:这是神罗29代皇帝阿尔布莱希特一世(Albrecht I)
鲁道夫一世的长子,1255年生于莱茵费尔登。早年就跟父亲一起打天下,锻炼了才干.鲁道夫一世做爹很合格,不但子孙繁盛,而且很喜欢小孩,愿意花时间陪花时间教,一辈子一直在给孩子铺路。他一共有4个婚生儿子、6个女儿,而对所有子女他基本都有妥善安排。不过哈布斯堡家女儿们嫁得好,但儿子却有喜有忧:长子阿尔布莱希特大体顺利,后来继承了奥地利的封地。次子哈特曼以20岁高龄于1283年在莱茵河淹死。最坎坷的是三子小鲁道夫(Rudolf II, Duke of Austria)少年得志,才12岁(1282)就和大哥共同获授奥地利、施蒂里亚、克恩藤和克莱茵,成为帝国的诸侯;但根据传统和选帝侯的要求,这些封地最后只能由大哥一人统治,小鲁道夫只能改任。他改任的头衔是士瓦本公爵。尽管鲁道夫一世竭力想让儿子接班为皇帝(1287年推长子,1290推三子),但晓得他手腕的诸侯们一致反对。小鲁道夫见上不了位便心灰意冷,而他的封地士瓦本,原是皇庄,但霍亨斯陶芬王朝灭亡后多年遭战火摧残,已经穷困不堪,公爵之位也已经只是一个空头衔,实际土地已经被维茨巴赫家族在内的一系列土豪瓜分,哈布斯堡家只是占据了少少一部分士瓦本。小鲁道夫实在是拉不下脸来当这尺寸之地的头儿,于是他想到别的地方谋出身,他去的方向是波西米亚——他妹妹嫁给了波西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二世-普热米斯尔、而他娶了瓦茨拉夫的姐妹,谁知他突然暴毙,留下了一个遗腹子约翰(Johann von Schwaben)。这个约翰在德国史上有“弑杀者”的丑名(Parricida,直译是弑父者)。阿尔布莱希特见侄子孤苦伶仃,遂将其收养长大成人,但却因此改写了历史。
1291年父亲死后阿尔布莱希特一直呆在奥地利。他致力于巩固对奥地利的统治,和其他选帝侯合纵连横。由于很早就跟父亲学习政务,所以阿尔布莱希特上任的时候,已经是一位很有手腕的政治家。而且他这个人为人认真,对行政又很熟悉。只要不是涉及私人利益,他公事私事比较拎得清,所以在他治下对于用人比较开明,他宣布应该减少对农奴的干涉,而像犹太人这样的族群他也给予保护,所以他治下的奥地获得一定的发展。不过阿尔布莱希特和其他神罗诸侯们一样,还是把工作重心放在封建混战上,所以他的治政所得实在有限。父亲死后阿尔布莱希特一世也想争夺神罗皇帝尊位,但是由于诸侯们对他爹的手腕心有余悸,死活不同意,最后选择了拿骚家族的阿道夫一世。阿道夫上任后本来准备拿阿尔布莱希特开刀祭旗,但阿尔布莱希特巧妙的通过装孙子反将阿道夫一军,导致阿道夫不得不破弃和选帝侯的承诺。随后阿尔布莱希特利用阿道夫一世实力不足却大言炎炎,最后被人戳穿的机会,串联各路选帝侯,最后于1298年废黜了阿道夫一世,并在战斗中将其杀死。他则通过神罗帝国第一次推举而成了“德意志的国王”。他是中世纪晚期第一位拥有公爵世袭领地的德意志国王,这为哈布斯堡王朝最终赢得神罗皇帝宝位奠定了基础。随后,他延续父亲的一贯做法,即政治联姻,武力斗争,安排子女,慎对教廷。阿尔布莱希特在他爹手下干活期间,也学了父亲的熬战之法,跟他爹一样也是个锄禾猛人,他延续了哈布斯堡家子孙繁茂的传统,跟他的当午一口气生了11个孩子。所以他手下王子公主一窝窝的等着找盘来接。他的第一个盘是法王腓力四世。腓力四世想向佛兰德斯地区扩张,而阿尔布莱希特也瞧上了这个地区的荷兰-西兰岛伯爵领。起初两家本来是想签协议均分,为了相互放心,他就提议长子鲁道夫娶腓力四世的女儿。但是当时的教廷反对这个协议,所以这盘没接上。接下来阿尔布莱希特跟教廷做买卖,他提议教廷只要同意给他的皇帝尊位背书,他可以宣布以后没有教廷背书的皇位继承,即便继承人是他亲儿子,也是非法的。教廷问责他杀死阿道夫一世,他立即提出选帝侯们指责阿道夫一世有罪,自己也是选帝侯们派去执行国法的,并放低身段愿意接受教廷在道德上的责备。教廷考虑之下同意了他的要求。不过阿尔布莱希特一生都没有去罗马加冕,所以学术上来说他不算是正统的神罗皇帝。但是他手里有加冕同意书,所以说他是正统神罗皇帝也可以。然后阿尔布莱希特就打算用武力来拿荷兰-西兰岛伯爵领。1299年荷兰-西兰岛伯爵领绝嗣,之前这个伯爵领跟鲁道夫一世要过皇命,认可一旦绝嗣可由伯爵的兄弟家族继承。但是阿尔布莱希特不管这个,直接宣布因此地绝嗣,皇帝有权收回这些领地变为皇庄,随后他把皇庄封给自己的一个儿子。但是这次行动因为惹怒了腓力四世,而且受到当地贵族的反对,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时候一些选帝侯们又开始借机密谋废黜阿尔布莱希特。于是阿尔布莱希特跟他们干了两年的架,比如围攻海德尔堡,促使莱茵伯爵投降,占领宾根逼迫美因茨大主教屈服,逐一击破科隆和特里尔大主教,迫使波西米亚瓦茨拉夫三世放弃匈牙利王位,并在瓦茨拉夫三世被谋杀后,让长子鲁道夫接任波西米亚国王。不料鲁道夫没那个命,继位一年后就因痢疾去世了(跟同名叔叔同死一地),波西米亚决定自选国王,阿尔布莱希特便再度进军,结果吃了败仗。他还企图吞并图林根,没能成功。这些吞并战争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针对性的夺取地盘或利益。比如抢夺荷兰-西兰岛是想控制从哥达直抵莱茵河口的帝国最重要的交通大道。进攻海德尔堡是由于昔日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曾给予莱茵河流域的大主教们特许权,允许在莱茵河上设卡、收税。大主教们倚仗特许权肆意征收关税,严重阻碍莱茵河流域的贸易往来。阿尔布莱希特登位后为了联合莱茵河沿岸自治城市乃至下游地区的中小贵族,发皇命下令取消这些税关。这就惹怒了美因茨大主教。但同时他赢得了这些小贵族和自治市组成的骑士联盟和城市联盟的支持,进而在莱茵地区有了可靠的政治力量,加上自己的奥地利军队,还是能收拾选帝侯们的,所以几个选帝侯也先后被迫屈服。至于争夺波西米亚、匈牙利和图林根,是因为矿藏资源丰富。但是他最终在图林根的卢卡被地方土豪挫败。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卢卡战役(Battle of Lucka)中,阿尔布莱希特派了一个地方土豪来指挥军队,这个人叫腓特烈四世-霍亨索伦(Frederick IV, Burgrave of Nuremberg),从他开始,纽伦堡伯爵领改名为霍亨索伦伯爵领,这就是日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霍亨索伦王族的源起。不过最终阿尔布莱希特没能给子女们争到更多的封地,由于子孙繁茂却没多的地给,十分苦恼的阿尔布莱希特不停想辙弄封地,结果最后把自己给断送了——自己生的且还要排队,不是自己生的养子那根本排不上队,所以他的养子约翰就有情绪了。约翰活到18岁时还没有封地,因为1283年,爷爷鲁道夫取消了他父亲在奥地利和施泰尔马克的封地,但答应补偿却没有兑现,他成年后多次向他大伯阿尔布莱希特一世讨要无果。1308年,约翰与阿尔布莱希特在巴登午餐,席间谈起封地,大伯再次虚与委蛇,据说还为约翰戴上一顶花冠。约翰深感羞辱,新仇旧恨遂涌上心头。第二天,趁着大伯渡过罗伊斯河后没有防备,约翰背刺大伯成功,随后逃亡海外。阿尔布莱希特一死,哈布斯堡家族就失去了皇位,虽然皇子腓特烈后来以俘虏的身份而成为了共治者,但在面对攫取了波西米亚王位的卢森堡家族和维茨巴赫家族,哈布斯堡家无力争雄,败下阵来。由于子嗣太多,阿尔布莱希特死后的哈布斯堡家迅速陷入家族内讧中,此后一个世纪他们都没能再次染指皇位。失去皇位后可调用的资源大大减少,加上内讧猛烈,所以阿尔布莱希特生前对瑞士的压制被完全瓦解。瑞士永久同盟崛起,导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了夺回祖地的机会。随着瑞士永久同盟的成立和扩大,使得瑞士逐渐凝聚成一个整体,尽管瑞士最终脱离神罗帝国是在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上,但其实从暗杀事件起这一进程就无可阻挡了。总而言之,阿尔布莱希特可以算一个小号的鲁道夫一世,只不过他没有鲁道夫一世那样的运气。他在对于奥地利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奥地利国家的雏形是从他开始算的。所以在奥地利史上,他是有位置的。
阿道鲁夫:这是神罗皇帝阿道夫一世(Adolf I),不过他只做了德意志国王,所以正统神罗世系里有时候不认他是正宗皇帝。所以中文史书多称之为拿骚的阿道夫。他是当时“伯爵们的国王”(Count-kings,德语:Grafenkönige)的代表。“伯爵国王”这个词最早是德国历史学家施耐穆勒(Bernd Schneidmüller)创造,用于称呼“大空窗”时代后期神罗选帝事业的特色情况。神罗选帝理论上是少数服从多数,但是也要走一定程序。然而在卡尔四世的《金玺诏书》之前,神罗选帝的程序不是很明确,一般按照传统走,选帝侯在指定地点投票,然后在指定登基地点登基和从事“意大利事业”拿下伦巴第,最后去罗马加冕即可。这导致这种选举制存在有结果正义和程序正义的两个情况。所以某些野心家如果搞串联,能赢得多数选帝侯支持,他就可以从结果正义的角度出发宣布自己是神罗皇帝。这种行为往往导致选帝侯贿赂公行,堂堂神罗皇帝选举沦为贿选买票的笑话,同时由于选帝侯是三僧四俗,王权教权两家有分野。随着帝教二党争竞的延续,帝党变成了俗家人党,一上台就跟教廷这些僧对着干。选帝侯的党争化导致它越来越难选出来僧俗两家都服气的皇帝,这往往导致内乱。大空窗时期之后的一系列神罗皇帝/德意志国王,大多都是伯爵领出身,本质是俗家人党的党派领袖。这种选出来的皇帝/德意志国王被称之为“伯爵国王”。如果先皇生前就擅自选帝,甚至宣布废立先皇的就可称之为“僭王”(Anti-king,德语Gegenkönig)。这种情况直到卡尔四世颁布《金玺诏书》之后才得以解决,而阿道夫一世就是这种伯爵国王的例子。不过成4给整反了,他不是不顾诸侯反对继位,而是继位后因为欺骗诸侯遭报应而受到诸侯的反对的。
1250年生于, 神罗豪族拿骚家(House of Nassau)出身。拿骚家族本来也是一个并不显赫的土豪,大概12世纪中叶因为获得莱茵河的一个支流兰河地区的拿骚城堡的封赏,成为伯爵。从此崛起。1128年这个家族获得沃尔姆斯修道院的管辖权,从而享有征收什一税、管理修道院的采邑权以及司法审判权等权利。到了12世纪末期,辖地内的威斯巴登成为德意志王室在西南地区的重要行宫所在地,这个土豪家族得以与王室建立密切联系。遂逐渐壮大。1255年,拿骚家族以兰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支。其中北岸拿骚在后世进化为现代的荷兰王室。南岸拿骚则又分出两支,其中一支叫魏堡拿骚(Counts of Nassau-Weilburg),它在后世进化为现代的卢森堡王室,而另一支威斯巴登拿骚(Counts of Nassau in Wiesbaden)则在瓦尔拉姆二世的带领下,获得了七大选帝侯之一的莱茵行宫总管的身份。成为神罗豪门。阿道夫一世就是瓦尔拉姆二世的次子。因为哥哥当了七大选帝侯之一的特里尔大主教,所以他继承家门,成了拿骚伯爵。不过他在拿骚领内的执政成绩一般。所以拿骚家族的力量并不强。1291年鲁道夫一世死后,阿道夫一世看上神罗皇帝的位子,把它当做一生所愿。这个时候整个神罗开始了明争暗斗,选帝侯各怀鬼胎,教廷和英法势力也若隐若现。如果候选人实力和能力足够强,完全可以借力登上王位,再设法摆脱这些势力的控制,鲁道夫就是成功的案例。但鲁道夫一世是一个政治家,而阿道夫只是一个政客。鲁道夫一世有政道有权术,而阿道夫一世则把权术看作是政道。他之所以能成为国王,其实是因为选帝侯们的角力。阿道夫一世为了上位,全家出动做买卖,给选帝侯们承诺/画饼。当时,黑海贸易兴起,东欧引人关注。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二世就与鲁道夫的长子阿尔布莱希特为争夺克恩滕而兵刃相向,阿道夫就向瓦茨拉夫承诺,如果支持他上位,他就把阿尔布莱希特的奥地利和施泰尔马尔克领地转交给他。瓦茨拉夫心动了,不仅同意支持阿道夫,还帮忙做其他选帝侯的工作——在他的帮忙下搞定了萨克森和勃兰登堡。然后阿道夫的老婆这边进展也很好——美因茨大主教格尔哈德是阿道夫老婆伊玛吉娜(Imagina of Isenburg-Limburg)的娘家人。阿道夫承诺割让两座城市控制权的给他以增强其在图林根地区的势力,并承诺一旦上位,就请他进入王室议会。美因茨大主教搞定。然后阿道夫开始说服三僧的第二位,科隆大主教西格弗里德。西格弗里德是阿道夫的连襟。而且他之前在争夺他人遗产的混战中被鲁道夫和诸侯联军俘虏,损失惨重;眼见姐夫有求于自己,赶紧朝姐夫要钱要权要找补。他要求如果姐夫上位成功,要给他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直辖市以及一些城堡和庄园,还要让他管辖埃森的直辖区;外加2.5万银马克,以便修复战损的科隆大教堂;他还要求他姐夫帮忙镇压科隆市民以及其他反对者,王室议会也不能选用任何反对他的人。阿道夫满口答应,所以西格弗里德就表态支持姐夫,还站出来成了姐夫的代理,帮助说和其他人。在西格弗里德的说服下,特里尔大主教表态支持阿道夫。眼见七大选帝侯六位都同意,剩下的普法尔茨选候立表支持。因此在1292年5月,七大选帝侯齐聚法兰克福,选举阿道夫为新的德意志国王。阿道夫得偿所愿。从一个小小的拿骚伯爵成为第二位“伯爵国王”。
但是阿道夫是一个政客,他靠画大饼上位,却没有那个实力来实现。所以他坐上神罗皇帝宝座,其实是坐在火炉上烤。他登位后发现这个事实后,马上就开始搞发夹弯。阿道夫一世即位当年,他的最大对头阿尔布莱希特尚未整合好奥地利。阿尔布莱希特见情况不妙,便极力隐忍。他主动向阿道夫献出了奥地利的王冠、宝剑和权杖,并宣誓效忠。这下阿道夫一世就拿了个烫手山芋。因为人家献上王冠,他不接就等于是把奥地利开除出神罗领土内,这就不能算是正宗的皇帝。但如果接了,就没办法兑现给瓦茨拉夫二世的承诺。因为皇帝接受领主“拥戴中央”,就不应该乱动领主的封地。最后阿道夫一世决定是接,这导致瓦茨拉夫二世对奥地利和施泰尔马克的如意算盘落空;然后阿道夫又将女儿下嫁莱茵行宫总管路德维希二世,此人是与美因茨大主教争夺图林根的强劲对手,这等于是公开打美因茨大主教的耳光。而科隆大主教同样没达成目标,首先是他的宿敌布拉班特公爵与阿道夫建立了友好关系,并被委任为莱茵河下游地区的皇庄管家。然后阿道夫直接跟科隆自治市说和,科隆表示只要阿道夫愿意保障科隆市的权利,他们愿意停战,拥戴中央。阿道夫为了表示自己治下也是鲁道夫一样的偃武平和之世,只要愿意和平,他就一律欢迎,所以他顺利和科隆讲和,不但用新条约保障了科隆的各项权利,还有所扩大,这就是直接拿跟科隆主教的约定当擦屁股纸了。同时阿道夫还刻意扶植新势力,一上台就把自己的长子“孩子”海茵里希晋升为黑森伯爵,并授予他领地。各大选帝侯本来就觉得自己被耍了,现在见阿道夫一世要扩大势力,那就直接撕破脸不玩了。这段时期法王腓力四世开始向佛兰德斯和勃艮第扩张,佛兰德斯伯爵领在法王压力下宣布脱离帝国,成为法王的臣属,阿道夫无法阻止,于是他在1294年与英王爱德华一世结盟,获得6万先令的资助。准备起兵夹攻法国,但英王从威尔士和苏格兰的叛乱中难以脱身,只好作罢。随后,法国继续扩张,将卢森堡伯爵领纳为封臣,勃艮第行宫伯爵也把领地卖给法国王子;同时法王还与阿尔布莱希特结盟(本来就是姻亲)。眼见法国步步紧逼,此时阿道夫做了个致命的决定:他向一个窘困的侯爵购买图林根,还把包括图林根、萨克森在内的东部地区,以及迈森马尔科伯爵领地,准备把它们变为皇庄。这就得罪了对那些领地虎视眈眈的波西米亚国王和美因茨大主教。这几家直接撸膀子要跟阿道夫开干了。
阿尔布莱希特见状,立即开始搞串联,准备干掉阿道夫一世。此外,爱德华一世也忙着与法王议和,所以爱德华一世即使率军登陆佛兰德斯,也没有给阿道夫派遣援兵。当英法和约一签定(1297),阿道夫就变成了孤家寡人。虽然他火速将瑞士的乌里和施维茨确认为皇帝的直辖臣民以削弱哈布斯堡家族,但已经无济于事。1298年3月,阿尔布莱希特以阿道夫一世犯了随意剥夺封臣田产的罪名起兵。从奥地利向西进军,两家虽然之后讲和,但阿尔布莱希特并没有解散部队回家,而是呆在边境上观风。见阿尔布莱希特带头,6月底,美因茨大主教召集选帝侯开了个批斗大会,各大选帝侯在大会上挥舞着与阿道夫签署的约定,指责阿道夫言如儿戏,不配为君。美因茨大主教遂宣布阿道夫有罪,予以废黜,改推选阿尔布莱希特为国王。这个改选是神罗选帝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因为它完全是暗箱操作,没有走任何公开的程序。首开结果正义的“伯爵国王”的范例,选帝权威进一步弱化。听说选帝侯们推举僭王的阿道夫一世立即集结兵马反扑阿尔布莱希特,7月2日两军在格恩海姆开战(Battle of Göllheim)。这是一场非常传统的神罗诸侯混战——两军装备相近,人数相当。不用讲策略,纯靠硬碰硬,领主亲自下场带头开无双,谁先把对方领主给讨取了谁就是王。而胜利女神又一次对哈布斯堡微笑了——阿道夫于骑士对砍中阵亡,残军四散。阿尔布莱希特顺利接了王位。实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再兴。而威斯巴登拿骚家族衰落下去,最后成了一个地方实力派。神罗的混战继续。
海里希:神罗正统第26代皇帝海茵里希七世(Heinrich VII Holy Roman Emperor),不过如果默认是德意志国王就等于神罗皇帝的话,那他算30代。不过这里采用旧制度的提法,算为26代。
1273年生于瓦朗谢讷。出自神罗四大豪门之一的卢森堡家族(House of Luxembourg),不过这个卢森堡跟现在的卢森堡王室关联不是很大,只是出自一个地方的两家人。相对于其他三大豪门,卢森堡家创设的比较晚,其祖上出自林堡伯爵领。首任家主海茵里希在1247年继承了卢森堡的土地,在此筑城聚居,卢森堡家族才成立。第二任家主参与了争夺林堡伯爵领的沃尔林根会战(Battle of Worringen),战死沙场。然后就是海茵里希七世继任家主。卢森堡家族有个特点,就是自成立以来就受法国很大影响,历代家主都采用亲法政策,甚至可以看成是法国在神罗里面的代理人。现代的卢森堡也很大程度上是个德法之间的缓冲国,而且比较偏法,两次世界大战都坚定的站在法国一边,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所以卢森堡家族其实不是很招德语系封建主的待见,这就导致卢森堡家族很喜欢往外走,另择宝地筑居,对德语系封建主,只要不是自家门口的事情,一般兴趣不大。这是后来卢森堡家族对神罗诸侯们一而贯之的政策。海茵里希七世继任家主后,面对危局,主动去找法王称臣,法王腓力四世被他说动,同意援助卢森堡家,所以海茵里希七世借助法王的力量,又利用了自己的对手布拉班特领地和科隆自治市之间的不合,维持住了卢森堡家族的地盘。
1308年阿尔布莱希特一世遇刺身亡后,神罗再次一片大乱。由于有了哈布斯堡家族和拿骚家族的先例,所以神罗境内的各路豪族们心思全活泛了,都想当下一个 “伯爵国王”。其中就包括海茵里希七世。这个时候法王腓力四世因为想往佛兰德斯扩张,也想对神罗的事务插一脚,就想找个信得过的人去当这新王。起初法王腓力四世率先推荐弟弟夏尔(Charles, Count of Valois)为候选人,并寻求教皇克莱芒五世的支持。但是夏尔是个地道的法国人,不可能被德国系封建主接受。连选帝三僧也对此不甚看好,找人游说克莱芒五世。腓力四世见状就退而求其次,就琢磨找个小弟来替他出头。这时候海茵里希七世就跳出来说大哥我来。腓力四世计算了一下,觉得海茵里希确实条件更优越,因为海茵里希七世是法王封臣,而且是依靠法王保住产业的,更重要的是他弟弟巴尔杜因(Balduin von Luxemburg)是选帝三僧里的特里尔大主教。这两兄弟法国化极重,日常交流都说法语,不说德语。所以如果他参选,马上七票里就有一个铁票。腓力四世相信海茵里希七世的忠诚,于是他就大撒币,来帮助自己小弟竞选。此时选帝三僧里面的科隆大主教由莱茵兰地区的名门菲尔内堡家族继任,这家人是腓力四世的盟友。另外一个僧——美因茨大主教原来是波西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二世的掌玺官,波西米亚奉行亲法政策是他的政见。而选帝四俗里面的波西米亚国王克恩滕的海因里希(Henry of Bohemia),是在教皇支持下保住了波希米亚王位,而此时教廷刚经历“阿纳尼掌嘴”,被法王拿下,成了御用教廷。所以七位选帝侯中有四位已经和法国王室有不同程度的密切关系。只要贿金到位,这四家都愿意投海茵里希七世。根据选帝侯的传统,一旦多数票出来了,剩下的少数派一般为了让选帝侯表现的团结一致,免得新皇上任拿反对分子开刀祭旗,也都随大流以保证新皇是七票上位,众望所归。见说动了几家,腓力四世立即派人大肆行贿,同时也对教皇施加压力。特里尔大主教首先与美因茨大主教达成一致,共同推举海茵里希七世,科隆大主教面对贿金,权衡再三也投了海茵里希七世一票。其他选帝侯觉得看看之前主要是俗家人选的共主,如阿道夫和阿尔布莱希特,都不可封建主的心,既然僧家三票都是顶海茵里希,俗家人一没搞串联,二刚送来的重贿又不能舍弃,遂决定随大流一把,于是海茵里希七世顺利当选,在1309年成为卢森堡王朝的第一位德意志的国王。
选王完成后,下一步就是去意大利加冕。为了加冕顺利,海茵里希七世开始他的纵横。比起之前的几位“伯爵国王”来说,海茵里希七世对自己的实力认识的清楚得多,他知道卢森堡家族的实力有限,而且法国出身和法国做派不受德语系封建主们的喜爱。所以他当选后一改前两任国王极力摆脱选帝侯控制的野心,对内采用温和和安抚政策。他招安哈布斯堡家族和拿骚家族,首先是允许阿尔布莱希特的儿子,著名的帅哥公爵腓特烈(Friedrich der Schöne)和其4个兄弟获得他们的帝国采邑,然后给两位先帝阿尔布莱希特和阿道夫风光大葬,下令把刺杀前国王的凶手抓起来审判。虽然没有抓到,但是这种做法让德语系封建主们对他的抵触情绪大为减轻,使得他们对于卢森堡家族扩张势力的做法认可为中世纪神罗帝国境内每日上演的封建主混战,而不是要用法国取代德意志。哈布斯堡家因为受了他的恩,所以同意拥戴海茵里希七世做皇帝,并愿意让开通往意大利的大路,派子弟随军去帮忙。获得德语系封建主认可的海茵里希七世把目光投向快速发展的东部地区。他认为德语系诸侯可以认可他,但不会接受他,而且当上德意志国王的他,心中开始有私心,对法国大哥要“忠,但不能完全忠”。所以莫不如让卢森堡家族借机会另择宝地发展。在这种思路下他让儿子约翰(Johann von Bhmen)迎娶波希米亚已故国王瓦茨拉夫二世的女儿,这个约翰,就是日后波西米亚著名的武士国王“盲王”扬一世。而波西米亚国王海茵里希是这次选帝中唯一一个决定不受贿,投票反对的。所以卢森堡家族登位后必须拿他来祭旗。卢森堡家族受到了一些捷克贵族和教士们的支持下,组织军队来到波西米亚,在这个政治联姻和军事压力之下,克恩滕公爵海因里希最后被迫退出波希米亚,波西米亚从此成为卢森堡家族的世袭领地。实力大增的海茵里希七世觉得后方安定,可以去意大利加冕了。时逢1309年,教皇不堪腓力四世的压力,将教廷迁往法国阿维农,这导致意大利帝教两党全面大混战,整个北意大利陷入完全的无政府状态中。教廷中有人希望借助海茵里希的加冕来恢复北意大利的秩序,,遂游说教皇,在海茵里希登上王位6个月后承认他是德意志国王。既然教廷承认了,按照惯例1310年,海茵里希七世招了5000名人马,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海茵里希七世到了伦巴第平原后就宣布了一个公开信性质的诏令,放话自己要来重现神罗帝国在意大利的权威。这个公开信吸引了以但丁为首的一批人,他们天真地以为海茵里希七世能领导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实现统一,所以在他们作品中对海茵里希七世大加吹捧。这是海茵里希七世名流后世,最后被成4选入游戏中的原因。但意大利各城邦的领主们不可能接受新皇帝,他们对于海茵里希七世的到来深感警惕。1311年海茵里希顺利抵达米兰,在此顺利带上了伦巴第铁王冠,加冕为意大利国王。接着绕道热那亚前往混战不断的罗马,在教皇的缺席下由两位枢机主教最终加冕为神罗皇帝。所以他是入了正统神罗皇帝世系,而不是像几个前任一样只是“德意志的国王”。但加冕后的他就暴露了自己的私心——他看到意大利诸城城邦的混乱情况,觉得自己能在意大利做第二个腓特烈二世,自己是可以把卢森堡变成新的霍亨斯陶芬的。这下他就惹怒了一大批人。首先教廷表示反对,教廷需要的是一个忠诚的打手,不是跪压罗马的第二个腓特烈。尤其是帝教二党相争,如果又来了一个新的帝,让帝党有了新的共主,罗马就要被跪压,这是教廷不能接受的。其次是那不勒斯国王“智王”罗贝尔一世和他的老大法王腓力四世。因为昔日霍亨斯陶芬是在那不勒斯王国建政,现在又来了一个新版的霍亨斯陶芬,那不勒斯绝对不可能允许来抢自己地盘。而腓力四世面对同是小弟的两家人,觉得一笔写不出两个安茹。再者神罗统一意大利,那就是法国的劲敌,所以腓力四世倾向于罗贝尔。最后是北意大利的诸侯们,他们本来大多都是教党,素来反对神罗皇帝,现在来了一个真要落实皇帝权力的,那必然要削藩,就必然削到他们头上,所以在罗贝尔的支持下,北意大利烽烟四起,群起反对海茵里希七世。海茵里希七世陷入了和北意大利诸城邦的激战中,1311年击破克里莫纳,同年围攻并逼降了布雷西亚,接下来又长期围困佛罗伦萨。可惜没有重要战果。1313年,罗贝尔和海茵里希公开翻脸,海茵里希七世集结了所有人马,准备进攻那不勒斯。首先他准备削掉那不勒斯王国在北部的小弟锡耶纳,但是在围攻期间他患上了痢疾,客死他乡。其军队亦迅速溃散。
海茵里希七世在位很短,但是成绩很好,他让卢森堡家族这个原来默默无闻,根基很浅的土豪,一跃成为神罗帝国的四大豪门之一,他打下了稳固的根据地,让子孙历任波西米亚国王。自己也因为恰逢其时的进行“意大利事业”,在青史上留名,位列但丁《神曲》的天堂篇里。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不过他的家族毕竟起家较晚,所以能干到波西米亚国王的地步已经是极限。他的子孙在波西米亚开创的卢森堡王朝在捷克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还深刻的影响了维谢格拉德集团诸国的地缘。所以他的故事在现在捷克历史书里是必修课。
法兹拉夫:这位是捷克普热米斯尔王朝的六代目瓦茨拉夫二世(Wenceslaus II Přemyslid,捷克语的瓦茨拉夫Václav,在匈牙利和波兰语里叫温斯劳迪斯Wenceslaus,德语里叫文策尔Wenzel,所以历史书上这三个名字都是一个人,由于瓦茨拉夫二世本家是在捷克,所以这里用捷克语提法)
1271年生于布拉格,普热米斯尔王朝的“金铁王”鄂图卡二世的独子。鄂图卡二世在曼奇菲尔德战役中战死时他才7岁。父死后,他家绝大部分领地(奥地利、施蒂里亚、卡林西亚和克恩滕)都被哈布斯堡王朝和其他德意志诸侯瓜分。波西米亚由表兄勃兰登堡藩侯奥托五世(Otto V, Margrave of Brandenburg-Salzwedel)和瓦茨拉夫的母亲摄政。后来他母亲给他找了个后爹叫扎维斯(Zavis of Falkenstein),此人是捷克著名的大诸侯,也是鄂图卡二世的政敌。鄂图卡死后瓦茨拉夫的母亲跟奥托五世来了个太后斗权臣的传统宫斗剧,而且还是老套的狗血剧情——太后为了找武力支持,跟统兵大将睡到了一个床上…,借助扎维斯的武力支持。奥托五世顺利被斗倒。随后扎维斯作为后党领袖代理国政。瓦茨拉夫成年后,狗血宫斗剧继续——这回是嬴政斗嫪毐剧本,而瓦茨拉夫这个“嬴政”找的“安昌君”是个外人——哈布斯堡太祖鲁道夫一世。1285年,鲁道夫一世将女儿茱蒂丝嫁给瓦茨拉夫,宣布德意志诸侯会给瓦茨拉夫撑腰,找到援助的瓦茨拉夫迅速拉起来一派势力。 1290年,瓦茨拉夫发动政变成功,杀死继父,开始亲政。
亲政后的瓦茨拉夫谋求恢复父亲时代的疆域,但是由于鲁道夫一世宣布鄂图卡占的地盘是皇庄,所以他和两任德意志国王阿道夫与阿尔布莱希特斗来斗去,分分合合恩怨不断。最后未能成功。1297年瓦茨拉夫的妻子,也就是阿尔布莱希特的妹妹茱蒂丝去世,留下了一个儿子,也是瓦茨拉夫二世的独子,日后的瓦茨拉夫三世。茱蒂丝死后瓦茨拉夫二世决定改弦易辙,往别的方向搞扩张,1300年,他与波兰皮亚斯特家族的唯一继承人伊萨贝塔(Ryksa-Elżbieta,波兰语伊萨贝塔就是伊丽莎白Elizabeth Richeza of Poland)订婚,获得了波兰王位继承权。1301年,匈牙利国王安德鲁三世去世,阿帕德王朝绝嗣。匈牙利四分五裂,实际控制在大贵族手中。瓦茨拉夫是安德鲁三世的远房堂亲,因此在他的策划下,一部分匈牙利贵族愿意投效。于是他让瓦茨拉夫三世与安德鲁的女儿维奥拉(Viola Alžběta Těšínská,后来多用中间名阿兹贝塔称呼,捷克语阿兹贝塔就是伊丽莎白Viola of Teschen)订婚。借助这层关系,他下场参与了匈牙利王位继承战争,成功击败安茹家族的罗贝尔(那不勒斯王国太祖卡洛一世的儿子,瘸子卡洛二世的弟弟)。让瓦茨拉夫三世当上了匈牙利国王,匈牙利称之为拉迪劳迪斯五世(Ladislaus V)。但是因为在1303年,瓦茨拉夫利用波兰的内乱,获得了小波兰地区(Lesser Poland,波兰历史地名,包括桑多梅日、卢布林和克拉科夫三个公国,首府是克拉科夫)诸侯的支持,拿下了西里西亚和克拉科夫,然后以克拉科夫大公身份当选为混乱的波兰王国的国王。他没有足够的实力同时向两个方向扩张,所以他夺到匈牙利王位后,只是将其交给当地的代理人就回国了。但仅仅两年后,瓦茨拉夫得了结核病去世。他的儿子瓦茨拉夫三世表现尚可,但因热衷于封建战争,于1306年参与波兰战争中遇刺身亡,只活了17岁,普热米斯尔王朝绝嗣,捷克陷入到混战之中,最后落入外国王族之手。
瓦茨拉夫二世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他任内继承了父亲的发展银矿业的政策,使得捷克的银矿和铸币业都有很大发展。1298年,捷克矿工发现库特纳霍拉银山(Kutná Hora),捷克银矿业崛起有了基础。1300年瓦茨拉夫二世在捷克进行货币改革,建立全国唯一的铸币厂,并颁布了捷克的第一部矿业管理条例《矿山法度》(Ius regale montanorum)。为捷克建立起最早的矿业管理办法。由于法度明确,标准清晰,所以捷克的格罗森银币(Prague groschen)含银量比较稳定,从此崛起,成为欧洲另一种主要的交易用货币之一。但是封建兼并战争分散了他的精力,让他不能进一步进行改革。而且他在外战上消耗很大,却斩获甚寡。尽管他获得了波兰和匈牙利的王位,却只是个空头衔,并没有实际的作用。在他死后这些空头衔都迅速丧失了。所以其实顶多也就是一个守成君王。但是由于他以小小的捷克,获得了波兰匈牙利两个更大的国家的王位,给捷克人民长了脸。所以现代捷克评选百大捷克优秀历史人物时,还是给了他68号的排名。
鄂达卡:这位是捷克历史上最强有力的国王,捷克普热米斯尔王朝(Přemyslid dynasty)的第五代目,绰号金铁王(The Iron and Golden King)的颚图卡二世(Ottokar II,1233-1278)。他在世时扩张领土,把捷克的土地从苏台德山一直连到亚得里亚海,最后身兼波西米亚国王,奥地利公爵,卡林西亚、施蒂里亚和卡尼鄂拉的公爵。他领导下的普热米斯尔王朝被认为是捷克历史上最强的时期,他的成绩和他对文化与发展事业的慷慨资助,对日后捷克民族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作用。
生于捷克的美茨塞克-卡拉罗沃(Městec Králové),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一世之次子。早年师从当时波希米亚的首席大臣腓力(Philip of Spanheim),学习民政,颇有所成。他起先对政治不甚关心,更喜欢纵情声色。颚图卡二世一生都很喜欢行猎,而且行猎时经常不靠他人,亲身下场搏狮擒兔,尽显狠人本色。他本来只是想给自己弄个封地,但因为他兄长意外死了,他顺位成为波希米亚的太子。随后他被分派去摩拉维亚,此时摩拉维亚因受蒙古侵袭,导致此地一片狼藉。他到任后发挥自己在民政上的才干,建设城镇,招纳有才能的移民,使用民法管理新城镇,鼓励百业发展。使得摩拉维亚度过了蒙古侵袭造成的困难而复兴起来。摩拉维亚的经历,让颚图卡声望大涨。一批贵族开始加入他的班底.这让颚图卡爱上了城市建设,他一生都喜欢建设城市,尤其是在战胜敌人后夺取的新领土上更是大建城市。由于他在城市建设中大量引入说德语的移民,所以他的城市建设大大促进了北德地区和波罗的海南岸地区的德意志化。为日后德语民族在这一地区建政,直到日后普鲁士王国诞生奠定了基础。东普鲁士地区第一重镇柯尼斯堡就是鄂图卡奠基的。
颚图卡二世有了自己班底后,就开始野心膨胀,想取代老爹早日上位。这时正逢一批不满瓦茨拉夫一世的贵族们群起叛乱。这些贵族们打出拥戴颚图卡二世上位的旗号,使得颚图卡二世有了投机的机会。于是颚图卡二世装作是被叛臣裹挟,半推半就的去造他老爹的反了。但是瓦茨拉夫一世的实力远超叛党,结果叛乱还没弄出多大动静就被王军击败。颚图卡二世见状临阵叛卖,自供是被裹挟,结果成功忽悠老爹,在蹲了两年大牢后被释放。但是他老爹也对他不是很放心,打发他离开波西米亚本土,去边境地区跟别人搏命去。他搏命的方向是奥地利,1251年,在奥地利找到支持者的瓦茨拉夫一世让鄂图卡去接管奥地利。鄂图卡在哪里娶了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妹妹玛格丽特(Margaret of Austria, Queen of Bohemia)。尽管新娘大新郎三十多岁,但是利益面前,年龄不是问题。娶了这个大龄新娘让普热米斯尔王朝有了继承皇帝家产的资格,随着霍亨斯陶芬王朝在西西里被安茹家族取代,神罗帝国没有了能走完全套流程的公认的皇帝,陷入大空窗时期的神罗帝国又变成了诸侯混战的斗兽场。鄂图卡二世借助这个机会大肆兼并霍亨斯陶芬王朝的遗产,让捷克这个神罗的分公司快速膨胀,1251年并奥地利,1253年继位捷克王位,1261年并施蒂利亚,1269年并卡蒂利亚和卡尼鄂拉。鄂图卡二世是一个强势的君主,而且很会搞经济,由于他努力恢复了摩拉维亚和波西米亚等地的经济,废除了传统的人身绑定,允许土地庄园进行交易。并且投资新产业,捷克的银矿业在这个时期获得很大发展,后来捷克银山成了神罗帝国的财政支柱,进而为奥匈帝国的现代化提供了资金,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鄂图卡二世的改革让这个时期的捷克在众多神罗的诸侯中实力是最强的,他凭借经济实力,对于这些地区采用“请客、斩首、收下当狗”的手法来兼并,对于扩张的对象,要金则给金,不收金就刀头讲话,他的金铁王的名号就是这么打响的。
现代观点来看的话,鄂图卡二世其实是凭借自己有现金流,借助别家公司破产搞强行并购这么一个套路,而不是他外交上长袖善舞,能获得其他诸侯的敬重或者符合其利益算计,进而并购成功。由于霍亨斯陶芬王朝倒台后,搞遗产收购的不止他一家,所以他不受诸侯待见的强势并购导致有人倾向于其他的竞争对手。当时主要跟他竞标的是匈牙利的贝拉四世。两家争竞施蒂利亚,最后鄂图卡直接黑铁讲话,在克里森布恩战役(Battle of Kressenbrunn)以半渡击的战法击败匈牙利。随后他又赢得一次胜利,最终通过和匈牙利王室联姻,并最终和匈牙利签订了普莱斯堡条约(Peace of Pressburg (1271))来确定了他对于施蒂利亚和奥地利的管辖权。这个时候神罗诸侯中如果拿出来单挑的话,已经没有那个能比这位金铁王强大了,通过大并购,捷克的土地已经从苏台德山一直连到亚得里亚海,这是捷克领土最大的时期。但是政治这种事情的特点就是A强的话,B和C就愿意联合起来斗A。尤其是神罗,眼见匈牙利不给力的神罗诸侯们就开始琢磨怎么斗鄂图卡二世,而鄂图卡二世也更进一步,想直接当皇帝,好最后把他获得的这些皇帝的遗产合法化,于是他作为参选人,参加了1273年神罗皇帝选举。在这次选举上他碰到了他第二个竞标人——鲁道夫一世。
历任神罗皇帝的选举,虽说大多是烧钱买官。但也不是一点政治因素不讲的单纯买卖。尤其在特定历史情况下,金钱之外的政治因素才是选皇帝的决定性标杆。颚图卡二世参选的这一次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典型例子。颚图卡二世参选的1273年神罗皇帝选举,正逢“大空窗”时期(Interregnum)的末尾。由于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崩溃导致神罗帝国漫长的“大空窗”时期的出现,德语地区各诸侯长期肆意征伐,政治极为混乱。社会秩序几近崩溃。不堪重负,苦不堪言的社会各界强烈要求结束这种混乱。而同时在一系列“帝国诗人”的鼓吹和影响下,呼吁统一,结束混乱的吁求和民族感情影响力大增,最后成为这一任选帝事业的重要尺度。各大选帝侯虽说天性上不乐意有一个强有力的皇帝,但是完全无权无能的皇帝导致如此全无秩序的混乱,这本身也大大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皇帝虽然不在了,但以捷克和匈牙利为代表的外国君主通过兼并和安插代理人拉一派打一派,实际上成了不是皇帝的皇帝。选举之前选举人四处串联拉票,而各位大选帝侯在鲁道夫一世的串联下得出两条共识:第一,允许在保证尊重诸侯利益的情况下,各位诸侯应该接受一位有一定权威的新皇帝。第二,新皇帝必须是德意志人以保证帝国境内德语民族的利益,并能使德语地区免受外国和其代理人干涉。所以过于强势而又不是德意志人的颚图卡二世,完全不符合这两条共识的要求,结果被排除在外。鲁道夫一世虽然也是想要搞集权,但是他比鄂图卡二世圆滑的多,所以最后胜利赢下这次选举,成为新一任的神罗皇帝。
鲁道夫一世登基为帝后,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历任皇帝一样准备削藩,他觉得堂堂皇帝上任,尤其是大空窗时期过后的第一位皇帝,不找一不服管的,给丫放放血见见红祭祭旗,何以为贺?于是一直跳的很高的颚图卡二世就成为首要关照对象。为了表现出自己是一位德语民族的代表。鲁道夫一世绝不能放过作为自己首要政敌,又是非德语民族出身的诸侯的颚图卡二世。1274年,鲁道夫一世在纽伦堡开帝国大会,会上宣称各地领主在皇帝不在时任意侵吞皇庄,按照国法是非法占有土地,所以必须交还皇帝,并且点名鄂图卡二世。鄂图卡二世自然不干,在要求颚图卡二世前来觐见被拒后,鲁道夫一世立即发出皇命,以封臣不服领主的罪名废黜颚图卡二世,要求没收其领地转给别人。于是两家彻底撕破脸皮,各自找外援准备开战。1278年,之前因实力不济,国内又有叛乱,被迫认怂丢掉原有领土的颚图卡二世,在获得波兰的外援后,挥师奥地利找鲁道夫一世决战。鲁道夫一世决定以野战决胜负,于是集结同盟军去进攻正在围攻塔亚尔河畔拉镇(Laa an der Thaya)的颚图卡二世。颚图卡二世回军迎击,两军在杜恩克鲁特平原遭遇,起先颚图卡二世凭借优势的重骑兵几乎获胜(鲁道夫一世本人都被打下马来,差点被干掉),但因为长时间恶战,颚图卡二世的重骑兵盔甲沉重,累到脱力。而鲁道夫一世的骑兵大多是匈牙利轻骑兵和钦察弓骑兵,装备轻巧的多,因此更加耐受苦战。在最后关头双方都动员自己的后备军发动冲击的时候,颚图卡二世的后备军发现其冲击路线被疲乏不堪的前军挡住,冲锋发动不起来,这一交通困境造成颚图卡二世全军陷入混乱。鲁道夫一世抓住战机,发挥轻骑兵的高机动性,对颚图卡二世的战阵展开更深远的卷击,直冲其中军,结果颚图卡二世没有鲁道夫一世的运气,被打下马来之后杀死,成为杜恩克鲁特战役(这个地区在匈牙利语中叫曼奇菲尔德,所以也叫曼奇菲尔德战役Battle on the Marchfeld,但是德语中叫杜恩克鲁特Dürnkrut,这里采用德语说法)的失败者。他死后儿子瓦茨拉夫二世继承了他的位置。他吞并的所有非捷克的领土全部丧失。
鄂图卡二世任内积极扩张,创造了捷克领土最大的年代,他对于建设的热衷为日后捷克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积极引入德语移民,扩张了德语文化圈。所以被成4选入神罗帝国势力中。他掌权的时期是捷克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所以现代捷克曾做过调查,选100位史上最伟大的捷克人时,他名列第16位。
肯拉特:这位是德国中世纪的著名诗人维尔茨堡的康拉德(Konrad von Würzburg)。他是中世纪德语史诗文学作者的代表性人物,是德国文学史上很有地位的一位文豪。
具体生平不详,既有材料亦多语焉不详之处。目前史学家也只能靠署其名的作品和一些旁证来考证他的故事。可能生于维尔茨堡一平民家庭。青年时到斯特拉斯堡求学,师从中世纪德语文学巨匠哥特菲尔德-冯-斯特拉斯堡(Gottfried von Strassburg)。深受其文风影响。迷上了写浪漫主义的短诗和史诗。先后写了不少短篇的传奇故事。他通过源自一些法国传来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传奇,写成了一部40000余节的德语史诗《特洛伊战争》(Der trojanische Krieg)(但作者生前未完成)。他还有一部著名的长诗《佩内洛普和梅利奥尔》(Partenopier und Meliur)。在康拉德之前的其他德语英雄传奇故事,大多用词粗鄙庸俗,不脱市井奇闻,而康拉德则因为精善文法,行文用词华丽,从而让市井的豪杰故事一下升级为英雄主义,所以他也是德语文学中英雄主义主旨作品的创始者。因为他文笔优美,所以作品一出版后就极其流行。他的作品不少都主要收录进中世纪德语文学第一巨作《马内塞古抄本集》(Codex Manesse,书中亦收录了他的画像)里并被妥善的保存了下来,从而奠定了他在德语文学史上的地位。
维廉梯尔:这位是瑞士民间传说中的英雄,有瑞士之父之称的威廉▪泰尔(Wilhelm Tell又译退尔),他是民间文学中如英国的罗宾汉一般的人物。
具体生涯不详,是否真实存在也有争议,只能以文学作品来推断。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史书记载里,后来著名音乐家席勒和罗西尼在1804年和1829年都以他的故事写过歌剧,名字都叫《威廉▪泰尔》。这两部大火的歌剧让泰尔闻名世界。在故事里相传泰尔居住在瑞士乌里州的一个小村庄,是一位出色的猎手,因技巧精湛,声名远播。时逢哈布斯堡太祖鲁道夫一世统治瑞士,他派驻的于此的总督叫阿尔布莱希特-盖斯勒(Albrecht Gessler),此人蛮横无理,儿戏政事,一日,盖斯勒在乌里州首府阿尔特多夫市镇广场上树立一顶帽子,称之是国王的帽,要求每个路过者都要向这帽子鞠躬行礼,违者判刑。1307年11月18日,威廉▪泰尔来到阿尔特多夫办事。他从广场中穿过时没有向国王的帽子鞠躬。结果被官差抓住。第二天,他又被带到广场上,勒令当众认罪。泰尔抗辩,而总督盖斯勒听闻泰尔箭法了得,便承诺泰尔如果能射中自己的儿子瓦尔特头顶上的苹果,就饶他一命。泰尔施展射术,举弩即中,但是偷偷藏了另一支箭,设想着如果第一支箭未能射中苹果,就用第二支箭射死盖斯勒。因为藏箭被人发现,盖斯勒还是逮捕了泰尔,并押上通往监狱的船。押解过程中突然湖上狂风骤起,因船上缺人,就把泰尔解开,让其协助划船。他趁机跳船逃走。第三天,泰尔听说盖斯勒要出行,就在圣哥达通往卢塞恩(Luzern)的一条叫候棱(Hohlen Gass)的便道上找了颗树,他躲在后面,一箭射杀了出游到此的盖斯勒。泰尔杀官造反,打出了江湖名声,瑞士的众多绿林好汉慕名前往他的根据地四森林州湖(正名叫卢塞恩湖/琉森湖,古时因为这个湖畔连着瑞士四个州,因此称“四州湖”)投奔泰尔,奉其为军主,最后泰尔起义夺取乌里州,并在瑞士诸州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最终瑞士人击败神罗军队,推翻了哈布斯堡的统治,成功组建了独立的瑞士联邦。1354年,年迈的泰尔为了拯救一名落水儿童,不幸牺牲。从此成为瑞士的民族英雄,
但是传奇故事到底也只是传奇,史学学者大多不太认可这个故事,或者认为这个故事是为了庆贺瑞士永久同盟成立的而编出来用来促进瑞士人的爱国心的段子。瑞士永久同盟是现代瑞士联邦的起源。1291年,卢塞恩湖畔的三个州乌里(Canton of Uri)、施威茨(Canton of Schwyz)和下瓦尔登(Canton of Unterwalden)三家提出联保,共签条约缔结了一个攻守同盟,这三家在当时俗称叫森林州(Forest Cantons德语叫Waldstätte,意为森林之地)。所以这个同盟也叫三森林州永久同盟(Eternal Alliance of the League of the Three Forest Cantons,德语:Ewiger Bund der Drei Waldstätten),简称叫永久同盟。永久同盟是现代瑞士联邦的起源。同盟的签约日8月1日被现代瑞士联邦定为国庆日。这三家联保的原因,是因为这三家打算摆脱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自神罗帝国成立,在瑞士地区设州后,这些州一直是皇帝派。因为前往北欧和西欧北部地区的商路要通过瑞士山民们的地盘。而瑞士的山民们普遍只服从自己本土出来的领导人,对于外来的权威不甚认可。霍亨斯陶芬王朝时期,皇帝和瑞士诸州达成协议,山民们承诺保障商路过境安全,并宣布成为皇帝直辖领地,向皇帝纳款称臣。作为交换,皇帝不在此处设州府,州长由山民们选举,皇帝一体背书。哈布斯堡王朝时期开始对瑞士实行较为典型的封建领主统治,这违背了瑞士的自治传统,由于封建领主在瑞士施行领主特权,招致瑞士人很大不满。所以一些瑞士人逐渐啸聚,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随着这些人逐渐掌握了永久同盟三家的政权,永久同盟三家遂相互联保,拒绝外来统治。见到瑞士反叛的哈布斯堡派军镇压,1315年,永久同盟军在施威茨州的莫尔加藤伏击来犯的神罗军成功。取得莫尔加藤战役(Battle of Morgarten)的全胜。永久同盟军士兵在战斗中大量使用著名的瑞士战戟(Halberd),瑞士战戟又名斧枪,它是一种基于传统的钉锤,再结合了斧头,以一定的夹角安装的兵器。这种武器枪头的造型很像开罐器,刺斩砸俱可,所以对于犹如铁罐头一样的重装骑士效果超群。欧洲封建主们引以为傲的重装骑士在瑞士戟兵面前被挨个开罐,毫无还手之力。瑞士戟兵也因此一战成名,渐渐成为欧洲最抢手的雇佣兵。瑞士戟兵在战斗中的优越表现,使欧洲各国军队开始重视步兵的建设,这样步兵逐渐摆脱传统的扈从和杂兵角色,地位逐步升高,而骑士则地位日益衰落,骑士的衰落导致了欧洲传统封建制的崩溃,文艺复兴的年代逐步到来。大获全胜的永久同盟于1315年进一步签订了布鲁嫩条约(Bund von Brunnen),确定同盟诸州同气连枝,共进共退。其他瑞士诸州见状,也开始考虑加入。1332年,卢塞恩加入。同时同盟将首府设在施威茨,四州同盟是日后瑞士的雏形。而外人也开始逐渐用瑞士(Switzerland,直译就是施威茨人的地方)这个名字来称呼这里。随后几百年间,同盟的盟员和数量都有变化,也在不断地寻求中立地位。直到1848年,一部联邦宪法在施威茨诞生,建立起联邦民主机构和中央政府集权体制,现代瑞士联邦正式诞生。这部宪法的真迹现存施威茨的联邦宪章博物馆,是瑞士国家的国宝。而这段历史也就被人格化为威廉-泰尔的故事。它是瑞士民族追求独立,忠于共和与永葆平民本色的精神象征,所以泰尔的事迹在瑞士历代传扬,父子俩的雕像至今仍随处可见,长盛不衰。
卡尔四世:神罗第30代皇帝卡尔四世(Karl IV,德语里卡尔在捷克语里叫卡雷尔Karel。所以用哪个都可以,但是考虑到他做了神罗皇帝,所以成4用的是德语称呼)
1316年生于布拉格,神罗豪族卢森堡家出身。父亲是捷克卢森堡王朝的初代目“盲王”扬一世(Jan Lucemburský,扬就是英语的约翰,他是波西米亚卢森堡王朝的第一个王,但不是卢森堡家族第一个统治波西米亚的人。他父亲海茵里希七世时期已经统治了波西米亚,但是头衔一直是伯爵),他的叔叔是卡佩王朝的末代法王,有“秃瓢”之称的夏尔四世(Charles de la Marche)。由于当时德意志的国王路德维希四世和他爹争斗,而路德维希四世跟阿维农教廷不和,所以他幼年时被他爹送去法国受教育,拜入时任教皇克莱芒六世的门下,苦学七年,成为其高徒。卡尔四世是一位学者型的王者,饱读诗书,通五门语言(德语、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和捷克语),翻译过奥古斯丁的作品,自己写的诗进了《马内塞古抄本集》。在中世纪众多穷兵黩武的神罗帝国的王侯中非常特立独行,所以很早就名声在外。由于他是教皇的高徒,所以跟教廷关系很好,是坚定的教党,因此很早被父亲任命为波西米亚王国驻意大利的全权大使,代表他父亲处理当地的政务。任内他反对父亲向路德维希妥协,站稳了教党的立场。然后通过利用师生关系,说服教廷把布拉格主教区提升为大主教区,这使得波西米亚从美因茨大主教区分离出来,这在选帝侯制度中和捷克的国家建设上都意义非凡。因为选帝侯传统上是三僧四俗共七位,美因茨大主教是三僧之一。如果布拉格也是大主教,那么地位上就跟美因茨大主教平级了。但是波西米亚只能出一位选帝侯,要么僧要么俗。所以对于选帝侯制度来说,选帝侯要么是布拉格大主教,要么是波西米亚国王。而选帝侯资格作为权力的象征,谁获选,另一方就必须臣服。而波西米亚国王是预定的选帝侯,从此在捷克,教权不管多强,地位都是不如王权的。这导致捷克的教权开始本地化,最终推动了捷克出现了本土的民族性的宗教派系——胡斯派,为日后宗教改革开了个头。而且捷克教区独立,让德语系诸侯没有了用宗教事务借口来干涉捷克的可能,捷克的教务是布拉格大主教的事情。布拉格大主教不点头,干涉捷克就没有法理。而且捷克拥有独立主教区,教产事务就只对教廷负责,跳过中间商增加了捷克的议价权,促进了捷克民族的形成。卡尔四世出手不凡,获得捷克国内很大支持,所以皇太子地位很稳。他爹见得子如此,甚觉“死不恨矣”,加上身体不好,所以就开始逐步放手让卡尔四世去接班,他自己则搞搞个人的追求。扬一世是个非常勇武的骑士,到晚年双目几乎失明,但依然老骥伏枥。他执行和法国结盟的政策,为此卷入英法百年战争中,自己带着人做志愿军去帮助法国对抗英国,结果战死于1346年的克雷西战役。他死后卡尔服丧一年,然后加冕为波西米亚国王。克莱芒六世听说自己的高徒上位了,立即胆壮了起来。这时教廷正跟路德维希四世斗的很愉快,眼见帮手来了,教廷立即加大砝码。在老师鼓动下,卡尔对抗路德维希的态度更加强硬,他找了几个选帝侯串联,一共买通五个选帝侯后,他们宣布废黜路德维希四世,由自己上位为王。路德维希四世知道后立即准备人马讨伐僭王(anti-king,德语Gegenkönig)一党,但在出门打猎取乐的时候意外中风身亡。于是卡尔遵循神罗传统,参加了1349年选举,由于他早就准备好了,所以顺理成章成为无可争议的德意志国王。1354年,卡尔四世按照规矩要前往罗马,准备去加冕为正统神罗皇帝。话说在1347年,罗马的一个酒店老板的儿子里恩佐(Cola di Rienzo)因为读彼特拉克的书读傻了,他又跟罗马本地的权贵有血仇,所以搞起来一场罗马市民起义,想重建罗马共和国。起义失败后里恩佐逃亡几年,在1350年他跑去布拉格游说卡尔出兵意大利,起初卡尔不为所动,反将其关押两年。随着教皇克莱芒六世逝世,新教皇英诺森六世要求将里恩佐遣送去阿维尼翁的教廷。卡尔对教廷的忠诚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私人的师生关系,老师不在了,他自己作为国王的私心就有了。所以他释放了里恩佐,还给了个罗马元老的头衔。这个口才极好的里恩佐就兴冲冲地在1354年重返罗马,顺利在罗马造成新的动乱。同年,卡尔决定要加冕,遂率300名骑士前往意大利,先是在米兰加冕了伦巴第国王,并在承诺不干涉罗马贵族的事务之后,得以入城加冕神罗皇帝。彼特拉克等人文主义者见状,幼稚病发作了,他们冀望卡尔能缓和或平息意大利的混乱。可是卡尔四世违背了加冕后要在皇帝常驻地蒂沃利逗留三天的惯例,当天就离开了罗马,还把罗马城的统治权以租赁形式转交罗马贵族,并确认米兰维斯孔蒂家族在米兰和佛罗伦萨的统治。这让两个城市的市民和人文主义者大失所望,元老里恩佐也在随之爆发的罗马动乱中丧生。所以彼特拉克讥讽卡尔像一个小商贩,戴上皇冠装满钱袋,却给罗马和意大利留下了很多困境。不过卡尔明显不这么看,因为神罗帝国的习惯是如果僧是自己人,俗就不是自己人。而卡尔四世在神罗地区主要是依赖教廷势力当选的。被称作是神父们的国王(Pfaffenkönig),而不是伯爵们的国王,他的上位并不很受德国系封建主们的欢迎。卡尔四世清楚这一点,于是搞定皇帝头衔就赶紧回去斗各路诸侯去了。由于以维茨巴赫家为代表的德国系封建主对于一位波西米亚出身的神罗皇帝直接表示不欢迎,拿骚和哈布斯堡等豪族亦表示无爱。眼见无法赢得德语系封建主支持的卡尔四世遂敲定了自己的执政主旨——搞好波西米亚,一国建成封建主义。对于神罗诸侯们,卡尔四世的态度就是只要不公开反对,就随它去。这就是为什么他在1356年颁布了著名的《金玺诏书》(Golden Bull of 1356),这是神罗历史上最重要的几部《金玺诏书》之一。初期只有23章,后增加到31章。这部诏书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选帝侯制度,即:国王去世30天内,由美因茨大主教负责召集选帝侯(Kurfürsten)们在法兰克福选举国王。选帝侯们要发誓他们的决定没有经过秘密协商,没有收取任何酬劳。宣誓后,按照规定的顺序依次投票:七大选帝侯投票顺序是身兼勃艮第宫相的特里尔大主教、身兼意大利宫相的科隆大主教、身兼帝国大酒政的波希米亚国王、身兼大膳务的莱茵行宫伯爵、身兼大司马的萨克森公爵、身兼大司库的勃兰登堡伯爵,最后投票的是身兼德意志宫相的美因茨大主教,他还负责根据投票结果宣布被选出的国王。《金玺诏书》第一次制度性的规定了日耳曼人传统选帝过程,而且它通过简单多数原则,规定了选帝事务的去教廷化,从此神罗皇帝选举完全是七大选帝侯的事务,不再需要先选为德意志国王,再去意大利罗马加冕才能算神罗皇帝。只要七大选帝侯简单多数同意,自动就是无可争议的神罗皇帝。而且《金玺诏书》规定了七大选帝侯必须30天内搞定选帝事务,搞不定不准走,而且只能吃面包和水。这就杜绝了僭王的可能。为了提高选帝侯们的权威,《金玺诏书》再次确认了选帝侯已经享有的权利:例如一:选帝侯在自己 的邦国内与皇帝享有同等地位和权利,享有最高统治权和不受帝国司法权干预的最高司法权。二:选帝侯有权参与帝国的政事,每年复活节后的第四周,皇帝要召集有选帝侯们参加的会议,共同决策帝国内外的政策。三:选帝侯享有开采矿山、盐矿、铸币和收取关税的经济特权。四:选帝侯有权保护犹太人、有权禁止城市接受外来居民、有权限制或取缔城市间的结盟。为了保证选帝侯的财产和权利不被分割,选帝侯的所有权利和领地都只能由长子继承,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对其进行分割。但如果选帝侯家族没有子嗣继承其领地,选举权及皇帝分封的采邑都要转让他人(当然卡尔四世的老窝波西米亚王国除外)。选帝侯是由其辖区选出来的,皇帝不能干涉。而各邦国都可以在各自领地内保持和实行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习俗,也可以保留自己的语言。五:各邦国内部的已有的各种商业城市联盟、骑士联盟等一体禁止。未经以选帝侯为代表的封建主的同意不准有新的这种联盟存在。同时各个封建主也有权解散这种联盟等等。《金玺诏书》一直使用了400多年,直到1648年才被废除。它保证了选帝侯的领地不因任何因素被分割,保证了邦国的领土化的进程;以立法形式保护了选帝侯的权利,邦国在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上都保持了完全的自主性,并强化了封建主的地位。这部诏书真正意义上结束了神罗的“大空窗”年代,因此在颁布后受到神罗各路封建主的极大欢迎。卡尔四世也因此获得很大威望,减少了他在搞捷克的“一国建成封建主义”事业上的阻力。卡尔四世时期对捷克国家大力建设,鼓励经贸,加强中央权力,建成了很多新城镇和一批泽被后世的重要建设。其中最有名的是1348年建成的布拉格大学(捷克语:Univerzita Karlova v Praze,直译是卡雷尔王大学,国内多称为布拉格查理大学或查理大学),这是中欧的第一所大学,也是神罗帝国的第一所大学。它是中欧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卡尔四世办学初期即明言这是神罗的大学,面向全神罗国家,而且不讲身份。要的就是布拉格大舞台,愿意你就来。所以学校成立后大批中欧的青年才俊前来求学,卡尔四世见求学风气鼎盛,非常高兴。遂大笔一挥,批地批钱,给人给权,要天下英雄出自此中。在他的慷慨之下,布拉格大学飞速发展,卡尔四世驾崩时有学生11万之多。在当时的欧洲也是首屈一指的。有一批人才,如意大利法学家巴尔托鲁(Bartolus de Saxoferrato)、《论国王与皇帝的权力》的作者卢波尔德,都被卡尔四世礼聘为门客,然后到了布拉格大学教书。卡尔四世以人君之礼,鼓励田舍郎登天子堂,为后世捷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的捷克以尺寸之地,而成奥匈帝国的工业核心,发达的教育是根本,而这个根本,究其起源,就是卡尔四世鼓励向学的努力。布拉格大学也为捷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其中不乏登上了世界历史书的人物,比如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捷克民族宗教——胡斯派的创立者扬-胡斯,就是布拉格大学的学生,后来留校任教,再后来成立胡斯派的。除了建设布拉格大学,卡尔四世也对布拉格城市本身来了个大建。现在的布拉格老城区里面的主要古迹,如卡雷尔桥,卡雷尔堡,卡雷尔广场,圣维图斯教堂等等,都是卡尔四世的建筑功绩。因为兴盛学术,建设有功,特别是专注于发展波西米亚,而不是花时间和力气在无谓的神罗皇帝虚名上。所以卡尔四世以外来家族身份,大大推动了捷克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形成,因此他在捷克深受欢迎,被捷克史学家称为“国父”(Pater Patriae),后来在百大捷克伟人评选里,他位列第一,是最受捷克人欢迎的历史人物。
但另一面,卡尔四世也是阻碍德意志实现政体统一的巨大绊脚石,《金玺诏书》的颁行,使德意志长期处于多头政治的格局中,国王的权力仅仅局限在自己的邦国领地内。卡尔在位30年,其努力实施的政策就是扩大卢森堡家族的领地范围,他把卢森堡从一个伯爵领提升为邦国,并以摩泽尔与马斯河之间的家族产业为根据地向波西米亚、波兰等东部地区扩张。由于勤政不倦,所以他凭借经济力量就扩大了捷克的领土。使部分萨克森、图林根和勃兰登堡都成为波西米亚的领土。他提升了卢森堡的地位,把其从一个伯爵领提升到邦国。还批准了条顿骑士团的晋升要求,后世普鲁士王国的雏形于斯诞生。不过为他把帝国的政治中心东移到布拉格,让神罗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则在各选帝侯的控制之下是开了历史倒车。15世纪时,英法以王权为中心逐步克服政治上的封建分裂,开始步入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但与此同时表面庞大的神罗帝国却无法逾越选帝侯制造成的阻碍,始终处于分裂的状态,大大延缓了德意志迈向民族国家的进程。为后世的德国和奥地利的发展都造成了消极影响。
鲁普勒西特:这位是神圣罗马帝国大贵族,普法尔茨选帝侯鲁普雷希特(Ruprecht von der Pfalz)在1400年选帝过程中,他被选为新的神罗皇帝,但因瓦茨拉夫四世阻挠,未能成行。所以他一般不被认可为正统神罗皇帝。他、瓦茨拉夫四世和西吉斯蒙德三个人代表三个势力,在这一次神罗选帝中玩了一出三傻竞斗选帝会,充分展现了神罗帝国在政治上的混乱。
1352年生于安贝格。神罗豪族维茨巴赫家(House of Wittelsbach)出身.作为四大豪门之一,维茨巴赫家比其他三家稍微出身强点,祖上出自巴伐利亚的沙伊恩伯爵领。10世纪左右凭借家产买地盖房,在上巴伐利亚建起来维茨巴赫(意思是林中小河)城堡。维茨巴赫家族从此建立,开始扩张,后来这家人投奔了巴巴罗萨皇帝,跟着巴巴罗萨皇帝打天下有功,获得皇帝的恩赏。巴巴罗萨皇帝在莱尼亚诺大败后逃回德意志,发皇命驱逐狮子海茵里希,没收其在巴伐利亚的领地赏给部下,其中维茨巴赫家获益甚多,逐步成为巴伐利亚地区的一大诸侯。腓特烈二世时期,家主路德维希一世替皇帝作战有功,被恩赐了七大选帝侯之一的莱茵伯爵的名号,维茨巴赫家族也就成了有资格当选帝侯的重要家族之一。后来维茨巴赫家族因为闹内讧,分裂为长幼两支系,长支称为普法尔茨系,幼支称为巴伐利亚系。鲁普雷希特出自长支普法尔茨系。所以父亲鲁普雷希特二世头衔是普法尔茨选帝侯。1398年父亲去世后他继任选帝侯。1400年他和其他三个选帝侯串联搞了一个阴谋集团,宣布罢黜时任神罗皇帝瓦茨拉夫四世(Václavs IV of Bohemia)。话说神罗皇帝卡尔四世在生前就给儿子铺路,在1374-1378年间经多次努力,终于让儿子瓦茨拉夫四世成为德意志国王并得到教皇承认。4个月后卡尔四世心满意足地死去,瓦茨拉夫四世就此成为波西米亚国王(1378-1419,德语称文策尔一世),以及德意志国王(1378年-1400年)。但是瓦茨拉夫四世十分无能,他偏安于波西米亚,无力协调阿维尼翁教廷与罗马教廷、英国与法国、重新形成的德语区城市联盟、骑士联盟及伯爵联盟等各联盟之间的矛盾,勃艮第公国见情势有利,亦向德语地区扩张,连续夺取林堡和布拉班特。神罗帝国内部矛盾大为激化。而且瓦茨拉夫对于波西米亚的治理也无甚成绩,王权大大衰落,导致扬·胡斯的崛起,胡斯与他斗争11年,顺利创造了一个新的派系胡斯派。接着在1390年代捷克境内出现了一个反对他的贵族阴谋集团,其中包括他的弟弟,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最后于1396年西吉斯蒙德率领十字军讨伐土耳其人,在尼科堡会战中遭遇毁灭性失败。卢森堡家族实力大损,所以两兄弟即使和解也难以对抗其他选帝侯,更何况还兄弟阋墙。在此背景下,维茨巴赫家族和拿骚家族决定联手打压卢森堡家族,遂在1400年8月以“荒废并无处理神圣罗马帝国的政务”为理由废黜了瓦茨拉夫四世的德意志国王位置。然后四大选帝侯宣布将德意志的王位授予了鲁普雷希特。虽然选帝侯为7位,因此有四位同意的话可以当德意志国王,但这是违反《金玺诏书》规定的选帝程序的。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就这么打了起来。坚持程序正义的瓦茨拉夫四世坚决不退位,将几个选帝侯斥为叛贼。鲁普雷希特一开始是想干脆干掉瓦茨拉夫四世这个“伪帝”,结束这个争议的。但是维茨巴赫家的实力也不够,鲁普雷希特不是一个很善于治政的人,他家的根基在南德的巴伐利亚,此时以南德城市联盟为代表等各路土豪联盟不断浮现,他们类似日本战国时期的那种“国人众”一样,是地方村落的实际统治者,他们对于鲁普雷希特这个宗主也是矛盾重重,这让鲁普雷希特要花很大的精力来应付他们。因此1401年鲁普雷希特派儿子率军攻打瓦茨拉夫四世,虽然有两个反叛文策尔的藩侯帮助,但大军仅仅到瓦茨拉夫四世的老巢布拉格城下,逛了一圈就就返程了。然后鲁普雷希特对于当皇帝这事情魔怔了,他认为既然没实力干掉伪帝,那么干脆去罗马加冕,如果加冕了就是正宗神罗皇帝,这样也就变相坐实了瓦茨拉夫四世是伪帝了。于是乎他掺乎到意大利的诸侯乱战里,实际上搞了一个小号版本的“意大利事业”。9月,鲁普雷希特率领大军从德意志开赴罗马。他选了需要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布伦纳山口的路线去意大利,但这个山口在当时归哈布斯堡家族管辖。为了交买路费和军费,他向他的盟友佛罗伦萨要了20万古尔登金币的援助,并又借了20万古尔登金币。然后他向哈布斯堡家族提出如果哈布斯堡家愿意放开大路,未来他将把打下的意大利北部的土地补偿给哈布斯堡,于是擅长谋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同意了。但问题是佛罗伦萨拉垮了,钱没凑够,导致鲁普雷希特只好削减三分之一的军队。鲁普雷希特军抵达特伦托后遇到了他此行的对手——意大利五大国之一,北意大利最强的地头蛇米兰公国。米兰公爵维斯康蒂家决心拦击鲁普雷希特的侵攻,鲁普雷希特人马不够,不敢直接进攻米兰军队的主要据点维罗纳,他希望减少战争损失,因此在当地勾搭一些反对力量,打算去攻占米兰下面的小城布雷西亚。但是由于他军饷给的实在可怜,导致其部队连这小地方也啃不下来,一触即溃。跟他一起来的另外两个选帝侯看他不行,就决定退出回国了。这下更无希望的鲁普雷希特只好撤退到帕多瓦,他在那里争取威尼斯加入反对米兰的联盟未果,与教皇卜尼法斯九世的加冕谈判也毫无进展,最后只好悻悻返回德国。瓦茨拉夫四世听说他撤退帕多瓦之后,立即勾结西吉斯蒙德和米兰维斯康蒂家,打算把鲁普雷希特给拿了正法。但是西吉斯蒙德在权衡之后利欲熏心,反倒把老哥瓦茨拉夫四世给抓了,并把他抵押给哈布斯堡家族,换取贷款或其他资助。因为西吉斯蒙德太穷了,他在过去连勃兰登堡领地和七大选帝侯的权利都能抵押给别人,何况他现在想要联合哈布斯堡家族,巩固匈牙利王位,并伺机夺取波西米亚王位呢?所以哥哥一找他,来得好,逮住了再说。随后维斯康蒂家族家主病死,瓦茨拉夫四世的计划失败了。但是他最后还是逃出匈牙利并保住了捷克的地盘。而因为未能加冕成功的鲁普雷希特因为教廷不愿妥协,任意拿腔调,最后心态崩了。他决定要“用魔法来打败魔法”,所以雇了不少笔杆子来跟教皇论战,其中有两个帖子《令人恶心的罗马教廷》、《镀金的镜子》都是历史名作,是中世纪神罗帝国王权与教权斗争新的理论高度,再后来到宗教改革年代被多次引用。鲁普雷希特在位7年后,于1407年最终在亚琛加冕德意志国王(所以他算是正统的德意志国王)。做了三年后死掉。他的统治不甚成功,但是以统治者来说他还是努力了,他任内创建了维尔茨堡大学,现在也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学府之一。鲁普雷希特的选帝和登位过程,充分表现了由于长期的诸侯混战,导致国家衰弱,使得神罗诸侯的实力和意欲的不匹配的现实。他和他的对手都是治国无方,而且追逐短期利益,全无一个王或者帝应该有的样子和眼光。由于权威衰弱,世道混乱,导致各种城市联盟和阶层联盟的浮现。各种地方土豪为了保平安,各筑坞堡高墙,相互承诺互保。这种联盟将在日后变成新国家和新势力的雏形(例如瑞士)。而最后这些雏形成熟的时候,神罗帝国就将不可避免的走向瓦解。
利奥波德三世:这位是哈布斯堡王朝下属的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三世(Leopold III, Duke of Austria),他是哈布斯堡王朝利奥波德支系(Leopoldian line)的首任家主。
1351年生于维也纳,神罗皇帝阿尔布莱希特一世的孙子、奥地利大公阿尔布莱希特二世的四子。阿尔布莱希特大公生了四个儿子,其中老大鲁道夫四世继承奥地利公国,老二腓特烈三世死于1362年。1365年,鲁道夫四世也死了,死后无嗣;但由于老大生前颁布了新的继承法(Rudolfinische Hausordnung),宣布奥地利是王室直辖土,不得传外人之外也要托给自家人共管。所以老三阿尔布莱希特三世和老四利奥波德三世就共同继承了奥地利大公。但是两家发现合作起来很难,因为这俩人个性不合。阿尔布莱希特三世为人谨慎稳重,但利奥波德三世却勇猛好斗,进取心极强。于是1379年,阿尔布莱希特三世和利奥波德三世签署了《诺伊堡条约》(Treaty of Neuberg),正式分家。阿尔布莱希特三世统治着下奥地利及大部分的上奥地利,而利奥波德三世分得施泰尔马克、蒂罗尔(Tirol)、卡尼鄂拉(Duchy of Carniola)和前奥地利(Inner Austria)。从此哈布斯堡王朝分出了利奥波德支系和阿尔布莱希特支系(Albertinian line),两分支之间的政争,最终导致了哈布斯堡家族领地长达111年的分裂。独立出来的利奥波德三世开始了它的扩张脚步。在1368年击退进犯蒂罗尔的巴伐利亚公爵领,一举取得弗赖堡;在1375年取得费尔德基希,于1382年取得第里雅斯特。但从1378年起,由于利奥波德支持阿维尼翁教廷,与皇帝和多数南德的帝国自治市关系恶化,因为帝国自治市大多是帝党。帝国自治市(Freie und Reichsstädte,简称Reichsstädte)是神罗帝国的一种行政区划,大概相当于一州的州府或者经济首都。自治市直属于皇帝本人,市长或由皇帝派遣,或由皇帝背书。但因为神罗帝国采用封建制,让它没有成熟的官僚体系,所以自治市的市长大多都是本地人选出来,皇帝走个过场签字认可即可。在神罗帝国的组织法里,自治市只对皇帝负责,中间没有其他贵族作为中间人,因此受到的封建主的干涉要比封建领地少得多。很多中世纪封建主的特权,例如强买权,这些自治市可以不认。这让神罗地区的自治市比乡村地区来说富庶的多,所以神罗的自治市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忠实的帝党,坚决支持皇帝和中央。由于利奥波德三世的强势扩张,南德各大自治市顿感紧张,亟需抱团取暖,基于乡村土地的封建贵族与有产者的城市的竞争逐渐升级为帝国层面。
1381年,施瓦本城市联盟(Swabian League of Cities)和莱茵城市联盟(Rhenish league of cities)合并为南德意志城市联盟(The South German league of cities)。之前于1370年,瑞士永久同盟改组为“誓约同盟”(Acht Orte)并和两个新会员苏黎世与楚格签署了《教士文件》(Pfaffenbrief)。约定六州之间互信互保。1385年,因为帮助伯尔尼打勃艮第王位继承战争,使得伯尔尼和索洛图恩也表示想加入誓约同盟。誓约八州(Eidgenossenschaft)联合初现,这就让想夺回旧领地的哈布斯堡王朝和瑞士同盟之间冲突再起。因为这几个城市在神罗的领地法里面已经规定为直辖的自治市。而且卡尔四世在金玺诏书里明令禁止各自治市组联盟。誓约八州不遵皇命,哈布斯堡家立即不干。南德城市联盟见状,就开始跟瑞士誓约同盟搞合流。和南德城市同盟的合作让誓约八州觉得羽翼丰满了,以卢塞恩等城市为代表的誓约同盟不顾皇帝诏令,加紧收编周围的地主和村落搞扩张,结果立时与哈布斯堡发生冲突。1386年,利奥波德三世威胁侵攻,迫使南德城市中立,随后集结阿尔高、松德高、施瓦本、蒂罗尔、米兰的贵族和洛林、勃艮第的雇佣军,分三路杀进中部高地。意图一举歼灭瑞士誓约同盟。7月9日,利奥波德亲率中路军在森帕赫(Battle of Sempach)与誓约同盟军相遇。彼得曼恩(Petermann von Gundoldingen)统帅的誓约同盟军有2000人马,迎击利奥波德三世的4000军力(含1500骑士)。彼得曼恩采用诱敌战术,他将奥军主力引诱至森林中,奥地利的骑士在林中无法骑马战斗,下马步战则苦于铠甲太重,很快就体力不支。彼得曼恩身先士卒杀向敌军,结果战死。利奥波德也奋战而亡,奥军大败。共伤亡1500人(含400多名骑士);誓约同盟伤亡500人。两年后,阿尔布莱希特三世率军来报仇,但誓约同盟军借助恶劣天气的掩护,以一敌六,瑞士戟兵再次大显神威,成功获得瑞士的建国战奈弗斯战役(Battle of Näfels)的大胜。吃了败仗的哈布斯堡王室遂开始和誓约同盟谈判和平。1393年,誓约同盟与伯尔尼、索洛图恩和格拉鲁斯签署关于约束战争行为的《森帕赫文件》(Sempacherbrief),这三家从此退出对瑞士的战争。这让神罗军没有了侵攻誓约同盟的前线基地。1394年,哈布斯堡在二十年和约中放弃了对卢塞恩、楚格和格拉鲁斯的主权要求。等于承认了誓约同盟可以收三家入盟。誓约同盟的形成和扩大是瑞士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现代瑞士国家的雏形就是从此形成的。
贝尔特卢特:贝托尔德-施瓦茨(Berthold Schwarz)是德国传说中的一个精通黑色魔术的修道士,传说他在寻找智者宝石(魔法石、点金石)的实验过程中,意外发生爆炸而偶然地发明了黑色火药。不过也有人认为他只是个传说人物。但是大部分西方人,尤其是他故乡弗赖堡的人当然不会这么认为,在1855年西方人认可的火药发明500周年,弗赖堡人为他塑铜像纪念(所以西方不承认中国的四大发明,盖源于此)。
贝托尔德-施瓦茨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著名的由塞巴斯蒂安·明斯特尔(Sebastian Münster)撰写的《宇宙学》(Cosmographia)中,书中记载了他于1354年发明黑火药。意大利编年史作者称贝尔特卢特为“Bertholdus Schwarz oder Niger,alias Konstantin Anklitzen, ein Deutscher aus Freiburg.”(译为:贝特霍尔杜斯·施瓦茨或尼格,别名康斯坦丁·安格立岑,来自弗赖堡的德国人。)
1380-1400年间,在弗赖堡一带确实出现了发射石弹的铁质火炮,一篇大概于1380年左右就写成的旧文证实在这段时间确实发明了石火炮,此文被收录在大约1400年由一位不知名的军械专家编写的《火器书》中,这种炮可以把石制的炮弹最远发射到2.5公里的射程。这种重型火炮的发明者被叫作“ 尼格-贝特霍尔杜斯”,就是贝托尔德-施瓦茨(尼格意思是“黑色的”。是施瓦茨的绰号)。这种火炮比中国人使用的火炮威力大,据说就是因为贝托尔德-施瓦茨发明了更为强力的火药。
贝托尔德-施瓦茨作为伯恩哈德教派的修道士,由于进行被教会法规禁止的实验,被当作异教徒,于1388年在布拉格被国王法庭判处火刑。也有人说,贝托尔德 施瓦茨为威尼斯人铸炮,要价太高,威尼斯人就把他告到宗教法庭,处死了他。
威尔赫姆:巴伐利亚公爵瓦尔海姆二世(William II, Duke of Bavaria)这里这个“年多鲁拉顿”就是尼德兰(Netherlands)。他实际上是个德国人。之所以说他是尼德兰诸侯,是因为当时尼德兰有个地区叫荷兰(Holland),荷兰这个词当时并不是整个尼德兰地区的代名词而只特指尼德兰地区下辖的荷兰领。这个荷兰领(County of Holland)是神圣罗马帝国下属的巴伐利亚-施特劳宾公爵领(Bavaria-Straubing)的辖地。所以瓦尔海姆二世又称为荷兰的威廉五世(William IV of Holland),埃诺的威廉六世(William VI of Hainaut)和泽兰的威廉五世(William V of Zeeland)他之所以有这么多封号,是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巴伐利亚-施特劳宾公爵领的封地,这个公爵领封地星散,其中荷兰和泽兰归今天的荷兰,埃诺归比利时,而公爵领的首都施特劳宾则在德国南部。巴伐利亚-施特劳宾公爵领这种封地四散在各处的状况,是神圣罗马帝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典型。
本是巴伐利亚公爵阿尔布莱希特一世的儿子,因为他是荷兰鳕鱼-鱼钩战争(Hoekse en Kabeljauwse twisten)中的主要玩家,所以他的历史记载也大多围绕着荷兰史展开(所以他被称作是尼德兰诸侯)。鳕鱼-鱼钩战争是当时荷兰领的内战。其中鳕鱼派背后主要是城市的富商阶层,鱼钩派则大多是有外国武力背景的贵族。鳕鱼-鱼钩战争是荷兰领富裕商人为了维持自己对城市的自治权而和外国背景贵族进行的权力斗争而引发的一系列武力冲突的总称。因冲突激烈程度较小,所以在中文史书上关于这场战争记叙较少,但是这场战争在现代荷兰史上有重要地位。
幼年生涯不详,瓦尔海姆二世早年想夺取父亲的权力,因此在结连了鳕鱼-鱼钩战争中的鱼钩派成员来阴谋反对父亲,最终篡权成功。成为新一代巴伐利亚-施特劳宾公爵。随后他作为政治回报开始支持荷兰领的鱼钩派军队。鱼钩派军队在他的指挥下取得多次胜利,成功打压下来鳕鱼派,使得荷兰领地依然控制巴伐利亚-施特劳宾公爵领内,但是因为他生前仅留下一女,所以他死后,巴伐利亚-施特劳宾公爵领无力再控制荷兰,最后荷兰领落入了勃艮第公国手中。从此巴伐利亚-施特劳宾公爵就是彻头彻尾的德国诸侯,而不再是跨境的诸侯了。
苏特亥玛:成4这里又犯了个错误,但很罕见的不是制作方的问题,而是中世纪德国的一个史学错误。这个错误也是到现代才被修正。这位苏特亥玛指的是汉斯-施特海默(Hans Stethaimer)。这个人也是当时德国很有名的建筑师和石匠。但是中世纪的史学家经常把他和德国中世纪的建筑大师汉斯-冯-布格豪森(Hans von Burghausen,约1350-1432)弄混。因为这俩人都叫汉斯,也都是巴伐利亚人,而布格豪森在建筑时一般只写是汉斯作,没有写姓。所以有些作者把他和施特海默弄混了,因此又将布格豪森称作老施特海默。把施特海默称作小施特海默。结果在转述中以讹传讹,导致布格豪森就莫名其妙的变成了施特海默。考虑到列传中所述文字,这里这位建筑家应该是指布格豪森。
布格豪森生于巴伐利亚,他是德国中世纪的建筑大师,其童年生涯不详,早年赴今天的奥地利地区求学。学成归来后被许多教堂聘为建筑指导来设计监造教会建筑。先后设计监造过萨尔茨堡、因河畔瓦茨堡、施特劳宾和诺伊厄廷格等地的小型教堂和修道院。随后他被礼聘为总建筑师,设计监造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 —— 兰茨胡特市的圣马丁教堂。圣马丁教堂是晚期哥特式建筑的杰作,特点是多尖利且细瘦的高塔,外观雄伟肃杀,好似军事城堡,内部拱顶用大量肋条支撑。而晚期哥特式建筑的高塔比早期更加细瘦,施工难度更高,而且拱顶肋条布局多辐射式或火花式。美学价值很高。和之前的设计师相比,布格豪森特别擅长用砖(当时传统建筑多用石),例如圣马丁教堂的主塔高130米,是世界最高的哥特式高塔,完全靠砖垒起,所以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砖垒建筑。布格豪森生前未能看到圣马丁教堂完成(1500年最终完工),但死后因设计监造之功,埋在圣马丁教堂。圣马丁教堂外墙上也特别开穴,穴内立有他的半身胸像以为永久的纪念。
系特贝加:这位隐藏人物,是德国中世纪著名旅行记作者约翰-施琳特贝格(Johann Schiltberger 1381-1440,现在多翻译为约翰•希尔特贝格),这个人网上很多成四将军列传里都没有,因为他出场的实在太晚,指标又很一般(平均61,总和183,刚及格)
但他实在是个不死小强,否则怎么会“德意志的将军。曾参加鄂图曼土耳其的军队”呢。出身于巴伐利亚一德国贵族家庭,本是贵族的扈从,1396年作为匈牙利国王(后来神罗皇帝)西吉斯蒙德的军队成员,参加了著名的尼科波利(尼科堡)大战,这也是最后几次十字军之一。结果十字军联军大败,因为开战之前十字军杀俘。奥斯曼算端巴耶济德盛怒之下,杀死了近一万名战俘以为报复,施琳特贝格当时很年轻,侥幸被赦免,加入了巴耶济德的军队(估计被迫改信了),给巴耶济德当信使。1402年他随军参加 安卡拉大战,再次被俘,又在帖木儿军中混了一段时间,先后给帖木儿和他的多个儿子当部下,进而四处游历。施琳特贝格好奇心旺盛,他在任职尽可能的把他见到的所有新鲜事物都记下来随身保存。后来他给帖木儿的儿子米兰沙当部下,设计策逃到君士坦丁堡,几经辗转,1427年回到巴伐利亚的老家,后来被阿尔伯特三世聘为内侍,在这一职位上终老。他的《游记》记叙丰富,涵盖广泛,是第一个能为西方提供以西方人的语言,西方人的观点,让西方人直观理解的关于西伯利亚、南俄草原各国和中亚的历史变迁的可靠记叙的人,而他对于近东和中亚的描写也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因为他在记叙时力求全面,甚少辨别,所以记了不少传闻轼事。因此含有不少模糊不清之处,这一点上损害了他作品的历史价值。但作为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一手材料,历史地位非常重大。
弗雷德里希一世: 这位是德国历史上的名君,首代神罗皇帝,德意志第21代国王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因传说他长有浓密的,很有来历的红色胡须,所人送外号“红胡子”,音译巴巴罗萨(Barbarossa),历史书上亦多用其外号以示和其他帝王的区别,所以叫他巴巴罗萨皇帝也对。在腓特烈一世之前,神罗帝国不叫神罗,而只是叫“日耳曼人的罗马帝国”,简称只能叫(日耳曼)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在1157年发布圣旨,在国号前面加“神圣”称号,改为神圣罗马帝国。所以学术上说他应该算神罗的第一位皇帝,但是帝国传承里算21代。后世神罗皇帝修史时追述前任,一体奉为先皇。所以说他是21代神罗皇帝和首代神罗皇帝都对。
1122年出生于士瓦本地区,出自神罗帝国著名豪族霍亨斯陶芬(Hohenstaufen,所以他的王朝叫霍亨斯陶芬王朝),母亲茱蒂丝来自神罗帝国第一名门韦尔夫家(House of Guelf)。幼年时即进入宫廷,后来成为他叔叔康拉德三世的近侍,从而步入政坛。25岁时,腓特烈作为近卫参加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他陪着叔叔贯彻始终,因此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失败后,深受康拉德三世青睐,迅速成为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政治新星,1150年康拉德三世长子海因里希死掉后,腓特烈隐隐有接班之势。康拉德三世因长子早死,甚为痛苦而病卧在床,奄奄一息之时,腓特烈结连班贝格主教,暗杀叔叔夺位成功。成功登位为新的神罗皇帝。
登位后的巴巴罗萨皇帝面对德意志地区已然四分五裂的情况(神罗帝国境内当时有名姓的诸侯多达1600多家,有的甚至地盘小的连地图上都找不到)十分愤慨。重振皇帝权威,恢复神罗帝国,再现查理曼大帝疆域,做上名实相副的神罗皇帝的梦想毕生都在他心中燃烧。但是巴巴罗萨皇帝接过来的实在是一个烂摊子。他叔叔主导的,以惨败收场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已经把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实力消耗的不剩几分了。虽说神罗贵族们也被这场昂贵的十字军拖垮,但是皇帝比起他们来更没有实力。实力实在有限的巴巴罗萨皇帝决定通过对外征战的手法确立自己的威望,然后再镇服神罗诸侯们。因为第二次十字军的行动,使得作为圣战斗士的皇帝在这个时候于宗教道德上有相当的影响力,凭借十字军事业的影响,皇帝还是能通过教会来号召诸侯听从旨意的。同时富裕的意大利半岛的财富,使得贫瘠的神罗帝国对此垂涎三尺。于是利用宗教影响力制服诸侯,和更重要的对财富的渴求,巴巴罗萨皇帝决定征伐意大利半岛,巴巴罗萨皇帝一生四征意大利,这些征伐在后世统称为“意大利事业”。
通过一方面用自己的名声,一方面对诸侯们的特权予以承认的办法,巴巴罗萨皇帝稳住了诸侯们,并成功号召起一只愿意追随他去意大利冒险的军队。这时教皇国正爆发著名的“阿德诺起义”。教皇军怯懦,打不过起义者。于是教皇尤金三世和之后的阿德里安四世皆吁求巴巴罗萨皇帝的援手,承诺之后把西西里王国的土地交给他。巴巴罗萨皇帝遂率军南下意大利,一路上攻城略地。敢于抵抗者,不管是不是起义军,一体铲平。1155年9月,神罗帝国军在罗马遭遇起义军,将其全歼。这时候巴巴罗萨皇帝露出了他想皇权独大,控制教会的野心,首先他故意不顾教会指控,将起义领袖阿德诺定性为“暴民魁首”而不是“大逆异端”,以“抢劫罪”而枭首。随后又拒绝对教皇行吻足礼,闹了整整一天才被迫妥协。然后方得到皇帝加冕(礼仪上神罗皇帝必须到罗马或梵蒂冈行加冕礼才算正统,不然都只是僭称皇帝,只能叫德意志的国王,这是历代神罗皇帝对意大利痴迷的一大原因)。然后巴巴罗萨皇帝南下进攻西西里王国,但因为不耐酷热,军兵却步,加上神罗帝国爆发巴伐利亚内乱,巴巴罗萨皇帝结束了初征意大利,返回德意志平乱。
初征意大利对于巴巴罗萨皇帝可以说成绩有限,顶多是彰显了皇帝的力量,实际上控制的地盘并未增加。但是初征意大利仍小有斩获,皇帝带回的财货充分展示了意大利的富庶,这让神罗贵族们对于皇帝的意大利事业开始表示认可。在皇帝的威望下,巴伐利亚内乱被“小特权”(Privilegium Minus)方案解决,巴伐利亚公爵领和它的首任领主巴本堡家族于斯崛起。巴伐利亚公爵领的崛起,是现代奥地利国家的起源。尽管巴伐利亚内乱造就了强势的韦尔夫家族巴本堡支系,实际上并不利于皇帝的权力。但是韦尔夫家族也不是强势一两天了,所以巴巴罗萨皇帝并不很在乎这些,初征意大利就能涨威望并解决问题,巴巴罗萨皇帝对这个结果还是满意的,于是他开始有了路径依赖。1156年,由于被“‘恩惠’翻译事件”(时任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派人给巴巴罗萨皇帝送信,信里面写了一句“教皇恩惠皇帝的威严”,但是恩惠这个词在拉丁语里面也有“赐予”的意思,所以当皇帝问使者这个词如何解释时,使者称为赐予,皇帝大怒,下令将使者逐出,亦不听教皇后面的解释)激怒,巴巴罗萨皇帝宣布改国号为“神圣罗马帝国”。以示皇权受命于天而不是教皇,并宣布再征意大利。这一次神罗贵族们多有响应。连一贯和皇帝不对付的巴伐利亚公爵,巴巴罗萨皇帝在国内最重要的对头,韦尔夫家巴本堡系的头头”狮子”海茵里希都领军前来助战。眼见自己兵强马壮,巴巴罗萨皇帝踌躇满志,决心进军罗马,把北意大利纳入神罗的地盘。1158年,神罗军数路攻入北意大利,所向无不克捷。一直到了北意大利地区最强的诸侯,日后意大利五大国之一的米兰才遭到坚定的抵抗。米兰自治市位处波河平原的交通要道上,是当时北意大利地区最繁华,实力最强的城市。巴巴罗萨皇帝见米兰不听话,遂下令诸军齐集,威吓米兰。结果米兰被皇帝锐利的兵锋吓倒,于9月7日投降。这样北意大利全境都被皇帝平定。11月11日,巴巴罗萨皇帝请来博洛尼亚大学的法学教授,在其支持下于隆卡利亚(Diet of Roncaglia)召开了北意大利的诸侯会议,北意大利头面诸侯14位到场。在皇帝的武力恫吓下,北意大利诸自治市大人老爷们均同意向皇帝效忠,愿意遵守博洛尼亚教授们制定的效忠方案和相关封建义务法条。这标志着北意大利地区在法理上被神罗帝国吞并。巴巴罗萨皇帝开疆拓土,武功赫赫。威望因此大大增加。
虽然诸侯的效忠并非真心,而且之后这一地区依然反抗不断,但是在帝国军队的武力保证之下,巴巴罗萨皇帝还是能从北意大利一直获取丰厚的收入(最高的时候每年能拿3万塔伦特白银)。大发横财的皇帝醉心于丰厚的战利品,于是放缓了向罗马前进的脚步,而继续攻略其他意大利半岛的自治市,力图更多的把它们纳为封臣以获取厚利。在巴巴罗萨皇帝四处攻略的时候,教皇阿德里安四世因病死掉,教廷分裂为两派,各立教皇以相互对抗,两皇并立的局面给了巴巴罗萨皇帝极好的机会,但是丰厚的战利品却拖住了他的脚步,等到皇帝最终决定南下的时候,教廷已经尘埃落定,西西里王国派系出身,反皇帝的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为教皇。结果皇帝被迫支持失败的“对立教皇”维克多四世反攻倒算,亚历山大三世借机宣布将皇帝破门出教。这个教令给了不满皇帝的一些神罗诸侯们以借口。神罗诸侯内部的矛盾大增,但是皇帝威望在此,教令又只是给诸侯的私心遮羞,真讲大义名分,诸侯们还是不够也不敢公开反对皇帝的。于是反叛诸侯拿狮子亨利开刀,亨利在参战之前,就和其邻居诸侯在领地就有争斗,在教令的影响下,诸侯们的争夺逐步升级,最终已经闹到要拔刀相见的程度。这导致帝国军军心动摇,皇帝因此被迫返回国内解决诸侯们的争斗。第二次意大利征伐草草结束。
巴巴罗萨皇帝前脚一走,后脚北意大利诸城立即造反,不再缴纳贡物。眼见到嘴的大肥肉变成江米条,皇帝内心之郁闷可想而知,在借势强压解决了诸侯们的争斗后,巴巴罗萨皇帝决定三征意大利。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把皇帝决心来个狠的,大开杀戒一把来杀鸡儆猴,给北意大利各诸侯立个榜样。要说北意大利造反的首要刺头,那非米兰这个北意大利第一都市莫属。而且作为北意大利主要大道的汇合点,米兰自治市凭借道路方便,连做生意带设卡,是名副其实的富得流油。当时米兰人口有数十万之多,而德意志最大的城市人口也才五万来人。巴巴罗萨皇帝打仗一把大拿,民政可不是专长。所以穷疯了的他于公于私,都必须剃了米兰这个刺头。一听皇帝要铲了米兰,德意志诸侯们立即云集精兵强将,跟着皇帝去发财。1163年,神罗军冲入北意大利,北意大利各城望风而降。很快除了米兰外,北意大利的抵抗就被肃清。米兰自知此次就是冲着自己来,被迫抵抗到底。巴巴罗萨皇帝认为米兰的繁盛人口是米兰的软肋,于是乎采取围困战术,采用切断米兰的外援和物流的办法,让饥饿打垮米兰。经过3个月围攻,皇帝的战术大获成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米兰在神罗军的围攻下饿殍遍地,被迫投降。获胜的巴巴罗萨皇帝为了满足本方各派的诉求,便下令杀掠米兰3周。3周时间里,神罗军在烧杀抢夺,迅速把米兰变为人间地狱。惨遭劫掠后的米兰几乎一蹶不振。直到后来神罗势力在意大利衰退后方才得以复兴。
巴巴罗萨皇帝率军蹂躏米兰,杀夺无算。受意大利人极大怨恨,意大利人说他杀人过多,流血染红了胡须,“红胡子”因而成名。以米兰围攻战为代表的巴巴罗萨皇帝的“意大利事业”所导致的种种杀伐和灾难,是后世意大利民族觉醒的起源。巴巴罗萨皇帝之前,意大利人尚有同为查理曼帝国先民的意识。但历经巴巴罗萨皇帝的意大利战争后,意大利人是意大利人,德意志人是德意志人的思潮成为主流。巴巴罗萨皇帝之后的霍亨斯陶芬系皇帝,大多努力控制意大利。在这个努力过程中形成了皇帝党和教皇党。帝党教党的争夺,成为中世纪意大利诸侯斗争的一大主题。在这个争夺过程中,意大利的诸侯们希望摆脱神罗帝国,乃至一切外国的干涉的诉求逐步变为“同为意大利人”的民族意识。这是意大利民族觉醒的开始,为后世意大利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站在米兰的废墟上的巴巴罗萨皇帝,对于自己三征意大利的成绩非常满意。一方面他瘪掉的钱袋子又鼓了起来。另一方面他在米兰夺取了传说中的“东方三王”的遗骸。并出钱修筑了盛放三王遗骸的神龛,这就是日后德国的镇国之宝“三王神龛”。三征意大利的成功,让皇帝权威大涨,威德远扬,面子里子赢得如此丰厚,巴巴罗萨皇帝志得意满,连他的盟友,对立教皇维克多三世的突然病故都不是很在意了。丧失了对立教皇的支持使得巴巴罗萨皇帝失去了继续南下的理由,但他毕竟粉碎了北意大利的抵抗,把这篇富饶的土地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满足的巴巴罗萨皇帝率军归国。得胜还朝的皇帝一面下令建造一座大教堂盛放神龛,这座教堂就是日后德意志建筑的代表作,也是德意志诸教堂的最佼佼者——科隆大教堂。另一面皇帝下令在亚琛召开查理曼大帝纪念大会。在会上皇帝对德意志各路诸侯公开宣称他就是查理曼大帝的继承人,在皇帝的威光下诸侯们拜如山倒。巴巴罗萨皇帝到达了他人生的巅峰时刻。认为诸侯已经顺服的巴巴罗萨皇帝便继续争夺教权。这一次他找到了另一个对立教皇帕斯卡三世,1166年,巴巴罗萨皇帝为了控制教廷,率军再次南下意大利,在蒙特普热轧地区击败了教皇军,顺利进入罗马,实现了拥立教皇的不世之功。就在这皇权独大,神罗一统的梦想眼看即将实现的时候,一场传染病袭击了神罗军,巴巴罗萨皇帝不得已,被迫率军北还以逃脱疾病。
皇帝前脚一走,后脚就有人心思活泛了。皇帝是如此的成功,使得德意志和北意大利的诸侯们纷纷对皇权扩张的危险深为忌惮。前任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虽然已经退出罗马,但是身为豪门出身的他树大根深,帕斯卡三世不是他的对手。皇权对教权的压制和控制,使亚历山大三世有充分理由说服他的教皇国同僚们反对皇帝。同时巴巴罗萨皇帝对米兰的劫掠,和对北意大利的带来的巨大兵祸,使得他已经成了北意大利社会的共同敌人。在教皇的主导下,以米兰难民为中坚的反神罗帝国势力——伦巴地联盟于1167年成立。复仇者们已经团结起来,誓要向巴巴罗萨皇帝讨还血债。
伦巴第联盟结成后,起义风潮迅速席卷北意大利各城市。面对如此局面,巴巴罗萨皇帝一定要保住他的“意大利事业”不失,于是他再次集结人马南下(有的史书上把这次南下和前面南下拥立教皇放在一起,统统算为伦巴第联盟战争的一部分。所以腓特烈一世的意大利事业有四征和五征两说)。但是这一次巴巴罗萨皇帝真的要为自己对神罗帝国的封建制不予以改革,只依靠武功震慑的路径依赖付出代价了。神罗诸侯们对此次南征的号召响应寥寥。而最大的诸侯,韦尔夫家的家主”狮子”海茵里希出于对皇帝的成功的忌惮,自从第三次南征之后就一直拒绝参与皇帝的行动,这一次哪怕是皇帝亲自去巴伐利亚去恳求,他也不为所动。老于行伍的巴巴罗萨皇帝意识到了这一战的凶险,但是他无法获得韦尔夫家的支持。为了自己的事业,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1174年,皇帝集中了他能找到的所有人马南下意大利,起初一路势如破竹。但是到了小城亚历山大里亚(Siege of Alessandria)时,神罗军终于踢到了铁板。这座小城虽然简陋(大部分房屋都是茅草顶,因此得名叫茅草城),但是守城者都是米兰的难民。和神罗军自然是不共戴天。因此神罗军到之后,全城上下立志死战。围城的神罗军用尽方法,结果却连遭挫败,损失极为惨重。眼见补给消耗殆尽,自己却钝兵于城下。而完成集结的伦巴第联盟军正向他扑过来。见势不妙的巴巴罗萨皇帝被迫下令撤退。伦巴第联盟军获得首次胜利。
旗开得胜的联盟军士气大振,立即开始向北进行威力搜索,找神罗军决战。巴巴罗萨皇帝眼见不好,赶快向国内求取援军。皇帝的忠臣们想法凑了一批人马给他送去。而去接管新兵回来的皇帝在路上被伦巴第联盟的探子侦测到。于是乎北进的联盟军终于在莱尼亚诺地区(Battle of Legnano)和完成合流的神罗军发生遭遇战。这一战中联盟军以米兰难民为中坚力量,并大量部署大型战车,从而有效的抵消了神罗军的骑兵优势而成功将神罗军拖入消耗战。在战斗的最高潮之际,伦巴第联盟的新成员布雷迪西城派出骑兵赶来支援,这支骑兵队阴差阳错恰巧走到了神罗军的后阵位置。伦巴第骑士们马上向神罗军后阵猛冲,腹背受敌的神罗军以为被包围,阵脚大乱,一片混战之中巴巴罗萨皇帝被打下马来掉进了死人堆里,以为皇帝阵亡的神罗军彻底崩溃。巴巴罗萨皇帝的“意大利事业”,就这样在莱尼亚诺结束了。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带着影响了他终身的身体和心灵上的重创的巴巴罗萨皇帝,九死一生的逃回了自己的据点。尽管他的“意大利事业”,在他死后依然在继续。但莱尼亚诺的失败使得神罗的势力在北意大利全面受挫,1177年,巴巴罗萨皇帝被迫在威尼斯和会(Treaty of Venice)上亲吻教皇的脚以示臣服。“意大利事业”也就此停滞。
侥幸逃得一命的巴巴罗萨皇帝回朝后痛定思痛,对于这些阳奉阴违的神罗诸侯们他真的是失望透顶。眼见自己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暴怒的皇帝决心不再以号召大家一起发财的怀柔之策来笼络这些诸侯,而是要用雷霆手段铲平任何不服管的罪魁。皇帝把莱尼亚诺的失败,全都归在”狮子”海茵里希和他代表的韦尔夫家头上。于是皇帝发出皇命大骂韦尔夫家,直接将海茵里希定性为帝国的叛贼,号召各路诸侯勤王。虽说在神罗的法律和传统里,封臣有权拒绝领主的要求。但是封臣的拒绝导致帝国的这次连皇帝本人都险些驾崩的惨败,这在中世纪的道德体系中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而且皇帝本人也是常胜名将,领着神罗诸侯们在意大利发了大财,海茵里希自己也是发财的一员,拿人手短的海茵里希很难反驳皇帝的愤怒。因此勤王皇命一出,跟海茵里希有牙印的神罗诸侯立即抓住大义名分,组织人马开始围攻海茵里希。不堪压力的海茵里希眼见不妙,被迫认栽,宣布逃亡英国去求取庇护。巴巴罗萨皇帝以差点被打死为代价,终于斗倒了韦尔夫家这个让他如鲠在喉的政敌。在均分了韦尔夫家的土地后让帝国一时又稳定了下来。
暂时摆平了韦尔夫家的巴巴罗萨皇帝,并没有时间来享受他的胜利。他的征战得罪了太多的人,而他的野心又树了太强的敌人。按下韦尔夫这个葫芦,随后只能浮起其他的瓢。对此心知肚明的巴巴罗萨皇帝决定先粉饰太平一下,1184年,巴巴罗萨皇帝以把自己的儿子录为骑士为由,出资举办骑兵枪战大赛。这次比武大会,是当时德意志地区,乃至整个欧洲中世纪时期的一大武林盛事。参战骑士多达数千人。巴巴罗萨皇帝也借此盛事招兵买马,以显示虽然有莱尼亚诺之败,但皇帝依然武德充沛。而身为名将的皇帝,用这一招也确实管用。一时间德意志境内心怀鬼胎的各路诸侯都把心思收了收,开始对皇帝歌功颂德。借此机会巴巴罗萨皇帝实行了他一生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两个决定:一是他决定停止对北意大利的进一步攻略,改为向东欧地区扩张。二是他决定为自己的儿子向西西里王国求婚。对意大利方向,皇帝的算盘很明白,虽然他的“意大利事业”失败了,但是不代表神罗势力全面退出了北意大利。而如果他和南意大利的头号诸侯西西里王国联姻,凭借姻亲关系南北夹击,夹在中间的意大利各路土王们就是板上的鱼肉,切方还是切圆就看皇帝怎么高兴。皇帝的这个决定,是日后意大利帝党教党相争的源起。也是霍亨斯陶芬王室入住南意大利的开始。所以剧本2里面腓特烈二世据点是南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而第一个决定,则拉开了神罗帝国和日耳曼族群向东欧方向扩张,最终建立了横跨中东欧地区的德语文化圈的序幕。这是后世现代德国的源起。所以在后世纳粹德国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代号,起名叫“巴巴罗萨行动”。就是为了要纪念巴巴罗萨皇帝的这个决定。
作为意大利的土王魁首,西欧精神领域的一哥。教廷毫无疑问是不可能接受巴巴罗萨皇帝的这种野心的。教宗乌尔班三世一方面找借口拒绝为这个婚姻立证,另一方面准备进一步打击皇帝。然而恰巧的是,教廷这时收到了萨拉丁在中东攻克耶路撒冷圣城的消息。乌尔班三世闻之大为悲拗,没两天就挂了。圣地失陷,还挂了一个教皇。这下夺回圣地成了教廷内的头等要事,新教宗格里高利八世上任后,出于必须先办头等大事的目的,提出跟皇帝做交易。如果皇帝愿意加入新的十字军东征,教廷就愿意捏着鼻子承认婚事。巴巴罗萨皇帝见状立即就坡下驴。1188年,巴巴罗萨皇帝在美因茨受领十字架,起兵东征。同时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理查一世也加入进来,历代十字军中阵容最豪华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于斯开始。
巴巴罗萨皇帝打仗一把好手,而东征给了他一个最适合的舞台。红胡子皇帝踌躇满志,带着当时神罗能找到的最好的精兵快速东进。但是就算同拜酥哥,同在十字旗下,也不一定是一家人。东进的十字军可并不一定受东方的极毒教诸侯的欢迎。事实上东罗马帝国就已经和萨拉丁的阿尤布朝勾连好。因此萨拉丁完全知道神罗军正从陆路赶来。神罗军越过君士坦丁堡后进入小亚细亚,就逐步陷入困难之中。补给稀少,道路不熟,陌生天候使得神罗军队日益衰弱。虽然凭借皇帝的军事才华和神罗将兵的娴熟战技,进攻神罗军的塞尔柱突厥游牧民们无一得逞,但是这小小的胜利却丝毫不能缓解神罗军队行军的辛苦。1190年6月10日,饱受行军之苦的神罗军队抵达了萨列法小河,长时间在戈壁滩上行军的神罗将兵们眼见甘泉在前,谁也按捺不住。皇帝自己一马当先去享受河水的清凉,但是皇帝在过河上小桥时,桥旁突然冲出野生动物,一下惊了皇帝的马。受惊的坐骑一撅蹄子,将皇帝摔入独木桥下的河里,因为骑士铠甲过于沉重,他实在挣扎不上来,待近侍将其救援出来之时,这位红胡子皇帝已经溺毙。他传奇的一生就在小亚细亚的一条小河里结束了。皇帝死后,饱受长途行军折磨的神罗官兵很快就一哄而散,在皇子的带领下溜回欧洲,神罗帝国的第三次十字军事业因此草草收场。
巴巴罗萨皇帝一生开疆拓土,武功显赫。而且改定国号,为德意志夺取大宝。确实是德国历史上少见的君主。在他死后神罗帝国国势迅速下滑,逐步陷入混乱。这也使得他作为一位有为的实权皇帝,颇受后世惨遭贵族倾轧叛卖,教会愚化欺骗,社会动荡不堪所折磨的德国人民的怀念。因而逐步升格成为神罗帝国的帝权派,以及日后德国民族主义者心中的传奇圣君,地位日升。德国人不能接受他们的圣君是过于倒霉掉到无名小河里淹死的,于是民间传说巴巴罗萨皇帝并没有死在小亚细亚的小河里,而是眠于德国的森林中的一座神秘墓地里。他的红胡子每年都会生长。等到了他的胡子长的能够绕墓三圈,长出地面后,这位皇帝就会派出他的侍从去外面观察,一旦发现“乌鸦不再绕着山飞翔”,巴巴罗萨皇帝就会从他的长眠中觉醒,回到地面上重新统领德国人,带领德意志迈向最终而永恒的辉煌。
但是现实里的巴巴罗萨皇帝,不但没有这么神,而且实际上要对他死后神罗帝国各路诸侯林立,社会日益混乱负有很大责任。尽管巴巴罗萨皇帝和他的前辈皇帝一样,以武立国,军功立身。但是他的成功征伐,并没有像他前辈那样真正削弱神罗帝国内的各路诸侯。各路诸侯屈从于他,并不是因为皇帝真正掌握了他们的命脉,而只是因为皇帝个人确实能打,威名远扬。所以一旦巴巴罗萨皇帝不在了,新上来的皇帝没有巴巴罗萨皇帝这样的能力和威名,那么各路诸侯立即就会野心膨胀,进而不再奉皇帝号令。而巴巴罗萨皇帝的强势作风,又同时提醒了各位诸侯一个强势的皇帝对他们来说多么危险,因此巴巴罗萨皇帝身后,神罗地区各路诸侯大多放弃拥立中央做权臣的企图,而转为通过积极削弱皇帝权力,以扩大自身力量为己任。这让本已脆弱的帝国中央日削月割。与此同时,巴巴罗萨皇帝进行的征战,带动了一批功臣新贵出来,后世神罗帝国四大豪门(哈布斯堡、维茨巴赫、卢森堡和拿骚)中有三家的祖先都是跟着巴巴罗萨皇帝去干架,因功受赏,进而在贵族圈里面冒头的。这些功臣新贵又成为新的诸侯,更快加速了帝国中央权力的解体。他没有趁着军功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彻底压服教廷,最终反而失手,使得教廷权力大为扩张,这更是在神罗帝国已经所剩无几的中央权力上又戴上了一套名为教权的手铐脚镣。所以严格地说,巴巴罗萨皇帝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君主。他的政策总的来看是失败的。甚至可以这样说,即这位能打的红胡子皇帝,通过他的军事能力接过了历史赐予的机会,但是他只知道打,结果又失去了它,他的失误让接下来的神罗帝国和德国国家都要为他的无所作为来付出代价。巴巴罗萨皇帝开启了神罗国家的历史,也带来了它的沉沉浮浮。日后德意志的发展和动荡,都是和巴巴罗萨皇帝带来的沉浮分不开的。
施瓦本公爵:这是著名的德意志对立双王之一的菲利普一世(Philipp I),他最后事实上是德意志的国王。但不是神罗皇帝(他没去罗马加冕过)。而且他和奥托四世的继承权斗争,弄出来神罗历史上著名的“三度加冕”丑闻,所以他登位德意志的国王在程序上是有问题的,这是历史学上争议的一个焦点。因此一般来说历史学者大多用他无争议的职位士瓦本公爵(Philip of Swabia)称呼他。成4用的就是这些史学者的提法。
1177年生于意大利的帕维亚,神罗豪门霍亨斯陶芬家族出身,他是巴巴罗萨皇帝的儿子,海茵里希六世的弟弟。霍亨斯陶芬家族起家时不太显眼,本来是巴伐利亚的一个土豪,后来这家人投军替神罗皇帝效命,因功授爵,来到士瓦本地区,找了个山包建城筑居,由于这个山包远看像一个倒扣过来的杯子,所以起名斯陶芬堡(杯子的意思),1079年被封为公爵,这里也变成了士瓦本公爵领。神罗另一家豪门韦尔夫家其实本来也是来自士瓦本地区的。所以霍亨斯陶芬和韦尔夫的争斗,其实最早起源就是两家在士瓦本地区争地。菲利普出生的时候,正值巴巴罗萨皇帝在谈判《威尼斯和约》期间。这段时间里他的臣子科隆大主教菲利普一世(Philipp I von Heinsberg)给这个孩子的出生出了力气,为表感谢,巴巴罗萨皇帝将这个儿子命名为菲利普。中世纪君主家的儿子一般是长子继承家业,其他做王公,剩下的如果分不到家产就去做神职人员。菲利普因为是老幺,所以一开始也是往主教方向来安排,早早被送往阿德贝格修道院。1189年,菲利普在亚琛主教座堂完成学业,次年夏,巴巴罗萨皇帝溺亡于十字军东征途中。没过几个月,菲利普当选为符兹堡主教,但因为父亲与教廷有隙,他被教廷所猜忌,最终未得到教会授职。由于没当上教士,菲利普就决定当武士,跟自己老哥海茵里希六世去打个功名出来。1191年,菲利普追随哥哥海茵里希六世南下争夺西西里王位,自此脱离教士生涯。后来战争因为疟疾等原因而失败,但菲利普没有感染疟疾。努力帮助他哥成功逃回德意志。海茵里希六世觉得这个弟弟不错,所以信赖有加。而且他为了不让菲利普和自己的儿子争地盘,想法帮他谋封地。1195年,菲利普再度跟着海茵里希六世攻打西西里,这次成功后海茵里希六世把托斯卡纳侯爵的名号和封地送给了他。这个托斯卡纳侯爵领历史书上又叫玛蒂尔达领地,因为它最后一个君主是玛蒂尔达女侯爵(Matilda of Tuscany)。玛蒂尔达女侯爵也是意大利中世纪历史上的众多猛女之一,她带着托斯卡纳侯爵领,在皇帝与教皇的夹缝中求生存,多方联合,仅联姻就达两次(但没有子嗣),与之前的萨利安系神罗皇帝对抗了30多年,挫败其控制教廷和北意地区的图谋。神罗皇帝为了搞纵横,一度同意让她带上著名的铁王冠,成为意大利的女王。后来的亚平宁五大国之一,佛罗伦萨共和国就是在她的领地里诞生出来的。后来由于坚持改革教廷,晚年的玛蒂尔达比较倾向于神罗皇帝,由于态度暧昧,所以死后地盘被神罗皇帝海茵里希五世谋了,纳为皇庄。结果玛蒂尔达为了报复皇帝,遗言将地盘送给教廷。托斯卡纳侯爵领的争夺,是意大利帝教二党争夺战的起源。到了海茵里希六世时,就把这个地盘给了菲利普。由于佛罗伦萨离罗马不远,因此教皇塞莱斯廷三世觉得菲利普是被派来监视罗马的,对他的敌意大增。1196年,菲利普的另一个哥哥、施瓦本公爵康拉德二世(Conrad II)死去。海茵里希六世觉得西西里王国还是留给自己儿子好,就让菲利普接任士瓦本公爵领,掌控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大本营。1197年,海茵里希六世又帮菲利普迎娶了东罗马帝国安格洛斯朝的女儿伊琳娜-安格洛娜(Irene Angelina)。这样菲利普基本盘、婚姻线和外援就都等于找好了。觉得安排好了弟弟前程的海茵里希六世遂撒手人寰。海茵里希六世生前派了心腹们分镇各地,以巩固王朝对领地的统治,菲利普也被指定为独子腓特烈二世的监护人。但德意志诸侯林立的局面并不是海茵里希六世能控制得了的。反对霍亨斯陶芬家的诸侯推举韦尔夫家族的奥托四世为首领。神罗迅速陷入动荡中,菲利普本想保住侄子腓特烈二世的德意志王位,但考虑到侄子年仅3岁,嫂子康斯坦丝又只注重西西里王国,缺乏德意志的根基,这样的状况很危险。菲利普决定自己上。他在次年3月的图林根获选为德意志国王,并于稍后在亚琛拿到了全套仪仗加冕,但随后奥托四世自己私刻公章,逼迫科隆大主教加冕于他,结果一时间德意志双王共存。两家互指对方是逆贼,大打出手。科隆大主教胡乱加冕,弄出双王,使得两家都跑到教廷哪里打官司诉讼。由于时任教皇是敌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英诺森三世,所以菲利普无法取得教廷的支持,1201年,他遭到教廷破门出教。但他通过认清了英王站队奥托四世、而英王与法王争地的事实,就延续了海茵里希六世建立的斯陶芬-卡佩联盟政策,从法王腓力二世处获取帮助,菲利普跟着老哥打了这么些年,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所以军事才华还可以,跟奥托四世对干倒也不落下风。菲利普很善于拉人,由于海茵里希六世生前在西西里敲竹杠弄到不少钱,菲利普马上动用财库,慷慨馈赠,而且对封建主们拍胸脯作承诺。而奥托四世可没那么多钱,所以奥托四世集中精力拉外国赞助商,而他则集中精力获得神罗封建主们的认可。奥托通过努力,获得了外国赞助,而菲利普通过努力,获得了新的拥护,其中甚至还包括奥托的弟弟海茵里希。而事实证明,外国人还是不如自己人靠谱。1205年菲利普的收买活动达到高潮,他成功争取到了一个大人物——曾经给他加冕的科隆大主教阿道夫(Adolf I von Altena)在收了5000银马克贿金后,决定转投菲利普。同意为他再次加冕。这样阿道夫就是先后加冕菲利普两次,奥托一次,这就是神罗帝国著名的“三次加冕”事件。三次加冕事件看似不起眼,但是在德国史上很有地位。堂堂德意志国王,像儿戏一样乱加冕乱换,神罗政治之混乱可见一斑。德国史学者大多都认为“三次加冕”和之后菲利普遇刺案,是神罗皇帝正式丧失了权威,大权旁落于诸侯之手的标志。由于科隆大主教选边站队,加上英王约翰被法王腓力二世挫败,导致下莱茵河地区的原韦尔夫系诸侯开始采用中立态度。教廷经过考虑后也开始倾向于菲利普。眼见情势日益不利的奥托遂集结人马找菲利普决战,结果在华森贝格战役中大败而归。被迫向菲利普求和,站了上风的菲利普眼见僭王就要低头,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结果上帝却跟他开了个大玩笑——他被刺杀了。1208年6月,菲利普前往班贝格,参加侄女勃艮第女伯爵贝阿特丽丝(Beatrice II)与梅纳尼公爵奥托一世(Otto I)的婚礼。正当他在婚礼后回房休息时,巴伐利亚伯爵奥托八世(Otto VIII)突然闯入,杀死了菲利普。这场谋刺大体上来说应该算是菲利普的私人恩怨问题,据说是因为菲利普将原定许配给奥托八世的女儿,嫁给了教皇英诺森三世的侄子,以此换得教廷的支持;奥托八世便承受夺妻之辱,怒而行凶。菲利普被刺杀后,霍亨斯陶芬派树倒猢狲散,而韦尔夫派则立即支持奥托四世上位。菲利普的一生辛劳付诸东流。
亨利希六世:这是神罗第2代,第22代德意志国王海茵里希六世(Heinrich VI,德语里海茵里希就是英语的亨利)。
1165年生于现在荷兰的奈梅亨(Nymwegen),母亲是勃艮第的比阿特丽丝,血统高贵但不是长子,所以编年史没记录其生辰。幸运的是,由于兄长夭折,海茵里希4岁时由父亲授意而被加冕为德意志国王,并在次年成为皇位继承人,最终在1190年当选为德意志国王(选帝侯制度也有潜规则)。他的父亲巴巴罗萨皇帝虽然是位“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战士王,但是人到中年的时候也对政道有所觉悟,隐约觉得马上打天下可,马上治天下不可。但自己个性如此,实在改不了,所以他寄希望于海茵里希,给孩子请老师时肯下力气花心思,把以维泰博的戈特弗里德(Godfrey of Viterbo)和奎尔福特的康拉德为代表的很多能人贤士召来做太傅,他们都曾在巴黎大学深造,被公认是当时的一流学者。巴巴罗萨皇帝还礼聘了当时几位最有名的恋歌诗人(Minnesänger)来做世子大伴。恋歌又叫宫廷恋歌,它是德语的第一个文学形态。恋歌之前的德语文学,是以《尼伯龙根之歌》为代表的传说和传奇故事。这种传奇故事是诗歌、文学创作和史学记叙的集合体。后受法国游吟诗人流派的影响,传奇故事开始分化,逐渐演变出不承担史学任务的,纯粹的文学作品。恋歌就是这种文学作品的第一个形态。由于父母肯下功夫,海茵里希也很有天分,从小学习努力。所以颇有成就。有位熙笃会修士阿尔伯特就如此描述他:“拥有杰出知识的头脑,天花乱坠般的口才,精通教会法和罗马法”。而且武道上,海茵里希表现也很好,他的武术老师是时任王室总管,有着当时神罗第一剑手之称的海茵里希-卡尔登(Heinrich von Kalden)。名师训导之下,海茵里希也练出一身武艺。巴巴罗萨皇帝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很满意,于是越加宠爱。1184年,为了给海茵里希和另一个小儿子腓特烈加封骑士封号,巴巴罗萨在美茵茨组织了个大团建。典礼仪式空前,共有70多位帝国诸侯、4到7万名欧洲骑士参加。封骑士的“行剑礼”一连持续三天。巴巴罗萨皇帝宣布对来访宾客食宿全包,而且宾客要不醉不归——“每人根据自己的酒量爱喝多少喝多少,没有限制……”。这是欧洲中世纪最大规模的集体盛会之一。为了助兴,巴巴罗萨皇帝宣布举行骑兵枪战,弄场比武大会来高兴高兴。结果很不走运的是办了没几天突发地震,又刮了大风,把招待用的木房弄塌了几间。这在当时的迷信中是非常不吉利的,所以虽然整场比武大会是搞成了一场“团结的,胜利的”大会,但同时也流言四起。由于海茵里希长得随妈,外表忧郁,苍白,严肃,个子不高,身体瘦弱,跟他高大威猛的爹完全不同,就有嚼舌头的说这塌房是天谴,海茵里希之后再无神罗帝国。这次事故和之后的蜚语,给海茵里希六世造成了极大地刺激。这一点上海茵里希六世很像他后来娶的老婆康斯坦丝,他老婆出生后就被人下了类似的流言说“其婚姻将毁灭西西里”,结果从小遭到圈禁,不公正的待遇硬是给他老婆练出一股狠人个性。海茵里希六世虽然境况好得多,但是也给刺激出一副铁石心肠。海茵里希六世是个文艺青年,小时候跟着他的大伴们学宫廷恋歌,文学造诣很高。他写过的众多诗歌中有三首情诗被收录进了中世纪德语文学第一巨著《马内塞古抄本集》里。但他的诗作风格偏悲,而且透着一股阴鹫之气。情诗收尾的用辞,都是冷峻非常的“我属于帝国和国家,无论我在心爱的人身边,无论我离开她,都是为了我的权柄和帝国”。
得到骑士封号的海茵里希开始跟着父亲从政,锻炼自己的军政才能。起初被委任管理帝国西部的疆界,后来巴巴罗萨皇帝还曾派他出兵波兰,他悟性很好,受到了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锻炼后进步很快,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父亲的左膀右臂,并同时通过启用一批世子大伴推荐的人,锻炼出了自己的班底。自海茵里希六世开始,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君主都很爱用小贵族或者庶子出身的人做廷臣,随着霍亨斯陶芬系皇帝的成功,带出来一大批新贵家族。这些新贵和神罗传统豪门间的仇恨和冲突,促进了忠于皇室的吉贝林帝党的出现,进而支撑了霍亨斯陶芬王朝横贯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国土,也创立了1186年,为了两家讲和,海茵里希六世和西西里王国联姻,娶了西西里王国古力耶莫二世女儿康斯坦丝。这是他日后继续他老爹的“意大利事业”的开始。1189年起,海茵里希在父亲参加十字军东征期间负责监国。这时他父亲的老对头,韦尔夫家家主“狮子”海茵里希潜回德意志,开始组织人造反。由于老爹和北德地区的首要廷臣,荷尔斯坦因伯爵阿道夫三世正在东征,整个北德地区兵力空虚,狮子海茵里希控制了大部分要塞。海茵里希六世立即向狮子海茵里希宣战,时逢年底,北德非常寒冷,战事相持不下,直到1190年春天才取得胜利,但不是压倒性胜利。仅仅两三个月后,红胡子死于东征途中,海茵里希六世问听父亲横死之后赶紧与韦尔夫家族议和,把狮子海茵里希的两个儿子留在身边作为人质。由于红胡子从事东征,属于政治上正确,而且狮子海茵里希是被公认的皇命放逐,自己跑回来在法律上说不过去。社会各方压力之下,两家均愿意停战。得到喘息之机的海茵里希六世立即组织人马回国。而且借助回国之机敲诈了东罗马帝国的安格洛斯朝,讹了一笔“德国税”。海茵里希六世从此迷上了敲竹杠,并很快成了个中好手。一俟军兵回返,海茵里希六世立即接管指挥,随后安抚军心,很快恢复了对军队的控制。然后海茵里希六世决定继续他老爹开创的“意大利事业”,南征亚平宁。1190年,海茵里希六世借口神罗传统上皇帝必须由教廷行加冕礼,遂率军南进,准备征服此时陷入继承权争端的西西里王国,甚至是整个意大利。
西西里王国奥特维尔王朝最后一个还能治政的王古力耶莫二世死掉后,后继线上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私生子出身的坦克雷德,另一个就是海茵里希六世的老婆康斯坦丝。古力耶莫二世生前曾经想传位给康斯坦丝,还要诸侯效忠以为见证。所以其合法性要强于坦克雷德。但是西西里诸侯们不想要一个外来的王统治,因此不遵遗嘱,拥立坦克雷德。康斯坦丝是个狠人,凡得不到的就宁可毁掉。因此她很慷慨的就把西西里王国给了老公。早就想谋夺富庶的意大利的海茵里希六世立即打正旗号南下夺位。战争初期顺风顺水,意大利北部伦巴第联盟诸城见不是冲着自己来的,立表支持,礼送神罗军过境。教廷不想支持神罗帝国做大,所以教皇玩弄手腕,故意推迟加冕礼;海茵里希六世心狠手毒,为了加冕,不惜抛弃盟友城市图斯库卢姆(Tusculum),将它让给了一直敌视此城的罗马,教皇见利忘义,遂同意为海茵里希加冕,顺利登基大大提高了海茵里希六世的声望。但也让他的冷酷手腕开始蜚声四方。接着,海茵里希六世不顾教皇的警告继续南下,意大利南部的许多城镇望风而降,但西西里王国的沿海重镇——那不勒斯则立志顽强抵抗。海茵里希六世设法说服了比萨和热那亚海军出兵,意图海陆并进一举拿下。但是那不勒斯抗战坚决,而比萨海军又被西西里名将马嘉图击败。陷入进退两难境地的神罗军队爆发了疟疾,海茵里希六世本人病倒,随军的波西米亚公爵康拉德二世和科隆大主教菲利普病亡。这时候,被迫跟着随军的狮子海茵里希的儿子,趁乱逃回北德,并且沿途一路造谣传谣,说海茵里希六世已经病逝,神罗要变天。海茵里希六世只好劫掠一番后撤回意大利北部,全军十之损九。同时留在萨莱诺休养的妻子康斯坦丝还被当地反叛市民捉住,押解给西西里。海茵里希六世大败而归。
回到神罗的海茵里希六世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因为国内的形势还要糟糕,首先是铁杆盟友马格德堡大主教维希曼去世,海茵里希失去了萨克森地区的重要支柱,许多人弃他而去。其次是因为海茵里希粗暴干涉列日主教区选派,使新任主教最终被德国骑士杀害, 他的事后处理与态度的不当,令几乎所有下莱茵地区的选帝侯都反对他。诸侯们私通教廷、西西里、英国等外部势力。打算废黜海茵里希。海茵里希见情况危急,果断出重拳。首先他在米兰会晤了刚从东征中退出回国的法王腓力二世。这俩人都是国内一片混乱,都有削藩的刚需。而且法王腓力在琢磨暗算当时十字军的头头英王理查一世,所以他打算埋个伏笔,万一理查回家通过神罗地界,就让海茵里希六世出头把理查灭了。所以两家达成协议停战,互不背刺,好各自对付各自国内不服管的诸侯。接着,坦克雷德派人来要求停战,放言不停战就让康斯坦丝挺尸。海茵里希六世跟他老婆不愧是一家人,他不顾妻子安危,拒绝和谈,直接放话说你敢动手,就分我杯羹。同时海茵里希六世向教廷施压,说堂堂国王怎么能砍杀弱女子呢?这就正好打中了坦克雷德的软肋。坦克雷德是个项羽式的人物,在骑士道上很爱惜羽毛,碰上海茵里希这么个刘邦就没法搞,所以在处决康斯坦丝的问题上优柔寡断。教廷接到海茵里希六世要求后也起了私心,想拿康斯坦丝当奇货,就要求坦克雷德将她送往罗马。坦克雷德乖乖照办。谁知海茵里希六世在向教廷申诉时秘密组织了一只别动队中途埋伏,伏击西西里军成功,顺利将康斯坦丝解救回国内。教廷和坦克雷德落得一场空。最后海茵里希六世意外得了个财神——英国的狮心王理查。海茵里希把老婆救回来后正逢理查结束东征返回,由于他跟神罗诸侯勾搭,惹毛了海茵里希;又在东征中得罪了法王腓力二世和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途中无法通过法国港口,遂乔装改坐商船,结果遭遇了海难,被迫改走陆路后被利奥波德抓获。海茵里希听说后立刻安排,顺利在利奥波德手中买到这个大竹杠。热爱敲竹杠且穷极的海茵里希拿到竹杠马上像个鼓手一样敲起来,他强安罪名给理查,并威胁要将其转交腓力二世。如果理查不想这样的话就得交15万银马克赎金,并且还得帮忙反对坦克雷德。理查知道要是落在腓力二世手里,那他就玩完了。所以拼命弄钱,但是这个时候理查的弟弟约翰因为想篡位,不希望理查回国,所以故意要在国内捅老哥一刀,迟迟没给赎金。看没钱的海茵里希立即又将价码定在75000,而且英王本人可以不参加反西西里的战争。但着急的理查还是弄不到钱,最后理查的母亲埃莉诺给出了个招,让他宣布英国降为神罗帝国的附庸,向皇帝臣服效忠。理查听了母亲的话,跪在皇帝的脚下,行臣服之礼,称海茵里希六世为“众王之王,万主之主”。大为受用的海茵里希六世再次打折,并提出只要赎金到位,就无条件释放理查。最后在埃莉诺等人的压力下,英国掀起了刮地皮的风暴,凑了大约34000银马克,顺利换回了理查。这笔钱差不多是当时英国的十年国库收入。自交了之后全英国民不聊生,罗宾汉的传说也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海茵里希六世自英王手中敲出来了军费,同时还让英王臣服,神罗诸侯们见状只好把谋逆的心收起来,对皇帝大表颂扬。海茵里希六世利用这笔钱重振武力,建立舰队,准备再次南下征服西西里。1194年,坦克雷德病死,其子古力耶莫年幼,海茵里希见机会到了,立即南下。这一次海茵里希六世的行动极为迅猛和凶狠,以至于教宗英诺森三世都评价他是“海茵里希六世如北风怒吼,肆虐在玫瑰园般的西西里”。神罗军队所到之处,意大利诸城镇俯首拜服。萨莱诺是少数几个有点抵抗的,结果被攻陷后立即遭到杀夺,以报复其出卖康斯坦丝之仇。萨莱诺的惨状吓坏了其他城市,使得他们不敢再抵抗。11月20日,海茵里希六世进入巴勒莫,完成了对西西里王国的征服。成功后的海茵里希六世充分展现了它的冷酷,首先是为了赶紧让征服成果落袋为安,他不顾王后未到,下令独自进行西西里国王的加冕仪式。其次他本来以接受西西里王室的财宝为代价赦免了坦克雷德家,但是有人举报坦克雷德的支持者策划暗杀海茵里希后,海茵里希六世立即下令灭了坦克雷德满门。海茵里希六世不是一个以观赏残忍行为为乐的变态,但是他这个人只要认为必要,毫不忌惮于使用残忍手段。所以当他决心立个榜样后,就真的搞了很多惊世骇俗的行为——坦克雷德的尸体被挖出来,一番侮辱后割下头颅。其妻希碧拉和3个女儿被押往神罗监狱囚禁。其子小古力耶莫被割去睾丸,剜去双目,押往深山中的监狱囚死。萨莱诺大主教和反叛的男爵们都被绳索捆绑,由凶狠的守卫押往遥远的特里斐尔斯城堡,参与的从人则一体架去火刑柱烧死,而这些被押送的犯人要被迫穿过熊熊燃烧的人肉火炬出发去监牢。里卡多伯爵则被判处被用马匹活活拖死。这种恐怖的场面甚至让康斯坦丝都接受不了。两夫妻遂过起了独自为王的分居生活。
海茵里希夺取西西里后,马上发挥打击乐大师的本事,把西西里王国当成毕生所得最大的竹杠,急不可耐的敲起来。他将搜刮自西西里王宫的财宝统统打包,让170头驮畜带回德意志,这场大丰收如此丰厚,甚至被比作是《尼伯龙根之歌》中各大家族竭力争夺的“尼伯龙根财宝”,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文物是西西里国王“善王”古力耶莫二世的白色丝绸王服,现在依然藏于维也纳霍夫堡珍宝馆。1197年,海茵里希还筹备针对东罗马帝国的十字军东征,为此将意大利贝雷塔的一座医院、西西里的一座教堂和修道院赠与条顿骑士团,这使1190年成立的“德意志圣玛利亚医院骑士团”有了良好开端,并在日后“祸乱”东欧,影响深远。大发横财的海茵里希六世重用立下军功的家臣们,许多新贵因而崛起,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是主膳正 (Seneschal)马克瓦德·冯·安魏勒(Markward von Annweiler)。此人势力最盛时,连王后康斯坦丝都敢忤逆。中世纪是一个等级社会,神罗常见的社会排序是国王、大主教和主教、世俗诸侯、伯爵和自由领主、陪臣和家臣、他们的封臣、单盾骑士,7个阶层逐级划分。以往来说家臣和廷臣原则上没有人身自由,只能作为更高等级贵族的附属。但海茵里希六世则通过提拔自己直属的家臣——即廷臣,使其成为新贵的做法,使得廷臣地位逐步崛起,廷臣虽然也只是家臣的高级版本,但在霍亨斯陶芬朝,他比更高等级的贵族还要显赫。霍亨斯陶芬系皇帝对廷臣的提拔,是他们能面对自各方势力的反对声浪,仍能屹立不倒的一大支柱。借助提升廷臣的地位为基础,海茵里希六世准备修改神罗的继承法,打算废除选帝侯制度,改为传统的父传子的帝制。但因为同年他患上疟疾病死,这个尝试未能付诸实现。海茵里希六世克承大统,实现了昔日父辈未能实现的意大利事业,强宗越祖,其实其成绩要远好于他只会弯弓射大雕的父亲。他带着霍亨斯陶芬王室入主西西里,顺利将帝党的势力植入了亚平宁半岛,使得接下来数个世纪里,帝教二党争端都是意大利政治的一大核心思想,并因此引发了覆盖了德国和意大利近一个世纪的连绵战乱。但是他也是霍亨斯陶芬朝最后一个把德国当本家的皇帝,在他之后的霍亨斯陶芬朝君主,都是以意大利为本的。然后霍亨斯陶芬朝灭亡后,就是没有皇帝的大空窗时期,随后诞生的神罗皇帝,都是德国的君主,他们要么没法统治意大利,要么干脆不再把意大利看作是帝国的一部分。所以在后世德国历史学者的眼中,海茵里希六世是神罗最后一个有能力的名副其实的皇帝,他的死,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长期衰落的开始。
雷奥波尔德:这是第二代奥地利公爵,奥地利领地的开创者利奥波德五世(Leopold V the Virtuous)。 自其父亲升格为公爵,把奥地利变为公爵领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强化了奥地利领地的认同和地位,创设了现代意义上的奥地利领地。利奥波德五世之前的奥地利差不多大概有现代奥地利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大,分为上下两部(现在上奥地利和下奥地利都是奥地利联邦共和国的州),后来又并入了施蒂利亚、卡林西亚。再创设前奥地利、内奥地利等新概念。经过一番磨合才形成现代的奥地利联邦共和国的核心领土。而利奥波德五世是最开始兼并其他领地,并将其搞成奥地利核心领土的人。后世人是在他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把奥地利发展成一个国家的。所以他在奥地利历史上是必考人物。
1157年生,神罗望族巴本堡家族(House of Babenberg)出身。历史上有两个家族共享巴本堡这个名字:一是法兰克尼亚的巴本堡,二是奥地利的巴本堡。虽然奥地利巴本堡的利奥波德一世声称起源于法兰克尼亚的巴本堡,但如今通常认为,奥地利的巴本堡与法兰克尼亚的巴本堡没有血缘关系,而是巴伐利亚伯爵利奥波德(Leopold I, Margrave of Austria)家族的直系后裔。这个家族自效忠神罗帝国的奥托大帝和奥托二世起家,并逐步向东扩张,后迁移至奥地利定居。然后凭借“小特权”方案成为奥地利的公爵(小特权方案下,奥地利公爵只要一直忠于皇帝,对于自己领地的继承权有完全的权力。也就是说奥地利公爵想把这个领地给谁就可以给谁,皇帝一概都认。小特权方案巩固了奥地利领地的传承,促进了现代奥地利国家的诞生)。这家人一直都和神罗皇室关系密切,是皇廷常客。所以其父海茵里希二世死后,利奥波德承袭公爵尊位。利奥波德为人勇猛善战,而且很有策略。因为和皇帝的传统关系,他在帝教斗争中选择当了帝党,1178年,他参加波希米亚与摩拉维亚王位之争。1180年支持母系亲戚巴巴罗萨皇帝打击韦尔夫家族,因为响应皇命勤王有功,所以获得哈泽尔格拉本与西米尔菲特尔之间的领地。1186年,因为其亲戚施蒂利亚公爵鄂图卡四世(Ottokar IV, Duke of Styria)的儿子中了麻风病,施蒂利亚公爵领行将绝嗣,所以跟他签订关于奥地利与施蒂里亚永远共戴一个君主的《乔治堡条约》(Georgenberg Pact),次年得到腓特烈一世批准。从此施蒂利亚成为广义上奥地利的一部分。奥地利也从此不再只是上下奥地利的代称,而是一个更广大的公国的总称,因此这个条约被公认是现代奥地利领土的起源。第三次十字军运动时期,他跟着巴巴罗萨皇帝出征,1190年因巴巴罗萨皇帝出事故死掉,他带头向新上任的海茵里希六世效忠,海茵里希六世遂出皇命正式封他为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公爵。但他没有跟着巴巴罗萨皇帝的本军一起回国,而是走水路继续东进,1191年他率领本部人马参与了第三次十字军的阿卡围攻战,在战斗中表现非常出色,据说他带头冲锋,左劈右砍,以致敌我双方的血染红了战衣。战斗结束后回营更衣,甫一脱下腰带,只见红色血衣之中被腰带弄出一条白色条纹。诸军见状皆服其勇。后来神罗皇帝海茵里希六世特以此,颁赠了一面两红夹一白条纹图案的公爵旗帜以为嘉赏。从此奥地利公爵领的军旗就采用这种样式,沿袭至今,成了奥地利联邦共和国的国旗,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旗之一。不过阿卡攻城战后又发生了另一件事,就是成4必出的历史事件——拔军旗。这个事件有两个说法,第一个说法是由于利奥波德跟他的表弟康拉德(就是成4里面那个推罗之王)敢为先锋,俩人成功杀出一条血路,然后康拉德把神罗的军旗插在了阿卡城堡的顶上。随后狮心王理查带着人杀到,看到神罗的军旗则非常嫉妒,随后就借口利奥波德只是将军,不是总指挥(阿卡攻城战的总指挥是理查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但腓力二世中间被理查气走,所以基本上是理查负责打的)把旗子拔掉扔进了沟里。利奥波德大怒,立即跟理查翻脸。第二个说法是英军在进军耶路撒冷途中,在一个叫埃毛斯(Emmaus)的古堡附近宿营,理查发现利奥波德的廷臣已经抢占了最好的住处,英王大怒,下令扯掉象征公爵在此下榻的旗帜,并扔进阴沟中。不管那个为真,英军确实是侮辱了利奥波德。但真正导致利奥波德彻底跟理查翻脸的原因是他的表弟兼战友康拉德被理查一世气的回了推罗后不久,就被人暗杀了,利奥波德认定这是理查买凶。立即准备就要跟理查刀剑相向。但是随着更多英军赶到,他身边的扈从劝利奥波德是人在矮檐下,先回家再说。利奥波德遂愤愤的领兵回国,然后他就跑去海茵里希六世哪里告了理查一世一状,海茵里希六世见机会来了,马上一道皇命定性是暗杀案件,同意利奥波德复仇。这时候理查听说国内不稳,准备回家,但是他发现他这一路所过的所有地区的欧洲诸侯现在都是他的仇人——腓力二世准备算计他,所以法国不能去。神罗皇帝正在通缉他,所以神罗也不能去,而西西里王国刚被他敲诈了一笔钱,他也没脸再去。所以经过权衡之后理查一世决定乔装改扮成朝圣的托钵僧,利用神罗帝国在地方上统治薄弱的机会,借助韦尔夫家亲戚的帮忙,走神罗路线见缝插针溜过去。但是走到奥地利领内时有部下拿金币买烧鸡吃,当时普通穷百姓等闲没见过金币,而且鸡肉都是过年才能吃一口,疑惑是假,遂争执起来。结果问讯赶来的奥地利士兵认出来这是英王,立即扭送官厅。利奥波德见抓住仇家之后马上将理查关起来,准备杀了祭天。海茵里希六世闻讯派人来,提出重金接盘,利奥波德见状同意,遂大发横财。利用海茵里希六世送来的钱,利奥波德在奥地利领地里大兴城建,他重金聘用工匠,从此奥地利领地也能铸造发行自己的钱币,他拓宽通往施蒂利亚的道路,重修维也纳城墙。还在施蒂利亚领地里兴建了新维也纳(Wiener Neustadt,有些翻译为维也纳新城,其实是不对的。这是一座新城市,不是维也纳的一部分。跟纽约是“新约克”是一样的。它是奥地利重要的工业中心,著名的拉科斯机车厂和奥匈帝国的航空企业都在这里)和弗赖堡。巴本堡家族在该地区的统治进一步得到巩固,走入上升区间。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人尊称利奥波德五世是“明君”利奥波德(the Virtuous) 。理查一世最后粜尽英国国库后成功回家,到家后他就让人去教廷告状。教皇见状遂宣布利奥波德对十字军战友实行绑票,依律破门出教。利奥波德见状表态认怂,与教廷代表谈判,同意参加下一次十字军来赎罪。为了招兵买马,1194年,利奥波德开了个比武大会,结果在会上看的上头,一时手痒,亲自下场玩骑兵枪战,然后坐骑在比赛中被打倒,压伤了他的脚。在场的医生建议截肢,但承认当时没人会截肢。他性子一上来就蛮干,便下令仆人用斧头砍下伤脚,仆人连砍三斧才砍断,这让他很快就死于坏疽。死后他的儿子腓特烈继承了奥地利公爵领。
鄂图:24代神罗皇帝奥托四世(Otto IV),由于他本家在布伦瑞克,所以又叫布伦瑞克的奥托四世(Otto IV von Braunschweig)
1175年生,神罗名门韦尔夫家(House of Welf)出身。这个家族是神罗帝国最顶级的豪门之一,传承悠久(可以追溯到日耳曼人早期的“神族”Hundings,也就是日耳曼人的第一代贵族。这些贵族自称是西欧三大歌,即《尼伯龙根之歌》《罗兰之歌》和《贝奥武夫》中传唱的神族的后代。而韦尔夫家更是自称是贝奥武夫的本家狼王家Wulfings的直系后代。韦尔夫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狼)在整个中世纪历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仅用一个实例就可以说明这个家族的历史意义——韦尔夫在意大利语里面叫圭尔夫,对,贯穿了几乎整个神罗和意大利的中世纪史里的帝教两党混战里,教党又叫圭尔夫党。所以帝教二党乱斗除了有封建主利益分配不均,阶级间对立,教权国权争议和国家民族矛盾争夺等等因素之外,还有家族仇恨成分在里面。这个家族有三个支系,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支系是长支布伦瑞克家和另一个意大利分支埃斯家族(House of Este)。其中埃斯家族后世以费拉拉为中心统治北意大利的大片地区,它是谈到中世纪意大利史时绝对绕不开的一个望族(讲个读者比较熟悉的,现代有一部美剧叫《波吉亚家族》,这个波吉亚家族现实中可以算是埃斯家族的一个分支。女主卢克莱霞-波吉亚的儿子,就叫艾尔科莱-德-埃斯)。布伦瑞克长支则更加厉害,这个家族长期盘踞在布伦瑞克,到近代将其升格为汉诺威公国——现代英国皇室改名为温莎以前,叫汉诺威王朝,他们就是从这个公国来的。所以历代布伦瑞克分支的家主都奉行亲英政策,而他们主导的韦尔夫家,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算是英国在神罗帝国里的代理人。奥托四世的父亲,著名的“狮子”海茵里希,娶了英王亨利二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为妻。玛蒂尔达出自阿基坦伯爵领。当海茵里希败于红胡子皇帝,被判流放后,奥托跟着父亲远流,在阿基坦的外婆家度过了童年。他时常往来于阿基坦和英国,与他的几个舅舅,即“狮心王”理查、“无地王”约翰关系十分密切(理查一世成为英王后,陆续给了他约克伯爵、普瓦图伯爵和阿基坦公爵的名号,并且在遗嘱里答应给他25000银马克为贺礼,奥托四世一生都在索款,但从未成功)
1197年神罗皇帝海茵里希六世死,死前组织了人,并把他昔日敲竹杠敲来的钱留给了他的弟弟菲利普(Philip of Swabia)。菲利普用这笔钱四处行贿,在神罗南部地区拉了不少人,从此被推选为新的德意志国王。但是神罗西部和北部地区有很强的韦尔夫家的影响,导致素来有一批诸侯跟巴巴罗萨的儿子海茵里希六世不对付,这批人被理查一世组织了起来,拿到了英国的贿金后就要推选自己的国王。而韦尔夫家此时在德意志的成年男丁就只有奥托,理查一世很喜欢奥托,就把他推了上去。韦尔夫家这时候有个好处,就是其在下莱茵河地区有领地,而德意志国王的加冕地亚琛和科隆(德意志国王需由科隆大主教在亚琛为其加冕,才算是正牌子国王)都在他的势力范围里。但是包括国王的金印等加冕道具却都是在菲利普的手里。所以1198年6月,一群诸侯给他黄袍加身,选他成了德意志国王。7月,奥托自己找大萝卜刻了假公章,拿着假公章在亚琛由大主教加冕。神罗陷入双王并立的局面。既然二王并立,神罗又不是正牌子的罗马,没有东罗马帝国那种正副二帝的制度。那么二王自然互指对方是反贼,立即开战。奥托这边有韦尔夫家族、外援是英王理查/约翰。而菲利普这边有霍亨斯陶芬家族,外援是法王腓力二世和西西里王国。教廷则两边摇摆(先支持奥托,后支持菲利普)。一开始双方势均力敌。奥托首先说服了丹麦和波西米亚对他投资,但菲利普比他能打,而且挑着他的小弟打,他连连受挫,这让外国投资人觉得直接表态站队不智。两家依然相持不下。1204年菲利普迫使奥托退回布伦瑞克领地,进而进占科隆。然后说服科隆大主教加冕于他。随后约翰在与腓力二世的激战中败北,丧失了大量法国领地,奥托外援锐减,导致许多贵族倒戈到菲利普方,甚至包括奥托的兄弟海茵里希。接着在1206年的华森贝格战役(battle of Wassenberg)中,奥托又被菲利普打败,还负伤了,本方势力进一步瓦解,奥托不得已宣布要回家养病。菲利普借机派人游说奥托干脆放弃。奥托求和,但坚决不放弃王位。教廷则宣布调解失败,随后以奥托无诚意的理由同意让菲利普加冕。这就是“三次加冕”事件。奥托没奈何,只能蜗居布伦瑞克,抵挡菲利普一方的攻势。但世情变幻无常,1208年,菲利普突然遇刺身亡,此时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继承人腓特烈二世只有14岁。对方阵营离散。时来运转的奥托又再度被党徒们推选为德意志国王。为了巩固地位,奥托决定退一步,同意与菲利普的10岁幼女贝翠丝订婚,这样霍亨斯陶芬和韦尔夫家暂时休战。同时,奥托以满足教皇在意大利的各种统治权(例如承认西西里为教皇的保护领)为条件,换取教皇将他加冕为帝。前任王室的血脉有了,教皇的支持也有了,1208年末,奥托南下,在伦巴第加冕铁王冠,1209年10月,奥托抵达罗马,顺利加冕神罗皇帝。成为人生赢家
但是奥托登位之后,他心里立即开始奔腾起来,欲望如王八退房——憋不住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混乱让奥托没了对手,所以他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觉得自己无敌最寂寞,膨胀起来了。奥托觉得自己是海茵里希六世,甚至是巴巴罗萨皇帝。所以他也想搞个“意大利事业”,继承这几位先帝的宏图伟业。于是他撕毁了跟教廷的承诺,在意大利大肆用兵。11月,击败教皇国军队,进占安科纳和斯波莱托。接下来又占领了塔斯坎尼,随后发布皇命招腓特烈二世来觐见他。腓特烈二世当然不敢来。于是他宣布这是封臣不服领主,所以要没收其土地。这就是直接对西西里王国宣战了。到最后他甚至放话要废除著名的《沃尔姆斯协定》,从此主教任免权归于皇帝。这些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做法直接让英诺森三世跟奥托翻脸,1210年教廷宣布对奥托四世破门出教,同时开始煽动德意志的贵族们开大会废掉奥托的帝位。如前所述,韦尔夫家的势力集中在神罗的西部和北部。由于奥托拉丹麦作为外国投资人,所以丹麦在这个时期在瓦尔德玛二世的带领下,向德国北部地区搞扩张,这就是后来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北德诸侯们要求韦尔夫家作为自己的盟主管管丹麦。但是奥托四世不敢说金主的不好,这就导致北德的一些原来韦尔夫系的小弟跟大哥翻脸了。这些小弟中包含一位选帝侯——美因茨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在帝国国法里是选帝侯会议的召集人。所以在教廷指示下,他出头又组织了一次选帝侯会议。法王腓力二世见状,立即拿出一大笔贿金,贿赂了一批选帝侯参会。会议结果是废黜奥托四世帝位,改选霍亨斯陶芬家主腓特烈二世上任。奥托听说僭王又抬头,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于1213年从意大利战场匆匆返回德意志,他一方面派人去跟教廷求和,另一方面则尽快与腓特烈二世的堂妹贝翠丝完婚,但结果是两样全落空——贝翠丝在成亲不到三周就死了。而英诺森三世已经极其厌恶说话像放屁的奥托四世,直接发了法旨同意腓特烈二世加冕。与此同时,腓特烈二世领着人乔装改扮,躲过韦尔夫家的巡逻队,顺利来到德国,并于1212年接过了帝冕。见大哥顺利赶到,霍亨斯陶芬派诸侯立即蜂起,两派人马打成一团。见法王这么搞,英王约翰也不能坐视,他决定不能光依靠奥托自己奋斗,而是要自己亲身下场搞法国。于是乎英法再次打起来。这样两大联盟在英法德三处土地上全面开干,在这次开干中英国一派虽然相对团结,但是将领能力实在着急。约翰的计划是南北对进,打算他在南,奥托在北对冲腓力二世。但这个计划执行的极差,最后在候歇-奥-姆瓦战斗中被法军逼退。就在急需奥托作为北路对进法国的时候,奥托表现的极其掉链子。因为支持者较少,奥托为了说服更多的人参与,所以在弗兰德斯集结兵力的时候慢慢吞吞,他自己甚至在佛兰德斯花了10天时间娶了二房。导致约翰战败的时候,他的军队才开始南进。而且他老丈人怕被清算,偷摸给腓力二世通风报信,这样法军可以从容的利用时间差应对两路敌人。奥托的部队在布汶和法军遭遇,在法国重装骑士的猛冲下大败而归,腓力二世取得了法兰西的建国战,也是欧洲中世纪的第一场骑士战的布汶战役(Battle of Bouvines)的胜利。这一战不仅结束了奥托的王权,还标志着德意志主宰欧洲的时代结束了,从此在整个中世纪里,法国才是公认的最强大的极毒教政权。战后的1215年,奥托派代表参加教皇主持的拉特兰公会议,试图向教皇英诺森三世妥协,作恢复王位的最后努力。但英诺森三世早已彻底放弃他,奥托只好接受再次被废黜的命运,继续返回布伦瑞克蜗居,3年后在郁闷中凄惨而死(奥托临终前患病,医生断定是绝症没法治疗,因为病痛太苦,他不能忍受,决定自杀。但是极毒教教义不允许自杀,于是他找了一批牧师手持棍棒和鞭子,他一边忏悔,一边让牧师们鞭笞殴打他,最终将其活活打死)。在他之后韦尔夫家族再也没有出过当皇帝,而是一直蜗居,成为了德国地方上的土豪直到近代。
阿尔伯特斯:这位是欧洲中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有“至大的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之称的天才学者 阿尔伯特-科隆(Albert of Cologne就是科隆的阿尔伯特的意思)。这是一个涉及哲学、神学、自然科学、炼金术等多领域的全才,也是欧洲第一批将亚里士多德思想引入基督教神学的学者之一。另外他也是很多神学名家的业师。其中最佼佼者就是托马斯-阿奎那。跟他一起并列天主教会33圣师名单之中。均被但丁写入《神曲》中的天堂部分。
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劳因根的一个富贵人家,本姓就叫马格努斯(其实叫Groot。德语意为巨大的,翻译到拉丁语就是Magnus),所以可以说他就姓大。不过他不是科隆人,他是在科隆出的名,所以后人多叫他科隆的阿尔伯特。他的人生是一个并无很多波澜的,比较典型的学者的人生。早年在帕多瓦大学求学。接触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对此颇感兴趣,从而开始投身于学术。1223年左右因梦到圣母显圣,遂入多明我会成为修士。随后开始在各地游学,主要在博洛尼亚大学进修有成,随后被派往科隆的多明我会修道院作讲师,声名遂起,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写了自己的第一个学术作品《论善》(Summa de bono)。后来阿尔伯特历任科隆、雷根斯堡、弗莱堡、斯特拉斯堡和希尔德斯海姆等地的神学讲师,教书育人多年,桃李满天下。不过他主要在科隆教书,所以这个时候人们就已经称呼他是科隆的阿尔伯特了。1245年他已是中年,但仍赴巴黎大学进修,获博士学位,接着在那里教书,一直干到巴黎大学圣詹姆斯院神学系的系长高位,被公认为当时的学术大咖,名声很好。中世纪欧洲最有名的神学大师托马斯-阿奎那,就是这个时候拜在他门下求学的。阿尔伯特非常欣赏阿奎那,除了师徒关系以外还成了好友,他将阿奎那提为生徒首座,将自己毕生所学都教给了他。1248年他带着以阿奎那为首的几个弟子回科隆建立了德国第一个多明我会研究院。从此多明我会的神学传授体系有了研究机构的支撑。欧洲的神学教育体系也因此前进了一步。1254年他被任命为多明我会的省修会长(provincial)。任职期间工作尽职尽责,同时还撰文打笔仗,维护多明我会。在巴黎大学世俗系和多明我会的论战中当了多明我会的主笔;这段时间他在学术上成果亦很丰硕,出了不少点评伊本-西拿和鲁世德哲学的论文。他是当时第一个评点了亚里士多德全部著作(其实不是全部,但是未被评论的部分是在他死后问世的)的学者。由于学术成绩斐然,1260年被教廷征召提拔为雷根斯堡主教,一共干了三年.任期内工作努力,而且因为态度谦逊,守身持正。声望日隆,在科隆的影响力极大(当时教廷规定教士下自己的辖区布道时应该步行,不能骑马坐轿。但是长期以来已经无人遵守。然而阿尔伯特坚持始终,他在教区内布道都是自己走路的,所以得名“磨破靴的主教”,备受尊敬)。他凭借自己的名声,在科隆找富人拉赞助,为日后德语区第一所大学科隆大学的创设开了个好头,随后他在科隆调停主教和市民间的冲突,协助制订了科隆的“大判决”(der Große Schied),初步划清了教权和市政权力之间的界限。卸任之后的他,除了1270年赴奥地利为第八次十字军东征布道外,基本过着隐修生活。他晚年写了很多作品,特别是对他的高徒阿奎那理论进行辩护,因为1274年阿奎那早逝,这让阿尔伯特非常悲痛。所以晚年花了很大精力为了自己的徒弟声援。阿奎那的早逝恶化了阿尔伯特的健康,1280年他病逝于科隆,享年87岁。
阿尔伯特一生著作汗牛充栋,后人统计共有38卷著作。而且虽然他是教神学的,但他的学术著作里主题比较偏重哲学和自然科学,神学理论反而较少,他的学术生涯横跨哲学、神学、自然科学、占星术、音乐、文学、法学、外交等多个领域,对炼金术也颇有研究,可谓当时基督教世界最博学的学者。他所有著作中最著名的是他耗时20年写成的《化学大观》(Theatrum Chemicum)。这本书共有五卷,分别是《金属和材料》、《化学的秘密》、《金属的起源》、《合成的起源》和《综合索引》,除了索引外,这四卷都可以独立成书。在这本书中记载了他曾经于1250年分离出了砷,还记载了大量的中世纪时期对于金属加工、炼金术试验,甚至是化学物质(硝酸银)的制备和实验法。这是一部在科学史上价值非常高的书。自出版后轰动一时,而后世欧洲的炼金术士们无不把他的这本书当做入门教材,欧洲炼金术的发展和繁盛是从阿尔伯特之后开始的。另外还有一本他的考据集《矿物论》(De Mineralibus)也非常重要。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矿物和岩石学论述。还记载了矿石的分类和用途,尽管都是经验之谈,但还是让矿物学从此单独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学问。阿尔伯特进行和考据了众多化学试验,而化学实验天然自带的刺鼻气味,烟雾和随后产生的效用比较直观的各类产物,在那个普遍迷信的年代里是非常吸引眼球的,普通人惊讶于他的种种试验,送他一个外号“万能博士”(Doctor Universalis)。配上他的著作,诞生出很多江湖传说,后世人甚至传说他发现了哲人之石,造出了会说话的机器人等等,由于他涉猎实在广泛,曾一度被人诬陷施行巫术,能与魔鬼交谈,但阿尔伯特虽然生活在一个神学至上,迷信妄行的时代,自己也是教神学的,眼界却并不受所学之限制。他认为世界不是“神已经制作而成的完美之物”,而是认为世界是不完美的,所以他主张学习前人经典,验证已有知识,进而发现新世界。他的名言是:“科学之用,不止于明已知之事物,且在于求索自然之本也”。因为他的理论认为世界不是“受造的完美之物”,引致很多人的批判,但他不惧压力。坚信观察和调查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他在著作中提倡逻辑推导和观察,并身体力行的按照这个原则创作。他在天文学上最重要的著作《天文学镜鉴》(Speculum astronomiae),就是他用推论方法推出天体其实是现实中做物理运动的物体。而不是某种想象出来的事物。虽然他缺乏相关手段来观测和证实,但他的推论过程严谨严密,展现了早期的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哲学家的特点。他还提倡“反权威”,认为“师不必贤于弟子”。所以他的学生阿奎那在他基础上创作了著名的《神学大全》(这本书里有两卷其实是他写的,剩下才是阿奎那写的),学术地位超越了他。不过由于提倡经验主义,主张先引述评论前人再探索,提倡小心求证,却不提倡大胆假设。所以阿尔伯特的学术作品中谬误很多,有些甚至成了一种可以影响到现代的文化现象,比如他评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History of Animals)时就多次谈到龙,他说龙与大象之间存在宿仇,还认为龙长了翅膀,有四条腿,杀死猎物靠咬伤而不是毒液。后世西方奇幻文学里对龙的印象,就纳入了他这个观点。同时西方童话和《超级玛丽》等游戏中常见一种伞形有毒蘑菇,也因为阿尔伯特而得名“捕蝇菌”,因为他说这种蘑菇溶于牛奶中可毒死苍蝇。由于阿尔伯特在学术上的建树和历史的重要地位,科隆市为他立像永志纪念,世界上也有多所学府以他的名字命名,后来更是被教廷加封为自然科学学者的主保圣人,以纪念这位让德意志为之骄傲的学者。
奥左:这位是中世纪著名的法学学者阿佐-波西(Azo Porous),他是注释法学派的代表人物。
1150年生于博洛尼亚,所以又叫博洛尼亚的阿佐(Azo of Bologna),他的人生很简单,早年就在博洛尼亚大学(我不知道成4是怎么翻译出来“波利尼西亚大学”的,博洛尼亚大学是欧洲第三所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它的法学系是欧洲最古老的法律学院。这样的学府敢胡乱翻译为波利尼西亚,我看这翻译依法判死刑也可)学法律,毕业后留校任教终生,不过他也在各个地方讲法和帮人打官司。后来逝世于希尔卡。但他的成绩非常复杂,而且耀眼。他和他的学生阿库修斯(Accursius,约1182-1260)被公认是注释法学派的最高峰。
中世纪初期,东罗皇帝查士丁尼编纂的法律文献已少为人知,尤其是最重要的《学说汇纂》(Digesta seu Pandectae,希腊语:πανδέκτης ,pandéktē)曾湮没几个世纪之久。相反,教会法逐渐形成独立的法律体系,并在10-14世纪迎来鼎盛时期,不仅处理教会内部事务,也涉及到世俗事务。但到了11世纪末,随着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化的推进,中央政府日益完善,在西欧先后出现了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这在历史上称之为罗马法复兴。罗马法的复兴并非偶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西欧的法律状况同商品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极不适应。而罗马法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调整商品生产者关系的最完备法律,这一法律遗产可以满足当时西欧一般财产和契约关系的需要。但是这个所谓的“罗马法”其实有很大程度的“以古人为言”“借古论今”的成分。并不是单纯的使用原汁原味的罗马法。一般认为,现代西方法学的历史渊源虽然是罗马法学,但直接渊源则是罗马法复兴中出现的最早学派——注释法学派(Glossator)。是因为注释法学派的努力,罗马法学才和现代法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注释法学派主要采用文义解释的方法,在研究过的书籍的页边空白处加以注释,故名注释法学派。 它的创始人是博洛尼亚大学教师伊纳留斯(lrnerius,约1055-1130),而阿佐和阿库修斯三人是这个学派的第3代弟子和第4代弟子,阿佐和阿库修斯对注释法学派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使该学派最终定型。
阿佐接过衣钵的时候,注释法学派已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不仅罗马法的文本已被附上冗长的注释群,而且后来的注释者又开始以先前注释者的注释作为研究对象,这就使罗马法繁杂不堪。为了还罗马法一个清晰的本来面目,阿佐决心进行一次完整而系统的注释。经过数年的艰辛工作,他创作了《法典汇编》(Summa codicis)和《习惯法汇编》(Glossae)等注释集成。阿佐在注释时,不是光停留在文意表面,而是深入挖掘罗马法的立法宗旨和精神实质来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例如管辖权,以前的罗马法并没有对管辖权作一个精确的界定,这就给人们的理解带来了困难。阿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管辖权进行了注释,并提出一个能够涵盖当时所有例子的定义。他认为,管辖权就是宣告判决和伸张正义的、公开设立的权力和职责。在阐明了定义以后,又对管辖权作了类型划分,如:“最充分的管辖权”(由君主一人行使)和“次充分的管辖权”(由官吏行使);自愿的管辖权和有争议的管辖权;一般管辖权和特殊管辖权等。这为学习和研究罗马法的人点亮了一盏明灯。
阿佐注释的文献大受学界欢迎,成为出庭审案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当时欧洲就流传这样一句俗语:“阿佐的书不在手边,就不配登宝殿(法庭)(Chi non ha Azzo, non vada al palazzo)。”阿佐不仅在欧洲大陆获得了极高的声誉,甚至影响到海峡对岸的英国。13世纪英国著名法学家布雷克顿的法学名著《关于英国的法和习惯》中,所引用的罗马法资料就大多是阿佐的作品。到了阿佐的学生阿库修斯时期,又使注释法学派达到了新的高度。阿库修斯参考老师的作品,穷尽毕生精力,用40年时间完成了传世巨著《通用注释》(Great Gloss,拉丁语:Glossa ordinaria)。这是注释法学派创立以来约150年间历代学者作品的总结和升华,在当时有着几乎不可动摇的法学权威性,以至于当时欧洲法学界格言“得不到阿库修斯的注释承认的,法庭也不承认。” 《通用注释》作为欧洲法学的一代巨著,其影响遍及欧洲各地,在德意志地区一直用到17世纪方才被取代。
阿佐和阿库修斯的作品,尤其是阿库修斯的《通用注释》,标志着注释法学的最高峰,但同时也使罗马法学在注释方法内已无法发展。《通用注释》虽然是注释法学派的集大成之作,却也成了该学派的终结性作品。因为在这部著作面世以后,以前的注释逐渐不为人们所重视,以后的注释又难以有新的突破。人们唯阿库修斯的著作是尊,或者是碰到任何问题都以之为准,或者是对其照抄照搬、简单重复,注释法学派开始走向衰落。但是在西方法学发展史上,作为罗马法复兴的首要功臣,注释法学派的伟大作用是任何法学史书籍的必考题。注释法学派从法律条文和法学理论上,成功的把法学从教会手中解放了出来,从此法律事务逐步在学术上被定义为世俗事务的一类,这对于文艺复兴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文艺复兴的学者被教会起诉的例子很多,但是他们通过注释法学派的成果,使之有能力和法源来为自己辩护,屡屡败阵的教会被迫逐步退出法律事务的管辖,专注于精神世界,这大大推动了现代世俗社会的诞生和发展,所以注释法学派不但是欧洲法治思想史上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人类法学史上的光荣一页。
弗雷德里希二世:这位是神罗帝国第3代皇帝,23代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中文史书上多用弗雷德里希二世或者弗雷德里克二世,以在简称上和后世普鲁士王国的腓特烈大帝区分)。他可能是霍亨斯陶芬王朝最有能力的皇帝。也是欧洲13世纪时影响力最大的统治者之一。成4里这个“王座上第一个近代人”称号是瑞士历史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Carl Jacob Christoph Burckhardt)给的。后来恩格斯引用了这句话,称他为“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皇帝,近代的第一位皇帝” ,他又被人称作叫“世界惊奇”(stupor mundi)
1194年生于耶西(Iesi),霍亨斯陶芬家族出身。父亲是神罗皇帝海茵里希六世,母亲是西西里公主,日后的西西里王国太后康斯坦丝。康斯坦丝是日后入了《名女传》的意大利中世纪众多猛女之一,怀腓特烈二世时,正逢老公海茵里希六世成功攻克西西里王国,于是康斯坦丝遂南下去接西西里的王后冠冕。结果经过小城耶西时阵痛发作。由于康斯坦丝此时已经40多岁,在现代卫生条件下也已经是高龄产妇了,在那个年代里更是被认为是不可能怀孕了。所以自怀孕伊始就有流言蜚语。随着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流言蜚语更加激烈,认为怀孕是假的,康斯坦丝是吃了能腹胀的药,然后准备抱养野种接替海茵里希六世的王位的阴谋论在宫廷中影响很大。海茵里希六世对这流言也很头疼。海茵里希六世是个工作狂,而且跟康斯坦丝长期分离,私人感情很淡漠。俩人很大程度上像是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同党,而不是有一对感情的夫妻。所以他对这流言也是将信将疑,作为一党同志,背叛康斯坦丝的心他是没有的,但找小妾生儿子接替西西里王位的心,不但有,而且很大。康斯坦丝清楚知道自己的境况,来个外人接父祖的盘口这种事,那她是果断不能忍,所以见阵痛发作,立即亮出狠人本色,下令就地搭帐篷生孩子,并且要求全城妇女都来观看。而且光生娃还不够,还要现场直播奶孩子,还把奶分给观众们一起喝。如此惊世骇俗的行为瞬间镇住所有流言蜚语。海茵里希六世知道后也目瞪口呆,立即认康斯坦丝生的是亲儿子,起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传统名字腓特烈,随后大宴宾朋,吃席庆祝。猛女王后康斯坦丝生娃后仅稍作休息,随后立即上路赶去西西里接任西西里王后冠冕。为了赶路,她给孩子找了个养父——霍亨斯陶芬一族出身的斯波莱托公爵康拉德帮忙带孩子。这家人是铁杆帝党,所以全家对腓特烈二世很好,视如己出,尽心尽力。腓特烈二世的幼年,就是在公爵领首府福利尼奥渡过的。康拉德公爵家原来居住在士瓦本,是跟着巴巴罗萨皇帝一起打天下有功,才来到意大利斯波莱托定居的。属于是刚移民意大利的德国人,所以腓特烈二世是在多语种环境中生活——他的养父说中古高地德语,他的养母是德语法语混用,而他的仆人说意大利语。这对他日后的成长颇有助力。但他的美好的幼年在他爹于1197年死后结束了,海茵里希六世死后,神罗帝国立即大乱。他母亲宣布了一个十分可疑但是得到教廷背书的遗诏,并借助遗诏夺取了西西里王国的权力。这个遗诏的结果是霍亨斯陶芬王室正式变成了以西西里为核心的一个王族,而不再是德意志王国的领导者。这就让家族里的德国系分支开始不满。海茵里希六世的弟弟菲利普打出海茵里希六世生前提出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德国长大”遗愿,领人从德国来接腓特烈回德国,康斯坦丝见状立即组织人马先行将孩子接回西西里。这是腓特烈二世第一次被人当做道具一样争来夺去,而接下来这种争夺将贯穿他的童年。为他造成深深的影响。
康斯坦丝虽然是一个热衷政治,个性猛烈的狠人,但是将腓特烈接回西西里后她还是能尽到母亲责任来出力照顾的。但业已时日无多的她,在这时候庇护自己的儿子,为他铺路已经晚了。尤其是她决定当西西里王国本地诺曼贵族派系的领袖。对她来说,从德意志借兵为自己复仇是一回事,去当整个神罗四大公国的领导是另一回事。她从头开始就只想保住父祖传下的王国,所以并不在乎失去领导德意志的权柄。因此秉政后就重用昔日西西里的诺曼系贵族,按照诺曼系的传统治国。这就让跟着海茵里希六世来意大利发财的德意志系新贵们极为不满,事实上海茵里希六世一死,康斯坦丝就用各种方法把德意志系贵族们礼送出境。为了排斥德意志系贵族的影响,她决定勾搭教廷,于是她为腓特烈二世找了教父——新上任的教皇英诺森三世。在承诺了一堆条件后,英诺森三世收了这个教子。康斯坦丝还想进一步给儿子铺路,但是1198年,她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康斯坦丝一死,西西里王国外来和本地的两派贵族之间的矛盾再也压制不住,猛烈的爆发了出来。德意志系贵族们团结在主膳正安魏勒的周围,诺曼系则团结在原来坦克雷德的连襟布里昂家族的高第三世(Gautier III, Count of Brienne)周围。而康斯坦丝的一派依然控制着西西里岛,西西里王国再次进入内战之中
安魏勒官职上虽然只是个管饭的主膳正,但并不是御膳房的头。像这种大司马真是负责掌兵的,大司徒真是负责管钱的做法,在中古时代,其实只是中华文明的特例,而不是世界普遍通行的规则。当时世界普遍通行的规则是这些头衔,只是一种荣誉称号,根本不能代表这个人实际的权和势。比如花剌子模王朝的太祖阿西特兹,他的官职叫擎盆正,是个君主洗脸时负责端盆子的。但是他是当时桑迦算端最信任的人,也是塞尔柱帝国的主要军官之一。所以“在办公厅秘书的英明领导下,国军由首都公安局长指挥,消灭掉了总理和地方大员为首的反对派”这类的故事其实是欧亚大陆普遍现象。在这种通行规则下,一个职务重要性与否是看其功能是否离君主本人更近。比如君主要吃这个人端来的饭,那肯定是信任他不会借机下毒的,君主要在这个人面前低头洗脸,那肯定是信任他不会借机割喉的。因此作为主膳正的安魏勒打出自己是海茵里希六世的亲随,康斯坦丝假传遗诏出卖老公的功业,而自己讲的才是海茵里希六世的真实意思的旗号,很快就赢得了跟着海茵里希六世来意大利发财的德意志系贵族们的拥戴。在这些军事贵族的辅助下,割据了西西里王国的阿普利亚部分。随后安魏勒以西西里的阿拉伯人为内应,借助比萨海军的力量,成功将军队运入西西里。顺利把腓特烈二世抓为傀儡。英诺森三世刚收了西西里王国当小弟,头香没烧完就被推翻,那作为大哥自然是不干的,于是乎找了一切愿意响应他的封建领主来反击安魏勒,在高第协调来的诺曼系贵族军队的反扑下,安魏勒被赶出西西里,随后患病死掉,然后德意志系诸侯就又推举了阿切拉伯爵迪奥波特(Dipold, Count of Acerra)作为他们的领袖,迪奥波特先用偷袭干掉了高第,又一次攻占了巴勒莫。然后他又被国相瓦尔特背刺,被抓住后脱狱逃回阿普利亚。安魏勒和迪奥波特上洛的行为刺激了其他的封建领主,导致西西里王国所有的权贵们都放下了贵族的矜持,为了争夺利益而投身于封建混战中,这场乱战极为混乱和无底线,甚至出现堂堂的主教为了权力派人去抢劫教堂的奇景。在这段诸侯乱战时期中,幼小的腓特烈二世过的很惨,被人争来抢去,其实根本没人管这个孩子。他被权臣当物品争抢,遭到很多虐待,权臣们轻视他,待遇非常差,连供饭都很吝啬,而且动辄威胁要杀死他(安魏勒曾经为了取乐,在花园里挖坑,然后把只有五六岁的腓特烈二世召来,威胁要把他活埋,然后看着惊恐的腓特烈哈哈大笑)。为免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天的面包和水都要称量后才能吃。没饭吃饿急了的时候,他甚至要到街上去讨饭,常受人白眼,而且多次挨打。堂堂的神罗太子,活的跟一个巴勒莫大街上的街溜子没任何区别。幸而巴勒莫的老百姓觉得不喜欢德意志人是一回事,看不过小孩子受苦是另一回事。所以幼小的腓特烈最后还是能讨到衣服穿,要到东西吃,靠着好心人给百家饭,总算是活了下来。但这颠沛流离,饱尝人世辛酸的经历,锻炼了这位少年雄主的心智,让他和其他出身贫寒的领导人一样,为人世故,心机深沉。他只相信自己,敢于在讲究骑士道的贵族社会里使用街头智慧为自己牟利。他爱财好货,但对有能力的人绝不吝啬,能做到解衣推食,这是后来他历经惊涛骇浪,却稳定不倒的根源。他待人平和,社会知识和阅历丰富,所以懂得如何选拔人才并收买人心,他也勤修身本,不幸的童年给了他不断前进的动力,促使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出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并同时给了他一颗追求生活美好的心。像他这种下层出身的雄主,发家后要么私生活很单调乏味,要么私生活很丰富美满。腓特烈二世是后者。他的私生活很多方面在当时人看来是离经叛道,甚至是惊世骇俗的。他的宫廷里有各色人等,信仰各异的人员出入和任职。他自己性道德非常宽纵,情妇一堆,还备了东方式宫廷里的各种要素,例如黑人宦官,杂耍艺人等等等等。他自己研究各种学问,迷信占星问卜,收藏东方的各种事物以供嘻玩.这在那个压抑,严酷的中世纪绝对是蝎子拉屎独一份,不过这位君主的放浪不羁的为人更多是一种人性的发扬光大,而并不能算生性变态。这种人性化的生活态度,就是为什么史学家们称赞他是“近代的第一位皇帝”的一大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腓特烈二世渐渐长大,逐渐显示出一位雄主的样子,巴勒莫城里一些皇家的忠臣被他吸引,纷纷赶来照顾他。英诺森三世虽然日常忙于争权夺利,也不是很看得上这个教子,但是毕竟是顶着教父名头,对教子啥也不问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在对腓特烈的教育上他展现了教父的慷慨大度.西西里王国虽然长时间战乱不断,但依然是当时欧洲最为发达的地方之一,云集了四海诸方的名学者,在英诺森三世的资助下,王廷聘请了很多好老师来教腓特烈,而腓特烈也证明了他是一个好学生,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着各种知识。1208年,腓特烈二世成年亲政,他上任后立即就展现了一个雄主的手段——他清楚自己无权,大臣并不服他,所以他提议要娶媳妇,准备找个好老丈人当靠山。繁荣的西西里王国的国王要找媳妇的消息一传出,欧洲多家贵族纷纷投帖子,要榜下捉腓特烈二世为女婿,在教廷的帮助下,成功捉到女婿的是阿拉贡王国——这是后世法西争夺西西里,引爆晚祷战争的起源。腓特烈二世对于自己的头婚很满意,不但是因为新娘子在各个方面都非常中他的意,而且还因为他老丈人大笔一挥,给他送来了包括数百骑士在内的两千人马。腓特烈二世终于有了自己的班底,依赖这支兵马,他成功逼迫国相瓦尔特退休,在西西里建立了起来自己的统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建政过程中,腓特烈二世遭遇了他人生的第一次的破门出教,尽管对方只是切法卢的主教,但这也是第一次腓特烈和教廷起冲突,他依靠赔钱说好话解决了问题,顺利的拿到了著名的红斑岩石棺。这是当时欧洲非常著名的棺材,用一种通体泛红,非常罕见的石材制作,材料很稀缺,所以一共只有两口。一直停在切法卢教堂,是当地的一大名景。腓特烈二世想选空的那口将来自用,所以偷摸把它搬走了。这次被破门出教事件,坚定了一条贯穿腓特烈毕生的思想——重要的是宗教,而不是教廷。这是他后世跟教廷对着干,最后甚至跪压罗马的开始。
建立起自己对西西里的统治后,腓特烈二世心中再次燃起了恢复昔日父祖霸业的雄心。童年的惨痛经历,让腓特烈二世内心中对于各种不服皇帝管的诸侯们抱有极度的仇恨,东方传来的知识和见闻,也让他对于东方式的实权皇帝的宫廷十分向往。腓特烈二世毕生削藩,跪压教会,就是想建立一个真正的实权皇廷,一个皇帝说一不二的帝国。巩固了统治的腓特烈二世统军渡过墨西拿海峡,铲除依然不服从他的贵族,开始了他的征服之旅。这个时候恰逢德意志改朝换代,因为自己的叔叔菲利普遇刺身亡,韦尔夫家族的奥托登位为帝。德意志的一些仍然忠于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诸侯,就想让腓特烈二世来继承德国的王位。而被腓特烈二世打击的西西里贵族又玩起来引狼入室的招数,他们请正率军来罗马加冕的奥托南下推翻腓特烈二世。奥托自然是愿意的,但是刚加冕他的教皇英诺森三世则不乐意,尤其是奥托出尔反尔,登位之后就反手捅了“圣父们”一刀,抢夺教皇国的地盘,让英诺森三世非常愤慨。英诺森三世跟他的教子关系非常淡漠,但到了必须二选一的时候,自己的教子还是比反骨仔看着顺眼多了,更何况他的这个教子还是个聪明绝顶的外交家。腓特烈二世的军队斗不过奥托,但是腓特烈二世的眼光和手腕都强过他的教父和对手。他看出来教父的忧虑,派人去找他,提出了三个让他的教父无法拒绝的条件。看见自己的教子这么上道,被反骨仔深深伤害了的英诺森三世立即把奥托破门出教,同时组织人在德国国内选新国王。然后腓特烈二世去找法王腓力二世,再次强化了原来的卡佩-霍亨斯陶芬联盟来对抗金雀花-韦尔夫联盟。腓力二世和教廷搭伴儿,到处贿选买票,教廷的神甫往往跟着行贿者去选帝侯家,直接放话说要么受贿,然后按贿金办事。要么破门出教。在几家联手下,1211年,选帝侯们在纽伦堡开会宣布废黜奥托的帝位,改选腓特烈二世为德意志国王。奥托当然不干,于是乎法德同盟与英德协约就彻底干了起来。腓特烈二世见状,找了船,自己乔装改扮,领着少数的亲信就坐船回德国了。同样是乔装改扮秘密行军,比起富人强装老百姓的英王理查一世,在街上混过的腓特烈二世装扮水平高的多自然的多。所以他顺利的回到了自己父祖起家的德意志。1212年,腓特烈二世抢先奥托一步,招降了康斯坦茨城,在康斯坦茨举起御旗之后,南德的霍亨斯陶芬系诸侯纷纷来投奔。腓特烈二世在康斯坦茨招兵买马期间,沿用父辈的策略,提拔了不少出身比较低微的小贵族和骑士,封官恩赏十分慷慨(腓力二世曾在这时给腓特烈二世送来20000银马克,让他去行贿。但腓特烈二世直接宣布全部恩赏给自己的家臣。留下了出手大方的美名,所以受到诸侯们的欢迎)。这些出身低微者原来在神罗社会中很难有出头之日,见腓特烈英雄不问出处,感激涕零之下,将其视为明君,死心塌地追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时任家主鲁道夫,和条顿骑士团最有能力的大团长萨尔察(Hermann von Salza)。能大量任用下层出身的人,是日后腓特烈虽然遭受三次破门出教,但仍然对情势保持控制力,直至翻盘的根本原因之一。随着投奔的人马越来越多,奥托四世被迫退缩。1212年12月9日,腓特烈二世进入美因茨,加冕为德意志国王。然后胜利夺取亚琛,国王地位遂彻底合法。随着奥托四世在布汶战役中大败而归,沦为地方土豪。腓特烈二世成为德意志无可争辩的国王。为庆贺登位,张扬皇权,腓特烈二世宣布德意志进入偃武平和,诸侯安堵之世(这个在德语上有个专有名词,称之为Landfrieden)。派遣帝国军队阻止混战,缉捕盗匪,撤销关卡,保民安靖,这是长时期以来德意志第一次有个皇帝在正儿八经的治政,虽说只有改善治安的政策,但它确实减少了商人遭到的盘剥,也让饱受匪患的老百姓第一把有了盼头。所以这套政策受到德意志除贵族以外的大部分人的欢迎。在人民的支持下,腓特烈二世的德意志王位也坐的很稳。1215年,英诺森三世召开拉特兰公会议,腓特烈二世派人出席,获得教皇对他王位的正式背书。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腓特烈二世敏锐的觉察到了一个良机,于是他策划并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一次战略欺骗——十字军东征。
拉特兰公会议上,英诺森三世号召欧洲领主去支援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国家。但是经过四次十字军战争,欧洲的领主们的热情已经耗尽。特别是前几次十字军战争里种种无耻和丑恶,使得整个欧洲实际上都已经不再相信十字军战争有什么正义和浪漫可言,甚至连宗教的义战都不算,纯粹就是一种烧杀抢掠行为罢了。而作为西西里国王和一个东方文化的铁粉,腓特烈二世搞东学西渐有心情,搞洗劫东方那是一点热情没有。而且腓特烈二世一生梦想建立一个实权的皇廷,极度仇视诸侯们。削诸侯当大帝才是贯穿他一生始终的热情所在,但是他如果想这么干,那么诸侯们要反对他,教廷也要反对他——教廷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成了不是诸侯的诸侯。至少是宗教其表,诸侯其里。所以只要想削掉诸侯,跟教廷翻脸是早晚的事儿。腓特烈经过考虑,认为必须先应付一路人马,不能两线作战。他很清楚他的父祖们直接同时跟教廷和诸侯对着干最后失败的故事,在两个敌人面前,腓特烈决定先杀诸侯,于是他教父的号召一出,他就立即作为教子和极毒教的国王来带头表忠心,直接喊要完成父亲海茵里希六世未竟的事业去远征东方。英诺森三世因为“没有一个教皇喜欢姓斯陶芬的”,长期以来都很猜忌这个教子。但是教子带头捧场,教父总不能自打耳光。于是乎他对于腓特烈的种种行动报以默认态度。但是他万万没料到他的这个教子不只是书斋里教出来的,还是街头上混出来的,那是真的不把贵族的道德要求和处世法则当回事。直接敢跟自己的教父玩小流氓那一套。幸而1216年他死掉,霍诺留三世接任教皇。新教皇以前是腓特烈二世的家教,而且性格平和,比英诺森三世更像僧人。知道老师脾气的腓特烈二世更加大胆。他开始利用自己教父的遗言,故意抬高十字军的意义。然后再以准备东征为掩护来削藩。一旦被削的诸侯跑去教廷起诉,教廷派人来责问的时候,他就拿“要东征”来打马虎眼,迫使无比期待东征的教廷对他的行动表示默认甚至接受。腓特烈利用“要准备”这招,首先在德意志拖了教廷8年时间,一直到1220年才回去西西里。在这段时间里他在德意志搞他的“偃武平和”,并对德国的内政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政策就是“帝国自治市”(Freie Reichsstadt)的认证。1219年左右,腓特烈宣布扩大城市的自治权,将一些城市认证为“帝国自治市”。帝国自治市是一种特殊的规划,它在法律上属于皇帝直辖的皇庄。所以他们不归其他封建领主管辖。这样自治市就不必负担各种封建义务。自治市有包括减税和铸币在内的各种特权,而且大部分的自治市都已经是地区的商业中心或者重要的商路控制者,所以对商业非常友好。腓特烈二世以书面认证的形式认定他们的特权。极大的增强了他们的地位。由于不负担封建义务,所以这些城市在意识形态上对于封建主也不认可,他们反感封建混战,组成了各种城市同盟或骑士同盟来抵抗封建混战对工商业造成的伤害,对封建主进行制约。这个过程中城市同盟逐渐独立于封建主和封建社会,并在日后有的逐渐演变为国家,有的则逐渐演变为地方公国。其中演变为国家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瑞士。而演变为地方公国的则凭借相对较为发达的工商业,在近代逐渐崛起为工商业中心,进而成为新生的德意志国家的工业中心,这种演变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另一个比较大的影响是腓特烈二世接了一个争地产的案子,在案子里判了自己的廷臣萨尔察胜诉,这样条顿骑士团就有了自己在德国的地产,从此从一个比较泯然众人的骑士团团体,崛起为后世的“三大骑士团”之一。1220年,腓特烈二世南下去罗马加冕,一路上他拖拖拉拉,各处拜访北意大利的诸侯们。比起昔日巴巴罗萨皇帝凭借武力让各路诸侯来拜服他,腓特烈二世更聪明,他用利诱和撒钱的方法吸引伦巴第的诸侯们,探听诸侯的口风。甄别那个诸侯是朋友,哪个是对手,准备日后根据自己的清单对诸侯们开刀问斩。11月,腓特烈抵达罗马,顺利加冕为正统的神罗皇帝。
加冕为皇帝后,教廷就派人来开催腓特烈去进行十字军了。此时第五次十字军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埃及算端迦玛尔领着人马和十字军恶战达米埃塔,十字军被疫病和补给缺乏困扰,非常凄惨。但是腓特烈二世此时刚率军平定了西西里的阿拉伯人叛乱(即所谓的萨拉森战争),将绿教从西西里连根拔起。他借此开始设立直辖的皇家法庭来判案,从此王权在西西里虽然依然孱弱,但终于总算能下到地方上了。在这个搞政权建设的时期,本来就不愿意去东方的他,更不愿意走。后来被逼的没招的时候他向人抱怨,结果他的抱怨被霍诺留三世派来的使者乌格里诺主教知道了。这给这位主教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不再相信这位皇帝是像自我标榜那样是“慈母教会哺育的爱子”了。而这位主教,就是日后腓特烈二世第一个正式的教廷对手,教宗格里高利九世。不过这位未来的教宗没能被骗,不代表现在的教宗不会被骗。腓特烈二世对糊弄自己的老师还是有信心的,而且他干的还很成功。9月,十字军在达米埃塔再也坚持不下去了,被迫开城投降。第五次十字军失败。霍诺留三世大怒,威胁要把自己的学生破门出教。但是腓特烈就是一个拖字诀,而且他还找到一个好理由——西西里发生瘟疫,连自己的王后康斯坦丝都因此病死。腓特烈跟他的第一个老婆感情很好,所以他大为悲拗。但同时他也进行冷酷的计算,利用自己的悲拗来继续拖着不办事。随后又来了场地震——他更有理由不东征了。霍诺留三世此时也病入膏肓,实在拿自己这个学生没辙,最后只能在遗憾中死去。罗马教廷改选,一时更无人问腓特烈二世东征的事情了。于是腓特烈好好地过了一段时间的惬意日子。他纵情声色,直到新教宗派人来催他东征。他本来还想拖一拖,但是这把来的使者也不是一般人——条顿骑士团四代目团长萨尔察。萨尔察一直是腓特烈的忠臣,忠臣劝谏,腓特烈再不能坐视了。于是腓特烈和萨尔察一起谈了桩大买卖。买卖一共有三部分。第一:腓特烈颁布《里米尼金玺诏书》(Golden Bull of Rimini),承认条顿骑士团征服的地方属于骑士团,并承诺保障骑士团在这些地区的广泛特权。从此德意志的骑士们不停于北方十字军战争,向东欧和波罗的海沿岸进军,在他们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骑士团国家,而这片被征服的土地,就叫做普鲁士。这个诏书将在未来改变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历史进程。第二:成了单身汉的腓特烈又收到一大堆求婚,能当神罗皇帝的国丈的光荣刺激着西欧的有势力有野心又有闺女的诸侯们。所以没闺女的教廷觉得不插手的话,万一新国丈再让腓特烈势力大张,怕是难控制了。反正之前媒婆已经当过一回,不在乎再来一次。于是教廷也算计了腓特烈一把,他们寻思腓特烈不会不给萨尔察面子,所以给腓特烈推荐的候选人是耶路撒冷王国的公主伊萨贝拉二世。此时这位公主其实只是个12岁小孩,而且他的国家早已灭亡,除了一个尊贵的空头衔之外一无所有。但是这个空头衔跟神罗皇帝的头衔一样诱人。腓特烈二世不便拒绝,于是他同意了第三部分:参与东征,并签署《圣杰马诺协定》为白纸黑字来担保肯定去东方。自觉得计的教廷遂放弃施压,允许腓特烈自由行动,看着腓特烈跳坑。但他们不知道是腓特烈预判了他们的预判——埃及算端的使者正拿着提案在巴勒莫等着这位道高一丈的皇帝。这份提案是对皇帝的邀请,而它将把东征从一场军事行动变成一次团体出游。
1225年,伊莎贝拉公主跟着他爹来到西西里和腓特烈二世成婚,之前已见过面的翁婿二人举杯痛饮,这位腓特烈的新泰山,就是成4里先后以两个名字出仕两个国家,最后做到拉丁帝国摄政的让-布里昂。不过腓特烈对幼齿公主提不起兴致,但对于幼齿公主的美丽表姐兴致极大,这位绰号“西顿贵人”的安乃思伯爵夫人很快成了腓特烈二世的情妇。这种行为自然不可能被他的老泰山所接受,翁婿二人很快反目,并在日后拔刀相向。不过这时候腓特烈二世还顾不上老丈人的感受,他要借助《圣杰马诺协定》给予的短时间的行动自由来试图扩展皇权的影响力。他打算去布雷西亚开个诸侯大会,但是伦巴第联盟对他的行动反应激烈。加上教廷的压力依旧,腓特烈浅尝辄止,随后就真心的去准备东征了。1227年,腓特烈调集了6万人马,坐船出征东方。但是没过两天就因为船队里出了瘟疫,又开回来避疫了。而这时候的教宗已经换成了视他如寇仇的格里高利九世。早就怀疑腓特烈出工不出力的格里高利九世听说他回来后大怒,立即宣布因为腓特烈不遵守诺言,予以破门出教。腓特烈二世派人去说他病了,但是格里高利九世根本不信,尤其是在他听说腓特烈派税官在西西里向教会要求缴纳十字军特别税的时候,认定皇帝是装病,暴怒更是不可抑制,于是乎他宣布了前所未有的的双重破门出教——这等于宣布腓特烈二世是异教徒。双重绝罚的消息传来后。腓特烈二世心里燃起一股斗志,别人看他是众叛亲离,是要完了,但是这位聪明绝顶的皇帝却能临危见机——他必须去进行第六次十字军,并且载誉归来,这样皇权就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战胜教权的机会。于是他先派人摆了教廷一道,他让使臣秘密来到罗马城大肆撒钱,买下罗马的地产再封给当地的那些土豪们,这样土豪们就等于成了皇帝的廷臣,而作为廷臣,宗主花钱雇封臣,要给别人点color see see,封臣拿了好处就应该照办,虽然这个人是看起来神圣不可侵犯的教皇。但是在素有共和暴动传统的罗马城,教皇的权威也不是绝对的。在皇帝的资助下,1227年复活节,罗马城的贫苦人发动暴动,公开袭击教皇,导致格里高利九世狼狈逃出梵蒂冈。格里高利九世过后正打算找腓特烈算账,但出了气的腓特烈马上在1228年正式踏上了十字军之路,第六次十字军东征于斯开始。
腓特烈二世主导的第六次十字军充满了戏剧性。从皇权的角度来说,它非常成功。第四次第五次十字军都未能办到的事情,他办到了。这毫无疑问让这位神罗皇帝真的成了“神圣的皇帝”。但从十字军势力的角度来说,腓特烈在第六次十字军中的操作加大了耶路撒冷王国内部的分裂,最后引发了一场持续十几年的内战-伦巴第战争,此战在花剌子模人攻占耶路撒冷之前一年才结束,严重削弱了东方基督教的势力。在狮心王理查占领塞浦路斯,又把它卖给前耶路撒冷王-吕西尼昂的居伊之后,很多耶路撒冷的当地贵族(早期十字军的后人)在吕西尼昂家族管理的塞浦路斯王国获得了封地。腓特烈二世通过和耶路撒冷王国公主的婚姻获得了耶路撒冷王冠之后,自认为也获得了对塞浦路斯王国的宗主权,于是他1228年帅十字军到达十字军的最重要的基地塞浦路斯,在利马索尔港摆了个鸿门宴,要求与会的耶路撒冷王国贵族们承认他的宗主权,并向他上交税款,这些要求遭到以伊贝林的约翰(这个人就是电影《天国王朝》里男主伊贝林的巴里安的儿子,他是贝鲁特爵爷兼塞浦路斯摄政——塞浦路斯当时的国王也是个小孩。伊贝林家族是圣地最重要的贵族之一)为首的当地贵族的反对。腓特烈二世见无法获得本地诸侯支持,遂完全抛弃了打仗的念头,而是借助外交手段和埃及和谈来获利。这时他的密约发挥作用了。埃及算端为了搞内斗和帮助极毒徒们内斗,对腓特烈非常慷慨。把包括耶路撒冷、伯利恒和拿撒勒在内的圣地主要城市的控制权都交给了腓特烈。这是非常巨大的成功,因为前两次十字军和接下来后两次十字军连圣城的边都没摸着。1229年3月17日,腓特烈皇帝进入圣城耶路撒冷,并在次日于最神圣的圣墓大教堂里加冕,而此时他身边却没有一个以圣事为业的教士。这毫无疑问是极为巨大的讽刺,而更大的讽刺随后就到,算端把教廷勾结埃及的密函拿给了腓特烈——教廷想让埃及拖住皇帝,跟皇帝打个头破血流。如果说世俗的皇帝还有理由跟异教徒谈谈,讲精神的浓眉大眼的教廷居然也叛变革命了,也难怪腓特烈看完之后大喊起来。立即返回意大利跟教廷开干。他此后再也没有到圣地来,而他的儿子,合法的耶路撒冷王康拉德也没来过,只有他的一个元帅里卡尔多-菲兰格利(Riccardo Filangieri)来过。但是这位元帅的到来反而分裂了圣地的政治势力,教会和圣殿骑士团支持当地贵族,条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则支持菲兰格利。支持腓特烈二世的还有安条克公爵、的黎波里伯爵博希孟德五世。1232年双方开始武装对抗,5月菲兰格利初战告捷,但6月他在阿格里迪战役(Battle of Agridi)里大败,丧失了在塞浦路斯的全部势力。随后在塞浦路斯军队支持下,1243年6-7月间,反对派攻陷了推罗等支持腓特烈二世势力的最后据点,这之后仅一年,埃及人就在花剌子模雇佣军的支持下占领了耶路撒冷。腓特烈在圣地的理想完全破灭了。
1229年,怀着对“浓眉大眼的革命叛徒”和对诸侯们的仇恨的皇帝,踏上了回国之路。此时在格里高利九世的号召下,整个神罗再次乱成了一锅粥。这场大出意外的十字军让教廷的如意算盘完全落空,恼羞成怒撕破脸的教皇,再也不想相信皇帝了,不但威胁要三次把皇帝破门出教,还直接把教廷的财产当了换钱,招兵买马下场开干。1月18日,教皇军队进攻西西里,帝教二党开战。
但是这一次教廷的行为,极大地透支了自己的影响力。皇帝不管用什么手段,结果上确实是毫无疑问的光复了圣城,实现了自己的宗教义务。对得起头上这个“神圣”的头衔。这种情况下教廷要绝罚他和他的手下,很难讲有什么道理。更不提主打修为和道德人设的教廷,居然像一个普通的封建领主一样,招兵买马,舞枪弄棒,参与封建乱战,完全没有一个出家人的样子。所以教廷对封建战争参与的越深,它身上的各种光环就暗淡的越快。事实上这就是腓特烈二世的计划,而上了头的格里高利九世直接就按照腓特烈二世的计划走,动员了教皇国的军队来进攻西西里。而且更昏头的是他们居然宣传腓特烈二世死在东征路上了。腓特烈二世打仗轻车熟路,下面的军官都是能征善战的老手。教廷这么睁眼说瞎话的宣传除了自陷尴尬之外不会有任何作用。起初教皇军队趁皇帝主力不在,进军比较顺利。但是教廷的骚操作不断地逼更多的人倾向于皇帝一方。尤其是教廷军队纪律很差。教廷军队带队的是腓特烈的老丈人布里昂,他本来就是一个武夫,又带着挟私泄愤的情绪,所以到处烧杀抢掠,这就让西西里民间开始期盼皇帝平叛。6月10日,腓特烈在布林迪西登陆,就地拉起御旗招兵买马。教廷的谎言瞬间戳穿,立遭反噬。有了主心骨和战斗意志的帝党迅速集结人马赶来勤王。腓特烈二世登陆后让萨尔察去和教廷谈和,格里高利九世觉得优势在我,拒绝讲和,顺便第三次将皇帝破门出教。见教宗是给脸不要,帝党群情激愤,立即团结在皇帝身边跟教党开战。腓特烈没在东征中打仗,出兵时的大军完好归来,这时正好动员起来猛攻教党。兵少的教党抵挡不住,连连败退。最后不得不求和。腓特烈二世经过考虑后同意和解。1230年7月30日,各方再次在圣杰马诺谈和,教廷收回惊世骇俗的三度破门令,宣布讲和,以得到了一些地产为代价承认了皇帝的权威。腓特烈二世以绝罚之身,完成东征壮举,逼教廷自打嘴巴,立时威望大涨。他心里未必没借机会彻底解决教廷的意思,但是一件事拖住了他,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他选择在这时和教廷和解——他的太子海茵里希(Henry VII of Germany)造反了。
腓特烈二世虽然是神罗皇帝,但他其实更多把自己视为西西里国王,甚至是意大利公国的国王。因为毕竟西西里富庶温暖,德意志贫穷寒冷,能做牛首没理由做鸡头。所以对于德意志公国他主要看作是兵源地,并不认真去管,直接将他的太子封为德意志国王后,除了在家族的大政方针上拿拿主意之外,日常管理和带着廷臣去削藩的事情他基本交给太子来干。但是经过巴巴罗萨皇帝的“意大利事业”后,意大利人已经不再和德意志人有着同为查理曼先民的意识,而是有明确的我是意大利人,他是德国人的概念。因此一位德国君主统治意大利就已经开始不被意大利人接受,而德国人这时也开始有了同样的态度。腓特烈二世的人生经历和政策,使得他说他是意大利的君主时,意大利人是认的。但他的太子海茵里希说自己是一位意大利君主,意大利人就不认了。而海茵里希清楚意大利人不认,所以他反而努力去作一个德国的君主以获得德国人的认可,而且他还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这样问题就来了——意大利人斗德国人的时候,海茵里希站那边?海茵里希是在德国长大的,由于长期和父亲分居两地,感情很淡漠。腓特烈二世又是个权欲很重的人,在大事情上管的海茵里希很死,而且腓特烈想完成父辈未竞的事业,消灭意大利的诸侯,一统意大利。这就要求德意志要作为后方来服从意大利。这就有个矛盾——海茵里希也想像他的父亲在西西里那样,通过任用自己的廷臣+削藩,建立一个自己说一不二的德意志。但这种削藩会导致诸侯们反叛霍亨斯陶芬,而皇帝需要德意志诸侯们的军队来削意大利的藩。所以国王和皇帝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加深。梦想当上真正的德意志国王的海茵里希多次被他的老爹教训,怀恨在心。矛盾最终在1234年爆发,这一年海茵里希默认了一批封建领主砍死了德意志第一任宗教裁判所的所长康拉德。此人是个极其狂热和残酷的变态,以诬告和虐杀为人生的意义和乐趣(他给他最著名的女弟子伊丽莎白-图林根做鞭笞悔罪,每次不把人抽昏过去不住手)。所以他所到之处,天怒人怨,最后被南德的一批诸侯砍死分尸。海茵里希认为正常人类干掉这种不正常人类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腓特烈二世不这么看,因为这时候他驯服了他的对手,教皇格里高利九世。通过巧妙的操纵罗马的暴民,腓特烈二世和格里高利九世达成了临时的同盟。格里高利九世被腓特烈哄的一时高兴,同意腓特烈有权去攻打北意大利的诸侯们。正灌格里高利九世迷魂汤的腓特烈不能允许有人把这事情搅黄,而康拉德的恩主正是格里高利九世。而且康拉德通过诬告谋杀所谓的异端,没收了不少财产,而按照协议这种罚没财产腓特烈有权取一部分。所以腓特烈听到格里高利九世的抱怨后,立马表示一定重罚太子,这话一递到德意志,海茵里希就决定反了。但是腓特烈这时候正是威望最高的时候,诸侯们都知道这个聪明的皇帝有多难对付,所以响应者寥寥无几。因此当腓特烈领人回德意志平叛的时候,德意志诸侯们望风披靡,纷纷高举起勤王旗帜。海茵里希没怎么打就败了,随后被腓特烈二世囚禁至死。腓特烈二世再次平定德意志,但是这种大卫王直呼内行的行为刺激了各路诸侯,北意大利诸侯们纷纷觉得皇帝太子互杀,我的机会就来了。本就不服腓特烈的这群人蠢蠢欲动了起来。腓特烈二世知道诸侯蠢动后,自信满满,他一方面和金雀花王室联姻,另一方面则招兵买马,准备借助诸侯蠢动顺水推舟,一统意大利。这次的婚礼盛大异常,在整个中世纪历史上也是很罕见的。各种皇帝从东方带来的新鲜事物让德国人大开眼界,仅仅一件事就可以说明皇帝的成就和婚礼的影响——在这场婚礼之后,德语词典里才有了金钱豹、黑熊和猞猁这几个词。皇帝还大肆烧钱,连炊具都装金饰银。诸侯们被皇帝的豪富和生活的多彩弄得目眩神迷,纷纷拜服。于是皇帝借助这个机会,和韦尔夫家达成妥协,这代表着德意志诸侯们对皇帝的服从。随后皇帝借口取乐,大搞了一次骑兵枪战,德国的骑士们看到了皇帝的恩赏,目睹了做廷臣的快乐,于是为求出头天,纷纷赶来参加比武大会。这样腓特烈二世在出发回西西里之前,就又选出来一批优秀的战士追随于他,而这正是他的目的所在,因为伦巴第战争(Lombard war)箭在弦上,很快就要不得不发了。
腓特烈临行之前做了一件很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他发布了新的安堵法令。这个安堵法令国内多翻译为《1235年美因茨帝国和平条例》(Mainzer Reichs landfrieden)。这是中世纪第一部用德语写成的法律,之前德意志的法律文书都是拉丁语的。这是第一次德语被用于法律事务,是德意志法律民族化的一大进步。1236年,皇帝回到了西西里,回到了自己的家。西西里的海风让他的心再次奔驰,他不想再隐忍了,他心中的毕生的所欲——铲除意大利的诸侯,一统意大利,成为真正的意大利的王,已经憋不住了! 所以一到家,他就开始对北意大利的诸侯们文攻武斗。皇帝的军队开始动员,皇家的使者在北意大利纵横拉拢各路诸侯。而北意大利的这些诸侯们看到皇帝的野心,为免削藩,他们迅速团结起来结成了第二次伦巴第联盟(Lombard League)。吉贝林皇军和圭尔夫盟军各自摩拳擦掌,一声令下就能开干。1237年,皇帝的女婿,吉贝林党的大将埃泽利诺三世为争夺维罗纳的权力,跟圭尔夫的势力干了起来,皇帝立即带着兵马去支援驸马。盟军见状,立刻全面向皇军开战,整个北意大利从罗马到米兰瞬间打成一锅粥。腓特烈的本军比起伦巴第盟军来说有一个优势——他的骑兵更多,而且组合更丰富。腓特烈率领的皇军可能是当时欧洲成分最复杂的军队——西西里的步兵、德意志的重甲骑士、埃及动员来的萨拉森轻骑兵——这是他的老友迦玛尔算端的礼物,甚至还有尼西亚帝国送来的志愿兵。由于马多,所以皇军的机动性比盟军强,这样皇军可以高速机动进入战场。所以腓特烈二世提出谈判,伦巴第联盟中计,以为皇帝准备来年再战,遂开始部队轮换。腓特烈二世见状立即来了个机动,率领皇军顺利堵住了盟军轮换部队的集结点科特努瓦(Battle of Cortenuova),盟军猝不及防,在皇军骑兵的猛冲下大败,这是帝教二党战争中皇军取得的最大胜利。盟军几乎损失了他们全部的野战军,只能笼城死守抵抗皇军。不少联盟的诸侯也见风使舵,伦巴第联盟实际上已经等于解体。教宗格里高利九世听说惨败后“几乎惊厥而死”。皇帝的威光照四方,他只要拿下伦巴第联盟的最后六个据点,他就是意大利无可争议的王。但是从不缺乏幽默感和宿命感的上帝,又开始跟他开玩笑了——霍亨斯陶芬人似乎对于攻城这事情有着难解的诅咒,腓特烈的爷爷势如破竹进入意大利,结果在亚历山大里亚攻城失败,一路退到了自己的命运之地莱尼亚诺。而腓特烈二世一样是一路顺风,然后就遇见了自己的亚历山大里亚——布雷西亚(Siege of Brescia)。腓特烈二世用尽办法也没能拿下这座城市,结果给了伦巴第联盟两个月的喘息之机。而被他灌了迷魂汤的格里高利九世也清醒过来,决定借助腓特烈吞并撒丁岛的事件——教皇国是撒丁岛的宗主,下场跟皇帝对拼。1239年,教廷再次将腓特烈全家破门出教,帝教二党均公开发檄文,指责对方是《圣经》里面说的“海里的兽”,拔刀互砍起来。皇军得了先手,连破拉文纳和法恩扎,并且在吉廖海战(Battle of Giglio (1241))重创教廷军队,这次海战中腓特烈俘获了大批受教廷征召去罗马开会的高级教士,一时间教廷颜面扫地。亲皇帝的教士和反教廷的异端派系立即活跃起来,各种思潮迭出,一时间出了各种好玩的事情,比如帝党里的萨尔茨堡大主教公开讲皇帝是“圣腓特烈”,耶西是“新伯利恒”,格里高利九世是“敌基督者”。而被这言论骇的目瞪口呆的听众表示质疑的时候,大主教竟然厚颜无耻的讲“我就是天主,我不会犯错”。这些暴论传到罗马后,格里高利九世狂怒不止,忘了自己年龄近百,等到想起来自己已是高龄人士时为时已晚——当场气毙了。然后教廷进行了有史以来最丢人,最不堪入目的一次教宗选举——由于皇帝的成功,导致教廷内分裂,主教们长时间选不出新教宗,罗马城真正的主宰,奥尔西尼家族的族长马泰奥看见这情况就怒了,他下令士兵们将所有主教带进一个小黑屋,锁上门后放话只给黑面包和水,选不出来就别出来。信徒和凡人眼中凛然不可侵犯的主教们在这个黑屋里呆了55天,期间种种丑态让人大跌眼镜——没有一张可用的床。面包硬的可以砸死人。房顶破烂,还来了几场大雨。不给倒马桶,导致粪水在罗马一年最热的时间段里,于选举教皇的会议厅里满地横流。环境太差导致主教们纷纷病倒,结果病死的直接被士兵拉出去埋,没死的晚上跟健康人住在一起,继续投票。到最后马泰奥还到场直接说如果再选不出来,就直接把格里高利九世的死尸挖出来拉到现场,让“圣父亲眼见证见证”。实在是折腾的不行的主教们终于选出来塞莱斯廷四世当新教宗,但是没想到他仅熬了两星期就病死了,马泰奥再找人来选教宗时发现有了心理阴影的主教们都已经作鸟兽散,找不到人了。最后不得不祈求皇帝释放几个俘虏的主教才能勉强去选举。对于教廷丢人到家的情况,腓特烈二世满意极了,于是他沽名学霸王,犯下了自己人生最大的战略错误——他同意了一批人去阿维农选新教宗,而这批人终于选了一个堪与他一战的真正对手——英诺森四世。
出身热那亚的英诺森四世,是个精明强干,个性极强的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用自己私人家徽的教宗),从商人国家来的他跟之前的历任教宗最大的不同的是——他完完全全把自己看作一个俗世的诸侯,心理没有任何作为出家人的觉悟,甚至连自己是个修道人的想法都没有。他上任以来就执着于获取金钱和利益,并因此毫不在乎手段和影响。历史学者们大多认为日后教廷风气败坏,到最后衍生出乱卖赎罪券敛财的丑态,最早是由他开始的。他对于财富和权力的追求如此之强烈和直白,以至于连当时两大修会的会祖方济各和多明我都公开谴责他。有个非常流行的段子是这么说的——英诺森四世曾经召多明我来罗马,在拉特兰大厅里,他指着一箱箱的金银财宝,得意对多明我说道:“彼得的教会从此不会像彼得说的那样‘金子和银子,我是没有的’啦”。被这句话的无知和欲望震的瞠目结舌的多明我冷冷的回道:“对,但彼得的继承者从此也不能说‘收起你的床,走吧’”。这虽然是段子,但如此流行,就可以直白的说明英诺森四世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不是段子的正史里,多明我直接谴责教会已经“不再是主的牧者,而是抢羊的狼”)。英诺森四世这么弄钱,当然不只是为了享受现世的美好,而更多是为了军费,这位热那亚送来的教宗的上位,代表着他背后的四大海洋国家之一的热那亚正式选择跟皇帝开干。1243年,英诺森四世和腓特烈二世的使者谈判,谈判期间他派人去煽动维泰博造反,并成功击败来干涉的皇军。腓特烈二世大怒,立即从神罗全境再次动员兵马。而英诺森四世更直白,他把和皇帝的和谈情况印成小册子到处散发,并杀气腾腾的公开讲“干掉这个霍亨斯陶芬人,是超越一切虔诚行为的当务之急”。皇帝问讯就拉了一万兵马开始跪压罗马城。英诺森四世学起来他的对手,化妆出逃成功。事实上整个教廷都通过各种路径四处出逃至里昂。然后英诺森四世在里昂招兵买马,准备新的盟军对抗皇帝。同时英诺森四世宣布绝罚皇帝,这一次英诺森四世不但绝罚了皇帝,还直接宣布要重新为西西里王国找一个新的国王。这就是要不死不休了。消息传出后整个神罗帝国都开始动摇,诸侯们有想上位的,这时候全都动了心思,帝党军队则四处镇压。战火从北意大利蔓延到了德意志。腓特烈二世凭着自己的本事,让皇军始终处于优势,但他的年龄已经开始不适合这样全面的战斗了。他的性格随着诸侯叛乱频仍也愈加暴躁,晚年的腓特烈二世变得暴躁和易怒,他的聪明被用来发明新的处决方法来杀死反叛者,而不是指导他的战略。逐渐颓废的皇帝最终败在了这一条上——1248年,北进的皇军为了保障粮道,包围了盟军的重点城市帕尔马。开头皇军打的很顺,帕尔马被围的请降了三次。但是腓特烈二世决心拿帕尔马做个范例,三次均拒绝,摆出一副准备屠城的架势。帕尔马人被迫死战到底。就在帕尔马被皇军围的矢尽粮绝的时候,腓特烈二世出门散心打猎被盟军的间谍探知,帕尔马人趁主帅不在的时候出城突袭皇军,皇军大乱,全线总崩,腓特烈返回时发现事情已经不可救药,只能被乱兵裹挟逃亡。帕尔马战役(Battle of Parma)的失败打破了“皇帝聪明绝顶,不可战胜”的神话。一举扭转了帝教战争的局势,从此教党转入战略进攻。腓特烈二世随后又输掉了福萨尔塔战役(Battle of Fossalta),皇军被迫退出北意大利。兴高采烈的英诺森四世宣布进攻皇帝是十字军行为,而人到晚年的腓特烈的行为似乎证实这指控不是完全的空穴来风,晚年的腓特烈性格越加酷烈,昔日的计谋和策划不再,而是为酷刑和苛政所替代。他全力以赴搜刮财富以应付战争,但是西西里王国已经很难对他的战争再支持下去了。虽然他的眼光依然锐利,手腕依然有效,所以他的子嗣们在各个战线上都顶住了盟军的进攻,1250年,皇军在钦格里战役(Battle of Cingoli)中击败盟军,将其逐出西西里王国,恢复了对中部意大利的控制。教党在北部也遭到失败。但是西西里的形势和腓特烈二世的身体已经不能允许他继续作战下去了。1250年,腓特烈二世到达了他的预言之地菲奥伦蒂诺(Fiorentino di Puglia)。他的占星术士曾经预言他最终将“死于花下”,于是他就在这里一病不起,最后长眠于这里的百花宫中。也许是这位聪明的皇帝已经耗尽了霍亨斯陶芬家族全部的智慧储备,他的后代无一能成气,最后彻底失去了西西里王国,整个家族最终绝嗣,只留下了令人惊叹的传奇供后人哀思。
腓特烈二世皇帝在欧洲中世纪上绝对是空前绝后的,甚至可以说他是真正的最后的一位神罗皇帝。后来的神罗皇帝,其实都是德意志的国王,而不是一个大帝国的领导者。他开启的帝教二党混战,是将成为接下来困扰意大利三百余年的政治主旋律之一。这三百年无底线的混战,将成为民族主义诞生和生长的肥沃土壤。为了对付皇帝的武功,教廷使用了一切手段,最后熬死了腓特烈,教皇也因此真的成了正儿八经的“宗教的皇”,是精神和世俗的双重统治者,但这种不择手段,也彻底击垮了教廷的合法性。从腓特烈二世之后,教廷的威光骗骗无知的小民尚有作用,而对于封建领主们来说,他们心中再也没有对教会的敬畏了。因为人人都知道教会做了什么,在人心中,教会不过只是一个特殊一点的,更能骗愚民的诸侯罢了。上层丧失了对宗教的敬畏,导致战胜了皇帝,到达了顶点的教廷,实际开始一路走下坡。这个一路下滑的颓势,将在后世直接催动宗教改革运动。而皇帝的文治,冲击了整个中世纪。出于争夺舆论的和彰显学术的目的,皇帝慷慨资助学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受惠者就是那不勒斯大学。那不勒斯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学府之一,也是欧洲第一个能提供全套的文官培训的学校。腓特烈二世通过这所学府,首次在欧洲实现了中国皇帝式的“天下英雄皆入我毂”的文官建设。尽管这套体系在他死后崩溃,恢复了封建领主分治天下的传统。但是这是第一次欧洲有人尝试文官教育体系。为了让文官们学有所用,同时也为了搞治理,1231年腓特烈为西西里颁布了一部划时代的宪法《奥古斯都宪法》(Liber Augustalis,因为是在梅尔菲颁布的,所以也被称为梅尔菲宪法)。这部被盛赞为“现代行政国家的出生证明”的国宪共253条,其中内含行政法107条,司法法52条和封建法94条。这部法律规定了国家行政的有法可依,创设了常设法庭(以前西西里的法庭没有指定的开庭日期,这部法典之后,西西里的法庭才改为除规定假日外每日营业)和中央直属的检察官制度(国家的大检察官有权力追责地方政府,比如如果有谋杀案件报上来,地方政府必须破案,如不能破案则必须出证明给大检察官,同时缴纳罚款)。尽管这部法案很大程度上还是无法摆脱中世纪的影响,但是它已经很像中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为中央行政权力可以下到地方提供了保障。所以这部宪法堪称是当时欧洲诸国里最先进的宪法,也是法学史上最完整的法典之一,制定之后足足在西西里使用了六个世纪,直接影响了现代意大利宪法的制订。所以从历史上来看,腓特烈二世这位天才皇帝,用他的功业为后世的几大思想启蒙运动提供了根源、动力和土壤。这就是为什么他被视为德国和意大利历史上的传奇帝君,获得了历史学者们的“第一个坐在王座上的近代人”的至高称赞。
瓦尔德玛二世 的哥哥是 克努特 六世,一般说的克努特大帝是二世,曾经征服英格兰的那位
严格说窝阔台汗国其实有两个,第一个窝阔台汗国是指成吉思汗分封后成立的窝阔台领。蒙古帝国崛起后,成吉思汗临死前分封5个兄弟和4个儿子,一共9个兀鲁思(“人众”、“国家”之意,汉译汗国)。其中兄弟们的封地在蒙古东面,史书上称之为“东道诸王”。而儿子们的封地则在蒙古西面,就是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术赤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拖雷汗国。在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中,以小儿子拖雷军功卓著,最受宠爱。蒙古人的传统是幼子继承家业,称之为“守灶”。所以拖雷汗国的封地在中央、最为靠近蒙古王庭,它是元朝的前身。但是四大汗国和东道诸王虽然有独立管理军队、属民、贡税、牧地的权利,但他们在这时并不是标准意义的独立国家,而只是蒙古大汗的封臣。对大汗这个宗主有很多义务。而大汗对于他们的内政,理论上也是可以予以干涉的。其中察合台汗国更是给了“执律法”的任务,有责任根据“大札撒”法来惩处违法人员。
成吉思汗在晚年克制了对拖雷的宠爱之情,打破蒙古的旧传统,指定治国才能更全面的三子窝阔台为继承人。窝阔台有二哥察合台的支持,并且四弟拖雷早逝,其子羽翼尚未丰满,便即位成为第二任蒙古大汗;并为此编出来拖雷“代兄受病”的故事(成4里面有这个剧情)由于窝阔台做了大汗,所以不在意自己的封地(自留地)是最小的,但窝阔台后来因沉溺酒色猝死后,乃马真皇后称制五年,终于把她的儿子、也就是窝阔台不中意的长子贵由扶为第三任大汗,可惜贵由只做了两年也病死了,他也没处理好封地偏小的问题。于是拖雷的长子蒙哥作为窝阔台养子开始谋夺汗位。由于有养父系的政治基础,有生父系的最强军力,还有术赤系的支持,自然鸠占鹊巢、轻松登上汗位。蒙古大汗从此由窝阔台系转入拖雷系。但这个转变得不到窝阔台系,和素来支持窝阔台系的察合台系宗王的支持。这导致蒙古帝国迅速分裂为两个集团。其中窝阔台的孙子海都利用元朝的内讧和其他宗王的支持,起兵造反成功,把本已经虚化的窝阔台领重建为独立势力。这就是第二个窝阔台汗国。不过这个汗国本来就是从夹缝里利用风云际会而起家,实际上只是一个松散的集团的一个代理人,或者其一部分,它的出现只是依靠海都本人优秀的能力带起来,一旦海都不在了,而集团势力又达成妥协的话,它的命运也就到头了。所以海都死后这个汗国就消亡了。但是窝阔台汗国作为以察合台汗国为首的反元朝集团的一部分,在汗国消亡后作为察合台汗国内部的一个势力继续存在,并且在之后又反客为主,出了数任察合台可汗。窝阔台汗国的重现,中文史书多称之为海都之乱。它是蒙古帝国史上的大事,标志着蒙古大汗的权力正式虚化,各汗国从此走上属地化,即依照各自辖地的政治逻辑各行其是,而不再服从统一的蒙古大汗。这标志着蒙古帝国开始解体。
海都:窝阔台汗国的唯一君主孛儿只斤·海都(1235-1301),他是合失之子,窝阔台之孙。由于他父亲只是窝阔台的第五子,所以在很多窝阔台系宗王中出身比较泯然众人,平平无奇。但是海都心里有雄心壮志,他“身材中等而健壮”,为人聪明、能干而狡诈。而且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律己极严。他爷爷和伯父的据说都是饮酒过度喝死的,他父亲也盛传是饮酒过量至死,因此他从不饮酒。
窝阔台即位时,蒙古宗王宣誓效忠,以后的大汗只能是窝阔台后人;轮到海都的伯父贵由登基,也有类似宣誓。贵由死后,出身拖雷系的蒙哥继位。蒙哥忌惮窝阔台和察合台系宗王,将其视为全力打击的对象。在蒙哥的铁腕清洗下,有77名大臣被杀,多位皇子皇孙被杀被关,窝阔台系宗王丧失了大部分军队。此时年仅15、6岁的海都,也被贬到哈萨克境内的海押立。让其处于钦察汗国的包围之中。蒙哥的上位是依赖钦察系拔都的支持,因此他上任后酬答钦察汗国,让其得到了河中地区的城市,拿走了察合台家族的大片领地。与此同时蒙哥也趁机在中亚建立了别失八里、阿姆河等行省,还在中亚驻扎了至少两万骑兵,把分散在中亚的窝阔台诸王分割开来,予以监视。但是因为海都在诸宗王间实在只能算小字辈,所以对于他的监视并不严密。海都借助蒙哥的疏忽,自己在海押立附近招兵买马,由于他高度自律,很有手腕,而且他是参加了第二次西征的有功之臣,虽然是贬斥,但明面上是封到海押立的。所以他有征募之权。凭借自己的才气,海都能吸引到人效忠,遂拉起来一只两三千人的队伍。不过他很清楚这点兵力不能招惹蒙哥,于是他向蒙哥低头,隐忍度日。
蒙哥在钓鱼城被宋军击毙后,蒙古帝国,或至少是拖雷汗国立即开始内讧。1260年起,王弟阿里不哥和太子忽必烈爆发了持续4年的争位战争。这场代表蒙古帝国中央分裂的内战影响极其深远,它导致了整个中亚和中东的蒙古势力来了一次大洗牌。蒙古帝国迅速分裂为数个集团。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为了增加影响力,均大拉外援。其中驻地在哈拉和林,代表蒙古的守旧势力的阿里不哥获得了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宗王的明确支持。而驻扎在大都,代表革新势力的忽必烈,通过承认旭烈兀在中东的统治权,获得了伊尔汗国的支持。但是忽必烈的承认是不合蒙古帝国的规矩的(因为蒙古帝国的规矩是只有总号的承认才能开分店,不经总号同意扩张可以,但是开分店就是僭越。但是忽必烈此时不能算是全蒙古帝国的大汗,所以他无权承认伊尔汗国为蒙古帝国的正统分店)。于此同时四大汗国之一,昔日蒙哥的支持者钦察汗国此时换上了新大汗别儿哥。别儿哥是个虔诚的绿教徒。而旭烈兀代表的伊尔汗国保守派信的是长生天或者佛教/景教。更重要的是,旭烈兀和忽必烈代表的蒙古帝国改革势力主张属地化,在汉地就用汉制,在伊朗就用波斯制。这是蒙古帝国为了治理农耕文明的必然,但是坚守游牧文明的守旧势力对此不能容忍,因为其他几个汗国的属地更适合游牧或者半游牧经济。况且蒙古帝国的发家史,让他们认为农耕该改掉,游牧是正道。而且随着改革势力选择了不同的政治路线,传统上的游牧-农耕冲突矛盾就被不同的政治路线继承下来。钦察汗国所在的南俄草原和高加索山地民族长期侵扰伊朗,而自诩伊朗国家的继承者的伊尔汗国自然不能允许这种侵扰。围绕着打耳班关的争夺战,将继续困扰这两个汗国始终。所以钦察汗国这次决定加入守旧派。两派之间所代表的两个文明间的深刻矛盾,随着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开始内战而全面爆发。
开战初期,忽必烈用的是离间计,他诱惑察合台汗国的阿鲁忽汗抢走阿里不哥在中亚的军队和城市税收,顺带抢了原属钦察汗国的阿姆河以北土地和草原。阿里不哥率兵火并阿鲁忽,然后忽必烈借机挺进漠北,最终打败了阿里不哥,成为了有名无实的第五任蒙古大汗。在另一方面,阿鲁忽的做法激怒了钦察汗国,但钦察汗国的别儿哥忙于在高加索和伊尔汗国怼,无暇收拾阿鲁忽,于是他就要找个代理人来干,海都这时候自告奋勇,由于他是少数有自己人马的宗王,别儿哥就把部分军队交给海都让其代劳。得了外援的海都与阿鲁忽干了两仗,一胜一负。正在琢磨如何决胜时,天降良机。1265年三大汗国同时办丧事,旭烈兀、阿鲁忽和别儿哥都在这一年病死。海都乘机收编了这支钦察军,然后再利用他们控制了原察合台汗国的首都阿力麻里。实力爆增,以至于忽必烈认为他的军队“繁而锐”不能速胜。为了解决海都,忽必烈在阿鲁忽死后,派察合台的后裔八剌去掌权察合台汗国,他打算利用八剌造成察合台汗国诸王内乱,自己好腾出手消灭南宋。但没想到八剌也是个骑墙派,打了一会就跟海都和好了。随后还还驱逐忽必烈派出的官吏。忽必烈大怒,开始和八剌大战,海都则乘机夺取了察合台汗国的大量地盘,基本上成了半个察合台汗国的主人。八剌不爽海都夺地自为,但是又不可能同时和元朝作战,而海都也不满足于自己只有半个察合台汗国。两家相互算计,但又畏忌元朝。于是各方决定先谈谈。1268年,海都、八剌和钦察汗国的蒙哥帖木儿在塔拉斯河地区开了一个忽里尔台大会,在会上他们宣布结成反元朝联盟,公开反对忽必烈和伊尔汗国,会盟各王指称忽必烈已被汉化,声称要对忽必烈用兵以恢复蒙古人的游牧本性。而海都则被推举为盟主。塔拉斯河会议是蒙古帝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公开了蒙古内部势力的路线分歧,宣告蒙古帝国的正式分裂。海都在会议上表现非常出色,他与诸王约定,要将军队“迁到山地和草原上,不再在城市周围游荡,不再将牲畜赶到庄稼地里,也不再对耕种土地的剌亦牙惕(农民)提出不合理的征索”。这既是一种仁政,也是海都为首的守旧派表现出的要坚决捍卫游牧文明价值,坚决抵御农耕文明价值对于游牧人生活的侵蚀的意愿。海都等守旧派清楚以元朝/伊尔汗国为代表的走农耕文明路线国家的实力,也明白农耕文化的先进性不是游牧文化所能比拟的。所以守旧派更偏向使用一种种族隔离的做法,尽可能使用分裂分离,甚至互不干扰的方法来保护游牧文明的纯洁性。在海都之后,各大汗国除了在纯粹只适合游牧的地区里保留游牧经济和游牧国家外,基本都采用了改革派路线,在游牧农耕的交界线甚至半牧半耕的地区最终出现了大量的分裂内讧。起因就是这次会盟。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海都可以算是最后一个对游牧本性有着深刻理解的蒙古可汗。在会议上,海都和蒙哥帖木尔怂恿八剌去对付伊尔汗国,而自己则东向对付元朝。八剌轻视伊尔汗国的力量,觉得自己是挑到好差事了,而且这种划分也解决了他跟海都之间的矛盾,所以他愉快的开始西进伊朗。而海都则开始东进。元朝不能坐视海都壮大,只好放弃攻击南宋,调头过来打击海都。1269年,忽必烈以皇四子那木罕为将,在别失八里击败海都。1274年,忽必烈再遣木华黎四世孙、宰相安童辅佐那木罕西征,王子阔阔出和蒙哥的四子昔里吉随同。不料,昔里吉等人于次年底发动兵变,将安童抓获后交给海都,将那木罕和阔阔出交给了蒙哥帖木儿,几年后才释放。元朝的内讧导致海都雄心再起,但没想到的是随后又引发了新的内讧——蒙哥帖木尔喜欢昔里吉,觉得让他当蒙古大汗比海都更合适,结果海都愤然和蒙哥帖木尔决裂,反元朝联盟就陷入了瘫痪中。
另一面,1270年,西进伊朗的八剌被阿八哈在科拉尼斯平原击败,全军覆没。海都立即率军逼死八剌,扶立其子笃哇为察合台汗,然后共同挥师东进蒙古本部。这个时候反元朝同盟实际上已经只剩下占据了察合台汗国的窝阔台汗国。海都的东进被土土哈挫败,并被驱逐出漠北。1286年,海都等人联络东道诸王的乃颜部,意图东西夹击元朝。在忽必烈率领元军主力去平叛乃颜时,海都一度发兵占领和林,但此时的和林已经不是帝都,其财物早已转移去大都。海都得不到好处,只好退出。但是海都的军队已经给元朝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元军虽然有强大的财力、庞大的军队和众多的谋士,也始终占据着上风。但他们更像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军队,能够击败敌人,却无法彻底消灭敌人。而海都的中亚联军,有蒙古人、突厥人也有契丹人,全都是高度机动的游牧骑兵,能灵活运用打走结合、长途奔袭、骚扰战、攻击粮道等战法;所以战事十分漫长。但是海都和忽必烈毕竟都是蒙古王公,军队无论技战术法阵都一样,所以战争很大程度上是比拼国力,而察合台汗国的国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跟元朝媲美。1294年,忽必烈驾崩。1301年,海都纠合诸王再度进兵蒙古,最后终于在和林被抓住机会的元武宗海山击败,海都在归途中死去。死后其子察八儿继位,但是笃哇借助海都的死趁机独立出来,并迅速纠集起一只军队攻打察八儿。察八儿没有其父的能耐,只好和元朝讲和。随后归顺了元朝,窝阔台汗国被察合台汗国和元朝瓜分了。
真金:成4这里又开始乱整了,这个人物又是一个名字和介绍对不上号的人物。首先真金是有这个人的,但是真金(1243-1286)并非蒙哥的儿子。他是忽必烈的皇长子,元朝二代目元成宗铁穆耳的父亲。初期,忽必烈大力推行汉法,使真金自幼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但晚年时忽必烈在蒙古宗王的反对乃至叛乱下,在一批汉人重臣逝世后,趋于保守,他重用色目人阿合马、汉族商人卢世荣等理财派,横征暴敛。真金作为皇太子参与朝政后,就作为汉法派的领袖与理财派形成对立,发生了痛殴阿合马、阿合马遇刺、卢世荣被弹劾处死等事件,对苛敛暴政有所遏制。他在忽必烈本人止步于推行汉法的道路时,力图继续推进忽必烈先前从事的行汉法、图大治的事业。可惜真金的拥戴者急于劝忽必烈让位,上了一封无脑奏折,虽被扣住不报,但忽必烈还是知道了。父皇震怒之下真金忧惧而死,其汉法的事业遭到失败。真金虽死于皇太子任上,但从铁穆耳开始,后来的元朝皇帝都是他的子嗣。因为忽必烈的其他儿子都吃过败仗,而且采用汉制主张立长,所以维持了长子家族的尊荣。
但是真金一直是燕王或皇太子,并非窝阔台汗国的臣属或盟友,所以游戏里的这个人物其实不是真金,而是蒙哥的四儿子昔里吉。昔里吉为人生性桀骜不驯,虽然贵为蒙哥的儿子,但蒙哥死时年幼,且缺乏军功,所以汗位继承权轮不到他。昔里吉为求出身,便与玉龙答失、阿速台等兄弟一起,在拖雷系内战中选择支持阿里不哥。随着阿里不哥战败,蒙哥诸子们归降忽必烈,并得到了宽恕。其中昔里吉受封河间王。但是昔里吉不满足于去当个区区宗王,仍然对曾经属于本家族的汗位充满幻想。海都之乱的爆发给了他一个机会。1264年,因为畏忌海都的崛起,忽必烈决定屯兵对抗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威胁,便派那木罕为主将,统领大军屯戍阿力麻里以防御,昔里吉和侄子撒里蛮,阿里不哥之子药木忽儿等随同出征。第二年海都果然东侵,元军在与海都、禾忽(贵由汗幼子、大名王)等军相继开战后,形成了相持苦战的局面。趁此机会,昔里吉与药木忽儿、撒里蛮等相约谋反,以给养分配不公为由发动兵变,抓获主帅那木罕、大将牙忽都、宰相安童等,随后叛军联络反元朝联盟,并同时拥戴昔里吉为新的大汗。
然而昔里吉造反加入反元朝联盟,给元朝造成很大震动的同时,亦造成了反元朝势力这个松散联盟的破裂。游牧文明组成的反元朝联盟本身就是一个勾心斗角的联合,海都作为窝阔台汗国的首领,却把持着察合台汗国的权柄。这一方面导致旧的察合台汗国宗王有要反攻倒算夺回旧地的需求,而钦察汗国,作为长期和察合台汗国争地的一方,也不一定能为海都真出力。而另一方面,由于推行汉制,而且也由于忽必烈家族内部团结性更高,所以昔里吉虽然造成元朝边防缺口,但是元朝可以凭借强盛的国力调集预备队迅速补上防线。昔里吉称大汗遭到海都、笃哇的反对,但是钦察汗国的蒙哥帖木尔却不是很反对。而且昔里吉将捕获的重要俘虏那木罕等人卖给了蒙哥帖木尔,所以蒙哥帖木尔倾向于昔里吉当大汗,这就惹怒了海都,同时造成了反元朝联盟的分裂。于是海都等人就像怂恿八剌那样怂恿昔里吉东进去进攻元朝,自己则坐观成败。而元朝方面,恼怒于昔里吉的叛乱,忽必烈迅速从南方前线调回军队,交给自己的大将伯颜去对付昔里吉,结果昔里吉被伯颜打到怀疑人生。由于屡战屡败,昔里吉的叛军最终也爆发了兵变,昔日同党撒里蛮、脱脱木儿选择死道友莫死贫道,擒住昔里吉和药木忽儿押送给元朝。昔里吉叛乱草草收场。忽必烈痛恨昔里吉,但限于贵族共和制传统,只是将他发配充军,参加对越南陈朝的战争。昔里吉在战争中的表现不详,但是在随乌马尔、樊楫的水军撤退时遭遇了白藤江惨败。三个人都做了陈朝的俘虏。最后,陈朝得知昔里吉的身份,以为奇货可居,便遣使赴元,向忽必烈面呈对“昔里吉大王”的优待,并痛陈乌马尔、樊楫等人的残暴行径。忽必烈当然对昔里吉不闻不问,只是要求尽快送回乌马尔、樊楫二将。但这俩人在陈朝有血债,所以被俘后迅速被陈朝处死。因此陈朝再次遣使呈报,说樊楫、乌马尔已染疾身死,反倒将昔里吉安然送回。忽必烈大失所望,恼怒之下拒绝了昔里吉的觐见请求,将其流放到高丽南部的大青岛,了此一生。
察八儿:窝阔台汗国末代君主察八儿。生年不详,大概1301年才出现在历史中,这一年海都死后,由他继承了窝阔台汗国的地盘。这时反元朝联盟就只剩下了察合台和窝阔台两汗国,但实际上窝阔台汗国的地盘很大程度是篡夺察合台汗国的旧盘口的,而且海都凭借武力裹挟察合台汗国的继承人笃哇跟他和元朝进行战争。不甘于当傀儡的笃哇既没有海都的眼光,也不理解海都的思路。他唯一反感的只是自己的傀儡地位,唯一念想的只是光复察合台汗国的土地,所以他和察八儿一起继续反元两年后。1303年,笃哇厌倦了与元朝互相攻伐的日子,便说服察八儿一起向大都请和。这等于西北诸王承认了元朝的宗主地位。这让元朝的大汗地位再无争议,但是元朝并不想因此优待笃哇,于是元朝利用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矛盾,游说笃哇成功,联盟宣告破裂:1304年,在元朝的支持下,笃哇出兵攻掠窝阔台汗国西部,察八儿应战,结果战败。随后又打了第二仗,这一仗里察八儿的兄弟斡兀立获胜,笃哇提出议和,双方商定在塔什干会谈。斡兀立是个典型的蒙古人,生性豪放且轻率,他竟然将一部分军队解散了。笃哇便在塔什干趁机袭击斡兀立,接着攻下了察八儿的别纳客忒和和怛逻斯城。当时察八儿正在其他地方扎营,对此一无所知。祸不单行的是。支持笃哇的元军也从哈拉和林出发,从后方进攻察八儿。东西夹攻之下,1306年,察八儿只好向笃哇投降。笃哇以礼相待,却收回了察八儿的所有领地,这样察合台系宗王们再次夺回了伊犁河流域和喀什噶尔。实际上宣告了窝阔台汗国的灭亡,察合台汗国的所有遗产再次回到了原主手中。
但光复了察合台汗国的笃哇没高兴多久,就在1306年底去世。随后笃哇长子宽阇即位后不到一年半也去世了。不是笃哇家族出身的宗王塔里忽夺取了汗位。但是没过多久,笃哇家族就造反,1308或1309年,塔里忽在宴会上被刺杀。接着,笃哇的幼子怯别被拥立为汗。察合台汗国的连续内乱让察八儿燃起了复国的希望,他想法凑了一批人马去进攻怯别,却被打败。再无去处的察八儿只好东归元朝。察八儿投降元朝后,窝阔台汗国的领地被也先不花和元朝瓜分,但他被元武宗海山封为汝宁王。因为成吉思汗当初定下规矩,只要是黄金家族出身的各支宗王,都能分给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就是大汗也无权剥夺;当然,藩王的继位必须得到大汗的承认和册封,颁赐印章。也就是说,藩王对自己的领地享有世袭,即便是藩王谋反或者有罪,也不过是收拾叛逆者本人(废除藩王、剥夺爵位),但绝不能剥夺该藩的领地,而是让叛逆者的至亲继任。这样一种政治规矩是典型的贵族共和制的特点。是欧亚大陆上比较常见的设置。但是察八儿这个汝宁王有名无实,最后以富家翁结束。察八儿投降后,窝阔台汗国的宗王就逐步转为察合台汗国的豪族,后来在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的过程中,这些窝阔台系出身的豪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