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马其顿军团遭遇秦军的一点新思路-交叉比较 -- 龙眼

共:💬185 🌺1311 🌵14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是给活埋了,是先饿晕再砍死了,最近考古发现

最近考古发现,在长平,就是现在的高平地区有不少死尸坑,就是那时死去的赵军的。主要的死亡原因是被砍死后埋葬,而不是活埋。试想,一个饿得半死的人,哪还有力气去做抵抗呢?这点就得学雅克萨的老毛子,知道投降也是死,自己吃自己人的死尸,愣是剩下几十个人守住堡垒了。

另外,从长平(今高平)的名字上看就知道是个马战车战的绝地。只有山多的地方才会出现这平,那平的地名,平原地区本来到处都是平的,所以往往以岗、丘标定地名。而从今天高平的名字看那里应该是一片周围被断崖、沟壑包围的窄长台地,或者一面是断崖,一面是峭壁,两头有口子的长长的半腰台地。所以一旦被诱骗到此,两头一被堵住,就是死路一条了。就是不知道如果放弃所有辎重,步兵能否从两侧的山岭沟壑中分散逃生。估计可能性也不大,哪种地方到处都有沟壑,也到处都有道路,两条腿终究跑不过两个轮子加16条马腿。看来只有坚守自己吃自己活一天多一天机会了。

家园 河北平原适合骑兵作战,敢引秦军进去吗?

河北平原适合骑兵作战,敢引秦军进去吗?

上党盆地地形,google地图很清楚

所谓“胡服骑射”,就是骑兵为主了?后勤吃得消吗

政治表态不是军事革命,秦军在长平也动用了骑兵而且起到了关键作用

李牧是靠诱敌深入而不是骑兵正面冲突打胜仗

“当年在胡服骑射最盛的时候,赵武灵王想以自己的兵威出五原,绕云中突袭秦国,可最终没有成行”

关键是补给问题难以解决

“秦在对付匈奴骑兵的时候就是一阵一阵步步紧逼,你匈奴不是能跑吗,我就稳扎稳打,打一阵扎一阵,慢慢推向你的老巢,推向你水草最肥美的生命所在,这样逼你决战,于是一战而成,然后也不恋战追击”

这是战略,不是战斗阵型

“据说长平战役也给了秦军很大杀伤,就是可惜主将赵括在突围时失去方寸,自己给人家的强弓硬弩(看厉害吧)给射死了,结果40万赵军因无主帅而投降了,最后被坑杀。如果有明白不胜则死的道理的主帅在,哪怕是吃己方老弱死亡士兵的尸体,大不了把主帅自己的左臂也切了作军粮,犒赏三军以悲壮鼓舞士气,也能再撑几个月,到时候缺粮的就是秦军了。”

投降的有40万,和秦军比,赵军就是奥特曼

家园 秦军骑兵装备数量也不很少吧,不能一说秦军就是兵马俑方阵

一说赵军胡服骑射就全是骑兵。这个误会就大了。实际上战国后期胡服骑射已经全面普及了。赵军步兵也是主流,看长平之战过程就是这样

家园 看长平之战秦军2万包抄赵军后路看来,秦军骑兵战术迂回比

波斯马其顿更大。

其实有长平这样大规模的战役打底,战国七雄随便拉出去西方都可以称雄。

长平之战是那个时代最像现在战争的战役。西方大部分战争的战役阶段,往往是一天内结束,或者很短时间结束,战败者往往彻底失去战斗力。而长平之战前后几年时间。最激烈的作战时间也长达几十天,几十天残酷厮杀,对后勤压力极大。战场面积也比西方同时代大的多。西方同时期作战指挥官通常是可以全面监视战场,可是很多人还是亲自参与作战(这样实际上是放弃了指挥权的)。而长平之战为代表的战国后期大规模战争的战场规模极大,最高指挥官是不可能全面监视战场,各分战场指挥官也至关重要。最重要的事战国战争对参谋军官考验极大,后勤和情报还有指挥系统运转的的复杂程度都是极大的。这样大规模的长达几十年的战争考验出来的职业军人。我相信同时代西方低烈度战争考验出来的军人是没法比的。其实春秋时期战争很像同时代西方战争,战场小,战役实际短。战国后期的大规模战争实在是超出那个时代了。比较坎尼战争杀死八万罗马人。战国时代杀人过十万的战役就不知道多少了

通宝推:浣花岛主,
家园 波斯战车比战国时代战车轻吧,况且秦战车有戈这样的收割

步兵人头的工具

家园 长平之战过程不是你形容的这样,

相持阶段是这样:

“公元前260年春夏间,廉颇在空仓岭一线布防,王龁率军于沁河沿线准备突击。战事是由赵空仓岭守军同秦前哨部队遭遇开始的,守军招架不住,秦军步步进逼。是年七月,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一西垒壁(一作西长垒)完全陷落,赵军退守丹河,秦赵隔河相峙。 赵军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为依托,全力加固丹河防线。此后,“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也就是说赵军防守几十里的空仓岭防线,这就说明赵军主力是步兵。后面在丹河防线坚持3年之久。这样相持的作战,双方主力对垒。已经不是野战了。

而白起到了以后:"公元前260年8月,对秦军动态茫昧无知的赵括统率赵军主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出击。两军稍事交锋,秦军的诱敌部队即佯败后撤。鲁莽的赵括不问虚实,立即率军实施追击。当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设阵地——长壁后,即遭到了秦军主力的坚强抵抗,攻势受挫,被阻于坚壁之下。赵括欲退兵,但为时已晚,预先埋伏于两翼的秦2.5万奇兵迅速出击,及时穿插到赵军进攻部队的侧后,抢占了西壁垒(今山西高平北的韩王山高地),截断了出击赵军与其营垒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5000秦军精骑也迅速地插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牵制、监视留守营垒的那部分赵军,并切断赵军的所有粮道。与此同时,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出击被围困的赵军。"

注意看奇兵迅速出击,5k秦军精骑切断粮道,突击部队。这些应该也是包涵大量骑兵在内的。白起这样伟大的军事家,对各兵种应用都是很熟练的。

长平之战是无法作为步兵战胜骑兵的例子的,。这个战役规模时间之大,远超过同时代任何其他作战。这样考验过的指挥司令部和参谋军官们我相信远远超过任何西方将领,尤其考虑希腊和罗马指挥作战的往往是贵族执政官而不是职业军人。

通宝推:李根,莫彷徨,ErgoSum,
家园 骑兵(无马鞍马蹬年代)的利弊《六韬·犬韬·战骑第五十九》

转贴:

武王问太公曰:战骑奈何?

太公曰:骑有“十胜”“九败”。

武王曰:十胜奈何?

太公曰:敌人始至,行阵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敌人行阵,整齐坚固,士卒欲斗,吾骑翼而勿去,或驰而往,或驰而来,其疾如风,其暴如雷,白昼如昏,数更旌旗,变易衣服,其军可克;敌人行阵不旧,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其左右,翼而击之,敌人必惧;敌人暮欲归舍,三军恐骇,翼其两旁,疾击其后,簿其垒口,无使得入,敌人必败;敌人无险阻保固,深人长驱,绝其粮路,敌人必饥;地平而易,四面见敌,车骑陷之,敌人必乱;敌人奔走,士卒散乱,或翼其两旁,或插其前后,其将可擒;敌人暮返,其兵甚众,其行阵必乱,今我骑十而为队,百而为屯,车五而为聚,十而为群,多设旌旗,杂以强弩,或击其两旁,或绝其前后,敌将可虏。此骑之“十胜”也。

武王曰:“九败”奈何?

太公曰: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阵,敌人佯走,以车骑反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追北踰险,长驱不止,敌人伏两旁,又绝我后,此骑之园地也;往而无以返,入而无以出,是谓陷于“天井”,顿于“地穴”,此骑之死地所从入者隘,所从出者远,彼弱可以击我强,彼寡可以击众,此骑之没地也;大涧深谷,蓊秽林木,此骑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后有高山,三军战于两水之间,敌居表里,此骑之艰地也;敌人绝我粮道,往而无以返,此骑之困地也;汗下沮泽,进退渐洳,此骑之患地也;左有深沟,右有坑阜,高下如平地,进退诱敌,此骑之陷地也。此九者,骑之死地也。明将之所以远避,闇将之所以陷败也。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骑兵怎样作战?

太公说:骑兵作战有“十胜”和“九败”。

武王问:十胜怎样?

太公说:敌人初到,行阵未定,前后不相联系,我骑兵应立即击破其先头骑兵部队,夹击其两翼,敌必溃逃;敌人阵势,整齐坚固,士卒战斗情绪很高,我骑兵部队应缠住敌人两翼不放,有时奔驰过去,有时奔驰回来,快速如风,猛烈如雷,使尘土飞扬迷漫,白昼如同黄昏,不断更换旗帜,改变服装,[使敌人疑虑重重,]敌军就可以被打败;敌人行阵不稳固,士卒没有斗志,就迫近敌人前方和后方,袭击其左右从两翼夹击它,敌人必会震恐;敌人日暮回营三军震骇.我骑兵应夹击其两翼,急速袭击其后尾,迫近其营垒入口,阻止其进入营垒,敌人在慌从中必会溃败;敌人没有险阻地形可以固守,我骑兵应长驱立入,切断其粮道,敌人必会陷于饥饿;敌处于平坦地形,四面受到威胁,我骑兵协同战车四面围攻它,敌人必会溃乱;敌人败逃,士卒散乱,我骑兵或由其两翼夹击,或袭击其前后,敌将帅也就可以被擒;敌人日暮退回营垒,部队很多,队形一定混乱,就令我骑兵十人为一队,百人为一屯,战车五辆为一聚,十辆为一群,多插旗帜,配以强弩或者打击其两翼,或者断绝其前后,敌将帅也可以被俘获。这就是骑兵作战的十种取胜的战机。

武王问:“九败”是什么?

太公说:用骑兵攻击敌人,如果不能突破敌阵,敌人假装跑,而以战车和骑兵攻我后方,这就使我骑兵处于失败的境地了;击败退之敌,越过险阻,长驱深入而不好止,敌人埋伏在我两旁,绝我后路,这就使我骑兵处于被围的境地了;“前进后,无法退回,进后,无法出来,这叫陷入“天井”之内,困于“地穴”之中,这就使骑兵处于灭亡的境地了;进路狭窄,出路迂远,敌可以弱击强,以少击众,这就使我骑兵处于覆灭的境地了;大涧深谷,林木茂盛,活动困难,这会使我骑兵处于精疲力竭的境地;左右有水,前有大山,后有高岭,我三、军在两水之间作战,敌人内守山险,外据水要,这就使我骑兵处于艰难的境地;敌人断我粮道,我只有进路而没有退路,这就使我骑兵陷于困难的境地;沼泽地、低湿泥泞地,这是使骑兵疲劳的患地;左有深沟,右有坑凹,一高一低,看起来就象平地,无论进退都会招致敌人来攻,这就是骑兵作战的陷地。这九种都是骑兵的“死地”。这是明智的将帅所竭力避开的地方,昏庸的将冲所以陷于失败的原因。

家园 战车的利弊《六韬·犬韬·战车第五十八》

转贴:

武王问太公曰:战车奈何?

太公曰: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也。凡车之死地有十,其胜地有八。

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曰:往而无以还者,车之死地也。越绝险阻,乘敌远行者,车之竭地也。前易后险者,车之困地也。陷之险阻而难出者,车之绝地也。记下渐泽、黑土黏埴者,车之劳地也。左险右易,上陵仰孤者,车之逆地也。殷草横亩,犯历深泽者,车之拂地也。车少地易,与步不敌者,车之败地也。后有沟读,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车之坏地也。日反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溃陷,前不能进,后不能解者,车之陷地也。此十者,车之死地也。故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能避也。

武王曰:八胜之地奈何?

太公曰:敌之前后,行阵未定,即陷之。族旗扰乱,人马数动,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即陷之。阵不坚固,士卒前后相顾,即陷之。前往而疑,后恐而怯,即陷之。三军卒惊,皆薄而起,即陷之。战于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此八者,车之胜地也。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乘万骑,前驱旁驰,万战必胜。

武王曰:善哉!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战车怎样作战?

太公说:步兵作战贵在熟悉情况变化,车兵作战贵在熟悉地形状况,骑兵作战贵在熟悉别道捷径,车骑步同是作战部队而用法不同。车兵作战有十种死地、八种有利的情况。

武王问;什么是十种死地?

太公说:可以前进而不能退回,这就是战车的死地。越险阻,长途追逐敌人,这就是战车的竭地。前面平坦,后面险阻,这就是战车的困地。陷入危险而难于出来,这就是战车的绝地。毁塌积水粘泥地带,这就是战车的劳地。左面险阻右面平坦,还要爬坡,这就是战车的逆地。盛草连垄,还要渡过水泽,这就是战车的拂地。车少地平,而又战车与步兵配合不当这是战车的败地。后有沟渠,左有深水,右有高坡,这就是战车的坏地。昼夜大雨,连日不停,道路毁坏,前不能进,后不能退,这就是战车的陷地。这十种都是战车的“死地”。所以愚将由于不了解这十种死地而被擒,智将由于了解之十种死地,就能避开它。

武王又问:八种有利的情况是什么?

太公说:敌人的前后行阵尚未排列完毕就乘机攻破它。敌人旌旗紊乱,人马不断调动,就来机攻破它。敌士卒有的向前,有的退后,有的往左,有的往右,混乱不已,就乘机攻破它。敌阵势不稳定,士卒前后相互观望,就乘机攻破它。敌前进犹豫,后退害怕,就乘机攻破它。故三军突然惊乱,轻举妄动,就乘机攻破它。敌与我战于平坦。地形上,日暮还未结束战斗,就用战车攻破它。敌长途行军,宿营很晚,三军惧战,就乘机攻破它。这八种情况都是对战车作战有利的情况。将帅明白了十种“死地”和八种“胜地”,敌人即便四面包围,用千乘万骑向我正面压迫,两侧突击,也不可怕,无论多少次战斗都必定取得胜利。

武王说:好啊!

家园 此前300年中国就普及骑兵了,赵只是换了胡服以利骑射

转贴:战国骑兵的兴起

在步兵地位上升为主兵的同时,机动性更强的骑兵也蓬勃兴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战

国又称为中国历史上步骑战兴起的一个战争时代。

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出现在战场上,大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吴子》中讲到“千乘万骑,兼

之徒兵”,“分车列骑”,“车骑挑之”,说的是骑兵与各兵种的配合作战,并讲马匹饲

养和“鞍、勒、衔、辔”装具。从《孙子兵法》未论骑兵作战,而比孙武晚百余年的孙膑

在兵法中大谈骑兵的作用,也证实这一推断。秦的骑兵创于秦穆公时期,有“畴骑五千”

,较普遍认为中国古代骑兵的出现于赵武灵王,早了近300年。到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

改革服制,实行“胡服骑射”,骑兵大昌。从秦陵骑兵俑的服饰看,赵武灵王只是改革了

服制,将双襟交输于背,宽袖、长襦的中原军服,改换为双襟掩于胸前后侧,紧袖交领的

上衣,只是便于骑马射箭。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骑射所以便山谷也,变服所以便

骑射也”。实践证明,骑兵在战争中确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赵国用骑兵灭掉了中山国,

使疆域扩展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成为战国后期的强国。秦国因有骑兵,使穆公

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些情况表明,战国时期是骑兵迅速崛起的关键阶段。

用骑兵作战,孙膑总结了十个有利之便:“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敌虚背;三曰追散乱击

;四曰迎敌击后,使敌奔走;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津关,发其桥梁;七曰

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整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聚,虚其市里;十曰掠

其田野,系累其子弟。此十者,骑战之利也。夫骑者,能离能合,能散能集,百里为其,

千里而赴,出入无间,故名离合之兵也”[10]。骑兵速度快,行动起来便捷、灵活,便于

掌握和运用时间与空间这两个因素,适合于大规模的机动作战,也适应于小范围的扰敌。

《六韬·均兵》说:“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骑兵还是

伺机而动的力量,在战争中担任侦察、奇袭、追击、迂回、包围等作战任务,所以被称为

“离合之兵”。公元前206年,秦赵长平之战,秦以骑兵五千突然插入赵军壁垒间,使赵军

分而为二,粮道断绝,结果赵军覆灭,被歼45万,秦军大胜。

秦俑二号坑骑兵俑分两部分排列,一部分位于二号坑末尾的殿军部分,有两组骑兵,每组

4骑,共8骑;另一组位于二号坑最北边,是一个长方形的骑兵阵。鞍马身长约2米,通高1

72米,至肩部高度是133米,体重约200公斤。从外形上看,马髻修剪,马尾辫结,马

背上雕有鞍,分为两层,上层为皮革,并点缀有鞍钉,起到防滑、耐磨的作用;下层为软

垫,能减缓人与马之间的摩擦,整个鞍用革带紧固在马背中央,并有一条革带攀于马臀,

以防鞍向前窜动。马头上带有络头和衔、镳等。俑坑中的骑乘马和拉车马完全相同。骑士

俑身穿胡服,右手牵马,左手持兵器,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形象相吻合,虽然骑俑

手中的兵器已朽烂,但从其附近发现有锋利的铜剑、弩机和大弓等,可以判断,当时骑兵

的装备主要是弓.....NU,所以“骑射”常常连用。骑兵俑的铠甲由前身甲和背甲两部分组成,

甲身较短,长仅及腰,且无披膊,腰系革带,下穿紧口长裤,脚踏短靴,这都是为了便于

马上击杀格斗。秦俑坑中出土的骑兵俑阵,骑兵鞍马俑,骑兵的服饰,骑兵的高度等都为

我们研究战国时期骑兵的形象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是秦始皇时代骑兵形象的真实再现

因为骑兵俑的队形是静止的,很难理解其在战斗中的队形。根据《六韬》的记载可以了解

到骑兵的战斗队形是根据地形而不同。在平坦的地形上,5骑为1列,前后相距20步,左右

两骑间隔4步,队间距离间隔50米。在险隘的地形上,前后相距10米,左右两骑间隔20米,

队间相隔25米。战斗时其活动范围前后左右各百米,战斗后各回原位置。秦俑骑兵的编组

为4马1组,3组为1列,而《六韬·均兵》所编“五骑为列”、“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

一辈”。两者编列不同,这可能是各国的编制不同的原因,也可能代表两个不同时期的编

制。在封建制刚刚确立的战国时代,骑兵还没有与步兵、车兵一样成为战场上的主兵。号

称“带甲百万、车千乘”的秦、楚两国,也只不过是“骑万匹”,骑兵刚刚兴起,数量比

较少,虽为独立兵种,机动性能强,但是还不能独立作战。秦兵马俑的出土是骑兵兴起的

证明。

家园 这里说的是最后阶段的长平之战

就是赵括被引诱而出,前后被堵,两面无出路的绝望之战,还是我说的,这是由于那里特殊的地形决定的,后来赵括分四队反复突围可不是靠步兵。而在平原很难做到围困40万职业军人。前面的廉颇和赵括与秦军的对峙从略。

那里的地形就决定了谁被围谁被动。而在平原上要包围对手就必须小心自己被人家分割切断。

家园 最近考证秦军那2万5千轻兵是轻车兵,不是轻骑兵

想来也合理,轻兵的任务是迂回和阻断退路。那么对筑垒、射箭等需要的物质一定很大,在运输上车比马有优势。

家园 可戈的长度能穿透马其顿长枪吗?

而且马其顿方阵相当密集,而车兵在局部要一个戈兵打击数个马其顿长枪手,人家还有标枪这种近战的投射利器。当然,秦军的步兵战车在数量上要比波斯大得多,波斯只出动了200战车,那只是春秋初期,中小国家出征的战车规模。以后的春秋大国早就是千乘之军了。如果说波斯军配备的是坦克连,那么春秋大国早就配备装甲师了。不知道战车的规模上去了,效果会不会有质变?

如果公平起见,按秦军和马其顿双方都投入5万人的兵力,不知道秦军按此总人数,当然还包括辅助的步兵和轻骑兵,应该配备多少辆战车?

家园 投石机是重武器,是红衣大炮的前身

投石机也不是摆设

西方人在得到中国的火药生产方法后,将人力畜力驱动的投石机进化成膨胀气体推动的身管武器--大炮。

为什么西方人能够完成这样一个飞跃而发明火药的中国人却做不到?

家园 秦汉抵抗匈奴依靠2种战术,工程工事和预设战场

匈奴的快速转移的机动性和突击速度不是秦汉的农耕步兵军队可以抵挡的。

对应之道就是构筑工事以限制匈奴骑兵的飘忽不定的随意攻击--这个工事就是长城。

长城极大地限制了匈奴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性,观察哨(烽火台)则消除了其速度带来的突然性,并限定了匈奴骑兵的作战地区,使得秦汉步兵可以集中在某些关口的预设战场同匈奴进行决战。

当长城建造工程继续向匈奴活动地区进展,就相当于现代军事上的迫近土工作业,在压制对方骑兵战力的条件下可以抵近对手予以打击。

TG在朝鲜战争中无法正面对付美军的密集火炮和空中轰炸,则采用反斜面坑道战术,有效地保护了步兵有生力量,将38度线稳定下来。

农耕民族的步兵用工程工事来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但随着攻城武器的进展,这些消极手段就逐渐失效了。

元朝用抛石机将宋朝的城墙打破而清朝更是利用红衣大炮将明朝长城各个关口和各个城市的高大城墙轻而易举地击毁。直至今天的美军,也开发了钻地炸弹对付地下坑道工事。

美军钻地炸弹由B-2轰炸机搭载,GPS制导,5000磅级其威力可穿透60米的(35兆帕)钢筋混凝土;10,000磅级可穿透80米的(69兆帕)钢筋混凝土,穿透40米的中等硬岩石,精度在1.2米之内。

静态的防御系统如长城,马奇诺防线和坑道在越来越机动,穿透力越来越强,射程越来越远的攻击武器前面逐渐失去了作用。对付这类攻击武器的办法就是对攻,针锋相对。

卫青霍去病以步骑兵出长城寻找匈奴决战,对匈奴游牧之地实施焦土战,彻底解决匈奴生存条件。

越南战争,北越就不再是掘地挖坑道应付美军的地毯式轰炸,而是抄起萨姆2导弹迎击B52,向南越渗透攻击,打破了美军的饱和轰炸封锁后勤能力后,美军无法抵挡源源不绝的北越地面攻击能力,不得不退出越南。

至于秦军破匈奴好像不是历史事实,匈奴的失势是在西汉时期才显现出来。

什么样的制造水平就有什么样的军事实力:秦朝军队还是以青铜武器为主,怎么能够击败使用铁制武器的匈奴?不然为什么蒙恬还要去造长城?

考古证据表明汉民族从匈奴那里引进刀具制铁技术。

家园 本来要花花你的,但是看到你写:

以后不会再有世界大战了,中国和美国要是有了厉害冲突,多半是打嘴仗,摆摆你有什么武器,我有什么应对,这么瞎分析一番,如果经过这么一分析,发现双方势力相差悬殊,就不必打了,因为打也是输,跟日本二战时一样

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所以不送花了。

你这是唯武器论,忽略了人的谋略。如果双方只比谁的武器较优,那么比比科研人员多寡,兵工厂多寡,就差不多已分胜负了。什么间谍啊,特工啊,参谋啊,组织力啊,人心背向啊,所有那些都不太重要的。

前些日子,家里请了两个越南华侨来拆去旧的中央空调并安装新的。我在酒吧台一边喝苏格兰威士忌,一边跟他们闲聊。做老板的那个说中国现在越来越强大了,而且有原子弹,美国不会再跟中国打仗了。我说你错了。正因为中国越来越强盛,而美国不断衰落。所以如果美国不找借口开仗,阻碍中国发展,就会被中国超过,还会引发内乱,衰败下去。一山不容二虎,要么你死要么我死。就算互相扔原子弹,大家抱着一起死,也好过只有我们美国慢慢拖死了而你中国却活得好好的。

说那么多,其实就是要告诉你,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谋略也很重要。

龙眼你喜欢吃龙眼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