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几部历史正剧:前言 -- GPRS
历史体裁电视剧,好像一直以来有两派。一派是以《戏说乾隆》为代表的戏说历史剧,另外一类就是所谓历史正剧了。其实历史正剧这个名字并不严谨,没有人会真正照着《起居注》拍历史剧,叫做严肃历史剧可能更加合适些,题材严肃,编导严肃,表演也严肃些。
这些历史正剧有几个特点。一是题材严肃。历史正剧很少以狗血三角恋这些软题材为主,编导和观众的兴趣点都在政治斗争这种硬题材上。二是考证相对认真,尽管大家常常给这些正剧挑刺,但是起码表示人家还是肉多刺少;那些戏说剧如果挑刺是没法看的,整个一刺猬,认真你就输了。三是近些年历史正剧基本是中国大陆,特别是国家级的制作单位的作品,合拍和港台片里面几乎没有所谓历史正剧。
虽然在制作态度上有区别,单纯从市场来说,正剧和戏说剧并没有个
高下之分,各有各的受众群体和生命周期。就好像酒店业有安缦颐和也有如家连锁,只要能赚到钱,都是成功的商品。所以看电视剧别端着个架子。
作为一个对文史有点小兴趣的中年男性观众,我更喜欢看硬邦邦的历史正剧。不过近二十年来,我心目中能够算上精品的历史正剧不超过五部。这里我想讨论其中的三部:《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
《雍正王朝》这片子,已经上映超过十年了。正巧我读过二月河的原著,所以这片子给我的印象是历史严肃剧里面最深的。
《雍正王朝》可以算是比较认真的历史剧。一个细节,剧中清朝官员的顶戴,是分冬帽和夏帽的,大部分清宫剧都不分。
《雍正王朝》是改编自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的。原著给我的感觉有几点:一个是资料丰富,原著里面情节很多,写作态度比起现在的网络小说认真得多。现在的很多电视剧,是情节太松散,需要编剧羼水,结果编导就像凑三百字作文的小学生,加进一大堆废话。但是二月河内容丰富的原著给了编导很大的改编空间。二是旧小说味。二月河的小说不光从形式上(章回体,回目对仗,大量诗词,模仿红楼梦式的对白)模仿旧小说,而且从思想上都模仿旧小说,甚至有神怪武侠情节。这些都是电视编剧删节的对象。另一方面人物形象单一平面的旧小说缺点,在二月河的作品里面也比较明显。三是文人味。二月河的小说写了不少谋士才子,比如邬思道、刘墨林、秦凤梧等。这些人颇有诸葛卧龙那样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神通,只能说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种意淫。这种人物有一个两个还可以作为调剂,太多了,就觉得迂腐,境界太低。
有了二月河小说作为底本,电视剧的编导做了成功的删改。一些不重要或者离奇的人物删除了,比如杨名时、紫姑、贾士芳、张熙等;一些人物性格不再模糊,如阿兰和苏舜卿;一些人物和事件合并了,比如十三阿哥和十七阿哥;一些情节移花接木以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比如八王议政和隆科多谋反同时发生,还有李绂审案变成了李卫审案。编导的改编非常成功,去除了些不合当代人胃口的毒素,故事里面人物性格更加鲜明,节奏非常紧凑,变幻莫测而吸引人。淘洗了原著的俗气和邪气,萃取主要人物的正面形象,正义感更强,吸引一般观众。
好的讲故事者,应该留些部分隐而不发,好像红楼梦,是“增删五次”的结果,很多情节没有明写而是让读者去猜测。最差劲的讲故事者,会把一点小事掰开了揉碎了翻来覆去的说好几遍,这是肥皂电视剧骗广告片花的故技。有了二月河的大作做了底本,电视剧里面很多情节都一笔带过,比如弘时刺杀弘历的故事。我甚至怀疑这些情节已经拍出来,只是编导忍心删减了。删繁就简三秋树,只有这样,才能让四十四集的电视剧仍然干货十足。少才是多啊。
雍正王朝最优秀的演员,我猜很多人会首推焦晃。焦晃确实把康熙这个“仁”皇帝演出来了,有政治家的果毅机谋,更有邻家老爷子的和蔼,和他之前的一切舞台上的皇帝都拉开了差距。唐国强也算是个突破,有阴阳两面。导演胡玫说她不适合挑女演员。果不其然。雍正的三个儿子,弘时弘历弘昼,演员都挑得非常好,弘时人强命不强;弘历雍容华贵;弘昼游戏人间又不失精明,都写在脸上了。而女演员,说实话,从头到尾没一个真正养眼的。有些原著里面明确要求有姿色的,比如李绂审黄伦一案里面的刘王氏,长得实在是磕碜了点。要问女人好看不好看,还是要咨询男同志意见先啊。
从制作精良上来说,《雍正王朝》高出同时的历史剧很多,近十年来的绝大部分电视剧也比不上。我一直怀疑雍正王朝这片子有点商业之外的背景。拍摄这片子的1998年,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是朱相当国,全国喊着改革正在过大关的时期,动荡有之,但是力量也有之。电视剧里面的雍正,完全不是封建帝王,简直就是我党高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我说过小说都是时代倒影,其实电视剧也不例外。《雍正王朝》的朴素刚健,衬托了当代电视剧的柔媚浮华,是不是也能说明点什么。导演胡玫的老公好像是何新,这位好像是大棋派。我甚至猜想片子创意里面有他的参与。不管我是否同意他的其它观点,就艺术水平来说,这片子的主创是有才华,有态度的。
《雍正》播出后,出了一大批仿效者。常常有人把陈家林的《康熙王朝》同《雍正王朝》相比。两者都是脱胎于二月河小说,也都有大牌制作班底。不过以我个人愚见,《康熙》去《雍正》远矣。首先制作态度上差太多,“我孝庄”这种不仅是细节笑话,也是制作态度潦草的最直接显现。导演的控制功夫也差得多,情节散漫,恋爱情节弥漫——注意,陈家林一直是以拍正剧为己任的。我想不全是陈家林导演功夫退步了,而是时代进步,他有些跟不上了,《武则天》、《唐明皇》的技术,已经跟不上观众的口味了。
更差的仿效者也有,比如《天下粮仓》,简直就是一琼瑶版的咆哮“正剧”。这些剧的失败,说明历史正剧不容易拍,因为这部分观众比较严肃而苛刻,不好打发的。
无论是二月河还是胡玫,都没有想到,他们的作品在十年后发酵,产出了一批——清穿剧!《步步惊心》、《宫》,都是以康熙末年九龙夺嫡为背景的。这些小说作者,都是看过《雍正王朝》的一批人。二月河从清史里面汲取素材,而这些网络小说作者,则从他的作品里面汲取素材...
好像是马桶台拍的,但居然拍得很不错,我自己差不多看了整三遍。虽然里面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三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裕王的关系有些乱七八糟,但既然是电视剧,暂且允许一下编剧们这个不影响主题的改造。
我觉得这部剧的编剧很强,编出来的故事逻辑缜密,各色人物性格鲜明,剧中各角色的行为以及思想过程让我看后觉得是那么回事。故事好、不胡编乱造是一部剧好看的基础。
05年的时候看《汉武大帝》,喜欢陈宝国演的刘彻,爱屋及乌也喜欢他演的嘉靖,有那么股子爱炼丹吃药,自视绝顶聪明,傲视所有人的邪性劲儿和傲气,符合人物形象。海瑞演的也不错,不得不承认这家伙骨头里都有认死理的“二杆子精神”,没他整套故事都难进行下去。剩下的演员演得也都不错,几个大太监很出彩。
有小瑕疵的地方除了第一段说的以外,我觉得胡宗宪有点高大全的意思,真要是那样,在官僚系统里他是当不上封疆大吏的;还有万历他妈,看事情比几个在朝里摸爬滚打大半辈子的人精都明白,于情理,于历史真实编得都略显牵强了。
有太祖的雄图大略,有周公的细致体贴,有总司令的高风亮节,有太宗的隐忍待时,有地雷阵的锐意改革,咱大清万万年啦!
前两部是矬子里面拔出的将军,还差不多。而最后一部,垃圾也不过如此了。
在现在的ZXB审查结果和历史学术、政治思潮下,出精品是不可能的。
能把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整到同一个内阁里的“历史正剧”实在是让人无力吐槽,穿越剧还差不多,其“正”的程度赶超常年拍“正剧”的陈家林的《江山风雨情》。这个片子就是个借古讽今的政治教育片,最后片尾单位名单里中纪委都露脸了
这三个片子都很难说得上是“历史正剧”,以SARS期间广受欢迎的张黎的《走向共和》为例,姜鸣曾经提出过激烈的批评 外链出处。
非要挑一部稍微“正”一点的话,个人觉得胡玫的《汉武大帝》勉强算一部。
拍的不错,看得出编导是有自己的历史观的。演员里焦晃印象最深,他的表演有舞台剧的底子,很入戏的。配角里老九、弘昼也很出彩。
起码主要演员选的演的都到位了,邬思道、李卫、孙嘉淦等等也有彩。导演胡玫说过“(看过剧本后)我对雍正皇帝存有敬畏之心”,这也是“康熙”不如“雍正”的原因——不认真!
看了河友的回复,我确实同意我心目中的精品别人未必承认,各人都有各人的标准。
但是我有几点各人意见供大家探讨。一个是关于文艺作品和史实的契合度。一切以历史为背景的文艺作品,都是演义。演义同历史书的标准完全不一样。最成功的文艺作品是《三国演义》了。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恐怕还是抬举了三国演义,三国的细节部分,可以说几乎全是虚构的。《大明王朝1566》里面把徐高张三人挤进一个内阁,《雍正王朝》里面把张廷玉的入阁年份提前了十几年,《汉武大帝》结尾的汉军射杀单于,都是为了讲故事有意为之。这同作者历史常识疏忽造成的错误本质是不一样的。
还有就是虚实的分配。韦爵爷说谎有秘诀,就是大节可出入,细节一定要栩栩如生。大节出入,是因为说书人(说谎人)有他的大目的,细节则是引人入胜的关键,是表现说书人态度、常识和技巧的关键。一些制作粗糙的历史剧,在细节上很不讲究,先失败了一半。细节有魔鬼,态度是关键,而影响态度的则是动机。侦探小说说,什么都可以隐瞒,就是动机没法隐藏。想把半成品就拿到市场上卖快钱,自然不会是精品。
回头说说《大明王朝1566》。我个人觉得,这是个瑕瑜互见的片子。这片子的整个结构,以海瑞入京,截然分成前后两段。片子里面两大矛盾,海瑞代表的贫民和嘉靖代表的统治者的利益冲突;以及裕王党和严嵩集团的政治斗争。片子里面斗争很紧张很激烈,很过瘾,但是弦绷得太紧,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喘气的功夫,观众绷久了有疲劳感。整个故事处处都在营造高潮,但是
整个故事的大高潮(如严嵩倒台和三代帝王会审海瑞),反而不突出了。
《大明王朝》是个很重视形式和符号的片子,有时候为了摆出个架势,甚至不惜扭曲剧情,比如嘉靖、隆庆、万历同堂同海瑞对话,显得有点过了。导演很重视细节。举个例子,比如里面的摆设,椅、凳、桌、案、床、榻,无不显示出明式家具之美。灯光、摄影都很讲究。这对比那些快餐武侠片就看出来了。快餐武侠片的灯光、摄影都很死板,少变化,多程式。而《大明王朝》变化多,色彩和明暗都有了电影的味道了。
在我要讨论的三部戏里面,《大明王朝》是对史实加工最多的,导演为了说他的故事,基本是在随意调配历史人物和素材。《大明王朝》为了营造冲突,把几个人高度美化了,如裕王、张居正,特别是胡宗宪。长着标准清官脸的王庆祥,把胡宗宪简直塑造成了德才兼美的完人。还有人的性格也简单化了。如轻狂无忌的严世蕃、如鲁莽的高拱。其实坐到他们那么高位,完全不应该这样意气外露。这方面,严嵩和徐阶就塑造得很好。
大结构上有瑕疵,但是《大明王朝》在小情节方面处理非常棒。很多对手戏的对白都经过锤炼,回味悠长,比如严嵩和徐阶讨论“贞”字的那场戏,真是值得一看再看。但是为了让细节精彩,《大明王朝》有个致命缺点,里面所有的人都太聪明了。几乎除了粗人齐大柱和书呆子高翰文,所有的角色都对局势洞若观火。金庸小说是靠蠢人的误会推动的,而误会造成很多戏剧。而《大明王朝》恰恰相反,所有人都太聪明了,没有误会产生的空间。
从演员方面来说,陈宝国的阴阳不定的嘉靖、倪大红的老而不昏的严嵩(倪大红演得真是棒,我一直以为是老演员演的),以及几个太监吕芳、杨金水,都非常传神。倒是正面人物,如胡宗宪、海瑞,有点脸谱化了。说到挑角色,还是反面和中性人物容易出彩啊。
《大明王朝》演员也有值得商榷的。比如王雅捷的芸娘。王雅捷虽然是南方人,但是骨架、气质比较粗犷,而芸娘按照设定肯定是柔美如水的江南女子。作为男人戏里面的少有女性,选角应该特别小心啊。还有高翰文的演员,有点太楞了。那位演齐大柱的,演技明显还需要锤炼,他的齐大柱和鲁智深一个味道,而且都欠火候。
最后说点擦边的话。《大明王朝》基调非常黑暗,结尾的光明过于生硬和虚假。海瑞几乎是一个人同全部的官僚集团和贵族阶级斗争。海瑞只有两件利器,一个是圣贤之道,一个是《大明律》。斗争的时候,海瑞往往只有用《大明律》做最后的护身符。在人性扭曲的情况下,死的条文,在极端情况下,往往比活的人可靠。还有就是沈一石这个人物的遭遇,这么一个富有、机智、低调的人,最后被拿掉只是上面一句话的事情,商在官面之前几乎等于零,恐怕导演是有所指的。
一个细节,锦衣卫北镇抚司那几位的衣服,一定是考证过的
大明王朝虽然虚构了很多史实,但是把明朝中后期那个以司礼监内阁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很好的表现出来了,以前拍的关于明朝的电视剧基本上没反映出这一点。
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嵩对严世蕃有过一番对话,严嵩对严世蕃说“大明朝只有一个人能给皇上遮风挡雨,那就是我!”这一句话道出了严嵩把持朝政二十多年的秘密,也道出了大明王朝的编剧有着深厚的明史功底。
都非常心仪。
你说的那四个人也确实是影迷眼中经常谈论的人。但是对于海瑞,我倒是觉得你的看法有些陈旧了。我本想说片面,但想一想或许应该用陈旧来形容。
世人皆知海瑞刚直,但编剧用正面的手法描写正面人物,让他的刚直得到让影迷认可,直接用心爱的语气称他为‘海刚峰’,则是相当的不容易。以正面的手法描写正面的人物,属于险上加险,稍有不慎,就整个崩溃了,但这个海瑞的形象塑造的相当成功。至少在我去的论坛当中影迷的反映是这样,个人也觉得这才是黄志忠演的最好的一个角色。
其他如李云龙,如杨立仁都不过尔尔。
确实不错,我看了3次。
有些地方衔接不紧,情节之间过渡比较突然。
剧本改编很不错,而且唐国强的发挥很好,在伟光正的同时,雍正阴狠刻毒的一面也非常隐晦地透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