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几部历史正剧:前言 -- GPRS
在中国也是同样。就人口比例来说,差不多100个人里只有一人识字,其他99人文盲
日本人重视教育,说的是明治维新以后,为了造就近代意义上的国民,迅速普及了小学义务教育,并建立起一个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完整近代教育体系
中国方面,做同样的事则是1902年清末“新政”以后了,且以日本为师。对日本人重视教育的印象,大概从那时候就开始了吧
"屏幕上出歌颂雍正的字幕,着重强调的,还是雍正充实了国库,为接下来所谓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明王朝刚好相反,从头到尾好像就是说无论那些个清官也好贪官也好,费老大劲就是没法让国库不空虚。大明王朝最后一集点到张居正和清王计划进行“改制”...“改制”,这词很有时代感哦。
但是群体性的请愿还是很多的
日本人有时就把这个定义为 农民起义
日本共产党在九几年还投拍过这样一部电影
当然 完全是无声无息的
所谓“重视教育”其实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式可以改变阶级的教育
一种是类似印度种姓制,维持社会等级制的教育
日本明治维新“四民平等”之前官方意识形态里是反对社会流动性的,跟印度种姓制类似。
明治维新之后引入了平等概念,但是保留了贵族,意识形态上仍然偏向于等级制。后来有平民意识的萌芽,例如大正年间日比谷烧打事件,昭和军阀早期的“皇道派”等,但是终究还是被等级制思想压过了,不像中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已经是两千年的传统了。
现在日本左翼一般比我国要自由主义得多,批判“爱国主义”,反对个人为国家牺牲等等,多少有矫枉过正的因素。
哈哈,本版不谈国事,抱歉~
文中这事而言,疑点太多,只是逝者也是命运多桀,终结于一芥,没必要细说了,感觉也不宜拿来证明刘的德行。
这种口水仗,就好象德云社的例次兵变,你说谁对谁错?再说最近那个英国主播,和这个事很象,活着时红的不行,刚死就暴出一堆事,完全倒掉.
也是差不远。。。想了想,你是对的哈,刘惹上这种指控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不干净了,不过我使用的逻辑就是个悲剧了。
划了右派以后,却跑去找刘,想借他翻身(当时他不知道,刘也自身难保了).
你想想,如果你有难,会去找仇人帮着翻身么?虽说是病急乱投病,但这个投的也太怪了.
下迷药之类未必,但是他和那个师母有一腿,怕是真的.我估计这就是个滥情的AV故事.他给老师戴了绿帽子,老师就给他小鞋穿,然后他再报复.
那个后人有难,觉的不看僧面看佛面,虽然人脑子打出狗脑子了,但另一方面也算是同床好友,借着那点绿,或许能拉他一把,但最后也没借上力.
刘活着的时候,他玩不过刘,刘一死就总暴发了.
能适应更先进的生产力的制度,就是更好的制度。
在一种制度下,生产力如果已经没有发展的余地了,制度成了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阻碍了,就必须改变。不主动改变,就会被生产力继续发展而突破。查理一世 路易十六的下场,就是榜样。
只不过在这种突破的过程中,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社会混乱,不确定的风险更大了一些,在十七世纪,英国挺过来了,进入了更先进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而中国则被更加落后的游牧社会趁乱摆了一道,造成了巨大的倒退而已。
下面有人说的什么经济是脚,制度是鞋,这种说法不准确。
脚是大是小只是尺码的区别,没有文明程度高低的区别,不是脚大的就一定比脚好的。
可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社会,有文明程度高低的区别,生产力水平越高,文明程度越高。
石器时代,氏族部落,还存在吃人的现象,农业社会,还有一些家族私刑,石头砸死淫妇等,这些都是符合当时社会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的行为。在进入工业社会后,就被更加先进、更加文明的道德标准取代。其他方面也一样。
我看,经历过破坏和倒退还没有恢复,现在的绝大部分人还真是没有到三百年前黄宗羲那批人的思想高度。什么“没必要捧得太高”这种说法,有抹黑别人往自己脸上贴金之嫌。
在一种制度下,生产力如果已经没有发展的余地了,制度成了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阻碍了,就必须改变。不主动改变,就会被生产力继续发展而突破。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而不是政治制度的范畴。而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政治制度,无论是专制还是民主,无论是君主制、共和制、民主制,在2000余年前,都已经全部产生了。君主制、共和制、民主制在古希腊城邦时代是同时存在的,请问古希腊的城邦在生产力上有多大的差别?专制的斯巴达和民主的雅典,制度上谁高谁下?共和罗马和帝制罗马,在制度上谁高谁下?又或者,明清易代,难道是因为满清的政治制度比明朝的政治制度更先进?
工业文明的制度和前工业文明的制度不可能一样。
所谓的共和制 民主制之类的,只是一个名称,不是名称一样,制度就是一回事的。
用同样的名称只是一种语言习惯。
前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文明程度的高低是整体综合指标,而不是只有一个生产力高低的指标。或者可以是生产力的提高推进了其他方面制度 思想等等文明程度跟进提高,但是我不同意,文明程度高低只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其他方面没有高低之分。
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一套理论,只是对一个文明内部演进的分析,还有外力的刺激影响,可能是推进,也可以是倒退破坏。
“仅仅是说了一句黄宗羲等人没必要捧得太高”??不是吧,你还对黄宗羲的意图作了一些恶意的猜测,言之凿凿,这还不是抹黑吗??
要是落得和查理一世 路易十六一样的下场,那丢掉的,就不只是话语权了。
你说的,这没问题。问题是你说的制度和我说的制度完全不是一回事,和大家常识中的制度也不是一回事。我想大部分人认可的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而不是制度和生产力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大部分人也不会认可生产关系等于政治制度。马克思也没说过到了工业文明,制度就等于生产关系吧。在马列的定义里,政治制度和生产关系之间从来不能画等号的。难道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到了工业文明阶段,生产关系这四个字就能自动替换成制度两个字了?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你的定义。问题是你用你的定义来推翻我的定义,甚至要推翻马列的定义。这除了争夺话语权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当然,你也有推翻马列定义的权利,只要你有能力把马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推翻。
再说说黄宗羲本人,黄宗羲是不是真的到了必须顶礼膜拜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步了呢?我引几段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的几段话好了
北都之变,诸王皆南徙避乱。时留都诸臣议所立者。兵部尚书史可法谓:“太子、永、定二王既陷贼中,以序则在神宗之后,而瑞、桂、惠地远,福王则七不可(原注:谓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也)。惟潞王讳常淓素有贤名,虽穆宗之后,然昭穆亦不远也。”是其议者,兵部侍郎吕大器、武德道雷演祚。未定,而逆案阮大铖久住南都,线索在手,遂走诚意伯刘孔昭、凤阳总督马士英幕中密议之,必欲使事出于己而后可以为功。乃使其私人杨文聪持空头笺,命其不问何王,遇先至者,即填写迎之。文聪至淮上,有破舟河下,中不数人,或曰:“福王也。”杨文聪见之,启以士英援立之意,方出私钱买酒食共饮。而风色正顺,遂开船。两昼夜而达仪真。可法犹集文武会议,已传各镇奉驾至矣。士英以七不可之书用凤督印印之成案,于是可法事事受制于士英矣。
黄宗羲的这段记载许多地方不符合事实,比如派杨文聪携带空头笺不问是哪位藩王迎来南京,拥上帝位,就共享定策之功,简直是一派胡言。史可法在迎立问题上受了马士英的欺骗确有其事,但说马士英“用凤督印印之成案”却毫无意义,因为史可法的信如果是伪造的,盖上凤阳总督印也不起作用;史可法“七不可立”的信件落在马士英手里,不盖凤督印仍是个重大把柄。黄宗羲这段“高论”中关键是“或曰:福王也”。采取这种史笔实际意味着弘光帝是未经“验明”的朱由崧“正身”。关于弘光太后,黄宗羲也恣意诋毁道:甲申七月“壬辰,皇太后至自民间。太后张氏,非恭皇(指老福王朱常洵)之元配也。年与帝相等,遭贼失散,流转郭家寨常守文家,马士英遣人迎之至。其后士英挟之至浙,不知所终。或言:帝之不蚤立中宫,而选择民间不已者,太后之故也。”
鉴于黄宗羲创立的浙东史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而且他和门户好友在当时兴风作浪对弘光朝廷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有必要揭穿他们散布的种种谎言。
朱由崧确实是个昏庸荒淫的君主,但他的身分无可怀疑。老福王朱常洵的正妃邹氏从未生子,朱由崧是侧室所生庶长子。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二月,他十岁时封为德昌王,后来因福藩无嫡子,被立为福世子。1641年(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军攻破洛阳,老福王朱常洵被杀,朱由崧和嫡母邹氏乘乱逃出,暂居于黄河以北的孟县。同年河南巡抚高名衡向朝廷报告:“世子亦尚无子女,流离孤苦,惟有母子相依,诚可悲矣。”下文又详细报告了从洛阳逃出的福府官员侍从共二百零九名,其中包括右长史、承奉副、典宝、典膳、黄服、随侍司执事、书堂官、内执事,此外还有“王亲”邹存义(即福王妃邹氏之弟)等五人。有这样一大批王府官员和王亲跟随,要说朱由崧是个假冒的福王世子简直是奇谈怪论。
如果你有史料能反驳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的记载,你再说别人抹黑不迟。
经济大发展,经济高速起飞,许多后来成长发展起来的大企业大银行都是那个时候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