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大家觉得现在教育是为了什么? -- zkf224
刚才在河里看到一个帖子,提到了教育,讲到那个KIPP吧好像。想起我以前读书的时候的事情。
我们现在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还是它是一个选拔机制,给优秀的人更多的机会?还是其它的。
以前高中的时候,就觉得分省招生特别不公平,是一种歧视,这导致我要考更多的分数才能上同样的大学。我看现在每到高考,还是有很多家长学子很不满意这个。
后来读到大学了,我发现我好像并没有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觉得我的学习有点失败,都不知道干什么了。那时候我在想,我这是不是从小没有教好啊。没有学到最关键的学习习惯啊。那时候一看大学的课程,和中学一对比,我就在想,这中学都学什么了学那么久,感觉大学一门课都比中学所有的课都复杂。
现在,中国没有大师啊,中国没有创新啊,又是自主招生又是各省命题的。因为别的我也不懂啊,我不是大师,也没不是创新人才。我看到是我当年读的学校(贫困县一中),考上好大学的人越来越少,以前还听说有考上北大清华的,现在已经是很难了。一本人数也是越来越少,听说我们那一届之后过一本线的人数没有能超过我们那一届的了。
以前我还觉得那些教育专家说的挻有道理的,现在我觉得都是为自己和利益相关方争取利益(是不是阴谋论看多了)。在本来就教育资源越来越不平衡的现在,还不断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招式来摄取稀缺的教育资源。一个国家的教育怎么能这么搞呢。教育没有调和矛盾,反而制造出了矛盾。哎....
从人才分布和国家选材这个意义上来讲,优秀人才的分布是平均的,不因为出身,地域,家庭条件这些而受影响。
但是现实的马太效应,必然促使资源向少数人集中,进而带来选拔人才的不平等。
现在看来建国之后30年的教育体制才是最“普世”的,教育目的最纯粹,资源利用的效率最高,效果最好。
KIPP的意义是为底层出身的孩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同其他阶层的孩子竞争的机会。我相信类似的项目会很快在中国出现。由于中国人均资源少,基层出头的机会会很快被“掩杀”干净,以后的教育会更多的强调技能型专业性。
至于在校大学生,之所以迷茫,一个是因为社会环境复杂(同学间、师生间、与社会关系之间),社会风气浮躁迷茫,另一个不好好学习的原因是学习和实践完全脱节,知道自己学的东西用处不大,但还是要考试考证。学校里面的风气也是“从恶如崩”。
所以我跟坚持读书的子侄辈说,除了几所大学之外,考上其他的学校就不要去了。赶紧走上社会,在社会这所最名正言顺的大学里好好学习才是正道。
不仅仅是上课,还包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是一个平台和窗口。一个人在大学里混四年和在社会混四年还是有差别的,当然这个学校还是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设施和条件
教育学里面开宗明义: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
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来培养人,塑造人。
我们国家的统治者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什么养的人呢?
参看河里西瓜子的书就明白了---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要求的标准件。
神马创新之类的东东,以中国之大,有极小部分的异类就可以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了,所以不需要那么多人都有所谓的机会,现在不是选拨机制,而是标准化生产机制。
看了早年提倡教育的书,后来有种怪怪的感觉--仿佛平民子弟集体受教育是一种阴谋:不是为了他们出人头地,恰恰相反,是防止他们在精英教育环境下出人头地。
教育服务不是稀缺资源,真正的教育精神才是。
从最新的脑科学的最新认知看,教育的目的是构建完美的大脑。
从教育健康角度看,教育是大脑正常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风险因素。
九十年代参加高考还真有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味道,唯一的好处是毕业后不愁没工作。(那时我一个高分同学因为家庭困难无奈放弃念重本,被迫去念技校参加工作。人生有时挺残酷的。)
现在由于扩招考个本科难度降低不少,就算勉强上个专科线,到校后照样可以专升本。不过毕业后是否有工作就得拼爹。
我身边有三亲戚,A,B成绩都很普通,勉强上了不入流的本科,毕业后。A家里没啥关系只能去沿海四处打工流浪。B有个给力的爹,其它同学还在为无法联系实习单位烦恼时,B已顺利进入省城肥缺岗位签下正式合同工作了。(二十来岁的小姑娘在省城一个人住着百多平米的新房,开着二十来万的上海大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谁的二奶。)C成绩优秀,一路念到国内一流硕士毕业,居然找不到工作,无奈回学校提档案准备回家乡。还好震惊了学校领导,最后帮助联系到一央企顺利解决户口留京。
相对以前现在上个大学不稀奇,但就业公平目前才是无解。
西方的教父,中国古代的老学究其实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就单纯知识教育而言,今天中国的学生实在已经积累得很变态了,但偏偏缺失了最关键的一环,使得不仅知识很难起化学反应,也缺乏有效的反抗精神和手段,只能乖乖地被官僚企业主当猴耍。
我还没有为人父母,现在也没有信心为人父母。所以感觉比较少,就是没什么信心教好。
现在的老师,好多不靠谱,三观都不正。回头想想自己就是这么被教出来的。
前几天看见QQ空间里面一高中同学转帖一个帖子,那同学陕西师大毕业的,不知道当老师没有。帖子题目是《为什么美国的孩子都这么自信》,我当时就想,她可别是在当老师,要不真是害人。
说别人容易,想想自己,结婚生孩子也没几年了,真没有信心培养好。
我只是说,如今的大学成材率远不如“社会大学”。即便是清华北大人大中山交大的毕业生,即便是参加过创业大赛,得过锦标金牌的大学生,现在哪有底气在毕业5年左右的企业中坚面前自称“人才”?
扩招和产业化虽然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从长远看,其实是将国家教育责任(包括教育规划、资源分配、人才培养)推卸掉了。即便“重视科研”“创新”口号震天响,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和科研基础,没有源头活水,又怎么可能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涌现呢?
前30年的教育经验,甚至前苏联的教育经验,其实都应该好好总结。现在提起教育责任,教育部门的专家教授在深更半夜会不会脸红心跳呢?
几个观点:
父母或老师1)无条件的爱;2)尊重;3)赞赏;4)信任确实是孩子建立自信非常关键的条件之一。从家庭或学校获得这些支持,孩子才会有信心面对外部不确定、不熟悉的事情,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主动探索处理解决的方法,就是自信。
如何做到这些,是作为成功的父母、老师、导师最终要的能力的一部分。
谢谢你提供的信息。
现在的教育缺乏孩子进行培养人生规划的能力。
我的意思,这篇文章明显是扯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美国的孩子都这么自信”这话明显就是没有根据的,不讲科学的。所以观点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对是否科学,我持怀疑态度。个人感觉有点假大空的意思。
以前大学比较熟悉的同学,就业情况都还行,本身也比较顺利,没有很深的体会。
不过确实有很多朋友同学都是通过所谓关系找到机会的。像你说的情况我想各国应该都存在的。就是所谓关系二代吧。我身边也见过,不过有朋友找到工作是通过类似熟人亲戚推荐而来,本身还是要靠自身实力的。
你说的那种情况我也听说过。
这篇文章的标题的确有问题,估计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的。
另外,文章中对每个论点也没有深入讨论。作为一个博客的帖子,也不能有太高的强求。如果你有疑问,不妨直接向作者询问更详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