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上) -- 冷酷的哲学
而且我还正确预言了你的行为,你不仅没意识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的预言。
请看证据:
你看看你写的是不是很长?
本来一句话的事,就是:
都是拼音文字用音节多,浪费地方,关键是用拼音文字思维浪费时间。
拼音文字和汉字的优劣不是绝对的,拼音文字在一些问题上有优势,也有劣势。比如浪费时间,还有以为拼音文字的优势是绝对的。
中国大学生,四级的词汇量大约4000左右,六级6000多。其中1/3的单词会读不会写。这还是考前几天的巅峰水平。
北欧国家的大学生,英语词汇量基本可以达到美国大学生的水平。美国大学生的词汇量大约三万的样子。我接触过的北欧本科生,普遍达到两万以上的英语词汇量。
因此呢多容易啊,只有乐呵,没有钱哪
恐怕这和您说的两种语言文字词汇量优劣无关,中国人掌握汉语词汇的量恐怕才是合适的比较对象。如此,我看绝不止几千,总有几万吧。
至于北欧那些人,他们那些比较小的语种,字母系统与英语类似,恐怕多数科技词汇是互相借用的,也就是极其相似的,包括人文学科的词汇,三万词汇应该有很大部分是这一类词汇,他们认识的多恐怕不太能支持您的观点。
汉语的词是个过渡品,是象形文字迈向拼音文字的过渡品。目前,字母(汉字)比较多(多到记不过来),而且存在大量的同音字母,比较混乱。现实中,汉语正在逐步削减字(最终达到一字一音),同时拓展词,削弱象形的成分(简化汉字),强化表音的成分(一些网络用语比如:杯具),最终汉语会逐步演变成拼音语言。
象形表意文字是无法顺利进入下一个人机交流的时代的。中国,要么随时代改变,要么随过去而死亡。
严格地说,不可能削减,只可能增加,当然现在增加的速度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要说只能说常用字的削减或增加,在我看来,大体是不变的,有些自常用了,另一些字会退出而不那么常用,反之亦然,有些字不那么常用了,自然会有些字变得常用了,这只和人脑的能力有关。
至于人机交流,我看无论采用哪种符号系统,无论这些符号系统占用计算机多大的内存及计算能力,和人际交流的主要任务本身所需要的内存和计算能力相比,都必然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随过去而死亡的问题。
人机交流必将逐步走向语音交流。汉语的同音字问题,断词问题,断句问题,这些绝不是,堆cpu,堆内存,堆程序员,可以轻易解决的。汉语作为一套通信协议,底层协议封装不严谨,纠错能力差,大量依赖顶层语义纠错,这样的语言很难信息化,完全是旧时代精英故意为大众设置的语言障。
中国人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一群人,但是我们的大脑在汉语上浪费了太多的计算能力,严重影响了我们民族的进步。今天很多有识之士正在默默的推进汉语改革。
《通用规范汉字表》常用字减少500个 未恢复繁体字
中国教育部27日在北京专门召开发布会,介绍新《通用规范汉字表》有关情况。此次字表主表共收8105字,其中一、二级常用字表共6500个,主要满足出版印刷、信息处理等方面和社会生活的一般用字需要。三级字表收字1605个,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等,主要满足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对于常用字的减少的原因,《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认为,一是现在选字方法更科学了,对哪些字使用频率高统计更准确;二是现在用字更规范、更集中,6500字与原来的7000字效力一样。
对于此次恢复了部分异体字,如堃、喆等,《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王宁说,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方便人名使用。此外,还收录了全国乡镇以上行政区域部分生僻地名用字。
近年来,对于近年来议论颇多的汉字简繁问题,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张浩明表示,此问题十分复杂,经反复征询多方专家意见,并与港澳台地区学者和海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学者、教师交换看法,权衡利弊,这次在字表中没有恢复一个繁体字,但以附表形式呈现了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之间的对应关系,方便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信息交流和海外华人的汉字应用。
简化字推行半个多世纪以来,方便了几代人的认字写字,加快了成人扫盲步伐和教育普及,人们已经习惯了使用简化字。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会也以简化字为正字标准,国际组织多以简化字为规范。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简化字的国际声誉也在逐渐提升。(完)
按他们的说法是对哪些字使用频率高统计更准确。
至于您说的汉语的同音字问题,您这可说的不是汉字了,而是汉语,您不打算说汉语了吗?
不过就是说语音,汉字采用的语音如果不计音调,固然少于英语,但如果计入音调,则显然多过英语,其他拼音文字应该也类似。
所谓同音字问题,拼音文字显然也必然存在,除非增加音节。他们的语言中的音素少于汉语,显然同音的问题会更严重。
至于您说的很难信息化,您是不是低估了计算机和人的能力了?
当然还得请您先定义什么是信息化?您说得很难难在哪个部分?
如果指语音识别,我上面已经提到了,汉语的语音音素比英语的多。
最后,您说什么汉语改革,是不是说错了?汉语是旧时代精英为大众故意设置的语言障?您是不是该说汉字改革啊?
可要是汉字改革可就和您说的语音之类的是没关系了,那是汉语的事。
您要说的是汉语改革,那到底是什么人在默默的推进汉语改革,打算怎么改啊?朝哪儿改啊?推广普通话?这能算是汉语改革吗?无非是汉语规范化吧。这也和什么汉语本身是否难信息化没关系啊!
如果您说的汉语改革是然中国人都改说英语,或者其他高级语言,您真认为英语很规范吗?您别忘了,规范很可能意味着不丰富,而语言有时候是以丰富为长处的。
这个只是网络社会中的一个趋势,而反向趋势也是同时存在的。比如,网络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得社会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趋向同质化,但是网络同时也让人有了选择的自由,使得人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保持自己的异类特征。这点在意识形态的领域是很明显的。前网络社会,人的交流对象限于物理空间,因此或多或少,思想会根据地域趋同,而在网络社会,人能够在网络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极容易陷入正反馈,反而会使原有的特质极端化及固化。
在语言方面,诚然,交流的迅速,能够让强势方言的优势迅速巩固,然而也使消灭有一定使用者的少数方言成为不可能的任务(比如粤语、闽语)。因此,将来的发展趋势不是简单的趋同化,而是会出现双流并存的局面。强势的标准语音,会得到更好的普及,然而,社会中会出现更多小群,使用自己独特的方言或语音。至于英语,几种强势方言(中、印、英、美)之间会互相感染,最后的共用语言会大致趋同,但是各自的口音特性都会得到保留,甚至会出现以此为分界线的社群。
其实最有可能发生的,是只能用于语音交流的机器被淘汰掉。
---
你前面的帖子写了一句话,可能你自己都没仔细读:
先不管为何不容易淘汰掉,人类语言发展了这么长时间,基本上不是那些不容易淘汰掉的留下来了吗?“不容易淘汰掉”不正是自然界“择物”的最终准则么?
推崇表音文字,是基于表意文字的信息囧的理论。问题是这个信息囧,是根据目前所有电脑建立于其上的信息理论来计算出来的,而这个信息理论,原来就是产生于一个主要是表音文字的科研环境,这不是循环逻辑么?
---
信息囧目前的计算方式,隐含了一个前提,既人脑的运作原理是类似于电脑的。因此适用于电脑的信息囧,同样的也适用于人脑。然而这个前提目前是无法substantiate的,因为我们对人脑及人类语言的运作方式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我们可以说,电脑的运作方式,从某种层面来说,类似于人脑,然而限制电脑的条件,未必同样限制人类。电脑说到底,是人类制造的一个工具。而从来只有人类去创造更好的工具来适应人类的道理,而没有人类去适应工具的道理。削足适履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
这个帖子是去年的,今年才看到,实有遗珠之恨。
确定常用字,统一异体字,推行简化字,发明汉语拼音,这些都是汉字改革的既定方针。目标把汉语变成拼音文字。当初的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也是并到教育部下面的。这些人对汉语的问题非常清楚。
英语没有断词问题,所以英语的同音音素几乎不影响识别。汉语作为表意语言,组词比较自由。同音字容易产生歧义。
所谓汉语信息化和汉字改革是一回事,就是把汉语从表意文字变成拼音文字。这个改革其实已经不可能了,当年废止第二批简化字的时候就死了。虽然有些人仍不死心。
我认为,今后就是一个英语逐步替代汉语的过程。年轻人英语越来越好,汉语的领域逐步萎缩,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变成脸谱一样的文化符号。这是最好的情况。不是因为英语有多好,实在是汉语太烂了。
把两件事分开说。
要说的是汉语,那还改变汉字干什么?那干脆取消汉字就完了,汉语拼音也不需要了。
看来您就是要取消汉语的,那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那些人完全不是一回事,人家是要保持汉语的。当然不排除个别人暗中要取消汉语。
前面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如果是汉语,信息化只比英语有优势,没有劣势,断字问题——应该说是断词问题也只存在在汉字里,因此要说因为信息化问题会淘汰汉语,根本不可能。
中国一贯是以认同自己的文化作为划分中华民族的标准,您要是连汉语(不是汉字)都不认同,那汉语的命运也不劳您操心了。
某宣战五非一日了。
列宁说得好,只要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NBA变美职篮这事儿,某宣的玩法未必不是故意多走一小步。我们在外面看他们玩,不容易知道他们究竟想坑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