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家两代人教育理念的比较 -- 捣蛋鬼狐狸
先大致判断下楼主所在的典型群体:
(1)父母(也就是楼主夫妻俩)都在中国受基础教育,大约到大学本科,千军万马里胜出。这就意味着父母所各自拥有的智力水准高于或显著高于平均水准。
(2)因为智商有一定的遗传特征,所以孩子拥有比较好甚至非常好的天资的概率很不小。爱迪生说成功是1%天才加99%勤奋,爱迪生接着说,这个1%非常要紧,可能是有决定意义的:-)(后半句往往被故意忽略)
(3)由于(1),楼主夫妻有相当实力给予后代基本甚至比较优良的教育环境。
美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个完美的金字塔:1)顶尖的高质量私立学校+公立英才学校(类似省重点);2)上中产收入者聚居的,普通良好学区的公立学校;3)中低收入者聚居学区的,问题成堆的公立学校,吸毒,帮派暴力,早孕三大害泛滥。
楼主的娃估计大致上在第二类学校就读。对于楼主来说,就是给孩子加压力家长努力引导COACH,目标常春藤,不推到顶级学校培育顶级人才不罢休;还是基于对二类好学区公校的基本信心,且放回羊,孩子不爬藤,混个过得去的州里公立大学,一流半很好,二流也可以接受。
显然,这种情况下放羊未尝不可。
。。。
楼主从善如流,把话题从大议论框架,回归私家教育的本意,很赞!其实本人的个人倾向也是与楼主类似:既然在美国扎根,多少入乡随俗一点是应该的,而这里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环境,给孩子们一片天,一个可以蹦哒的自由度高些的空间,也不过份。
而这个是心愿,是作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杀出重围的大人的一个美好的愿望。落实到现实生活里,具体该怎么做,还是可以斟酌商讨的。毕竟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今天(楼主所说今天的幸福)是我们心愿所在,而为他/她们准备条件,帮助他们走向远大前程的明天(楼主所说明天的幸福),更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所在。
这话说起来无趣,但好多事情,一旦把屁股在哪儿搞清楚了,就好理解得多。
不论是厉行民主自由革命这样的严肃话题,还是家庭教育这样的个人问题,新侨要明白自己的身份:既然躲到海外桃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正经,试图去解读“中美”blah-blah-blah,都是很不靠谱的。
完全诚心实意的个人体验,是不足以拿来比较的。毕竟中美两边的生存状况差异之大,拿来套用就是刻舟求剑。
一直就在等你这句话了,哈哈。
这种相信快快乐乐就能在以后竞争中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快乐日子的想法,已经超越了RP问题,简直可以直接归到体制问题中了。
鉴于美国的教育如此完美,只好让楼主和楼主在中国的教育受点委屈。
这篇文字提供了坚实的证据:楼主在中国受到的教育的确出了大问题。
这点上楼主让俺十分信服他/她的观点。
中美两国文化差距巨大,在某个领域进行比较,比如教育,随便选取几个方向,展开讨论,略微深入,就可以形成话题。
这样的比较,属于表面浅层次的分析,讨论时很容易被别人提出其它相关方向的东西反驳,争来争去,那一方也说服不了对方。
我以前在进行中美医疗事故相关法律比较时,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当时我们的考虑是,要么不进行这么大话题的比较,只介绍美国医疗事故相关法律。如果要进行比较,就需要尽可能深入探讨,确定最核心的、可以决定很多表面差异的问题后,再进行分析讨论。
对于教育这个话题,最常见的争论是从教育的效果来比较中美教育的好坏。由于每个人对教育效果的评定都有不同,就决定了这样的比较只能是表面上的。
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对近年来脑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流行病学领域的进展有所了解,对大脑功能和发育进程有更新的认识。所以我倾向于将是否符合大脑发育规律、保护大脑不受伤害作为比较中美两国教育的标准。
填鸭是把快乐学习的途径都堵上了然后说孩子一般都不喜欢学习。 偶尔有喜欢的就是天生的,是父母的福气。 不信,你象国内教语文数学一样填鸭式地教篮球足球。 规定好这个时间段上篮球,那个时间段上足球。 每节课规定从基本动作练起,系统地进步, 不停地小考大考。 别说梅西内马尔给毁了,看看巴西,阿根廷还有几个小孩还喜欢踢球,打篮球? 然后下个结论,大多数小孩天生就不喜欢打球,踢球打篮球都是必须艰苦卓绝地进行,当然了,头悬梁锥刺股是不可能了,只好在屁股上绑个尾巴点把火狠命练了。
可以写的东西很多,在此偷个懒,只列个提纲,每一项都可以写个短篇,而且每一项都有实例作为依据,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1. 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适用于大多数人): 人都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叛逆是人的本性,只是青春期有了实力表现出来,才比较凸显。被别人指挥来指挥去的,喜欢干的一件事也变得索然无味。
2. 不喜欢语文数学,喜欢任何一个科目都可以。
3. (这是您的问题)退一步,不喜欢读书的任何一个学科,只喜欢体育,很好
a 读体育杂志,引导写体育报道,体坛分析--这就包含了将来大多数工作中需要的写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b a也不愿意干,白天黑夜地要打球:很好,是做职业运动员的料,甚至是做明星的料。 给你找个体校去好好打球吧。
4. 以上都不愿意,不喜欢学校: 从现在开始找小工打,只要够法定年龄就自己出去挣钱吧。
5. 再不行:(这剩下的孩子还有1% 还是0.1%?)--那我到时候再去想吧。
当然小孩的想法变得快,大人不能孩子说什么马上就那么较真地把他们分在这几类里,但大致是这个思路。主要是让父母把心放宽些。 而且是有回头路可以走的。 有人就是打了工,才感到学习的珍贵,回去好好学习的. 这比一直在学校里为了分数,为了应付家长老师而蹉跎岁月强多了。 另一类,打了工就不回头了--那真的就还是打工的命,打工的料,说不定是当老板的料,不论是打工还是当老板,都比在学校里蹉跎好。
诚心诚意地说,不是马后炮地说,我没看到女儿喜欢阅读之前,就是这个想法。 就算现在也做着不上大学自己出去打工的心理准备。
游戏的问题的确棘手,没有百分之百保险的方法,只能提供个思路。 问几组关键问题:
哪类孩子更容易玩游戏上瘾;
1. a 在现实生活中快乐的孩子
b 在现实生活中不快乐的孩子
2. a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自己做主的孩子
b 在现实生活中被管得捆手捆脚的孩子
3. a 在现实生活中有(真正)其他爱好的孩子
b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课本和分数的孩子
4. a 跟父母知心的孩子
b 见了父母就害怕的孩子。
忍不住才喷了几句,见谅。
在标题和开头都强调了。
您的回帖很有中国教育者的特色: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每次都说现在是关键时刻,咬咬牙,过了这关以后前途一片大好,有无数的快乐等着你。 结果呢,过了这关,还有下一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此恨绵绵无绝期。 就像赶磨子的驴,眼前看这个胡萝卜,永远够不着。 永远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学习/工作。 请注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很可能很苦, 很累,要咬紧牙关, 但这个咬牙跟前面说的被填的那种咬牙完全不是一回事。
楼主确实是受过中国教育的样子,要把心里话打上七八个结
这个案例是青少年时期因家庭环境受到创伤,成家以后寻找心理补偿。
之所以会拉上教育对比,个人猜测是中学的时候因为学习的事情跟学校、家长关系紧张。“对于数学和物理,我曾经有两个选择”,对中学教学有深沉的感情纠结,意见又停留在中学时期。表明他对中学时受到的对待有很强的心理创伤。
出走美国以后脱离了家庭环境,算是压力释放了。所以感慨是“总之,我女儿目前受的教育充满了爱,充满了自身的动力,充分汲取知识,培养着真正的素质, 比我幸福,比我幸运。”其实主要是在抱怨自己在教育里没有感受到爱,缺乏自身动力,没有真正的素质,不幸福,不幸运。
我想说的是,常回家看看父母吧。
看到西西河这个众多明白人聚集的地方,居然有人鼓吹填鸭,而且为数不少,就像勾起了自己被填的回忆,很添堵,替正在被填鸭,将要被填鸭的孩子添堵, 才有感而发的。
教育的下限是培养人的生存能力,上限是培养知行合一的精英。
至于主流教育往哪条线上靠,取决于目标和资源约束。
资源约束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如果目标挺高,资源又不够,道路很显然的。就是毛主席的战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战略就是做选择,选择就是放弃,集中优势兵力,就是放弃大部分目标。
那么填鸭就不可避免了,填鸭填好了就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的明白?
至于你选择素质教育只说明资源有优势,显摆一下也无可厚非,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