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 (转帖) -- 狼浪
毕业时由于各种原因分手的情侣又不止一对,谈恋爱同居和结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于他过早买房结婚占用了家里头的积蓄,他再不回报那家里的财政支出肯定得亮红灯,他弟弟刚高中毕业就得被逼着就业进入社会,这何尝不是一种牺牲呢,写那个东西的作者估计是独生子女,体会不到普通的多子女家庭的财力负担的巨大压力。
不合适的长期拖着拖到不行了再分手对女方的伤害可能比男方还大,毕竟对前者来说青春和容貌是以后再找对象的最大本钱,过了那个点就很可能成剩女了,而男方事业稳定后要再找一个还是不难的。
虽然帖子内容很好,值得一花。
这些没被录用的同学也是人才...只是没有社会经验...
如果小胖成立公司时将那些同学中有用的招过来...
岂不更好...
这个评论很到位,屌丝不管逆袭不逆袭,认清社会现实,自己的短长很重要。这个才是这个文章的本意。其实这个文章不是想评论什么,只是摆出血淋淋的现实,然后让人自己选择。
大多数人没有看清这个现实,还生活在幻想中。
但是为什么还过得那么艰辛,是因为什么,是没有跟对人,是没有做对事,
何来打压一说?当年是大家都差不多,过得再苦不过是跟大家差不多而已,谈何寒门。那50、60年代上大学的大多在49年前是贫苦子弟基本饿得要死,他们是不是更要说说49年前家族被打压的事啊。
50年代的大学生大多地主资本家出身,上大学看成分要到60年代贫农高中生被培养出来以后。信口开河也要查查资料.
家中长辈无不如此,接触他们的同学也是如此。大多是靠人民助学金读完大学。真到读书这种事上,饿着肚子学的一般是要比饱着肚子的更彪悍。还有个人的商业活动能力与读书能力往往不成正比啊,你的有能力是指哪一个?
衣食足的时候会后悔曾经放弃的爱情,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曾经放下的无法再拿起来。
,都是有钱出身,或者家里曾经有钱或中产。贫农没几个会在40年代读中学的。赚钱能力和读书能力不是完全成正比,但还是相关的。聪明勤奋的人,不管读书还是赚钱的成功率比不聪明勤奋的人要大。至于打压,要搞社会平均,就免不了要对对有能力的人打压,只是看什么程度罢了。我小姑妈70年代末考上高中,结果名额被乡干部分给别人。乡干部倒不是以权谋私,或为难我家,他纯粹觉得我家读书出去的人很多了,为了公平,”书要分些给别人读。”第二年我姑姑报考了中专,乡干部就没拦着,因为这个名额他没法分配给别人。对我姑姑来说,这不是打压是什么.她的两个哥哥是县高考状元,另外一个文革中回家种田4年,恢复高考后也考上大学。她本来也很可能上大学的。我家农门出那么多大学生,好像很了不起,寒门出才子。但在49年前,农门不一定是寒门。后来因为户口政策,才同等寒门。49年之前,我家种地兼做点小生意,生活小康,一直有供子弟读书的传统。公私合营后,只能靠工分了,才成穷了下来。有点你说的可能对,寒门读书动力更大,我估计也是。因为农业户口成了三等公民,本来还有做生意继承家业的出路,后来就只有考出去才能脱离三等公民身份,可不拼了命读书。以前我小叔公读了师范还回乡教书,我爸爸那辈就拼命要去城里了。
我没指责谁,我只是客观指出,因为过去的农业和户口政策,农村的人才流失很严重,能读书,重视读书的都跑城里了,所以现在农门出才子的比例越来越少。读书这个东西,和家庭影响还是很有关联的。当然,现在的经济环境和农业政策的改变也使农门子弟多了读书以外的出路,现在农门子弟读书不象过去一样背水一战,动力减少对农门大学生的数量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