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0) -- changshou
费曼拿来考学生的问题,只不过稍微灵活了一下而已,只能说明那几个学生缺乏“全面的题海”的训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对理论加深认识的过程。包括你所说的惯性系和非惯性系,回答方也同样因为缺乏思维的训练导致的。
至于你所说的:
“一、 给孩子大量的习题,如书本中常见的原子模型和图示(一个球形的物体)。
二、 给孩子看从树叶、光学显微镜下不同倍数的树叶及其细胞、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更微观结构,然后告诉他们电子显微镜的观测原理和局限性,再告诉他们人们为了方便思维所发明出来的分子模型和原子模型,再告诉他们这些模型其实仅仅是人们方便思维所使用的简易方法,现实中所有的东东都是无时不刻动态的,没有固定边界的,甚至是互相渗透的。所谓原子内部、质子中子内部、甚至电子内部都有更细微的结构,并无时不刻复杂的运动着,所谓“子”不过是人们用来方便思维而发明的概念。告诉他们这些所谓“子”发现的过程和使用的方法,以及不同的读解思路,以及鼓励他们去思考这些发现过程和使用方法上的优缺点、其他不同的思路和读解方法。”
第二种方式已经是在教学了,而且是在传授科学方法的课程,和我所见到的那些幼儿园和小学的培训课程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你认为培养小孩创造性是应该用这样的方法的话,那么我同意你的观念,让他们提前上初中课程。
自以为是人杰的书呆子,回到国内只能赚三千块工资,看到大字不识却包着小三的土豪之后就心理不平衡了,然后把一切都归因于中国的一切。
这种问题很简单,看看美剧big bang theory,然后想想sheldon的言论对正常人有何意义就很清楚了
而且其中很大部分是用python等高级语言。。。
Hadoop...MapReduce...
看到这里,作为资深码农,感到这小子在胡JB吹,自己都不知道在说啥。
呵呵 D还要猜呀 changshou兄自己发帖就暴露了
我说一点不同意见。
管理科学至少和数学一样重要。认为中国可以保持落后的管理方式,只通过加强理工就能做到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的观点,和晚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多大区别,都会失败。前苏联理工科人才群星璀璨,前苏联还是垮了。在美国深造过的理工科人才再优秀,到中国还是要受到落后的管理制度的制约。生产制度决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管理科学。管理科学中有很多跟数学没多少关系。
一个社会如果有很多数学和管理能力都强的人才当然好,但是社会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绝大部分青少年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在理工科尤其是数学上,将导致其他方面的不足。中国的基础教育了投入大量精力在理工科上,牺牲了许多其他方面的教育投入,使得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数理水平高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而其他方面的水平则低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这些中国青少年中的很小的一部,因为良好的数理基础,个人天赋和机缘,能够去以攀登科学高峰为职业。其他的大部分人,他们的相对较高的数理水平对他们的生活,对社会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欠缺,则对他们的生活,对生活有伤害。
我和楼主大概同龄(二十一世纪初上大学),因为个人能力和机缘没有以攀登科学高峰为职业,而是在德国汽车业做工程。我的感受是,德国大学里,公司里,很多学工程,做工程的人数学水平一般,但是由于大部分工作不需要多少数学,所以他们干得不差。德国的技术工人则大部分数学水平很低,他们的生产力却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德国人的有限教育资源更多的用在了教青少年实际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大量投入在理工科上。
中国基础教育狠抓理工,忽略其他的做法,是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学校和家长们看到极少数尖子生的成功,而且推动支持这种不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可以使得一部分青少年达到或者更接近学校和家长们心目中的成功,但是这种做法对这个社会是无益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比如运筹学,对数学要求不是一般得高
我明白你想要说的是“Team work”那种领导能力。呵呵,我就随便回一句。
同样在德国留学,但看法不一样,我必须说,德国学生的数学功底真的很弱,博士生居然连四则运算都能折腾半个多小时才弄懂哪错了。
你说的很多人虽然数学很差,但是干得不错,这是真的。但是并不是因为数学不重要,而是欧美依旧还有百年工业革命留下的资本没用完。
举个例子,自动控制上广泛应用的平滑处理,这个概念成型与60年代(时间可能错误,上第一堂课老师给过历史科普,忘得差不多了,表达的意思就是这东西出来很早),现在都是22世纪了,但是这种理论依旧指导着自动控制设计的方向,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新型计算工具的出现而越发具有活力。
这就造成,在理论已经被研究透彻,数学方法已经接近完美的时候,数学并不是必要的技能,人们只需要使用matlab等数学工具,套用已有的数学公式就能解决问题。这方面在能源这个方向也是,德国大学的教材有着极强的实用性,什么情况怎么做,原因不重要,数学公式已经在那里。
但是新的理论,新的方向怎么办??这些东西,当越往前学,发现,所有的东西归根到底又回到物理,化学,生物,然后最终归结到数学上。这和德国的医疗一样,看起来很新潮,见识过的都知道,大病德国好,因为德国极度重视各种医疗设备,小病还不如从国内带点药自己看(有时候连病都能看错,因为经验积累不够,从设备里观察不到足够的数据,实例,还不是一两次),德国医生设备好,但说到平均经验水平上,离中国差得真够远的。
所以狠抓理工是对的,一个时代诞生的理论可能让人们觉得这是垃圾,但是十几几十年后回头看过来,发现这些东西确实一个国家可以持续发展的真正潜力。
我国当前的题海式教学方式其实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先进性的。如前面提及的,题海式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快速、大量、普遍的掌握已有的知识并有快速付诸应用的。相对高端的精英教育来说,他也是一种略带催促意味的低成本、大众性、普及性的教育方式。
这个是与我国建国后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建国初期,我国的基本人才情况是一方面有着少数留过学和没留过学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是广大的低文化水平的人民群众。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任务是工业生产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主要是需要快速大量的掌握先进知识、技能并应用到国民生产领域。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情况薄弱。所以需要的是低成本、普及性的快速有效的国民教育方式。于是题海式、中国式的教育方式就在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在原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起来了。而且从近年的反思看,这种教育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历史先进性的,发挥的极大的作用,培育出了一大批共和国建设的优秀人才。逐步发展完善和实践该教育模式的相关人员是有历史功绩的。并且,因为其高效和低成本,即使在现在和未来,依然有着较高的先进性,依然值得在发展中坚持。
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我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对突破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开始越来越多,包括科学技术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虽然应用型、传承型人才需求在数量上还是占大多数)。这个就要求我们对题海模式做适当的调整。
虽然题海模式有水平高的和水平低的。正如您所说的
但是应该看到,题海模式的本质是书本二手知识的传承,题海所学所思考的依据是基于书本的前人总结的二手知识,而不是科学所应该真正研究的世界本身。
而这个才是费曼的几个例子真正吐槽的。
当然,要真正全面的让学生去研究世界本身,所需要的资源和财力是庞大的、时间效率也是较低的,也是任何国家无法全面承受的。就比如,前面费曼提及的小球和斜坡的例子,要让一个班40个学生人人都有一套(或几人有一套)小斜坡、小球、秒表、直尺,也是要增加不少教育成本的。虽然这个成本在我国目前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教育场地、教育时间资源却是大问题。想象一下,全班学生围着桌子捣鼓斜坡、小球并不断测量和讨论和记录,那是怎样一个热闹场面。真正要把情况实验透、掌握透,需要的时间也不少(不是那种浅尝即止的所谓实验)。而简单的小球实验就是如此,而更复杂的实验要普遍教育所需的资源就更多了。这也是所谓创新式教育高成本所在。
但是,创新式教育还是有一定的路径可走的。首先,比较低成本的就是普及创新式的思维方法,包括诚实的告诉孩子们我们不知道的和知道的,以及知道的理论的实验和观察基础,以及总结理论的思维方法,以及理论的趋近但不是完全真理性。当然,要这样做,还是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本身对世界有着清醒认识,又善于教育的。其次,还是需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认真思考世界本身和自然本身。既要从书本中学习已有的知识,也要力图避免过多模式化,给自己心里留一片直面自然和广大世界、宇宙的纯净空间。最后,国家和社会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手段,降低研究、实验成本,包括大量建立象公共图书馆那样的公共实验室,通过互联网分享实验资料、视频和数据等。通过共享系统,降低单人的教育实验成本。
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
说管理学或许肤浅了些,但是理工人才没有挽救社会的例子说明的是工业文明不是农业文明更新换代的目标体系,在此世人多被误导的是,工业文明只是商业文明的一个表象,而在农业文明之上或者说之外的,另一种文明形态是商业文明。区别在于一种追求稳定的自给自足的封闭小康社会,另一种是追求物质多样而丰富但必须忍受不确定性的交换社会。
欧美与亚洲截然不同的地方在于此,于是文化与思维行为方式分野就出来了,政治体制差异也出来,而教育分野也出来了。
在农业文明里,体系森严、阶层稳定,个体如螺丝钉一样要钉一辈子,极端的如种姓社会,甚至要付出整个家族的历史代价,而且社会横向流动性不大,要求个体对于专业的精细化程度要求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在商业文明里,交易要求自由甚至混乱的社会秩序,个体如离子一般要四处游荡、表达,牵头、组织,总之要达成交易实现利差,社会横向流动非常大,不要求个体的专业化程度,但要求个体高度的交往能力。
乔丹的教练带着乔丹参加文化测验,主考官问乔丹1+3等于几,乔丹说等于5,主考官摇了摇头。主考官又问1+1等于几,乔丹回答等于2.主考官停顿下没有说话,那个教练以为乔丹回答错了,说到:“请再给乔丹一个机会”
参照系的问题,高中物理第一节课就讲了吧?
第二个问题,取决于单位,你可以自己定一套单位,G就变成常数了,这个高中物理也讲过...
花这句“德国人的有限教育资源更多的用在了教青少年实际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大量投入在理工科上。”
现在高校教育的风气是务虚不务实。看看这几年基金委管理学部的杰青,很多都是数学出身。理论虽强,但基本没有实际用处。工科(不是理科)也是这风气。向我们这样的制造业大国,工科本应师法德日,重视技术教育、强调实践性,但现在过分追求理论性,教师埋头搞文章,理论和实际脱节,毫无实用性。而且搞得越虚,反而水平越高。国家投入大钱搞科研大跃进,但学校没钱让本科生技术实践,毕业了仍缺乏实际技能,浪费了教育资源,耽误了学生的时间。
习惯于应用现有的理论,而不是直接从自然观察和实验中去总结;习惯于把理论当真理,而没有意识到理论本身只是人类现有的为人类所理解的最接近真理的模型。应该说应用型思维对于绝大多数人是足够了,但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开拓创新、有所突破是绝对不够的;应用型思维对于简化的理解世界和宇宙的可能的运行方式是够的,但是要更深的理解和探究世界和宇宙的更深层次的运作方式,那是不够的。
参照系问题,请祥见本楼相关讨论,并百度之。
关于G,好吧,我们是可以规定一定的单位比例而把G变成1,例如:把质量单位作一定的比例变换,从而使G变成1. 但这不是本质的,理由如下:
首先,我们所有的物理公式都是在观察、实验和测量基础上的总结,而且是最简、最可能模型的总结。比如引力公式就是F=G*(M*m/R2),就是人们在大量天体观察和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对于F、M、m 和R 之间关系的最简模型总结。 但是由于观测和实验误差,我们并不清楚是否在G或者1的后面,是否还会有另外两个或多个物理量同时也在影响引力,是否会在当前条件下的总影响不大,而在某一种情况下却影响显著。 比如,另外有两个物理量 s、z 也影响F, 但是 s*z 的值非常接近1. 如存在可能: F=s*z*G(M*m/R2) 其中 s*z 非常接近于1;或者F=s*z*G'(M*m/R2) 其中 s*z*G'非常接近于或等于G.
这种情况其实就类似f=mg 和完整引力公式F=G*(M*m/R2)的情况。人类如果不去探究g数值后面潜藏的机理,而简单的改变单位的比值,规定m' = m/g 从而把常数g变成1的话,我们就不会有更准确深入的引力公式了。您说对吧?
所以,要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首先要习惯一手思维(直接面向自然和宇宙,直接在自然观测的数据上进行归纳,同时在考虑最简可能的情况下,根据蛛丝马迹,也考虑另外一些可能)而不要受限于书本的二手思维(简单的拿已有公式去应用)。要加深印象,建议阅读楼里提到的费曼的几本书。
今日有点时间,再加一个例子吧:
用一个幼儿园儿童级的例子: 桌子上已有一块积木,老师把另一块一样的积木搭在前一块上,问小朋友有几块积木。 答案当然是两块。 1+1 = 2 嘛。
但是,如果我们摒弃我们日常的观念,非常精细的去观察两块积木的接触面,就会发现其细微接触面的锯齿部分可能已经有部分咬在一起了。同时,由于第二块积木的接近,第一块积木周围的引力场已经发生了改变;另外,如果第一块积木下面本来就有一台非常精确的称的话,那么当第二块积木搭上后,由于空气浮力的差异(上一块积木的海拔高,呵呵)和引力差异(上一块积木距离地心远),1块积木加上1块同样的积木的重量并不完全等于第一块的两倍。同时,由于位置引起的引力场的改变,两块积木间的相互关系加强了,所以不再是原来那样的相对独立的两块积木了,而在某种程度的物理学意义上形成了一个关系更加紧密的体系,所以说从一定意义上看,1+1=1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上面例子想要说明的就是:如果真切、细致的直面和考察世界和宇宙本身,而不是书本二手知识,您会发现很多精彩(当然,脑筋也会累一些,呵呵)
一是根据人口比例,花钱数量不多;
二是钱不是学术圈自己花的,比如你说的,花在大学城建设上了。
以前有个笑话:合肥有个高校,从国家拿到一笔钱,按约定地方政府要匹配投入一笔钱。于是地方政府拓宽了一条经过该校旁边的路,就算是给该校投资了。该校从这个路得到的唯一“好处”是,为了腾出路的空间,围墙回缩一米,校园还变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