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0) -- changshou
有的已经成为还不错的大学。
这样想和做确实可能比较符合人的天性。 但是成本太高。对个人而言 主要是时间消耗太多 可能错过青年时期奋斗爆发的机遇期。所谓“人生有多次的机会,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剩下的是水到渠成的事”同时往往意味着“我蹉跎了很多岁月寻找自我 现在找到适合我意愿能力的事。 至于说我是不是曾有机会通过执着追求和奋斗努力获得远比现在更高的自我实现 我就不去纠结了。”如果真的想得通 是没有问题的。
从国家社会层面讲 美国的这种 “人人有很多重来的机会 以及追求理想而非功利的生活”的可能性 是基于美国的强大富裕这个基础的。而世界上的竞争是残酷的 维持这个基础需要一部分人付出相当的代价。具体到教育上 需要做到“大规模的培养质量可靠的科技人员”。这是最硬的道理。任何温情的有人文关怀的考虑 如果威胁到这一条 都势必引起理工教育界的反弹。
未来的美国普通成年人可能会越来越难以“按照自己的意愿give it a shot”。
关于创造力和兴趣的关系。我一直都同意兴趣是发挥创造力以及获得持续精神动力的源泉。事实上我对中国中学教育的一个不满 就是其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掘不力。很多高三学生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也基本不了解这些专业(虽然大量相关知识可轻易的从网络获取)。这不是好现象。
至于不鼓励努力和勤奋的观点 这就是明显的矫枉过正了。也和中美的主流社会价值观都不符。
关于读书。我支持青少年多读各类书,读时可不求甚解。
至于后面说的tenure以及美国中小学教师质量的问题,看来你不是很了解情况。大学的tenure和中小学有根本不同。 而要分析中小学理科教师质量不好的原因 须从其历史入手(有很多曲折)。在我的系列中 我其实没有深入讲这个问题。 我只讲了:1 我认为现在的情况不好 2 我觉得要改变局面很难。
关于中美大学生水平比较 我其实写的很多,仔细阅读应能发现。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honest, 感觉这是篇well balanced的好文,有几点想法:
第一,Quote, (第十三页)--
(We)have been awakened to the fact that we must tell the students of this need or even
demonstrate to them this need by use of examples。。。。
But given the human tendency to oversimplify, the danger of a passionate advocacy in a subject such as pedagogy—which is far from a hard science as of 1998—is that blind acceptance and a reckless pursuit would inevitably follow.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 他是说应该告诉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自己亲自尝试,试错的重要性,但是鉴于人类(注:特别是小孩)有过于简单化的倾向,会过分放大教育者的本意,造成“矫枉过正”,。 我自己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的。--也许我曾经是那种“过分听话“的孩子。 所以我会对自己的孩子保留自己对很多事情的态度(包括勤奋与努力)。 如果我能为自己辩解一下的话,我觉得用语言来形容勤奋与努力的观点是空洞没有说服力的,我希望靠实际行动和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让孩子亲自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勤奋和努力。
第二, 我大概明白我们的分歧的根源在哪里了: 也许在你是从教育者的宏观布局来考虑问题,而我是从一个普通家长的角度来看。 伍教授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了两种角色。而在我们的讨论中,你扮演这文中sage on the gate的角色--这是适合大课堂求进度的场合, 而我Guide on the side的角色--这是适合一个家庭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情况(我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生出一个班的孩子). 如果我们承认“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的这一前提假设的话,我同意在课堂需要sage on the gate的这种上课方式。
第三,至于从现实需要的角度,是不是应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大量的教学任务--我还要想一想。
第四,如果我没有读错的话,伍教授所说的sage on the gate并不是填鸭(这是我认为我们开始讨论的主题). 而是需要学生与教授meet at the halfway. 他的意思是学生在课前与课后需要花时间准备,探索,与复习。 “彻底”搞懂。 他引以为榜样的日本中小学教学就是这样--文中指出:日本中小学没有课后作业(即没有题海)但是学生are expected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第五:他在另一篇文章The role of open-ended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里特别指出,教育者可以从将来借用没有彻底讲透的定理/公式,但是同时需要明确向学生指出来--我非常赞同,这正是我中学时的结症所在(我不是你说的那种拔尖的有大局观的学生)--只不过这对教师的要求也是甚高的。
1. 没有陪太子读书的众人,太子也成不了才,所以陪太子读书不是对社会的浪费。
2. 人一辈子学的东西总有一大部分用不上。 学到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成就。
3. 被淘汰的当时或者近期用不上不等于将来用不上。
4. 用不用的上自己所学,不是守株待兔碰运气的事,而是不断寻求自己有用武之地的位置。
我在西欧一名校带谋士有十年了。水平如主贴。但他们毕业后很快就在各大公司当上中层,骨干。。。能造得出好产品来吗?
不过,老一代的欧美学者还是很厉害的。
俺当年做博士后的组,因为老板是米国生的老印,所以老印奇多,有次老板在家开party,二十来个老印在那痛骂印度版两少一宽,就一个哥们坐那儿不说话,后来才知道他是吠舍,而其他的人都是婆罗门。
不过从经济上倒是这吠舍的哥们最好,他家是农场主,很有钱。倒是其他印度人都是城市小资出身,算不得富裕家庭出身。
俺接触的三哥至少三位数了,其中IIT出来的就好几十,牛人是不少,但天才一个也没有。
几个白人天才?几个日本人天才?
求新贴
心里都知道,学霸总是少数,社会上大部分工作是不需要很强的数学技巧的,所以还是让普通人的归普通人,让学霸的归学霸吧。不能指望体制一变,大家都成学霸了。。。
学霸是某个领域的胜出者,与成功的企业家和公司高管或是高官本质是一样的,享受高薪、尊重和大把的社会资源。所谓行行出状元。
很多人对学术抱着强烈的兴趣,但是禀赋上并不具备成为学霸的可能,然后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走。重点还是打好自己手上的牌,虽然有的时候手里的牌一抹亮色都没有
理工科更需要逻辑而不是创造力。艺术,文科才是真正需要创造力的,但同时比较忽视逻辑。
your many observations hit the money, on both sides, thanks, very helpful.
on the Chinese sides, there are quite few outstanding folks such as Dr "changshou", his series on GR is outstanding, one of the best I have ever read in Chinese literature. I hope he can continue, a must read for almost everybody, although reading it requires quite bit of physics and math
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把儿童逐步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某种人。比如斯巴达的教育就是培养战士和战士的母亲。大清的教育,就是培养奴才。美国的教育,是根植于美国的社会生活之中的。美国的社会生活包括很多方面,很多内容,这里我想强调两点。
第一点是基督教的影响。毋庸置疑,基督教对美国人和美国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而圣经里的人,本身是没有什么奋斗成才的经历的。一个人,如果被上帝看上了,就可以拥有一切本领,否则就必然失败。因此,美国的教育,更多的作用是鉴别学生的天资,而不是提高学生的水平能力,更谈不上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当然这个不能绝对化)。捣蛋鬼狐狸说的
第二点是美国崛起的历史背景。有一本对我影响很大的书《伟大的变革》中讲到,美国工业化真正崛起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批的移民涌入美国。这些移民缺乏劳动技能,甚至不会说英语。为了在这种条件下发展工业,美国搞出了生产线。在生产线上,每一个工人只需要熟练掌握几个简单的动作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很多这样的工人的简单劳动结合在一起,却能够实现极高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全能的技术高超的工人单独完成整个过程所能达到的效率。而设计这样的生产线,则需要少数水平极高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于是,美国社会,形成一种少数精英带领大批庸人建立起庞大帝国的现象。而由于美国整个20世纪的繁荣和政治体制中所包含的制约机制,普通人的日子一般说来过得比其他国家要好,所以精英与普通人基本上相安无事,各得其乐。相应地,美国的教育体系,也就是造就少数精英和大批庸才的体系。
总和以上两点,大致可以说,美国中小学教育的问题,主要不是经费投入、师资水平、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大批家长和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
相对而言,中国教育中的问题,主要是社会对特立独行者的容忍度过低和生存压力过大的问题。两者相加,造成了所有学生的千篇一律,而偏科者很是吃亏。我高中有个同学,论数理化的成绩,清华北大平趟;论文科的成绩,有没有大学上都是问题。如果是在美国,是有可能被顶尖学校录取的,但在中国,只能去个二流学校。当然,这位是特例,可能不适用于普遍的讨论。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方法,大致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就平均水平而言,估计比美国高。
回到本帖的主题,至少就中美两国教育体系上的差别而言,基本是两国社会环境的差别决定的。当然,教育体系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又反过来强化了社会环境上的差别。但是,随着两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两国好象都在反思教育体系里的问题,而反思的结果,好象都是准备拾起对方要抛弃的糟粕或精华。